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曾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曾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2020-08-01 22:33阅读(98)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曾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任何一场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小人物”的参与。这些“小人物”以偶然或必然的形式“在 保浣踊蛑苯拥馗谋淞死返

1

任何一场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小人物”的参与。这些“小人物”以偶然或必然的形式“在场”,间接或直接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和进程。

??今天就来说说,对林彪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个小人物——汪氏??和士兵。

一、没和林彪生子的汪氏??

1、亊情经过:林彪8岁时,父母为林彪找了一个比他大3岁的童养媳。她和林彪是一个镇子的,人称汪家二小姐??(连个名字也没有??)。那时,林彪还是个小屁孩,对男女之事根本不懂(这有可能??),等他参加革命以后,就把这茬给忘记了(聪明人总会把该忘记的事给忘掉??)。

1927年,林彪随北伐军进驻武汉,突然收到他父亲的来信,说他病重,盼火速回家。林彪是个孝子,当即请假往家中奔去。除夕之夜,林彪才知道是父亲骗他回来成婚的。林彪在父母的哀求下,跟等了他十几年的汪家姑娘??举行了婚礼。这婚姻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林彪连夜离开了林家大湾,返回部队??。

几天后,林彪给父母和汪氏??写了信,让汪氏??不要再耽误自己的青春年华,另找一个好人家。林彪的父母看了信之后,大骂忤逆之子,但又无可奈何。汪氏??在家中哭了好几天,然后当众发誓,此生永不再嫁??。

岁月蹉跎,一去经年。汪氏??果然坚守誓言,终身未嫁,始终在林家侍奉林家老小。??????

解放后,林彪已是大人物了。人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汪氏??却不同,她谢绝了人们的好意,搬回了娘家,独守空房,以做鞋卖鞋来维持生活(不知这算不算骨气?)。??????

1959年秋,林彪到武汉参加会议。会后,他突然向工作人员提出,要回家看看。回到老家后,他向公社书记问起了汪氏??情况。得知汪氏??已经56岁了,身子骨倒还硬朗,家里已没什么人了,靠做鞋卖鞋为生,生活嘛!还说得过去。林彪听后没说话,叫秘书拿出3000元钱,让公社书记转交给汪氏??,并一再嘱咐钱是党给的(良心发现,不容易啊。以前说“忘”原来是骗人的??)。

林彪走后,公社书记将3000元钱交给汪氏??汪氏??知道真相后把钱锁进箱底,依然以老本行为生(有点赌气的成分)??。

后来,在林彪的安排下,汪氏??获得了“光荣革命老人卡”,每月可享受到政府给予的生活补助。

1967年,汪氏??因病去世。

2、案例分析:假如,林彪婚后在家里呆上几天,和汪氏??有个一男半女,这以后林彪要说“忘”就没那么容易了。

假如和汪氏??结了婚,就没有了叶群,没有叶群便没有了林立果,没有林立果便没有了“571 ”,也没有了温都尔汗的折戟沉沙……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汪氏??做为“小人物”,对林彪似乎没有影响,影响到了林彪就影响了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只有林彪自己知道了。

二、开枪打伤林彪的士兵??

1、事件经过:1938年3月,林彪身穿日本军大衣,骑着东洋马“千里雪”(林彪起名字,还怪有诗意的??),风驰电掣般往晋绥军的防区“飞”去??。

林彪干什么去呢?据说是遛马(马和大衣都是平型关大捷的战利品)。想想看:白马快如闪电,衣袂迎风猎舞。估计林彪那阵,真把自己当成拿破仑什么的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林彪打算去晋绥军防区拜访19军70师师长杜堃。

林彪此刻的心情那叫一个“爽”啊!几个月前的平型关大捷,一下子把他推进了闪耀的将星行列里,不轻狂一下他还是林彪吗?(俗话说: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此言不虚啊!??????)

正当林彪忘形之际,一声枪响彻底粉碎了他的大好心情,只见他以极其古怪的姿势栽倒于马下,警卫员赶到时,林彪已经昏迷不醒。

原来,山里的雾气腾腾,晋绥军老远望见,一个日本鬼子,骑着大洋马飞奔而来。班长说:是敌人,打!刚好旁边有位神枪手??,抬手就是一枪。谁知犯下大错,竟把大名鼎鼎的林彪给撂倒了。

当时,阎锡山要枪毙那个神枪手??,倒是林彪大人不记小人过,说情饶了那两个士兵。(政治手腕,阎、林二人都是伪装高手)

因为此事,阎锡山赔了180箱猪肉罐头和100多万发的步枪子弹。(阎锡山这家伙真是土财主啊!)

