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2020-07-25 10:02阅读(72)

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如果大家仔细了解过历史,那大家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只要是历史中正规确立的王朝,都是不会对前朝皇帝的陵墓下手的。在很多新的朝:-雍正

1

如果大家仔细了解过历史,那大家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只要是历史中正规确立的王朝,都是不会对前朝皇帝的陵墓下手的。

在很多新的朝代建立后,他们为了收拢人心、也为了贴合那个时代的儒家礼义,他们会着手派人保护好前朝皇帝的陵墓,不让其落到宵小之辈的手中,明朝的皇陵在清朝的保护下,就保存得非常完好。

而一般皇陵被盗的事情基本上发生在一些乱世,在乱世之中,军阀们的眼中只有纯粹的利益,没有什么礼义可言,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军阀或者流匪盗取前朝或者历代皇帝陵墓的事情发生。

在秦始皇死后,秦朝末年的项羽、三国时期的曹操、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民国时期的孙殿英等,都是历史中大名鼎鼎的盗墓军阀。

北洋时期保存下来的清朝皇陵

在清朝灭亡之后,因为北洋政府是以清朝继承者身份存在的,所以清朝的历代皇陵在清朝灭亡之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没有在改朝换代中受到破坏。

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的历代皇陵却接连遭受到了盗掘。

清朝的历代皇陵主要存在于两个地方,其中一个是现如今唐山的清东陵,主要存在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等后妃的陵墓。

另一个地方则是位于保定易县的清西陵,主要存在了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以及众多后妃的陵墓。


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两大陵墓群都没有收到任何破坏,但是在1928年、在国民政府的北伐军队准备打到北京的时候,这些皇陵却遭了殃。

仅剩顺治皇帝一个人独存的清东陵

当时在北伐军队打到华北地区的时候,蒋介石把刚收编的孙殿英杂牌军打发到了唐山一带剿匪,在路过清东陵时,孙殿英就打起了歪念头,直接把康熙、乾隆、慈禧三人的陵墓给炸开了。

除了康熙陵墓积水没有搜刮里面的珍宝之外,乾隆和慈禧的陵墓都被他搜刮得一干二净。

在搜刮完这两大奢华陵墓之后,虽然其他的皇陵还有着不少的油水可捞,但是因为当时任务在身、孙殿英怕时间长久事情会暴露出去,所以就没有继续动手,而是直接收拾走人了。

清东陵一共埋葬了五位皇帝,孙殿英这一出手,就直接导致了两位皇帝的墓葬被挖掘。

在1928年之后,就是北伐时代的结束,在国民政府统治的时代里,清东陵没有再发生如同孙殿英这样的恶性事件。

而在日本占领了华北地区时,因为溥仪是他们的合作人,所以他们也并没有对清朝的皇陵动手。

这些皇陵在时间的流逝下,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只不过随着1945年日本人的投降,清东陵再度遭受到了巨大的劫难。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混乱的局势中,逃过了孙殿英魔爪的康熙皇陵以及咸丰、同治皇帝陵在不知名流匪的洗劫下,被挖得一干二净。

除了顺治皇帝的陵墓实在太过于穷酸、逃过了一劫之外,清东陵所有帝皇陵墓无一幸免。

运气比较好的清西陵

相比于清东陵,清西陵的状况要好上很多,除了光绪皇帝的陵墓被盗之外,清西陵中雍正、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陵墓均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提问中说清朝的众多皇帝陵墓被盗得一干二净,只有雍正皇帝的陵墓无人敢动,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清西陵一共有三位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再加上清东陵的顺治皇帝陵,清朝就一共有四位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

然后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说,雍正皇帝的陵墓并不是无人敢动,而是雍正皇帝运气好,挑了一个好葬身位置,这才避免了被盗的结局。

首先,清东陵之所以会大规模遭殃,是因为孙殿英当时被蒋介石安排的位置就在清东陵附近,清西陵在这点上是比较幸运的。

而清西陵虽然在乱世爆发的时候也吸引了不少盗匪前来,但他们都没有孙殿英部队那么庞大的规模、没有孙殿英那般随便用炸药开墓的明目张胆,所以在清西陵严格的防盗系统下,雍正与其他两位皇帝的皇陵自然就逃过了一劫。

清西陵唯一遭毒手的光绪陵

清西陵中唯一被盗掘的光绪皇帝陵是在1938年被盗掘的,至于挖掘者,至今没人能寻找出其身份踪迹。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盗掘光绪皇帝陵的是一支军队,但他们与孙殿英的部队不同,他们当时没有使用炸药,而是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挖掘了光绪皇帝陵。

