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对于江苏文科状元考不上清北一事,你怎么看?

对于江苏文科状元考不上清北一事,你怎么看?

2020-08-03 03:32阅读(68)

对于江苏文科状元考不上清北一事,你怎么看?江苏文科状元因历史选科成绩为B+,无缘中国最厉害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因为他们要求A+。复旦大学、同

1


上不了清北对学生个人和高中学校而言,可能都觉得令人惋惜,然而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不一定非要上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武汉大学也是国内一流大学,人文社会等学科在全国领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用心研究,将来一样也能成为一流的人才。

这件事其实也暴露出新高考改革后,大学在录取优秀人才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人才没有十全十美的,大学选才应当不拘一格。当年钱钟书、臧克家在考大学时,数学成绩几乎都考了零分,然而当时的北大、山大都破格录取了他们,从而成就了一代学问大师和文学大师。

当然,北大、清华、复旦等一批国内名校不录取白湘菱也没有错,因为毕竟这位同学的历史不符合这些学校的规定,这是对教育公平的维护。

高考选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拔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优秀人才。从今年各地出现的高分学生无缘名校的现象看,说明高考改革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拿江苏的高考方案看,为什么理科类要必选物理?文科类要必选历史?今年出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拿出更加科学、更加公平的高考方案。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2

全省文科状元历史得了B+失去上清北的机会,用不着遗憾。问题在于一个语数英考了430分非人类的成绩,却在历史学科上栽了跟头,背后折射出所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极端的应试化问题。应试化的极端倾向是最大限度地挤占学生所有自主支配时间,用于题海训练,达到做题的自动化的程度。由于学生失去了自主支配时间的权力,学生不可能有时间用于对自己薄弱学科的补短,和优势学科的拔尖。最后必然出现状元选测科目不达A的结果。这种情况应当在以往经常出现,只不过这次因为发生在状元身上,所以,自然就有了轰动效应。

因此,我要说的是作为状元所在的淮阴中学,早该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反思了!

3

此校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最新消息是白湘菱同学最终申请了香港大学,专业为金融类方向。

因为一个选修科目成绩为B+,引的国内各知名的一流的大学纷纷表态,有的表示要遵守规则,不能破格。有的表示符合规则,可以录用。

现在,白同学选择申请香港大学。

祝福她的同时,不由得也产生了几份的失落与惆怅:

  1. 国内的知名的一流大学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录用招生规则。
  2. 江苏相关部门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高考相关制度。
  3. 香港大学是不是最恰当的最合适的那个选择,毕竟有些因素大家都明白。

还记得当年辽宁状元退学事件吗?

2013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获香港大学56万高额奖学金,但就读香港大学不到两个月,刘丁宁就放弃高额奖学金,离开香港大学回母校复读,2014年重新参加高考,再次获得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并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而至于离开香港大学的原因,刘丁宁表示退学是因为对香港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以及追求更纯粹的国学,她的梦想就是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但不管怎样,还是要祝福白同学。

4

这位白同学,最后选择了香港大学,我只能说-尊重她的选择。

香港大学在亚洲的排名是高于清华北大的,水平比较高,可能对于内地人来说,全英文教学有点受不了。2013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就申请了香港大学,不过在一个月后就申请了退学,退学的原因好像就是香港那边的文化与内地的差异。好在其2014年再次获得状元,成功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在刚刚接到白同学申请香港大学这个消息后,很多人表示失望,主要是之前发生了一些事情,而且香港大学是作为代表参与其中的,在一些法律颁布后才得到了平息。白同学作为江苏省文科状元,在这个时候选择香港大学,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点反感,甚至用人身攻击的话去诋毁白同学。而另外一些人则为白同学的安全以及未来的思想变化担忧。

我觉得上述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他的父母既然培养了一个状元,肯定有过人之处,不是我们能达到的境界。另外香港大学的实力比清北强,在纯学术方面考虑,选择港大是最好的。何况现在香港局势稳定了下来,去上大学并不影响什么。唯一担忧的是文化对她精神的影响,作为一个女生能否辨清是非?我相信作为一个成年人,没问题的。

5

原因:运气不好+强迫症(死脑筋)+虚荣心+过度自信

试问:考上了又怎么样?人生最重要的是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对策:面对现实,量力而行,学历绝非万能!

6

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因历史选科成绩B+,上不了清北一事,我有3点小看法。

一觉正常。

说它正常,

1,备考和高考中,个人失机:用时不均衡、或者相对弱科?学校在安排或导向上有没有些许失误?让一个优生在高考中出现某个科目不能考到最优,这应该是正常的吧。

2,作为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的最高学府,除了主科要求高分外,对选科成绩也要A+,这没有问题吧。招生学校一视同仁,也不失公平。

二是“是金子哪里都发光”。

上不了清北,到武大做凤头,同样万里蓝天展翅飞。

三是“就这么一想”。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培养,开放式为佳。现在高考时兴文、理分科,假如,我是说假如啊,白湘菱是文科生,历史又不太擅长,而擅长物理,那我们的高考政策,可不可以让她不选历史而选物理呢?

有没有参考价值,我只这么一想。

江苏高考状元由于历史选科成绩为B+,考不上清北一事,属正常。考生正常,考生学校正常,招生学校也正常。既然都正常:

我再也说不出什么多余的话。

7

江苏文科状元因历史科选科成绩为B+没被清北录取,很正常。它具有几重意义:一是按章办事,不会为特别考生的特殊情破坏规矩,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二是告诉考生学习必须全面发展,不要过分偏科。三是只是清北没录取,其它院校还有希望,不要抱思想包袱,愉快到其它院校就读,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8

谢谢邀请。

个人观点:

个人认为“高考状元”应该是个“群体”!各省份高考前100名,都是“状元”;“形式+功利”、“追名逐利”、“沽名钓誉”,造就了现如今的“状元”一说。

可以做个假设——一个学校出了个所谓“状元”,另一个学校包揽了2——10名,试问,从考学的角度看,你会肯定哪所学校呢?

再试问,再有一所学校的高考成绩平平,多年以后由此校升入大学、继续深造的学生,多年以后,遍地开花于各行各业,也未曾出现“学而不归”的情况……

我们应该肯定谁?

未来十年后再看,真正挑起国家、民族之科技、科研大业的是不是当年那些所谓的“状元”呢?

事实情况,应该是值得国人深思的。

今天,你是“状元”被“沽名钓誉”之徒捧起来,过几年,他们一松手,你就是一堆“玻璃碴子”!

我们需要这些“大数据”的收集。只有这样去对照、总结,才能真正反思我们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能力,才能进一步真正贯彻、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的高科技人才,并不是在“状元”这个“点”上,而是在于一个“尖端的群体”!由此,现如今盛行多年的追逐“状元”,是不是该“歇歇”了?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到底是谁创造了人类历史?是“状元”吗?是“英雄”吗?

恰恰相反,创造人类历史的是最广大的劳苦大众,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民!

为了出“状元”而“掐尖”的学校、教育模式,真正到了该“泄火”的时候了!!!

9

作为06年江苏南通的考生,想回答这个问题。那年还没有小高考,高考三天。我高中母校当时是高考热门学校。很多其他市区的同学借读。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冬天时候天还没亮,先操场跑步,然后晨读,再然后吃早饭,后面才是早读课。晚上接近十点才下课,十点四十五准时关灯就寝。当年的高考还是七百五,最终得分六百的我省内排名已经两万开外。高考真的是一个独木桥。能上名校固然好,现在回头思考,选对专业才是优先条件。直接关系就业安排。

10

不怎么看,规则定了之后,就不要被践踏,没有人情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