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儿童启蒙你怎么做?

儿童启蒙你怎么做?

2020-07-28 01:48阅读(77)

儿童启蒙你怎么做?今天我家小孩突然问我,“姑姑,你不是想去中国吗?你怎么不去呀”我很惊讶,回答说“我就在中国啊,我生来就是中国人”,侄子已经5岁了,却

1

您好,孩子问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人告诉他,自己现在就在中国,自己就是中国人。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天真无邪,而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肯定都是父母,老师,包括身边的人要做的事情!

这是因为在孩子的脑海中没有世界的轮廓,可以孩子讲一些关于地理,历史方面的故事,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哪里,过程中也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新的东西,开阔眼界!

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绘本,比如《地图涂色》《看世界的孩子》等等有很多这样的绘本的。还有一些非常好的电影也不错比如《狮子王》系列的电影都可以的!

让孩子了解世界,了解历史,了解地理这些常识。比让孩子学加减法更重要!

2

当我考虑他的教育问题的时候,喜欢从更远一点的视角来看。比如:

  • 怎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养成长期性的好习惯,而不仅仅是学到了某个阶段性的知识?
  • 我们今天教给孩子的内容,十多年后他面临高考的时候,还有没有用?
  • 这个社会未来的人才考察方式和标准是什么?
  • 我能不能够帮助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更加健康的心态,避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事实上,站在高中老师这个位置上你会发现,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心态健康,思维方式正确,有足够的想象和感受力,他的成绩是不可能差的。就算他幼儿时期没来得及学一些具体的知识也一样。

我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我让班上同学做了一套试卷,其中有一道文言文翻译原句是这样的:

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这句话的意思是:

苏夔兼任值宿守卫,凭借军功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当时皇帝正致力于开拓疆土,前来朝贡的少数民族络绎不绝。

这道题全班同学都做得很差,尤其是最后四个字“前后相属”,绝大多数人都没翻译出来。但有一个同学却做得很好,他翻译的是“前来朝贡的少数民族连续不断”。

我再仔细一看,他的答案上有涂抹,刚开始写的是“相互连接”,后来又叉掉了,才改成了“连续不断”四个字。

原来,在做这套试卷之前,我让他们预习了《张衡传》这篇古文。文中有一句话叫做“衡少善属文”,下面注释中有写“属文,连缀文字,写文章。”他就记住了“属”字的意思。

当在考试中遇到“前后相属”的时候,他不知道这里是什么意思,于是就回到了“属”字的本义上去,然后发现不太通顺,又根据语境稍作修改,于是就形成了最终的答案。

这并不仅仅是他的灵机一动,在这件事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

  • 他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老师不会检查,但他预习的时候没有走过场。
  • 他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当一个字不会翻译的时候,他会回归本质,去寻找这个字的根本意义,再自行思考延伸。
  • 他心理素质很好,这句话看起来很烦,很多同学匆匆读完就已经在潜意识里放弃了,但是他却能够静下心来追根溯源。

如果你的孩子能够拥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即使晚一点学习加减法或者汉语拼音,长远来看,其实也没什么太大影响。最多就是暂时少了点和别的家长比较的资本罢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阻止各位爸爸妈妈教自己的孩子数数或者写拼音,而是想说,如果你要为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你一定要想清楚,到底是方法重要还是知识更重要。

在开始启蒙教育之前,先想想你要让孩子拥有哪些学习习惯。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养成手动查阅资料的习惯。如果有什么不懂的东西,他会想办法寻找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而不是马上来问爸爸妈妈。

同时,我还希望他能在学习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而不是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感。

换句话说,我希望他觉得“学习多么有趣啊”,而不仅仅是“学习多么重要啊”。

并且,我并不像有些家长那样,觉得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特定的环境。我希望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学得进去。就像我一样。

还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在摆弄他的玩具,孩子奶奶在和外婆聊天,屋里特别吵。我老公走进卧室一看,我居然还在全神贯注地写东西。他特别感叹,说:“这么吵你也写得进去。”

