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前言司马昭发兵灭蜀时,蜀汉军师将军、羽林中郎将诸葛瞻率军在绵竹阻抗偷渡阴平后冒
司马昭发兵灭蜀时,蜀汉军师将军、羽林中郎将诸葛瞻率军在绵竹阻抗偷渡阴平后冒险深入的邓艾孤军,最终却被兵微将寡的邓艾一举击溃,几乎全军尽没,瞻与其长子诸葛尚皆战死。邓艾则长驱直入成都,逼降刘禅,灭了蜀汉。这些都是史有明载的事实。题干唯一与史实不符的是彼时诸葛瞻没有七万雄兵,他率领的是蜀汉御林军,也就是负责保卫成都的禁军,最多只有两、三万人。
诸葛瞻,字思远。他是蜀汉开国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十七岁时娶了蜀汉皇帝(应为后主刘禅之女)的公主为妻,官拜骑都尉。因祖荫庇佑,次年即为羽林中郎将,之后屡获升迁,先后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诸葛亮生诸葛瞻时已年近五十(47),可谓老来得子。但诸葛亮对诸葛瞻却从不溺爱。
诸葛亮对诸葛瞻的成长、生活、学习要求异常严格。他曾在戎马倥偬之余,写下著名的《诫子书》,他在信中告诫诸葛瞻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诸葛瞻虽无乃父那般超拔流俗的禀赋与才华,但成长也很快,他擅长书法绘画,博闻强识,为官清正,对蜀汉忠心耿耿。蜀国人追思诸葛亮,爱屋及乌,对才思敏捷的诸葛瞻也另眼相看,什么善政、功劳、好事都记在他的功劳簿上。《三国志》记载: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
和登高望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诸葛瞻只是德胜于才,其声望、美誉有拔高之嫌 。
在军事才能上,诸葛瞻更是远不如乃父诸葛亮。公元263年4月,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令诸军大举伐蜀,命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出狄道攻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自祁山攻阴平附近的桥头,以切断姜维的退路 ;大将军钟会则统十万魏军主力分别出斜谷、子午谷攻击汉中。
邓艾一部进展迅速,很快进至沓中,分三路猛攻姜维。姜维听说汉中已被钟会大军攻破,无心恋战,率军撤退。此时诸葛绪已陈兵桥头,姜维只得迂回北道,企图攻打诸葛绪侧后,诸葛绪胆怯,率部主动后撤三十里,姜维乘势夺回桥头。紧接着姜维率军南撤,同正北上的廖化、张翼、董阙援军会合,共同扼守剑阁雄关。
十月,邓艾军进至阴平,挑选精锐,准备和诸葛绪联手自江油关直扑成都,诸葛绪认为这点兵不足成事,拒不同意,引军去同钟会大军会合,钟会密告司马昭,说诸葛绪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将其槛送回京,其军全为钟会兼并。
钟会督军猛攻剑阁,姜维据险坚守,魏军屡攻不克,死伤颇重,加上山路艰险,粮食供应困难,十余万大军困在一道逼仄的山谷间施展不开,于是想退兵。
邓艾建议留主力在此掣肘、牵制姜维,自己率奇兵另辟蹊径,翻越阴平险道, 出阴平后经江油,直捣涪城 ,然后袭破绵竹,直取成都。钟会同意了邓艾的冒险计划。邓艾挑选敏捷精悍的将士,率军跋涉七百里无人险地,凿山开路,遇水架桥,艰难行进。史载,七百里阴平山高谷深,基本无路可走,艰险异常,邓艾裹着毛毡,推转而下,众将士攀援附藤,翻过一道道山崖,缓慢向前推进。
魏军出阴平道后突然出现在江油关下,蜀将马邈慌了神,又不知敌军虚实,遂开关投降。邓艾兵不血刃取江油后,立刻向涪城进发,很快逼近涪城,蜀汉军师将军、尚书仆射诸葛瞻率数万御林军据守该城,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 建议诸葛瞻派兵迅速抢占周边各处险要,以阻止邓艾军进入平原地区,诸葛瞻当断不断,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邓艾军迅速击溃了诸葛瞻部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则乘胜进击,途中他写信给诸葛瞻,欲诱降他,信说:
