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苏轼,他的一生究竟如何?:苏东坡的一生可用他自己的两首诗词来形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朝: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展现了雨来风大的情景,又用“莫听”二字说出外物不足挂在心上。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说在雨中仍然可认舒服的慢行,后面一句接的幽默而又深意,“同行都感到狼狈,而苏东坡不觉得。
苏东坡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心态,有一种敢斗不怕风雨精神。一蓑烟雨任平生”,延伸由及整个人生,加强苏东坡面对风风雨雨而偏偏坚持的情怀。
到“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也为下面所发感慨作铺垫。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这首词好就好在有双重意义,人的一生难免得遇风雨突来的时候。苏东坡自己就多次仕途坎坷不顺,被贬到州、惠州、儋州、黄州等地,但苏东坡坦然面对。
面对突然而至的不顺打击,如面对大风大雨一样,可以乐观淡然去迎接,风雨来就来了,你又躲不开。而苏东坡乐观旷达的心态,让人感概也有启发,苏东坡就有这样的性格。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唐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观浙江涛》苏东坡。
浙江江潮历史多有诗文之人留下作品的,而浙江江潮是有规律的会逆流而来,浙江江潮惊涛拍岸,在浙江为官的苏东坡当然要观潮写诗来。
开头就写出了墨绿色的钱塘江水,浩浩荡荡逆流而来,马上又让人感到有点透不过气来的波涛,日夜不停地翻着涛天浪花冲击着堤岸。可是虽然诗人在岸边城郭里,也被拍岸的大浪打湿了头,但观潮诗人仍然兴致勃勃,心有诗意必须要述胸怀。
诗人触景生情,似乎在暗喻:说人生一辈子,哪能不见逆浪,越遇而越见气概和豪迈,年轻时当心在天空,白发已生时,也可任凭风浪起不变初衷。苏东坡是言行一致的文学家,被贬杭州但他仍不泄气,在当地做了许多好事,解决当时的西湖要被葑草堵塞的事,功在当时,又利在后世。他主持修筑的长堤,现称为苏堤。
他主持了整治西湖的大事,兴建水利,有利百姓生产和生活。后人怀念他,把苏东坡当年主持筑建的西湖长堤称为苏堤。
苏堤春晓现成为闻名的西湖美景之一,如果当年在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别的什么官。那西湖今天什么样还真难说。
中国古代诗文之人,有才华就已经让后人可以叫好;有自己的坚持,特别是有挫折有坎坷时初心不变,不随波逐流也让人称赞;但是有才华,又有自己的坚持并且豁达想得开,又能去安下心来去做点利国利民的大事,又见效果者,大概真少之又少,但苏东坡是一个。
但是如要问他的一生究竟如何?当然可以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观浙江涛》来回答。
苏轼的一生算是幸运的,虽然在政治上有些失意,但是在文化创作上宋朝是给了他足够发挥的空间。所以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词大家。尤其在生活上命运不曾亏欠过他,在今天看来他也是幸福的旅行家和美食家。
图·国画中的苏轼
苏轼的父亲苏洵原本属于一个穷酸人,27岁以前还吊儿郎当的没有家庭承担。但是苏轼的母亲程氏,却是一个不比孟母差的人。之所以这样说孟母是培养了孟子,俗话说天下父母心。将自己的孩子尽心尽力培养成才是每一个父母都愿意做的事情你想要做的事情。但是苏轼的母亲伟大之处就在于她不仅仅是培养了苏轼、苏辙,还在于他在苏洵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半点的唠叨,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而且给丈夫永远是鼓励和安慰。后世之人皆把目光投向了一门三父子三苏,却忘记了三苏背后的女人――程氏。
图·苏轼兄弟在母亲面前背诵诗歌
因为有一个好的母亲,父亲在不断的进步。诗词、政治策论成就上都大有成就。这样的成就带动了苏轼两兄弟,所以苏轼两兄弟在诗词政论上的成就得益于其父亲,而苏轼两兄弟豁达开朗的性格则得益于其母亲。
苏轼这个人与其说他放荡不羁还不如说他过于耿直。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宋神宗时期三大风流人物。
图·北宋风流人物关系图
王石主张变法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但是变法过程当中过于激进,不仅仅伤害权贵的利益,也伤害了不少平民百姓的利益,其中的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与保马法平民百姓有些苦不堪言。作为生活上是好友政治上是政敌来讲的司马光肯定是持反对意见,苏轼看到百姓受苦情形以后也站出来反对,这样就得罪了宰相王安石,而王安石背后站的是宋神宗,苏轼变相的得罪了宋神宗,而个人又不像司马光那样为人圆滑。最后自求外放,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图·王安石
