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会给孩子造成哪些痛苦?:我从上初中起就开始上一所省重点的寄宿制学校。虽然后来也陆陆续续有过几次短暂的走读,但是我的六年中学生涯基本是以寄宿为
我从上初中起就开始上一所省重点的寄宿制学校。虽然后来也陆陆续续有过几次短暂的走读,但是我的六年中学生涯基本是以寄宿为主的。
能培养独立性是一定的,每个宿舍就是一个社会。我清楚的记得隔壁宿舍的就有一个女孩经常被欺负。为什么欺负她我已经忘了,应该与她自身性格有关。比如冬天她洗了衣服,她不在的时候。宿舍别的女孩就给她衣服上不停的泼水,她的衣服往往一个月都晾不干。还有比如把扫地的垃圾放到她床上之类的。后来,这个女孩转学走了。所以其实寄宿能培养的所谓的独立性不是生活上的独立性,而是精神上的独立性。为什么?因为在那个地方校园霸凌会更隐晦,给你无尽的精神压力,在生活中很多小事上没完没了,却还抓不到把柄。
其次,寄宿学校管理很严格,学生全天生活在被监视中,班主任的奖金也是和学生纪律挂钩的。所以,鼓励学生告密、培养告密者。是我们那个年代寄宿学校很多班主任的选择。我初中寄宿那几年始终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在白色恐怖之中,我培养出来一个能力。我知道班主任宿舍和训导主任家的灯每天早上几点亮,训导主任每天几点从家里出门在哪块区域晨练,哪里是早恋情侣们约会的安全时间和安全区域。训导主任每天第一次在教室后门巡视的大概时间区域······一场侦查与反侦查的较量。
寄宿学校培养了我很多能力,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一直比较强。工作上还算顺利。但是也给了我很多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对人的不信任,也许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做什么都害怕被人告密,我很难去相信一个人。我也没办法去依赖一个人,恋爱中也是如此。最可怕的一点是我想逃离我的家庭,从小一个人在寄宿学校长大,大学在外地上,对家庭的依赖程度非常低。一年见上一到两次面,我没有办法和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有矛盾我就想逃离。我非常喜欢一个人呆着,比见朋友和参加聚会都能让我开心。
所以,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独立性吗?
现在寄宿学校越来越多,小学私立学校就实行寄宿制,公立学校从初中就全部实习寄宿制。
实行寄宿制的原因主要有二个
1、家长的原因
父母都出去打工,爷爷奶奶管不上,孩子从幼儿园或者小学就送进私立学校,一个星期回来一次,也有二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回来一次。
父母为了孩子受到很好的教育,小学或者初中就送到国外去上学,在国外孩子托付给亲戚。
2、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全部让学生住校,很多地方,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从初中开始全部住校,住校食宿费可以收钱,学校的超市可以多卖东西,学校规定所有的孩子必须住校,在校期间不准出校门。
孩子就如同动物,大了自然而然就离开家,自己去过日子,如果早早地离开家,孩子心灵就会受到伤害。
在国内都宣扬,住校有助于孩子独立,其实孩子只要不傻,大了自然而然就会照顾自己。至于说住校的好处,我感觉弊大于利。
孩子初中住校我感觉小点 ,大学住校就可以,孩子小,很多事情看不开,离开父母,就有孤独寂寞感。
我家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准备上班,孩子被送到寄宿幼儿园,走的时候,孩子哭着不去, 我不敢去送,老公强抱着孩子,交给老师。
我给老师打电话 ,老师说在学校很好,就是天天抱着她的一只流氓兔,不管吃饭还是睡觉都抱着,老师去抢过来,她就哭。
半个月回来后,我心疼的不让她去了,孩子从此用牙咬指甲,现在还咬,不用剪指甲,还吃自己的鼻涕(现在不吃了),孩子的心里一定受到伤害,每天和妈妈在一起,突然离开妈妈,她就如同失去了依靠,她的天塌下来了。
幸好我家孩子不记事,现在已经忘记了,上初中说要住校,孩子就开始哭,可我没有办法,上学就要住校,否则就不上,为了孩子的学点知识,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得不让孩子住校,即使知道对孩子有伤害。
为了减轻寄宿对孩子的伤害,我每天去送饭 顺便看看孩子,给孩子多一点关注。
大城市可能初中高中不用住校,我所住的小城市孩子上初中就让住校了。
孩子住校早了,对孩子的伤害,不同的孩子伤害也会不同。
有一部分家长因为某些原因,
不得不选择了寄宿制学校——在孩子开始读书上学的时候。
周一开始直到周五下午,孩子在学校学习、吃饭、睡觉;
周末的时候,和父母度过二天的时间。
“寄宿制”好吗?孩子会因此而变得更独立、更自理、更具有韧性吗?
