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

2020-07-25 13:02阅读(178)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身边有个事不能及时知道,或者说享受不了三(四世)

1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身边有个事不能及时知道,或者说享受不了三(四世)同堂的欢乐,或者要照顾孙辈们等等的理由与儿女住在了一起。不过,只要有过与儿女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经历的老人,多少都会有“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的感慨。我是比较都认同这句话的。

之所以认同,主要的原因应该在这几个方面:

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有差异。老年人大都患有“三高”,饭菜多以清淡为主。年轻人就不同了,喜欢吃油腻的、辣的。他们高兴的时候,还在家吃上几口;不乐意了,干脆去下馆子,啥有“营养”就吃啥。父母气得说不出,只能私下嘀咕。

老年人普遍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即使休息了,也时不时咳嗽、还要上厕所,睡眠时间并不多。而大多的年青人都是在外面逛好了很晚才回家。回来又是看电视、又洗又玩手机,嘈声不断。老人也甭想睡个安稳觉。老人最怕的是自己熬夜,其实这跟熬夜也没啥区别。老人很憋屈,长此以往,可自己的身体吃不消。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区别。人常说“隔辈亲,分外亲”。孙辈小的时候,乱哭乱闹,甚至叫起自己的名字,都觉得孙辈还是可爱、“聪明”,还在那笑呵呵的;即使孙辈们犯错了,还替他们遮掩,总是会说“还小呢!”其实已经是溺爱了,还在娇惯着,更别说打骂他们了。年轻人就不了,他们才不管自己当年的淘气,现在还有点任性。对他们的子女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老人才看不惯呢,一念叨,还不遭到儿子儿媳的责怪。时间长了,摩擦不断,也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消费观念和水平不一样。现在有的年轻人能挣能花,还把这叫“享受”。本就不想做饭,又懒得动弹,一个电话,外卖“噌噌”地送来了。抽烟20元左右一盒的,衣服都是“牌”子的还要成“套”,化妆品塞得满满的,就是那口红还要“五彩”都备着。有的衣服标签还没有摘,又买来了一件。更让人气的是儿女及儿媳都上班去了,让在老人送快递让那取货那一天没有一两件。原来又吃的,又是穿的。冰箱里说是过期的食品,一些也没穿过几回的衣服被打包送进了垃圾桶。

老人们就不同了,刚给他个上街买菜的“权力”,就净弄些大众化又不新鲜的菜品回来。吃剩的饭菜,总是舍不得倒掉,热了自己吃,有时还端在了饭桌上。儿子多少也碍于面子,不肯说出来。有些儿媳妇却直接把话搁在桌面上说。有些做父母的,也有应对的理由:“我儿子小时候还不是就这么吃的,现在都进城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家庭关系潜伏着危机。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才能够看清人的本质。家庭成员之间也是一理。吃了、穿了、用了,想想也说得过去,都是自家人。而懒惰的性格,还真的看不惯,也无法容忍。年轻人晚上“夜猫子”,如果不上班就一定是条“懒虫”,非睡个自然醒不可。起床了,先玩会手机。凉了又热好的饭菜端上来还说是“剩”的。还是手机不离手,搁罢筷子,碗碟不收拾,又去了他们的房间。大多做婆婆自认是“保姆”,有些强势的婆婆却不行,婆媳关系僵持不定。

婆婆这样,公公也难为。抽个烟只能爬在阳台的窗口,咳嗽吐痰没地去,厕所的马桶不习惯用,看见能买钱的破烂就想拾,没少遭儿女的劝说,儿媳或女婿的白眼。

本来“家丑”不可外扬,有些老人却管不住他们的嘴。即使说了那么一两句,在别人口中可是千言万语,一旦传给儿媳、女婿,最受气的是儿女。夫妻常常拌嘴,做为父母你该劝谁?本来人家小夫妻兴许闹个情绪,儿子哄哄就可以了。父母在,儿子落不下脸。再有你们的掺合,矛盾不升级才怪呢?


做为父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会更加依恋依赖自己的子女,总认为他们还没有长大,没有主见,甚至没有贴心说话的人。而儿女呢,对自己父母的关心并没有对自己孩子那么有信心。不是嘛,他们的孩子病了,得赶紧去趟医院。父母说这痛那痒的,听见了也一声不吭。过三两天才会问你:“好点了吗?”与父母住在一起,打乱了他们的“两人世界”,不闹心才怪呢!

