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水银这个防盗墓手段,只有秦始皇能用?

为什么水银这个防盗墓手段,只有秦始皇能用?

2020-07-30 02:02阅读(82)

为什么水银这个防盗墓手段,只有秦始皇能用?后来的皇帝比秦始皇笨吗,为什么不用呢?:水银有毒,的确能用于防止盗墓。但是秦始皇用水银的目的并不是防盗,而是

1

水银有毒,的确能用于防止盗墓。但是秦始皇用水银的目的并不是防盗,而是用来表示大江大河,显示万里江山。在封闭的秦皇陵内,山好表达与制作,但是大江大河只能用水银来表示,水不宜用于墓中。因此后世皇帝并不用水银来防盗,跟秦始皇一样另有防盗系统,管交盗墓者有死无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以上史料可知,秦始皇陵的防盗系统是机弩,也就是说皇陵内部机关重重,到处都是机关箭弩,只有要盗墓者触发机关,则箭矢飞至,必将盗墓之人乱箭射死。秦军强悍无比,除了能征善战外,就是有一支远程攻击部队——弓驽营。该部队全是弓箭及弩箭,除了数量多,配合紧密,射程远,穿透力强外,更在于秦弩发达!蒙恬北伐匈奴,对抗匈奴骑兵靠的就是这支弓驽营部队。汉朝李陵将军本是秦国大将军李信后代,故也善弓弩,在与匈奴攻伐战中,五千步兵发二十万支箭,射死匈奴一万多名骑兵!

水银在秦皇陵中的作用,是用来表示百川江河大海的,并不是用来防盗的。因为水银比较重,不易挥发,在河道中表示奔腾的河水,再合适不过了。如果直接用水,则水易挥发,容易形成死水,并最终变成干枯的河道。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如果秦始皇陵开墓,那么对于研究当时的河道水文,天文地理有相当大的帮助!

2

大家好,我是老王。

老王来分析下水银的这个问题。

首先,有种说法,秦始皇墓地放水银在当时可能并不是出于防盗的目的。这种说法的根源有两点。

第一,水银是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修炼仙丹的重要原料。所以,秦始皇可能是为了死后继续占有这些炼丹的重要材料。

第二,当时的水银因为产量少,而且是镀金镀银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有人认为,春秋以后,水银也是财富象征的一种。

基于以上两点,可能秦始皇当时只是为了象征自己死后依然占有天下财富,才放置那么多水银在墓中。

其次,再说后来历代皇帝的墓葬防盗是否使用水银的问题。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国情,各个皇帝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来设置墓葬防盗措施。

秦始皇以后,防盗墓手段太多了。例如:“疑塚”,“伏弩”、“涉毒”、“伏火”、“迷道”,“铁水浇筑”等等。所以,不一定要用水银。

最后,简单说下皇帝墓葬被盗情况。

1,自春秋战国至宋代皇帝墓葬中:秦始皇的寝陵没有被盗,可能就是因为有水银;唐乾陵地宫没有被盗;其他基本被盗。

2,元代帝王墓葬没有被盗,因为元朝皇帝墓葬的方式很特别,后人找不到。

3,明朝帝王墓葬基本未被盗,只是一些陪葬陵被盗。

4,清朝顺治,雍正,嘉庆所在西陵的没被盗。其他基本上也被盗了。

3

谢邀~首先题主这个问题有误,使用水银作为墓葬的防盗手段,并非只有秦始皇能用。因为在其之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在其之后的宋代,墓葬中出现水银似乎都蕴含深意。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言之有物,欢迎关注


一、谁的墓葬中都出现过水银?

——before——

1??齐桓公

“齐桓公墓在临菑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 ……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史记》 卷三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正义》引《括地志》第 1495 页,中华书局,1982 年

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年轻时曾“九合诸侯”叱咤天下!但其后却命途多舛:先是被圈禁而活活饿死;身死之后子嗣忙于争权以至尸体生蛆;最惨的是其墓穴也被后人盗掘,得财宝无数!

在西晋永嘉末年,有人对他的墓葬进行两次盗掘,在第二次的时候,挖出了一个水银池子,因为水银挥发的缘故无法进入,隔了好久天之后,才牵了一条狗进去!