林彪伤了肺、住了院,后送到莫斯科疗养。从此落下了病根,怕水怕光也怕风。

至于那位神枪手??,无名无姓也无影无踪。历史就是这么玄,该留下的什么都没留下。

2、案例分析:假如没有那位神枪手??,林彪不负伤,就不用去莫斯科了,那么,115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会比其它两个师强出许多吗?如果是,解放战争会不会推进地更快些?

假如那位神枪手??一枪毙命,解放战争中没有了林彪,又会是怎样一个局面呢?

然而,历史容不得假设。

事实证明,位置是关键。小人物因为机缘凑巧,阴差阳错,被“流转”到某个“触点”上,一样能使历史前进或倒退,完全可以改变历史的发展速度和趋势走向。(月满山)

<图片来自网络>

2

1931年6月,由于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突然叛变,当时潘汉年、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处于被一网打尽的险境,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被连根拔起的危局。

就在这时,一位至今鲜有人知的女英雄挺身而出,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一举改变了历史走向。这个人就是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又名黄淑仪、黄定慧,湖南浏阳人,中国共产党员。当时,她年仅24岁,任中共书记处秘书(小科员)兼交通员(特工)。

22日下午,法租界知名律师陈志皋是黄慕兰的热恋男友,打算早早相约去看电影。二人见面后,感觉离电影开演还有较长时间,随就近来到一家咖啡馆坐下闲聊。

不久,陈志皋看到同学曹炳生走了进来,他是租界的法语翻译。二人相见,高兴地交谈起来。

曹炳生调侃道:“老同学,真羡慕你呀,还有闲暇陪女朋友来喝咖啡。看看我,命多苦,还要忙工作,准备去办理一个人的引渡手续。今天一大早,巡捕房抓住了一个共产党的重要人物,长着酒糟鼻,镶着金牙齿,左手只有4个手指头,大概50多岁,湖北人。一开始,像只高傲的大公鸡,可当他看到刑具时,立刻就怂了,什么都交待了。”

正说着,有人来叫,曹炳生便匆匆离去。

这时,黄慕兰敏锐地嗅到了一丝浓浓的危险气息。他当即起身,借口身体不适,让曹柄生将她送了回去。

一进家门,黄慕兰迅速抓起电话,打给了刚刚就任中央特科工作的潘汉年。潘汉年听到消息后,大吃一惊,立即赶了过来,二人当即对在上海工作的湖北人进行逐个排查。因为,向忠发年轻的时候,嗜赌成隐,被债主剁掉了左手的一个手指头。

排查结论,这个叛徒竟然是“总书记向忠发”,着实令潘汉年、黄慕兰心惊不已。

潘汉年深感事态严重,不敢耽搁,随之向周恩来报告了详情。

周恩来接到密报,立即悄悄转移到了四马路上的都城旅馆暂住。同时,身在上海的其他中共地下党成员,也陆续转移到了安全地点。

接着,为了确认向忠发的叛变事实,周恩来派出一队特科红队的队员,埋伏在自己之前居住的小沙渡路(今西康路)的公寓附近。当晚,队员看到一队特务押着一个人,来到了公寓门前。这个人拿出一把钥匙,轻松地打开门,他们还对公寓进行了仔细搜查。

这下,向忠发的叛变事实已经确凿无疑。因为,这个公寓共有三把钥匙,周恩来和邓颖超各有一把,而另一把则在向忠发的手中。

后来才知,向忠发准备去往中央苏区工作之前,为了他的安全,周恩来特意将他安排到自己的公寓和自己同住,并提醒他当前局势严峻,平时尽量不要外出,更不能到外面过夜。6月21日夜里,寂寞难奈的向忠发悄悄溜了出来,跑到了情妇杨秀贞处鬼混。次日清晨,在返回途中,不幸被人指认出来,并被巡捕房逮捕后,做了叛徒。

可以说,当时的黄慕兰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科员,却能通过敏锐的眼光,直接化解了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大灾难,并得享110岁高龄。

图片来源网络

3

1935年9月,毛泽东在红军长征途中,因为几份报纸,有了中央红军在陕北落脚的想法。但仅凭报纸,却不足以让毛泽东改变计划,是一个人的出现,让毛泽东最终作出决策,明确了中央红军长征目的地。,这个人就是当时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23岁的贾拓夫。

红军进行长征以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虽然经过浴血奋战,几度转危为安,但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毛泽东和张国涛对红军是南下还是北上的问题,意见不同,分歧严重。在剑拔弩张之时,兵微将寡的毛泽东为了安全,率中央红军,包括林彪彭德怀的一、三军团连夜出走,单独北上。

在甘肃俄界,中央红军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商议红军的行动方向,但最终也只是有了个“在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的初步意向,对红军的最终目的地仍然悬而未决。

在突破天险腊子口后,翻岷山,过草地,历尽艰险,到达了甘肃哈达铺附近,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毛泽东的问题仍然是“红军究竟要走向何处”?

