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红楼梦》中莺儿采花折柳合理吗?

《红楼梦》中莺儿采花折柳合理吗?

2020-07-29 22:01阅读(67)

《红楼梦》中莺儿采花折柳合理吗?:《红楼梦》中莺儿采花折柳合理吗?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 莺儿折柳是在第五十九回,具体原文就不引用了,熟悉的朋友不用:-

1

《红楼梦》中莺儿采花折柳合理吗?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

  莺儿折柳是在第五十九回,具体原文就不引用了,熟悉的朋友不用咱多说,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也可翻阅原著,借此回顾一番。

  莺儿折柳合不合理?这个得看站在什么立场上说。

  用莺儿的话来讲,别人不可以乱折乱掐,但她却是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为她们薛家什么都没要贾家的,什么戴的玩的,她们都没要,甚至她们连吃穿用度,也基本上没要过贾府的东西——这一点薛家入住贾府时就说明了的,现在别说她掐点花柳什么的,就是要更多,也没人能说什么。

  站在贾府一般的主子层面上,比如贾母王夫人,他们来看也是合理的。毕竟嘛,人家薛家是客人,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莺儿作为宝钗的大丫头,折点不值钱的花花草草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站在贾府下人们的角度,甚至是管理者探春李纨来看,莺儿这么折腾不合适。

  当时是这个什么情况呢?

  是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委派李纨探春进行管理,后来加了一个宝钗,组成了大观园临时管理班子。这个班子的组成,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大观园的正常运作。李纨不怎么作为,但探春是个有想法的人,她看着赖家的花园子很有出息,她想给走下坡路的贾府来点改变,希望做点什么,贡献自己的能力。

  所以,探春提议把大观园里的东西都给承包出去,让这些本分老诚信得过的人收拾料理,开源节流。这样“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探春的初衷当然是很好的,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观园在这一块的工作上的确是有了很大改善。承办的,经手的,旁观的,也都得了些利。

  莺儿这么做有哪些不合适?

  莺儿这是打探春的脸呢。探春是贾府三小姐不假,但是长久以来,赵姨娘的存在让贾探春倍感焦虑,所以,她一直在向王夫人靠拢。

  现在,她有机会管家,哪怕就是一个园子,但也是机会啊,所以,她甩开膀子要大干一场。大观园搞承包就是她想出来的。试行的过程和初步效果也都不错,办事的人使尽全力,没接到这差的人也不眼红,还给贾府增加了不少进项。如果能一直执行,那也是很不错的。

  大观园的花花草草,都有人管着了,春燕的姑妈就包了一小块。她每天检查,怕被人糟蹋,一花一草可都是钱呢。

  莺儿来找黛玉要硝,来的时候已经编了一个花篮,送给了黛玉,回去的时候她还带上了蕊官和藕官,蕊官先回去,藕官采花、柳枝,莺儿坐在山石上编……

  在承包人看来,编什么东西都是糟蹋东西。本来婆子其实没敢说,是莺儿玩笑说其实这都是春燕采摘的,婆子气不打一处来,抓住春燕一顿好训,一顿吵嚷后,莺儿把采来的花柳全部扔进了河,回房去了,婆子心疼得直念佛。

  莺儿采花折柳,是明晃晃的打探春的脸,也是打宝钗的脸。探春管家,希望的是人人身体力行,力往一处使,都守规则,尽最大能力让贾府变好。这主意虽然不是宝钗出的,但宝钗也是同意的。莺儿这一番操作,让探春很被动。——连宝钗的大丫头都不听话,她怎么整治下人们呢?

  宝钗在贾府,许多时候是力求低调,不出头。莺儿这番作为,和宝钗一贯形象不符,这次王夫人给她安排管家的差事,她就不怎么积极,毕竟是人家贾家的事,可是莺儿如此高调,说自己家怎么怎么没要贾府的东西,这丫头,真不默契啊。

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期待关注。

2

莺儿采花折柳的行为合理吗?当然不合理。一件小事暴露本性,莺儿这个人物,让人实在喜欢不起来。

怎么这么说呢?听我道来。

“采花折柳”的起因

红楼梦第59回,史湘云犯了杏斑癣,薛宝钗打发莺儿去找黛玉要一包蔷薇硝。正值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莺儿看到柔软鲜翠的柳条,一时技痒,折了一些柳枝编了一个漂亮的花篮。

