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不是石敬瑭割给契丹的?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不是石敬瑭割给契丹的?

2020-07-25 01:32阅读(63)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不是石敬瑭割给契丹的?:说“割让”太客气了,幽云十六州,是石敬瑭主动送给契丹人的。分裂的中原,如何对抗新兴的契丹?燕云十六州是战略基本

1

说“割让”太客气了,幽云十六州,是石敬瑭主动送给契丹人的。



分裂的中原,如何对抗新兴的契丹?燕云十六州是战略基本盘

唐朝末期以及五代初期,中原大地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实力遭受了间歇而又持续的削弱;与此同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则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强势崛起,开始打起了南下发展的歪脑筋。但你大爷仍是你大爷,那时的一个藩镇,都能收拾得契丹人毫无脾气。

比如在公元903年,也就是唐朝灭亡前四年,牛气哄哄的契丹王耶律阿保机派他的大舅子南侵,惨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设计抓获,契丹人吓得痛哭流涕,只得认怂。最终,他们一点钱财都没抢到,反而搭进去了大量老本将大舅子赎回。

接下来趁唐朝灭亡、中原大乱之际,耶律阿保机强势统一了北方草原,实力空前强盛。公元907年,他曾率领30万兵马入侵云州(属于幽云十六州),并与当时的晋王李克用结为兄弟,约定共击后梁。



但让李克用吐血的是,自己的好兄弟扭头就向朱温示好。其原因很简单:实力不足,不敢硬钢后梁,见风使舵占点便宜就是了。

到了公元911年,卢龙节度使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被晋王李存勖击败,大量卢龙军民被契丹趁机掠走。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称皇帝,学习中原设置百官,任用原刘守光的参军韩延徽为谋士,在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学习中原,进一步吸引了大量汉人留居。为了管理境内的多民族,他甚至还设置了两套平行的行政机构——北面“以国制治契丹”,南面“以汉制待汉人”,务实的制度改革,使契丹的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实力提升了,当然要继续尝试南下。但不幸的是,燕云十六州的存在,让其屡屡受挫。比如在公元917年,契丹围攻晋王李存勖治下的幽州,李嗣源率五千突骑“潜行溪涧,袭其不备”,杀到幽州城外,内外配合、大破契丹军,生擒对方队帅。

结合下图我们可以发现,幽云十六州的设置,将城垒与崇山峻岭完美结合,有效化解了游牧民族的机动优势,形成了横亘在北方草原与中原农耕区域间的完美防线。



公元926年,耶律德光即位后,当然不会放弃南下的夙愿。但契丹人虽也会斩获小胜,但整体来上说,仍旧难以逾越燕云十六州这座牢固的防线。

但耶律德光不会郁闷太久,很快就发生了“天上掉馅饼”一样的好事。

为了私欲,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当成礼物送给了契丹人

公元936年七月底,后唐负责防御契丹的大将石敬瑭送来密书一封,耶律德光打开一看,高兴的几乎要精神错乱,他欢呼雀跃的向母亲报告说:“孩儿最近梦见石郎派遣使者来,现在果然来了,这真是天意啊。”

石敬瑭信里写的是啥?主要有两点:

第一,向契丹称臣,并称呼比自己年幼的耶律德光为父亲;

第二,拱手送上幽云十六州,前提是耶律德光帮自己攻打后唐皇帝李从珂、灭掉后唐

我相信,任何人看到这两点,内心都会有一万匹神兽呼啸而过。石敬瑭为啥如此恬不知耻、毫无下限?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我们简单理一理后唐发生了什么:

公元923年,有“太宗之风”的晋王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后唐;

但此后的李存勖迅速变了个人,沉迷戏子、热衷敛财、杀害忠臣,最终自己的干兄弟、名将李嗣源起兵造反。公元926年,大军进逼之下,郭从谦发动叛乱,李存勖在兴教门迎战,结果中流矢而死;

李嗣源称帝,但也没风光多久。公元933年,次子李从荣误判形势、意图夺位,结果被守将斩杀。李嗣源悲骇莫名,病情加重而死;

李从厚即位后,虽欲励精图治,但不懂治国,优柔寡断、不会用人。李嗣源的养子、潞王李从珂深受忌惮,愤而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叛乱;李从厚逃出京城,遇到了姐夫、正率军入朝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本以为翻盘有望,却不曾想对方审时度势,麻溜的站到了李从珂一边;



李从珂、石敬瑭,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骁将,一个是义子、一个是女婿,本来就不怎么对付。前者在公元934年即位后,对坐镇晋阳、防御契丹的河东节度使、北面总管石敬瑭石敬瑭愈发猜忌,二人矛盾日渐激化。

