教育培训 >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2020-08-05 19:01阅读(86)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水浒传让大家记住了宋江,知道这个人物有原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结局是怎样的?:宋江堪称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小说《水浒

1

宋江堪称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小说《水浒传》里,他率领众多梁山好汉,几次打败朝廷大军的围剿。但你绝然不会想到,在真实历史中,宋江等人竟然是被一位书生打败。宋江率军四处转战,来到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境内。宋江的起义军截获十几艘官军大船,并声言要攻打海州城,不想却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

张叔夜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却好读书,喜言兵事,后来凭借祖荫担任兰州录事参军,在西北地区屡献奇策,使得兰州一带安然无事。此后张叔夜历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被赐予进士出身,奉命出使辽国。 但因张叔夜刚正不阿,与权臣蔡京发生矛盾,因此被贬到海州做知州。

面对宋江的进犯,张叔夜显得非常沉着,他一方面派出间谍洞察宋江的动向,另一方面招募近千名死士,在城外设下埋伏。张叔夜先派兵轻装前往海边,引诱宋江军队离船交战。同时他命令部分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宋江军上岸交战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哪里知道是计,他见宋兵军容不整,于是率军离船出战。

宋江率军一路追杀,突然见后面火光冲天,船只被烧,全军立刻没了斗志,此时张叔夜埋伏的死士从四面杀出,宋江军大乱。混战中宋江的副手被擒,宋江见后路被短,全军溃败,无奈之下只得投降。

想当年宋江进山寨坐了头把交椅,梁山好汉是个个是武艺超群,本事了得。他为什么放着自由自在的草头王不当,偏偏要挖空心思,去投靠朝庭,走招安这条路呢?

宋江,他出身于官府,在政府里干过,知道政府力量的强大,仅凭他那108个兄弟,万儿八千的啰罗,小小的水泊,根本是无力与大宋朝廷抗衡的。所以,他想通过招安这条路,再回到官府中去,也给弟兄谋个“封妻荫子”的前途。

他的想法是真诚的,下的功夫是巨大的,结果还真实现了招安的梦想,但最终结局却并不好,尽管为朝廷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被朝廷原谅,最后赐一杯毒酒了事。这次,他彻底绝了念想,说是为了在历史上不再留下个盗寇的名声,也可能还有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重蹈喋血江湖的命运,他宁可喝了毒酒,也不再造反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远没有方腊起义的规模大,但因小说《水浒传》的渲染,宋江等人才名声大噪。宋江虽然被张叔夜招降了,但方腊起义后,宋江等人再次揭竿而起。此时的张叔夜已经升任青州,彻底剿灭宋江的是一位叫折可存的武将,根据《折可存墓志》的记载,“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宋江等人最后是死是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叔夜的结局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1127年,金兵南下,张叔夜率兵勤王,但因力量悬殊,最终失败。徽钦二帝被掳走的同时,金人见张叔夜抗争不屈,于是将他一同掳走。目睹国破家亡的惨象后,张叔夜最终绝食身亡,时年63岁。

试想,小说中如果没有招安这部分的描写,水浒绝对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至于招安的对错,真不好说,因为108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连上梁山的初衷都不一样。呼延灼、卢俊义、关胜、孙立等是得了宋江招安的许诺才上山的,林冲、晁盖七兄弟等是被逼上梁山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仰仗宋江名义上梁山的。这其中晁盖七兄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李俊等都反对招安,杨志、关胜、呼延灼、卢俊义等渴望招安,其他的都是凑热闹,招不招安对他们没影响。宋江曾和晁盖说:“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哥不得不为兄弟们的归宿着想啊,难道哥哥想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背负着一个贼寇的骂名吗?”。古代人对名分很看重,所以宋江的初衷没错,因此征讨方腊时,虽然很多人不情愿去,但念在兄弟情义上还是去了,尤其武松的一席话更是让人潸然泪下:“若半路离哥哥而去,显得武松是个薄情寡义之人,如今江南以定,哥哥总算功德圆满,回京造册,就莫写小弟姓名了。”虽然梁山好汉的结局很惨烈,但九泉之下总算对祖上和子孙有个交代,有人说宋江为了名利送了兄弟性命,但是当他喝下已知的毒酒时,一切都明了了。招安是最好的出路,虽然结局惨烈了些,但正是这些惨烈才成就一部经典巨作。如果水浒只是一部简单的众好汉打家劫舍的小说,它绝对没有如今的高度,水浒因招安而精彩。