2??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死,葬于国西北,名虎丘。穿土为川,积壤为丘……冢池四周,水深丈余,椁三重,倾水银为池,池广六十步。”——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阖闾,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在其墓葬中同样倾倒大量的水银(广六十步)为池,作为防盗手段。

但是,在春秋战国之时就能使用如此之多的水银应当存疑,但至少说明在墓中放置水银,一定确有其事。

所以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不是空穴来风,这种传统由来已久!

——after——

3??张俊、杨存中

在宋代,很多大臣死去,为示其体恤优厚,皇帝都会依照礼制赐其水银:

“太师清河郡王张俊葬,上曰:‘张俊极宣力,与他将不同,恩数务以优厚。’乃赐七梁额花冠貂蝉笼中朝服一袭、水银二百两龙脑一百五十两。其后,杨存中薨,孝宗令诸寺院声钟,乃赐水银、龙脑以敛。”

在这里,水银与龙脑合用,其主要功能应该是防止尸体不腐,灵魂不灭。东晋葛洪就曾说:“金汞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二、秦始皇陵墓中真的有水银?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从字面意思理解:

这里的水银似乎并无他用,反而其象征意义更甚,代表着秦帝国的辽阔水域(江河大海)!

先不揣测秦始皇墓中水银作用,如此巨量的水银是否真实存在,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在1981年和1982年,为了验证秦始皇陵墓中是否如《史记》所记载,专家进行了汞量测量工作:如果秦陵地宫中埋藏有巨量的水银,则水银蒸气必然会由陵墓中向上迁移,故而便会在封土表层形成汞异常!


这条南北采样点的纵线,贯穿鱼池水库以及骊山脚下,中间为秦陵高大的封土堆。

从数据上来看,在秦始皇的封土中的确存在一个汞异常区域,其汞含量变化为70-1500ppb!

但是,封土中出现的汞异常,到底是土壤中固有、经过地下水银挥发而成的?还是封土本身的土壤就取自某一处大量富集汞的矿化地区?

文献中的记载有这样一条线索:

“始皇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郦道元《水经注》

水经注里的鱼池,就是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处的现在鱼池水库!而在鱼池水库中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其汞的含量偏低,平均值在30ppb,也就是说,即便封土取自鱼池是真实的,其封土中形成的汞异常,也只可能来自于其本身陵墓中埋藏的汞挥发所致

三、始皇陵墓中百吨水银从何而来?

根据学者之前的研究:

“按照已掌握的汞藏量和现代汞的生产能力,估计陵墓内储油水银百吨左右,如果此数字能够成立的话,由丹砂炼汞的比率(86·26%),秦始皇陵内的巨量水银需由115.928吨丹砂提炼!”——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

水银由丹砂提炼而成,古代称之为“抽砂炼汞”,秦始皇陵中炼汞用的是“低温焙烧法”,即用简单的设备,将汞矿石加热至450-8000摄氏度时,把分离出来的气态汞使之冷凝,就成了液态汞!

那么,这巨量的汞矿究竟来源何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神奇的寡妇——她的名字叫“清”,史记中的“巴寡妇清”!事实中的“丹砂女王”!

“巴寡妇清 , 其先得丹穴 , 而擅其利数世 , 家亦不訾。清, 寡妇也 , 能守其业 , 用财自卫, 不见侵犯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 , 为筑女怀清台。 ......清穷乡寡妇, 礼抗万乘, 名显天下, 岂非以富邪? ”

这个寡妇可不一般,家族世代经营丹砂富可敌国;虽是寡妇能守家业用钱自卫;秦始皇以其为贞妇而推崇备至;司马迁感慨道:她,一个乡野寡妇,之所以能得到万乘之尊秦始皇的敬重,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她有钱啊!

巴渝地区的河床丹砂与汞储藏量极其丰富,正是巴寡妇清所掌控的地带;除此之外,汞矿的第二个来源,便是如今秦岭以南的陕西旬阳县!旬阳县的汞保有储量居全国之首,亚洲第一,其中公馆南矿的汞储量达5895吨!