从潇湘馆回来以后,莺儿不回去复命,折了好多柳枝,就坐在石头上编起花篮来。

不讲理的莺儿

春燕走来说,管理这一片儿的姑妈马上就要来了,提醒莺儿赶快避开,别找不自在。春燕说的非常委婉,也合情合理。

原文:

……这一带地上的东西都是我姑娘管着,一得了这地方,比得了永远基业还利害,每日早起晚睡,自己辛苦了还不算,生恐有人遭踏,又怕误了我的差使。如今进来了,老姑嫂两个照看得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动。你还掐这些花儿,又折他的嫩树,他们即刻就来,仔细他们抱怨。”

可是莺儿并没有体会春燕的苦心,更不听从劝告,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歪理。

莺儿道:“别人乱折乱掐使不得,独我使得。自从分了地基之后,每日里各房皆有分例,吃的不用算,单管花草顽意儿。谁管什么,每日谁就把各房里姑娘丫头戴的,必要各色送些折枝的去,还有插瓶的。惟有我们说了:‘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究竟没有要过一次。我今便掐些,他们也不好意思说的。”

这些话看似有理,其实全是歪理。

  • 第一,该享受的福利没有享受,能当作破坏破坏公共财物的理由吗?

放弃了应得的福利是事实,因为没有用处而主动放弃也是事实。主动舍弃不需要的东西,反过来又翻后账,有意思吗?

  • 第二,不知是不是在亲戚家住太久了,莺儿根本没搞清自己的身份。

薛家住在人家的园子里,是客人的身份,更应该自觉自律,尊重主人。

这丫头傻乎乎的把自己当成主人了,觉得自家姑娘和主人家的姑娘们是一样的。

这只是她一厢情愿 ,贾家上上下下谁不知道,薛家的人是“死住着”的亲戚?

后来宝玉专门打发春燕母子找春燕赔礼,就是源于亲戚间的礼貌,给人疏离、客套的感觉。

其实莺儿说这些话的时候,也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她觉得人家是“不好意思说的”。这恰恰说明,她自己也知道这种行为不对,会讨人嫌。明知不对还要做,很有点逞强的意思,也太不懂事了

自以为是的莺儿

何婆子眼看着辛苦呵护的花草被人破坏,心疼的不得了。

莺儿不敢搬出先前的一番言论,为了撇清自己,栽赃无辜的春燕,分明是挑拨离间了。在她心里,不但不领春燕的情,反而嫌弃春燕多事。

春燕挨了打,她又赶忙劝架。“你老人家打他,我岂不愧?”

这句话说的,好像自己面子有多大似的。也太把自己当个人物了。

何婆子不买帐,莺儿的表现是“听了这般蠢话,赌气红了脸”,“坐下仍编柳篮子”。

这时候莺儿如果赌气甩手走了,也不至于发展到后来春燕被姑妈和亲妈“联合双打”,闹到宝玉那里去了。

她还想立威、摆架子。继续编柳篮子,是故意气何婆子,当着面糟蹋人家的宝贝花草。

莺儿本是顽话,忽见婆子认真动了气,忙上去拉住,笑道:“我才是顽话,你老人家打他,我岂不愧?”那婆子道:“姑娘,你别管我们的事,难道为姑娘在这里,不许我管孩子不成?”莺儿听见这般蠢话,便赌气红了脸,撒了手冷笑道:“你老人家要管,那一刻管不得,偏我说了一句顽话就管他了。我看你老管去!”说着,便坐下,仍编柳篮子。

从始至终,莺儿一直在惹是生非、挑拨离间,火越拱越大,矛盾逐渐升级。

作为客人,这种行径真的很令人不耻。

宝钗处处谨小慎微,八面玲珑,偏偏教出这样一个成事不足的丫头来,也是无语了

总结

莺儿采花折柳的行为是错误的。她的不懂事和自以为是,来源于宝钗在管理下人方面的不足和漏洞,暴露了宝钗的无能的一面。

3

莺儿是薛宝钗的丫头,宝钗那么稳重自持的一个人,贴身的丫头却是娇憨无比,语音婉转,宝玉赞她不愧是个“黄莺儿“”。

莺儿有个特点就是手巧,尤其在编织方面,既会打络子,也会编花篮。

然而在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中,莺儿却因为采花折柳惹来一场不大不小的口舌之争。

那么莺儿在大观园里公然采花折柳编柳篮应不应该?