2

拜施耐庵的生花妙笔所赐,梁山好汉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以大头领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各个身怀绝技,在“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旗号下,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实宋江起义在历史确有其事,只是其过程跟《水浒传》的情节出入很大。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个什么形象?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跟其他农民军一样,宋江起义的导火索依旧是反抗朝政的暴政。原来宋徽宗为首的朝廷,为筹集对西夏、辽国作战的经费,维持帝国的正常运作,外加满足其骄奢淫逸的享受,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民间频频实施横征暴敛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便包括将梁山泊方圆八百里的水域收归国有,百姓若想在其中捕鱼、采藕、割蒲,必须要按照船只的大小缴纳重税,凡私自捕采者一律按盗贼论处。


梁山泊周围的百姓一向以湖为生,每日辛苦劳作也就混口饱饭吃而已,如今被朝廷断绝生活来源,心中的愤怒、绝望可想而知。宣和元年(1119年),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梁山泊周围的贫苦农民、渔民聚集在豪强宋江的周围,利用当地易守难攻的地形,公然打出了反抗朝廷的旗帜。



据史书记载,宋江义军中的骨干共有三十六人,但具体名讳不详。宋人龚开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罗列出三十六人的名讳、绰号,大体与《水浒传》相同,或许也正是作者施耐庵写书时最早参照的“蓝本”。尽管龚开的说法并无史料作证,只是一家之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三十六名骨干组成的团队战斗力惊人,让宋朝吃尽了苦头。


然而跟小说中的情节不同,宋江虽然在梁山泊举起反旗,却并没有在这里扎根,而是在击溃朝廷的征讨军后便离开此地,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流动作战,跟朝廷打起了游击。由于宋朝承平日久,内地军队久不习战,所以尽管宋江所部人数并不多,但每到一地却能将守军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河朔(黄河下游)、京东(开封以东)一带的宋军望风披靡,但闻宋江大名便落荒而走,显得异常狼狈。



宋江义军到底有多能打,在史书当中有明确的记载。据《宋史·张叔夜传》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而据《东都事略》记载,当时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徽宗上奏:“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一个骨干只有三十六人的团伙,横行十个地级市,竟然让官军束手无策,拽不拽?


然而长期流动性作战也有其弊端,其中最明显便是后勤保障不足,如果不能在当地劫掠到财物和兵源,那么等待宋江义军的,只有日渐损耗后的归于失败。果不其然,就在两年后(1121年)宋江乘船进攻海州时,中了知州张叔夜的埋伏,进攻时损失惨重,后退时又被截断归路,眼瞅着就要全军覆没。就在走投无路之际,宋江向张叔夜竖起白旗,请求率残众投降,并得到后者的同意。



(宋江)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见《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后,就此进入官军的系列,并被派往各地征伐攻讨,但至于是否参加过平定方腊、北伐辽国等系列战役,至今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论断,甚至连宋江最终的结局都是个未解之谜。


不过,宋江及多数骨干虽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有一人却在若干年后重新出现在正史当中,并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此人便是在关中僭号称帝的史斌,也即“九纹龙”史进的历史原型(“建炎元年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史斌在两宋交替之际的建炎元年(1127年)起兵,一度占据汉中,并向四川、西安进兵,在与官军鏖战多时后,才被名将吴玠勉强击败,最终落得个被凌迟处死的结局。这也是史书中关于宋江余部活动的唯一记载,此后便再无相关事迹流传于世。

史料来源:《宋史》、《东京事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3

宋江与《水浒传》中的一些杜撰出来的人物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头都记录了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东都事略》中也提到当时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书建议:“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宋史·张叔夜传》所叙最详:“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上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历史上也确有宋江起义,《宋史》中有明确的记载。通过宋《宋史》的记载可知,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横行河朔,转略十郡”。起义的首领是宋江。起义具有流寇性质,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据地。起义的结局是严重受挫后投降。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太大,但战斗力特别强,“官军数万不敢撄其锋”。

