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多沟通,父母不要太强势,凡事讲道理,孩子自然会是乖孩子”,

“多沟通,父母不要太强势,凡事讲道理,孩子自然会是乖孩子”,

2020-07-29 23:47阅读(71)

“多沟通,父母不要太强势,凡事讲道理,孩子自然会是乖孩子”,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呢?:这个说法有三个关键词:多沟通、不强势、讲道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

1

这个说法有三个关键词:多沟通、不强势、讲道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教育理念敢对自己进行绝对性的描述,因为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应对和处理,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去教育,所以我认为对这三个观点都要辩证的去看,因为不存在一边倒的完全正确的可能性。

多沟通、不强势、讲道理孩子就会乖吗?

真的未必。这和孩子的年龄、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价值观的建立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年龄上讲,应该呈倒挂式趋势,也就是说对年龄越小的孩子作用越大。

首先,低龄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状态,家长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有掌控能力,孩子对家长还处于崇拜、依靠的状态,家长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坚持和孩子沟通、讲道理、不进行绝对性的压制,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和家长之间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可能性会非常大。因为这会逐步形成一种固有的沟通模式,并且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已经进行了磨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能和孩子建立朋友一般的关系的原因。如果孩子已经长到一定的年龄,叛逆难管,这个时候家长突然悔悟,和孩子谈心、讲道理,我认为多数情况下是无效沟通。这真的就是谁欠的账谁还,家长在孩子幼年期没有关心和陪伴,当孩子已经成长起来时再要补救确实是悔之晚矣。

其次,多沟通、不强势、讲道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乖孩子,而是为了塑造会思考、有正确价值观的孩子。一个你说东他不西的孩子确实乖,但也是你教育的失败。什么事情都要听家长的意见,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再听话也很难成才。这也就要求了家长的沟通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为了图自己管孩子省事。

一些家长对多沟通、不强势、讲道理的意思存在误解,结果发现越用越糟糕,今天来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多沟通要沟通到点子上,不是无休止的唠叨。

多沟通的意思不是就一件事情反反复复说来说去,有的家长可以把一件事翻来覆去说好多遍,说到最后变成了唠叨,孩子连听的愿望都没有,家长孩子疑惑,这孩子怎么连和我说话都不愿意了?我认为多沟通的意思是指针对问题的分歧进行多次的交流,交流要简洁明了,说清楚家长的意图,摆出利害关系,然后让孩子考虑。因为孩子在做许多事情的时候都是情感在前理智在后,也就是说意气用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思考问题很难全面,本来心情就烦躁,家长在一边不停的叨叨自己的观点,简直是毫无用处。

有个六年级小学生,因为和同班一个孩子关系好,非要和那个孩子上一个中学,但是由于家里搬新家,去那个学校是很不现实的事情,家长希望孩子能考附近的重点中学,这个孩子想不通,觉得家长很绝情,学习也不上心,进行无声的反抗。家长肯定很心急的,他爸爸就找他谈话:你去那个学校也可以,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你去那里上学路上很远,你是每天5点起床还是住校?你那个朋友家里很近的,人家肯定不住校的,你住不住?那个片区不在你的学区内,可能要多交费,这个钱也不会少,而且还要看学校同不同意,你先想想这几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孩子已经能独立思考了,想了半天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就问爸爸:那我们关系很好,是不是以后都没机会在一起上学了?爸爸说:你要是考到咱们附近的重点学校,以后就有可能考重点高中,你那个朋友也要考那个重点高中的,你们不是就见面了?你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就是和他上了一个初中,到高中考不上还是要分开的。爸爸这么一说,孩子冷静下来了,想想还真是,问题也就慢慢解决了。很明显,这个爸爸每一点都说在了孩子没有关注到的,但是却很关键的点上。

不强势是思想上尊重孩子,不是无原则的迁就。

不强势的意思更多的是尊重,就是不要自作多情的替孩子做决定,你尊重孩子,哪怕他的想法不能落实,他感受到你的尊重和善意,也会听你的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服你。但是这种不强势不能理解为无原则。孩子明明做了不可原谅的错事,家长还在一旁说不能强势,要尊重,这就是一种误解。这个时候是一定要强势的,特别是给别人造成了麻烦或者伤害,家长就是要当机立断做出决定,这个时候没有商量的余地。

讲道理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讲家长觉得对的道理。

家长们特别喜欢讲一些自己认为对的道理,对孩子的认识完全不予理会。那么这种道理就是无效的。很多时候家长所处的世界和孩子所处的世界根本就不是一个认知感受,就拿做自媒体来说,如果给我们的长辈说你在做自媒体,他们一定说你在外面胡混没工作,干嘛不考公务员?他们的认知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的,在这个问题上,两个群体很难谈拢,因为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