会给孩子造成痛苦吗?
对于读小学就进入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以6岁的年龄,
就此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这更像是一种遗弃。
尽管物质生活被保障着,但是孩子对于父母的情感依附,
自此割裂。
除了吃饭和睡觉和学习,孩子内在的需求更多——父母实实在在的爱、
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的巨大的安全感和愉悦的情绪。
这些都是孩子需要的,如同空气,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
但是对于孩子,却甘之如饴。
和父母的分离,对于这时候的孩子,是一个精神创伤——内心恐惧、失去安全感、内心绝望。
尽管还有希望,5天之后,就可以和父母团聚,但是,人类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由每一天每一件细碎的事情之中连结巩固。
孩子只会因此感觉被忽视、被遗弃、被冷落。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经历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沮丧和愤怒。
也将终生改变中央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持久的让一个人感觉到焦虑。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那种互相感知是师生关系永远不能达到的境地。
学校的老师仅仅只是照顾孩子的最基础的生活,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
只能默默的放在心中。
我18岁时去外地上大学,我妈送我到学校,二天之后她要回去。
她走的时候,我感觉到的只是不舍不安忧虑,我真的想拉住她,
不让她走。
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独立的人,而且当时已经那么大了。
那次,是我第一次有意识的感觉到母亲对于孩子而言,那种无可替代的安全感。
我也因此在以后的很多年里面,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年少时给予我的这种安全感。
孩子会想办法压抑内心的恐惧感,压抑的结果又会感觉到痛苦——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化解这种不适,同时会伴随着焦虑压抑,自信减少,社交退缩。
孩子会逐渐变得胆小谨慎、表现的比较理性,会习惯一成不变的生活。
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缺少慈爱、缺少安全感、缺少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
充满沮丧和对自己的否定。
常常觉得自己无用、孤单、愤怒自责、在自卑和自负的两极摇摆。
善于在遇阻的时候妥协。
孩子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生活就像缺少阳光和雨露滋润的禾苗,
孩子肉身逐年发育长大,但是内心与父母之间情感依附的错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伴随孩子成年后的余生。
小学和初中的孩子,能不送寄宿学校还是尽量不要送吧,现在小饭桌和托管中心遍地都是,父母再忙,晚上总是要回家睡觉的吧?
带着孩子回家,让他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到18岁,或者他并不成材,至少他身心健康。
————————————————————————————————————
我是芯妈,与孩子共同成长;与您共同探索孕育养儿之道。每日遇到新问题,每日解答新问题;互帮互助,敬请关注[芯妈心语]。
尹建莉说,“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
现在有一种“小留学生现象”,它是“寄宿制”的变种。家长把刚上初中、甚至刚上小学的孩子送出国去学习,孩子的监护人由父母变成亲戚或朋友。固然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值得信赖的人,会用心照顾孩子。但在未来,在孩子和父母共同的回忆中,到底缺失了多少东西呢?就孩子整个生命的成长来说,这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尹建莉说,“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
“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且不说这样的目标本身很自私很伪善,推论也很浅薄——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他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真能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孤儿院的孩子从小过着集体生活,儿童期的自理能力可能确实比一般孩子强,但大多数人成年后的面貌并不出色。事实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平层面——这样说不是贬低这些孩子,只是陈述一种客观事实——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命运不公,剥夺了他们早年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生命起始阶段性出现畸形,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罗马尼亚曾在这方面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陷入经济困顿、人口锐减的状态。政府鼓励生育,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如果家庭无力承担这么多孩子的抚养责任,可以送孩子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由工作人员进行集体抚养。该政策出台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进行批量抚养。
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他们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后来有一部分孩子被送到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做大脑断层扫描,结果发现他们大脑的海马回和杏仁核等多部位都不正常。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 改变。
早年情感滋润对生命十分重要
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小猴子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
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到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在一起后,这些从小没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 拒绝交配。扫描它们的大脑发现,其皮质神经元连接稀疏,不但心理方面问题严重,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小猕猴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残忍地虐待小猕猴,有的甚至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所以“孤儿院现象”在它们身上也会发生。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呵护孩子的自然需求
