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孩子哭诉上课听懂了、考试还是考不好怎么办?

孩子哭诉上课听懂了、考试还是考不好怎么办?

2020-08-05 18:24阅读(81)

孩子哭诉上课听懂了、考试还是考不好怎么办?:从题主描述的哭诉情况看,窃以为是读小学的孩子才会有的心理反应。下面我从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来分析题主的

1

从题主描述的哭诉情况看,窃以为是读小学的孩子才会有的心理反应。下面我从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来分析题主的问题。

培养孩子听的能力

听课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理解、想象的过程。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以听为基础的,听在学习中是第一位的。

听话能力的培养是家长和老师共同任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给孩子讲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最能打动人心,激起兴趣,变“要我听”为“我要听”。

培养孩子专注力。老师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的聆听产生兴趣和共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听多了听懂了,教学自然轻松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不能轻信孩子说听懂了,很可能是假象。有的孩子有盲从心理,是个应声虫;有的孩子说不懂,次数多了,老师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逼迫孩子说违心话。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也有助于孩子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听的效果。观察板书,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传情达意,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快乐。

培养孩子说的能力

说话是一门艺术,要从小培养。有的孩子什么都能听懂,就是不会说,这个时候家长应注意训练。发明家爱迪生到5岁还不会说话,被老师认为是个笨蛋退学了,因为他说话能力严重滞后。

看图说话是常见的训练说话方式,家长和老师应该教给孩子基本方法。仔细观察图的内容,找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事物,给出关键词,并且逐步理清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教给孩子基本的逻辑思维,时间的,空间的,事理的;最后让他说出图的内容。看多了说多了,说的能力提高了。

课堂上,老师要经常请学生复述学习内容,回答问题。口齿清楚、条理清晰的学生,那是真懂。

学生学习要有主动性,不懂就问。学问关键在于问,不懂装懂就是饭桶。提出一个问题比盲目学习更有效,学生善于提问都是说话能力很强的表现。

培养孩子读的能力

认读能力是孩子对书面语言的感知,阅读能力是孩子持久学习力的重要保障,十分重要。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他生活的地方多摆些书,有意无意地对书产生亲近感。他有可能趴着翻书看,还会自言自语地说;也有可能把玩书,甚至咬书撕书,随他去,莫制止。

不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意图去读书,有时家长或老师提出问题,孩子答不上来很难堪,这会让孩子生厌。只要他愿意读,随他好了,相信开卷有益。

用故事引导孩子读书。家长或老师把书中的精彩内容介绍给孩子,激起兴趣,让他产生迫想看看书里写了什么的冲动。

培养孩子写的能力

训练孩子正确书写姿势,养成习惯受益终生。不宜过早书写,因为孩子腕力不够,容易歪歪斜斜,动力定型后难以纠正。

有的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注意力集中不够,东摸摸西玩玩,家长要提醒孩子,但不要在旁边指指点点,让他紧张??。成长需要过程,急不得。

写日记、写作文都是训练孩子表达思想感情的基础方法。看明白,想明白,写明白,最能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考试是检验一个阶段教学的重要手段。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试卷反映出来,促使老师反思教学问题,安排后面的教学工作。家长要配合学校老师,可以买点同步训练的资料,在家自己检测孩子的知识,查漏补缺,及时辅导。写好考试卷是听、说、读能力的全部结晶。

听、说、读、写的关系

听、说是口头语言表达,是基础;读、写是书面语言表达,是关键。口语是通过书面语起作用的,书面语是口语的文字记录,它们各自不同,又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是读书人最重要的基本功。

@铜豌豆粉说:

孩子哭诉上课听懂了,考试还是考不好的情况是中低档成绩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无需着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从基础抓起,让孩子的四项基本技能都得到全面发展,为将来学习提供足够的学习驱动力,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

@铜豌豆粉,从事基础教育三十余年,愿意与朋友们探讨教育问题,分享经验。谢谢阅读点评关注!!!

2

您好,非常愿意与您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孩子上课听懂了,考试还是考不好。

其原因可能是孩子的知识转化能力有限。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出(由老师来传授),

知识吸收储备(由学生听讲来完成),

知识的转化(由学生将学到知识加以应用),

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孩子上课听懂了,只能说明老师的知识输出,被孩子接受了,

至于是否真正都吸收了,只能通过考试去检验。

当孩子考试成绩 不理想时,就要从‘’知识吸收储备‘’这一过程查找原因。

有可能是孩子知识点扩展能力有限,只能解决曾经学过的,

也可能是孩子的知识储备不完整,

当需要将原来学过的内容从新整合的时候,

一部分被遗忘的知识就变成了拦路虎,阻碍孩子的正常发挥。

如果孩子在知识吸收储备过程中没有问题。

那么,就是知识转换能力方面出现问题了(多数学生在这个环节都遇到过困难)。

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也就是转化成解题能力,是需要课后加强训练的一项内容。

举一个最简单的事例,

大家都知道衡水中学的学生都能考出好成绩,

那是因为刷试卷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也就是说要想考高分,刷试卷是躲不开的一种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因此,要想考出好成绩,就必须多做练习题,逐渐提高孩子的知识转化能力。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我是新天地啄木鸟,一位热爱教育,喜欢太极拳的老师。

3

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遇到。

遇到这种现象先不要着急,孩子听懂了就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课程的基本道理,但这名不意味着孩子能够考好,学会≠考好。

学会跟考好之间相差的是什么?