他叫来了红一军团侦查连连长梁兴初,让他出去找点儿“精神粮食”,也就是近期的报纸杂志。接到命令后,这个被称为“梁大牙”,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年轻连长,化妆成国民党军官进入还是敌占区的哈达铺,真就神通广大的给毛泽东弄来了一些报纸杂志。

毛泽东聚精会神的看着报纸,突然一个让他眼前一亮的消息使他精神大振,国民党报纸上称“共匪刘志丹徐海东合兵一处,占领面积不小的地盘为非作乱”。

这个消息让毛泽东有了去陕北与刘志丹徐海东会师的想法,但仅凭一份报纸,他不能妄下决定,因为这时,疲惫不堪的红军确实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他找来了贾拓夫,红军长征中唯一来自陕甘宁根据地的陕西人,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工作部部长的贾拓夫,当时正在负责筹集粮食。

见到毛泽东后,贾拓夫将刘志丹领导红军在陕北的活动情况以及陕北各方面状况,都做了详尽的汇报,并且极力建议中央红军到陕北去立足,打开局面。毛泽东听了他的汇报后,特意将他留下来,以便随时询问、听取他所了解的情况。

在红军占领哈达铺后,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贾拓夫把把陕北红军的情况又向大家做了说明。最后毛泽东根据他的介绍的情况和报纸的消息,拍板做出了重大决策,中央红军将与刘志丹徐海东的陕北红军会师,并在那里结束红军长征,陕北苏区将成为长征的最后目的地。此时,红军距离陕北苏区只有七八百里的路程,胜利就在眼前。

红军有了目标以后,日夜兼程向陕北挺进。在六盘山下的青石嘴,又歼灭了张学良东北军的两个骑兵连,缴获了大批弹药物品。并用缴获的战马组建了红军第一支骑兵连,找来报纸的梁兴初成了骑兵连的第一任连长。在冲过国民党部队的重重阻截后,中央红军终于到达了长征的终点,陕西延安市吴起镇。

在毛泽东的安排下,贾拓夫率领红军一个先遣队,携带电台,去寻找陕北红军。并终于见到红15军团政委程子华,相互通报情况。最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下寺湾胜利会师。此后,红军在陕北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当时陕北苏区内部正在进行“肃反运动”,刘志丹已被扣押,并且在即将被处决之前,贾拓夫被派去传达中央命令停止“肃反”的指示,在最后一刻救出了刘志丹。

一个人一份报决定了中央红军最终目的地,贾拓夫当时是红军中一个年轻的“小人物”,在重大历史转折时刻,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对改变历史进程功不可没。毛泽东曾称赞他是“陕北的才子”。贾拓夫后来一直在从事统战和经济工作,“文革”时受到迫害,55岁时不幸去世。

我是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4

绅士绝不打冷枪——郁闷的弗格森

1777年9月11日下午6点30分,宾夕法尼亚州奥斯本山边的英军少校帕特里克·弗格森狠狠朝地上吐了口唾沫,他无法顾忌该死的绅士风度。只要再给他10分钟就可以拿到山顶阵地,把这群叛乱的民兵全歼掉,可他居然莫名其妙的被夹击了。

弗格森少校来自苏格兰,出身于一个老牌贵族家庭,他既是一位优秀传统军官,也是一个超级射手,同时还是一个武器设计专家。他在1776年设计的弗格森燧发枪堪称步枪发明史的经典,如今已经实验性列装英军,由弗格森亲自指挥。

这种后膛装填的步枪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每分钟能够发射6-10颗子弹,在弗格森的带领下轻步兵军团让美国民兵吃足了苦头。可就在胜利脱手可得的时候,军团后方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另一支叛乱民兵,弗格森必须做出选择。

绅士绝不打冷枪——撤退的民兵

如果弗格森继续攻击奥斯本山顶的民兵,他可能获得一次全歼的大胜,也可能获得一次被夹击的惨败;如果他回头攻击身后的援军,那么就必须放跑山上的那些人,但起码自己损失不会太大。

该怎么选择似乎不言而喻,弗格森留下少数步兵警戒山上后,开始回头攻击身后的援军。弗格森步枪后膛装弹具有先天的结构优势,轻步兵军团可以采取卧姿射击而不影响射速,他很轻松的击穿了救援民兵的阵型,无一伤亡。

看到无法对英军造成损伤,且山顶的友军已完成撤离,民兵的指挥官下达了撤退命令。这场布兰迪万河战役以英军大胜而未能全歼叛乱民兵结束,对英军来说,最大的好消息是他们夺回了费城。

绅士绝不打冷枪——没射出的子弹

目送民兵撤退的弗格森突然有了新的发现,一个叛乱军的高级将领,那家伙距离自己约110米,十分嚣张的骑着高头大马转身而去,仿佛在鄙视弗格森的枪法。并且这家伙肯定是很牛X的人物,因为他转身的瞬间,有樱花在漫天飞舞..........

