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你是如何理解华语乐坛的?是否用一句话概括?

你是如何理解华语乐坛的?是否用一句话概括?

2020-07-26 12:31阅读(85)

你是如何理解华语乐坛的?是否用一句话概括?:今非昔比,一年不如一年一年:-乐坛,华语,概括,一句话

1

今非昔比,一年不如一年一年

2

时常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抱怨近年来好听的新歌越来越少,或者盛赞2003年、2004年的华语乐坛高光时刻,更有甚者形容现在是华语乐坛的最悲哀时候。翻网友们的留言、评论,似乎对这一现象有写很强的共识。所以这到底是事实还是认识错误?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梳理一下华语流行音乐的时间轴,在时间维度上去审视、比较。这样得出的回答或许会更客观一些。要勾勒出时间线,首先要获取庞大的华语音乐信息。借助爬虫工具,在虾米网上抓取了600多位华语歌手及其专辑信息。尽管虾米网拥有版权的乐库比较小,但其在专辑信息的维护工作上还是值得肯定。其整体数据的准确度、覆盖度还是比较可靠,但依然无法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数据仅抓取了个人专辑部分,EP、单曲、精选辑、LIVE等都被排除在外。因为专辑是获得歌手身份认证的一个重要标志。专辑的英语单词是album,词根alb,白色,原指古罗马时期记录重大事件的白板,是件很重要、很严肃的事物。一张完整的专辑才像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单曲只是一个情节、片段而已。同时,排除EP、单曲等,能减少一定的干扰项,便于歌手之间做比较。既然对近年的新歌所有困惑,那就首先来看一下当下的新人新歌。下表是2019年首发个人专辑的歌手及其专辑名称。2019年出了很多新人,或者一些以前只发单曲的歌手终于出了个人专辑。有新鲜血液注入华语乐坛,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专辑是件值得肯定的好事情。但难点在于这么多新人新专似乎都没火起来。如果问其中有哪些热门歌曲,还是很难答上来的。2012年起播了6季的《中国好声音》,确实挖掘了很多好声音,但同时也加深了“KTV大舞台”、老歌新唱的印象。而2019年的代际潮音竞演综艺节目《我们的歌》,其出发点虽好,却进一步显露尴尬:新生代歌手没有自己的有影响力的作品,得靠重编前辈歌手的歌来换取收视率。这处境背后的事实是:现在专辑越来越难做了。愿意做已经很不容易,想出精品更是难上加难。这点从历年发行专辑数量的折线图里就可见一斑。21世纪10年代较之前年代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一个重要的分界岭是2003年4月28日。这天Apple公司推出iTunes Store,可以单独买专辑里的一首歌。歌曲单买的模式出现,等于将专辑做肢解拆分,专辑的地位与重要性被大打折扣。数字媒介下,歌单组合,单曲循环极为便捷,确实没必要再去听专辑里那些次要的歌。同一现象在中国则要晚6到7年发生,与打击盗版音乐的进程、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和音乐APP的成熟度显得更为同步。就如今所看到的,几大音乐平台上,专辑越来越少见,版面全被各种EP、单曲所占据。唱片公司要推新歌手,不如先发一首单曲试试市场反应。老歌手也是间隔一段时间发一首单曲,增加曝光次数似乎更为划算。从创作角度讲,这也是必然趋势。尽管有限的音符能创作出无限的旋律,但在已有那么多好歌的前提下,想脱颖而出,再创作出好听的、大众认可度高的旋律,难度是逐年递增的。互联网时代本身更加会加剧马太效应,赢者通吃。经过时间筛选的老歌其出现频率会成倍放大,挤占新歌的曝光度。另外,流行歌曲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情情爱爱上,歌词创作的角度、遣词、内容、手法、风格不能说全部到顶,也基本接近饱和状态,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创新和突破。拿炙手可热的TFBOYS来举例,2013年出道,2017年才出了一张团体专辑《我们的时光》。王源在2019年才出第一张专辑,而且该专辑《源》里只收录了6首歌,还没有达到标准专辑应有的长度。