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如何培养小孩独立动手、爱思考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孩独立动手、爱思考的能力?

2020-07-25 08:28阅读(84)

如何培养小孩独立动手、爱思考的能力?:要培养孩子动手爱思考的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去做。一是教孩子多玩会玩。玩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开

1

要培养孩子动手爱思考的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是教孩子多玩会玩。玩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小朋友是通过有趣的玩耍,逐步认识世界,认识事物。家长可让孩子去搭积木,玩橡皮泥,进行手工制作。科学课本上有很多实验,观察,研究的动手操作作业,这些内容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孩子们一定很感兴趣。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组织孩子去观察,去研究,去动动手做实践。长期坚持,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逐渐增强,智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二是课堂教学老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堵住教师的嘴,撬开学生的口,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爱,敢恨,课堂上小手高举,小脸通红,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反应迟钝的孩子,老师要多鼓励,使学生克服胆小,怯懦的自卑心理。老师征对胆小的孩子要为孩子降低问题的门槛,出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这类学生去回答,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好的孩子,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去开发孩子的智力。

只要老师家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孩子多动手动脑,学生的智力会一步步被开发,学习会一天天进步和成长。




2

很多父母都知道,从小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生活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父母常见的误区。

听过一位妈妈的吐槽,我儿子今年上六年级,平常一起看电视的时候,问题特别多。有一次我们看一个古装剧的时候,孩子就问:“妈妈,他们古人说话为什么不像我们课文里学的文言文一样呢?他们夏天穿得那么多不热吗?男人为什么也穿袍子,留长头发,还梳小辫?”

不知道这孩子哪来的这么多问题,有时候弄得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给我烦死了。那这个妈妈是在吐槽,但我听完之后,反而觉得是好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不就是独立思考吗。

独立思考有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某个事物或问题的时候,能够不受他人、外界的干扰,提出自己独立的看法或者疑问。所以简单地来说,独立思考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提问。

将其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问题意识,一个是质疑精神。

那先来说说问题意识。它指的就是我们对一个事情有好奇心、有怀疑或者有困惑这样的感觉的时候,想要一探究竟,然后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一个状态。


那么,家长怎么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1. 呵护孩子的问题意识

孩子在小的时候本身就有一个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有一个天然的求知欲,想要把它们探究清楚。那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呵护好孩子本身的这样一个问题意识。

在孩子自然发问的时候,我们家长要积极回应,并且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解决问题和困惑的方法。这样不但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孩子发展他的独立思考的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会自己去学到更多新的知识。

2. 激发、促进孩子的提问习惯

家长要善于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的机会,引导孩子去思考和提问。比如我们和孩子看完一场电影或者一起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刻意地问一下孩子:“孩子,你觉得这个电影怎么样呀?有没有喜欢的?”也可以问:“孩子,你喜欢这个主角吗?为什么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呀?”


那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能很好地促进孩子去独立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我们就可以表现出对孩子观点的兴趣和尊重,那这样孩子也会更加重视自己的观点,也会有更多独立思考的行为。

3. 允许孩子质疑父母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渐发展,知道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孩子也有了提问的习惯,那他们可能会出现对父母的质疑,父母在他们眼里也不再变得那么完美,他们会对父母的一些决定开始不满,开始有自己的想法。那这个时候提出质疑就是他们本能的一个反应。

当然,作为父母受到孩子的质疑那一定是很不舒服的。我们辛辛苦苦为孩子着想,但是换来的是孩子不理解,所以他在对我们提出质疑的时候,这种不被理解或者反而被否定的感觉是很糟糕的。但这也恰恰是我们培养孩子质疑精神的一个起点。

更多家庭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回答,请动一动手指,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

3

一个独立、爱思考的孩子,他的成长历程中,其父母必然是给予了他独立的机会的,这包括了三个方面:

1. 经历失败的机会;
2. 获得成功的支持;
3. 充分的选择决定权;

以上三者同等重要,不分先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失败,即便是牙牙学语时期,一个简短的词语他们可能都需要练习好几次;在蹒跚学步的时候,要面临无数次摔倒;在练习涂色的时候,会无数次画出边界...