觉得自己受到侮辱的弗格森毫不犹豫的站起身,双手持枪把那货的脑袋瓜子稳稳套进了准星,短暂调整呼吸后,弗格森的右手食指预压在扳机上......樱花漫天那货压根没察觉死亡逼近,依然很嚣张的在撒樱花.....

然而就在扣动扳机的刹那,弗格森的中二之魂突然爆发!老子是什么人?苏格兰贵族啊!一个贵族居然在人背后放冷枪?这绝逼会玷污绅士的荣耀!不行!我觉得不能这么猥琐,回去得跟主忏悔个十天八天的。

绅士绝不打冷枪——不悔的选择

荣誉感(中二度)爆棚的弗格森放下了步枪,命令士兵停止追击,转身离去。然后这哥们就听见身后“啪”的一声轻响,紧接着右手肘一阵剧痛。喵了个咪啊!老子跟你们玩绅士,你们居然跟老子玩青皮.........

住进医院的弗格森差点被截肢,虽然最后保住了右臂,但他再也无法作为一个射手举枪。而且一个外科医生告诉他,那天的援军首领名叫乔治·华盛顿,人送绰号落樱神斧,是叛军头号好汉.....

那天弗格森在日记中写到“即使那家伙是位将军,我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绅士的荣誉不容玷污”。然而据某不知名的医院杂工爆料,那天弗格森的病床足足更换了6块床板,并且少校的枕巾是湿的......

5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七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北上,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一集镇哈达铺宿营。前敌特委张德生等人前去镇上购买生活用品,因缺纸包装东西就在商店顺手拿了几张报纸,其中一张七月×日的《晋阳日报》,上载‘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经中央分析:认为陕北可以作为红军长征的最佳落脚点。

因为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中央红军已难以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据地了。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开僻根据地,也不合适,特别是对没有骑兵的红军极不利的。

随后红军翻过六盘山,于十月十九日抵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毛泽东立即派贾拓夫(李维汉也同行)带领约一排武装作先遣队,向东边侦察,去寻找陕北红军,并和刘志丹接上了头,从此工农红军在陕北开始生根开花,开创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张德生是榆林县人,曾任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部长、甘宁青特委组织部部长,一九三三年陕西省委(甘肃特委受陕西省委领导)因杜衡叛变而遭破坏。张德生由兰州转移到汉中,任汉中特委宣传部部长。一九三四年被调到红四方面军中做政治工作。长征中,张德生在第一、第四方面军中做军队政治工作。张德生曾向党中央汇报了长征北上沿路地理民情等情况。并负责前敌情报、组织、宣传工作。

由于张德生无意中给中央红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陕北红军信息,这给我们在短时期中建成巩固的陕甘宁苏区根据地提供极为重要的条件。在我党最迷茫艰难的时期,得到了友军的信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使陕北迅速的成为全中国的革命圣地和领导中心。赶走了日本鬼子侵略,推翻了三座大山和腐朽的蒋家王朝!创建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




6

日本被誉为“名将之花”的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中将,被一位名叫李二喜的18岁的八路军“小炮手”用迫击炮打死。

1886年,阿部规秀出生于日本森和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阿部规秀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是日本军国主义空前扩张时期。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东亚第一舰队北洋舰队;日俄战争,日本打败太平洋西岸第一强国沙皇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参加同盟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一个比一个更加耀眼的胜利,使得所有日本青年人都怀揣着一颗“战争梦”,阿部规秀同样也做着这样一个梦。

1904年,18岁的阿部规秀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开始了行伍生涯。3年后,阿部规秀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步兵三十二联队,半年后被授予陆军下士军衔。

因为出身平平,阿部规秀在步兵联队往往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每当有什么战事,阿部总是冲锋在前,他的勇猛,给联队军官留下很深的印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阿部规秀先后被提拔为联队副官、第八师团副官、第十八师团参谋。

1937年8月2日,阿部规秀晋升为陆军少将,并被调任关东军第一团旅团长。

此时,阿部规秀已经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整整20年。这20年时间里,阿部规秀将学校里学的战术思想不断地改良,终于改良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战术,成为日本中高级军官中的佼佼者。

后来,阿部规秀又通过自学等方法,研究出山地战,并成为日本著名的山地战专家。

1938年10月,阿部规秀出任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旅团长,正式从幕后走上前台。华北地区有山地、平原组成,而山地是八路军活动的主要地带,因此,华北的日军急需阿部规秀这样的山地战砖家。

仅仅过了一年(1939年10月2日),阿部规秀再次晋升,成为陆军中将。

这种晋升速度,让所有平民出身的官兵,看到了希望——只要肯为天皇卖命,都能获得相应的奖励。日本国内也对阿部规秀大肆报道,称之为“名将之花”,意思是阿部规秀一定能成为一代名将。