在推测这些军队身份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把日本人排除在外。

正如同上面讲清东陵的时候所说,以日本人和溥仪的关系,这些事情基本不可能是他们所做。


按照推测,这支军队应该是一支敌后军队或者单纯的土匪部队,为了筹集军饷,才对光绪皇帝陵墓下的手。

至于其他几个陵墓为什么没有遭到他们的毒手,应该是他们在不敢使用炸药的情况下打开不了墓道,这才选择了放弃。

所以说这就是雍正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的原因,并不是没人敢动,而是有能力动的人没机会动、不想动,没能力动的动不了。

2

雍正的泰陵建成至今近300年的时间里没有被盗,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泰陵处于清西陵地区,进而躲过了那场震惊中外的“东陵盗墓事件”。

清朝入关之后头两位皇帝,顺治和康熙,都将自己的陵寝选择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地区,而雍正却恰恰将自己的陵寝建造地址选择在了距离遵化地区600多里地的河北易县,也就是从雍正时期开始,才有了清西陵地区。

起初,雍正确实在也在清东陵地区的九凤朝阳山下选择了一处宝地下葬,但是后来发现此处为砂石土质,要知道砂石土质并不适合修建墓葬,一方面在建造是结构不稳容易塌方,另一方面是容易渗水,鉴于这个原因,雍正才选择另择地址安葬。想想雍正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明智,且不说后来躲过了盗墓,就单凭渗水这一项就避免了大量的麻烦,要知道,已经用现代科技改造成博物馆的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至今还在遭受渗水的影响。

最终,怡亲王胤祥为雍正在河北易县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并称其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非常对此地非常满意,进而在此建陵,也就是清西陵中的泰陵。

1928年军阀孙殿英借由军事行动的名义,封锁了清东陵周边,驱逐了陵寝卫兵,随即用炸药破坏了陵寝入口,展开了有组织的疯狂盗墓行动,包括乾隆、慈禧等多个陵寝被盗,里面珍贵的随葬品被洗劫一空。

而远在600多里之外的清西陵地区却躲过了这一场劫难,事实上,除了光绪皇帝的崇陵,清西陵地区的其他陵寝几乎没有收到任何的盗掘和破坏,较为完整的保存到了今天,这些足可见当年雍正和怡亲王胤祥的眼光。


实际上,雍正的泰陵的吸引力是真的比不上乾隆、慈禧等人的陵寝。

雍正是出了名的“节俭”,同葬在清西陵的嘉庆、道光和光绪,都是清朝江河日下时候的皇帝,并且也都是不爱铺张的,相对于清东陵的康熙、乾隆、慈禧这几位的陵墓,清西陵几位皇帝的陵墓必然显得十分寒酸,吸引力远不及清东陵,因而像包括孙殿英在内的盗墓贼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清东陵。

而在清朝时期,皇帝的陵寝都有专门的人负责看守,守卫森严,即便是到了民国时期,根据袁世凯与清廷的协议,清朝皇帝的皇陵也是由民国政府派人进行保护,所以有着卫兵把守的清朝皇室陵寝也就不会有盗墓之人关顾了。至于“东陵盗墓事件”,也是1928年孙殿英借由军事行动的名义,封锁了清东陵周边,驱逐了陵寝卫兵,才开始进行盗墓活动的,卫兵是盗墓活动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重要阻碍。

当然,也还有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对于盗墓,这种违背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的行为的一贯反对态度,因而造就了社会舆论的影响,这也是对于皇帝陵寝的一种保护。特别是在孙殿英盗取清东陵之后,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音也让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盗墓行动,包括清西陵在内的许多帝王陵寝都得以安稳的保存到现在。

3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杰出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努尔哈赤之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清朝建立;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清亡。

从1636年清朝建立到1912年清帝国灭覆灭,清王朝一共存在了276年。在这长达276的时间内,清王朝先后为历代帝王及帝后、嫔妃等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按地理区域划分为关内和关外(这个关指的是山海关)。

关外:(共3处)

它们分别是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又称盛京三陵。

——清永陵(亦称清祖陵),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里面埋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等人。

——清福陵(因位于今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里面埋葬有后金的创建者努尔哈赤及其后妃。

——清昭陵(因位于今沈阳古城以北,故又称北陵),里面埋葬有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关外三陵,由于建造年代较久远,且历经数次战乱,故地面建筑多少有不同程度损害。但索性这几处陵寝的地宫均保存完好,未被盗掘。