孩子刚出生时只是个“小动物”,是个纯粹的自然人。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 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母爱,是一个儿童成 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古今中外在教育问题上总是发生着太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成人总是一再地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面对儿童时,更多的是商业的、政治的或某种利益的计算,而不去顾及儿童作为 一个“人”的最自然的需求,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拔苗助长,早早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其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我在一个周末聚餐中遇到一对父母,他们的儿子当时5岁。两年前,即孩子3周岁时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那家幼儿园软硬件都很好,收的大多是国家机关或演艺界明星的孩子,一般人很难把孩子送进去。这对父母都很能干,中年得子,两人工作都比较忙,就给孩子办了全托,一周接一次或两周接一次。他们看起来对幼儿园非常满意,说孩子住在幼儿园比住在家里强,孩子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等。
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妈妈不时地往他碗里夹菜。正当大家杯觚交错,酒酣耳热之际,小男孩突然哇一声大哭起来。众人忙问怎么了,妈妈也是一脸莫名其妙,赶快抱住孩子问出了什么事。男孩子哭得说不出话来,十分伤心的样子。
妈妈哄了几句,看孩子哭得停不下来,就带着孩子走出包间,爸爸也跟着出去。过了一会儿,听到孩子哭声平息,爸爸进来,有些内疚地笑着解释说没什么事,是孩子一直想吃腰果炒虾仁中的腰果,而妈妈每次在盘子转过来时,总是给他夹个虾仁,他认为妈妈故意不让他吃腰果,就大哭起来。
众人听了,松口气笑了,觉得小家伙太矫情。待妈妈领着男孩回到包间后,大家赶快安慰男孩,让他在叔叔阿姨面前不要拘束,想吃什么自己去取。妈妈也一再地说,你想吃什么跟妈妈说啊,你不说妈妈怎么知道呢,或者你自己去夹,没关系,这些叔叔阿姨都是妈妈爸爸的好朋友,你不用害怕。
众人的话似乎对男孩子没什么用,男孩还是沉默不语,轻轻抽咽着,不动筷子,眼睛里充满委屈与忧伤。
那天一起吃饭的还另有两个小朋友,都是五六岁的样子,这两个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只在饭桌上吃了一小会儿,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去了。这位家长建议儿子也去和小朋友玩,但小男孩表示出拒绝,就那样一脸不快地坐了一会儿后,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没再吃饭,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去玩。看得出,孩子内心有强烈的委屈感和不安全感。
寄宿制造成情感疏离
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血缘还不够,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 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事实上,寄宿制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 虽然这个孩子是你在世界上最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们的沟通和了解是最好的。许多父母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在孩子小时 候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上寄宿制幼儿园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只能全托。忙是个事实,孩子幼小的时候,往往正是父母开始打拼的时候,但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年轻时,谁不忙呢?“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者几分钟,它都是有意义的。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
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可加可不加的班,坚决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尽量少去;屋子很乱,让它乱去吧;睡眠不足,真的很 累,累就累点吧,反正年轻……天下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大多数人有老人帮忙,有保姆帮忙。也就几年的时间,孩子越大越好带。这几年的“损失”,会在以后的日子中以某种方式加倍地补偿回来。
全托的唯一好处是解脱父母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 的哀痛。事实上,全托的唯一好处是解脱父母,不必承担每天照顾孩子的辛劳。全托不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是把家长的利益置于孩子的利益之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选择。这些家长,他们没有一个是真正蹲下身,从孩子的视角看这个问题。这段话对一些父母有严厉的批评,但我认为它说得非常中肯,是一剂苦口良药,令人警醒。
杂七杂八的信息越来越多,如何让自己活得智慧,如何在儿童教育 问题上不迷糊,其实有时不需要学富五车,只要让心态回归自然,回归常识就可以了。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就 知道上寄宿制幼儿园并不是培养孩子合作和自理能力的必须之地,充其量只是个借口而已。
寄宿制幼儿园非但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更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非常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 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我知道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年轻家长,他们自身有良好的教育理念,但由于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孩子交给老人带,老人们又过度包办或娇纵,使孩子出现很多问题。这种情况下,有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幼儿园全托,以减少在教育观念上和老人的冲突。
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可以选择全托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华山一条道,只能这样走了。但说到底,这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只要有办法不这样选,就还是不选吧。当 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能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而且,指望借助一个客观外力来成全教育结果,是下下策。改变一个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错误的做 法,确实比多交点钱送孩子上全托难得多。
这只能是家长自己慢慢想办法解决,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慢慢用科学教育思想去影响老人,或想别的办法。不论想什么办法,有一个基本原则,不把难题交给孩子去扛,他们实在太弱小了。
小学是否就可以寄宿?