2

这话说的没错,是客观理性的。

都知道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则是两个家庭的事。这句话用在儿子儿媳和公公婆婆之间同样适用。儿子儿媳单独过他们的小日子,就是夫妻之间闹点矛盾,也是床头吵架床尾和,一般不伤本质。而如果和公婆住在一起,就是两代人、两个家庭生活在一起———两个家庭,不是一个家庭,这是需要特别搞搞清楚的事———两个家庭要长期混在一起,势必龌蹉不断。

可是,很多做老人的并不这么认为,不仅认为儿子是自己的,也认为儿媳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嫁过来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不是很正常吗?可以说,儿子儿媳与公婆之间的所有矛盾都是因为这一观念在起作用。也可以说,只要这一观念不转变,矛盾不仅永远存在,而且还会日趋加深复杂,最后更难收拾。

所以,人老了,尽可能不要和儿女住在一起,只要有一点办法就不要———除非没有丝毫的退路。只要情况允许,你既要给儿女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也要避免试图融入他们的家。否则,你实际上只会寄人篱下。

你看看周围的例子吧,再看看一些当下的家庭婆媳关系剧。看过的话,你对住在一起的种种坏处,理解起来就简单了。

1.不轻松。年老时的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和他们小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当父母年老时,子女们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父母和他们住在一起就是住在他们的家里,做父母的是主人吗?不是,因为你不当家;是客人吗?不是,因为你要出力甚至出钱;是仆人吗?不是,仆人干活还拿工资呢!所以,做父母的就会过得很累。你是来享福的吗?对不起,子女们太忙了,哪有时间精力天天照顾你,哪有兴趣时时围着你请安侍候?

2.不自由。和子女住在一起你自然也不会有自由。比如你不能随心所欲的想吃吃想睡睡,不能随便逛公园或出门旅游,不能带老朋友老姐妹来家里喝酒打牌唠家常,不能不收拾屋子垃圾乱放,不能穿得太少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等等等等。因为还是那个原因———这不是你的家。就是你干活做家务,都不是自由的。电视剧《双面胶》里,儿媳丽娟就对婆婆的勤快毫不领情,对丈夫亚平说:不要让你妈打扫我们的房间,你那个丢避孕套的筐是你妈扔的吧?我昨天换的内裤是她洗的吧?她怎么哪儿都摸呀!你看看,你自由吗?你的行为不够自由,就连你的思维语言都得有所限制,老是担心惹他们烦。

3.不开心。开心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放松状态,即便没人尊重你,但也没人嫌弃你。由于老年人有很多地方和年轻人隔阂较大代沟太深,彼此看不惯是常有之事。老人看不惯年轻人浪费懒散贪玩自私,年轻人则看不惯老年人细扣邋遢保守话多。老年人看不惯就肯唠叨,年轻人心里烦就会回怼。久而久之,做父母的不开心,做子女的也不愉快。和子女还好,要是遭到儿媳或者女婿的批评呵斥,那就很容易撕破脸皮,再也没有恢复的可能。你说能开心吗?

4.不亲近。俗话说: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贴近缺点多。只要老年的父母长期和子女(包括儿媳或女婿)住在一起,不仅客气和尊重会淡化消失,心生厌弃便是很快的事,哪还有亲近的闲情逸致?你看看《双面胶》的结局吧:不仅婆媳间成了仇人,搞得小两口最终也以离婚收场,这恐怕对每个人都不是希望的结局吧。做老人的图什么呀,一生流尽血汗还不是为了儿女,难道是为了反目成仇家破人亡吗?