如果秦始皇不是有巨量的水银需求,他绝不会对一个寡妇如此感兴趣;如果秦始皇不是有巨量的水银需求,他也绝不会从巴蜀之外的旬阳再次输入!

最后,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除了具备客观上的意义:

水银可以对墓葬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不仅在于防人盗掘、也在于尸体防腐。

还有至少两重主观意义:

其一,秦始皇的永恒理想,是将生前拥有的一切继续延续在地下,不仅有他一手缔造的政治制度,也包括他所掌控的万里河山,所以水银为江河大海是对帝国疆域中水系的具体模拟!

其二,对于长生不懈执着,对于巴寡妇清的超乎寻常地敬重,其实有点类似于对不死药掌控者西王母的感觉,古代炼丹家多以水银制成辰砂,以求长生不死之药,徐福东渡日本亦是为此!

4

汞是化学元素,俗称水银,亦可写作銾,化学符号Hg,原子序数80,是种密度大、银白色、室温下为液态的过渡金属,为d区元素。常用来制作温度计.在古代中国,汞被认为可以延长生命,治疗骨折和保持健康,尽管人们现在已经知道汞会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陵墓中以汞为水,流动在他统治的土地的模型中。秦始皇死于服用炼金术士配制的汞和玉石粉末的混合物,汞和玉粉导致了肝衰竭,汞中毒和脑损害,而它们本来是为了让秦始皇获得永生的。中国古代妇女还曾经采用口服少量汞的方式进行避孕.那么秦始皇把水银放在陵墓中,为了防止盗墓吗?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以上史料可知,秦始皇陵的防盗系统是机弩,也就是说皇陵内部机关重重,到处都是机关箭弩,只有要盗墓者触发机关,则箭矢飞至,必将盗墓之人乱箭射死。秦军强悍无比,除了能征善战外,就是有一支远程攻击部队——弓弩营。该部队全是弓箭及弩箭,除了数量多,配合紧密,射程远,穿透力强外,更在于秦弩发达!蒙恬北伐匈奴,对抗匈奴骑兵靠的就是这支弓弩营部队。汉朝李陵将军本是秦国大将军李信后代,故也善弓弩,在与匈奴攻伐战中,五千步兵发二十万支箭,射死匈奴一万多名骑兵!

水银在秦皇陵中的作用,是用来表示百川江河大海的,并不是用来防盗的。因为水银比较重,不易挥发,在河道中表示奔腾的河水,再合适不过了。如果直接用水,则水易挥发,容易形成死水,并最终变成干枯的河道。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如果秦始皇陵开墓,那么对于研究当时的河道水文,天文地理有相当大的帮助!

秦始皇陵墓用水银、有很多方面原因,其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其一、秦始皇生前想把祖国的大好山河带到地宫内、正如有些答题者说、如果地宫内引入水流容易破坏地宫的构造,而水银本身的特殊也决定了这一点。

但是大家忽略了最主要的问题、水银在秦朝时期属于稀有的物质、物以稀为贵,而且水银在当时冶炼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显得更为珍稀,这更是秦始皇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

其二、是因为秦国当时有一个女人,她便是巴寡妇清,现在都称她为巴清。巴清是秦始皇生前唯一一个能和他一起平起平坐的女人,可见巴清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巴清是秦朝当时的巨商,她掌握着当时的大半个商界的财富。而水银正是巴清集团矿冶而出的产物、秦始皇陵内的一大部分水银都是由这个女人提供的,因此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基于以上两点,可能秦始皇当时只是为了象征自己死后依然占有天下财富,才放置那么多水银在墓中。其次,再说后来历代皇帝的墓葬防盗是否使用水银的问题。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国情,各个皇帝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来设置墓葬防盗措施。

秦始皇以后,防盗墓手段太多了。例如:“疑塚”,“伏弩”、“涉毒”、“伏火”、“迷道”,“铁水浇筑”等等。所以,不一定要用水银。水银是一种易挥发金属,在常温下便可气化,保存不当便无法存留下来!像秦始皇动用那么多水银来进行防护还能保留下来,相当不容易!各种非巧合因素都可以导致水银挥发流尽!所以,即便后世想要采用水银防盗,随着科技发展,考虑到保存不易这个问题也会退而求其他方法!