如果单从守规矩角度来说,莺儿公开折柳多有不妥。

不妥之一:莺儿折柳是在探春刚刚对大观园实行改革,将园中花草植物都承包给个人之际,此时闹出事来,往小了说是不守规矩,往大了说是和探春的新政公然作对,影响不好。

凤姐病了之后,探春李纨宝钗这三驾马车走马上任。说是三人同治,实则是以探春为主。

探春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将承包制引入大观园的日常管理,实在是创新进取之举,可谓是超越了时代,想想我们国家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几十年前才有的呢。

这样一项新政,能在积重难返的荣国府推行开来,还能得到众仆人的拥护,政策的创立者探春可谓是苦心孤诣,确实是在为挽救这个家费尽了心力。

我们知道一项新政的实行,势必会动摇某些既得利益阶层的反对,探春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信,莺儿带头不守规矩,则无异于公开与探春叫板,新政的权威性会受到质疑。

不妥之二:莺儿的任性行为,无端使得好心告知的春燕受了牵连,也带累宝钗名誉受损。

莺儿编花篮本是即兴而起,第一个花篮送给了林黛玉,得到黛玉夸奖后,又决定多编几个,本也算不上什么错。

但是当春燕跑过来好心的告知利害关系时,如果莺儿及时收手,便是春燕姑妈看见了也不好意思多说。但莺儿根本没把春燕的话放在心上,反而理直气壮的继续编。

春燕的姑妈果然看见了,不好意思说莺儿,只能对着春燕出气,此时莺儿没有好好说明原委,反而不合时宜的诳言是春燕摘的柳和花,结果可怜的春燕被她娘一直追打到怡红院。若不是袭人晴雯麝月等丫鬟还有宝玉回护,春燕是免不了这一顿打了。

另外,宝钗名义上也是管家的三驾马车之一,改革政策的制定也有宝钗的参与和完善,而自己的丫鬟公开践踏规则,挑起事端,在众人心中,难免不对宝钗有所腹诽。

莺儿由着自己的性子顽,未经承包人同意公开折柳已稍显不妥,后来故意挑事,又赌气把花柳扔在河里就更加剧了事态的发展,最后发展到怡红院一场风波,带累了许多不相干的人,越发显得莺儿不懂事。

不妥之三:莺儿把薛家尤其是薛宝钗的身份等同于大观园中各房主子,实属身份认知不清。

宝钗虽然住在大观园,但身份却跟其他姑娘不同。三春是贾家的正牌小姐,宝玉李纨也是正经主子,黛玉是贾母从小接来养着的,况且母亲也是贾家的嫡出小姐,也算半个主子,而宝钗仅仅是因着王夫人的关系才住在这的,和贾府一点血亲也沾不上,就是个寄住在贾家的亲戚。

莫非薛家在贾家住的久了,自己就默认是贾家的主子了?

莺儿话里话外说他们从来不要分例,但是别忘了,宝钗以亲戚的身份住在这里已经是寄居,这分例贾家给是情分,不给似乎也轮不到薛家理直气壮的要吧。

宝钗一直维持的懂事人设,被莺儿一句大言不惭的话崩塌掉,宝钗听见恐怕也要吐血吧。

然而,虽从管家的角度看莺儿行为有种种不妥,但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天性的表现,算不得大奸大恶,而婆子们的表现则过于粗鄙。

探春改革的目的是调动下人们的积极性,把园子管好,自给自足。说白了,园中的花儿柳儿本来也就是要送给各房去插的。

莺儿私自折柳虽有不妥,但她本意也是为了创造美,她编的第一个花篮送给黛玉的时候,连黛玉都十分夸赞,可见她是一个优秀的手工艺创作者,如果给她一定的自由,想必可以编织出更多美丽的花篮。

然而大观园的婆子们是不懂这些的,她们眼中只看见折了这些花儿,心疼的是自己管辖的范围有人乱摘乱编。殊不知,这园子并非她们的私人财产,她们只不过承包照管,结果后来弄到人人自危,柳嫂子也抱怨从树下过都不敢抬手,怕惹嫌疑。长久下去,本来好好的政策,恐怕最后也会弄得怨声载道。

