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

2020-07-27 20:05阅读(71)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迄今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对

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迄今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对世界格局影响最深远的战争。

作为二战最激烈的现场,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700万人,伤亡总计4200万人的惨重代价。对于只有16000万人口的苏联而言,这是相当惨重的伤亡,至今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依然是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但匪夷所思的是,苏联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在二战后一跃成为和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简单说来,苏联之所以能够成为超级大国,是因为苏联比英法等传统列强失去的少,但是得到的更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二战打碎了欧洲列强

和一战摧毁四个传统欧洲帝国一样,二战对列强的打击更加全面而彻底。

作为二战的主要参战国,苏联直接面对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纳粹德军。因此,苏联也成为二战中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国家。

但是,二战对于其他参战国的伤害似乎更大,比如英国,这个二战前的超级大国,因为二战再次元气大伤,由于国力被严重削弱,加上美国推行的反殖民地化浪潮,力不从心的英国不得不放弃了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连带着的是英镑体系的崩溃,不得不让位于美国的美元体系。由此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强国,成为二战最大的输家。

相比于英国,法国显得更惨,二战期间的亡国经历使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虽然战后捞了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但早已被边缘化。

而欧洲新兴工业强国德国被二战打得奄奄一息。其他欧洲国家则不值一提。

而苏联,则依靠海量的资源、巨大的战略纵深、恐怖的战争动员动力以及美国等盟国的支持,苏联不仅挺了过来,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恢复实力,最终反杀德国。

因此,二战之后,放眼望去,欧洲大陆已经没有国家可以和苏联抗衡,苏联显得鹤立鸡群,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第一强国。

2、二战没有打碎苏联的核心

苏德战争没有打垮苏联,在斯大林的坚强领导下,苏联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并浴血奋战最终消灭了德国法西斯。

早在二战之前,针对可能发生的对苏联的侵略,斯大林创造了斯大林模式,并在这样的模式下进行了一系列重工业化建设,使苏联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

二战虽然摧毁了苏联的西部工业基地,但是没有摧毁苏联根本的工业基础,更没有摧毁斯大林模式,因此可以说苏联在二战中保持了其最根本的核心。

因为斯大林仍在,战后苏联的斯大林制度依然大行其道,这使得苏联能够在战后继续实行计划经济政策,也就是”三五计划”。随着五年计划的开展,在西欧诸国还在为灾后重建发愁,眼巴巴地等着美国的援助时,苏联已经迅速恢复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计划经济,在紧要关头总能发挥出恐怖的动员能力,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难以办到的。

由于苏联实施计划经济,加上苏联地大物博,资源基本可以自给,这使得国际资源波动对苏联的影响较小,所以苏联不会像西欧国家那样,被美国一次一次的剪羊毛。

由于计划经济的相对优势,使得苏联可以走出一条和美国完全不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苏联能够迅速恢复实力并保持强大实力的根本原因。

3、苏联在二战前后的疯狂掠夺

虽然二战期间苏联至少损失了超过2700万人的巨大代价,但是和苏联得到的相比,这一点伤亡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首先是国土方面。二战爆发后,苏联于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兰东部,夺回了一战时失去的沙俄土地;随后苏联于1939年11月发动苏芬战争,以惨重代价夺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联出兵强行将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版图;1940年6月,苏联再次出兵夺取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地区。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斯大林和罗斯福密约,以牺牲我国的权益为代价,换取苏联出兵东北,由此苏联获得了在我国的一系列权益,包括租借不冻港。

对于噬土成性的俄国而言,土地意味着财富也意味着强大的国力,除此之外苏联在二战期间还夺取了其他更多的资源。

作为新兴的科技强国,德国在二战前后贡献了很多科技成果,二战结束后苏联作为消灭纳粹德国的主力,从德国掠夺了一大批专家人才。

不仅如此,苏联还将德国境内大量的厂房设备拆除并运回苏联,同样遭此厄运的还有位于东北的日本厂房设备,他们同样被拆除运到苏联的远东地区,帮助苏联的工业能力更加强大。

可以说科技实力的加成帮助苏联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更加迅速的进步,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随后苏联于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在1961年成功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

另外由于苏联的浴血奋战,二战之后共产主义制度得以越出苏联在几十个国家相继开花结果,形成以苏联为中心的共产主义阵营,苏联由此成为共产主义阵营的核心领导,这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群众基础。

所以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绝非偶然,这是一系列历史因素加现实作用的结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2

感谢问答邀请

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上半期,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有关二战的伤亡数字统计是这样的:苏联第一,直接死亡人口2200万人,其中军人死亡950万。

第二中国,直接死亡人口1800万,军人死亡380万,其中国民党军阵亡320万,八路军和新四军阵亡是60万。

第三德国,直接死万人口是730万,其中军人阵亡370万。

第四波兰,直接死亡人口600万。

以后有新的不同版本接连出现,不同的版本都有各自不同的数字统计,我在此采用其中的一个版本,不喜勿喷!