王俊凯的《2019王俊凯无边界演唱会Live辑》里收录了18首歌,其中12首是自己的歌。但恰恰是剩下的那6首翻唱歌曲,试听指数远远要高。易烊千玺在2018年发了一张也只收录6首歌的《我乐意沉默释放内心焰火》,又在2019年年底出了第二张《温差感》,在音乐道路上暂时领先一些。总体而言,TFBOYS在音乐发展道路上还是比较???心谨慎的。如果突破不了“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的热度,不如保守一点。这样至少能保证长期投资培养,比急功近利毁了口碑强。接下来把视角升高,拉到整个21世纪10年代首发个人专辑的歌手。如下表所示,年份对应列表示首张专辑发行于该年,右侧数字表示其至今累计发行的个人专辑数量,名字靠上表示近年里发行过新专辑。除开TFBOYS,现在人气很高的当数韩国归来的EXO四子:鹿晗、吴亦凡、黄子韬、张艺兴。如果要评价他们的音乐成绩,还是直接借用黄子韬的微博“做音乐这么久,付出那么多,没一首出圈的歌儿”,歌基本只在粉丝圈里内销,很难面向广大群众。就“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张艺兴,有几首出圈的歌。现在好的一点是可以往各种影视、综艺等其他领域发展。比如同样是韩国学艺归来的韩庚,就早早把事业发展到了演艺圈。但负面效果也同样明显,难以再被广大群众认为是纯粹的歌手。音乐本身变现周期长,现实因素确实迫使艺人去多元发展。但多元发展又必然会削弱在音乐领域的持续投入,难以保证量和质。很显眼的要数唱片数最多的庄心妍。她代表了传统的唱片公司培养歌手、给资源出专辑模式。短短7年时间里出了15张专辑,平均1年2张。可见其经纪公司广州致力文化投入之大。按唱片产量来说,肯定能从其中挖出几首金曲了。但现实仍是“唱不红”,影响辐射范围有限。在歌迷喜好越来越多元,口味各种小众分化的时代,对歌手的宣传、包装难度越来越大。这个圈子的歌迷喜欢,换另外一个圈子可能就不适用了。另外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登上《歌手2019》竞演,被大众所熟知的逃跑计划,其成名曲来自8年前的专辑。所以有个疑问是:是不是仍存在很多其实好听,但被广大群众所忽视的好歌?时间是最好的筛选器,能沉淀出精华,但其反馈效果未必是及时的。这些工作还是需要广大歌迷自己去考古挖掘。如果歌手是因为没及时被歌迷所发现、肯定而丧失创作意愿,退出音乐道路。对双方而言无疑都是可惜的。对歌手而言,难的不止做音乐,还有坚持做音乐。影响力佼佼者当数李荣浩和田馥甄,其粉丝数明显要高。李荣浩的成??与其辛苦付出成正比。其粉丝可以质疑他的眼睛,但很少会去质疑他的业务水平。尽管其创作风格总被批评难逃窠臼,却还是期待他那张难产的新专辑能有所突破。田馥甄是为数不多的团体组合散团后单飞成功的案例,迎来了自己音乐事业的第二春。其几首耳熟能详的歌,与其个人形象非常契合,有很强的辨识度,能在SHE已有的成就下,成功立起自己的新旗杆。如果说人到10岁开始会有意识地主动去听流行歌曲,并以接下来15年左右的时光作为听流行歌曲的黄金年龄。那么首批00后无疑是可惜的。尽管他们成长在听歌最为方便的互联网时代,但已经可以肯定,他们无法看到时代诞生巨星的盛况。追星的潜在心理可以理解为:将不可能完成的事交付给明星完成的寄托;年轻人对老一辈话语权不认同,试图挑战并撼动其地位的投射。从这点讲,这个时代没有哪个歌手可以帮助实现这份寄托。但又不必为他们感到可惜,因为互联网一代,所受的教育远远超过前几代人,本身拥有的个人才华也远比前几代要多。而且时代提供了各种舞台来展现自己,并不需要借助一个巨星来佐证自己。也许正是“人人都可以是明星”的互联网时代特色,造就10年代没有中心化巨星,却也星光点点的乐坛特征。比之10年代,00年代的乐坛就明显要精彩很多。下表是00年代出道的歌手及其累计唱片数量。总结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上几个年代的重量级歌手风头犹在,新生歌手却能争先恐后出现,欲与争锋。并且后期的选秀节目培养了很大一批歌手,成为下个年代的中流砥柱。肯定有不少人已经看过03、04年华语乐坛高光时刻的文章、帖子,但相信应该也不会介意再回顾一次,毕竟这种盛景已难以再现。