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

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

2020-07-29 10:32阅读(78)

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包拯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以清廉公正而名垂千古。因为皮肤黑,也被称作“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碳”,形象这一

1

包拯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以清廉公正而名垂千古。因为皮肤黑,也被称作“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碳”,形象这一点,影视剧中我们早已领略。

说起包拯,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他的两个得力助手――展昭和公孙策。展昭也好,公孙策也罢,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是否有其人。

所以,二者其实都是文学人物,出自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因为后来的翻拍等,这些人物形象逐渐被群众接受,并广为流传。

包拯和公孙策

如果说展昭是包拯的贴身保镖,得力侍卫,那公孙策就是包拯的军师了。

公孙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擅长医术,心思缜密,温文尔雅又才貌双全,在“文”这一方面,帮了包拯不少大忙。

文学作品中,公孙策本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落魄秀才,多次未能考取功名,宛如失了意的千里马,幸得遇到了伯乐包拯。

后来又被封为开封府六品主簿,多次微服出访,乔装打扮成郎中或者算命先生为包拯寻找线索。和展昭一起,成为包拯的左膀右臂。

公孙策御札三道

相传宋仁宗时,陈州遇到了旱灾,而当地官员却私吞赈灾银两,皇帝大怒,命包拯前去调查整治,并给了他御札三道的特权。

包拯一时困顿,这御札三道史无前例,让他难以参透,便愁上眉头,只好与公孙策商讨。公孙策见状,计上心来,便想到了一妙计。

公孙策想这既然是特权,便必然可以上斩无道皇室下斩恶劣平民。御札三道可不就是“御铡三刀”吗!

于是公孙策赶紧画好这龙虎狗三道铡刀的图纸。呈给包拯后,包拯欣喜不已便做好这铡刀。宋仁宗一看本意三封信成了三道铡刀,无奈之下也是批准了。

这三道铡刀堪比尚方宝剑(故事虚构),可先斩后奏,权利大着呢。

这龙头铡,可斩皇亲国戚;虎头铡可斩贪官污吏,佞臣奸臣;这最后一道狗头铡可斩恶霸无赖,违法平民。

公孙策为何犯法?

题目中,这包拯要斩公孙策,这又是为何呢?包拯一生忠义,刚正不阿,公孙策也是足智多谋,遵纪守法,究竟是何缘故呢?

众所周知,包拯一生清廉公正,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即便是手足至亲,只要触犯法律,相信包老爷也会大义灭亲的。

公孙策犯法,还得从一桩案子说起:

相传,包拯在奉旨南巡时,一日路经太湖,突然有人急匆匆赶来报案,说这太湖里有一具浮尸。

事关人命,包拯便立刻展开调查。经过数日的追踪,终于将凶手混江龙抓住。

刑讯期间,凶手招供说,杀人是为了报兄弟之仇,并供出了帮凶――他的养女孟如意。

然而,就在公孙策调查缉拿孟如意时,发现她的手镯颇为熟悉,正是自己失散多年亲生女儿的信物。

为了确认事实,公孙策便设计详细问了孟如意的身世,父女最终相认。

这时的公孙策进退两难,一边是法大于情的伯乐包拯,一边是自己生而未养的亲生女儿,难以取舍。

最终,公孙策动了私心,本着愧对女儿多年的心思,决定放她走,由自己以死抵罪。

包拯知道后,大怒不已,虽然心痛,但仍决定以包庇罪名,用虎头铡处死公孙策。

后来,公孙策之女不想陷生父于不义,逃跑途中,回来自首,在公孙策面前自尽而亡。

虽然真凶落网,可公孙策包庇之罪属实,包拯仍未放了他。

执行死刑之时,幸亏展昭从皇帝那里求来了圣旨,公孙策才免于一死,包拯也保住了一员大将。

所以啊,这包拯也不想斩,可天子犯法还与庶民同罪,何况是公孙策呢?

包大人的刚正不阿可是有名的,虽然另外二位未在史书出现,但包大人的事迹是永载史册。

老版的《新白娘子传奇》中,包大人归天后还成为了铁面无私的阎王爷。

2

一提包拯的大名,世人就会想到清廉和公正这样的字眼。包拯为人正直、嫉恶如仇、铁面无私,再加皮肤是黑色的,有“包青天”的美誉。

包拯断案如神,扶持正义,为民申冤,还不离两个得力帮手。一位是武功超群的展昭一位是公孙策,如果说展昭是包拯的私人保镖兼得力保镖,那么公孙策就是包拯的军事顾问。

公孙策有三大特长:一是博学多才,二是医术高明,三是足智多谋,有“再世诸葛”的雅称。当然,公孙策虽然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赴入仕途后屡屡碰壁,最后幸运地遇到了伯乐包拯。包拯对他器重有加,封其为开封府六品主簿,视他和展昭为左膀右臂。