“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 。
意思是你如果投降,我必保举你做琅琊王。
诸葛瞻大怒,将邓艾使者斩杀,于是双方展开激烈对决,魏军孤军深入, 没有退路,人人舍死向前,锐不可挡,蜀军大败,诸葛瞻、黄崇、张遵(张飞孙)皆战死,御林军大部覆灭,少数逃散,诸葛瞻子诸葛尚策马冲阵,英勇赴死。
邓艾破绵竹后,前方便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 他继续率军向成都方向推进。魏军如神兵天降,突然来临,蜀汉朝野一片混乱,百姓纷纷出城逃亡,不可禁止。刘禅根据譙周建议,开城出降,还敕令姜维就地向钟会投降。至此,立国四十二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东晋史家干宝评价诸葛瞻曰:
“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泰始起居注》载: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诸葛瞻智、勇都不如乃父诸葛亮,但忠心与志向却和诸葛亮一样。 他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率军抵抗邓艾,拒不接受邓艾高官厚禄之诱降,最后战死沙场,也算不负蜀汉了。诸葛瞻、诸葛尚不愧是诸葛亮子孙,堪称三代英杰、一门忠烈。
【插图源自网络】
,,
诸葛瞻败给邓艾是事实,但是说七万雄兵败给两千残兵,那就是太夸张了。
公元263年,曹魏总经理司马昭打算兼并蜀汉集团,于是发动了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率领10余万军队进攻蜀国。由于刘禅没有听从姜维的建议,做好防备工作,致使魏国三路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蜀军惨败。这时刘禅才连忙令廖化增援姜维,另派张翼及董厥到阳安关口防守钟会之军。蜀军在姜维的布防之下,终于稳住了阵脚,将魏军阻挡于剑阁关外,双方僵持不下。
魏军攻关不克,孤军深入,粮草不济,钟会有意退兵。在此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偷袭阴平,奇袭成都的计策。刘禅听说邓艾偷渡阴平要来袭击成都,于是赶忙拉出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出来应战。而根据《晋书》记载:“计蜀战士9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4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根据《蜀记》及《晋书》所算,当时蜀国总兵力大概在10万左右,而且大部分都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在成都周边不到5万兵力。这5万还要被刘禅派出大部分去支援姜维,还有一部分要防守成都周边的其他城池。真正能够调给诸葛瞻的兵力十分有限。最后,刘禅只得大赦囚徒,并从中征集一部分囚徒出战,连同御林军也派给了诸葛瞻,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估计最多在3万左右。
而根据《三国志钟会传》说,邓艾原有兵力3万多,加上钟会派给他的5千,总计是35,000。除去战损以及路上减员,估计邓艾到达绵竹之时大约有2万人左右。因此真实的兵力对比应该是:诸葛瞻的3万vs邓艾2万人。