这恐怕也是探春改革之初未曾料到的吧。

[尾声]

小小花篮,折射出探春新政的履行实施的问题。

探春一心要破旧迎新,消除积弊,故而极力推行改革。

而宝钗的态度则有点耐人寻味,她看似置身事外,实际上却处处留心,完善承包政策的措施是她,质疑探春的改革效果也是她,巧的是,第一个不守规则的也是她的丫头。

而此风波之后,宝钗并未斥责莺儿一句,这也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呢。

4

合理不合理,得看从什么角度看。

如果说大观园有规定不许采花折柳,那莺儿这么做是不合理的,违反规定嘛。

但如果说这规定其实只是管理花木的那几个婆子自己定的规矩,那就不一定需要遵守了,因为这样的规矩本身未必合理。

可是莺儿的理由是蘅芜苑平时没要花花草草的分例,所以可以破例采一些,这又不合理了,属于自说自话胡搅蛮缠。

所以,莺儿采花折柳这事到底行不行,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分析。

1.探春协理大观园之后进行了改革,园中的花草树木被婆子们承包了。如果这时也有了相应规定,已经承包出去的花木,一律不许攀折,那莺儿就是违规,肯定不可以。

莺儿采花折柳这事,发生在书中第五十九回。宝钗派莺儿和蕊官去向黛玉要一些蔷薇硝,路上莺儿看到吐出新芽的柳枝可爱,就折了不少来编花篮。到了潇湘馆,把刚编的篮子送给黛玉,回来的时候又一路折柳一路编。然后春燕看见了,提醒她说,现在这块地是她姑妈管的,她妈妈和她姑妈很是小心谨慎,“一根草也不许人动”。莺儿这样采花折柳,被她们看见了,一定要抱怨的。

春燕说的是不是事实呢?确实,那时大观园正在进行改革,探春把园子里的花木分给会打理的老婆子去承包打理,收益还不用进账。就如春燕说的,“一得了这地方,比得了永远基业还利害”,自己所管辖的花木就跟私人财产似的,不给他人染指,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所以,莺儿这样的行为就相当于动了管这片花木的婆子的私人物产,当然不合理。

2.问题在于,不许攀折花木是大观园的明文规定还是管事婆子的不成文规矩呢?倘若是后者,莺儿的行为是否违规就取决于婆子的判定,未必一定不合理。

婆子们只是承包,但是花木的所有权还是大观园的。理论上,承包之后大观园也不可能出台一个统一的规范,只能说具体承包地段的规矩由具体承包者制定。这样的话,莺儿的行为是否可行,只要由管事的婆子判定就行了。

这就提供了一个灵活操作的空间,如果说是否违规由管事婆子说了算,那实际上婆子们很可能就会根据具体的人事关系来判定是否合理,是否违规。

比如莺儿采花折柳这事,既然黛玉都高高兴兴接受了莺儿编的花篮,很可能大观园就不存在不允许采花编篮的规定,那这规定就只能是管事婆子自己制定的。从春燕的话来看,管事的婆子,也就是春燕的母亲和姑妈对这种行为会有意见,而后来春燕姑妈来了,也确实有意见,但却没有明说,只能拿春燕出气。

那婆子见采了许多嫩柳,又见藕官等都采了许多鲜花,心内便不受用,看着莺儿编,又不好说什么,便说春燕道:“我叫你来照看照看,你就贪住顽不去了。……”

如果是理直气壮的规矩,为什么不能说呢?说到底还是底气不足。底气为什么不足?是像莺儿自以为,惹不起她背后的靠山宝钗吗?也不见得。宝钗的面子能有宝玉大?后来春燕母亲追打春燕都追到怡红院了,也没见害怕宝玉啊。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这所谓的规矩,婆子们自己都觉得不大好意思明说。毕竟不是什么可以折算经济损失的果子,不就一些花花草草,小姑娘们摘来编个花篮,老婆子们也不好说啥呀。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当然不会去攀折花木,知道婆子会心疼,但小姑娘们就算是不懂事吧,婆子们好意思计较?倘若是换了身份尊贵的小姑娘,比如小姐或者主子身边正当宠的丫环,说不定婆子们还要巴结着主动请她们开开心心采花折柳呢。