做父母的到老年要记住:儿女的家不是你的家,儿女的人也不是你的财产,你奋斗一辈子基本都是为了他们过得好,你也就心安理得了。那么你最好不要试图融入他们的生活,也融入不了。反过来,为了安享自己的晚年,你一定要建设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保护好“四老”:自己的老伴、自己的老窝、自己的老本和自己这把老骨头,哪怕只剩下一样,那也是你的;而儿女们的再多,那也是他们的,愿意给你你才能得到,不愿意给你你就得干看着。

在生活还能自理的时候,希望那些想把自己交给儿女保管的老年朋友能清醒清醒,三思而后行。

3

这是我分析以下原因:

一: 子女能干的,走得天这远地远,想天天住在一起也不可能。子女节假日偶尔回家,老人成天买菜做饭弄好吃的 ,忙得老人天旋地转;孩子走后,收拾屋里,打扫卫生,弄得腰酸背疼。

二:带孙子或孙女,自己的骨血,就是天涯海角都得去,倒贴钱也要去!早晨送孙子或者孙女去上学后到菜市,鱼肉果蔬买一点,做饭去。孙子或者孙女放学接回家,好吃好喝一年两年三五年,任劳任怨的干。

三:同城儿女欠能力,子孙一家都肯老,有甚法?自家娃有困难,该帮衬则帮衬,吃点喝点应该的。三代同堂住一起 儿孙绕膝无欢乐 ,为什么?房价太高买不起。

四:当今的年轻人,与老年人生活价值观,生活习惯,与老人相去甚远,住在一起矛盾很多。于此,有实力的老人 ,大多心干情愿拿出钱去首付,给子女“一碗汤”距离买套房,分开住。个人隐私个人隐,天天见面乐盈盈。

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国的家庭亿万个 ,幸福的家庭,与子女怎么住都可以;不幸的家庭,与子女怎么住选择得了吗?

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说的是,但开心是有条件的,能开心的,随便怎样都开心;没法开心的,想开心也开心不了,这是 当今现实也是社会现象。

六: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会谁都不开心。”首先,这句话要看是谁说的,为什么呢?如果是老人提出来的,多数是为子女考虑,但凡能自立,不愿给子女添麻烦。极个别的也可能是小心眼,恐怕处理不好与子女的关系。如果是为人子女的提出的这个问题,那就太无情无义了,人谁没有老的时候?待父母年纪大了自己的孩子都讨厌用不上,多伤心哪?虽说国家提供了诸多养老机构,但仍然是供不应求,还需要多种多样形式的补充,家庭养老就是一个传统的方式之一,家庭养老靠的是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有父母如有一宝,人在做天在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子女能有机会侍奉也是修福积德的好时机。究竟怎么过,这事可没有一定之规,常言道;人生皆是命,万般不由人。最根本的要看父母与子女的“因果因缘。”无论“因果因缘”是善是恶,皆是事物的本来,可遇不可求的。有的是善因缘,子女都在上班,又要带孩子,送接幼儿园或上学放学,真的忙不过来,这时如果家里有父母能邦邦忙还真是他们的福。还真能邦子女减轻负担。真的谁也离不开谁,互相邦衬,取长补短,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

七:这也是一个亿万家庭都会遇到的,无法避违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尊老爱幼是中国几千年遗传下来的祖传。父母致上孝敬为先。因此,给老人养老送终已成了中国人的美德,传统的优良习俗。

要不要和子女住在一起?这个问题首先得问问俩位老人,听听老人什么意见。才能最后定夺。我个人认为,现实生活中,我所见到的双親老人,80%甚至95%喜欢过俩个老人世界的生活。不希望子女去打扰他们。他们还从来就没有过过无扰无虑,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旅游就去旅游,想跳广场舞就去跳,无牵无挂,一身轻松,这时候的老人,一个个都沉醉在快乐幸福之中。享受着从来没有过的人生美滿生活。这些个老人一切都能自理,不愿同子女生活在一起。

八:过去常听老人讲,“人老是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时是千年不变的世道,人越老经的事越多,悟出的世间道理越多;而现代社会在急变,略一慢就落在火车站上,就出现了代沟,据年轻人讲80后和90后也有代沟了,“代沟”说明什么?三观不同步,八观不对表了,言行上的不同步就会出现不和谐,靠理解包容能持续多久,时间长了,矛盾积累多了,就是麻烦。

九:“久病床前无孝子”。你闹病孩子可以短时间陪伴你,时间长了他要挣钱养家呀,两代人在一起,时间短有新鲜感,父慈子孝,其乐融融,时间长了,各种问题都来了,是非出来了,父嫌子不孝,子嫌父烦恼,婆媳多是非,有几个长久能处好,还是距离产生美。长时间分离,那份思念,催生的是浓浓的真情,偶尔见次面,亲都亲不够,满身都是浓浓的真情。