(清东陵各陵布局图)

关内:(共2处)

关内一共2处,以北京作参考,分别称之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一带的昌瑞山脚下,西距北京市125公里。

清东陵的陵址是有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选中。

清东陵也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布局最为得体、体系最为完整的皇家陵寝建筑群。清东陵陵区内埋葬有数位对清王朝历史走向起到影响深远的帝王及帝后。

清东陵共建有5座帝王陵寝、4座帝后陵寝。埋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为嫔妃、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

其中重要的陵寝有:

——顺治皇帝的孝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乾隆皇帝的裕陵

——咸丰皇帝的定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东太后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

——西太后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

转眼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民国初建,换了人间。

民国初年,战乱不断,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由于国民政府缺乏有效管治,1928年,原冯玉祥部下,驻守在遵化马兰峪清东陵一带的军阀孙殿英为筹措军饷,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盗掘了清东陵部分陵寝。

孙殿英首先开刀的就是以陪葬有无数奇珍异宝而著称的慈禧太后陵,其次就是乾隆皇帝的裕陵。

两陵被盗举世震惊!这些地宫内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不仅被悉数掠走,连陵墓主人的尸首亦是惨遭屠戮。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不出几年,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又相继爆发,整个华夏大地战祸不断。处在这一乱世,相当多的一部分盗墓贼又趁虚而入,纷纷觊觎清东陵。尤其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

1945年,虽抗战结束然彼时的中国依旧是动荡不安,而聚集在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又掀起了继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狂潮。

这次康熙皇帝的景陵、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等陵寝皆未能幸免,均遭盗掘。

时至今日,清东陵目前只有顺治皇帝的孝陵地宫保存尚未完整,未被盗掘。其余帝后、妃嫔陵寝均遭不同程度盗掘破坏。

(清西陵布局图)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西,东距北京市120多公里。

清西陵共建有3座皇帝陵墓,3座皇后陵。这3座皇帝陵是:

——雍正皇帝的泰陵

——嘉庆皇帝的昌陵

——道光皇帝的慕陵

——光绪皇帝的崇陵

清西陵的陵址是由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选中。

不同于寻常老百姓,古代帝王丧葬遵从一套严格的礼仪规制,史称「昭穆之制」又称「昭葬之制」。即子随父葬,父昭右穆(父亲葬在左边,儿子紧靠父亲葬在右边)。

(昭穆之制)

事实上,雍正皇帝的陵寝原本也是要建在清东陵,建在距离其父康熙皇帝陵寝旁边。

最早为雍正皇帝选择的陵址是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下,选陵大臣将这一结果第一时间呈报给了雍正皇帝,但雍正皇帝却对地并不满意。理由是“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这个地方(陵址)虽然看上去气势恢宏,但极佳的“风水”格局仍尚未形成;且这一带土壤中砂石含量过多,故绝对不能在此地建陵。

这是因为皇陵建造需要建设规模庞大的地宫,若是土壤中砂石过多,很容易使已建造好的地宫发生变形,且砂石含量过高,更容易引发地宫渗水。

现在来看雍正皇帝的判断是正确的,清东陵的帝后陵寝地宫无一不饱受地宫渗水影响,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及乾隆皇帝的裕陵,时至今日,康熙皇帝及其皇后的尸骨仍然侵泡在冰冷刺骨的地宫渗水当中。

后选陵大臣又为雍正皇帝在易县永宁山下寻得一“风水”上佳之地。据历史文献记载,选陵大臣在给雍正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易县永宁山下)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阅览后,也认为此地“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不久,雍正皇帝即下令在此地为自己筑造陵寝。

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初也想在清西陵追随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建造陵寝,但又想若是如此,后代子孙必然效仿自己皆会在清西陵择址建陵,如此一来,埋葬自己祖父的清东陵势必会园寝废弃,遭受冷落。为不使自己先祖孤寂,乾隆皇帝下令日后各代皇帝隔代葬于遵化和易县的东西两大陵区。

公元 1735年(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因积劳成疾,突发疾病逝于北京圆明园,终年58岁。

1737年(乾隆二年),雍正皇帝被葬入清西陵泰陵。

逝者如斯夫,转瞬间200载已过。

(泰陵宝城琉璃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泰陵宝城琉璃壁下曾发现一盗洞,故许多人一直认为泰陵曾经被盗过。为此国家文物局曾在1980年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但在正式发掘开始后就发现,盗洞只有2米深,而下面还是原来的原封土,这就说明雍正泰陵地宫仍然是原来的样子,未被此前认为的曾经被盗过。