通过各种数据显示,苏联在二战之中是死亡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还是大量的男性青壮年,这对战后苏联的重建无疑是一大损失。

并且所收到的损失还不仅仅是人口,但凡经过战斗过的地方民生基础设施都基本是被夷为平地。

一句话用来概括当时的苏联最为恰当:满目疮痍!

但就是这个看似接近残破的国家,真的是没想到会在战后成为一个令美国在世界上说了不算的国家!

在二战之前,当时世界上的霸主既不是美国也不是苏联,而是英国、法国和德国。

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军事实力,两国都排不上第一团队。

德国咱就无需多说了,被战胜国分兵占领,那么英国和法国却没有不行的道理。

美国自不必多说,二次大战的最大受益者,最强最富裕、实力最雄厚。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苏联都没有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道理。

但恰恰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联不仅从战争中的废墟上站立起来,而且还成为了一个令人生畏的超级大国!

苏联之所以在战后迅速摆脱战争带来的创伤,并且很快成为一个强国,大致有这么几点原因:一是苏联虽然在战争中伤亡了大量的人口,但苏联在开战之时有人口大约是一亿八千万到一亿九千万左右。

抛去造成死亡的2200万之外,还有人口一亿六千万上下,这一人口数量仍然高于美国,更是大大的高于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

第二,苏联在战争中俘虏了大量的日本、德国战俘,加上本国的流放人犯,这可是大量不用支付工资的劳动力。

第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良好的国家体制也是苏联在战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计划经济虽有一定的弊端,但在特定时期能发挥前所未有的正能量。

第四,良好的社会主义体制为苏联培育了大量的科学优秀人才,义务教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说明。

第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起起人们建设国家的积极性,根据计划经济的安排,可以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其实在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就已经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到战争爆发时,工业产值已经是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有了这些经验,用斯大林的话说:我们在战后的重建,相比于十月革命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苏联要容易得多!



现代的一些人总是喜欢把苏联战后的强大归功于掠夺了纳粹德国的科技人才和工厂设备,其实一派胡言!

第一,德国的顶端科技人才都悉数投降了美国,苏联所能得到的只剩下一些狗吃剩下的渣渣。

第二,纳粹德国的工厂在战争中受到了英美战略轰炸机的狂轰滥炸、损失惨重。

第三,纳粹德国在覆灭前夕,根据希特勒的最后指示,工厂都受到了人为的破坏。

苏联即使能够抢到一些设备,也都是一些残缺不全的机器而已。

第四,苏联的战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总设计师是著名的科罗廖夫,他的专业可都是来自于苏联本国基础,与纳粹德国丝毫不蘸一点边。

需要说明的是,苏联的航天事业早在三十年代就有齐奥尔可夫斯基写出了航天论文。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齐奥尔可夫斯基的论文里面把从几级火箭、宇宙飞船、如何返回写得清清楚楚,德国的冯·布劳恩可是真的不知道这些,他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如何想法把火箭发射到英国去,至于如何把人类送入外太空,他甚至想都未曾想过!

难道这些也是苏联掠夺的德国的?或者说是偷窃的美国人的?

可以说,苏联之所以成为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完全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它可能是一个抢掠成性的国家,但我却可以告诉你,在二战中它确实没有抢到什么好玩意!

3

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速迅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个人看法是:

1,苏联成立后,为了防止对手毁掉自己的重工业。就在乌拉尔山脉附近,建立了一个乌拉尔工业区。苏德战争的作战区距离乌拉尔区还很远,所以没有伤到苏联的根本。

2,苏联领土辽阔、资源丰富丶人口众多,苏联工农业丶科技丶教育的基础,十分雄厚。苏德战争,并未动摇苏联的基础。

3,苏联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又是军工复合体国家,使得苏联在二战后,能够快速集中一切力量,对国家进行重建。而且还能对关键的工业技术、关键的军工科技进行重点攻关丶重点发展,从而使苏联变得比二战前更为强大。这是中央集权制的长处!

