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

2020-07-26 21:29阅读(75)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这个问题提的好,应该引起广泛关注。现在的孩子们不考虑家长感受的大有人在,我也谈两点。第一,与家长的教育有关。

1

这个问题提的好,应该引起广泛关注。现在的孩子们不考虑家长感受的大有人在,我也谈两点。

第一,与家长的教育有关。孩子们在家被宠着惯着护着,久而久之,认为父母这样对自己是天经地异,渐渐滋生自私的念头,只想着自己了。家长也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的怎么都可以,也就放弃了对孩子优良品行的培养。最终,家长也是自食其果,从小养大,很辛苦,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更得不到爱的回报。

第二,与应试教育也有关。应试教育过分地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品德教育。很多孩子变成只懂学习的机器,感情变得越来越冷漠。本来应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结果一味地只追求分数,内心的荒芜也越来越可怕。体谅父母的能有几人?!

现在孩子们多不懂得换位思考。假如孩子们能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那天下孝顺的孩子就多了很多。所以我们平时就该多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2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想从小抓起很关键,后期来补也没关系。

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旧时代这种属于极少现象,但当代孩子大多以学业为准。更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其他都不重要了,所以当起了“包办掌柜”。但事实常与愿违,不懂劳作就不懂劳作的艰辛。

很多家长在外工作了一天,回家辛辛苦苦准备一顿饭,还要被熊孩子嫌弃难吃。

中暑的一天告诉你正确打开方式:

就在昨天早上中暑的我洗完衣服,肚子突然疼得厉害。我坐在阳台的板凳上,看到老大过来,原本是来阳台找东西的她被我叫住了。

【一、告诉孩子你的艰辛、难处和苦恼,你需要他的帮助。让孩子在体谅中学会感恩渐渐长大】

“鱼,妈妈现在肚子很痛,晒不了衣服,你能帮帮我吗?”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小孩子不愿意做,而是家长嫌弃他们做得不好。】

刚开始的她并不多么愿意,因为她没找到她想要的东西,可是看着我捂着肚子貌似着实难受,便去叫来两个弟弟一起帮忙。

二、让孩子体验生活,体验艰辛,学会适当的坚持】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之一,所以也需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家的晾衣杆是那种可升降式的,老二4周的身高还够不大着杆眼。当他用衣架撑好衣服后,挂到晾衣杆时衣架勾却迟迟瞄不准杆眼,过了一分钟后,终于挂上了。挂了几件后跟我说,好累干不了。

“妈妈刚刚肚子也很痛,可是我也坚持把衣服洗完了呀。这里的衣服也有你的份,你是不是也能坚持把它们晾完呢?而且才剩几件,还有姐姐和弟弟一起帮忙,坚持一下下就能完成任务了哦。”

三、适度地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去关心别人

午饭时当先生看到疼得直不起腰的我,一边推我去躺床上休息,一边准备着午饭。躺床上后,老大突然倒了一碗水过来让我喝。虽然那水是凉的,但肚子痛的我却含着泪光一口气喝光了。我开心地摸了摸她的头说,“鱼真贴心,懂得关心和照顾妈妈了,谢谢宝贝。”

四、不要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五不给孩子吃独食

有人说两岁的孩子要另外煮些补点的给他吃,可我家老三从一周后除了每天必须的奶粉,三餐都跟着我们大人一起吃。

午饭恰巧煮了两个大的爱吃的猪脚,当先生说:“妈妈还没吃饭,要留一点带皮的给妈妈吃,妈妈也喜欢吃。

除了以上五点,我们还需要做到:

【六、不要轻易给孩子想要的东西,太轻易得到便不懂珍惜】

比如孩子想吃糖,你可以偶尔设置一些小游戏,让孩子费点劲才得到它。可以将糖放入一个密封袋,然后再放入一个箱子藏起来(年龄稍大的可以增加难度)。通过家长提示先让孩子找到箱子,然后就是动手取得糖的过程。既动脑有锻炼到手部精细动作,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七、家长以身作则,最好的言传身教】