在杭州的三年里此时的朝廷中人并没有忘记苏轼,他们在翻看苏轼写给宋神宗的辞表《湖州谢上表》时,被苏轼的政敌舒亶、王珪、沈括抓住把柄,兴起了北宋时期的文字狱。为了罗列罪证他们花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翻看苏轼的各种诗词。比如,《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明显是在讽刺青苗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在讥讽新法改革科举制度;“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公开和朝廷大力推广的农田水利法唱反调。其中,最有分量的一句“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好家伙,你是有多恨当今圣上,非要到九泉之下去寻找真龙,当今圣上可没死呢!此次宋神宗发作,苏轼差点被判死,好在王安石为其求情,这也看得出王安石的心胸人品还是不错的。苏轼被贬至黄州(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做团练使。
图·黄州东坡肉
宋神宗去世王安石新法停止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上任以后大刀阔斧的废除王安石之前的各种变法。王安石新政停止,意味着苏轼当初作为反对者胜利了,苏轼也从一个八品官成为了正三品回到朝廷。苏轼的老毛病又犯了,可能是王安石就过他的原因,他又开始反对司马光废除新法。此次又被贬出京城再次来到杭州。
图·儋州东坡羹
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朝中的政治恶斗并没有因此结束。原版的改革派成为新派,守旧派被称为旧派。不知怎么的新派就又占据了主导的力量,苏轼既反对过王安石照理说属于旧派,又反对过司马光又像是新派。此时若是苏轼闭嘴不说话也就没什么事了,关键他又说话了,这次他是和新派唱反调我就发现他的口头禅莫非是“非也,非也”。此次新派,为了赶尽杀绝永绝后患,将苏轼贬出朝廷贬到颖州,(现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在被贬的路上又被贬到广东惠州,最后被贬到儋州(现海南省儋州市)。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要么是被贬要么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以说命运有些坎坷,但自古以来诗词出清平,文章憎命达。在这些被贬的地区和被贬的路上却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比如被贬为黄州团练使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惠圆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比如被贬到惠州写下了关于荔枝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了海南儋州又写下《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梦死,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其文学成就之高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欧阳修并称“唐宋八大家”。
图·苏轼的中国画
写诗的时候苏轼常常饮酒,思想跳跃,也将诗词书写与纸面,由于饮酒的作用,写的字比较飘逸自然,自成体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宋四家。存世的书法真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
图·苏轼的书法
宋朝书画不分家喜欢写诗词的人,也能够用画来表述自己诗歌的意境,这也使得苏轼也擅长画画,尤其擅长画山水松竹,其画意境深远重视神似。为以后的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的画作有《竹石图》、《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
如果说苏轼是一个旅行家是有点被逼无奈,毕竟不是被贬就是被贬的路上这样的旅行呢,有点沉重。那么说他是美食家绝对不是言过其实,苏轼的一生是豁达而且开朗的。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可以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亏待自己的嘴和胃;无论生活多么困苦,生活的品质总是会保证;所以是名副其实的“饕翁”
图·东坡豆腐
被贬到杭州的时候制作五柳鱼现在又被称为东坡鱼;在黄州的时候制作东坡肉、东坡肘子;在惠州的时候每天吃的甜食品着荔枝;在儋州的时候制作东坡羹……
苏东坡在政治上是命运坎坷的,不够圆滑世故甚至是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政客,所以一生都在被贬谪和去贬谪的路上。但因为命运的坎坷让苏东坡在诗词文学造诣上达到了宋朝的一个顶峰,宋朝对于文人墨客的重视让他多次化险为夷,在贬谪的地方依然给予足够的衣食待遇所以让他有时间创作书法绘画,书法绘画造诣也是前所未有的。宋朝国土面积是历朝历代当中比较小的,但经济发达程度确实最高。苏轼在贬谪的地方,依然可以尽情的畅享美食享受生活。从政在宋代苏轼是不幸的,生活在宋代苏轼却是最幸运的。
文/淦珩 图/网络