国家文物局在获悉情况后,便下令终止了对泰陵地宫发掘,并派夏鼐亲自来到发掘现场宣布该决定。

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由于葬在了清西陵,雍正皇帝侥幸逃过了20世纪初年的战乱,逃过了历次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盗陵狂潮。

故时至今日,其地宫依旧是1737年(乾隆二年)下葬时的原样。雍正和自己后妃也已安卧静躺在里面近300余年。

至于题干所问的“雍正陵墓无人敢动?”只能说是因缘际会,巧合罢了。设想若雍正也葬在清东陵那其被盗的可能性亦是非常大!当然历史没有假如……

4

首先清朝的皇帝陵墓并没有都被盗,其中清西陵的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清东陵的孝陵(顺治)这四座皇帝陵寝都是完整的,没有被盗过。其他的如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惠陵(同治)等都被挖掘过,康熙、乾隆等被清朝誉为圣君的主都因此变的尸骨无存。



所以说实际上清朝的皇帝中,被盗的就只有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光绪这5位皇帝的陵墓,且4/5集中在清东陵,只有光绪的陵墓是在清西陵。而在西陵的光绪陵墓之所以会被盗,关键是在于崇陵的内部图纸被那些盗墓者所得,再加上这把人显然对盗墓一事很在行,也就是如此光绪陵墓最终被盗。



而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这四位集中在清东陵的陵墓之所以会被盗,究其原因在于孙殿英。正是因为孙殿英在挖掘定东陵(慈禧)和裕陵(乾隆)的过程中毁坏了清东陵在外围的防御措施,比如孙殿英就驱赶了袁世凯安置在清东陵的守卫士兵。而这才导致东陵开始被大量的盗墓者关顾。



再加上也正是因为孙殿英炸开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才让盗墓者有机会了解到清朝皇帝陵墓内部的结构,毕竟乾隆是康熙的孙子,而慈禧恰好也是咸丰的妻子,同治的母亲,所以康熙、咸丰、同治的陵墓结构,肯定是跟乾隆和慈禧是差不多的。

那么凭借着这群盗墓者的本身,一旦了解到乾隆和慈禧陵墓的内部结构和防御措施后,他们也肯定对康熙、咸丰和同治陵墓的内部结构了解的也差不多了。再加上康熙、咸丰、同治这三位皇帝都不讲薄葬,所以里面的财宝肯定是不少的,你说盗墓者都知道这些陵墓的大概结构和防御措施了,你说他们能不心动吗?



也就是如此,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清东陵的皇帝陵墓几乎被一抢而空。而顺治帝的陵墓,之所以能幸免于难,无非就是两点,其一、顺治帝死前是明确要求薄葬的,所以在陪葬品上肯定是很少的,毕竟一位采用火化的皇帝,连自己的遗体都不在乎,还在乎什么财宝呢?而且连建陵墓的材料都是拆了明朝的建筑来用的,你说里面还有啥东西呢?其二、顺治帝的孝陵内部结构有别于之后的清朝皇帝陵墓,而是采用清朝入关前的历代地宫结构,所以盗墓者很难从康熙、乾隆的陵墓看出端倪。



而清西陵的皇帝陵墓,之所以能保持着如此的完整,其原因无非就是有以下几点。其一、清西陵的外部防御措施并没有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西陵。其二、西陵所在的位置是在保定市,而保定市向来就是河北的政治中心,河北省政府也是在此处,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西陵,毕竟要挖掘皇帝的陵墓,人数、装备是最重要的。清东陵之所以会被盗,就是因为是军队亦或着有土匪的参与。那么试想下作为一个省会,你觉得会有这样不服政府管教的军队,或者土匪出现吗?我想这很难出现。



其三、其实清西陵的皇帝陵墓大部分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在于它所处的地方。清西陵不像清东陵四面环山的布局,它是一片丘陵地,丘陵的特征是什么?丘陵不像山地,它虽然有山,但都是低矮的山丘,它的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也就是说基本上要想在这里盗墓很难能不被人发现,除非你是晚上,但是在晚上肯定有很多的不便,而且如果你要用到炸药的话,晚上甚至更明显。总之这种地势是很让悄无声息的去干盗墓的事情的。



可以说就是在以上因素的印象下,最终在保护了清西陵的诸多皇帝陵墓的安全,而这其中就包括雍正的泰陵。所以说实际上并不是无人敢动雍正墓,只是雍正安葬的地方地势和地理位置好罢了!简而易概的说就是雍正运气好,仅此而已。

5

雍正陵寝不是没人敢动,只不过是阴差阳错地坐落在了清西陵,而恰巧避开了孙殿英等盗墓贼的光临罢了!