起义的影响不算小,起义的中心区域梁山泊,距东京汴梁仅百公里左右,严重威胁着京城的安全。起义所涉及的地区,在北宋江是比较发达的。梁山泊在宣和年间是广济河中部的个湖泊,而广济河上游就是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中流出,广济河又是京东重要的漕运通道,占据广济河中间的梁山泊,对于北宋朝廷的政治、经济、军事威肋可想而知。宋江起义的故事在宋史上能够记上一笔,在民间广为流传,足以说明它的影响。

4


宋江上梁山的原因,在所有的水浒英雄当中一般的都是出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被逼上梁山,被迫的走上了与朝廷统治背驰的一条路,作为水浒英雄中的一员,宋江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放弃自己的官职背上草寇这个称呼,那么宋江被迫上梁上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宋江去梁上的真实原因

宋江因杀阎婆惜,被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宋江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贩卖枣子之事事发,宋江把官军何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及一百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做了副头领。

宋江的生平简介

宋江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晁盖死后继任梁山大寨主,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宋江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人,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宋江和梁山英雄赢得了人们的传颂与喜爱。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

宋江堪称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小说《水浒传》里,他率领众多梁山好汉,几次打败朝廷大军的围剿。但你绝然不会想到,在真实历史中,宋江等人竟然是被一位书生打败。宋江率军四处转战,来到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境内。宋江的起义军截获十几艘官军大船,并声言要攻打海州城,不想却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

张叔夜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却好读书,喜言兵事,后来凭借祖荫担任兰州录事参军,在西北地区屡献奇策,使得兰州一带安然无事。此后张叔夜历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被赐予进士出身,奉命出使辽国。但因张叔夜刚正不阿,与权臣蔡京发生矛盾,因此被贬到海州做知州。

面对宋江的进犯,张叔夜显得非常沉着,他一方面派出间谍洞察宋江的动向,另一方面招募近千名死士,在城外设下埋伏。张叔夜先派兵轻装前往海边,引诱宋江军队离船交战。同时他命令部分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宋江军上岸交战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哪里知道是计,他见宋兵军容不整,于是率军离船出战。

宋江率军一路追杀,突然见后面火光冲天,船只被烧,全军立刻没了斗志,此时张叔夜埋伏的死士从四面杀出,宋江军大乱。混战中宋江的副手被擒,宋江见后路被短,全军溃败,无奈之下只得投降。

宋江等人最后是死是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叔夜的结局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1127年,金兵南下,张叔夜率兵勤王,但因力量悬殊,最终失败。徽钦二帝被掳走的同时,金人见张叔夜抗争不屈,于是将他一同掳走。目睹国破家亡的惨象后,张叔夜最终绝食身亡,时年63岁。

小说中如果没有招安这部分的描写,水浒绝对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至于招安的对错,真不好说,因为108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连上梁山的初衷都不一样。呼延灼、卢俊义、关胜、孙立等是得了宋江招安的许诺才上山的,林冲、晁盖七兄弟等是被逼上梁山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仰仗宋江名义上梁山的。这其中晁盖七兄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李俊等都反对招安,杨志、关胜、呼延灼、卢俊义等渴望招安,其他的都是凑热闹,招不招安对他们没影响。宋江曾和晁盖说:“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哥不得不为兄弟们的归宿着想啊,难道哥哥想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背负着一个贼寇的骂名吗?”。古代人对名分很看重,所以宋江的初衷没错,因此征讨方腊时,虽然很多人不情愿去,但念在兄弟情义上还是去了,尤其武松的一席话更是让人潸然泪下:“若半路离哥哥而去,显得武松是个薄情寡义之人,如今江南以定,哥哥总算功德圆满,回京造册,就莫写小弟姓名了。”虽然梁山好汉的结局很惨烈,但九泉之下总算对祖上和子孙有个交代,有人说宋江为了名利送了兄弟性命,但是当他喝下已知的毒酒时,一切都明了了。招安是最好的出路,虽然结局惨烈了些,但正是这些惨烈才成就一部经典巨作。如果水浒只是一部简单的众好汉打家劫舍的小说,它绝对没有如今的高度,水浒因招安而精彩。