前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诗道出了他放荡不羁的人生态度。诗中描述的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美食家。然而这些并不能完全描述他的一生。那么诗中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和你们一起来好好了解一下苏轼。
1.早年经历
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苏洵为其取名苏轼,希望他可以像车前的扶手一样,默默地帮助他人。二十一岁虚岁时,苏轼和弟弟一起进京赶考。考试时,苏轼的文章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清新脱俗,与众不同的气质。考官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主考官欧阳修也表示了对苏轼的赞赏。
小考官梅尧臣看到他的文章时有几处不知道出处,于是前往向苏轼询问那几处的出处。而苏轼当即却回答:\"为什么要知道出处!\"欧阳修一听,禁不住对苏轼的这种豪放不羁的态度大为赞赏。在他看来,将来的苏轼,文章一定能够名扬天下。
2.名动京师
随着欧阳修的大为称赞,苏轼一下子在京师之中名声大噪。一有新的文章,马上就会传遍整个京师。然而,正当苏洵苏轼在京师名声大噪,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噩耗却来的那么猝不及防。苏轼的母亲因病去世了。父子三人回乡奔丧。十个月之后,苏轼回京。
公元1061年,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苏轼被皇帝授予了第三等的好成绩。这个成绩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苏轼可以说考了个百年来的第一人。根据《宋史》记载,自宋朝建立以来,仅仅只有两人取得这样的成绩。除苏轼外的另一人还是个第三次等,与苏轼相比还落后了一个级别。皇帝也给了苏轼一定的特殊待遇,直接授予他正八品的官职。不然的话,按照他的资历也就只够当个九品下的小官。
3为官生涯
故事背景:以王安石为主的新党主张新法。以司马光为主的旧党主张旧法。两党之间摩擦不断。
事发经过: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向皇帝诉说新法的诸多不好之处。王安石知道这件事情后感到非常愤怒,于是派人去皇帝身边去说苏轼的坏话。于是苏轼决定请求离开京师,前往别的地方当官。苏轼做官的能力和从政的水平还是可以的。最起码比起那些只有才华,没有能力的人好多了。苏轼在多地担任知州。将所管理的地区都治理的不错,建立了不少政绩。
小结:苏轼不满新法,上书皇帝。新党派人说苏轼的坏话,苏轼只好请求外调。好在在其他地方苏轼可以一展拳脚,他将自己所管理的地方都治理地不错,百姓们也很爱戴他。
4.乌台诗案
苏轼之所以在辗转多地担任知州是因为苏轼作为保守党与王安石为主的新党不和,并不是不想回到朝廷而是根本没办法回去。之后,王安石因为大局被宋神宗罢免,但是王安石的新法依旧被施行,而新党的大臣们也成功上位。而这些人趁自己有皇帝的支持免不了要对旧党进行打击,而苏轼就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他们找到苏轼所写的诗然后一点一点分析,曲解后推出一个结论,苏轼他嘲讽新法,对皇帝大不敬。于是他们上书皇帝,说苏轼的种种不是。皇帝对此不信,但又不得不考虑到这些大臣的感受,于是让他们派人前往调查。于是这些人就派人去湖州把苏轼押解回京。
回京途中,苏轼曾经数次想要跳河自杀,但又害怕连累自己的家人只好作罢。回到京师,那些新党大臣把苏轼的诗曲意解读,还将苏轼屈打成招,逼迫苏轼认罪。各方人士听说后都为苏轼求情,就连王安石也亲自写信给皇帝求情。皇帝最终还是决定把他给放了,贬到一个小地方——黄州。担任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甚至连俸禄都没有。而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乌台诗案。
小结:苏轼被新党的大臣蓄意诬陷,而他本人对此也毫无办法。被他们强行押解回去,被屈打成招。虽然最后逃过一劫,但是被贬黄州也让苏轼心灰意冷。
5.黄州赤壁
苏轼被贬后感到心灰意冷,他到任后,因心情十分郁闷,故在此地的赤壁山游玩。在此,他留下了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等等。后人谈论到苏轼的这段经历时,都会将其作为苦中作乐的典范。在任期间,苏轼在便在此种田来帮助维持生计,正因如此,苏轼便有了\"东坡居士\"的别号。
公元1084年,苏轼被调往他地任职。由于路途十分遥远并且艰辛,苏轼的小儿子在路途之中不幸身亡了。苏轼十分悲痛,上书朝廷,请求暂住常州。朝廷批准,后来又因为诸多原因,苏轼在常州常住并将常州当作自己养老的地方。公元1085年,司马光重新担任了宰相一职,新党势力也因此受到了打压。苏轼他也官复原职并不久之后就被召回朝廷。之后的几个月里,苏轼不断的升官。可在苏轼看来,旧党现在的行为与新党毫无区别。于是苏轼上书抨击旧党。旧党因此开始陷害苏轼。苏轼明白了自己处境,再次请求外调。
公元1089年,苏轼前往杭州任职。在杭州这段时间,苏轼过得还算比较舒适。然而好景不长的是两年后,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因政见方面的不合,接下来的几年里,苏轼又被派往多地担任知州。到了公元1097年,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他被调往儋州。而在当时,这就相当于是除满门抄斩最狠的处罚了。但是苏轼却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又一个故乡。苏轼也对当地的文化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直到现在当地依然有不少纪念苏轼的物和景。