4,苏联在二战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不但大大震慑了欧洲人,而且极大的鼓舞了苏联人民,使人民为国家感到自豪和骄傲,因此苏联人民热情高涨,信心百倍,在狂热的国家精神主导下,国家复兴是极为神速的。

5,二战后,美国要忙于明确新世界的边界,例如朝鲜战争丶成立北约就属于这种情况。

美国要主导完善新的国际框架,要主导成立各种国际组织(世贸组织丶世卫组织……),以便帮助联合国完善各种行政功能。

美国还要帮助世界各地修复二战造成的创伤,帮助很多殖民地独立。惟有这样做,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才能成功的奠定。美国只有建立自由的世界贸易体系,美元作为世界贸易的结算货币,才会被世界广泛的需求,美国才能掌握世界贸易的定价权,也才能获得世界的金融霸权。

由于美国在二战后,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要构建一个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苏联没有美国那样的高度,可能也不理解什么是国际体系。苏联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国家振兴上面,因此国家实力得了极大的提升。

个人始终认为鼎盛时期的苏联,只是在军力上有能力硬扛美国,并在局部地区占上峰。放在全局上来看,苏联还是活在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若将苏联比作一头丛林中的巨象,它虽然能轻松推倒丛林中的任何大树,能够灭掉丛林中任何一个单一的生命体,但是它还是生活在丛林之中,并且离不开丛林,它也无法去理解丛林的强大,而美国就好比是这么一片丛林,苏联也不过是丛林中的一头巨象。

4

苏联能成为超级大国,不是单单靠经济,而是靠它的军事实力和意识形态。

对超级大国的评判,首先要有一个认识: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都只是一个国家能否被定义为超级大国的基础条件,不是绝对条件。一个国家是不是超级大国,取决于全世界对这个国家的认可程度

就拿美国来说,它的经济在1894年就超过了英国,名列世界第一。它在19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四国的总和。但是,当时的美国却得不到欧洲国家的认可。

那个时候的美国跟现在的中国一样,被欧洲人眼红嫉妒恨,视为一群野蛮人。既然是野蛮民族,谁又会认可它?

你强任你强,劳资就是不认你,这就是当时美国的国际形象。

所以说,经济或军事实力固然是一个国家成为超级大国的必要条件,但一国的经济或军事实力强,不等于它就是超级大国。得不到认可的国家,只能视为“潜在超级大国”


那么,美国是怎么成为超级大国的呢?具体来说,就是美国取代了英国。

二战之后,英国全面衰败,无法再担负超级大国的重任。于是先前依附于英国的一票马仔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便纷纷转投到美国的账下,成为美国的小弟。

既然是小弟,那就得认可大哥的一切,譬如先前瞧不上的美国牛仔文化,便在这之后成为了帅气的代名词。而美国也非常豪爽,拿出了巨资扶持小弟国家的经济。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拿了人家的钱,那就得认人家当大哥。于是,美国就在这一帮小弟的抬举下,在继经济强国和头号军事强国的名号上,又给增加了一个新名号——自由世界的守护者

就这样,当时的美国凭借着意识形态(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军事实力(综合军事实力压苏联一头,远超其它国家)以及经济基础(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一半),踢掉了英国,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超级大国。

按常理来说,一山不容二虎,这个世界应该只能存在一个超级大国,所有的国家都应该依附于美国这个世界老大才对。

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很多新兴的亚非拉国家因为不接受西方的理念(主要是欧美不能容忍后起之秀分蛋糕),与其作对。而这些国家实力太弱,不足以对抗西方世界。因而这些国家便也需要给自己找一座靠山,并傍着这个靠山给自己“伸张正义”。

于是,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就站了出来。

当时的苏联,虽然在苏德战争期间被打得稀巴烂。但是凭借着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从东德获取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再加上斯大林主导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因而很快就恢复到了二战前的水平。

并且,由于二战的原因,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势力范围有了极大的提升,拥有了与美国对抗的基础。

也就是说,苏联当时虽然还不具备跟欧美全面对抗的实力,但已经有了对抗的基础。

起先,斯大林不想跟欧美对抗,毕竟实力差距摆在那里,对抗等于给找死。但是斯大林不想对抗,英美却很乐意对抗。在这种局势下,欧洲降下了铁幕,一向敌视苏联的美英与苏联开启了冷战。