据悉,宋仁宗时陈州遇到了旱灾,而当地官员却私吞赈灾银两,皇帝听闻后很是愤怒,命包拯前去调查整治,并给了他特权——“御札三道”。

这次“御札三道”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包拯便找公孙策商量怎么办?公孙策头脑一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建议把“御札三道”具体落实在刑法上,可变成“御铡三刀”。随及,公孙策赶紧画了龙、虎、狗三幅铡刀的画,拿给包拯看。包拯一看大喜过望,于是呈给宋仁宗。宋仁宗认为他很有见的,对惩治罪犯是有良好的震慑和警示作用,便豪爽的批准了。

这三把铡刀可与尚方宝剑相媲美,拥有可先斩后奏的大权。龙头铡可斩皇亲国戚、公孙王侯;虎头铡可斩贪官污吏,佞臣奸臣;狗头铡可斩恶霸无赖,违法平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公孙策完成了独一无二的发明,但他最后也死在了这铡刀下面!

那么,包青天对公孙策器重有加,又为何要挥泪斩公孙策呢?原因很简单——公孙策知法犯法。

他犯了什么法呢?这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原来,一次包拯南巡时,无意中发现太湖面上出现多具浮尸,便马上前去调查。结果太湖水贼贼首江龙怕他们的罪刑败露,便做出惊人之举,派遣自己的养女江忆引开展昭,自己带人蒙面行刺包拯。

结果武功超群的展昭迅速击退了江忆,并夺得了她所携的一枚手镯后返回,正好营救了刺杀包拯的江龙等贼寇。

后来,展昭献出了贼寇的“脏物”——江忆的手镯。一旁的公孙策一看,顿时大惊失色,这手镯“似曾相识”啊。

原来,十五年前,公孙策还没有发迹时,他的妻子被知府衙内看中,结果妻子受辱后选择上吊自尽。公孙策为妻子鸣冤,反遭奸臣诬陷入狱,幸得仆人相救,但却被衙役所追赶。公孙策带着女儿逃到山崖上,眼看衙役越追越近,公孙策心一横,抱着女儿跳下了山崖。

后来,公孙策和女儿都侥幸存活了下来。公孙策被路人所救,而他的女儿为江龙所救,收为义女,改名江忆。而公孙策父女失散时,这枚手镯是女儿手上的信物。

公孙策确认江忆是自己亲生女儿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再后来,展昭奉命抓捕江忆,公孙策见女儿不敌展昭,便假意让女儿将自己挟持,逃至破庙中,玉告诉江忆她的身世。江忆先是不信,后经过查访确认了公孙策所言。

而这时,包拯此时已经查明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于是派遣展昭追至水寨,成功抓拿了江龙和江忆等人。

公孙策一生只有这个一个女儿,对她又怜又爱又愧,本着对女儿多年亏欠的想法,决定让她走,由自己来赎罪,于是私自把江忆等人放了。

包拯知道后大怒,虽然伤心欲绝,但他仍然以庇护罪的名义,要用虎头铡来斩杀公孙策。

而公孙策的女儿不想让父亲受委屈,回来自首,在公孙策面前自尽。

虽然真凶落网,可公孙策包庇之罪属实,包拯只得大义灭亲,用虎头铡来怒铡公孙策。

当然,这其实是野史的记载,真实性值得怀疑。要知道,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历史上的公孙策是不存在的,他是石玉昆在他的《三侠五义》中创造的纯架空的虚构人物。后来经过“演绎”成了童孺皆知的“智慧”人物。

3

谈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聊聊传颂百世的北宋名臣——包拯。包拯处在北宋时期为当朝名臣。包拯二十多岁考取进士,曾先后任开封等多地知县。去世后还被皇帝追赠,在民间更是享有盛誉。

包拯,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且英明果敢,敢于替百姓申抱不平,故被百姓尊为包青天。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坊间传他是面相非常黑。

包拯面对官商勾结贪官污吏,秉持纲纪,正风气,守良政。兢兢业业,恪守纲法。由于包拯为人正直忠正,朝廷里外不畏权贵,斗奸臣杀恶霸,上至皇亲国庆下至平民百姓在国法面前全都一视同仁。国家大法是正义的标尺,丈量出国家正义。而他朝堂斗霸奸臣,用词智酷言刚语激,朝野震动 ,正义之词响彻长塘。

公孙策对于包拯而言,我们从书中影视剧中可以看到二人。在断案生活中的彼此扶协,公孙策也是有恩于包拯。那么包拯为什么要斩杀公孙策?这一听可能让人着实让人难以理解。要想知道到底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事件的经过。

事情是这样,包拯南巡时发现太湖面上出现了一具尸体,于是就让人去调查而在这件案件公孙策也参与其中。有个叫江龙刺客说是为了他的弟弟报仇,多次去刺杀包拯。刺杀过程中并非一人所为。