就这样,阿部规秀成了背负所有日本男人的梦想之人。

俗话说,德不配位,必有余殃。阿部规秀这样的晋升速度,却没有与之相应的军功。日本国内对他的称赞,怎么听,都像是在反讽,阿部规秀急于拿到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于是,阿部规秀刚刚来到华北,就部署了第一场作战任务——扫荡北岳山区,企图彻底摧毁华北的抗日根据地,同时,也想把这场作战当成人生首秀。

为了准备这场“胜仗”,阿部规秀调动两万余人的主力部队,对扫荡进行精确的部署,并且亲自指挥作战。

可惜,出师不利,作战第一天,阿部规秀就丢了一个大队。

阿部规秀中将大怒,这样的战绩,简直是对“名将之花”四个字最大的侮辱。为了洗刷这次侮辱,阿部规秀决定亲率1500名精锐中的精锐,趁其不备,攻其软肋。

11月7日,阿部规秀孤军深入,进入八路军精心为他“准备”的包围圈。

不过,阿部规秀作为山地战专家,自然一眼就看出了八路军的套路,而且,这种地形是他研究的“本命”地形,虽然战事有些不利,还没有超出他的预料。于是,阿部规秀下令战术撤退,以待日后反击。

下午3点,八路军发起进攻,阿部规秀边战边退,并在一户农家设立临时指挥部。阿部规秀凭借30多年的军事素养,继续沉着指挥这场战斗——只有赢了这种逆风局,阿部规秀的“名将之花”赞誉才实至名归。

嗯,在阿部规秀的潜意识里,他一定这样认为的。

下午4点,阿部规秀的临时指挥部被八路军发现,留给阿部规秀的时间不多了。

正当阿部规秀紧锣密鼓地布置反攻时,八路军那边有两个战士,也在谋划怎么拿掉这座临时指挥部,一个是连长杨九坪,一个是炮兵炮手李二喜。

当时,八路军只有一门迫击炮,而且还是国产的山洞型82迫击炮,连炮弹都是八路军自己生产,可谓100%血统的“土炮”。

只见杨九坪测量好指挥部的精确位置之后,李二喜架好迫击炮,然后连续4发炮弹打出去,全部落在指挥部。4声炮响之后,一大群日军军官跑出去,还扛着唯一一名伤员,其他人跟没事儿人一样。

李二喜有些失望,毕竟迫击炮是八路军的“珍贵”武器,一般不舍得用。可是这次打出4枚炮弹,才打伤1个,李二喜顿时为这4枚炮弹感到不值。

11月21日,日军陆军省公布了一则新闻:

“名将之花阿部规秀被八路军迫击炮袭击,炮弹的碎片给中将左腹部和双腿以数十处致命的重伤,大陆战场名将之花凋谢了。”

这时,李二喜才知道,他的那4枚炸弹炸死了日本的“名将之花”!李二喜怎么都没想到,他这个无名小卒,炸死了背负所有日本男人的梦想之人。更让人吃惊的是,当时指挥所里有一屋子人,只有阿部规秀被炸死,其他人连皮都没擦伤。

炸死阿部规秀之后,李二喜荣获“神炮手”的称号,而那门迫击炮,也成了国家一级文物,被陈列在国家军事博物馆。

阿部规秀幻想了一辈子的“战斗英雄”的称号,没想到最终以自己的死,成全了李二喜。很难想象,如果阿部规秀不死,还不知道给抗日战争带来怎样的麻烦。因此,要感谢抗日英雄李二喜,为人民除了大患。

后话,抗日英雄李二喜活了90岁,直到2010年才去世。

7

这个很多啊,比如一个无名的小兵,使大汉错失百年良机,耗尽帝国积蓄

1.

汉,元光二年,春,花不开,天尚寒。

从帝国的核心长安向北一千六百里地,马邑,一个群马叹息之地。风沙掠过被血反复侵染的土地,刚熬过长冬的牛羊嚼食新绿的草。它们以血肉供养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则施以脆绿的馈赠。

草原的边缘,马邑之外的山丘下,帝国的大行令王恢咬着嘴角,紧盯北方的天线。

这位燕国士子体内流淌着燕赵悲歌的血。

很多年前,他听闻过李牧斩杀匈奴十万骑的故事。

鸣嘀响起之处,赵国的铁骑一分为二,如翼般合击匈奴。铁蹄回应铁蹄,冷铁吻向热血,襜褴灭,东胡破,林胡降,单于走,匈奴从此不敢近赵城。

在黄河的岸边,风伏长草见牛羊的地方,蒙恬驱逐着单于头曼,在河套的边缘筑下四十四座大城,长城的砖石成为匈奴不可逾越的际线。

却不过数十年,平原津上,祖龙循天,白登城外,汉祖披靡而走,单于冒顿的嘲讽缠绕未央宫的大梁。

五十年过去了,高祖已逝,吕后折颜。

五十年过去了,文帝休生,景帝积蓄,是时候洗刷马鞭挥来的羞辱。

王恢再次望向了身后,三万汉骑伏甲屏吸。

就在一个月前,王恢还在长安,声嘶力歇宣扬自己的志愿。

2.