小结:虽然仕途多有不顺,但是苏轼始终都能苦中作乐,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继续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百姓们对他也称赞有加。
6.晚年生活
宋徽宗即位之后,苏轼又被调往多地任职。公元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重新担任朝奉郎。然而回去的路上,苏轼于常州不幸去世。第二年,苏轼的次子苏过按照父亲生生前的叮嘱将父亲的灵柩安葬在柘城县。宋高宗即位后,追封其为太师。
结语:苏轼年轻时参加科举及制科考试,名扬天下。起初受到重用,但他反对新党,后来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直到司马光成为宰相他才东山再起。后来他与司马光等人的政见不合,于是自己请求外调。之后,苏轼被召回朝廷,被调往多地任职。虽然苏轼这一生多有坎坷,但是他的乐观豁达还是感染了无数的后辈。
说苏轼才华横溢是对的,说他放荡不羁,笔者不敢苟同。苏轼并不是放荡不羁的浪荡公子,而是,超然于世的大文学家。
探究苏轼一生究竟如何?这是个比较厚重的问答,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明白。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苏轼这一生是忠君爱国,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文学家!
苏轼忠君爱国,是指苏轼考中进士,但一直没机会在朝内从政。当时他为父亲守孝,回京后,才开始参与政治。那时,苏轼年轻气盛,才30出头,正遇王安石变法。由于对朝廷里面的事还不是很明白,对王安石变法,谈了一些不同意见,这些意见都是为了皇帝治理国家。但没被采纳,苏轼认为,自己没有了忠君报国表现自己的机会了,为此,他请求下放地方任职。从此,苏轼走上了从政之路。
苏轼的性情是开朗地,以诗文为伴,走到哪里都会赋诗作文。他下放地方任职的第一站是杭州,任通判,二把手。在杭州干的不错,届满擢升密州任知州,成了一把手。此刻的苏轼抱负满满,一心想报效祖国,他写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明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弓雕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在密州为君国做出了优异的成就。他带领密州百姓抗旱灭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社会稳定,整个密州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诗词文赋在密州硕果累累,他的豪放词风就是在密州形成的,被誉为豪放词派。
苏轼在这一阶段的表现,给人的印象,他并不是搞政治耍权势的人。而是一个很耿直,豪爽,做人处事超然于世外的人。他在密州建盖公堂和超然台就是很好的例证,没有“无为而治”的思想,没有超然于世的态度,他也不可能主动要求下放基层做官,并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豪放诗词。
在政治上苏轼遭遇厄运,是从“乌台诗案”开始的。从此,一直不顺,一蹶不振,被贬黄州,流落儋州。在这个期间,当苏轼50岁时,从黄州擢升登州,再次路径密州时,自己感慨万千“黄鸡催晓凄凉曲,白发惊秋见在身。一别胶西旧朋友,扁舟归钓五湖春”(苏轼《过密州次韵赵明叔乔禹功》)。在政治上苏轼一直是受迫害的。
苏轼自从被贬黄州之后,在政治上已经悲观失望了。没有了年轻时的政治抱负了,而把情绪和精力基本用在了诗词文赋创作上来了,这已经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他继续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苏轼一生经历仁宗、神宗等五朝,仕途坎坷。
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在宋神宗时期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调。,历任杭州通判,与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期,被召为翰林学士,新党再次执政,苏轼又被贬惠州,再贬琼州。徽宗即位,赦还苏轼,途中死于常州。
在文学创作上,无论是诗,词,文章都堪称大家。他的诗具有意境新,变化多,笔力壮的特点;词作冲破了晚唐以来的香泽之气;散文风格变化自如,他在文学的成就上,均代表了当时北宋文学的最高水平。
苏轼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成就享有巨大声誉,他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文学人才,其中以苏门四学士最为出名。
国家不幸诗家兴,语到沧桑句便工。政治上的不如意反倒成就了苏轼的文学地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时期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皆位列于唐宋八大家。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然而却命运多舛,仕途不顺。