5



首先要肯定历史上有宋江这号人,确实领导一枝农民起义军,确实有点影响,给北宋造成一定威胁,被宋徽宗称为四大寇之一,跟江南方腊齐名,当然没有方腊影响深远。

其次宋江这个人,在历史上真实的形象是个爷们,男子汉,敢做敢当,不是书中那个虚伪,假仁假义的宋江,也不是一心想招安,也想成就一番事业,可是实力不行,只在梁山泊一带混,被官军打败,为了哥们义气,投降了朝廷,跟着童贯大军征讨方腊。记着,是帮官军一起打,不是自己亲带大军征讨。

最后梁山好汉不是108将,就只要36将,比如武松,鲁智深,林冲,戴宗之流确有其人,也不是书中那么威风堂堂,不过寻常草寇罢了,别说征辽,征方腊,连官军都一败涂地,全部投降,最后宋江看兄弟都败了投降官军才投降了。根据历史一贯尿性,宋江和众兄弟下场比书中还惨。书中好歹也是英雄本色,现实不过流寇,无英雄行为,更没有多大成就。如同一阵风,不知所起,也不知何时灭,默默无闻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宋江要感谢水浒传,扬名立万,流芳百世。中国人也许不知道李自成,张角,张献忠,黄巣。却人人知道宋江。

6

历史上的梁山起义军势力远不及方腊的势力,方腊黄袍加身自立为帝,是一个可以称得上一个政权的皇帝。仅从这点上来讲,宋江就不如方腊。历史上的宋江手下仅有三十六人(具体参考《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并且其对北宋的影响、经济都没有产生多大的威胁,军事上,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军远不及小说里攻城掠地的彪悍,而他麾下的将领们关胜、卢俊义、刘唐等等头领在面对张叔夜为首的仅仅为两千人的官兵时,并没有小说里写的那样战无不胜。

?

宣和三年也就是1121年,北宋政府延续了其“国策”一贯作风,对宋江发出诏安,但很快宋江以兵临海城城下拒绝了诏安,所以当候蒙死后,宋徽宗下令张叔夜去镇压也是去诏安宋江,张叔夜见宋江带人从海上攻来,遂下令一千勇士伏击宋江,就这样,宋江就遭到了张叔夜的毁灭性伏击,见寡不敌众,被迫诈降张叔夜。宋江接受“招安”后,北宋朝廷对起义军将领都授以官位进行笼络。《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北宋朝官李若水,极度仇视农民起义军,反对“招安”,可他却又亲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宋江战败张叔夜无论是是诈降保存实力还是忍辱负重,不管是那种,不可否认的是,一年后宋江又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

那么,宋江有没有可能去征讨方腊呢?很遗憾,并么有。宋江并非被朝廷招安投降,而是战败而降,而且张叔夜仅用千人就打败了宋江,可见宋江的实力不可能被派去征讨方腊的百万大军。而且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此时方腊节节败退,杭州失守,三月歙州、睦州、忂州等地也相继失守,四月方腊被俘,并不需要宋江去讨伐方腊。史料中也记载了当时亳州知州侯蒙提议招安宋江,让他征讨方腊一事,但是宋徽宗没有接纳他的意见。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上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宋江。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则提出了“两个宋江”论,他表示“五月就擒的宋江乃草寇宋江,而四月到六月平定方腊起义的却是大将宋江。”所以“草寇宋江”和“讨伐方腊的宋朝大将宋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7

提起宋江,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水浒传》中那位人送外号 “及时雨”的英雄好汉。在《水浒传》中对宋江生平有如下描述:宋江,字公明,因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讲究孝道,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但因生辰纲一事,私放晁盖等人,被小妾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期间结交诸多英雄好汉,辗转周折上了梁山。后晁盖死后,继任梁山第三任寨主,成为梁山义军领袖,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尊地煞之首,稳坐一百单八将头把交椅。后宋江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但终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以上便是《水浒传》中对宋江生平的一个概括,但《水浒传》毕竟只是一部小说,而且其中多掺杂有演绎的成分,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广,甚至有人就认为其中所述即为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历史的真相究竟为何?宋江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先探究一下,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宋江这个人。我们不妨翻看一下历史文献中有关的记载: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宋史·江几传》:“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几籍十人为保,使晨出夕归,否则以告辄穷治,无脱者。”

《宋史·任谅传》:“梁山泊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刻名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综上,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但与其共同起事的只有三十六个人,而不是《水浒传》中所描述的一百零八人。而且应该是在谋生无望或者在其他利益驱使下,先是聚众为寇,而后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一股起义兵势力,与朝廷抗衡。

再来看,宋江有没有被诏安,有没有征方腊?