从两军的战斗力来看,诸葛瞻的军队由御林军以及囚徒拼凑而成。可是御林军名字是好听,但是个纸老虎,曾经在平定蛮人叛乱时吃过败仗。而邓艾的魏兵是百战之兵,战斗力强悍。
从诸葛瞻和邓艾的军事能力来看,诸葛瞻虽为诸葛亮之子,诸葛亮多次北伐时,诸葛瞻还小,没有随父出征,因此诸葛瞻没有实战经验,而且他也不听手下占据有利地形阻击邓艾;据城死守,坚持要跟邓艾在绵竹城外野战。诸葛瞻的战斗经验远不及得到诸葛亮真传的姜维。但是,姜维在与邓艾的洮水之战、段谷之战等多场战争中,皆以败北告终。可见邓艾的军事实力应在姜维之上,起码不比姜维差。所以,诸葛瞻比起邓艾来就更是差得远了。
结论:诸葛瞻对国家忠心耿耿,绝对没有问题,但其本人缺乏能力和实战经验,诸葛瞻应该采取的是据城死守打消耗战,耗死邓艾。可惜他采取了野战,所以他必败无疑。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首先要说一下,即使演义中也不是七万对两千,至于历史上,很可能邓艾的兵力占据优势。
在《三国演义》中,邓艾偷渡阴平时带了三万大军出发。为了稳妥起见,邓艾每走百余里,就留下三千兵安营下寨,作为后应。就这么一路走了过来,等到江油城下时,邓艾身边只有两千多人。
由于江油城守将马邈疏于防范,见魏军突然到来于是投降。邓艾一边收编了江油军马,一边下令沿路下营的各军到江油汇合。随后又兵进涪城,收降了涪城守军。此后诸葛瞻才奉命率兵七万前来迎战魏军。
因此此时邓艾手下的部队是三万魏军加江油、涪城的降军,并非只有两千多人。
而在历史上,邓艾是从手下军队中精选精兵偷渡阴平。按照段灼的回忆,邓艾手下军马大约两万不到。
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
除了邓艾本部人马外,钟会得知邓艾偷渡阴平以后,派将军田章等人也从剑阁西面小路赶往江油,协助邓艾抄袭蜀军后方。田章所部有多少人马史书上并无记载。不过田章在路上击败蜀军三校才和邓艾汇合。三校蜀军至少有两千之数,这么算起来,田章等人的兵力也有几千。
因此邓艾在偷渡阴平以后,手下的部队大约在两万左右。
史书上同样没有说诸葛瞻有多少兵力。不过在魏国进攻汉中时,刘禅抽调右车骑廖化、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兵去支援姜维,在剑阁迎击钟会统帅的魏军主力。另外魏军夺取汉中以后,还能从米仓道攻打巴郡,蜀军也需要分兵把守。这样留守成都的兵力不会太多。
考虑到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只有四五万人,诸葛瞻能拼凑出的部队显然最多也只有一两万,兵力要少于邓艾。
而且邓艾统帅的魏军久经沙场,战斗力强劲。而蜀军野战军大多在姜维手下,诸葛瞻手下部队的战斗力很有限。
所以诸葛瞻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都要比魏军差得多,输的不冤。
趣谈答案:诸葛瞻输给了邓艾,是真实发生的。但是诸葛瞻的7万雄兵输给了邓艾的2000残兵,纯属扯淡。
其实历史上的这一次战役的确是美化了邓艾,但是美化邓艾归美化邓艾,诸葛瞻可倒了血霉了。
因为诸葛瞻尽管脑子不聪明,而且行军作战的时候一股子劲往前冲,但是诸葛瞻也绝对不会蠢到自己率领七万雄兵,被对方的两千残兵击溃。
这是什么概念?这简直就是两个人打七十个人。我们之前曾经做过一个数据调查,一个绝顶的高手同时在和十个人打的时候,也有可能落入下风,最终惨死。
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呢?你哪怕他是绝顶高手也不可以吗?对的,即便他是绝顶高手也会有危险,这就属于典型的乱拳打死老师傅。
同样的道理,要指望这2000人去打7万人并且大获全胜,根本不可能。即便这2000人打败了这7万人,要指望着这2000人让刘禅投降也是不可能的。
三国演义当中对于数据存在着过大范围的杜撰性,而在三国志当中关于诸葛瞻和邓艾的士兵有着详细描述,诸葛亮所率领的士兵大约在3万左右,而邓艾率你的士兵大约在2万左右。