苏轼小时候便显现了超高的文学天赋,于是苏洵便在为父守孝期间,闭门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了苏轼与苏辙。苏轼虽天赋高,却不热衷读书与做官。在少年时代苏轼竟与好友陈太初一起踏上了眉山的道观想要出家,想要得道成仙。观主不答应,他们便不走,后来是苏洵带了十几个族人找了十来天才找到了苏轼,给带了回去。
当时的文学之风不正,为了中试人人都写“太学体”,苏洵看不惯这种不正之风,坚决不写,结果应试一律不中,却又热衷于权利做官,便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苏轼与苏辙的身上。
嘉佑二年,苏洵携苏轼苏辙进京应试,苏洵不愿父子同科就没有再考。苏轼呢一路高歌猛进,高中榜眼。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顶了曾巩的黑锅。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正当苏轼大展宏图之际,接到了母亲病故的噩耗,只得回家奔丧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正赶上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和,苏轼上书抨击新政的弊端。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被迫离京。
离京之后,苏轼辗转杭州,密州,徐州为官。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在徐州任知州期间,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驱使富民重新回到城里。苏轼到武卫营,呼喊士兵长官说“:河水即将冲毁城墙,事情危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但也请你们为我尽一点力。”士兵长官说“:太守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辈小人,应当效命。”带领他的士兵们拿着畚箕铁锹出来,修筑东南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着城墙。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露出水面仅仅只有三版那么高。苏轼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墙上,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别堵塞缺口以守护城墙,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后来苏轼任湖州知州,给神宗写了一篇《湖州谢表》。本是简单例行公事,好好谢恩便是,却添加了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于是苏轼便被逮捕,牵连数十人。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从这也看出来苏轼在政治上的低能。
而后苏轼不再热衷政事,寄情于山水间。在游览赤壁山后,写下了广为人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发妻死后写下了《江城子》。因为政治的失意,一身才情在文学上迸发出来,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的一生虽说才华横溢,却是悲哀的,不热衷政治,偏偏卷入里面。
起伏不定,各种滋味,虚盈成败,体会丰盈的人生。
苏轼,居庙堂之高时可以心系平民纵论天下;处江湖之远时,可以谈禅论道诗意天涯;风流处,一花一草佳人明月俱可入诗入画;世俗处,一粥一饭锄禾种瓜,东篱西院访农交友可饮淡酒粗茶。他是不折不扣的文学大家,口口相传的诗词,豪放的如大江东去足以千古风流,婉约的如明月几时有让人想把酒问青天!他的豁达乐观是真实不做作的,官场沉浮,他风轻云淡不怨不恨,仍然有“一蓑烟雨任凭生”的定力。而我最喜欢的是他没有士大夫文人的那种清高倨傲,目下无尘的样子。相反的,他居蛮荒之地,却能贴近俗世,食人间烟火。这个样子的苏东坡才最可爱!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务农。他自己开荒种菜,自己筑泥墙建房,自制东坡肉东坡汤,自配药汤。他比陶渊明的归隐要高级:情商高,务实而且热爱且懂得怎么接地气的活着。他写道“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在我泥筑的家园里,草屋五间,瓜果蔬菜刚刚摘来,清香淡淡。我贤良的妻子在采桑养蚕,我在荷锄耕田。周围有我开垦的稻田,碧绿的稻苗茁壮成长……你相信这是一个宋代曾经的士大夫,能诗擅画的文人,写的一篇日记吗?苦哈哈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除了苏东坡,翻遍文人的轶事秘闻,我还真没有看到!
苏轼,有着一个高雅有趣的灵魂。他穿越千年的行走着!他激情飞扬的活过,他深情款款的爱过,他欲语还休的孤独过,他酣畅淋漓的醉过。他可以和高僧谈禅,他可以和农人谈论庄稼,他可以流连繁华,他可以人淡如菊……苏东坡,大写的人生,有着炫目的繁华!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