公孙策在查案过程中发现在暗中有一女子从中帮助,让他脊背一凉。他竟然发现那位如忆是多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如忆,当他得知这个信息时候欣喜如狂,但又悲痛不已,因为多年前在外女儿走失悔恨不已。现在他要面对的情况是自己的女儿竟然杀了人,而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内心又是多么痛苦,最后一时心软,私自放女儿。公孙策知法犯法,又为官员罪加一等。

那么摆在包拯面前的情与法的矛盾冲突,放大点可以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怎样理性处理?我们从两个角度去分析。

他网开一面,其实也不失公正,对自己的的名誉也毫无损失,最重要的是可以救自己最好朋友一命。但这却违背国家法律,自己的为官准则,有愧对百姓给予的青天之尊称,身为父母官的良心。

他铁面无私也是有理有据。他执法严明,是他个人的明显的性格烙印也刻在骨子里烙在心里。我想包拯之所以办他死罪,更多的是他经过长期官场斗争对正义法律的恪守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套正义是非的标准 ,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在心理上彻底的改变自我。不管怎样他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感情,当他下令时我们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如刀割般。

法是国家大法情是自我的情,法和情就像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弃自我利益个人感情毕其一生于国家,我想这就是他之所以千古留名受万人敬仰的原因吧。

我是篱上青,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

4

“包公”包大人可能是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代官吏了,其铁面无私,断案如神,为民作主还有黑面月牙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都会哀叹没遇到青天大老爷包公,所以包拯又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民间故事中包公既能断阳间案,也能管阴间事,我们最熟悉的包公故事应该是“开封府尹包大人”了,包公身边的公孙策、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最为人熟知,而公孙策和展昭一文一武,对包公助力最多,是包公的左膀右臂,包公为什么要眼含热泪忍痛斩杀公孙策了?

公孙策是个才子,还懂医术,见多识广又机智多谋,为人和蔼善良,心思缜密,被称为再世诸葛,只是公孙策的运气却不好,屡试不第,文人寒窗苦读十载,如果不能高中,富贵人家倒没什么,穷苦人家却是苦的很,公孙策也是如此,因为屡落孙山,流落到大相国寺,经了然禅师推荐,才投到包公身边,当了一名主簿师爷,开封府最出名的三把铡刀就是公孙策设计的!

公孙策投到包公身边后,为包公出谋划策,不过刚投到包公身边的时候,还怪自己时运不济,遇到这个敢直言圣上不是的包大人,还以为包公这下要被撤职,自己又得另谋生路了,收拾好行礼后却得到包公的下人包兴的喜讯,包大人被当今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还赏了御札三道,增加包公的执法权重。

包公下朝之后,跟公孙策说:“圣上赐我御札三道,先生替我仔细参详,莫要辜负圣恩。”公孙策还以为包公故意给他出难题,是想要赶他走,就想着反正要被赶走,何不糊弄一番,弄几个高难度的东西,显显我的本事,看看你包大人敢不敢用,于是大笔一挥,画了三把铡刀式样,分别为龙、虎、狗对应上、中、下三品,并注解好说明。

没想到呈上去给包公看,包公大加赞赏,命包兴找来木匠连夜赶工制作,第二天早上要恭呈给皇上看,公孙策看到这情形,傻呆着说不出话了,心想我可是闹着玩了,你却当了真,这时候可不敢说了。次日,包公命人抬着三口铡刀,送到殿上给皇上御审,朝廷上无不惊叹,当廷通过,就这样包公用这龙、虎、狗三口铡刀,惩治那些犯了法的达官显贵和豪强劣绅。

再后来为了对付郭槐这种为虎作伥又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物,公孙策又设计了一种叫杏花雨的刑具,仿佛大熨斗相似,却不是平面,上面都是垂珠圆头钉儿,用的时候用炭烧红,搁在犯人肉厚的地方,这样只会伤到皮肉却不会伤到筋骨,又让人痛不欲生,可以说公孙策在帮包公审理案件中帮助很大。

包公敬重公孙策,称他公孙先生,却为何要含泪斩公孙策了?

公孙策靠着自己的才能,以自己见多识广又懂得医术的优势,再加上人又善良,深得包公的信任和喜爱,与包公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和被封为“御猫”的展昭成了包公的左膀右臂。

包公要杀公孙策,是因为公孙策犯了法,只好忍痛要杀了他,起因是包公在南巡的时候,接到报案说在太湖中发现一具浮尸,包公就此展开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包公还遇到了行刺,后来凶手混江龙被抓,招认了是为了自己的弟弟报仇而行凶,混江龙有个养女,也参与其中。

公孙策在调查混江龙养女的过程中,却从龙凤手镯的线索中发现混江龙养女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这种情况让公孙策很纠结,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现在成了罪犯,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亏欠多年的女儿被斩首或是被流放千里吃尽苦头吗?在情与法之间挣扎的公孙策最终选择了情,私自放走了亲生女儿。