既然这规矩不能拿到明面上,那么就不好一口咬定说莺儿这么做不合理了。

3.不能拿到明面上的规矩,是否合理就由主人说了算,当事人绝不能代替主人发声,说自己没错。莺儿却偏偏是这样做的,这一来,就算有理也变无理了。

当春燕提醒说这种采花折柳的行为会让管事的婆子不高兴时,莺儿满不在乎地说,别人不能折,她却可以。因为自从大观园搞了承包制,管花木的婆子们都给各房小姐姑娘们按时送上鲜花做装饰的,但她的主人薛宝钗却很大方地不需要这项服务。既然平时蘅芜苑都不沾这些花木的光,现在采摘一下怎么了?本来蘅芜苑该得的鲜花,远远比现在采摘的多呢。

这话说得非常没道理。

首先她一个丫环,凭什么代表蘅芜苑发声?宝钗不要鲜花是宝钗的事,凭什么她一个丫环就能代替宝钗认为平时不要的,现在就可以随便采摘?

其次,蘅芜苑不要鲜花,是宝钗自己不要的,并非婆子们有意怠慢,凭什么莺儿会认为这是婆子们欠了蘅芜苑的,就该补偿呢?就算要补偿,凭什么补偿方式就是她自以为的放任她在园子里乱采花木?

最后,就算蘅芜苑平时不要鲜花,现在得一些补偿也不要紧,但这难道不应该是婆子们说的话吗?莺儿主动要求“补偿”还主动实施“补偿”,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还有一点,莺儿可能不知道,当初探春推行承包制的时候,正是她的主子宝钗出了很具体的主意,比如婆子们管辖的物资,有了收益可以不必入账。当时宝钗当着婆子们的面,连承包之后会有人攀折花木、损害婆子利益这样的事都说到了,正是替婆子们考虑到这一点,宝钗才说收益不必上交,只要每年拿出一定份额的钱,贴补一下那些没有承包的婆子们,让她们心理平衡,才不会出现没事折一下花木,让承包的婆子们心里添堵的情况。

“……还有一句至小的话,越发说破了: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照顾了。”

可见宝钗是多么精于人情世故,现在莺儿偏偏就做出采花折柳的事,还振振有词说身为宝钗丫环,完全有资格攀折花木,这不是打宝钗的脸是什么?只能说莺儿太不懂事了,弄这么一出,就算合理也变不合理了呀。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宝钗的丫头莺儿为什么说大观园的花“别人乱折乱使掐不得,独我使得”?》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5

莺儿采花折柳一事,经常被读者拿出来说事,我也多次分析过。然而,这么一件看似简单明朗的事,却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为什么会这样?正如题主所用的“合理”二字,世间之事,都逃不过一个“理”字,但为什么还是会有理不清的矛盾纠纷呢?


这是因为,一个“理”字,看似简单,实则异常复杂,其复杂之处就在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立场,都认为自己才有理


读书的好处就在于,读者拥有上帝视角,能够全盘看问题,只要愿意理性客观,就能梳理出是否合理。


下面,我将从四个当事人的角度,来剖析这件事,看看莺儿采花折柳是否合理。



莺儿采花折柳引发纷争,是从大观园实行承包制而起。所以,我们有必要先补充一下承包制的相关内容。


大观园原本是为元春省亲而建,省亲过后,元春觉得这么大的园子就这样关闭很可惜,于是下令宝玉和妹妹们住进去,使之成为了贾府的闺阁园。此时,园里的各类植物,主要充当观赏之用,再就是姑娘们采花做胭脂或放到房里当装饰品。


后来,探春“兴利除弊”,受赖家的启发,准备把园子承包出去以开源。改革方案经过宝钗的补充后迅速实施,从此,园里的各类植物,就成了经济作物,经济功能优于观赏功能。承包者在植物的丰收季,先按份例送到每位主子房里,剩下的就由承包者自行变卖。


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承包者在植物的丰收季,先按份例送到每位主子房里,剩下的就由承包者自行变卖,卖多卖少关乎着承包者的经济收入。这是接下来莺儿与婆子产生矛盾的主要因素。


了解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从相关当事人的角度进行剖析。


宝钗角度:“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


宝钗随母亲和哥哥进贾府之初,就与贾府约定,“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都由薛家自行负责,不要贾府支付分毫。但从宝钗被元春下旨住进大观园开始,贾府就把她当自家姑娘对待了,宝钗很难完全做到费用自理。但是,宝钗是个非常自律的人,只要能做到不受贾府的物质,就尽量不受。比如到小厨房点菜,她会主动先掏菜钱,并给出丰厚的人工费,这就做到了既不占贾府的便宜,又不占下人的便宜。