要命的是,诸葛瞻所率领的士兵属于当时的娃娃兵,什么叫娃娃兵的,典型的没有行军作战,没有进行过军事训练的兵,因为当时的蜀汉已经内外一空了。
而邓艾率领的那2万士兵才属于2万雄兵。
诸葛瞻可以说是蜀汉最悲惨的将军和最为悲惨的谋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川蜀地区对于诸葛瞻有着殷切的希望。这个期望究竟殷切到什么地步了呢?简单来讲,因为诸葛瞻的父亲是诸葛亮,至于诸葛亮在整个川蜀所拥有的地位,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甚至是谋略方面,都绝对是那个年代最顶尖的存在。
我们都在讲究老子英雄儿好汉,既然诸葛亮那么厉害,诸葛瞻也肯定是非常厉害的,既然如此,诸葛瞻为了蜀汉的将来,姑且率领的部队去守一守吧。
于是川蜀之地的百姓也好,甚至皇帝刘禅都根本没有问过诸葛瞻的意见,直接把军队的大权交给了诸葛瞻,希望他能够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展现出自己的高超军事实力和军事水平。
时间问题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时间问题。
什么是时间问题呢?简单来讲,诸葛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厉害,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接收到诸葛亮的智慧传承。
为什么说诸葛瞻没有接收到诸葛亮的智慧传承呢?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中年之后生的孩子,而诸葛瞻八岁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就已经去世了。
再加上蜀汉在诸葛亮统治的那几年里面比较乱套,诸葛亮无时无刻不需要四面八方的来回瞎忙活,一来二去也就缺乏了对自己的儿子的教育问题。
所以理论上来说,诸葛瞻根本没有学到自己父亲教给自己的任何东西,指望着一个八岁的娃娃能够懂天下的形式,就能够懂行军作战,纯属扯淡。
伴随着诸葛瞻慢慢长大,蜀汉竟然认为诸葛瞻就是诸葛亮二号,于是把军权给了诸葛瞻。这对于诸葛瞻来说是极不负责任的,对于川蜀来说更是不负责任的。
甭管如何,这一次战役最终是落下了帷幕,而落下帷幕的方式非常奇特,以诸葛瞻全面失败,邓艾的全面胜利告一段落。
在此之后,诸葛瞻也好,刘禅也好,或者邓艾也好,使用的反间计等诸多计谋不用再过多阐述了,因为自此开始蜀汉已经真正意义上经不起任何打击了。
但是生活再一次给蜀汉上了一课,经受不了生活的打击蜀汉偏偏要给你打击一两下。
而在此次亡国战役当中,刘禅说出了那一句能够流传千古的话:此间乐不思蜀。
诸葛瞻败于邓艾是真的,但双方的兵力对比没有题目所说的这么夸张。如果诸葛瞻手上真有七万兵力的话,孤军深入的邓艾肯定会命丧绵竹关。那么双方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呢?
263年秋,曹魏起兵18万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蜀汉。其中邓艾为左路军,率领凉州兵士3万人进攻屯兵沓中的姜维所部。诸葛绪为中路军,率雍州兵士3万人进攻阴平桥头,阻断姜维退路。钟会为右路军,率主力12万进攻汉中。
姜维担心被包抄,不敢恋战,很快从沓中撤退,并虚晃前来堵截的诸葛绪一枪,绕过阴平桥头,和从成都率军前来救援的廖化、张翼等人汇合退守剑阁关。可见,邓艾和姜维并没有发生激战,其三万军队并未损失多少。
与此同时,钟会攻占汉中大部分地区,直逼剑阁而来,但拿据守剑阁的姜维没有丝毫办法。十多万人每日军粮消耗巨大,钟会有了退兵之意。
这时,邓艾决定剑走偏锋。他认为既然一时打不下剑阁关,那么绕开不就行了?况且姜维顶着钟会十多万人,就算得知后方被偷袭,也不敢分兵来救。如果姜维分兵来救,钟会就有了可乘之机。于是邓艾率军从阴平山路小道向剑阁关以南进军,绕过剑阁关直逼蜀汉的心脏地带。