公孙策在放走女儿后,知道自己这样做法理不容,对包公问心有愧,就主动投案,供出自己的罪行,铁面无私的包拯见自己所敬重的公孙先生犯了法,心中虽然不忍,却也只能含泪宣判了公孙策的死刑,择日处斩。

在包公命人抬出虎头铡,准备向公孙策行刑时,幸亏展昭从皇上那里求来了赦免圣旨,公孙策才得免一死。

包公挥泪斩公孙策,主要原因还是公孙策问心有愧,在法理与情理之间选择了私心,放走犯了罪的女儿,面对讲究法理的包公,公孙策觉得只有一死才能对起包公,决定一死谢罪。


当然历史中并没有公孙策这个人物,也就不存在包公挥泪斩公孙策的事情,只不过这个桥段表达了公孙策和包公都是重情重义之人,两个人都是重情也不轻法,公孙策放了女儿,自己主动投案自首,包公选择了重法轻理去情,只能满含热泪判决公孙策死刑,将法律的公平公正和包公铁面无私完美体现出来。

5

公孙策为包拯发明出龙、虎、狗三口执法铜铡,最终却将自己送到了铡刀之下。这一刻,素有铁面无私之称的包拯也是眼含热泪,究竟原因何在?

公孙策跟随包拯之初,偶然见到包拯打算呈递给朝廷的陈州赈灾奏折中,直言当今圣上宋真宗赵恒用人之过。因此,心下大惊,认为包拯会被罢官去职,当即收拾行礼,准备各奔东西,另谋生路。

这时,包拯府中下人包兴急匆匆报来喜讯,言包拯已被当今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并被派往陈州赈粮救灾。同时,为了增加包拯的执法权重,又赏赐三道御礼。听后,公孙策也是心下大喜,看来不用再另谋前程去了。

不久,包拯下朝回来,找来公孙策进行商议:“为了我方便办差,圣上恩赏三道御礼,你帮着想个好主意,不能辜负了圣上大恩。”

闻听此言,公孙策认为是包拯想要赶自己走,却又抹不开情面,才以此事来为难自己。所以,公孙策暗思,反正要散伙,随便想个办法糊弄一下包拯算了。想到这里,公孙策立即摆好笔墨纸砚,设计出了龙、虎、狗三个档次的执法铡刀,并注解好说明。

当公孙策将此方案提交给包拯时,已做好了被其痛骂一番的准备。谁知,包拯看后大喜,并派他指导木匠尽快将此物做出来。次日,包拯令人抬着三口执法铡刀,呈给圣上御审。圣上及朝臣尽皆惊叹不已,朝议当廷通过。至此,包拯执法之时,便以龙、虎、狗三口铡刀为执法工具,以此来惩治奸佞,威慑宵小。

接着,为了配合包拯审案,公孙策又发明出刑具杏花雨,既不伤人筋骨,又能令人痛入骨髓,因此在案件审理中多有建树。

从此,公孙策便死心踏地辅佐包拯,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回春妙手等优势,成为包拯的左膀右臂,并被后世称为“再世诸葛”。平日里,公孙策在包拯面前自称“学生”,而包拯和展昭则尊称其为“公孙先生”。一者,公孙策同包拯之间名为上下级,实已达到了亦师亦友的地步;二者,公孙策确实有大才华,才会被状元之才的包拯和南侠展昭尊为“公孙先生”。

后来,圣上命包拯南巡各府县期间,一日路经太湖时,有人前来报案,言太湖中发现一具浮尸。接着,包拯便令公孙策、展昭一同查办此案。

经过数日调查,凶手混江龙被擒,招认因报兄弟之仇而杀人,又有养女孟如忆,从旁相助。但是,当公孙策调查孟如忆时,通过龙凤手镯的线索,竟然发现该女子原来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丫丫。

这下,令公孙策心生纠结。一边是自己亏欠多年的女儿,失而复得;一边是为救养父脱身,杀害多名官兵的凶手山贼。结果,律法的天平倾向了情感一方。最终,知法犯法的公孙策,私自将亲生女儿放走。

事后,公孙策心生愧疚,遂决定以死明志,主动投案自首。作为铁面无私的包拯,虽然心中不忍,但还是根据律法条款,含泪宣判了公孙策的死刑,择日处斩。

孟如忆逃离后,思虑再三,认为不能陷生父于不义,同样也来投案自首,并死在了公孙策的面前。

处斩公孙策当日,若非展昭从圣上处求来赦免旨意,公孙策定然人头落地。

注:以上情节均来自电视剧廖启智版公孙策的《包青天》。同时,《宋史》中并无公孙策其人的记载。其实,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侠五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五义》中均没有包拯含泪暂公孙策的情节记载。

所以,此情节应该为编剧临时添加。不过,却也如同画龙点眼之笔,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什么版本的《包青天》,包拯都离不开公孙策这个得力助手。

从整个情节来看,只有公孙策来承担这个责任,结局才更加完美。如果,公孙策真是冷血到捉拿愧对一生的亲生女儿,世人会如何评价人间真情。事后,作为执法犯法的公孙策,又能主动投案自首,并承担责任,则又显示出其重义重情的一面。同时,虽然包拯号称“铁面判官”,但是他在判决公孙策死刑时,却能眼含热泪,足见包拯也是个重情重理之人。面对情理法的权重问题,执法如山的包拯果断选择了重法轻理去情,将律法的公平、公正完美体现。如此以来,不就将人间的情理法给予了更加完美的诠释吗?