未央宫,沉寂。

二十三岁的天子刘彻端坐帝座,敛目注视他的臣子。没有人说话。

他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坐了八年。但仅仅在二年前,他才真正掌控住这个庞大的帝国。

推恩令让诸侯束手听令,刺史在帝国的角落督察一切,儒家的思想统一着这片土地。

接下来,这位雄心的天子需要一件前所未有的功绩见证自己的统治。

无人敢揣测这位天子的心思。

良久,天子说道:“大汉子女的容颜在漠北老去,大汉的锦锻在草原蒙尘。可边疆的烽火从未熄过,边民的哭喊从未停止。”

天子突然拍案,“我欲举兵攻之,何如?!”

大殿内一片哗然声,大臣交手结耳。御史大夫韩安国拱手而出。

“千里而战,兵不获利,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劳师远征,恐无边功,反添边乱,不如和亲以安两国。”

“兵者凶器,未易数动,兵击匈奴,难服远藩,徒空中国、困边民,和亲方为上策。”都尉汲黯应声附和。

“臣有马邑豪民聂翁壹欲面见圣上,献破虏良策!”王恢出列奏道。

现在,帝国兵马已出。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率三路兵马伏于句注山中。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一军伺机追击,而王恢只需带他的三万汉骑截击对方的辎重。

三十万大军摆下酒宴,只等客人赴宴。

3.

桑干河边,汗血宝马饮过了从黄土里涌将的清泉。铁蹄沾染过牧民的泪水,龙纹弯刀滴着边民的血。

这只是开胃菜,十万匈奴铁骑聚集,呼啸,南下。

武州塞上,军臣单于望向了马邑。这是自己的时刻吗?

他的爷爷冒顿单于鸣镝杀父,计服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控弦三十万,兵围白登,骑侵燕代。

他的父亲老上单于西逐月氏,兵抵彭阳,火焚汉宫,骑叩长安。

现在,他需要获取自己的荣光,用血与沙。

马邑,将是他的第一个战利品。

半个月前,马邑的豪民聂翁壹遁入草原,告诉他,自己将斩杀马邑官吏,献城以降。

一座城池,一座边关的城池,一座得之而纵骑太行,饮马津梁的城池。军臣单于没有不心动的理由。

不久后,马邑的城头挂出了人头。

不必怀疑了,这是匈奴最佳的机会。

4.

军臣单于勒住了马,望着野外的牛羊。

马羊遍野,他已经无瑕劫掠,只是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唯见牛羊,不见牧者。

在草尖,他似乎嗅到了杀机。

过了一会,他说道:派轻骑进攻武州,抓两个人回来。

铁骑应声而出。

马嘶声中,一个人跪在了军臣单于的面前,瑟瑟发抖。跪者武州尉史。史书上已经没有他的名字,这该是他的大幸,不然,他的名字该跟耻辱联系在一起。

不知名的武州尉史全盘托出了汉军的计划。

豪民聂翁遁以马邑诱匈奴,汉军起三十万大军绞杀匈奴,如果一击得手,将除百年边患。

单于心惊,铁马乱步。

“我固疑之!”

十万铁骑消失在雁门关北。

回望马邑,军臣单于犹自心惊:“吾得尉史,天也。”

5.

单于遁走的消息传至王恢。三十万汉军亦撤走了。只剩下他领着三万汉军在风中凌乱。

是追击还是撤去?

追击,则以少敌众,对方反戈一击,三万汉军难免尽丧塞北。

不击,自己首倡发兵,无功而返,必将触怒天颜。

思索之下,宁以一人之过,不丧三万王师。

回军之后,汉武大怒,王恢自尽。

而在这时的匈奴王庭,未名的武州尉史被赏封为天王。

汉武的匈奴第一战-马邑之谋就此告终。而汉朝与匈奴的铁血交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6.