教育更多的是言传身教,你懂得感恩,孩子也定会从你的一言一行中,耳染目睹地学会什么是感恩。

  • 首先夫妻间先学会感恩

妻子要感恩丈夫在外面打拼赚钱,如果他还会帮忙分担家务,那就更不要说了,一句下班后的“老公你辛苦了”会给对方带来无限能量。丈夫要感恩妻子在家带娃、做家务的艰辛,一个拥抱,或者一句关心的话语“今天累吗,你去休息我来煮饭”会让妻子感觉自己浑身貌似电力十足。

  • 对孩子感恩

当孩子帮你倒水,分碗筷或擦桌子时,来点生活仪式感,对孩子说声“谢谢你,辛苦了”。

3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

因为现在的家长也都不懂如何考虑孩子的感受。

4

感谢邀请,我是心理咨询师郑润芝,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说,孩子通过交流想要实现的最主要意图,和每一个成年人在与人交流中想要满足的需要完全一致,就是找到一个愿意听我说话,并且可以懂我内心感受的陪伴者,而不是整天急着指导我该怎么办的好老师。


几乎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存在于孩子与家长之间——孩子眼中的自己,常常比他们实际的状态要大得多,成熟得多,他们经常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超越他们实际能力的很多问题。


而家长眼中的孩子,又常常比孩子的实际状态小得多,幼稚得多,他们经常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能面对很多他们实际上可以很好完成的任务。这一大一小之间的冲突,也在孩子与家长之间“说不说话”这个问题上得到了深刻体现。

孩子渴望家长把他们当做成年人来对待,而做父母的,却明知有些话“说了孩子就会烦”,也要坚持整天唠叨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


这其中隐藏了很多家长不愿意面对的事实:所有的父母内心都有一个自私的愿望,都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虽然这话听起来会让人多少有点不舒服,但如果家长愿意试着去理解,就不难回想起曾经的自己,在被孩子用充满崇拜的眼光注视的时刻,自我曾经得到过怎样丰盈的滋养和满足。正是我们的这种自我满足和沟通模式,让我们的孩子也学会了不考虑我们家长的感受。


更多育儿问题,欢迎关注“果姨妈育儿”,润芝老师会在每晚直播间一一为您解答。




5

妈妈不让女儿玩手机,女孩直接从家14楼跳下去,与生她养她的父母永别了。

女孩的爸爸妈妈哭得死去活来,但是女孩永远再也不存在了。

孩子从来不考虑家长的感受,自己随心所欲,这些都要归罪于家长本身。

现在的家长太疼爱孩子,娇惯、溺爱,倾其所有一切为了孩子,家长原本想着是为孩子好,实者是害了孩子。

如果不给孩子特殊化,教育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耕耘才有收获,相信孩子会懂得感恩。

从小培养孩子“天上不会掉馅饼”,现在的孩子获得任何东西都是太简单了,想要什么,父母一切都满足,没有经过任何“折扣”。“得来全不费功夫”孩子就觉得理所当然。

不要从孩子一出生,就以孩子为中心,这一点很重要。

整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可以说,这个家庭不会和谐幸福。孩子会形成理所当然的心里,会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这样就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培养p孩子从小就参与家庭劳动,懂得一切生活所得都是要通过自己劳动才能获得,这样孩子才会珍惜生活,才会懂得感恩。

小时候受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加珍惜生活。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

家长的言行举止很重要,要用好的行为言语影响孩子。家长在家要注意情绪管理,不要动不动就在孩子面前发脾气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你把孩子捧为“皇上”,他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理所当然了就不会感恩,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了

孩子变成这样,这都是家长自身造成的。

6

经常听到家长向我诉苦:“老师啊,你快帮我教训教训我家那个倒霉孩子吧!成天就知道跟我顶嘴,我说东,他偏要向西;我说西吧,他又偏要向东。反正是我们怎么反对的他就怎么来,一点都不考虑我们的感受,真是气死我了!”