家长讲道理之前,最好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再开口。这么做才能保证说一次有一次的效果。而且道理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说,那样才会让孩子有认同感,孩子听到心里去了,就算嘴上不承认,也会行动起来。

2

不能简单评价正确不正确,这种方式对有的孩子也许是有用的,但绝对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用的。

如果简单的一句话一种方式就可以教育好孩子,那教育真的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是重点也是难点。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兄妹几人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教,但性格特点及个人成就却各不相同。

无疑,沟通是好的,讲道理也是好的,这么做肯定有好的一面,但并不是养成乖孩子的法宝。

另外,什么是乖孩子,听话、顺从就是吗,还是有个性、有能力,人是复杂的,孩子也一样,不能简单定义,更不能养成一个模样。

3

这个说法完全不正确!

多沟通,孩子不一定会成乖孩子,还取决于沟通方式和沟通效率;

父母不要太强势,孩子不一定会成乖孩子,除了家长不“以大欺小”,还要不溺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要和孩子处于平等地位;

凡事讲道理绝对出不来乖孩子,只会出来一个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的孩子。你看大话西游里面,唐曾和孙就是一个写照(以此为模板作参考)。

要培养出一个乖孩子,那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但最根本的是孩子自己对乖的态度。

如果乖可以让他获得满足感,获得父母的关爱,获得父母的认同,那么孩子就会往乖的方向发展。

反之,如果乖让孩子觉得难受,只有坏才可以引起关注,那么孩子就会往坏的方向走。

平等而有同理心的沟通,让孩子按“我们做的做”,而不是让孩子按“我们说的做”,这才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4

“多沟通,父母不要太强势,凡事讲道理,孩子自然会是乖孩子”这个观点我支持前边一半:多沟通,父母不要太强势,凡事讲道理;补充后一半:遇事还要讲情理,孩子不一定要做乖孩子。

针对题主所提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不能说是完全的正确,正确是和错误相对立的,而在孩子的教育中,有的事情可以分对错,而有的事情是没法论对错的,只是此一时彼一时,是否合适而已。

我通过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

一个今年中考的初三学生,在五一四天假之中,前三天去图书馆学习,家里长辈生气了,说:家里这么大地方,呆不下他吗?回家里就关门,吃饭叫几次都不下来,一天跟他说不上几句话,放假了还去外边学习,家里就不能学了吗?

家里长辈电视一天开一天,看的都是城市爱情肥皂剧,孩子在家里写作业,可以享受家里人的照顾,一会儿送点吃的,一会儿送点喝的,长辈可以看见孩子,爱孩子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不过对于孩子来说呢?

这个孩子在家,吃饭时间是大致一定的,家长送了水果点心不接可能会被爱强迫:你看,都给你端过来了,吃了吧,搁时间长就不好了!关门被要求把门打开,开着门电视的噪音又不绝于耳,干扰的事件还不受自己控制。

如果按照长辈的说法,是孩子的不对或者自私,放假还不在家里好好呆着学习,父母应该和孩子好好沟通、讲道理,依我看,的确是该好好沟通,长辈喜欢孩子在家,一家人其乐融融这种心情完全是好的,但是对于孩子呢?孩子也喜欢这种其乐融融,不过此时并没有重视孩子的需求——他需要一个安静能专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既然家里人不能满足,自己去图书馆寻求这样的一个环境,又有什么不对呢?既能家里人好好看电视,自己又能专注于复习。

类似的事情估计每一个家庭都有,每一个人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很少能换位思考,如果能多沟通,就更容易换位思考,家长的强势也就少了很多,孩子自然也就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凡事即讲情又说理,那么自然也就有了开明的家长、顺从的孩子,当然孩子顺从的不一定是家长的意见,而是自己的思想。

图片来自网络

5

我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事实上,很多“问题儿童”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并不太强势,发现问题都是期望能通过沟通来解决,先讲道理,但往往是不太注重方式的说教,说教不成功,又开始感化或者批评,实在不行,就开始发脾气,导致最后沟通失败,彻底谈崩。



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也说过: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即使多沟通、不太强势、讲道理,仍旧收效甚微,甚至还会引起反抗和叛逆。是不是感觉做父母很不容易?