图片来源网络

6

咱们先来了解下包拯这个人,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含泪斩公孙策了。提起包拯的名字妇孺皆知,他是北宋的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向来以铁面无私、执法严明而著称。

包拯在当官前就立下从政不徇私情的志向。23岁那年,包拯在庐州合肥求学时,受到出知庐州的刘筠嘉许,他的名声大火。老家有一土豪两次邀请他吃饭顺便谈谈人生,包拯都拒绝了,拒绝的很干脆,而他的一位李姓同学觉得盛情难却决定要去,包拯一语惊人: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

可见包拯为官前就已经明确自己要走的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为官绝不念私情。果然这个土豪犯事了,包拯审理案子时果断执法,保证了公正严明。

在官场上一些人为了升迁或自保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藐视法规干出一些黑暗勾当。而包拯对这些是极其恨恶的,他崇尚廉洁,以法为大,不畏权贵。


包拯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他弹劾以权谋私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和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弹劾王逵剥夺老百姓的钱财,还对老百姓滥用私刑激起民愤。王逵的密友都是朝廷要员,如宰相陈执中、贾昌朝,他又是宋仁宗的大红人。包拯才不管这些,他连续7次向宋仁宗弹劾,不法办王逵绝不罢休。包拯最后一次弹劾还直接指责皇帝说: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意思是,“现在您竟体恤老百姓,坚持己见,任用酷吏王奎,这样做对于王奎一人来说是一件幸事,但是那些千千万万百姓的不幸又该怎么办!”

包拯的这些话无不透露出一股强烈的正气,他性格刚直,言语恳切,令朝野震动,一些有良知的官员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纷纷站在包拯这一边,面对舆论的压力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还了黎民百姓一个公道。

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凡事为官人员不论是谁只要不干正事不务正业包拯都会勇往直前去弹劾。也由此得了个外号叫“包弹”。

包拯的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在自己身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自己老家庐州任职时,他的一些亲朋好友暗自高兴,以为有了保护伞,从此可以为所欲为逍遥无边了。因此明里暗里干了不少狗仗人势的事,有些亲近还明目张胆到去扰乱官府。包拯得知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这时正好有一倒霉蛋,包拯的从舅犯了法。包拯不顾亲人的求情,根据宋法规定,让他这个舅舅吃了一顿板子,自此以后,沾亲带故的没有一人胆敢违法。

包拯在东京(今开封)为官时,面对向来难治的众多皇亲国戚、高官人士,包拯首先亮明他拒绝一切私人关系,不论背后的权势有多大违法者一律法办。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送礼走后门自讨没趣,对铁面无私的包拯多少有些畏惧,不敢胡作非为,包拯的威名震动都下。

说了这么多我们对包拯这个人多少有些了解,咱们言归正传,来看看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

包拯包青天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是百姓心里理想的“青天大老爷”形象,所以很多民间流传的秉公办案的故事,或载在史书里的,又不知道这些故事的来源,自然就安在了包公的身上,有的口口相传,有的拍成影视登上舞台。而包公含泪斩公孙策就是电视里的段子,其实也并不是包拯要斩公孙策。


公孙策实际上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虚拟人物,他是北宋开封府主簿师爷,协助包拯办案的智囊高手。开封府三口铡刀龙、虎、狗就是公孙策设计的。公孙策阳光帅气懂医术,罗辑思维能力很强,他善良足智多谋,绰号“再世诸葛”。

有一次,包拯奉命南巡,在太湖发现浮尸命案,而且是穿着官服的两具尸体。 很明显这是大案要案。包拯立刻马不停蹄和公孙策和展昭商议要尽快破案,他们在破案过程中,突遇刺客要直取包拯性命,刺客还自称叫江龙。万幸被武功高强的展昭打败,其中有一女刺客慌不择路被展昭拿下手镯。

面对这只手镯公孙策不淡定了,这是他女儿的手镯。原来公孙策有个女儿,已经失散多年。公孙策激动、惊慌终于调查出女刺客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公孙策深深了解包拯绝不会因此寻私放了自己有命案的女儿,但他又怕自己的女儿被抓捕法办,思来想去公孙策最终私下放了她女儿,然后去找包拯坦白决定以死谢罪。