雍正选墓一波三折


雍正即位的时候,清朝在关内只有顺治十八年修建的清东陵这一个陵区,他从情感上也想和祖父顺治(葬孝陵)、父亲康熙(葬景岭)千古相随,因此一开始就把自己的陵寝选在了清东陵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连建筑材料都已经运去不少了。

但是在雍正七年,他发现自己所选吉地的风水并不太好,于是就找了个借口想要更换墓葬的位置:

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泥沙,实不可用。

但是清东陵陵区内风水宝地就那么两块,已经被祖父和父亲占去了。

于是他就有了开辟新陵区的想法,最终选中了易县的永宁山,也就有了今天的泰陵和清西陵。

大盗孙殿英



1928年春,孙殿英被国民革命军派去冀东一带剿匪,路上看见了雍容华贵的清东陵,一时心痒难耐就起了歹心。

为了掩人耳目,他四处张贴布告,声称要搞军事演习,把东陵四周全部戒严。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紧接着盗墓计划就开始启动了。

清东陵原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以及皇后、嫔妃等人。泥腿子孙殿英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他也知道清朝在乾隆时期最盛,而慈禧虽然出身于没落的晚清,但她穷奢极欲,墓葬之内奢靡器物也断不会少,因此孙殿英就选中了这二人的陵寝。

随后孙殿英就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乾隆裕陵、慈禧定东陵洗劫一空了。

盗墓事件一经曝光,孙殿英立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讨。为了逃脱法网,孙殿英“慷慨”地给国民党高层送去了价值连城的宝物:九龙宝剑送给了蒋介石、翡翠西瓜给了宋子文、夜明珠赠给了宋美龄等,许多宝物至今仍然不见踪影,致使中华文物遭受了重大损失,孙殿英可谓是罪魁祸首。这也注定了他将永远地被钉在中华文明史的耻辱柱上遭后人唾骂!

如何评价

幸好雍正没有葬在清东陵,不然他的陵寝也必然在劫难逃,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又将遭受沉重打击!

6

雍正陵墓叫做泰陵,位于河北省易县的永宁山下。之所以没有被盗,并不是无人敢动,而是而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加上大盗不稀罕,小盗没能力,最终顺利的保存了下来。



雍正泰陵

清朝入关之后,皇帝的陵寝分为两处,分别是清东陵、清西陵。

清东陵营建于公元1661年,第一个帝陵为顺治的孝陵,其后为康熙的景陵。

雍正继位之后,按照规定应该在清东陵内选址修建陵寝,因此雍正曾在九风朝阳山修建陵寝。但很快修建陵寝的工匠发现当地为沙石土质,一来容易渗水,二来容易塌方。因此雍正改变主意,让怡贤亲王胤祥另选陵址。



胤祥经过寻找,认为易县永宁山下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关键是土壤中没有砂石,因此在1730年时,雍正改变主意,在河北易县另辟陵区,建造了自己的陵寝——泰陵。

乾隆登基后,看到老爷子雍正突然改变了陵寝地址,所以左右为难。最终为了让康熙和雍正都能够有人作陪,乾隆下令“父东子西,父西子东”。即父亲葬东陵,则儿子葬西陵,反之父亲葬西陵,儿子必须葬在东陵。



清东陵

东陵内有5座帝王陵,顺治——清孝陵、康熙——清景陵、乾隆——清裕陵、咸丰——清定陵、同治——清惠陵,另外还有一座慈禧的定东陵。

6座大型陵寝之中,保存完好的仅有顺治的孝陵。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在1928年被孙殿英盗掘,其余陵墓全部在日本投降时被匪军盗掘。

清西陵

西陵内有4座帝王陵;雍正——清泰陵、嘉庆——清昌陵、道光——清慕陵、光绪——清崇陵。

反观清西陵,4座帝王陵之中,仅有光绪的崇陵在1938年被匪军盗掘,其余全部保存完整。



雍正陵墓保存完好原因

帝王陵建筑规模宏大,防盗措施充足,普通的盗墓贼根本无法盗掘。因此无论是清东陵或者清西陵,被盗的陵墓全部由匪军所为。之所以雍正泰陵没有盗掘,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清西陵地处河北易县,这里人烟稀少,位置偏僻。所以在当时没有驻军的需求,客观上防止了匪军或者军阀盗墓。