5

水银有毒,的确能用于防止盗墓。但是秦始皇用水银的目的并不是防盗。

水银有毒,的确能用于防止盗墓。但是秦始皇用水银的目的并不是防盗,而是用来表示大江大河,显示万里江山。在封闭的秦皇陵内,山好表达与制作,但是大江大河只能用水银来表示,水不宜用于墓中。因此后世皇帝并不用水银来防盗,跟秦始皇一样另有防盗系统,管交盗墓者有死无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以上史料可知,秦始皇陵的防盗系统是机弩,也就是说皇陵内部机关重重,到处都是机关箭弩,只有要盗墓者触发机关,则箭矢飞至,必将盗墓之人乱箭射死。水银在秦皇陵中的作用,是用来表示百川江河大海的,并不是用来防盗的。因为水银比较重,不易挥发,在河道中表示奔腾的河水,再合适不过了。

使用水银作为墓葬的防盗手段,并非只有秦始皇能用。因为在其之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在其之后的宋代,墓葬中出现水银似乎都蕴含深意。“齐桓公墓在临菑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 ……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史记》 卷三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正义》引《括地志》第 1495 页。

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年轻时曾“九合诸侯”叱咤天下!但其后却命途多舛:先是被圈禁而活活饿死;身死之后子嗣忙于争权以至尸体生蛆;最惨的是其墓穴也被后人盗掘,得财宝无数!在西晋永嘉末年,有人对他的墓葬进行两次盗掘,在第二次的时候,挖出了一个水银池子,因为水银挥发的缘故无法进入,隔了好久天之后,才牵了一条狗进去!

在宋代,很多大臣死去,为示其体恤优厚,皇帝都会依照礼制赐其水银:“太师清河郡王张俊葬,上曰:‘张俊极宣力,与他将不同,恩数务以优厚。’乃赐七梁额花冠貂蝉笼中朝服一袭、水银二百两、龙脑一百五十两。其后,杨存中薨,孝宗令诸寺院声钟,乃赐水银、龙脑以敛。”在这里,水银与龙脑合用,其主要功能应该是防止尸体不腐,灵魂不灭。东晋葛洪就曾说:“金汞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水银是一种易挥发金属,在常温下便可气化,保存不当便无法存留下来!像秦始皇动用那么多水银来进行防护还能保留下来,相当不容易!各种非巧合因素都可以导致水银挥发流尽!所以,即便后世想要采用水银防盗,随着科技发展,考虑到保存不易这个问题也会退而求其他方法!

水银是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修炼仙丹的重要原料。所以,秦始皇可能是为了死后继续占有这些炼丹的重要材料。当时的水银因为产量少,而且是镀金镀银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有人认为,春秋以后,水银也是财富象征的一种。基于以上两点,可能秦始皇当时只是为了象征自己死后依然占有天下财富,才放置那么多水银在墓中。

秦始皇以后,防盗墓手段太多了。例如:“疑塚”,“伏弩”、“涉毒”、“伏火”、“迷道”,“铁水浇筑”等等。所以,不一定要用水银。水银是一种易挥发金属,在常温下便可气化,保存不当便无法存留下来!像秦始皇动用那么多水银来进行防护还能保留下来,相当不容易!各种非巧合因素都可以导致水银挥发流尽!所以,即便后世想要采用水银防盗,随着科技发展,考虑到保存不易这个问题也会退而求其他方法!

6

先说一下,这并不是秦始皇的专利。(只是秦皇的水银量过于庞大了)

早在春秋战国起,各国就开始用水银下葬了。(当然了,水银在那时,也属于奢侈品。是专属于帝王将相的。)

后代,也用水银,只是量比较少,只要是用来防腐了。

当然后世的皇帝,也有自己的考量。

比如:元朝的帝王墓,一个都找不到。(你说6不6)。

还有一个唐朝的乾陵,这个更6了,黄巢叛军占据长安后,出动40万人挖乾陵,楞是没挖到入口。(不久,唐军反攻长安,黄巢只能无奈撤离)

还有一次是民国时期的将军孙连仲,带这部队来炸乾陵,最终也是无功而返。

7

其实这个说法不正确!秦始皇并不是用水银来防盗的!为何呢?水银易挥发,顶多能毒死第一个开棺之人,而后便会挥发殆尽,无法再进行二次防御!这种粗浅的道理作为设计天下著名皇陵的工程师不会不知道!