公孙策知道,在包拯的心里法大于一切,他办案向来秉公执法,他更不会接受自己的手下徇私枉法。而自己是包拯最信任的助手、部下,竟然涉及到雷区,包庇杀人犯,这是包拯不能容忍的,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行,这也是包拯的为官原则,所以公孙策不想让包拯为难一心求死。

至于包拯眼“含泪”也不难理解,虽然在包拯的心里秉公执法是第一,但不代表他没有“情”,公孙策在他身边多年几乎寸步不离,没有公孙策的协助许多大案要案就不会那么容易破解,或者不一定能破解,包拯对公孙策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非常疼惜的。另一方面,包拯心里也在为公孙策的知法犯法感到悲哀,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怎会为了父女之情去包庇凶手,怎么还死者公道。再者,他哭公孙策的命运,没想到学法多年死于犯法,而且是死于自己设计的铡刀之下,悲惨!悲哀!

最后公孙策的结局也是有惊无险,展昭出手阻止公孙策,并且苦苦相劝,公孙策不为所动,一心求死。就在刽子手马上就要手起刀落之时,突然雷公动怒,一道响雷击落刽子手手里的鬼头大刀。所有人都认为斩公孙策有违天意,公孙策也因此得救。

7

有图有真相,包拯要斩公孙策,那是真哭了,眼中是满满悲伤的泪水,黝黑的铁面之上,也是泪痕闪烁。

包拯,是北宋真宗、仁宗时期的真实历史人物,素有包青天的美誉。包拯一向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而且断案如神。他不畏强权,为民申冤做主,主持公道,因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包拯因为铁面无私、断案如神,在民间传说中就有了面黑如碳,额生月牙的形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影视剧中的包拯形象。

在民间传说中,包拯有一武一文两位得力助手,外加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四位捕快。“一武”就是御前带刀侍卫,被皇上钦赐“御猫”称号的展昭。而“一文”就是主薄师爷公孙策。

公孙策学识渊博,懂医术,多智谋,心思缜密,为人和蔼善良,被世人称为“再世诸葛”。宋仁宗赵祯赐给开封府的三把赫赫有名的铡刀,就是由公孙策设计督造的。

公孙策作为包拯的主薄,跟随包拯数十年,一直恭勤克俭,谨慎行事,从未有作奸犯科之事。如此正直的一个人,包拯为什么突然要斩他?其实这跟公孙策的一段往事有关。

当时,江南太湖水域有一伙水贼,为首的名叫江龙。他们杀死了正要赴任的按察使以及随行的衙差捕快。江龙假扮按察使,他的手下假扮捕快衙役,入驻官府,准备伺机刺杀到江南巡查的包拯,以报当年杀弟之仇。

包拯一行到了太湖附近,公孙策的家乡,发现了太湖水上漂浮的尸体,决定查个究竟。江龙派自己的养女孟如意(又名江忆)引开了展昭,而自己带人蒙面去行刺包拯。展昭击退了孟如意,并夺了孟如意所带的一枚手镯。展昭返回,又击退了刺杀包拯的贼寇,并拿出了手镯。

公孙策认出这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的手镯。原来,十五年前,公孙策的妻子被知府衙内看中(嘿嘿,感觉这是编剧借鉴了水浒林冲的故事吧),其妻受辱,自缢而亡。公孙策为妻鸣冤,反遭奸官陷害,幸得仆人相救。公孙策带着女儿逃至山崖,后有衙差追至,公孙策无奈携女跳崖。

之后,公孙策被包拯所救,成了主薄师爷,而他的女儿为江龙所救,收为了义女。公孙策父女失散时,女儿的手上就戴着这枚手镯。

包拯明镜高悬,断案如神,很快查到了引开展昭的孟如意。公孙策也确认了江龙养女即自己亲生女儿的事实。展昭奉命抓捕孟如意,公孙策见女儿不敌展昭,假意让女儿劫持了自己,逃至一座破庙中,告诉了孟如意之前的故事。如意开始不信,离开之后,经过查访,确认了公孙策所言。

包拯此时已经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并且解开了跟江龙之间“杀弟之仇”的谜团。江龙知道是自己错怪了包拯,为了完成弟弟的遗愿,解散了水寇,并准备带着养女浪迹天涯。而公孙策也为了自己的女儿,帮江龙离开。

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有朝廷官员命案在,不能就此结案。他派展昭追至水寨,抓拿了江龙,而孟如意已经离开。江龙一力承担了谋害官差的所有罪行,但包拯知道孟如意也是主谋,就令公孙策缉拿自己的亲生女儿。

公孙策觉得愧对女儿,不肯听命,甘愿替女受刑,一心求死。包拯这才被迫演了一场苦情戏,流泪斩公孙。公孙策的女儿知道亲生父亲为了救自己,就要遭受铡刀之刑,主动到公堂投案,并自尽于公堂之上。