为了破除铁幕,苏联只能赶鸭子上架,在不具备全面对抗的实力前提下,硬着头皮展开了反击。(这也是苏联为什么在后来崩盘的根本原因)

苏联的反制措施就是三样:

政治上,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与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对峙;

经济上,破除西方的封锁,成立经互会(与工业基础较好的东欧形成贸易体系),并搞出了“莫洛托夫计划”,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对抗;

军事上,凭借战斗力世界第一,且有钢铁洪流之称的苏联陆军在欧洲施以攻势威胁,其后又组织华约集团,与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约对峙;

这三板斧下去,苏联也在一群小弟的支持下,成为了世界的另一极。即超级大国。

当时的世界各国,必须要围着美苏这两个国家转,或者说,围着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而转动。不与美国或苏联其中之中一者结盟,在世界就无法立足。

不过,后来的事情想必大家也知道。苏联不具备全面对抗的实力,为了对抗,苏联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凭借这两样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核弹、导弹等)中占上了风。

然而,这种行为如同兴奋剂效果。当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死后,苏联的危机很快就暴露出来了,经济大幅滑坡,人心思变。最终苏联因改革失败而解体。

总而言之,经济基础、人才储备、较强的军事实力和意识形态,是苏联在二战后能与美国并驾齐驱,跻身超级大国的四大基础。虽然经济与欧美有差距,社会多元化也不如欧美。但在军事力量面前,再繁华的都市,再繁忙的证券交易所,再丰富的文化也会瑟瑟发抖。核武器加意识形态,这是苏联被称为超级大国的关键原因

5

有四个主要因素让苏联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一.卫国战争的中后期打下产能基础;二.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工业资源;三.战后美国带领北约的威胁迫使其优先发展军工重工业;四.最关键的是其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的国家执行力和国民行动力。

一.其实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还是个瘸腿的,只存在于重工军工和庞大的军队和军事装备中,这是其卫国战争时就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科技和生产体系,当年苏联依靠这套体系的大规模产出的大量战机、坦克各型炮、枪械弹药等装备,在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中靠源源不断的装备硬生生压垮了德军,在大反攻中大量的卡萩莎火箭炮、战机的强大火力压制下消灭了一个个拚死抵抗的德军重兵集团,这种庞大的装备研发生产力,为战后应对北约威胁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苏联的庞大重工军工生产体系还得到了本土种类齐全储量充足的源料资源的强力支撑,得以保证其庞大生产体系超负菏运转需求,而当年日本之败,其战略资源被封锁也是某重要因素之一,可见本土资保障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支撑的重大意义。

三.前苏联的确发展与美国等量齐观的国防实力,其常规陆上军力比北约还有相当优势。但这是在牺牲了期它经济领域应有发展的条件下取得的,这种发展也是难以持续的,其实当年苏联领导层不是不清楚这种经济模式的蔽端,而是在美国带领北约给苏联制造的巨大安全压力,使苏联战后本身受损惨重的经济资源只能有侧重地保障重、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多少资源去支持其它经济领域,等到后来赫氏、勃氏战略失误,穷兵黩武,把苏联打造成所谓超级大国之时,其实苏联经济已经病入膏盲。

四.按一般社会经济规律,在遭二战那种极端推残后,以那么短时间灰复到那么强大的国防实力,几乎无法做到。在美国欧洲复兴计划之前,欧洲那些资本主义列强就已经走投无路,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控制,而投身于北约给美国当奴才,当炮灰。

但做为被美国竭尽全力打压削弱的苏联,可没人给它提供任何援助,它必须靠自己。万幸!苏联拥有一个比当今世界任何制度都优越得多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绝对有效的保障了苏联的国家执行力,保证战时经济绝对为战争服务;保障了苏联国民行动力,老弱妇孺支撑着装备生产的半壁江山,支前后勤保障挖堑壕修掩体,这种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列强的西方国家是无法做到的。依靠这个制度苏联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纳粹第三帝国;同样在对抗美国领导下的北约战略施压中,也让苏在战争废墟上迅速发展出足以抵御反击北约入侵的强大军力。

6

二战之后,美国一如既往得强,苏联也正式崛起了。很多人不解,在二战期间,苏联的损失是相当大的,为何“回血”那么快?而像英国、法国等老牌强国,却没有快速东山再起,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战没有摧毁苏联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在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实力就已经非常了得,也许比上美国还差得远,但和欧洲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比,并不落下风。