需要注意的是,宋江首次被擒是宣和三年二月,而同年五月,宋江再次被擒,也就是说,宋江第一次被擒之后,迫于无奈,接受了朝廷的诏安,否则就不会有第二次再次起兵之说。但宣和三年四月,朝廷就已经出兵擒住了方腊。

那宋江有没有机会参加征方腊的战斗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首先,宋江不具备征讨方腊的时间。宋江于二月份被诏安,同年四月份方腊被擒,中间只有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想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奏请朝廷批准同意宋江参战,而后对宋江的队伍进行从思想到编制再到战术训练的全方位整编,再加上从被诏安的地点海州行军到江浙一带,从时间间隔上来看,基本是不可能的。再者,如果宋江真的参加了征方腊的行动,那四月份擒住方腊,五月份宋江再次反叛,于情于理不符。最后,在《宋史》中所记载的童贯帅军征讨一事,根本就没有提及宋江的影子。也就是说,宋江根本就没有参加征讨方腊的行动。

那最后宋江的结局如何呢?

《水浒传》中描述,宋江被高俅等人设计用毒酒害死,但真实情况如何,宋江最终的归宿在哪,史书中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也仅仅是在海州城处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城南处有一座小山,山上遍布青石,像一只白虎蹲伏在那里,人称白虎山,白虎山北有座坟墓,人称“好汉茔”。海州当地人代代相传,宋江其实并没有投降,而是同梁山好汉一起被张叔夜所杀害,就埋在这座坟墓里。当地还流传着一首诗:“白壁虎山阴,坟冢草木青。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莹。”

8

历史上宋江是确有其人的,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巨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张叔夜传》所叙最详:“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七修类稿》卷二十五《辩证类?宋江原数》:“史称宋江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莫抗。而侯蒙举讨方腊,周公谨载其名赞于《癸辛杂志》,罗贯中演为小说,有替天行道之言。今扬子、济宁之地,皆为立庙。”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能够看出,宋江这个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不同,小说中的宋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人和士人”阶层,虽然也舞枪弄棒,但是一遇到危险就“犯怂”,而宋江“自幼长攻经史”,由此可见,宋江是一个文人阶层。

水浒作者塑造宋江这一形象,明显是将宋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宋江身上“忠孝仁义信”俱全。宋江的绰号最多,叫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宋江又叫宋公明,是《水浒》一百单八将当中唯一有字的人,这确实说明了宋江和其他的梁山头领不同。

《水浒》中宋江最终的结局之所以害人害己,是因为他很傻很天真,一直认为“当今圣上圣明”,“奸臣当道,蒙蔽了圣聪”。实际情况是,当今圣上宋徽宗吃喝玩乐搞艺术在行,做皇帝很糊涂、很荒唐,他让会踢球的高俅做最高军事长官,让搞书法的蔡京当太师,闲来无事就挖个地洞去会烟花女子李师师。皇上糊涂了,奸臣才当道,所以金圣叹先生在评《水浒》时就说:“乱自上作也。”

但是在历史上,宋江却是一个“巨寇”,“横行齐魏,官军数万莫敢当者”,从这点上看,宋江必然不会是那种“文弱书生”的形象,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武松、李逵、晁盖等人的结合,至少应该孔武有力的“巨寇”。

从史料来看,宋江这伙人也并非受朝廷招安,而是主动投降的。梁山这股势力从一开始便惊动了朝廷,但当时朝廷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抗金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宣和三年(1122年),宋江团伙在淮南把朝廷的地方军队打得狠狈不堪时,才让宋徽宗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决定由蔡京、高俅等朝延重臣率领中央正规部队前去征剿。然而,这个强悍的团伙并不像蔡京、高俅所想的那么容易对付,他们据水泊天险,易守难攻,即便是下山作乱也采取游击策略,经常是辗转数十郡,各地官兵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从真实的历史记载来看,宋江就是个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而已,没有被招安,而是走投无路后向官府投降,后被官府所杀害!