公元935年,李从珂派人监视石敬瑭,第二年又试图调其为天平节度使,实际上是想夺其兵权。本就想谋反的石敬瑭断然与朝廷撕破脸,由此也迎来了李从珂的平叛大军。

石敬瑭虽然颇有实力,但面对李从珂仍是“胳膊扭不过大腿”。为了干掉对手,他果断向曾经的死敌契丹求援,于是发生了上文的那一幕。


后面的情况无须细述,石敬瑭终于如愿当上了皇帝,虽然仅仅是个“儿皇帝”。而耶律德光则是最大赢家,经过这次事件,他不仅得到了更为可观的汉地、汉人与物资,而且还占据了以往阻碍自己进入中原的战略屏障,其精骑从此可以长驱南下、在华北平原肆虐。



此后的数百年间,中原政权面对北方游牧政权再也直不起腰来,这几乎全拜石敬瑭所赐。

但多行不义必自毙,石敬瑭最终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他的养子石重贵接班后,不甘当“孙皇帝”,不再向契丹国称臣,双方撕破脸大打出手。期间两方互有胜负、你来我往,但受制于多年战乱的削弱、见利忘义将领的出卖,还有最重要的——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阻隔,后晋最终败下阵来。公元947年,后晋都城开封被攻破,石重贵投降,被关了数十年后,于公元974年病死。

2

幽云(幽,北京。云,大同)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在北纬38.4°—40.6°;东经112.4°—117.4°这片大约十一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泛指北京至大同一线土地。

燕云十六州是燕山--太行山一脉古代是中原文化农耕文化和北方塞外草原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为华北中原屏障。境域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自古以来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十六州分别是:

幽州(燕,今北京市区近郊): “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的帝都之地。颛顼时曰幽陵;帝尧时曰幽都;帝舜时为幽州地;春秋战国时为燕国;此后辽、金、元、明均以此为国都。“自契丹、女真以及蒙古相继都燕,而中原受控御者垂数百年。

顺州(今北京顺义):本隋开皇年粟末靺鞨厥稽部首领突地稽率部归附安置地,取名顺州。隋炀帝改辽西郡,唐初改为燕州,开元年间移今址称辽西县为顺州治,辽废辽西县而州犹存

儒州(今北京延庆):儒州位于太行山前山后间,八达岭、妫川、岔道口、延庆卫(居庸关口)为北方天然屏障。

檀州(今北京密云):汉设白檀县。后魏密云县及密云郡、安州。后周改玄州。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檀州。辽仍为檀州。县东北有古长城口古北口,两岸壁立,中间小路仅容一车可行,下有深涧巨石叠垒。五代梁乾化年,晋将刘光澹攻刘守光,克古北口。宋宣和三年,金人败辽兵于古北口。第二年,金取燕京归宋;继而金将蒲苋败宋兵于古北口,复取燕京。其后又有元与金、明与元、明与俺答等各种势力争夺古北口。

蓟州(今天津蓟县):“蓟州自山海关西至居庸关之灰岭,隘口共一百二处,相去约两千两百里……”城堡隘口有雄武城、安远城、石门镇、鸡苏砦、无终城、马兰峪关、喜峰口关、松亭关等。戚继光说:“蓟地有三:平易交冲,内地之形也;险易相半,近边之形也;山谷仄隘,林薄蓊翳,边外之形也。平原利车;近边利骑;边外利步。三者迭用,可以制胜。”《九边志》。

涿州(今河北涿州): 唐大历四年置涿州。北通幽州;俯视河北。城西南有唐末所设岐沟关,五代晋王李存勗遣周德威破关,涿州遂以城降。宋太平兴国四年北征幽蓟,太宗遣孔守正先取岐沟,契丹东易州刺史刘禹慑于大军威势以州降;涿州判官刘原德遂以城降。州东南有督亢陂,战国燕太子丹派荆轲献此膏腴之地地图于秦始皇。

瀛州(今河北河间):滹沱河、高河、滱水、胡卢河等在其境。旧志说:州在滹沱、高河之间,故称河间。袁绍、公孙瓒、曹操等古人曾战于此。及石晋落入契丹手,周世宗力夺之后,金欺宋、元攻金、明灭元无不先取瀛洲,境内河谷综合,沟壑起伏,地势险要。

莫州(漠州,今河北任丘北):唐景云二年置鄚州,先天初于州北置勃海军,开元十三年改为漠州,旋又为莫州。石晋(石敬瑭)入于契丹。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有易水、濡水、镜河、白洋淀、掘鲤淀、通利渠等。

新州(今河北涿鹿):道通燕云、襟带妫蔚,为北京西卫核心地区,唐乾宁初李克用拔武州,取新州,进攻妫州,长驱直入居庸关,幽州等望风而降。

妫州(今河北怀来): 自古边防要地,为居庸关之外卫,武后时置清夷军于州城内。境内有土木驿堡,榆林驿堡等,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于此大败被俘。

武州(今河北宣化):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唐乾宁初李克用欲侵幽燕,先拔武州,进围新州,幽州节度使李匡筹败亡。朱梁乾化三年,晋将李嗣源攻刘守光,先分兵将山后八州缴械,再取武州,令刘守光感到末日已近。其后金亦由武州入侵燕云。元则先下武州,蚕食山后八州,继而吞并山前诸州。

