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2020-07-27 20:29阅读(62)

60-70年代老百姓家的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食物?:我含山唐浙江湖州人。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在天堂的中央。至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吃什么,各个地方不同

1

我含山唐浙江湖州人。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在天堂的中央。至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吃什么,各个地方不同吧。

吃,人最基本的需求。60年代初,正巧碰到三年困难时期。我当时4、5岁,我们一般吃大米饭。有时大米不够,就烧粥吃,粥里放点胡萝卜或番薯。吃饱,没什么问题。

三年困难时期过后,情况有所好转。生产队粮食种两季,严格一点说,应该是三季。一是春花作物,像大麦小麦油菜籽等;二是早稻,早稻是广籼稻,米质有点硬,一般用来交公粮或卖余粮,交给粮管所了;三是晚稻,晚稻日照时间长,米质很好。晚稻收获后晒干,生产队按每户人口分粮食,大概是每人六七百斤稻谷。生产队如果有多余的粮食,就放在生产队的储备粮仓库。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这,吃的粮食基本没问题。

那个时候,有些商品都要凭票供应。比如食油要用油票,买布要用布票,就连香烟也要烟票。但是在我们农村,还有自产的东西。就这食油,除了这票,生产队在油菜籽收获后,提取一部分油菜籽,拿到榨油作坊去加工,然后分给各家各户。一般情况下,一年的食用油还是够的。再比方说吃肉,猪肉肯定是要肉票的。那个时候不会天天吃肉,那肉票可以在社员之间互相调剂。再有,生产队有畜牧场,社员家里也会养猪。社员家每卖一头猪也会给你几斤肉票,你就可以吃肉了。除了肉,鱼就不用票了。乡下,河里水渠里稻田里有鱼呀,想吃,自己抓去。

六七十年代,一日三餐,虽不能鸡鸭鱼肉天天吃,但粗茶淡饭还是有的,并且,吃的食物很安全。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可删除。)

2

6o一63年三年备荒吃什么听我说:代食品,秋天碱地里碱蒿子磨成靣,白薯面高梁面算是好的由于缺营养浮肿的人很多,原因是还清苏联的债物,中国人咬牙挺过来了。到了64年才有所好转不再吃代食品了,只有经历才知现在的幸福…。

3

【大别山鹰】答疑:60一70年代老百姓家的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刚好我是出生在60年代,虽然岁月已经流逝了几十年,但儿时的一幕又一幕情景仍然牢记在脑海中,从来没有忘记。

60一70年代,新中国各项建设方兴未艾,各种物资相当紧缺,不管买什么物资都要凭票供应,这种\"票证时代\"一直延续到一九八三年,最后一个票证粮票才宣告结束,由此可见,在什么物资都限量供应的年代生活是多么的艰难。那个时代的农村与城市相比较,因为农村拥有灵活支配的土地,还可以搞种养业,进行多种经济经营,除了食盐、火柴、针头线脑和生产工具需要购买外,其余的生活物资都是全靠自给,如做衣服用土布,点灯用梓油,穿鞋是自已做的布鞋,米是自已用石臼椿,面粉用石磨磨等等,虽然劳动力低下,但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生活之用。

那时候人们的一日三餐到底吃什么呢?我家在村里面劳力算中等,爷爷又有一手做油面的好手艺,因此,相对与普通人家相比较算是日子比较好过的人家,就是我们这样的\"富裕人家\"一日三餐也不敢放开肚皮吃,而且是主粮掺合副粮,甚至是粮食的下脚料凑合着吃。一般早餐是照得见人的米粥加红薯,而且一人最多只有一碗粥,两个蒸红薯;午餐也是粥加红薯;晚餐稍好一点,吃的是大米加芥菜煮的饭。菜大都是咸菜,有时也炒一碗青菜,菜里的油是放的很少,因为生产队一年只供应每人两到三斤菜籽油,如果油吃大了,就得吃缺盐少油的菜。有的家庭困难,没钱买油盐,就不得不到人家讨腌菜水来炒菜,因为油可以不吃,但人不吃盐干话就没有力气。还有的人家粮食不够吃,就不得不在面粉里掺细麸皮和细米糠来充饥,吃上顿没下顿的人家还不在少数,这说起来有人会不相信过去那么穷,但事实如此,历史也不是任人编造的。