9

宋江,很多人肯定都认为这是《水浒传》中虚构的人物。但是实则不然,他在历史上却是真正存在过的。

只是相对于《水浒传》中宋江的呼风唤雨,现实中的宋江并不是一股大势力,他麾下并没有108将,只有36将。在对宋的战争中,宋江也并不是百战百胜,且也没有太大的战绩,更没有生擒当朝太尉高俅。



当然,与小说中一样的是宋江后来是被招安的,但有别于小说中是胜而降,历史中是败而降。同时不一样的是在历史中被招安的宋江并没有出征辽国、田虎、王庆等,而只是充当征讨方腊的马前卒,且他的部队也不是主力军,宋江更不是统帅。

此外,与小说不一样的是,宋江在平定方腊后,并没有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也并不是自杀,更不没有被宋廷立庙祭祀。在历史中,宋江在协助宋廷平定方腊不久,他就再次举兵造反,后不久被朝廷平分,宋江也因此兵败被杀。



说了这么多的不同点(当然还有很多的不同点,这点就不详述),那历史上的宋江他的一生到底是如何的呢?这里听澳古君慢慢道来。

宋江,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宣和元年(1119年)宋廷决定强制将梁山泊收归“公有”,之后周边百姓过梁山泊必须按船纳税。如此,沉重的赋税逼的百姓走投无路,最终只得造反。同年十一月,宋江等人揭竿而起,将造反的大旗插上了梁山。后,宋江他们每攻下宋朝一个县就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如此山东各地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上山跟随宋江造反,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力量开始越变越大。



而最初山东的宋江起义并未受到宋皇和宋廷的重视。消息传到京城,宋徽宗就随意下了一纸诏书,说京东东路发生叛乱,让东西路提刑督兵捕杀。在宋徽宗的眼里,宋江等人只是一群小毛贼,不足为患,只要宋朝大军前往,这些人就可不攻自破。

但是,事实确是事与愿违,宋江等人并没有如同宋徽宗想的那般,碰到朝廷大军就一触即溃。相反,因宋朝将士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是出奇的弱,而反观宋江,其麾下36将个个都是强悍猛勇,英雄威武之士,打战那是个顶个的,所以此时不是宋江军遇到宋军一触即溃,而是宋军遇到宋江军一触即溃。



如此,因宋江起义初期不受宋廷的重视,宋江开始做大,实力是越变越强。此后,宋江率领着麾下将士在山东境内是所向匹敌,逢州破州,遇府过府,先后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等数州弄得是天翻地覆,并开始有了向河北发展的趋势。有文载:“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

而就在宋江起义的第二年,也就是宣和二年(1120年),浙江发生了北宋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即方腊起义。此时,宋徽宗和宋廷终于开始慌了,徽宗急忙召见文武百官前来商议,并让全国官员提出平叛之策,这时一个叫侯蒙的监察御史就上书徽宗,道:“(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宋史.侯蒙传》),就是他认为宋江能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等地方,打的数万官军都避其锋芒,这说明他必定是有着过人的才智的,所以不如招安于他,让他率兵讨方腊,这样也许就能平定方腊之乱。



徽宗在得到这建议后,觉得可行,于是就命侯蒙为东平府知府,负责招降宋江,但是侯蒙还没就任,他就突然发病身亡,如此招安计划就不了了之,被搁置一旁。

同年在方腊搅得东南天翻地覆的时候,宋江又向南发动攻势,不过行至沂州时,因沂州知府蒋园指挥有方,宋江被击退。宣和三年(1121年)初,宋江又率领起义军挺进江苏地区,在这里他又被沭阳县尉王师心率领的军队击败。



此时,宋江虽然数战皆败,但是宋江的起义军太会逃,他四处出击弄的宋朝是疲惫不堪,再加上此时东南方腊已快占领东南半壁,于是招降宋江的计划被再次提起。二月,在宋江军进入淮阳军时,宋徽宗就急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往招降。史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宋史.徽宗纪》)。

而后张叔夜在接到要招降宋江的诏令后,他并没立刻前往宋江处去直接招降他,而是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张叔夜先是张贴出了榜文:“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居易录.卷二四》),就是只要用钱来收买那些亡命之徒,让他们去对付起义军,如活捉宋江就可得钱万万贯,借此来逼迫宋江撤军。