十:“老人嫌”是名言。“老人嫌,老人嫌,子女莫把老人嫌”,那都是劝人的,往往时间长了,老人嫌就变成老人烦,烦多了就变成大麻烦。

十一:夫妻生活都需要独立的空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已的老窝”,老年人需要属于自已的空间,年轻人更需要属于自已的二人世界,掺和在一起多有不便,不便多了就生烦。

眼不见心不烦。父母辈看儿女有些看不惯,爱唠叨,子女没有你以前的经历,看父母更是看不惯,时不时带点心烦,分开后各过各的,看不见了,心也不烦了。

我觉得还是尊重父母的意见,什么是孝,只要父母高兴就好。


4

谢邀请!

我也老了,但还没老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如今带孙子呢!

因为要带孙子,所以接触的都是帮儿女带小孩子的奶奶外婆们,大家的话题除了儿孙就是我们自己的未来!

除了少数想一直坚持在儿女家养老外,我们都打算等小孩带大些,不用我们照顾了,我们就完成任务马上退出儿女家,哪来回哪。

去过几年属于我们自己的,无忧无虑的逍遥自在的生活,再老些我们也学学外国人和如今国内流行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兄弟姐妹抱团养老,同学朋友结伴养老,还有小区业主自发性组织养老……

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当我们什么养老都不适宜的时候,那就是生命倒计时了,那就进养老院了,在那里子女放心,我们也安心,大家都是同路人,也不会孤单,我们都觉得很好很满意!

我希望同龄人听我一句劝:老了千万别赖在子女家,给孩子们增添麻烦不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们压力大没好心情,家庭矛盾纠纷重重,咱们也不开心又烦恼何必呢?

生,没经过我们同意就出生了,拼命努力的生活这一辈子;死,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所以我们要在头脑清晰的时候,给自己做好准备,想开些,别钻牛角尖就好,别让晚辈讨厌就好,自己让自己开心点就更好了!

5

这个提法很有道理,是经过多少代人和无数个家庭总结出来的经典,放到新时代更是至理忠言。

一,代沟。过去常听老人讲,“人老是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时是千年不变的世道,人越老经的事越多,悟出的世间道理越多;而现代社会在急变,略一慢就落在火车站上,就出现了代沟,据年轻人讲80后和90后也有代沟了,“代沟”说明什么?三观不同步,八观不对表了,言行上的不同步就会出现不和谐,靠理解包容能持续多久,时间长了,矛盾积累多了,就是麻烦。

二,“久病床前无孝子”。你闹病孩子可以短时间陪伴你,时间长了他要挣钱养家呀,两代人在一起,时间短有新鲜感,父慈子孝,其乐融融,时间长了,各种问题都来了,是非出来了,父嫌子不孝,子嫌父烦恼,婆媳多是非,有几个长久能处好,还是距离产生美。长时间分离,那份思念,催生的是浓浓的真情,偶尔见次面,亲都亲不够,满身都是浓浓的真情。

三,“老人嫌”是名言。“老人嫌,老人嫌,子女莫把老人嫌”,那都是劝人的,往往时间长了,老人嫌就变成老人烦,烦多了就变成大麻烦。

四,夫妻生活都需要独立的空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已的老窝”,老年人需要属于自已的空间,年轻人更需要属于自已的二人世界,掺和在一起多有不便,不便多了就生烦。

五,眼不见心不烦。父母辈看儿女有些看不惯,爱唠叨,子女没有你以前的经历,看父母更是看不惯,时不时带点心烦,分开后各过各的,看不见了,心也不烦了。

尽管有些重孝道有条件的子女,买房时给父母准备下居位的房间,但与子女分开住是老年人的共识。

6

基本认同这句话,这是来自于生活的切身体会。

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纠纷不断,不生活在一起则各自生安

我一个同事,夫妻两人退休后到南京与儿子住在一起,本意是考虑儿子、儿媳工作忙,在那里照看孙子、做做家务,但到那里不到半年,就生气回来了。一是公公婆婆与儿媳妇住在一起,公公和儿媳妇都感觉很不方便,很别扭。二是儿子儿媳教育孩子比较严厉,公公婆婆看不惯,就护着孩子,娇惯孩子,由此产生矛盾。三是看到儿子、儿媳妇成天网购东西,大把花钱,过度消费,老两口很不理解,经常嘟囔。最后矛盾爆发,是因为婆婆的娘家弟弟一家三口去南京医院看病,儿子为舅舅、舅母安排好了住宿酒店,老两口非得让他们住在儿子家客厅里,第二天一早,十个人用一个卫生间成为大问题。最后,儿子出面劝说他们回家来了。