我说:“只要我认真做一件事情,谁也打扰不了我。”

我觉得这种能力挺重要的。很多同学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往往很难静下心来,有时候很远的地方一个水龙头没拧紧都能焦虑一整天。这种学习状态实在太糟糕了。

其实,如果能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就不至于到了高中阶段积重难返了。

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学习习惯。

很多爸爸妈妈觉得,我们应该专心致志地陪着孩子玩儿,或者教孩子学习知识。事实上,我们也不必非要围着孩子打转。我们完全可以做那些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展示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困难的态度、合作交流的方式等等。尤其是有些家长不善言辞,可能很难把这些有条理地讲给孩子听。但是,你做事情的过程中本身,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尤其是,你想要让孩子养成的那些习惯,你可以先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展示对这些习惯的坚持。这对家长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比如,作为语文老师,我会每天在睡前读一篇文章。声情并茂,有时候还会配点音乐。我的孩子虽然才一岁多,但慢慢地,他也开始对读书感兴趣。常常捧着他的绘本,在那里叽里呱啦地读。虽然读的啥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如果要教孩子古诗文,请将他带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爸爸妈妈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宝宝会背多少唐诗,但是,你们知道的,我是高中老师嘛。当我和班上这些高中生交流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没有多少人记得自己幼时学过的诗词。

甚至,就连小学学过的东西,很多都会被遗忘。

也许有些爸爸妈妈会说,他学过的知识会忘记,可是那种对美的感受力不会丢掉呀。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高中生真的没有太多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也很贫乏。

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只教给了孩子一句一句抑扬顿挫的话,对他而言,这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呀。

如果你是在登山之后和他一起背“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如果是在万亩荷田前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如果是在一个春天的早上打开窗户,对孩子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这才是真正的“诗句会忘记,对美的感受力不会忘记”。

孩子在早年的时候积累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实在是太重要了。

走出去,到小区里,到田间地头,到旷野去,到诗歌描绘的情境里学习诗歌,比读任何优质的绘本都重要。

当然,我们也可以带着绘本走进大自然,让孩子比较一下,绘本上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有什么差别。

如果要教孩子数理化上的知识,也同样请带他去感受一下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当你的孩子正式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时候,你会发现,学校的学习归根结底还是比较功利的,基本上是考什么学什么。这也就意味着,有时候学校的教育甚至可能比较短视。

假如有一个知识,孩子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得到高分,那么学校有可能会放弃长远的探索能力的培养,而选择这种短期内容易见效的方法。毕竟,家长也更容易对孩子的高分感到满足。而不是所谓的探索力、感受力和思考力。

这也就意味着,有些事情我们可能需要自己动手去做。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多带自己的娃去各类博物馆什么的,没有条件的,多看看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多做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也是好的。

知识的世界其实很有趣,丰富多彩。很多时候,是教授知识的人把它们变得无趣了。

学习艺术的语言比学习英语更重要。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可能对英语有点魔怔,总是希望尽可能早地让孩子开始练习,将来好有纯正的伦敦腔或者美国味。如果能达到这个要求当然也很好,但如果确实家庭条件有限,达不到这个程度也不要紧。反正语言无非是个工具,稍微有点口音,不影响交流,其实也没那么糟糕。

倒是另外两门语言很重要,一个是音乐,一个是美术。

这两种语言是真正可以穿越时光,让古往今来的人进行对话的。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两种语言受到的束缚是最少的。如果能够略懂这两种语言,那么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都会大有裨益。

什么叫略懂?

我觉得,能够吧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和美术教材学一遍,就可以称得上略懂了。

而这也是基本上只能指望家长的,学校的音乐和美术课一则太少,二则很多也是走过场。

很多人喜欢说起跑线,说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我觉得未必是说父母一定要有多少钱或者多么博学的知识。

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就已经是难得的福气了。

3

买一点启蒙的书,观看一些小孩启蒙的一些电视,自己再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