德国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但在苏联那里并没有讨到好处,德国最后的失败,起点就在苏联。德国在二战期间的能量,自然是非常强大,但苏联竟然能扛得住,这说明苏联的工业基础已经不错了,虽然在战争中,美英多有支援,但苏联本身的工业能力,让武器源源不断产出,这保证苏联的对抗能力。

二战时,为了保证苏联军事产品的持续出台,苏联将工业场地进行了往西部的大迁移,这就保证了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的完整性。

二战后,苏联又接收了很多的德国先进设备和高科技人员,实力大大提升。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是二战后苏联异军突起,而是在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已经建立,二战时工业体系没有被摧毁,二战后只是开始了冲锋罢了。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让苏联带着使命感,向超级大国的方向狂奔

二战后,美国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此时,美国的经济也好,美国的军事也好,都是无可置疑的大哥大。

地域庞大的苏联,在这个阶段有很强的危机感,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同西方欧美国家不是一条道上的,为了防止美英国家和自己拉开距离,为了不让让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处于劣势,苏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空前的高。

苏联各级领导人,非常认同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因为这会让苏联在世界格局中,直起腰杆做人。国家也像庄稼地,你种什么,可能就会长出什么,在苏联人的努力下,核弹研究了出来,而且苏联人将核弹生产到可怕的数量级,甚至从数量上来说,苏联的核弹头超过了美国。这还不算,为了超越美国,苏联在航空航天等行业也大下功夫,当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苏联的军事工业,在二战后,是唯一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的,这让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位置,坚固无比。为了对抗美国所在的“北约组织”,苏联组织了“华约”;为了在经济上对抗美国等,苏联组织了“经互会”;美国制订了“马歇尔计划”,苏联有了“莫洛托夫计划”。

总之,苏联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带头大哥,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抗,是其使命之一。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紧跟在苏联身后,很多发展中的亚非拉国家,对于苏联也是非常支持。

可以肯定地说,苏联在军事工业上的能力,和美国不相上下,因此,人们认为这是两个超级大国,他们共同创造了冷战的格局。

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工业虽然强,但经济总量比起美国差得还很远,经济结构更是非常不合理,长期的计划经济,让市场毫无活力,也缺乏创新,因此,走着走着,苏联走不动了,曾经的老大哥成了老大爷了,最后不得已解体了。

可以说,苏联的崛起带着一种使命感,是一种大哥心态,是美国制造的危机感,让苏联不敢停息,努力向前。但是这一种崛起,带着略微的病态和畸形,因为苏联有一个叫“军事”的腿粗,有一个叫“经济”的腿细。

苏联的国家体制是苏联战后崛起的助推剂

其实,苏联在二战前的工业基础得以建立,以及战后能够快速崛起,这些和苏联的国家体制也有很大关系。

苏联的工业基础能在二战前得以快速建立,这得说一个人,那就是斯大林。此人军事能力也许一般,但眼光还是有一定独到的地方。在斯大林上任后,苏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这是在那个乱世增强实力的捷径。

在资本主义国家,政策倾斜去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在苏联可以,计划经济的优势就是可以快速重振某个产业,因为资源可以大量倾斜。在斯大林的主导下,发挥了苏联的举国体制,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快速崛起。

二战后,斯大林继续执政,整体上还是奉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过世后,其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陆续登台,也是“萧规曹随”,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苏联能够在战前打下基础,在战后快速崛起,和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可以集中力量做一些事情,这点是西方国家不能相比的。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苏联的发展和崛起与体制有关,失败也和体制有关,苏联人掌控下的体制僵化无比,没有灵活变通的能力,也没有和不断发展的环境相适应的能力,于是在后来,先驱成了先烈,倒在了冷战对峙的大路上。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件可喜的事情,避免了美国一家独大;但可惜的是苏联没能坚持到最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倒下了。

我们不说倒下的事情,单说苏联在二战后的崛起,如上所述,这是有三个原因造就的:二战没有摧毁苏联的工业基础,苏联的国家体制是苏联战后崛起的助推剂,苏联在战后的使命感让苏联人不断努力向前。

7

根据战后苏联官方公布的数据: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数字是2960万,其中死亡者2660万,几乎每个苏联家庭都有人员伤亡。与此同时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在战争中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普遍猜测: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除名。然而现实却是:苏联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8年苏联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成功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从而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先手。与此同时苏联构建了以自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世界逐渐朝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发展,苏联成为全世界唯一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那么苏联是如何在经历惨烈的战争打击之后强势崛起的呢?