不上寄宿制幼儿园,到了上小学是否就可以寄宿呢?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幼儿园和小学最不该寄宿,初中也不该,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制对他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要不要寄宿,需综合各种条件来考虑,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选择这所学校,一方面是客观条件下的无奈,更主要的是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对住宿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把一个年 仅10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现在想来真是后悔。它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女儿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三年是我在教育上感 觉最力不从心、自己做得最糟糕且我女儿状态最不佳的三年。
孩子成长中会发生许多大大小 小的事情,如果他天天能见到父母,那么他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不要指望孩子能把 一个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对一些具体的事他们往往过后就忘了。事情虽然忘了,但由事情引起的思想问题却会积攒起来,积攒得太多了,就会影 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圆圆初中三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给她留下一些负面的东西,这些负面的东西很隐蔽,很多家长可能意识不到,但我能看到,它影响很久,“排毒”需要很多年。每次聊起来那三年的生活,我都内疚万分。所幸她高中没再寄宿,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淡化。
所以,遇到有家长问我是否应该为了择“重点校”而让孩子去寄宿,我总是回答,哪怕上一个条件差些的学校,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为择“重点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不过,这个观点在当下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家长接受,甚至有时也不能被孩子接受。现在,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已深刻地影响了孩子,甚至改变了儿童的天性。我见过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因故和妈妈分开几年,不在一个城市生活,到上初中时,本来有条件和妈妈一起生活,但为了上一所省级重点校,孩子再次选择寄宿。当我看着 小小的他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缠绵,以及眼神中时时流露的忧郁和紧张时,对这孩子说,还是选择一所在妈妈身边的普通学校吧,能天天见到妈妈比上重点校重要。孩 子很不满意我这样说,坚定地摇摇头,不,上重点校重要!这真是令人无言。
消除“教育不公平”?
不仅是观念,当下政策造成的“寄宿制”问题也非常严重。
我 国从2001年开始,为消除“教育不公平”,投入巨资在农村搞“撤点并校”工程,即把一些散落在各自然村或乡镇的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合并到一些规模较大 的乡镇学校中。不知此项决策是如何出台的,经过了怎样的论证。其做法上的简单粗暴,和当年罗马尼亚盖教养院的做法有一拼。
结果是,十多年间,几百万农村儿童早早开始过上寄宿制生活,乡村学校数目锐减一半。虽然最初目的是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它并未像设想的那样成功, 除了家庭经济成本增加,乡村自然文化被进一步破坏,最严重的是许多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一个孩子,他住在只有十几户人家的一个村子,学校没有操场和电脑室,为了让他能获得“公平的教育”,就把他简陋的学校取缔,把他和同学们转移到很远处的另一 所小学上学,一周或一个月才见父母一次。新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操场、篮球架、电脑等种种可见的硬件,却夺走了他享爱母爱和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样对“公 平”的追求,是不是制造了更大的不公平?