第二,清东陵墓葬主人生活相对奢侈,尤其乾隆、咸丰和慈禧等人,陪葬宝物更是多不胜数,这也增加了军阀土匪的觊觎之心。反之清西陵皇帝相对节俭,自然也降低了土匪军阀的觊觎之心。



当然,雍正的泰陵也曾经被盗掘过,并且在宝城琉璃影壁下留有一个盗洞,只不过没有打穿地宫。以此可见,并不是没有人敢动泰陵,只是大盗不稀罕,而小盗又没有能力。

7

雍正泰陵也是被盗贼动过的,在宝城琉璃影壁下就有一个深达两米的盗洞。但令人庆幸的是,不知因何原因盗贼放弃了挖掘,地宫才得以完整保存。

清朝在关内的皇陵群共有两处,分别是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其中有四座皇陵保存完整,地宫未被盗掘。保存完整的皇陵有清东陵中顺治的孝陵及清西陵中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和道光的慕陵。

顺治的孝陵是清东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帝王陵墓,而清西陵中的四座帝王陵墓,仅有光绪的崇陵地宫被盗掘。众所周知,孝陵中地宫仅有顺治的骨灰,陪葬品极少,因此盗贼不愿盗掘。那么西陵中雍正泰陵为何能幸免于难?

雍正的泰陵是清帝王陵墓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它的神秘不仅体现在墓主人的死因上,还体现在其地宫规模和陪葬品的鲜有记载上。目前仅有的资料显示,雍正泰陵的地宫都是用两尺见方的金砖铺成。

(崇陵地宫)

还有三件陪葬品可以确定,这在史料梓宫随葬簿册中有记载。当时雍正久病未好,便着手安排后事,雍正点名了三件陪葬品。分别是曾祖母孝庄赐予的番菩提珠,父亲康熙赐予的凤眼菩提珠,弟弟允祥留下的玻璃内画鼻烟壶。

与雍正的死因之谜相比,陪葬品可能并不那么神秘,至少对史学界来说是这样的。雍正棺椁中是人头还是金头,这才是泰陵备受世人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乾隆地宫被清理后,泰陵的发掘就不断被学界鼓吹。

加之当时泰陵在宝城的琉璃影壁处发现一个旧的盗洞,因此泰陵地宫被专家们一致认为早已被盗。于是在一些史学家的请求下,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泰陵地宫的发掘。考古人员就从旧盗洞处开始往下深挖。

在发掘到两米深后,考古人员发现下面的元砖与原封土,在场专家认为旧盗洞仅仅挖了两米深,泰陵的地宫没有被盗。发掘工作立即被叫停,盗洞随后被填埋。那么,盗贼既然已经挖了两米深,为何又停止挖掘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得先回答清西陵中为何只有光绪崇陵被盗而其它三座皇陵却保存完整的问题。这与两个帝王陵墓群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清东陵地处河北遵化西北三十公里,而西陵地处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

两处陵区相距三百多公里,清东陵地处冀东地区,孙殿英盗掘前的清东陵是处于三不管的地带。此处长期是土匪盘踞之地,这些土匪虽被蒋介石收编,但实际仍处于无政府状态。而边区的游击力量对此也是鞭长莫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殿英才能打着剿匪的幌子大规模的盗掘东陵。而清西陵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清西陵地处河北易县,当时有奉系的各路军阀驻扎,这些军阀之间相互倾轧监督,没有人敢堂而皇之的去盗掘皇陵。

孙殿英之所以能得手,就是因为在遵化只有他一个大军阀,无他人干预。清东陵被盗掘之后,国民政府在舆论的重压之下非常重视。将除孙殿英之外的主要参与者全部缉拿归案,有些被枪毙,这也有效震慑了其他盗匪。

皇陵无人再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当时晋察冀边区刚开辟不久,河北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局势一度比较混乱,于是光绪的崇陵被一伙规模不大的匪兵盗掘。从地宫清理情况来看,当时盗掘非常匆忙,风险很大。

崇陵中有不少的珍宝未被带走,说明当时不具备大规模盗掘的机会。之所以会选择清西陵中的崇陵下手,就是因为崇陵修建的最晚,地宫秘密被许多人所知,比起其它三座皇陵更容易进入地宫,因此才被盗掘。