至于邓艾率领多少人偷渡阴平,史书上并未记载。但从他所带将领来看,再根据行军途中凿路开山、架桥修路、鱼贯而行,并有粮草不继的记载来看,邓艾应该是带了主力的前来的。至少超过了半数,也就是一万五千人左右。
同时,钟会为监视邓艾,派部将田章率军和邓艾一同前往。田章所部大概在3000-5000人,因为他在江油关击破了守将马邈设置的“三校”伏兵。按两汉军制,一校的兵力为1000人,据此推断田章所部在3000-5000是比较合理的。
所以邓艾偷渡阴平的兵力为18000-20000,考虑到阴平山道地势险要,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特别是邓艾面对绝路,曾下令让军士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参与绵竹之战的兵力大概为15000人左右。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当时的军职是代理都护、卫将军。
代理都护名义上可以指挥全军。但诸葛瞻是调不动据守剑阁关的大将军姜维的,实际上只是一个虚职。除姜维之外,蜀汉其他军队分布在东线和南线,防备东吴和南中地区,这些军队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调动。诸葛瞻唯一能调动的就是留在成都的守备部队,其主力已经由廖化、张翼率领,和姜维一同守备剑阁关了,留在成都的不会很多,估计大概不到一万人。
除此之外,还有禁军。因为诸葛瞻还是蜀汉卫将军,是禁军的最高长官。所以诸葛瞻是可以调动蜀汉禁军的。但是禁军只是负责守备皇宫的,人数肯定不多,大概5000人。所以诸葛瞻可以调动的兵力最多只有15000人左右。
不过据史书记载,刘禅得知曹魏大军压境后,立即进行大赦。可想而知,刘禅这样做是为了让这些囚徒上战场。但成都城内的囚徒数量应该不会太多,最多千数人左右,可能诸葛瞻会带上一部分囚徒。
所以诸葛瞻的军队由成都守备军、禁卫军和一部分囚徒组成,兵力15000人左右,和邓艾相差无几。
虽然兵力基本和邓艾相差无几,但诸葛瞻毕竟是主场作战,而且是以逸待劳,据守绵竹,胜算是很大的。不过事实却是诸葛瞻完败于邓艾,自己和儿子诸葛尚战死,脑袋还被邓艾砍下做成了“京观塔”。这是为何呢?
这只能从诸葛瞻身上找原因了。
诸葛瞻虽然官职很高,但他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缺少实战经验。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年仅8岁。此后,诸葛瞻一直被刘禅重点照顾,成年后娶公主,仕途更是平步青云,35岁就做到了代理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
不过诸葛瞻一直在中央任职,绵竹之战前没有任何带兵作战的经历。而邓艾呢,则是拼杀沙场多年的老将了,从淮南到西北,对抗东吴、平定淮南叛乱、应对姜维,打过不少硬仗,对于战局的把握远胜于后辈诸葛瞻。
这从诸葛瞻在涪县的犹豫不决就可以看出。诸葛瞻从成都进军涪县后,黄崇多次建议诸葛瞻火速强占险要,不要把还在山区的邓艾放入平原。但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让邓艾抓住机会进入平原,错失良机。
之后,诸葛瞻撤退至绵竹关抵御邓艾。其实只要诸葛瞻坚守不出,邓艾便毫无办法。但诸葛瞻却轻易被邓艾激怒,率军与邓艾野战。起初以逸待劳的诸葛瞻占据优势,但邓艾很快稳住阵脚,最终击败诸葛瞻。
这是假的。历史上诸葛瞻败给邓艾不假,但是人数的差距并么有这么大,当时诸葛瞻所率领的军队至多3万人,而邓艾的军队有两万人左右,所以邓艾打败诸葛瞻虽然是以少胜多,但并非是两千人打败7万人。