从近年来一些乡镇读者给我的来信看,这样的合 并到十年以后的今天并未完全结束,由于没有学界正式的总结,也没有政府层面的表态,很多地方仍然在进行“合并”之事。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 行政懒惰,更重要原因是社会上下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母亲相处的重要性,没认识到寄宿制是个坏制。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来证明寄宿制是好制。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第一,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13~18岁,已相对成熟;第二,学校的办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师素质比较高; 第三,学校在录取方面有较高的条件,进入这样的学校学生本身素质就比较好,并且学校也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正是这种种条件,才成全了它的美名。但它在英国也是不可复制的,正如一顶王冠,搜罗了全国的顶级珍珠宝石做成,不具有复制性。所以它只能当一个特例来看,没有代表性。
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制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前面的论述似乎都是围绕“教育功能”来说的。但是,生命中有许多事情本身不就是目的吗?一个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到孩子18岁,成人了,他不 仅从心理上要自立,从空间上也要和父母分开了。如果不珍惜早期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度,其实就是错过了生命中许多最美妙的时刻。
现在还有一种“小留学生现象”,它是“寄宿制”的变种。家长把刚上初中、甚至刚上小学的孩子送出国去学习,孩子的监护人由父母变成亲戚或朋友。固然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值得信赖的 人,会用心照顾孩子。但在未来,在孩子和父母共同的回忆中,到底缺失了多少东西呢?就孩子整个生命的成长来说,这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作为现代人,在儿童养育问题上应该时时回归自然,在任何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刻,想想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答案也许就出来了。
您好,我是“佐佑de妈咪”。很高兴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寄宿制”好不好?其实没有定论,也因情况而定。但总体说来,年纪过小的孩子,最好不要过早寄宿。
1.年纪太小的孩子,早早开始独立生活,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犹如第二次断奶般痛苦。
大家试想下,从小在父母怀里长大的孩子,突然好多天看不到自己的爸妈,。那份孤独感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吧。
有一个寄宿制的小学生跟我聊过:“我很想家,我愿意每天见到父母,哪怕是只有一会儿时间。”
这个小姑娘很懂事,很聪明,但是却格外敏感。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寄宿,但是其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实是很深远的。
虽然天天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就一定不缺爱,但是过早离开父母的孩子,基本上会有影响。
比如,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从小寄宿在别人家。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跟父母感情联系度不高,不亲切,甚至跟冷漠。
我的回答结束了,谢谢!
注:图片来自网络。
我家儿子在刚上初一的时候,住过2个月。
后来我还是给孩子接回来了,走读。
但是并不是寄宿制不好,而且情况比较特殊。
我儿子他们学校是可以选择寄宿可以选择走读,如果离家太远的,可以寄宿。这就导致了班里只有几个孩子是住宿的,其他都是走读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觉的自己跟家长脱节了,同时我也深刻感觉到跟孩子脱节了。
班里有个微信群,老师天天让拍照片发作业,孩子住宿,根本发不了作业。我也没有办法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思虑好久,还是决定让孩子回家走读。
走读这段时间后,孩子的成绩比之前提高了很多,而且跟我和我先生关系也亲近了很多,我深刻体会到,在一个非必须要寄宿的学校上学,尽量不要让孩子住宿。
主要弊端是:
1、孩子教育家长监管不到
2、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会有提升但是跟家长理解中的还是有差距。我儿子住宿1周,不洗澡不换衣服……回家后,感觉像是从垃圾桶里出来的。
3、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每天都能回家,自己却在宿舍里住,心里对家还是想念的。也会胡思乱想是不是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不愿意让我在家住。
4、孩子13岁左右正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候如果在学校里学到了不好的习惯,家长又没有很好的监管,这对其一生都是不负责的表现。
但是,全寄宿制度的学校,同学们都一样的话,还是有好处的。而且好处还是蛮多的,我自己就是从14岁开始寄宿的,独立能力很强。
我弟弟从7岁开始住宿,现在说起来住宿,他说都住恶心了,以后再也不会让孩子去寄宿制学校。
寄宿在某种程度上,有利有弊,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年龄太小的真的不适合住宿。最佳的寄宿年龄在17、18岁左右合适。
以上共勉!
“寄宿制”成了背锅侠!