而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家长,他们会允许孩子经历这些失败,让他们自己体会失败的挫折。

因为这份失败,要么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要么激起孩子的奋斗心理,取决的是父母是否在此时给与孩子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支持。

当一个孩子练习自己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做不到父母般轻易把食物准确地送入嘴巴里,他或许会因为掌握能自己练习这个动作而哈哈大笑,或许会因为反复的失败而嚎啕大哭。

而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家长,他们会在孩子自豪的时候,助推一把让他再次尝试;在孩子饱受挫折的时候,包容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信心陪他一起面对挫折;

反之,另一些家长会责怪孩子笨,责怪孩子把米饭弄得一地都是,责怪孩子把衣服、地板、桌面弄得一塌糊涂,最后是夺过孩子手中的餐具强行喂饭。这不是支持,这是支配

人为什么要思考?因为面临选择。

试想对着“1+1=?”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吗?几乎是本能反应的就给出答案(此处不针对脑筋急转弯类题目)。但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则不然。

他们必然要经历一个思考的阶段,从理解什么是1,什么是加号,什么是等于号开始,一步步地思考。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答案,可能是3,可能是5,可能是“小猪佩奇”。

可有些一家长不耐烦孩子的思考过程,在孩子还没思考出答案的时候,就强行把“2”给孩子灌输了。

毫无疑问,答案是对的,但和孩子自己选择决定答出的“2”是两码事--家长代替了孩子思考。

在这类简单的问题上可能会存在争议:“我为什么要让孩子思考这么简单的常识问题?!简直浪费时间!”,但必须提醒的是,每一个我们认为简单的、理所当然的、常识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次独立思考的练习过程。


让孩子独立爱思考,在他有能力的时候放开他,在他练习相应能力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他、包容他、支持他,在他思考的时候,给予他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

4

如果你告诉孩子,“地球在转动”,孩子点点头说是的,说明她在“接收”信息,自己并没有思考。

如果你告诉另一个孩子,“地球在转动”,她说,“我看不到地球在转动,我也没感觉到地球在转动啊?”,这就是独立思考。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重要且必要的前提就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来自英文“critical thinking”,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批判性思维”,但是这个翻译会让人误解,以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怼人、批评人。

其实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有逻辑的、精准的思维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把事情搞清楚”,以及“把知识应用到新情况中”。


举个例子:我家宝宝前段时间看了富士山爆发的视频,视频里说真个城市会停电,她问为什么会停电?如果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以下几个流程:

1.为什么富士山爆发,城市会停电?

富士山爆发,会释放4.9亿立方米火山灰。

2.为什么火山灰会引起停电?

火山灰携带大量电荷,这些带电火山灰会引起电线短路、停电。

3.停电了会发生什么?解决方案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没电了怎么办呢?会有哪些影响?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呢?蜡烛?自发电设备?

可以给孩子看其他火山爆发的视频资料,让孩子知道火山爆发和火山灰之间是个必然的联系,并不只是富士山的孤例。

让他了解逻辑关系是什么?

因为火山爆发,所以喷发了火山灰。因为火山灰,所以城市停电。得出结论:火山爆发,电路会短路,城市会停电。


这样一个火山爆发的话题,其实可以延伸出很多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点。

批判性思维很关键的一点是求证和验证:通过问“为什么”来求证;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来验证。

追问为什么,是一种苏格拉底式提问,在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启发孩子理解信息,帮助孩子把事情想清楚,并建立思维模型的雏形:

为什么?

是怎样引起的?或者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

你支持这个结论的论据是什么?论据牢靠吗?

那些不支持你说法的人是怎么说的?

如果有了结论,那么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

有没有另外一种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

建立了这种求证、验证、反思的习惯,孩子遇见一件事情,不会第一时间就去相信,而是多角度的验证和求证,去审视可能出现的漏洞,孩子的逻辑思维就会越来越缜密。

除了刻意引导孩子追问和求证,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关系也对批判性思维有帮助,逻辑关系简单来说包括:先后、并列、因果、否定、相关、假设、转折等。

孩子两岁左右就刻意在谈话中纳入逻辑关系了。

比如因为下雨了,所以地上有水。

“因为宝贝踩了地上的水,又溅起来很大的水花,所以宝贝的裤子和鞋子都湿了。

但是呢,宝贝很喜欢踩水,虽然衣服湿了,还是很开心对不对。

我们回家就要换衣服了,如果一直穿着湿的衣服,宝贝会感冒的。”

这段日常的对话里,就包含了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

有些孩子作文写的不连贯,要表达的观点也说不清楚,其实就是逻辑关系没掌握好,没办法串联和处理碎片信息。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轻易给孩子答案,直接给答案是一种遏制孩子思考的行为。