公元263年,魏国“征四方之兵十 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邓艾就像钟会建议偷渡阴平小道。《三国志》记载邓艾分析局势认为“从阴平由邪径径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行;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已。。军志有之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已。”
从邓艾对局势的分析我们看到,钟会同意他的意见之后,邓艾率领军队偷渡阴平,后面的战局基本与他所言,那么邓艾到底率领了多少部队呢?从一开始他带领的3万部队看来,考虑到阴平小道的险要,邓艾会损失一部分的兵马。《袁子》中记载,“邓艾以数万人之入江油,钟会以二十万不得入剑阁”。所以综合看来邓艾的部队最少还剩下2万左右。
这是魏国对蜀国发动的 灭国之战,对魏国而言,征兵四方也只能征集到18万的部队。三国时期人口大衰减,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国,总人口不到800万,其中魏国443万,蜀汉94万,东吴230万。从人口总量而言,蜀汉只有魏国的四分之一不到,考虑魏国有军队驻扎在其他地方,按照之派遣一半部队征伐蜀汉,那么魏国的总兵力也不过40万,人口军队比不过10:1,,这样的比例放到蜀国,那么蜀国的总军队不过10万,其中姜维率领8万大军在正面与钟会纠缠,这样看下来剩下的兵力不过也只有两万多。所以说诸葛瞻不可能率领出7万大军,他所率领的军队数量估计在2/3万的样子。
邓艾所率领的部队是野战部队,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并且经过阴平偷渡之后,成为了没有退路的军队,战斗力报表;而诸葛瞻所率领的部队很有可能是临时从各地组织起来的君军队,没有经历过战斗,战斗力非常差。
诸葛瞻的军事才能也的确比邓艾差,诸葛瞻没有据险而守,而是将邓艾放入了成都平原,没有地利的优势,最后在绵竹被邓艾打败,诸葛瞻也以死报国。
总体而言,邓艾打败诸葛瞻从军队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军队的素质要高很多,加上双方统帅在谋略上面的差异,最终导致了诸葛瞻的失败,蜀汉的最后一道屏障也被攻破,成都的门户洞开,蜀汉王朝的命运也走向了终点。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了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灭蜀之战。司马昭派遣18万大军,兵分三路取蜀。
在丢失汉中后,蜀将姜维立刻退守剑阁,与魏军相持。而为破解僵局,魏将邓艾率精兵万人偷渡阴平,奇迹般的出现在了成都平原。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诸葛亮长子诸葛瞻领兵数万与邓艾在绵竹关决战。结果他和儿子诸葛尚全部战死,用自己的生命为蜀汉政权划上了残缺的句号。随后,刘禅率众投降,蜀汉灭亡。
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不可能对兵法一窍不通,而且他拥有着数倍于魏军的兵力,而且是占据险要、以逸待劳,为何最后却落得兵败身死的结局呢?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二。
公元263年,魏发动的灭蜀之战,几乎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原因有二:
1、从国力上讲,蜀汉与曹魏已经差了不止一个等级。
从国土面积上讲,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占据着东汉十三州中的青、徐、兖、豫等九州,而蜀汉仅有益州一州之地。
曹魏所有的九州,同时也是当时人口最为稠密之地。据统计,曹魏当时的总人口大约在450万人左右,而蜀汉仅有人口90余万。
与土地、人口相关性很强的因素还有经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经济,何谈战争?