清东陵第二次被大规模盗掘是发生在抗战胜利后,遵化一带的侵略者投降,国军积极调动忙于内战,边区力量不足,使得东陵再次被盗。而此时的清西陵,已完全处于晋察冀边区的抗战之下,大规模的盗掘不会出现了。

而小规模的零星盗掘很难对帝王陵寝构成威胁,正因当时的各种机缘巧合,才使得清西陵中的三座帝王陵墓得以保存。崇陵被盗而其它三陵完好原因还有另一个,就是当时泰陵、慕陵和昌陵靠近八路军驻地。

处在最边缘的光绪崇陵就成了盗贼的唯一选择。像雍正泰陵这样的早期陵墓,地宫规模及构造都是未知,要想成功盗掘,必须要出现孙殿英盗东陵那样的机会,才有可能盗掘成功。而西陵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泰陵的盗洞可能就是崇陵被盗时出现的,有可能是同一伙人所为,也有可能是单个的盗墓贼所为。地宫隧道没有被打穿的原因可能就是情况发生突变,放弃盗掘,也有可能是知难而退,单个盗墓贼想进入地宫还是有难度的。

有人认为泰陵没有被盗,是因为薄葬的原因。这个原因很难成立,难道光绪崇陵的随葬品能超过泰陵?泰陵能幸免于难就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大规模盗掘的机会,二是地宫口很难找到。

(崇陵地宫)

综上,雍正的泰陵并不是没人敢动,泰陵也曾出现过两米深的盗洞,但盗洞并未深入地宫隧道。清西陵有三座帝王陵墓保存完好,主要原因就是西陵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比较特殊。

8

清朝皇帝和其他封建王朝的帝王一样,都很重视陵墓的修建工作,所以他们一般在登基后就会开始计划这些工程。这些陵墓的修建都很讲究,不仅需要大量能工巧匠进行建造,帝王死后还需要添置很多陪葬品,这些陪葬品一般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能够拿到一件都能价值连城,但是皇陵的修建和陪葬物品的多少都没有一个定数,主要还是要看墓主的喜好。一般生前就很奢侈的帝王自然会用大量的陪葬品来给自己撑门面,而生前比较节省的帝王也就不太在乎这些,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对古代帝王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

其实清朝皇帝的陵墓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算是有钱的主,另外一部分就是没钱的主,当然这里所说的没钱不是真的没钱,而是比较节省,不是太注重享乐。清东陵中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的陵墓是很瞩目的,因为这几位政治人物在位期间都很奢侈,即便是康熙皇帝,他在晚年后也是很重视享乐的,所以有了这几位帝王,就让清东陵成为了盗墓者很爱去盗宝的地方,这些有钱的主也没让盗墓者失望。而清西陵中以雍正皇帝为代表,他生前很注重节省,平日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嫔妃都有严格的要求,雍正一生勤勉于朝政,不太重视享乐,所以他的陵墓对于盗墓者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清西陵中的帝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性子,所以当孙殿英盗墓的时候,他自然不会想要去盗西陵。

所以孙殿英当时的计划就是以清东陵的这几个陵墓为主,在盗墓之前还做了周密的计划,并带着大量士兵前去,盗墓不仅是一项体力活还是技术活,因为皇陵的修建都很严密,在盗墓时还需要找到地宫的通道,所以每盗一座墓都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有的还需要用炸药将地宫门炸开,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在盗墓之前势必要进行评估。雍正虽然也是帝王,但是因为他生前的表现太过优秀,所以没有人对他的陵墓感兴趣,所以自然而然就被孙殿英刨除在外。

雍正皇帝的陵墓没能吸引孙殿英,也没有吸引任何一个盗墓者,却因此让雍正的陵墓一直保存完好,不得不说,一位帝王够不够优秀,也不能只看他们自己是怎么鼓吹的,其实他们的陵墓的建造和陪葬品的多少也很能说明问题。

9

雍正的陵墓是泰陵,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位于清西陵,在今天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永宁山下。



除了清西陵,还有一座清东陵。两座陵墓比较起来,清西陵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清东陵只有顺治的孝陵没被盗。

孝陵没盗是因为顺治好佛,他相信人死后,灵魂升天一说,所以遗嘱火葬。所以孝陵内盛放的是顺治的骨灰。而顺治崇尚节俭,孝陵内没什么宝贝,挖了也是白挖。

所以,陵墓内宝贝的多寡也是决定陵墓是否被动的一大原因。清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这几个皇帝是出了名的穷鬼。雍正节俭又铁血,嘉庆倒霉,道光抠门,光绪是末代第二个皇帝。