苏联尽管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并没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事实上要成为超级大国是对国家规模体量有硬性要求的:冷战时期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如今的中、俄、印等潜在超级大国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就是大洲级别的规模体量。历史上西欧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国曾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率先崛起,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使美、俄这种具有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得以脱颖而出。如果我们将中等体量的西欧国家同美、俄这样的洲级大国各自的人口、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尽管德国此时已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可即使德国得以调动整个西欧的资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稍微领先于刚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但后者的劳动力资源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苏联凭借二战前的两个五年计划已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尽管德军的入侵对苏联西部的工业基地造成了重创,但拥有全世界最辽阔国土的苏联通过将自己的工业基地向东迁徙渡过了难关。乌拉尔、中亚、远东等地并未遭到战火的洗礼,因此这些地区的工业基础得以保留下来。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之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成为苏联战后工业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尽管苏联在二战中伤亡2960万人,但战后的苏联仍是拥有1.67亿人口的大国,这为苏联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事实上随着二战后期苏军逐渐收复失地的过程已使苏联的西部工业得以恢复重建,此时苏联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过去的说法一般认为:二战后的苏联在军事方面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但苏联的经济水平就不敢恭维了,这也成为导致苏联的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趋势并最终成为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历史上就从未取得过任何成效,否则苏联的百万大军不吃饭吗?苏联的钢铁洪流不喝油吗?事实上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由于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合理化,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生产过剩现象。事实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及战后西方国家一度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念就是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鉴吸收苏联计划经济的可取之处——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作用。这种经济模式忽视市场需求,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这也是导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市场经济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确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二战后期苏联在收复失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击德军至国门之外,而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为苏联传播社会主义理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战后苏联将波兰等东欧国家以及蒙古、朝鲜、越南、古巴等国纳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市场销售地:苏联可以从古巴获得廉价的糖和橡胶等热带产品,从罗马尼亚获得便宜的石油。除此之外苏联在二战中还获得了直接的领土收益:1939年11月苏联通过苏芬战争夺取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联出兵强行将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版图,尽管后来德军一度占领过波罗的海三国,但在战后苏联重占三国,使本国面积增加了17.4万平方公里;1940年6月30日苏联出兵夺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两地;1945年《波苏疆界条约》的签订以法律形式明确承认苏联收回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9.41万平方公里领土。苏联还兼并了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如今这里成为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苏联还与美国、英国、法国一起对德国进行了分区占领,苏联将苏占区内的厂房设备拆除后运回苏联,还从苏占区掠夺了一部分高科技人才,至于德军战俘则成为了苏联的免费劳动力。1950年1月1日苏联中央统计局以1938年国际市场美元价格计算:1945年8月至1948年1月1日苏联累计从德国获得各种赔偿物资的价值总计为33.442亿美元。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后也将当地的日本机器设备运回了苏联,同时将抓获的七十万关东军俘虏运到西伯利亚当苦力。领土的增加、经济物资和劳动力的获得大大加速了苏联的战后恢复重建工作。

当苏联的战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大加速之时英、法、德、日等传统列强在二战中遭遇重创:1945年11月刚从二战中走出的伦敦人齐聚在码头上围观一艘从巴西驶来的货轮,因为货轮上装载着伦敦人早已久违了的香蕉,昔日声威赫赫的大英帝国已穷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战结束的第二个年头,但英国仍在执行战时管理制度——每家每户的水电供应都是有限的,人们用来洗脸的水甚至刚刚盖住盆底。这年的元旦伦敦的一瓶威士忌酒卖到了8英镑以上,而且还是供不应求。曾经风光无限的英镑已经失去了活力,已沦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进行输血。英国为进行战争欠下了巨额债务,这让英国不堪重负。伦敦城内乃至整个英国到处都是战争造成的残垣断壁。在战争过程中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趁机要求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利,英国为获得自治领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不得不与之妥协,到二战结束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已成为实质上独立的国家。1947年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之称的印度也步自治领的后尘掀起了独立浪潮。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英国自治无力阻扰印度的独立,而印度的独立成为压垮大英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呈现出全面坍塌的局面。相比英国而言:在二战中国土沦丧的法国尽管在战后捞了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已成为大国角逐中的边缘化角色。德国和日本两个战败国则在战后受到了严格的政治军事限制,迄今为止这两国尽管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但在国际政治军事影响力上和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之上。总之这些国家在二战后已失去和苏联对抗的实力,世界政治日益呈现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庭抗礼的格局。