现在,老两口单独生活,每天散步锻炼,在家写字作画,经常参加合唱团排练、演出,每逢春秋季出去旅游一次,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两代人都有属于各自的生活,老年人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我国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形成了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父慈子孝。成年子女如果要求与父母分家单过,被视为不孝,要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

在迈入工业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了急剧变化,旧有的家庭形态解体,一般子女成婚后都是各奔东西、各自谋生、单独生活,再难看到几代人同居的大家庭。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父母与成家的子女之间,特别是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和女婿之间,由于受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生活空间、亲情关系融合程度的限制,朝夕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不是很自在、很开心的事情。因此,许多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除非子女真诚需要他们去帮忙,做免费保姆,否则大都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

出生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人,由于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等差异,与子女往往相互看不惯,话不投机半句多,在此情境下长期相处,势必会产生感情离隙和生活矛盾。两代人之间与其小心翼翼、各自压抑的生活在一起,不如各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硬性的凑合在一起,往往是落得内心郁闷痛苦。

7

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这样谁都不开心。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社会的现实存在,俺赞同这种说法,我姑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俺姑妈年轻的时候,聪明能干,识大局明事理,在生活很艰苦的年代,把三个儿子一个个的都培养成了大学生。三个儿子毕业后又都留在了省城工作,都娶了省城的姑娘,在省城安了家。俺姑妈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到儿子家看孙子。大概到七十多岁的时候,把三个儿子家的孩子都看大了。年龄大了的人都难免有点小毛病,比如咳嗽痰多,爱流鼻涕啥的。这时候有两个爱干净的儿媳妇就受不了了,不吃我姑妈做的饭菜。俺姑妈是个能看出眉眼高低的人,就主动回农村了,和我姑父两个人,单独在农村老家住了七八年。后来我姑父去世了,剩下俺姑妈一个人,我三个表哥、表弟们,又把她接到省城。本来说好的,三家轮流住,这回俺姑妈不愿意了,说你们谁家我也不去住,你们弟兄仨给我兑钱??租个房子,一人一星期轮流照顾我。俺姑妈不亏是个明白人,这办法还挺好,姑妈和她的三个儿子家都过的其乐融融。今年我姑妈已经八十八岁了,身体还很健康,没事还能自己到街上遛弯呢。

人说人到五六十岁像蓝球,到了七八十岁就成排球了,这话有一定道理。不管是五六十岁,还是七八十岁,除非有特殊情况不和儿女住在一起不行,就尽量不要和儿女住在一起。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懒,五六十岁的时候和儿女住在一起,跟给儿女当保姆差不多。七八十岁和儿女住一起,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面难免嫌弃。真不能动了,让儿女们受点累,到自己家来伺候,也比住到他们家强。

8

认同,若是老人有房,有养老金,身体好的还行,不与儿女住一起最好,双方都方便。在一起住由于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吃的不一样。比如老年人喜欢早睡早起,而年轻人正好相反,吃饭老年人喜欢清淡,稀粥烂饭。而子女就不喜欢。尤其是住在儿子家,儿子是自已做亲骨肉,再不满意也不能说,而儿媳妇就不一定对公婆那么友善了。

老年人退休后,老俩口最好单独有住房,面积小点无所谓,自己能买菜做饭最好了,不能做饭可顾一位保母或小时工。

两位老人如果有一个先“走”了,剩下的另一个自已能自理就自理,自理不了就让儿女联系社会福利院,在那里度过一生最后一站。

人到了老年处处难,特别是患上了不死不活,瘫痪在床的病就麻烦了。儿女照顾你十天二十天可以,长年能照顾你吗?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倒不是儿女都那样,可是儿女有工作,有事业,有家庭,也有自己的子女需要接送。确实没时间长期陪伴你病床前,当老人的也要理解万岁。