难道父母和子女之间就不能好好沟通了吗?答案是肯定可以的。只是沟通方式很重要,沟通过程中切忌讲道理。



一、积极倾听、用心理解

当一个孩子在心里难受时,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讲道理、建议、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只是希望自己的感受被理解、接纳和尊重,仅此而已。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积极地倾听

贡献一对耳朵,懂得花时间,全神贯注地听。

2、 用简单的词句回应孩子的感受

可以用“嗯……哦……这样啊”来回应孩子的感受。

3、 共情心态,说出孩子的感受

比如“看来你真的很生气。”“这件事让你感觉很尴尬。”等。

这样做也是好处多多:①帮助孩子减轻因负面情绪引起的焦虑;②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③促进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④有助于孩子养成独立自主、富有责任感、善解人意的个性。


二、避免无效的沟通方式

1、 避免向孩子发出解决方案类语言

①发出命令或指示

如“不要玩手机了,赶快睡觉。”“不要再闹了。”等。

②发出警告或威胁

如“你如果不住手的话,我会让你后悔的。”“我数三声,你再不快点,我就丢下你,自己走了。”等。

③发出劝告、建议或解决方案

如“如果我是你,我就会……”“你为什么不那样做呢?……”等。

总是向孩子发出解决方案,害处有三:①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和逆反心;②孩子会感觉自己无能、不被信任、被压制、被控制、被拒绝;③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避免向孩子说出贬损语言

①责备、问罪、控诉类语言

如“都是因为你,我才会这么辛苦,连白头发都累出来了。”“你怎么老是把房间弄得这么乱!”等。

②讽刺、羞辱、谩骂、贴标签、比较类语言

如“你就是个胆小鬼。”“你真是笨死了。”“你看看安迪多棒,你再看看你,什么都不如人家。”等。

③说教、劝告、预言类语言

如“你为什么就不能听话一点……”“你总是这么自私,是交不到朋友的。”“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干……的工作”等。

④对孩子的心理分析和诊断类语言

如“你就是自私,才不愿意分享玩具。”“你这样做就是为了激怒我!”等。

这些贬损的语言有两个害处:①通常会让孩子成为父母所说的那个样子;②会将孩子推开,不愿与父母沟通。



三、 鼓励孩子配合的有效方式

1、沟通时使用“我……”的表达方式

当孩子有不可接纳的行为,尽量不用“你……”这样的无效沟通方式,可以用“我……”的方式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这种行为给自己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这样做可以让父母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用压抑,不用讲道理,孩子也可以站在你的立场上理解你。

案例:你在工作上有很重要的事需要处理,正在书房忙碌,而孩子一直吵着想要你陪他玩。
不可接纳的行为:孩子要你陪他玩。
自己的感受:很忙,没有时间。
这种行为给自己造成的影响:会影响工作进度,领导或客户会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配合度,进而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
你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有很重要的工作,暂时没有时间陪你玩,如果妈妈陪你玩,就会影响工作进度,领导或客户就会质疑妈妈的工作能力和配合度,妈妈就会丧失很多职业发展方面的机会。



2、 沟通小技巧

①注意态度

眼神、表情、语气等,都不能有厌恶、轻蔑等不良情绪表达出来,以免伤害到孩子。

②使用简单的词语或提示表达

简单的词语或提示,往往比大篇幅地讲道理要有效得多。

比如孩子换掉的鞋子随地乱丢,你可以提示他:“鞋子。”

比如孩子玩了玩具没有收拾,你可以提示他:“玩具。”

③尽量使用礼貌用语

比如让孩子做举手之劳的事情时,可以说“请你把……递给我,谢谢。”



④轻松幽默的语言

父母也不要太古板,可以尝试幽默风趣一点。

⑤避免唠叨啰嗦

如果一件事已经说了三遍,我们需要做的是确认孩子听清没有,而不是继续再说几遍。

⑥适当示弱

如果希望孩子帮你一起做家务,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一个人可能做不完那么多家务,你可以帮帮我吗?”

3、做得有道理比讲道理更实用

如果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不爱看书。即便你讲了所有玩手机游戏的害处和看书的好处,孩子仍然我行我素。不如自己也试一试远离电子产品,陪孩子一起看书。

6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切皆功德!无功难受绿?

多行善!孩子定能出人头地!



7

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青春期是人生的美好时期,总有那么多的美好事物围绕在四周,也充满着每个孩子的脑海里。虽然想法很多很炫,但大多还是无法实现,这不仅困扰着孩子,更是困扰着每个父母,最终也将成为孩子与父母很难越过的沟壑。

孩子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总是阻止自己的一切行为,慢慢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逐渐变得抵触父母的言行,越来越远离了父母,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乖”了。



父母担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害怕孩子误入歧途,于是不听缘由,不论对错,就是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安排,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为此父母也变得越来越“霸道”了。



孩子“不乖”和父母“霸道”的根源就在于父母和孩子缺乏基本的沟通。在维系情感和关系中沟通是不可或缺的,沟通就是通过交流彼此的内心真实想法,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的感受,最终达到缩小心理的距离。

父母和孩子多沟通要注意一下几点。

多理解尊重孩子

不要小看孩子,要与他们保持同一位置,这是理解和尊重的体现,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拉近与孩子的关系,缩小心理距离。