8

苏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了,并受到了欧美国家的政治轻视和经济封锁,苏联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重工业,使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的工业大国。为苏联日后打败德国法西斯和美、苏争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因为经济发展与西欧国家相比非常缓慢,特别是工业生产、武器制造、后勤补给出现了很大问题。又加上政权更迭,导致苏联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苏联领导人列宁知道,凭借苏联的国力不可能打败德国,因此苏联向德国割让了很多的土地。但是列宁也知道以德国一国的力量,不可能打败英、法、美三个国家。德国失败是早晚的事儿。所以在德国一战失败后,苏联就把割让给德国的土地全部拿了回去。



3.由于苏联建国后国家非常的虚弱,斯大林实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这大大的提高了苏联的工业生产力和军事实力。使苏联在二战前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4.二战爆发后,苏联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和众多的人口打败了法西斯德国。苏联通过获取德国的科技人才,使苏联的工业科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5.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由于苏联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处于优势。

6.由于苏联主要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军工产品换取经济收入。使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点。在石油暴跌的情况下,苏联经济收入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导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产生了民族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9

二战前欧洲众多势力是敌对苏联的,英法本打算让德国主攻苏联,谁知道德国跟苏联言和,一方面德国借此机会减轻了东边的压力,可以腾出手去对付西欧,另一方面苏联的资源成为了德国二战初期生产的保障,要说苏联跟美国都是一个德行,美国支援日本,苏联支援德国,后来全被反咬了,二战后西欧被打残了,法国格式化了,英国清内存了,而苏联借此机会将军队压到了德国,很多欧洲国家就这样成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而美国隔着太平洋根本没有能力干涉,英国法国?还得依靠美军来实现战略平衡,苏联有了德国跟各个国家的科技,所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加上各国的资源跟影响力,可以说在当时世界只有三个国家!!美国!!苏联!!!大韩国!!!!

10

混乱的世界,会催生新的强者,而强者的出现,除了有意为之,更多是主观因素,具体到苏联问题,就是美国有意为之,让德国日本打破传统欧洲旧有次序寻求崛起,他的目的达到了,唯一的意外就是苏联也崛起啦。

二战,毫无疑问是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战争,作战面积约2200万平方千米,军民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经济损失。

这就是二战的损失,而将数据指向苏联做对比之后,我们在看看苏联的损失。

二战前苏联人口为1.6亿,战后人口1.33亿,二战苏联损失2700万人口,受伤接近2000万,二战后,苏联壮年男子几乎人人带伤,于人口损失相对当然是经济损失,二战中苏联,首都莫斯科以西黄金地带,几乎都被德军占领。工业基础损毁殆尽,因为二战损失实在太巨大,造成影响至今依然存在,那就是男女不平衡问题一直困扰苏联。也因此,每一个二战纪念日,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特别重视,原因很简单教训惨烈。

有得不有失,和失去相对的就是得到,那么在如此惨烈的损失之下,为何二战后的苏联反而能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这点要感谢一个国家,二个对手,苏联的贪暴,和格局的变化,自身的努力。

此话何解,容我细细说来。

首先感谢美国:

作为冷战时期,苏联最大对手,二战时期美国无疑是苏联最大伙伴,原因无他,海量的支援,从装备到军需,战略物资,甚至衣食住行,军工生产线,美国给了苏联需要的一切。坦克,飞机,大炮,军用罐头,衣服,这一切都是美国为了战争的胜利无偿或者优惠给予的。

除苏联自身努力外,没有美国帮助,苏联无法在战争中不断扩军,最后拥有一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二战中苏联总共动员了约3440万人参战,至二战结束时,苏军总兵力为1280万。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

有句话叫做尾大不掉,一个如此庞大的军队,在任何时候都是称霸的基础,被打残废的欧洲如何抵抗?被打残废的中国如何抵抗?这就是苏联崛起的武力保障。

其次感谢二个对手

苏联的对手主要是德国,这个大家都知道,战争后期才对日本动手,而感谢这二个对手的原因则有不同,感谢德国是因为作为世界最强的德国军队成了苏联的练兵石,苏联军队除了庞大之外,战斗力也因此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苏联还在和德国战斗的过程中一路扫荡,最后将德国和德国盟友的所有能抢走的东西全部打包带回来苏联,不仅是设备,还有科学家,这就是弥补苏联的损失,也是苏联战后崛起的关键,抢掠无疑是最好的打击敌人补充自己的手段。