孩子进入三岁之后,会进入一个“十万个为什么”阶段,孩子的大脑思考非常活跃,他们很想要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发现答案,而不是让孩子接受答案。

如果习惯了被“灌输”知识,孩子就会依赖于让别人告诉他们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不愿意自己思考。

要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反问孩子,“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你觉得这件事情的困难在哪里?”,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尝试自己想出来解决办法。这样孩子也能认识到父母不会为他的问题负责,她需要自己解决。

孩子是不是能够马上找到答案,甚至孩子能不能找到答案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在过程中的思考、逻辑推理、和反思验证。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其实也是一种生存竞争力,这种结构化的思维不仅会让孩子在学业方面更具优势,也能帮助孩子再各种生活决策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5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做到,就是看家长。

少一些指责批评多一些鼓励

很多孩子动手能力差其实是因为被指责多了,批评多了。

孩子想帮你做饭,比如倒一些米或者弄一些面,你是鼓励孩子去做还是告诉他说你做不好,只会弄的到处都是最后还要我来收拾?

孩子动手用各种废旧材料做出来的“飞机”“火箭”你是及时给与鼓励和支持,还是批评他瞎霍霍?

一次两次时间长了,孩子如果处于被批评指责的环境下,动手这件事就成了被批评和职责的代名词,孩子自然不爱动手动脑了。



不爱思考可能是被拒绝太多

孩子从出生到慢慢长大,对周围的事越来越好奇,想问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那么为什么孩子后来不喜欢问问题了呢?

那可能是之前他喜欢问问题阶段得到的否定太多了。

要么嫌他吵,要么嫌他烦,又或者会嘲笑他,更或者压根对于他的问题没有任何回应。孩子也就慢慢的放弃了爱思考的习惯。

同样的提问意味着被拒绝、不被爱和不重要,孩子也就放弃了爱思考的习惯。



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还需要家长多多引导,耐心一些,同时也要学会给孩子树立爱提问的榜样,这样孩子才能爱思考,爱动手。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注我的头条号「辰妈育儿论」每天风向育儿知识。

6

您好,非常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我觉得小孩能喜欢独立动手爱思考,需要做家长的做到两点:第一,鼓励,第二,放手。

鼓励是来自于家长的赞美表扬,但这是有技巧的,现在流行说要夸孩子就多夸过程不要夸结果。比如,孩子画了一辆车,我们最好不要说“你真棒”“你真聪明”此类的话,而是像这样:“我看到你画了一辆车,我很喜欢,嗯,颜色很鲜艳,这个蓝色像天空一样,你画的线条也很流畅,这里很直,这里弯弯的”。在这里我只是简单的举例,当然我们可以说的更详细,各种不同角度去说,总之就是夸过程,孩子大点了也可以“因材施教”。如果他平时不够专心,就可以从这方面鼓励他,如果他平时坐不住,就可以说他今天坐的比上次时间长。话说回来,独立动手爱思考也是一样,夸他这个想法好,这件事是自己做出来的,我们可以强调这些方面。

放手也是一样。家长刚开始看到孩子做的不好不要去打乱他,家长先管住自己的手和嘴,保护好孩子的信心,让他尝试,久而久之孩子肯定愿意自己动手,但如果经常受到批评责备,他肯定不敢动了。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我们做到一定程度放手的,怎么讲?我的意思就是多和他交流,提问,从5w和1h的角度,也就是who,when,where,what,why,how。刚开始也许他会说不知道,那我们也不要放弃,启发他说,一点一点的说,像聊天一样,这里关键的是要给他留点思考的时间,每次问完了说完了等几秒钟,看看他的反应。

鼓励与放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看到效果的,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7

让孩子日常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不要事事为孩子代劳。

8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定要在日常小事中进行。父母可以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收拾玩具,整理自己床铺、拖地等,这些简单的小事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去独立完成。

孩子年龄小,遇到疑难问题时,不是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中学会独立思考。比如,当家里的电视突然没有影像和声音时,爸爸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看看是电源的问题,还是电视机自身的问题。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积累了经验,当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9

1,和孩子玩游戏
在游戏中,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思考,运用推理、比较、概括的方法,去促进思维的发展。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动口,全面促进和训练孩子的思维。
2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父母要给孩子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容易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思想会受到父母的左右,只会盲从附和父母的意见,这样会影响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c2cd00908b154b088c0ab9a88eaeeee3\

10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639ce8e3cf1f45c2825fab710716ed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