下表是03年、04年出的专辑及其歌手,即使放一张4列100行的表格也无法完全展示当年的盛况,但限于篇幅,只好缩减到一张30行的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链接自行下载1967年-2019年“接近完整”的华语乐坛全景再多的溢美之词也不足以形容那两年的美好,还是借用辛弃疾的《青玉案》上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个年代是儿子敢跟父亲顶嘴“什么四大天王,早就过时了。”而父亲的回应也很直截了当“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双节棍算什么东西。”最终,时间会帮双方达成和解。儿子随着年龄渐长,补听完老歌后不得不承认它们依然不过时;父亲也在看过新歌手的崛起后认可他们的成就。而与10年代的和解,短中期内基本是不可能达成的。拿2019年7月的微博“为周杰伦做数据”超话来说,经过持续72个小时的周杰伦、蔡徐坤粉丝混战,深深揭开了两个年代的巨大隔阂。年纪渐长的80、90后及其更前代的人,肯定无法认同这种价值观体系。而现实就是00后以一种新的形式来抢夺话语权。前者的价值尺度是作品,后者的价值尺度是流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如何能达成共识呢?蔡健雅、汪峰、周杰伦、杨坤、胡彦斌、林俊杰等坐上综艺导师的位置已是出道十几年后的???情。而张艺兴、蔡徐坤等成为青春制作人,只用了几年的功夫。该说谁对谁错呢?也许就是时代变了。00年代主流传播媒体还是电视,整体节奏还比较慢,几档成功的节目:《超级女声》、《好男儿》、《超级星光大道》,从中选拔出来的新星歌手有足够的时间去获取资源,成长变现,其收获期可以覆盖整个10年代。尽管后期同质化选秀节目眼花缭乱,但选秀红利还是持续了有5到6年。而10年代成功的两档投票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其实可以理解为选秀节目中断多年后的互联网新形式再现。变化是互联网金主取代了卫视,APP投票取代了手机短信投票,整体节奏更快。在没有优秀作品支撑的背景下,进一步陷入做流量来持流量的困境。之后的同类节目《创造营2019》、《以团之名》、《青春有你》,流量明显下滑,红利消失远比预期快。能有幸见证当年华语乐坛盛况的人无疑是幸运的,可以亲眼看到一众潜力无限的歌手成长为巨星,欣赏那片星光熠熠的夜空。这种经历上的得意足够供他们到很久以后向子孙辈展示炫耀如果说00年代有很多故事可以讲,那么90年代更是有数不清的掌故可以娓娓道来。这是真正敢称天王天后的最后时代。尽管00年代有新的天王天后天团称呼,但跟这个时代比,必须要在前面加个“小”字作为前缀。90年代初的香港乐坛,谭咏麟、张国荣二人一隐一退。真空期迅速被四大天王填上,开启另一个新时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排名不分前后)四人在这十年里分别出了21张、31张、32张、28张专辑,彻底垄断了90年代的最受欢迎男歌星奖。天后阵营这边,梅艳芳和陈慧娴的“千夕之争”暂告段落,叶倩文、林忆莲、郑秀文、周慧敏、王菲等先后开启排位赛。但影响力远在“四大天王”之下,且并无固定四人。对天王天后的力捧,象征港乐的最鼎盛时代。但同时也因资源的过度集中而牺牲了其他一众歌手。李克勤委屈地被冠以“第五大天王”的称号;如今的“E臣”陈奕迅,当年只能在《时代曲》里小心期望:“故事尾声方进场,别人话迟极了,愿时代仍为我留了座。”当时的台湾也处于港乐的辐射之下,如罗志祥就是凭借模仿天王郭富城而走红。直到90年代中期,张信哲、任贤齐、张宇等的兴起,台湾市场对四大天王的高度关注才有所消退。再到90年代末期,王力宏、陶喆等出现,将R&B、Hip-Hop、Rap等新音乐形式融进华语流行音乐,为下一个世代做出了探索。天王天后的时代固然令人怀念,但也应该看到没有天王天后的积极面。无中心巨星的时代,可以让更多的歌手有曝光的机会去展示自己。如下表所示,90年代四大天王的统治结束,给00年代腾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歌手数量明显上了一个台阶。但这个逻辑放到10年代又变得不适用,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19年数据看起来特别拔高是因为特地从一些音乐资???网站手工整理了一些未见知名度的新歌手。或许可以理解为还有很多视线外的歌手没被抓取到。但这个数据已经足以说明10年代知名歌手的缺乏。这也给朴树时隔14年后再发专辑重获关注提供了客观环境。时光再往前到80年代。“谭张争霸”是当时香港乐坛的焦点,两派歌迷经常发生口水战,但凡出现两人同台,必定是掌声与嘘声齐飞,甚至出现肢体冲突的白热化场面。