后张叔夜就派人去侦查宋江军的动向,当他得知宋江军要从海上突围的时候,他立刻就阻止了1000多人的敢死队前往阻击。然后张叔夜在与宋江的战斗中,依靠诱敌之策最终切断宋江的退路,宋江战败为了保命只得投降于宋廷。史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 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

当然宋廷为了让宋江替他们买命,徽宗也并没有亏待他们,在他们投降后,据《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宋江及麾下36将都得到了高官厚禄,各受武功大夫等职。



而后,投降的宋江和麾下36将就被宋廷派往东南地区去平定方腊叛乱,《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此时宋江同刘延庆、刘光世等人以裨将的身份追随童贯征讨方腊。

不过在平定方腊叛乱不久,宋江就再次发动叛乱,不过这次叛乱不到数月就被宋将折可存给镇压下去了,而这次宋江就没有那么好命了,降而复叛,再加上方腊叛乱以平,宋廷显然以不再相信,也不再需要宋江,所以宋江兵败被俘后遭到了残酷杀害。



当然对于宋江到底有没有参与到征讨方腊的战争中,现如今还是有争议的。因为据《宋史》所载,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的,而此时方腊已是节节败退,先是杭州失守,三月歙州、睦州、忂州等地也相继失守,到了四月方腊就被俘,显然根本无需宋江。

同时据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上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曾奉命捕获宋江,说明宋江投降是在方腊平定之后,显然此时宋江更没有可能参与到平定方腊一战中。



所以部分学者就据以上记载断定宋江绝无可能参与到镇压方腊的战争中。但是又不可否认的是在其他一些记载中也的确是出现过宋江前往平定方腊叛乱的记载,如《三朝北盟会编》载:“宣和三年,方腊反,(刘)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如此,对于宋江到底有没有参与到方腊一战中,现如今并无定论。不过也有人说提出另一个观点,那就是北宋宣和年间存在过两位宋江,一是流寇宋江,另一个是大将宋江。当然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公认。



当然不管如何,总的来说历史上的宋江远远没有《水浒传》中的宋江来的那么风光。历史中的宋江起义相比方腊起义实在是逊色的太多了,而且这个宋江也没有那个实力去与方腊对抗,就更别说独领梁山军去平定方腊之乱啦。

10

宋江经过《水浒传》的流传已经家喻户晓,其在小说里的忠义事迹使得其成为民间忠义无双的代表,至今仍常见民间祭奠宋江的庙宇。而历史上的宋江并没有太过轰动的事迹,他领导的梁山起义只是北宋时期相对较小的一次,没有一百单八将,也不可能剿灭实力雄厚的方腊起义,宋江本人也是被斩首而死。

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是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当时宋廷迫于财政压力,将梁山泊八百里水域收为“公有”,并规定百姓只要是入湖捕鱼、采藕、割蒲的,都要依照船只大小缴纳重税,与此同时,为了推行新税法,宋廷对于违规作业和据缴赋税的人民视为与盗贼同罪,这样一来水泊梁山一带的贫苦百姓不堪重负,终于爆发了民变。宋江也是抓住这个机会,组织起了起义武装,凭借梁山水泊的地形优势抵抗前来镇压的宋廷官兵。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宋史·侯蒙传》

宋江起义没有小说里的108将,在正史里记载的宋江起义是以36人为核心团队,这36人无名无姓,只是在随后的《宣和遗事》以及南宋龚开所著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里记录了名号,诸如宋江、吴用、卢俊义等均在列,这也是明初《水浒传》108将成形的原始追溯。

宋江等人在梁山泊起义后并不像小说里那样据守八百里水泊,而是很快离开梁山,主动出击攻打河朔,继而转战青州、齐州(山东济南)至濮州(山东鄄城北)间,攻下了十余个州县城池。这时候宋廷才开始重视,北宋名将张叔夜上奏徽宗的奏表道“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接着亳州知州侯蒙上表建议徽宗招抚宋江起义军对抗南边的方腊起义,因此招安之策也不是小说里高俅的建议,而且这次招安并没有成功。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谴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徽宗纪》