孩子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这应该是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的表现。这个时期的家长,一定要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切莫盲目摆家长的权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多陪伴孩子,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尊重孩子的意见。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这一代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人就围着这一个宝贝孩子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不太注重教育的家长难免会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对孩子的要求言听计从,能满足的,肯定满足;不能满足的,创造条件也要满足。孩子说向东,绝不会去西边;孩子要说向西,那就绝不会去东边。于是,一个个“巨婴”、“小皇帝”就这么成长起来了。

在家长们的宠溺下,孩子们的要求总会得到满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难免会形成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

当孩子满地打滚的哭闹:“我就要那个玩具,我就要,我就要!”时,当家长无奈的摇头叹息:“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考虑我的感受?”时,家长可明白:这苦果,就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呀!



2.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家长不懂得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双方“惹毛了”。

当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他会出现强烈的自我意识,想要自由,想要脱离父母的束缚。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是一只长满刺的刺猬,父母一些不经意的言论和举动,都有可能引来孩子的强烈反对。

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讲究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懂得尊重孩子,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朋友。如果家长忽略了这些,依然想和以前一样,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孩子,就很有可能和孩子爆发冲突,造成孩子被“惹毛了”的后果。

孩子一旦被“惹毛”,就容易变得很偏激,叛逆心理会更加严重,自然也就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了。



3.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阶段:在外面非常重视照顾别人的感受,情商很高,到了家里却一点也不在乎父母的感受。

有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个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大方得体的好少年;在同学眼里,是个乐于分享、懂得照顾别人感受的好同学;在邻居眼里,是个品学兼优的“别人家孩子”。但是一到家里,面对父母,这个别人眼中的好少年,突然就变得蛮横骄纵、无理取闹起来,说话做事经常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其实这种矛盾的现象,在成年人中也存在,说到底还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之所以敢不考虑父母的感受,是因为孩子的心底清楚:这个世界上,不会因为自己没有考虑他的感受而生气、而舍弃自己的,只有父母!

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不必过分担心,随着孩子逐渐成熟,他就会懂得照顾父母的感受的。



【结束语】: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以贯之。千万不能等问题出现了才想着去弥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想法不可取。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感受,也许原因早在孩子幼年时就已经种下,等他形成这种德性后再想去纠正就晚了。所以提醒我们的家长:一定要从小就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

7

谢邀。

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家长的身上找答案。现在很多家长娇惯孩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惟恐照顾不周。孩子就认为这些是大人天经地义应该的事,养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另一个方面,孩子没有生活的体验,家长也没有这方面的教育要求,所以就不考虑家长的感受。如有的年轻人,当自已成家有子女后,才知父母养育子女之不易。

要使孩子体会家长的感受,懂得感恩,家长必须从家中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你对孩子的付出,则要求孩子有所回报,孩子在回报的过程中,就懂得感恩和感受。如家长累了,要孩子倒杯水拿个小物件,天热了摇摇扇,打打蚊子,也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等。孩子做了,家长要及时顺事对孩子进行表扬称赞。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感恩和体会家长的感受。

身教重于言教。电视中不是放映了一个小宣传片吗,一位年轻的妈妈端一盆洗脚水送给老妈洗脚,她的孩子看见了,也端来一盆洗脚水,摇摇晃晃地送给他妈妈洗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所以有人说,教儿教女先教已。这是活的教材,孩子当然就能学好。

平时,家长多向孩子讲一些古人为人至孝的故事,如二十四孝中,黄香为老父夏扇床,冬温被的故事等,也可以买一本《弟子规》的书,用其中的语言及行为准则和感恩父母的事例教育孩子等。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这是有利条件,从小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体会父母的感受,这是最关键最容易有成效的。在家里孩子知道感恩父母,体会父母的感受,在社会上才能做人做事,孩子有了知恩报恩的心后,他她才会把这份爱心扩展到周边的一切人。