寄宿制带给孩子的,只有痛苦吗?这也太武断了吧!
“寄宿制”并非一无是处,在快节奏和人口大移动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是有其深厚社会基础的。
“寄宿制”里的学生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农村的留守少年儿童,二是虽不是留守儿童,但父母无暇照顾子女家庭的孩子,三是家庭管束不了,寄希望于学校管理孩子的家庭的孩子。三种情况的共同特点是,父母顾不了,只好寄宿在学校。
先说留守的少年儿童,如果不寄宿在学校,只能跟祖父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大多数老人没有基本的教育能力和保护能力,不少孩子多次受到熟人的伤害,老人竟然毫无察觉。而寄宿在学校里,有学校的保护,同学的陪伴,基本上可以避免伤害。试问,这样的孩子,比起在家中,有痛苦吗?
再说父母在家但顾不了子女的情况,父母往往因工作生活等压力情绪不佳,而这种不良情绪总要找到一个宣泄的缺口,往往,孩子就成了这个负面情绪的缺口,对孩子无形中造成了伤害。能有多少父母不会因生活工作压力而不产生负面情绪的,有多少父母没有拿孩子撒气过的?而被送到学校寄宿,每周回去一次,父母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一周没见,他们想念孩子,那短暂的时间,给孩子的只有疼爱,不是吗?
最后说说家庭管束不了的孩子,管束不了是一个过程后才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什么,可以想见是家长与孩子的反复冲突,这过程中,孩子显然是弱势的一方,也是容易受伤害的一方。而送到寄宿学校后,这种情况会大大改变,管理的职责由家长转移到老师身上。班级是一个家庭,同龄人的生活是彩色的,会有什么痛苦呢?
诚然,寄宿制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离开父母亲情疏离等,但留守的本来就离开父母了,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每周团聚,不会有太大影响,而管束不了的,也许因距离产生了美修复了亲情呢。
“寄宿制”无罪,给孩子带来痛苦的,不是寄宿制本身,而在于家长。只要家长精心呵护孩子,寄宿制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大大降低,谈不上什么痛苦!
我家有两宝,由于当时妹妹还小,分不开身来接送大宝,就安排大宝住校。其实爸爸的意思比较强烈,说,让哥哥到学校里面锻炼锻炼,在学校独立些,所以就决定住校。其实我心里是不愿意的,大宝住校的每一天心情都比较忐忑,担心,焦虑的。大宝住校一年后,我们就改走读。。。经过这一年的住校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有三:
1.孩子住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亲子关系,我们和孩子的链接少了,陪伴孩子的机会也少了,所以我们也就慢慢对孩子的了解少了。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即时的关注和情绪疏导,孩子会把委屈憋在心里,日积月累,他就慢慢不会和父母诉说学校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及时的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孩子沟通交流就不那么顺畅。有些孩子碰壁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封闭自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 住校的孩子,某些天性就会被扼杀。孩子的生活就是一点一线,所有的举动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下,这样每天都会比较有压力,没有在家那样舒服舒适,在家可以做些“出格”的,在学校不允许,在家是可以的活动,比如风跑,放松的游戏等等。人是需要松紧有度的,有弹性的生活,才能让孩子的天性得以发展。
3.经常处在高压下,孩子会害怕,不太愿意沟通,不反抗,一味的服从,这样慢慢就失去了自我。这个是可怕的,老师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听话,可是孩子的本真都没有了,还有什么意义呢。孩子们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本真,好奇心,探索精神。
希望所有的父母,不要因为忙没时间而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样你虽然轻松了,但是孩子呢?你有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呢?多陪陪孩子吧,其实孩子真正在我们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不要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请大家珍惜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寄宿制学校到底有哪些优势?对孩子带来哪些痛苦?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用一句"因人而异"概括比较好一点。我自己是从10岁开始住校,后事也曾在寄宿制学校工作10多年。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寄宿制学校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怎样适应新的生活,尽快融入新的集体。见过太多的"母子母女分离?面",那个母子哭泣,牽衣顿足"、"骨肉分离"的?面,实在是太激动人心了。但是从我个人的实际体验来说,并没有留下什么"悲剧"印象。记忆中蛮多的是别人的笑话。所以说"因人而异"是最恰当的解释。