蜀汉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勉强自给自足,能带来“外汇”收入的仅有蜀锦而已。在蜀汉末期,由于连年征战,朝政黑暗,朝廷已经拿不出足够的金钱来支撑前线的战争。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曹操强大,不可与之争锋,如若争锋,也要等到天下有变。
可是,几十年过去了,蜀与魏之间的国力差距越拉越大,蜀战争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2、从人才上讲,蜀汉面临着兵微将寡的尴尬局面。
在蜀汉后期,由于受制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蜀军的数量基本维持在10余万,除去需要镇守各地的兵力,真正能够拿出来的机动力量仅仅数万人而已,对付魏军根本是捉襟见肘。
而且,在蜀汉后期,益州本土人士中鲜有优秀人才。原来刘备带来的荆襄人才几乎全部凋零,虽然偶然有几个不错的降将投诚过来,那也是杯水车薪。因此,我们也通常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来形容这一时期蜀汉的人才困局。
公元263年8月,18万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其中东路军由钟会率领,直取汉中;西路军由邓艾率领,攻击沓中;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断姜维归路。
面对大兵压境,姜维果断后撤,退回剑阁。凭借着剑阁天险,他组织了严密的防守,魏军多次攻打,皆不能克,与蜀军进入到了相持阶段。而由于蜀道艰险,魏军粮草供应困难,众将已经有了退兵之议。
关键时刻,邓艾站了出来,主动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他率领一支万余人的精兵,通过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艰难的绕过了剑阁,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了江油城下。结果,江油太守马邈投降,邓艾顺利进入成都平原。
魏军近在眼前,成都城内人心惶惶。刘禅匆忙做出以下决策:一是由诸葛亮长子诸葛瞻率军抵御邓艾,二是召各地部队救援成都,三是向吴国求援。
刘禅这三招,不可谓不高明,如果实施得当,蜀汉完全能够吃掉邓艾,转危为安。得到命令后,蜀汉在巴东的部队立即开向成都,盟友吴国也调兵遣将,向成都增援,其老将丁奉还主动出击魏国寿春,以缓解蜀汉的军事压力。
但是,错误竟然首先出在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身上。
首先,诸葛家族在蜀汉威望极高,诸葛瞻出马,也确实能起到振奋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诸葛瞻长期在成都朝廷中枢,完全不具备领兵打仗的实战经验。而他的对手邓艾,却是屡次击败姜维的沙场宿将,有勇有谋。
再者,虽然诸葛瞻带领数万之众,在数量上要比邓艾多得多。但是,邓艾统领的是魏军精锐之中的精锐,而诸葛瞻带来的是成都的城防军加上一些临时招募来的士兵,魏蜀双方在真实战斗力上相差太大。
在冷兵器时代,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精兵,完全可以击败数倍于己的乌合之众。虽然蜀军战斗力差,这也是刘禅能够拿出来的最后一支能战斗的力量。
诸葛瞻的前锋部队最初在涪城与邓艾遭遇,结果刚一接战,就被邓艾打得大败亏输。
诸葛瞻本来想速战速决,所以并没有采纳部下坚守不战的建议,但眼前的现实,让他开始正视双方在战斗力上的差距。
于是,诸葛瞻放弃涪城,退回到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绵竹关。
诸葛瞻退守绵竹关,这是明智之举。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邓艾因为孤军深入,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而蜀军如果能够坚守不出,等待各地勤王部队到来,然后合兵一处,必能围歼邓艾。
而老奸巨猾的邓艾,邓然不会坐视这种结果发生,他使出了“激将法”,劝降诸葛瞻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诸葛家族祖籍山东琅琊,因此邓艾以“琅邪王”的高官厚禄,诱骗诸葛瞻投降。