公孙策抱着自己女儿的遗体痛哭,公堂之上的包拯、展昭,以及四大捕快,也是泪目一片……

另外还有一个新版本的怒铡公孙,这个版本中,公孙策的妻子,是公孙策的师妹(有小师妹,就是容易出事),并没有死,而是怀着公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镇南王。

包拯一行同样到了公孙策的家乡。因为一起命案,公孙策被陷害(顺便说一下,诬陷公孙策杀人的真实凶手,是一名叫如花的小妾,为了争宠杀了主母,嫁祸给了为主母看病的公孙策,真是让人打冷颤的如花呀)。

查案过程中,公孙策又见到了自己昔日的情人镇南王妃翠英,以及自己的女儿郡主小冰。翠英为了帮公孙策洗脱命案,以及隐瞒她与公孙策的旧情和小冰的身世,迫不得已杀人。

其实,镇南王早已经得知了实情,只是不甘于自己的王妃竟然还思恋着旧情人,准备把公孙策变为卑鄙小人,让自己的王妃彻底忘记公孙策。而公孙策在得知翠英杀人之事后,甘愿替翠英顶罪,这才有了包拯要怒铡公孙。

只是呢,镇南王认为如果就这么让公孙策死了,自己的王妃就永远无法忘记公孙策了。所以,他上堂阻止了包拯,救下了公孙策,并让包拯重审。同时,镇南王囚禁了公孙策,又让义子秦志刚假装掳走了郡主小冰,嫁祸给公孙策。小冰毕竟被王爷当做亲生女儿,镇南王心疼小冰,又故意让小冰逃走了。

包拯呢,额头上可是有月牙的,你们就这么戏弄我包黑子,当我是傻子,岂有此理。包拯额头月牙发光,真相大白于天下。

翠英在王爷的部下志刚指引下,见到了被镇南王绑架的公孙策,并且承认了小冰是公孙策的亲生女儿。镇南王得知消息后,故意装病,想留住翠英。包拯也知道了真相,率兵攻打镇南王府,跟镇南王索要公孙策。镇南王这次真是急火攻心,病倒了。

志刚看到镇南王卧床,自责不已,自刎于王爷床前。而王妃翠英,为了维护王府尊严,也服毒自杀。

包拯救了公孙策,见王妃、志刚等人已亡,就未继续追究镇南王绑架陷害公孙策之事。而镇南王却因为此事,落下了病根。郡主小冰不忍丢下病中的父王,决定留下来照顾镇南王。

公孙策这次女儿总算没死,可是小师妹还是被人抢了,去了。公孙策是满怀的伤心,离开了家乡,继续跟随包拯,巡守天下,为百姓伸冤除恶。

感觉这些编剧都很厉害呀,每一个故事都引人深思。世上有绝对的坏人么?有绝对的好人么?人世间情到底是什么呢?都是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团。只能说,能感动人的故事,就是好故事,其中的滋味,只能慢慢体味了。

8

包拯是北宋时期开封府尹,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办案无数,为民伸冤,被人们亲切的成为“包青天”,世代相传。这样的风光背后离不开他领导班子的一干优秀之人。武将展昭行侠仗义,还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相护左右,另外智囊公孙策也在破案中立下汗马功劳。

公孙策最早出现在《三侠五义》中,因为科举中被奸人顶替了考上的状元,看破仕途,因为包拯重用,甘心把自己学富五车的学问用在幕后,做了开封府主簿师爷,深谙犯人的作案手法和犯罪心理,又懂医学,帮助包拯破获很多大案要案。但是最后他却差点死在他所设计的铡刀之下!公孙策深知包拯为人,为什么知法犯法呢?

原来包拯再查一宗命案时,屡次遭遇刺客,刺客江龙的养女正是公孙策漂泊在外的亲生女儿。面对作为帮凶犯下大罪的女儿,公孙策愧疚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隐瞒案情,私自把女儿放走,决定以死谢罪。包拯的三口铡刀国舅驸马都敢铡,连自己的亲侄子都舍得铡,这般铁面无私,对谁都一样的,对公孙策也自然是不会网开一面,含泪要铡,好在皇帝赶来,把公孙策救下。

经过这一劫,虽然两人还继续一起办案,但多多少少有了些隔阂。

9

清代小说家石玉昆写了一部堪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这部书就叫做《三侠五义》。而公孙策便是《三侠五义》中的一个文学人物,真实历史中,并未有公孙策这个人。小说中的公孙策被称为再世诸葛,可见其能力不一般。公孙策可谓全才,医术高超,还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兵器制造家(设计了开封府的三口铡刀)。为人和善,心思缜密,谦逊而足智多谋。后在了然和尚的引荐之下,与包拯相遇相惜,随后追随左右。