人到老了,最后都要走向死亡,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高官百姓谁也绕不过去,看开吧,活着就心情舒畅地生活,不去想哪些不愉快的事。

能走动的就和老友旅游,垂钓、下棋、打拳、喝茶叙友情,在城市居住的,有条件上老年大学,在哪里学书法、绘画、舞蹈。总之,活一天开心一天。

9

非常认同,我们就是和老人分开住的,孩子从出生都是自己带的,我一直和婆婆相处的十分融洽。

说下我的看法

1.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结婚几年了,我们一直都是和婆婆分开住的,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好的,平常我们也会回老家公公婆婆,给他们买东西。我觉得公公婆婆含辛茹苦的把我老公养大,还供他上大学,真的很不容易。

现在他结婚生子了,我们一家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公公婆婆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趁着还年轻应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他们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了,我们就会把他们接过来。


2.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不同,住一起会有矛盾

老一辈的人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所以他们很节约,跟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消费习惯不一样。我婆婆那个人很节约,不喜欢我们买贵的东西,也不喜欢我们浪费东西。

每次我给她买衣服,鞋子的时候,都不会跟她说真实的价格。就怕她觉得贵,说我乱花钱。之前跟婆婆住过一段时间,我们不喜欢吃剩菜剩饭和隔夜菜,而我婆婆就经常吃剩了两天的菜,我们劝她,她还不听,跟我们吵架。

3.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不同

中国现在普遍现象是,和老人住一起以后,孩子一般就交给公婆带,老口子上班挣钱。老人都是隔代亲,对孙子孙女非常宠溺,教育方式跟父母不一样。之前我们和婆婆住过一段时间,每次我闺女做错事,我对她进行教育的时候,我婆婆会立马冲出来护着她。跟我女儿说,妈妈坏,打妈妈,还指责我不会教育孩子。

每次听到这个我都非常生气,我总觉得这样会教会孩子。跟婆婆说了很多次了,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她不同意我的教育观念,我也不认同她的教育方式。为此我们吵了好多次,最后还是选择和他们不要和他们继续住。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和老人的思想观念不一样还是不要生活在一起了,不然会有很多矛盾,他们不开心,我们也不开心。

10

确实如此。自己深有体会,也劝告身边的人们老人与年轻人不要同住。疫情最严重的几天,也就是正月初五我妈就在家给我撂话“你们明天怎么还走不了呢?”外面都已经那样了,她还容不下我们一家三口。她的外孙女才三岁半,照理说是最好玩的年龄,我和老公一直生活在乌鲁木齐,一年只回来两次,我们年轻人还想着带着下一代回来探望陪伴家里老人。可谁知人家不这么想,住三天行,超过一个星期就给你各种吊脸子,甩闲话,不搭理,搞得最后我们一家三口就跟租客一样,只能在自己的卧室里呆着。

老人们现在的生活不比我们年轻人差,他们比我们更爱玩手机,人家也想自己静静的看会手机玩会儿微信,在各个群里活跃一下,不想给你看孩子,还要管吃管喝的,即便你什么都不用她,但他们也会觉得心里有负担。所以我被气的,也不想老公为难,毕竟老公花着钱买各种吃的,受着累做各种美食,老太太嫌我们吃的太麻烦,她心里负担太重,我们吃不到一起,住不到一起,生活习惯不一样,作息时间不一样,说话讨论事情的方向都不一样。所以最后我和老公商量了一天决定走人,还好我们在威海有一套海景房,我们本来是要带着父母一起去的,因为疫情也不敢带着他们了,这闹了不愉快就更都不提这事儿了。

初六下午我们出发先到朋友家小聚了一下,住了一晚,转天中午我们就从朋友家出发开车一路七个小时天津到了威海。最后亲戚朋友们都知道这个事儿打电话慰问我们,我说我很感谢我妈轰我们走,要是留在天津我们这一个月的日子彼此还不都得疯了,来到威海就对了,疫情期间还能带孩子到没人的海边玩玩,孩子可高兴了。在这边就是买东西没有天津方便品种不太齐全,京东生鲜也不发威海。

我们身边但凡和老人同住的,都很影响夫妻关系,也很影响自己与父母的心情,所以我还是劝解身边人不要同住,各自在各自的小家过自己想要的小日子,谁也别管谁,各自安好就是对对方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