飞将军李广纵骑边疆,声震匈奴,却难求封侯。

卫青奇袭龙城,七战七捷,收河朔、复河套。然费战马数十万,文景之蓄不敷军资。

霍去病轻骑八百击漠北,轻取河西,马踏祁连,封狼居胥,祭姑衍山。匈奴就此远遁,漠南无王庭。奈何英年早逝,何以家为。

张骞凿空,通西域,拓丝路。从此长安多胡姬。

苏武牧羊,大雁传书,风雪节旄舞,冰湖汉魂凝。

陈汤远征西域,越葱岭,趟阗池,斩单于,郅支城上,他仰天长啸: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昭君出了塞,琵琶和着北风,唱着流传千年的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是我在今日头条专栏《中学大历史》的专栏,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阅读一下。

像这样的小人物改变历史 的还有。

1.教秦始皇拔剑的人

那一年,荆轲刺秦,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那一刻,荆柯拿着匕首追着秦始皇满地跑,而秦始皇规定殿上不能有兵,殿上的都是文官,根本没有兵器,也只能大呼小叫,增加一点背景音乐,而秦始皇是有剑的,可是,他的剑太长了,颇具观赏效果,却没有实用性,拔了半天也拔不出来。只好空手搏斗,这时,夏无且拿药囊怼荆轲,解了秦始皇之围,但剑还是拔不出来,这时,左右有人叫:王负剑!王负剑!

秦始皇终于拔出了剑,荆轲这个人有胆有识,功夫却是平常,竟然干不过有剑的秦始皇。

想像一下,如果秦始皇被刺了,中国统一大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那这个左右是谁呢?没有留下姓名,连扔东西的夏无且都有名,最后点醒秦始皇的人却没有名字。

2. 指路的人

在史记有这么一个记载: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就是说项羽跟刘邦打仗,他已经败了,准备渡淮到江东,半路迷了路,一个种田的大爷给他指路:左。

结果左边是条死路,项羽陷进了大泽,被汉兵给围了上来。

后面的事情大家知道了,后面项羽没有过江东,意气用事,结果死掉了。如果没有这个种田大爷指错路,可能项羽就要过江东,以项大哥的武力值,能不能东山再起不好说,至少天下还得大乱。

3.射死蒙哥大汗的人

1258年,蒙哥带着大军进攻南宋,蒙哥打到了重庆钓鱼城下,可是,就在第二年,在攻城中,蒙哥突然去世。

他是怎么死的呢?在中国史纲里介绍,他是死于飞矢,就是乱箭射死的。那射死蒙哥的是谁呢?

没有记载,后面金庸先生非要说这个小兵叫杨过,那金大侠开心就好。

蒙哥之死的影响也很深远,他没有立遗嘱,一死大家就开始争起汗位来,蒙古第三次西征,准备打到埃及去的部队也停止了进军,然后回来抢汗位。蒙古帝国就此分裂。南宋也因此多活了二十年。最重要的是,基督世界躲过了最后一劫。

4. 最后一位

在《西行漫记》有这么一段记录:

当我正在组织军队,奔走于汉阳矿工和农民赤卫队之间的时候,我被一些同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了。那时候,国民党的恐怖达到顶点,好几百*嫌疑分子被枪杀。那些民团奉命把我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但是我从一个同志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雇佣兵,我遭到枪决,于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处,他们同意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不允许。于是我决定逃跑。但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二百码的地方,我才得到了机会。我在那地方挣脱出来,跑到田野里去。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太阳落山。士兵们追捕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碰到他们。虽然有五六次我已经放弃希望,觉得我一定会再被抓到,可是我还是没有被发现。最后,天黑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连夜赶路。我没有鞋,我的脚损伤得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个农民,他同我交了朋友,给我地方住,又领我到了下一乡。我身边有七块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吃的。当我最后安全地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这个农民当然也是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一起打开脑洞看历史。

8

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岛波斯尼亚,发生的萨拉窝事件,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加费格里.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事件起因

二十世纪塞尔维亚,摆脱了土耳其人的控制,成为了巴尔干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其日益发展壮大,其俨然已成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自由的核心力量,这种情况让哈布斯堡王朝,深感不安。

(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

基于这种情况哈布斯堡王朝,制订了针对摧毁塞尔维亚为目的计划,而该计划的制定人,就是斐迪南大公,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

1914年6月28日,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边境,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了,声势浩大军事演习,其假想敌,就是塞尔维亚,而这一天,也正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斐迪南大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了萨拉热窝进行巡视的!

(加费格里.普林西普被捕图)

事件经过

奥匈帝国的军事演习,彻底激怒了,塞尔维亚人,黑手社作为一个塞尔维亚,常年搞恐怖活动的爱国团体,随即秘密制订了,刺杀斐迪南的计划。

为了确保计划能够成功,黑手社派出了多名杀手,埋伏在市区,演习结束后,当斐迪南夫妇的车子经过市区时,埋伏多时杀手,向斐迪南的车子扔了一个炸弹,但只是对斐迪南造成了轻微伤害,眼看斐迪南的汽车就要驶离,就在这时,年仅19岁的大学生,加费格里.普林普西,一个健步冲了上来,向敞篷车上的斐迪南夫妇,开枪连续射击,最终导致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