俗语说,三岁观得老来形,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易经有一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其意是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他她很好的良善教育,给他她培植道德理念,正确处人处事的态度,养他她的浩然之气,让他她奠定德行的根基,你把孩子教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

为父母者把孩童教育好了,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在以后教育子女的事上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见理解,谢读者朋友。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8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家长太宠了吧,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认为父母是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当然就不会感激父母了。

9

有问答,书生有话说。你好,我是小麦老师,非常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父母:孩子为什么都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

孩子:父母为什么都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看到上面的两个问句,不知道家长朋友们作何感想呢?没错,小麦老师想说的是,当主体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在父母问出这句话的同时,其实很大可能性,孩子也在心里呐喊!

那么,父母和孩子相互责怪的情况该怎么去处理?首先要换位思考。



作为父母来说,人生经历、处事经验比孩子丰富的多,正因为如此,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目前看不到的更深层的东西,可是也正因为如此,孩子是没有办法去理解家长所说的某一些道理的。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少犯错,少走弯路,所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强行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发点是没错的,可是方法却错了。



亲子关系其实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才会反过来尊重父母的建议。如果你总是以“为孩子好”为理由,去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孩子又怎么会愿意去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呢?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切记:感受,每个人都有。你责怪孩子不在乎你的感受,同时其实也表明了你没有在乎孩子的感受。



因此,家庭矛盾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好好沟通,把所有矛盾都坦诚地放在明面上,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书生杨小麦,为教育作答。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评论,谢谢!

10

有一些家长说,自己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结果孩子却自私冷漠,不懂得体谅父母,做什么事情都只考虑自己,不去考虑家长的感受,还动不动就对父母表现出抱怨、厌烦,甚至大发脾气,这让他们感到非常苦恼和委屈。

那为什么孩子不懂得考虑家长的感受呢?

我们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是那么纯粹地爱父母,可是随着孩子长大,却变得越来越冷漠,其实,这与家长的溺爱是分不开的。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满足,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而情感教育的缺失,又让孩子没有机会学习如何爱人,所以就出现许多不体谅父母的现象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也要积极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他人考虑,要体谅父母,并在行为上做出调整。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

首先,父母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而是要学会恰当地拒绝孩子,并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父母若是一味地付出,对孩子有求必应,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就学不会体谅和感恩。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以让孩子适当了解家庭的收支状况,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可以明确地拒绝。另外,家长也要舍得用孩子,比如可以让孩子参与做家务,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在干家务的过程中,孩子更容易体会到父母的付出和不容易,慢慢学会体谅父母。

其次,父母要直接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家人的需要。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特别累,孩子这时候缠着妈妈玩,有的妈妈会不耐烦地跟孩子说:“一边去一边去!你烦不烦呢,整天缠着人,能不能让人喘口气啊?”

如果妈妈这样说,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但是不清楚妈妈的真实感受,所以孩子要么跟你闹,要么委屈地退到一旁,无论哪种结果,都不能让孩子学会理解妈妈的感受,因为妈妈本身就没有跟孩子直接表达,而只是让孩子感受到了批评指责。

那妈妈可以如何跟孩子说,才是直接表达呢?比如,妈妈可以平静地跟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很累,需要休息十五分钟,过一会儿咱们再一起玩吧。”这样孩子就知道了妈妈的感受,然后自己去待一会儿,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感觉,而是学会了体谅妈妈。

最后,引导孩子考虑家人的感受,学会体谅家人。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考虑家人的需求和感受。比如,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孩子还很兴奋地在沙发上蹦来蹦去,高声尖叫,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对孩子说:“爷爷奶奶要睡觉了,这么大声音和动静会影响到他们,所以不能再跳,也不能再大声叫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就能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把家人的需要和感受放在心上,慢慢学会体谅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