台湾这边则是出现了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滚石唱片。潘越云、张艾嘉、罗大佑成为旗下签约的第一批歌手。随后小虫、李宗盛、陈升、齐豫等人也陆续加入滚石。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滚石已拥有赵传、伍佰、张震岳、张信哲、周华健、任贤齐、陈淑桦、林忆莲、辛晓琪、苏慧伦等众多当红歌手。彼时的很大一部分热门歌曲,都是行拿来主义,将日文热门歌曲改成中文翻唱。较香港而言,台湾更早摆脱日语歌曲汉化。因为70年代末的民歌运动为创作人才的储备奠定了基础。到80年代已有李宗盛、罗大佑等一众优秀创作人出现。这一特征在之后的年代里依然清晰可见,仅2000万人口的宝岛台湾,为华语乐坛提供了近三分之一的歌手,其中有不少都是创作型歌手。这是大陆和香港所不能比拟的。中国大陆时至今日仍然缺乏优秀创作型歌手,知名的更是寥寥无几。大陆13亿人口,有庞大的音乐市场,也有足够多的“好声音”。但仍无与之匹配的创作能力作为支撑。相较港台,大陆的唱片工业的仍是落后的。唱片业起步晚,早期基本处于港台音乐的影响之下,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传承关系。唱片工业的不完整也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培养创作型人才,并将其纳入到唱片工业中。草根式的网络音乐仍然占据很大比例。另外,10年代中国大陆出现了诸如谢春花、刘瑞琦、毛不易、陈雪凝等大学里出来的歌手,虽有了一些歌曲,但其后续创作能力仍是有待观察。60、70年代是是华语流行音乐的成长期。60年代回荡的是旧上海时代的曲目,日式的哭腔唱法,以及欧美传来的西洋音乐,并无华语流行音乐自身的特色。分界岭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是1974年,许冠杰推出首张粤语专辑《鬼马双星》,后来的评论界普遍认为,正是这张专辑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第二个是1976年,杨弦、胡德夫、李双泽三人在台北中山堂创作的新歌收录进《中国现代民歌集》,这张专辑正式标志着台湾民歌运动的开端。而这一时代的集大成者非邓丽君莫属,其歌曲涵盖了国语、闽南语、粤语、日语、英语,传唱范围及其广泛。其声音干净、甜润、精心雕琢,能深入人心。同时她也是一位超越了政治、性别、阶层的大明星,其诞生本身就极富时代寓意。而时代愿将“划时代”的地位授予她,供后人敬仰,看中的应该就是她那能穿透心灵、直击灵魂的歌声吧。说近10年的华语乐坛黑暗、悲哀,其心情是理解的。毕竟经历过以前的辉煌,再去感受当下必然会产生落差。但这无疑是夸张的说法。要比黑暗,华语乐坛诞生初期,在西洋音乐、日文歌曲夹击中找不到出口的时候更为黑暗。所以客观的说,称这10年为“失落”比较恰当,一如股市一路高歌猛进之后的下滑调整。另外从时代特征讲,这10年也比不得以前,那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随亚洲四小龙崛起;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迎来春天,自信心的高涨极需配套的华语音乐来表达、抒发。而这十年,中国大陆忍受着高房价下的经济转型升级困难;中国香港在寡头垄断下出现巨大的蓝黄阵营撕裂;中国台湾岛内经济难以提振,蓝绿两派互相攻讦谤讪。这本身就是一个彷徨、困惑的时代。歌迷自身的焦虑不安,歌手的踌躇不前,亦是大时代影响下的微观个体表现。按马克???政治经济学的说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0年代华语乐坛的失落其实是经济下行周期的表象。进入崭新的20年代,华语乐坛将会以什么面貌呈现,需要下一个十年自己去见证、回答。在此做出几个预判:1.《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流量进一步衰退,资本方对流量造星模式会有一个明显的转变。2.价值判断尺度会回到作品本身,一些好的创作,包括旧的作品会被发现、挖掘出来。3.歌迷的口味继续分散分化,不太可能追捧出中心式歌手。4.华语金曲奖等专业榜单会被广大歌迷重新认识,增加APP以外的视角。最后衷心祝愿华语乐坛能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