(斐迪南夫妇.被刺现场图)

事件影响

这次刺杀事件,直接导致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全面宣战,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9

谢邀。蔡伦造纸术发明家,太监出身,按照身份的确是一个小人物。造纸术发明以前,人类虽然也有甲骨、竹简、羊皮、绢帛等供书写、但材质坚硬、笨重、要么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材料。

蔡伦之前的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也不符合蔡伦所发明和改进的纸张的特征。

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纸张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改变了中国没有纸张的历史,以后又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改变了世界历史。

10

在一档国外的纪录片中,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小人物”,他的名字叫克莱尔·卡梅伦·帕特森,一个拯救人类的英雄。

(帕特森)

帕特森是美国人,出生于1922年,是个非常普通的理工男。大概在1948年的时候,帕特森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他没有想到,自己接下来的选择,将会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

芝加哥大学有一位地质学教授名叫哈里森·布朗,他忽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研究陨石中铅同位素的丰度,推测出地球的年龄。

简单的说,布朗教授希望通过研究陨石中的铅,告诉大家地球已经“活”了多大岁数。

当然,这事儿可没这么简单,他自己又很忙。于是,布朗决定找个学生帮忙,帕特森被他选中了。布朗看着这个年轻的理工科学生,充满激情的向他介绍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告诉他,你干脆把这当成你的博士论文主题,以后好好研究,前途无量啊!

天真的帕特森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未来是多么的艰辛,自己拿到博士学位,是多么的困难。


总之,帕特森开始了教授安排的工作,全心投入到了研究当中。

(帕特森进行陨石研究)

帕特森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锆石中的铅含量。以芝加哥大学实验室的设备,这其实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帕特森悲催的发现,自己每次测量的数值都不一样……一定是出了什么差错,一定是有什么干扰!

帕特森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实验室,年久失修,破旧不堪——这样的空气和环境,对测量数值的影响太大了。

于是,倔强的帕特森开始干起了“清洁工”,他拼命的打扫实验室,希望能减少对实验数据的影响,结果,依然不行……实验室依然不够“干净”。

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似乎可以轻松完成的课题,帕特森折腾了六年。到了第七年,布郎教授调任加州理工,忽然想到了在实验室苦苦挣扎的帕特森。也是布郎教授看这个小伙子太可怜,也是是被他的执着所感动。最终,布朗把帕特森也带到了加州理工。

在这里,条件显然好多了,帕特森成功的得到了朝思暮想的理想数据。很快,他测定了地球的年龄为45.5亿年,直到现在,这仍然是公认的数值。


我们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美国的含铅汽油大行其道)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地球的年龄与我们毫不相干,也确实如此,就算是现在,很多人知道地球的年龄,却并不知道帕特森这个人。

不过,帕特森的研究,意外得罪了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一帮人:铅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大佬们。

我们现在知道,铅是有毒的,很可怕的东西,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并不清楚。因为没有人对铅有过认真的研究,而铅中毒又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很多人为了巨大的利益,觉得无所谓。

大众呢?因为没有相关的宣传普及,还以为铅是造福人类的好东西呢。

工业巨头们,明知道铅的巨大毒性,但是为了追逐利润,各种想办法隐瞒,灌输错误的信息给大众……而且,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托马斯·米基利还和通用汽车老板合伙,把四乙基铅作为抗爆剂加入到了汽油中,大力宣传这种新产品。

石油巨头们还雇佣了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向大众“科普”:铅不会对大众产生什么影响,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所有人都被蒙骗了,大家心安理得的使用这种会导致铅中毒的石油,毫无怨言。

直到帕特森的研究,发现了含铅汽油对自然界和人体的巨大影响。很快,石油巨头们找上他,愿意“收买”他,只要他不在继续研究和宣传这件事情。


一个人怎么能对抗整个石油集团?帕特森很倔强,他决定走下去。

(帕特森的墓地)

结果呢,他的研究资金被收回了,很多研究机构也拒绝与他合作,包括美国公共卫生局,一些重要的研究会议也将他拒之门外。

帕特森被孤立了,他要是不放弃,很可能会遭遇更可怕的事情。

但是,这个理工男就是这么倔强,能花六年时间打扫实验室,就能花一辈子时间和黑暗对抗。

帕特森不断的尝试把研究成果送到政府官员手中,送到新闻媒体手中,呼吁大众重视铅中毒的危害……就这样,他和石油巨头们抗争了20年时间,才终于让美国政府提出了《1970年洁净空气法》,到1986年,美国禁售一切含铅汽油。很快,美国人的血液中含铅量下降了80%……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帕特森的坚持,含铅汽油还会大行其道多少年。

帕特森这样的人,一定遭遇了很多艰辛,很多不理解。但是,幸好他坚持了下来,他是一个伟大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