1、学会是考好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有考好的可能,但是,要考好还需要多做题,练习做题技巧,学会融会贯通。

2、孩子嘴里的“学会”也许只是表面现象,家长跟老师进行沟通后可以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学习状况。一般来说孩子说听懂了就不会有大问题。需要再盯紧细节问题。

3、孩子需要在灵活性、发散性这些方面加强练习。

4、家长最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增强其信心,千万不能讽刺挖苦孩子,那样会让孩子失去信心的。

4

这个问题比较常见。这是上课时只是跟听了老师讲的内容,沒有发散思维,没有消化课时内容。要解决“上课听懂了,考试考不好”的问题,除了牢记知识外,还要多做练习是关键,巩固老师教的内容。要举一反三,多做题,做精题,深入思考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让思考成习惯。不能只听,不吸收,不理解。让思维和做题练习成为了习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不会再“上课听懂了,考试考不好”了。愿此方法对你有帮助!

5

考试和上课听懂没有必然联系哦。

上课讲的题目,听懂了。这里要看是“真”的听懂,还是“假”的听懂。“真”的听懂是不光这道题目、这个知识点听懂了,而且可以移花接木,举一反三,这是“真”的听懂了。“假”的听懂是只是知道了这道题目怎么解,但是换个数字,或者换个表述,可能就又不知道怎么做了,更不用说举一反三。这是“假”的听懂。

举个例子,老师上课教了蔬菜的做法,老师示范炒青菜,完了,考试的时候可能会让你炒个空心菜,如果孩子真的听懂了,他可能就知道做法应该是一样的,只是表面的形式变了而已。但是如果孩子只会炒青菜,换了空心菜就不知道怎么做了,那说明孩子没有真的吃够。毕竟上课讲的内容,不可能全部不变样的出现在试卷上。

所以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上课听“懂”了,但是还考不好的原因所在了。

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给孩子加强练习。比如今天学了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拿类似的题型反复练习。直到自己可以举一反三为止。让自己真正的吃够这个知识点。

另外考试,可能和练习还不同。考试不是简单的让你炒个青菜这么简单。可能平时教了蔬菜的做法,肉类的做法,冷菜的做法,但是考试可能会让你做一桌菜,满汉全席。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将所有的知识点融汇贯通起来。甚至可以开发新的思路,新的菜系。

所以说孩子考不好,我们要帮孩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才能解决问题。

祝您早日帮孩子摆脱困境。

6

“老李课堂”为你解答!

相信做过教师的朋友,对下面这种现象一定不会陌生:课堂上,老师问:听懂了吗?下面学生异口同声:懂了!然后考试的时候学生该怎么错怎么错。

这已经成为学生一种算不上正常但又极为常见的现象。正如题主所说,孩子考不出成绩自己也很委屈,明明课堂上已经听会了呀?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

现在我借助自己并不算长的教学经历来做一下短浅的分析。

  • 首先,学生是否真的把问题搞懂?

有时候,学生嘴上说的明白,心里未必就真的明白。我们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想象一下,学生时代我们最怕谁?不是家长而是老师。所以,在老师的威严下,学生总想着尽快与老师结束交流。那么当老师问自己这个题是否明白时,即便自己没弄明白,也不敢说不明白。因为如果说自己还不明白的话,老师也许会批评一顿,还要继续给自己讲,而自己和老师待在一起的每一秒都是煎熬的。

我说的这个现象并非个例。当我从事教师之后,这样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同学,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每次问他,都是学会了,可是每次做题或者考试,又都是不会。

  • 其次,学生是否真的把问题消化掉?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听懂不代表学会!有时候,我们听别人讲题思路很清晰,也听得很明白,从而误认为这个题我学会了。可是真正让我们重新再做一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突然没有了思路。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听懂了并不代表学会了,还需要及时的巩固和消化,才能保证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轻松驾驭。

  • 最后,学生的做题习惯是否存在问题?