(道光皇帝)

大盗人家看不上,小盗没有办法进地宫。所以他们幸存了下来。清东陵就不一样了,这里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慈禧,除了咸丰、同治外,这几位都是金主,其中以乾隆慈禧为最。

10%的利润让人蠢蠢欲动,300%的利润会让人冒绞刑的危险……

另外,还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这里有守军。1912年溥仪退位,隆裕太后为代表的清贵族和南京临时政府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其中就有一条为,

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共和国选设卫兵妥慎保护

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驱赶溥仪出紫禁城,清室优待条件虽有更改,但这一条列也是没有变动的。

(冯玉祥)

到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这里建立了文物保管所,除了日常维修外,基本保持原状。

二,孙殿英。1928年,孙殿英因盗裕陵和定东陵一时上了热搜。满清遗族听了直跳脚,告到了蒋介石那儿去,各界人士人纷纷致电,要求秉公处理。

挖祖坟这件事再怎么说是清人的,但总归是不对的,何况这是一大笔子孙遗产。要不是孙殿英上下打点,迫于社会舆论,他早就吃花生米了。

这件事出来,大家纷纷监督,没有人敢动陵寝了。

三,泰陵地势独特。雍正独辟蹊径选择了泰陵这块地,营建出清西陵陵园格局。雍正看中的是这里“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汇之所”。



泰陵之下是元宝山,之上是永宁山主峰,之后是永宁山,左右是华盖山,前面是易水河。坐落在这样的自然山川间,不知道地宫入口,进去的难度不异于蜀道。

十三爷胤祥不愧眼光独到。

四,目光的汇聚点。大家的目光由于孙殿英的缘故,纷纷汇聚在清东陵这块流油的富地上。而地处偏僻的穷地泰陵自然被忽视。没有焦点也就没有被盗的可能。

综上所述,这里有守军,又是块穷地,大盗看不上,小盗进不去,所以泰陵完整的保存到了今天。

10

清朝皇帝的陵墓多数都曾被盗墓贼光顾过,可是,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雍正帝的泰陵,他的陵墓数百年来无人敢去偷盗,至今保存完好。那为什么雍正墓没人敢盗呢?据说那是因为雍正墓有一股杀气让盗墓贼不敢靠近!

为什么会有杀气呢?这要从雍正帝下狠手惩治朝廷贪官的三个狠手段说起。

手段一:一人贪腐,全家受牵连。雍正帝为了根除贪官,凡抓到官员有贪污的,全家参与人员都要被抄斩!这招太狠毒啦!

手段二:断其念想。如果还想这把钱财留给子孙,那你低估了雍正帝啦,不仅赃款要充当国库,未参与的家人都被发配边疆永世不得返回。

手段三:观看斩首贪官。在斩杀贪官之时,所有官员都必须去现场观看,那场面让官员心生害怕,才会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贪腐。

然而这都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百年来雍正陵墓依然保存完好,如当初模样,无人敢动,这其中的原因,的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雍正帝的陵墓到底被盗过吗?

上世纪70年代,因为曾有传言说泰陵已经被盗墓贼盗过,加上人们对于泰陵地宫的一无所知所产生的神秘感,所以非常期待对泰陵进行开发。直到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雍正帝的陵墓地宫的发掘,但令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在正式发掘泰陵地宫时,考古人员打算在沿着盗墓贼挖掘的盗洞挖掘,令人奇怪的是洞口仅仅向下挖了两米,下面的还是原封土,这说明泰陵根本就没有被盗。接着,国家文物局立即停止了发掘泰陵地宫,并将已经挖掘的洞口用土封死,一切恢复原样。这样一来泰陵就躲过了被发掘的命运,直到现在,泰陵依然和300年前一样完好如初,没有受到任何损害。

在我国历史第一档案馆里还保存着一份关于泰陵的珍贵资料,记载了当年泰陵地宫的设计方案,起初打算用青白石铺墁,但为了地宫的坚固,经大学士马尔赛等人劝谏,改用金砖铺墁。整个地宫总共使用了500块2尺见方的金砖,包括27块备用砖。金砖下面是用的临清砖平墁,且有五层,一共使用了临清砖12519块。到目前为止,对雍正帝的泰陵地宫内部情况能够知道也就这些信息啦。

在三百年间,虽然清朝的皇陵基本上都被盗了个遍,包括很多王爷和大臣的墓都未能幸免,而清西陵的泰陵却毫发无损,不得不令人称奇,也不得不佩服雍正帝的先见之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