以上是@大别山鹰的个人观点,关注@大别山鹰,关注#头条三农#,每天为你分享不一样的三农观点。

4

谢谢!60,70,那个年代的老百姓家的生活都不一样,有什么就吃什么,那个时候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要看什么时候,什么年令段。记得在小的时候,生活不是很好,吃的也不是很好,但是,那个时候真觉得很好,吃的也很香。我们那个年代记得都是,国家,发粮本,去粮店买,后来慢慢的生活就好了。那个年代的人,都很实在,那个年代的人,不像现在的人心,让人难以猜测,难理解。现在生活虽然好了,可是人的心,慢慢也改变了不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也发展的很快。

5

上海人,早上吃泡饭,改善大饼油条,中午籼米饭,炒青菜,改善小鱼小虾。晚饭烂糊面,改善加个菜。

6

那个年代老百姓家里吃的都是浠饭配酸菜,菜脯干,吃地瓜,很少吃肉。

7

与今天比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百姓(工农兵学商)的日子普遍困难。计划经济时代的任何生产生活物资全凭计划生产和计划分配。由于工农业生产能力不足,生产出来的产品有限,更无丰富之说。所以用票证限制人们和单位的消费量。记得士兵每月细粮(面粉,大米)45市斤/人。工人40斤/人。城镇居民成人30斤/人,儿童学生27斤/人。由粮票作依据。食油票半斤/人月。肉票一斤/人月。还有豆腐票。没有见过鱼鸡鸭和蛋票。蔬菜由城镇郊区的菜农区,莱农公社种植提供,由城镇食品供销社的门市部向市民出售,市民排队购买。城镇居民的温饱有保障。人民公社社员和农村居民没有城里人幸福。所有主副食品均无定量也不需票证。依靠土地的粮食产量维持生计。收获的粮食必须上交国家征收粮(农业税,无尝报),统购粮(计划购买的有尝产品)。农民完成上交任务后所剩无几,人平带壳的麦子,稻谷大至三到四百市斤,加工后的精粮只有200斤上下。每天不到一市斤,肯定不够吃。依靠种自留地。那时代的田土归公社所有,每户社员家人平分得两三分地为自留地,各家各户种菜,以菜折粮作补充。还有人开垦荒地种红薯等粗粮补充欠缺。总而言之,农民过得很辛苦。农民是过去苦,现代苦,将来仍然苦的命。

8

吃地瓜,地瓜面窝头,吃九分钱一斤的炸酱。

到秋天收了地瓜,有的家庭天天吃地瓜。

条件好点的家庭,能吃上玉米面加豆子面蒸的窝头。

那时一家人,一年吃一斤油,还要油票。

记得父亲当时往家写信时,会把一斤油票放到信纸里,给我们邮到家。

只有过年,过节吃一顿饺子,过八月十五,吃一顿包子,过年吃几天馒头。

那时觉得那个馒头特好吃,也好咽下。

记得有一次吃馒头,我能吃三个,自己都觉得吃的多了。

那时一年到头不炒菜,就是吃咸菜瓜子。

除非来了客人,老人过生日,红白喜事才炒菜。

更不用说水果,零食糕点了,不过那时二月二炒棒子花,冬天吃生地瓜,并且很甜。

也吃熟地瓜干,并且很甜,有的也炒着吃,那会更香。

也能吃上嫩棒子,也烧着吃,很香,也煮着吃。

也会烧嫩麦子吃,也是很香,还有家里灵枣树上的灵栆,很好吃,又酸又甜,也蒸着吃。

过八月十五,也能吃上一个月饼,那可是非常解馋。

那时吃什么都香。

9

六、七十年代农村普通老百姓家的一日三餐基本定格在早晚是少量的玉米面下稀饭内有山芋干和野菜,因为自留地有限,最多种一点葱蒜豆角之类的蔬菜,萝卜和大白菜舍不得吃,留下过冬和春节期间招待亲朋好友来吃,中午一般是半干半稀,主食以胡萝卜、山芋、玉米面混合野菜的窝窝头,只有主要节日的午饭才有玉米、高粱和少量白米煮的干饭,多数情况下还会切几片山芋,我的印象中最差的饭一般都是母亲吃的,现在想起来都揪心的疼,可怜天下妈妈最苦,现在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当年的艰辛。所以我觉得毛主席提倡的“忆苦思甜”活动很有必要,最起码让孩子们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0

60年代基本是饿。早上中午很浠很浠的杂粮粥,晚上杂粮面。(家乡叫他苦珠)大部分一天只能吃两歺。那是一辈子的记忆。70年代中午有饭吃。75年以后基本上每天有两歺白米饭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