因此我对寄宿制学校有以下几点看法:
(1)适应期一般7一一30天。一些开朗的孩子一个星期衣、食、住、行就初步适应了,但有些孩子一个月才能适应。每年都有始终无法适应,只好放弃寄宿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这部分孩子长大成人后,就无法融入社会。
(2)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生活自理的习惯。
(3)寄宿制学校规律的作息时间,容易使孩子从小养成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
(4)送孩子到寄宿制学校学习,并不代表父母放弃对孩子的关怀。而是暂时把部分监护权委托给学校的老师。只是关怀形式的变化。
(5)寄宿制学校可能带来的问题。A,孩子年龄太小,最怕小灾小病。记得我在小学寄宿时有一次感冒咳嗽,三夜无眠,从此留个咳嗽隐患,到现在发展成终身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B,从小缺乏家庭氛围的滋养,缺乏感情交流,有些人可能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总之,从我个人的体会,家长和学校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因人而异制订对策,既要制订统一的管理制度,又能因孩子的个性特征和不同的身体素质分别对待。至于利弊得失,还是因人而异。本人见过很多读书时,不能适应当时寄宿制学校生活,但是,长大后却发展不错的,也大有人在。
“寄宿制”在很多小城市或者偏远乡镇来说较为普遍,归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1、父母太忙顾不上照顾孩子。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家里太忙。总是没有时间照顾接送孩子,干脆不如让孩子寄宿,这样省心。
2、客观原因。确实有些孩子家里离学校太远,接送孩子太远,实在不够方便,选择寄宿。
3、学校管理严格,自己又不会管理,不如交给学校。有一部分父母抱着孩子到学校就交给老师了,有问题老师会联系我们的;况且自己又不会管孩子,放在学校里老师照顾的总比自己好吧。
“寄宿制”最初针对的是初中孩子从村里到镇上去上学,由于路途太远而设立的。现在“寄宿制”已经是很多民营学校的专利。象我们的当地实验中学那就是只有走读生,没有寄宿生;而10年兴起的民营学校则全都是以寄宿生为主。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建议高中以下孩子不宜住宿,尽量走读。原因是:
1、高中以下孩子心智处于成长的关键期,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这是孩子内心产生力量的源泉。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外在世界处于探索,实际上很多时候充满了恐惧,这是一个人对于未知领域的本能。在探索过程中,极易受到伤害,形成问题或者困惑,而父母并不在身边以至于不能及时处理,导致问题形成积压,可是放假回家后见到父母亲人,却忘却或者过去了,形成了“心锚”就在心底,就在细胞记忆中。若干年后本已经认为忘记的场景又会在同样的环境因素干扰下重新爆发。
2、“寄宿制”极易让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形成困扰。人一生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关系、财富、健康。而对于高中以下的孩子来说,不具备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关系的能力。这个时候,让孩子脱离父母,投入到一个小伙伴的群体里,很容易对于关系的处理形成误区,长大后再想纠正困难重重。甚至影响的是孩子一辈子。
3、“寄宿制”极易造成恶性亲子关系。如果父母把孩子过早放到学校,和同学一起寄宿,对于心智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由于碰到成长困惑以至于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及时的关爱,内心中的感受就犹如未断奶的孩子突然没了营养补给,不能及时感受到父母的爱,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这就是很多寄宿孩子回到家里,父母感觉不爱说话了,不爱和父母沟通了。其实,对于孩子不是不想,只是不知道怎么沟通,不知道怎么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良性亲子关系会促成教育的正向影响,而恶性的亲子关系则是教育负面影响的前提。
总之,对于高中以下孩子,不建议去住校。我自己本人是有亲身经历的。我家孩子从小就认为独立、懂事、乖巧,有段时间就是在辅导部里吃饭和住宿的,虽然每周定期接送孩子,还是形成了孩子后期对于父母的疏远,孩子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处理事情,甚至有些生活和学习习惯都需要很长时间矫正。好在我本身做的家庭教育,多少了解一些孩子成长的特点,到了初中住校半年后,我们决定租住学区房来陪读。目前孩子各方面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