大观园承包后,按照规矩,宝钗也应和黛玉三春一样,享有承包者送来的份例。但以宝钗的自律,她坚决不肯要,却又不好直说,所以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来避免占贾府的便宜。这种方式就是:“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


所谓“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其实在宝钗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永远也不会“和你们要”。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宝钗万万想不到,她的这一决定,却埋下了一个小隐患。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莺儿视角”中再说。


莺儿视角:春暖花开柳条美,到了“和你们要”的时候


贴身丫头和主子姑娘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莺儿和宝钗的关系比较特别,她更像是宝钗的孩子,对宝钗崇拜得不得了。就像孩子崇拜父母,觉得自己的父母才是世界是最了不起的人。


之所以说莺儿像宝钗的孩子,是因为宝钗并没有把她当丫头对待,她很好地保护了莺儿的天性,让莺儿活得像四月的黄莺,天真活泼、自由飞翔。



所以,莺儿是红楼所有丫头中,活得最轻快的,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心性也像孩子一样简单


正因为如此,拥有编花篮手艺的她,在去潇湘馆途中,看到“柳叶才吐浅碧,丝若垂金”,不由得技痒,像孩子看到了喜欢的东西,马上投入地玩了起来,“伸手挽翠披金,采了许多的嫩条……一行走一行编花篮,随路见花便采一二枝,编出一个玲珑过梁的篮子”。


她为什么可以随意采摘?因为在她心里,有一个理念:她的主子宝姑娘说过“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究竟没有要过一次”,所以“我今便掐些,他们也不好意思说的”



莺儿没能理解宝钗的真实意图,以为她真的是“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另外,莺儿也很心疼她的主子姑娘,觉得她值得享受一切,但她却很少享受。她当然无法理解宝钗的境界,只是以她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姑娘说“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但长时间以来,“究竟没有要过一次”。所以,在她看来,她只是把暂存下的原该属于姑娘的取拿一点,也不为过。


要理解莺儿此时的心境,关键在这句话:“我今便掐些,他们也不好意思说的。”我们可以换成更直白的语言,便于理解:如果我家姑娘从一开始就接受了份例,那我们已经取用了很多。一直没拿,给你们拿去赚钱了。其实我们并没有说过不要,只是暂时存在你这里了。现在我只是拿一点点,你们好意思为难我不肯给我吗?


莺儿的思维没有错,但她的处理方式有问题。因为宝钗说的是“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意思是先问再要,而不是直接拿。如果按照流程走,莺儿先问婆子:“我想拿一点柳条鲜花编花篮,可以吗?”此时的婆子自然不好意思拒绝。


以莺儿的简单思维,她觉得反正结果都是一样,那么就没必要费事走这个流程了。


这也正说明,宝钗没把她当执事下人,没对她进行过严格培训。薛家人少,没有贾府这么多规矩,主子和下人的相处,更像是家人。所以,当香菱和黛玉学诗,她可以毫无顾忌整晚写诗,不必担心白天没有精力当差。



这就是莺儿的角度,她认为她只是取用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婆子视角:宝姑娘不要,就是我的,再要拿走,就是割我的肉。


宝钗那句“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一开始婆子也是当真的。但时间长了,宝钗“究竟没有要过一次”,这便让婆子产生了习惯心理:宝姑娘不会要,这份省下来的收入,就是我的。


人的本性是贪婪的,当习惯成自然,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合理合法地占为己有,就会觉得这本该就是自己的。如果再要被拿走,或者突然得不到,反而会产生怨恨或对抗心理。


比如广为熟知的一个例子:一个人长期以来每天给乞丐一块钱,乞丐也把这一块钱当成了固定收入。突然有一天,那个人没有给乞丐钱,乞丐不习惯,便对这个人产生了怨恨,反而责怪这个人。


婆子正是这种心理,她已经习惯了宝钗不会要,现在突然看到莺儿带着藕官等人采了许多嫩柳和鲜花,“心内便不受用”,但看到是莺儿带头,“又不好说什么”,只好迁怒于内侄女春燕。