有些学生天生聪明,可是每到考试却考不出来成绩,相反平常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学生更能考出高分。我们不能说聪明的学生学不会,只能说他在做题和学习习惯上或许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我的教学经历为例,我们班的个别孩子脑瓜聪明,可是小动作极多,无论是听课还是写作业及其容易分神。这样的学生在考试时依然会保持这种不专注的做题习惯,这就会导致做题粗心马虎,丢掉了本不该丢的分数。考完之后你再问他,他却能把题目的过程说出来。

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题主所说的情况,所以,当孩子委屈自己考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分析清楚孩子究竟属于哪种情况成绩不理想,从而对症下药。

那么,针对以上几种情况,作为老师和家长,又需要做出哪些对策呢?

  • 老师要适当改变课堂提问方式

身为教师,如果想彻底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就一定要在提问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老师讲完一道题,然后问大家听懂了吗?下面学生异口同声懂了,然后这个题就算过了。其实,大部分学生是能够听懂的,但是里面不乏存在滥竽充数的学生,不懂装懂。

其实,老师问大家是否听懂这句话是没有多大价值的。真正有效的提问方式是这样的,当老师讲完一道题目时,可是随机点一名学生起立,然后问他对于这道题目你还有哪里不明白?如果学生回答完全明白,那好老师这个时候需要让这位同学重复一下解体过程。当然,并非每道题都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那样时间也不允许,也并不是对每位同学都这样提问。教师只需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自己的判断来提问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改掉之前的听课习惯,从而认真对待老师所讲的每一个题目。

  • 对于刚刚讲过的问题要及时巩固

真正合格的教师,每节课一定不要少了最后的巩固练习环节。当教师讲完本节课的知识点后,一定要留出来5-10分钟让学生做练习,练习的内容就是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教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遗忘曲线叫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的是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由此可见,在学生刚刚学完新知识的时候,遗忘速度是最快的,所以教师要在讲完新知识后的第一时间让学生回顾练习,这样能够保持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最大化。而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巩固时机,后面即便付出几倍的努力,效果都不会太理想,因为他们已经忘记了大部分知识。

另外,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还表示,学生在复习时,150%的过度复习效果最佳。举个例子,如果学生读10遍课文才能够把课文背下来,那么他读15遍背诵效果是最好的。

  • 家长要监督学生写作业的习惯

教育一定要保持一致性与连贯性,当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习惯后,这种习惯到家里也一定要保持,否则好的习惯会被消磨殆尽,从而前功尽弃。

有的学生在学校是一个样,回到家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写作业三心二意,坐姿歪歪扭扭,动动这动动那,一会儿去厕所一会儿喝水……总之一个小时能够完成的作业墨迹了两个小时都还没有写完,而且作业也比平时在学校做题错的多。这就是学生在家里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这种坏习惯会延续到他的考场上,自然也就考不出好的成绩。

面对这种情况,第一责任人就是学生家长。家长在家一定要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给孩子的作业规定好时间,让孩子把作业当成考试来做。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允许离开位子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另外,教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倒摄抑制”或叫“倒摄干扰”,所谓“倒摄抑制”是指,

后来学习内容对先前学习内容的干扰。倒摄干扰可能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避免倒摄抑制的发生呢,这就需要让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尽快睡觉,而不要再去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手机、看电视等等。这样就会减少后面经历的事情对先前作业产生的干扰,从而让学生对知识保持更好的记忆。

  • 增强学生自信心

最后一点,就是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积极地心态是成功的保证。有些学生自己明明能够学会,考场上却发挥不出来。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心态没有调整好,过度紧张焦虑使得本身学会的东西突然就想不起来了。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暗示,给予孩子正能量的教育,相信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一定能够越变越好!

——End——

我是老李,一个热爱篮球、音乐和书法的小学老师!

7

孩子哭诉上课听懂了,考试还是考不好怎么办?

我是一名老师,我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太普遍了,这个情况经常出现。

首先,你要知道他听没听懂别人是无法判断的。

比如疫情期间我们收作业,总是有孩子不交作业。然后老师肯定要联系家长,因为孩子在家,老师看不到他们的状态,就得通过家长来了解,很多家长就会告诉老师孩子“说”他写完了也交了。你说这个事情是不是和你说的问题相似呢?