招安未成之后,宋徽宗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为避宋军锋芒,率军从青州南下沂州(山东临沂),至宣和三年二月,宋江义军攻下淮阳军(江苏睢宁),随后由水路入海州(江苏连云港)。时至五月,宋江一众在登岸处遭遇张叔夜伏击,宋江义军溃败,张叔夜令人焚毁宋江义军的船只,切断了其退路,走投无路之下,宋江只得率残军投降,这次起义宣告失败,宋江最终也被迫接受了朝廷招安。

宋江起义失败以后被收编为政府军,有一些野史记载了宋江所部还参与了平方腊之战。但此事在正史里并无记载,可能是由于宋江的实力太过于单薄,也并非决定胜负的关键,故而征方腊一事只讲了童贯率领大军前往,而未见有正史记载宋江随行。野史中记载的宋江随征方腊也多有冲突,如《东都事略·徽宗纪》里提到宋廷是先平了方腊后才平的宋江,故而宋江根本没有可能参与平方腊。

宋江在招安后可能参与的是其他地方小规模的平叛活动,或者说宋江压根儿就没有真正想被招安,他的投降只是缓兵之计。有学者根据《折可存墓志》中的记载做了推断,墓志中讲折可存在随征平了方腊后,又参与了平宋江起义,故而推断宋江是降而复叛,进行了第二次起义,但在宣和四年的这次起义中,宋江被折可存彻底打败,并被处斩,也并非小说里那样被毒酒盖死。以宋江当时的实力,降而复叛是没有必要再次宽容的,面对宋廷的正规军,宋江显然无比弱小,既然招安难抚其心,就地正法就是唯一的结局。

梁山好汉历史考究

宋江起义的时候有个36人团队,这在正史中是有记载的,而《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与《大宋宣和遗事》中将此36人起了名号,后者是以史为据,但以小说形式记录,所以这36人名号是否就是历史真相也未曾可知。而且前者与后者在名录上还有出入,故而历史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只是一些历史学家根据相关史料和此两者记录的名录做了对比,追溯了一些可能真实存在的梁山好汉。

其中《三朝北盟会编》引《靖康小雅》中的记载:“金人先屯兵县中,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这里记录的杨志很可能就是跟随宋江起义的那位“青面兽”,这说明杨志被招安后是参与了抗金战争的,也从侧面说明了朝廷第一次招安宋江后的分化政策是存在的,并没有让宋江保留班底,而是将宋江手下将领逐一拆散,这也是符合宋朝的一贯作风。


被分化而治的还有关胜,关胜的记载较多,见于《宋史.刘豫传》、《金史.刘豫传》,这个刘豫是济南知府,建炎二年(1128)时,金军攻打济南,济南的守将总兵正是关胜,关胜面对金军犯境,骁勇抵抗,屡次挫敌。但知府刘豫贪生怕死,一心只想投降,于是杀了关胜。这里的这位关胜很可能就是梁山的“大刀”关胜,他也可能是跟随宋江招安以后做了济南守将,后为国捐躯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太原义士张横者,有众二千,来往岚、宪之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再如史籍记载的绍兴五年(1135),靖康之变以后,黄河两岸民众并不服从金人,多有聚集于太行山的流民抗金组织,其中重点记录了一位叫张横的,这位张横是否为梁山好汉不得考证,而关于张横,在龚开的记载和《宣和遗事》的记载都有出入,一个号一丈青,另一个号船火儿,因此这个张横更加扑朔迷离。


“建炎元年(1127)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守臣向子宠望风逃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同样来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提到了一个叫史斌的人,并称作宋江之党,这就不由让人想到“九纹龙”史进。有学者推断史进在宋江兵败被杀后逃亡,改名为史斌,并自立山头拉起了一只队伍对抗朝廷。但终究在建炎二年,被“泾原兵马都鉴兼知怀德军吴珍袭叛贼史斌,斩之”。还有《三朝北盟会编》引用的韩世忠在济州诏平的“山口贼解宝”,与梁山好汉“双尾蝎”解宝也许也是同一人。

综上,宋江起义的始末与小说出入较大,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规模不大,也没有招安后为国尽忠,而是降而复叛被斩杀,这样的结局也许让很多水浒迷失望,但宋江的历史形象并不影响他的文学形象。他依旧是忠义的化身,他在梁山树立的“替天行道”的大旗依旧是民间敬仰和崇拜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