其次水银是一种易挥发金属,在常温下便可气化,保存不当便无法存留下来!像秦始皇动用那么多水银来进行防护还能保留下来,相当不容易!各种非巧合因素都可以导致水银挥发流尽!所以,即便后世想要采用水银防盗,随着科技发展,考虑到保存不易这个问题也会退而求其他方法!

8

首先,水银是用来表现秦朝的水系版图的,这是最主要的作用,其次才是防盗墓的手段。

那么为什么只有秦始皇墓室才用呢?

这就要追溯到秦时的五德说了,据专业人士分析,秦属水德,那么用水银就有理有据了,其他朝代也各有其属性,像唐朝属土德,那用水银就很不对当了。

还有水属黑,所以秦朝以黑色为尊,帝皇穿的多数以黑色为主。

这样一讲,是不是有所顿悟了,哈哈

9

请看以下考古报道,辽代古墓中也发现了大量水银。

在2002年的时候,一群开采矿石的工人在一次意外情况下发现了一座古墓,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座未被开采的辽东古墓,不仅仅引起了盗墓贼的注意,更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这座古墓就是吐尔基山辽墓。

吐尔基山辽墓对于我国考古学家研究辽代的社会风格,风俗习惯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考古界,关于辽代的考古很少。这座古墓墓室是一个四方形的,左右两个耳室,在墓壁上面图绘了各种不同的图案,根据这些精美绝伦的图画,考古学家推测这个墓主人应该是一个王公贵族。

当然了整个墓里面最吸引人的就是墓中的棺材了,整个棺材贴满了精美绝伦的图案,保存地非常完好,而且棺材非常厚重,应该是由柏木做成的,这种彩绘棺材在当时还是第一次发现,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在这一次挖掘当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产自中亚地区的高脚玻璃杯,质地良好,这说明契丹人对外交往活跃;还有錾花流金银壶,上面刻着各色各样的人和动物的图案,非常美丽,能够用的起这样的贵重物品,说明墓葬的规格很高,墓主人的身份至少也是贵族。

在对墓主人进行分析的时候时候发现这是一名女性,而且死去的时候年龄大概是20岁左右,在女主人的身上却发现了一样特别的东西——水银。这是因为在对女墓主进行X光扫描时,发现了金锈蚀的黑点,进一步分析发现女主的腹中,指甲,骨架中都存在大量的水银。

女墓主的身体内为何会有大量的水银呢?对此专家有两种推测,一种是服水银而死的,另一种推测是为了防止尸体腐蚀而在死后被灌入水银。契丹人认为水银能够防止身体腐蚀,这在之前的墓中也曾发现过这样的情况。

此墓陪葬品的丰富、精美和高贵当非贵族莫属,却没有发现墓志。而且此墓未被盗掘,墓志也不会平白无故遗失。考古人员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随葬品上。

与墓主人一同随葬的是大量的珠玉金银饰件。其中,腰部有两件荷包,腿部有两个针线包,尤为珍贵的是在其两肩上各有一块金银饰牌。圆形金牌饰上有三足火乌的图案,应该是象征太阳;圆形银牌饰上有桂树、仙女、玉兔等图案,应是象征月亮。在清理墓室时,在墓室顶部也发现已残破的绘有日月图案的壁画。重复出现的日月天体图案是否与墓主的身份有必然联系?

根据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将本墓主人遗骸其与耶律羽之家族墓地和萧和家族墓地的样本进行了对比,发现:在系统发育树上吐尔基辽墓样本位于耶律羽之家族墓地样本的分布区中,而且在该实验室所得到的所有辽代契丹样本中,吐尔基辽墓样本的序列与耶律羽之家族墓地的15号样本最为接近,仅有一个碱基之差,说明吐尔基辽墓主人与耶律羽之家族之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验证了其贵族身份,并肯定了其为契丹公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