感谢日本原因又不同,主要不再作战而在抢夺,打击日本关东军之后的苏联大军,在属于同盟国的中国领土上一样不含糊,整个东北地区工业设备被苏联连根拔起,全部打包带走,仅留下一点破铜烂铁,给当时中国的反抗武装。

二个战败的对手,成为苏联的工业设施生产商,德国工业体系和设备,那是全世界第一,日本虽然不咋地,可是当时的东北工业,已经超过日本本土,是亚洲第一重工业基地,这就是苏联战后崛起的工业基础,抢掠出来的工业基础。

再次,感谢苏联的贪暴。

贪暴是二个词的组合,一个贪婪,一个暴力。

这是俄国至古以来的传统,他们对土地有着永无止境的贪婪,对土地上的人民有着一如既往的暴力,这也是俄国崛起的原因之一。

而战前战后的苏联完美的诠释啦这一点,并在战后国际格局中寸步不让,将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战前的苏联为了建立所谓北方缓冲区,“现打击芬兰,后打击匈牙利,最后打击罗马尼亚,之后跟德国一起攻击波兰。“缓冲区如愿以偿构筑。

战后的苏联同样如此,西方,在中欧地区因为战争大肆扩散势力范围,整个中欧东欧都是苏联势力范围,东方,面对国民政府强硬要求外蒙古的独立,还有东北地区特殊利益。以及在朝鲜的存在感,最后也在东方构筑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完成这一切的就是贪婪和暴力,因为贪婪他们对利益和势力范围无比渴求,因为暴力他们让英美中屈服。进而建立起了战后华约组织的核心框架。他势力范围内的地区都是华约国家。

再次感谢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格局,因为二战而被彻底打乱,站前,世界的中心是伦敦金融城和纽约金融城,还有巴黎,英法美才是站前世界的主角,但是战后情况又如何?

受损失最大的苏联,反而越大越强大,而法国,那就是个笑话,54天被灭国,依靠非洲殖民地苟延残喘,能得到五常席位不过因为英国的需要,美国的可怜。英国就更惨,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大国,因为一场战争,几乎国家被打破产,最后殖民帝国瓦解不说,连带着英镑体系也崩溃,最后让位于美元体系,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强国。德国是战败国,国土被分裂,不管战争中如何强大,战后的他们也是待宰的羔羊,意大利更不值一提。中国,也是惨胜,国家还在分裂状态,也决定不了世界走势。

如此残破的欧洲,如何能面对佣兵千万的苏联?唯一能和苏联抗衡的只有美国。

美国当然对此心知肚明,其实这一切都是他们设想中的,只是没想到苏联会变的如此强大。

最后感谢苏联人自己

第一:工业基础还在。

苏联顽强让苏联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在斯大林领导下,战前苏联已经通过斯大林模式改造工业,在三个五年计划指引下,完成国家”重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优势在苏联得到体现,被打残废的苏联依然有健全的工业基础,在加上苏联本身就有的无尽的战略资源和矿产资源,这都是苏联崛起的经济基础。

第二:特殊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恐怖的动员能力,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难以办到的,因为自身努力无需外力支援的苏联就不需要受制于人。最后苏联的独立性就更强。完全无需像德国法国英国一样看美国脸色。

第三: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弹的发明。

之前介绍过苏联在德国境内扫荡,不仅有设备还有科学家,没有原子弹的苏联是没有底气和美国抗衡的,而世界二级格局的产生,最关键就是苏联尽快研制出来原子弹。因为苏联本国科学家和德国俘虏科学家的努力苏联于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有了原子弹的苏联终于挺直腰杆。随后他们的科技井喷开始,1957年,人造卫星,1961年宇航员上天,无数额科技成就问世,成为苏联成就二级的最大助力。

超级大国的崛起,契机很重要,二战就是苏联的契机,虽然惨烈但是被打破的格局需要新的代言人,对手很重要,对手让自己更强大,掠夺虽然不被提倡但是也很重要,暴力是打破国际格局进而崛起的关键,而自身努力更重要,没有以上的所有,超级大国不会诞生,这就是苏联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