有时候他们说的不一定是事实,小孩儿嘛,毕竟有贪玩儿的本性,也怕家长责备,所以有一些话会不太真实。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第二,听懂不代表学会。

举个例子,我们大多数学过驾照,学习的时候教练会把各个要领都讲解的很清楚,包括到哪里开始打死方向盘,到哪里需要回正,可是当我们自己开的时候还总是出错。能说我们没听懂吗?但是,听懂了还是会出错是为什么呢?因为缺乏练习。

学习也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老师讲解清楚了需要你自己去实践,把所有步骤安到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解答出来。

这个孩子很可能是缺乏练习,觉得都听懂了就可以了,可是他忽略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一些题目的变化被忽略掉的话就会造成题目的错误。

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建议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放学后让孩子把今天所学的知识给你复述一遍。

如果孩子复述的很好,说明他有认真听讲,也就是老师说的他接收到了。

第二,让他做每天课程的相应题目。

刚刚我们说接收到了信息就要练习,做题就是最好的练习,这样不但可以回顾知识而且还能巩固知识。

第三,让他出题。

这是比较难一点的方法,我教四年级的时候,有一章学的简便计算,孩子们很容易出错,我就让他们做了差不多数量的练习题之后就自己出题,如果他都能自己出题,也就掌握了问题的关键点,那做题的时候就不会错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

听懂只是前提,但听懂并不代表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孩子认为自己上课听懂了却考不好,这需要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原因并予以解决。

一、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很多孩子认为上课只要听懂就会了,其实不然。学习有一个从认知到消化的过程,听懂只是前提,听懂了还需要通过练习甚至反复练习以及及时的复习,做到举一反三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收获事半功倍之效。每天的作业也是学习中的重要部分,能够帮助孩子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夯实基础。

做好纠错是查漏补缺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有的放矢,强化学习成效,从而减少无目的、无意义的刷题。

预习也是学习十分重要的习惯,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做到持之以恒。

阅读能力是高效学习的基础,父母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二、眼高手低。这是孩子们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这也是对学习的认知不足所致。课堂效率是学习的关键,要求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着头听课。

“耳到”就是上课时要用耳朵认真听讲。

“口到”,要求积极思考并及时回答老师的提问。

“手到”,指在书、卷子或笔记本上把老师讲的重点或有启发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笔记一定要精简。

“心到”,当我们把眼、耳、口、手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时,我们的全部注意力也会随之投入其中,此时我们的大脑会以最高的效率工作,就能从课堂中收获更多,这就是心到。

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分析并找出原因,有的放矢才能行之有效。重视习惯的培养,因为好习惯才是学习成长的重中之重。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养成好习惯定能受益终生。

待到山花烂漫时,尔在丛中笑。

欢迎评论留言!

9

上课听懂了,考试考不好怎么办?

这类问题多见于理科。

许多家长会叮嘱孩子上课好好听,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引导,或者说是误导!

学习是手眼耳脑,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就是课前预习,眼到手到心到,动手记录问题;上课听讲互动,重点解决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从这儿可以看出来,只凭耳朵听,上课机械模仿,其实有很大欠缺。小学生这么学暂时还可以,因为题目都是简单的模仿。中学以后,题目的综合性灵活性,阅读理解的成分就比较多,中考高考等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侧重的是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模仿当然无所适从。而且有的学生适合耳朵听,有的适合眼睛看,有的适合动手操作,更多的是手眼耳脑,共同作用才印象深刻。

上面说的方法是一个理想中的状态,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或者说没有体会到这里面的好处的孩子坚持不下去。即使偶尔几次能做到,放到实际当中,作业背诵任务比较多,他会把预习作业作为可有可无的一个任务,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束之高阁。所以这个一方面是要求老师和学生的配合与默契,另外一方面我的做法是尽可能让学生有时间和机会去预习。比如说,要求先复习预习,第2天检查预习作业;或者临上课前几分钟给时间预习复习提问。后一种方式虽然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预习,但是对于基础薄弱或者是阅读速度慢,动手慢的孩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所谓的笨鸟先飞,意义就在于此。

同样的预习任务布置下去,优秀的孩子会做的非常的出色,因为第一他配合老师的任务,第二他从中尝到了甜头,做作业非常的轻松愉快,而且从总体来说任务量并不大,他提前预习了,每天都在轻松愉悦的预习当中,甚至提前一天可以把作业做完,当天没有作业的压力,可以更轻松的做下一步的任务。别人刚学的时候他知道了,别人刚学会的时候他熟练了,别人熟练的时候他融会贯通了,总是领先一步。

上课听和预习的最大的区别:上课听是老师把信息加工处理以后语音输入,自己预习是纯粹的从文字当中获取信息,这个形式和考试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一样的。长期的这种练习,使得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或者说解决试卷中,文字题目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会大大提高。每次新知识的预习都相当于是做试卷中,一个新的大题综合题难题。这个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会逐渐的提高。就像吃饭一样,你长期的让人把饭嚼碎了再喂你和你自己吃饭,那尝到的味道和得到的锻炼当然不一样,后者你的牙齿和消化能力会非常的强健。

在实际操作中讲道理是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长篇大论效果不佳,还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后续工作的进行,否则一切空谈。

以上只是说的上课的一些问题,后续的练习作业又另当别论了。

一己拙见,希望能帮到你。

10

自我梳理,正确认识和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尝试解决,若方向和方式不对,再慢慢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