小说中并未提及公孙策被包拯斩杀这件事,“包拯含泪斩公孙策”这一桥段是电视剧中出现的。那么,和展昭一起,作为包拯一文一武两个得力助手的公孙策,到底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让包拯“大义灭亲”呢?说白了,还是因为一段不了情。当然也只有电视剧才能有这样狗血的剧情。

在95版的香港无线《包青天》中,当朝王爷有个女儿,叫小冰,后来被公孙策认出,小冰竟是公孙策年轻时候欠下的风流债。当年的公孙策与现在的王妃翠英,竟然是初恋关系。还莫名其妙生下了一个女儿,便是小冰。据说,前任见面,分外眼红。毕竟曾经巫山云雨时,现在见了更是少不了缠绵一番。所以,公孙策在知道翠英已是王爷的女人的情况下,还私底下与王妃有接触。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王爷知情后,表示要收拾公孙策。就拿公孙策的师兄常彪来威胁王爷(为啥拿常彪威胁就不清楚了),这个时候,王妃决定为公孙策牺牲一把。

王妃先下手为强,杀了关键证据链常彪。这件事被公孙策知道了,很震惊!很快,包拯等人也闻到了味道,将要查到这件事了。公孙策跟包拯一样,大公无私,但最终还是过不了美人关。眼看初恋王妃即将身陷囹圄,公孙策毅然揽下所有罪责,替初恋开脱罪责。后来,证据确凿之下,包拯也知道了这件事,但是公孙策一心求死,证据又充分,向来以公正著称的包拯,也只能含泪将他斩杀。这个时候,初恋翠英,也就是王妃主动要投案,被王爷阻止了。王爷为了留住翠英,最终阻止了包拯斩杀公孙策,还劝说包拯重新查这个案子。公孙策这才免于一死。最后,在一些狗血又乱七八糟的剧情之下,公孙策当然没有死啦,

10

老版电视剧《包青天》中公孙策是包拯最得力的帮手,此人心思缜密,心地善良,深受包拯的欣赏和喜欢。但是,就算如此,包拯还是狠下心,要含泪斩杀公孙策。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今天我来说说这个情节,历史不谈

其实包拯没杀成,行刑那天万里晴空,但却电闪雷鸣,天意不可违啊。


这个情节发生在老版电视剧《包青天》中,包拯奉命南巡,经过太湖的时候发现一具浮尸,这具浮尸身着官差衣服,由此牵扯出一桩大案和一段父女相认的故事。

包拯和当地的刘巡抚配合调查此事,在调查的过程中,包拯接连不断地遭到了刺客的暗杀,每次都被南侠展昭化解。展昭在和刺客搏斗时,侥幸抢下了刺客手中的手镯,这才发现原来是个女刺客。

随后展昭将手镯交给了包拯和公孙策,公孙策看到后十分震惊,十几年前的往事又浮现在了脑海中。

原来,公孙策当年被人追杀,最后只能带着女儿跳崖,公孙策被包拯所救,但是女儿却下落不明。


所幸的是公孙策给了女儿一只龙凤手镯,将来也能靠手镯相认,而现在这只手镯却在女刺客手中,让公孙策忐忑万分。如果女儿真的是刺客,可能要被杀头。

公孙策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调查此事,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个女刺客真的是自己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孟如意。

而这时展昭却发现刘巡抚的官服不对劲,衣服上有明显的补丁,补丁位置与那具浮尸的伤口位置一模一样。

展昭用妙计识破了刘巡抚的真面目,原来刘巡抚是混江龙假扮的。这个混江龙是江洋大盗,当初自己的兄弟被包拯杀死,为了报仇,在包拯南巡必经之地伪装成巡抚,和自己的干女儿实施刺杀行动。


混江龙被识破之后,难免有一番打斗,混江龙逃跑,孟如意留下来断后。然而,孟如意不敌展昭,渐渐落入下风,公孙策为了不让孟如意被抓,故意让孟如意劫持自己。

到了没人的地方,父女俩含泪相认。公孙策放走了孟如意,回去向包拯坦白一切,他私放杀人犯,觉得自己有罪,恳请包拯处决自己,包拯将其打入大牢。

其实公孙策的私心我们都知道,与女儿失散十多年,再相逢却是这样的场景,父亲没办法去包庇一个杀人犯,只能一命抵一命。

可孟如意岂不知公孙策的想法呢?父亲没有犯错,却要为自己承担后果。她主动去衙门自首,请求包拯放过公孙策,并在包拯面前自刎谢罪。


其实包拯并不是一个不通情理之人,只是公孙策认为自己知法犯法,问心有愧,一心求死罢了,包拯只能“挥泪斩公孙”。

在行刑那天,万里晴空,却电闪雷鸣,闪电击飞了刽子手的铡刀,真的是天意不可违啊。好在最后展昭拿着圣旨过来了,公孙策免于一死。在众人的劝说之下,公孙策不再固执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