蔚州(今河北蔚县):古为代郡,东临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张家口,州山川险固,关隘深嚴,控燕晋之要冲,为边陲之屏蔽,飞狐形胜,甲于天下!”境内有代王城、天成军城、定安城、隘门关等形胜要冲。

应州(今山西应县): 应州南控雁门,北接云州、朔州,地势平缓,易于骑兵驰骋突袭,守御要区也!”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州山川险固,关隘深嚴,控燕晋之要冲,为边陲之屏蔽,飞狐形胜,甲于天下!”境内有代王城、天成军城、定安城、隘门关等形胜要冲。

朔州(今山西朔州):又称大同军城。武后大足元年改大同军为大武军。开元四年拔野古、回纥(he)、同罗等五部来降,安置于大武军北即此。有洪涛山、太和岭(勾注山)、松子岭、雁门关、杨六郎砦等险要。

云州(今山西大同):战国时为燕赵边境。秦威胁中原,每每声言要破大同以张军势。汉时也是缘边郡地,常遣将屯军防战北寇。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后改云中,今山西大同),唐初屡被突厥南侵,后建设军屯以藩卫河东、河北。五代石敬瑭将其献与契丹,宋没有能力夺取,才有后来的靖康之辱。之后女真亡辽、蒙古亡金都是先夺大同,随即燕京覆亡。

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一大片地区。“燕云”之名始于北宋末,初为宋人企图收复北方失地的泛称(《宋史·地理志》)。

公元936年,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勾结契丹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辽太祖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幽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并影响平洲,营州,易州等地,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石敬瑭卑躬屈膝,献土称帝,割让燕云十六州留下了千古骂名卖国贼,但他根本不是汉族,而是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地区迁徙过来的,生于太原汾阳里的粟特人,即所谓邵武九姓中的“九姓胡”,现在粟特人融入了汉民族。康阿义屈达干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继芬夫人米氏,后来康、安、米、石皆为粟特姓氏。五代中后唐和后汉的皇帝也都是沙陀人(西突厥一部),所以割了汉地也不心疼,就是苦了后周,北宋失去了北方屏障,陷入了战略被动的局面。

3

先说结论,是的,石敬瑭称“儿皇帝”将“幽云十六州”献给比自己小十岁的父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

幽云十六州具体指的哪里?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音归,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

可以看到,幽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使得中原失去了天然抵抗屏障,建了几百年的长城也失去价值,契丹从此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流域,给中原大地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也给有宋一代带来深深的边境隐患,直至宋朝灭亡!

石敬瑭,河东太原人(今山西太原人),喜好兵法,受到李嗣源器重,并将女儿许配给他。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五代十国的乱世,群雄并起,后来岳父李嗣源登上帝位,石敬瑭也因功得以厚封,累至河东节度使,另兼职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地军队蕃汉马步军总管,掌握了河东这块后唐起源地区的军政大权。李嗣源去世后,其三子李从厚即位,被其养子李从珂发动政变杀死,李从珂即位,是为后唐末帝。

后来,石敬瑭受到猜忌,李从珂下令罢免石敬瑭的官职,派兵讨伐,面临大军,石敬瑭向契丹求援,答应事成之后献上“幽云十六州”,称儿国,并每年进贡大量财物。辽太宗皇帝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和石敬瑭军队夹击后唐军队,后唐灭亡。

幽云十六州失去后,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曾发兵收复,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举入侵,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谏之下御驾亲征,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来辽弱金盛,金国建都燕京,元朝后来也建都于此,直至明朝,幽云十六州才重回汉人势力范围。

4

朋友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幽云十六州就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

幽云十六州,其实就是燕、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这十六个州,也就是现在北京和天津的北部,以及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

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国后晋的开国皇帝,即后晋高祖。年轻的时候朴实沉稳,不苟言笑,看过不少兵书,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起初在李克用义子李嗣源手下做事,在后来后唐灭后梁的作战当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唐最后一位皇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是当时的河东节度使,不过他们君臣之间可没有丝毫信任,李从珂反而把他当做一个最大的威胁,为了保命,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来后唐军兵临城下,石敬瑭便向契丹求援,许诺事成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而且甘愿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做了契丹的“儿皇帝”。随后在契丹的帮助之下,石敬瑭灭后唐,称帝后定都汴梁,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以出卖国土为代价,满足个人称帝野心,使他沦为千古罪人。更为恶劣的是,石敬瑭此举还有一个严重后果,使得此后将近五百年时间里,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失去屏障,门户洞开无险可守,此后金国灭北宋、元朝入主中原,都与幽云十六州的易手有莫大关系直到朱元璋在南京誓师北伐,由大将军徐达经略华北。徐达采取朱元璋拟定的“断其羽翼”的战略,先是攻克山东、河北等地,再挥师元大都(北京),元顺帝无兵可支,抵挡不住,北窜蒙古草原,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中原国家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