这种心理,普通人都有,只有修养极佳的人,时刻告诫自己要分清份内与份外,才能坦然面对这样的得与失。


所以,站在婆子的角度,也不能说她有错,人性使然。这也正是作者曹先生了不起的地方,用悲悯之心,写出每个人言行的合理性,告诉我们要多视角地看问题,不要轻易去苛责人。


为了加强这一点,作者再通过春燕的角度,来对双方的情况进行一个补充。


春燕的角度:“越老了越把钱看的真了。”


不得不佩服作者曹先生在行文上的功力,这个情节,如果没有春燕的加入,很难达到现在的效果。春燕的身份很特殊,她是管这片柳树婆子的内侄女,按照远近亲疏关系,她应该更偏向于自己姑妈。但是,她一出场,就主动说了一大段话,借用宝玉的一句名言,说出了她母亲、姑妈、姨妈三个婆子共同的性格特点:“如今越老了越把钱看的真了。”



这段话,其实是说给读者听的,让读者对这些婆子有一些更深层的理解。


越是把钱看得重要,越容易斤斤计较,婆子“一得了这地方,比得了永远基业还利害”、“照看得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动”,已经是平常的习惯行为,如今看到无缘无故被损折,自然心理上接受不了,发怒生怨也是必然的。


这种做法,连春燕都看不过去,说明婆子计较太过,眼里心里只有金钱利益,活成了“死珠子”、“鱼眼睛”。


所以,这场矛盾纠纷不可避免,莺儿和婆子,正好处在女人两个完全相反的阶段:莺儿天真烂漫、活泼灵动,眼里心里只有美;婆子被生活压成了“死珠子”、“鱼眼睛”,眼里心里只有钱



那么,这场纠纷究竟谁对谁错呢?作者没有说,也不想说,他只是把每个人的角度都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结语:小孩子才论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从来不会简单地去判断是非对错,因为很多事实在是分不清是非、评不出对错。只是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通常会倾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如果一定要说谁对谁错,那只能说双方都有错:莺儿错在不打招呼自取,而婆子错在太过于斤斤计较。


对于读者来说,我们应该从这件事中学会多视角分析问题,并理解每个人的立场,从而拥有悲悯心,学会不苛责,宽厚平和地待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在这件事中,双方都不算大错,只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如果我们置身其中,我们并不能保证能比她们做得更好。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人心,懂得人性,便能像佛一样,以慈悲去看待世人,从而获得云淡风轻的心境。

6

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红楼梦》中莺儿采花折柳合理吗?这要看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了。

站在莺儿的角度来说,小女儿家天性爱顽,看见鲜花嫩柳,怎能忍得住不手痒痒呢?编个篮子送给林姑娘,还能赢得林姑娘的一声夸赞,这对一个十来岁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来说,再合理不过了!

但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就并非如此了。

首先是承包了这片花柳的责任人春燕的姑妈。对于春燕姑妈来说,这片地方的花柳既分派给了她,就是她的职责。眼下莺儿随意折取鲜花柳枝,就是乱了规矩,侵犯了她的利益。很明显,站在春燕姑妈的立场上来看,莺儿采花折柳显然是不合理的,是需要进行阻止的。

再就是以探春为首的新组管理层。探春有个有远见的姑娘,她隐约预见了贾家的倾覆,想要尽自己的力量做些事情来阻止悲剧的发生,故此才有了“兴利除宿弊”的创举。所谓“令行禁止”,莺儿却先乱了“令”,这对探春的改革是有害而无益的。因此,站在以探春的管理层的立场来说,莺儿采花折柳是不合理的,是需要处罚和纠正的。

最后,就是薛家。薛家在贾家是客居身份,本应事事谨慎避嫌。故此,薛宝钗才会不收贾家的花草分例。然而,薛宝钗的小心谨慎,却被莺儿又是采花又是折柳的一番举动毁了个一干二净!而莺儿如此的任性,不但反应了薛家的治家治下无方,更会被亲戚所笑话!所以,站在薛家的立场来说,莺儿采花折柳也是不合理的,是有损薛家声誉的。

所以,合理不合理,看的是站在谁的立场,醉吟的看法您认同吗?



我是喜爱《红楼梦》的醉吟扶夷,不盲从,不附会,不浮夸卖弄,不钻牛角尖,关注我,和我一起理性共赏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