理解尊重孩子并不是要父母无条件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要让父母与孩子彼此交换位置,试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想,而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就会感受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告诉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理解,再多的教育与引导也是没效果的。



多与孩子交流

父母要多与孩子说话,不断地向孩子传达内心的想法和愿望,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浓浓的爱是包含在所有的批评与教育中的,这样不会使孩子只沉醉在父母严厉的语气中而产生抵触情绪。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只会打骂和训斥,只是在反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孩子面对这些不但不会有所改正错误,反而会对父母“又恨又怕”,这不是我们希望。这种情况应该是心平气和的孩子交流,多听听他的想法,再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讨论是非曲直,这样不就达到了目的了吗?



正确引导孩子

好的沟通还包括引导孩子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规范行为。

一件事情,孩子做对了,父母要表扬他,孩子做错了,不要只会停留在言语的严厉上,而忽略了怎么避免今后再次犯错。

首先不要模糊事实的对错,不夸大事实,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对的”“这是错的”,笼统了对错的界线是不利于孩子对对错的判断的。

其次不要只说事物的对错而不说对错在哪里,要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探寻,最后揭示对错的地方,孩子在有趣的搜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模式。

最后不要逃避问题,要敢于承认错误。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是错却不敢承认,更不去解决它。父母在批评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犯错了就要有承认的行动,更要有改正错误的行动。



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好与坏都在于沟通。越来越少的沟通,这个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稀薄,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多的沟通,这个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深厚,越来越美好。所以,从现在开始,作为父母的我们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凡事多沟通,尤其是对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8

你好,看到这个问题,我迫不及待得想给出自己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两点要说的:

1、从你的问题中,我明白了你是希望孩子做一个乖孩子,我不太认同这一点。

2、即使父母做到了不强势,多沟通,讲道理,也不能保证孩子自然就是乖孩子,这只是乖孩子充分不必要条件。

对于乖宝宝的问题,受中国千年的儒家仁义礼智信,和道家的中庸思想的影响,孩子听话懂事,不争不抢一直是好孩子的标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发现乖宝宝们在社会上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有上进心,从小懂得争取的宝宝更能适应社会。

现在好宝宝的概念应该是这样的:懂道理,独立,个性,有上进心。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再按千年的老传统来教育乖宝宝了,这样只能教出中国式的巨婴和毫无创造力的庸才,中国的教育,不是某一环节的问题,应该从父母开始改变,然后是学校体质的改革,有点离题,不再往下探讨了。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家长不强势,多沟通,讲道理,孩子也不一定是乖孩子。

人是奇怪的动物,有门心理学分支叫做犯贱心理学,指的所有的人读一读。

在犯贱这个问题上,人们是从小犯到老,时刻不改变!简单点说,就是习惯成自然,对你的好你也不觉得是好了,对你的爱你也以为是白菜!

不论是家长怀柔策略还是专治统治,有一个原则非常重要,那就是变!

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并济,千万不要让聪明的孩子们摸清了你的套路,一味的忍让讲道理会让孩子忽略了你的爱,忽略你的付出,认为父爱就该是这样的,偶尔给孩子敲一下警钟才会让孩子明白原来爸妈只是爱我而有所忍让,如果我做的不对可能会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应该是更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当然,一味的压抑孩子,强压政策更是行不通的,这样会产生两种后果,一个是引起孩子强烈的叛逆,在一个就是孩子变得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为人父母,平时应该多做一些功课,多学习一下心理学,这样才能在育儿的过程中不必焦头烂额。

9

有些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年纪小,跟孩子讲道理孩子也不明白,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

人是需要被理解的,不喜欢被教训的。孩子也是如此的。党您觉得孩子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或者犯了错时,先不要教诲和斥责。先换位思考下,只要在理解的孩子的想法的基础上,才能与孩子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情。只有您先理解孩子,孩子才愿意去听您的教诲和批评啊。

首先, 对待孩子家长需要循循善诱,充分的说明白道理,才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讲理是需要耐心的,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但是也要对不足提出说教,老话讲打个巴掌给颗枣,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其次,您说的道理一定要合情合理,让孩子能够正确理解,不能信口开河,不能苛求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判断的。您告诉孩子不能喝饮料,对身体不好,家长却能畅饮无阻。您就让孩子做到,怎么可能!

最后,给孩子留有申辩的机会,家长不能认为自己的判断永远是准确无误,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也未必是真的。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必须给孩子留有申辩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申辩,您再去讲解,孩子才能心服口服。

以上纯属自己想法,如有不对的地方或不赞同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

10

我觉得小时候对孩子要强势,该打就打,改骂就骂,不准就是不准,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慢慢地要多讲道理,多倾听,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