当然,他知道诸葛瞻是不会投降的,只会被激怒。结果,诸葛瞻怒斩邓艾使者,主动出关与魏军决战。
绵竹关之战进行得十分惨烈与悲壮,尽管魏军战斗力占优,但因为兵力悬殊,他们一开始几乎被蜀军吃掉。关键时刻,邓艾摆出破釜沉舟的姿态,假意要斩掉自己怯战的亲儿子邓忠,结果魏军士气大振,全力反击并将蜀军击破。激战中,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等主要蜀汉将领全部战死。
绵竹关一战,蜀军虽然战败,但仍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此时成都尚有守军,各地勤王军正在赶往成都的路上,姜维还在死守剑阁牵制钟会的魏军主力。
但是,绵竹关之战却是让蜀汉军心崩溃的一战。正因为诸葛瞻在蜀汉享有较高的影响力,他们父子的战死,更加重了成都百姓的恐慌心理。
因此,在成都的刘禅君臣,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斗志。
所以,诸葛瞻其实是决定蜀汉灭亡的关键人物,他与其父亲当年最得力的助手马谡一样,都败在“纸上谈兵”这4个字上。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
按照《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魏主曹焕景元四年(263)司马昭大举伐蜀,以钟会率十余万大军,自骆谷、斜谷取汉中,邓艾、诸葛绪各带三万兵马,一路往甘松、沓中羁绊姜维,一路从武街、桥头截断姜维后路。
钟会年龄小、军职低、却位居邓艾之上,统领各路伐蜀大军,还嘲笑邓艾兵出阴平建议,这说明,钟会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缺乏真正了解。特别是取得汉中后,更对邓艾不屑一顾。因为邓艾自阴平险道,突入江油,诸葛绪一路,没能截断姜维后路,反被姜维抢先一步,拒住剑阁,钟会大军虽然众多,但在这里被死死卡住,一步都不能再进。但是,邓艾这一路,因为选取当年夏侯霸投蜀的阴平道,出乎预料,姜维虽然是将才,但也忽略这个要隘,撤掉了那里原来的两部兵,致使邓艾舍命滚下摩天岭,而驻扎最近的江油守将马邈,昏聩无能,被邓艾用二千兵,根本没攻城,直接就连混带冲锋,呼隆隆一下子就占领。
但是邓艾占领江油后,就没有、也不敢再冒险,而是派人把原每隔约百里,扎一大营,留下三千兵,全部撤除营地,士兵也都接应到江油,与随带的两千兵汇合。同时,马邈还献给邓艾一副地图,详细介绍了江油到成都,路径、民情、关隘、军队驻防等情况。
所以,邓艾攻击成都的兵力,并非两千,也不是三万,考虑到江油的降兵,至少在三万二三。对于环境,也不是全陌生的。需要说明的是,邓艾这些兵,经过七百里阴平道跋涉,生死相依,渡过危机,深入蜀国腹地,家人亲友,皆在魏国,投蜀不可能,胜能立功,荣华富贵;败则死无葬身之地,这一点,邓艾、士兵都清楚。因此,从战斗力角度,绝非残兵,而是猛虎,打起仗来,那是不要命的。
再看诸葛瞻的所谓七万兵,《三国演义》中,在两个地方,提到了成都守城兵力 : 一是司马昭出兵前,预估成都守城兵力七八万;二是刘禅派给诸葛瞻七万兵。这个实际是有疑问的,蜀亡国时,全国只有军队十万两千,不说其他,光姜维带到沓中屯田的,就有约五万,再加上驻防各地,成都最多有三万兵,刘禅不会把三万全给诸葛瞻,诸葛瞻最多带两万,所谓七万,那是当时惯用的夸大、壮声势手法,用以恐吓敌军,并非真实兵力。
另外,黄皓弄权,军队缺乏训练,诸葛瞻没有带兵能力,对手又是一群亡命之徒,邓艾更是名将,武艺高强,多谋善断,打野战,诸葛瞻根本不是对手。如果诸葛瞻坚守绵竹,邓艾是翻山越岭而来,由于是轻装疾进,不可能携带重型攻城装备。绵竹是成都卫星城,城防有一定基础,诸葛瞻如果一面坚守,一面分别向成都、剑阁姜维求救,邓艾就会陷入三方夹击,四面楚歌,可惜诸葛瞻既无能,又固执,只知道以死明志,完全应验父亲当年“难成大器”的预言。(942)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就“七万雄兵”与“两千残兵”的比较而论,是不切实际的。《三国演义》里应该是夸大了的,毕竟当时蜀国可以说是气数已尽,说“七万雄兵”应该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然后通过《三国志》和其他史料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诸葛瞻和邓艾两方的兵力应该是差不多的,大概也就是两万和三万的区别,蜀国军队应该是比较多的一方。
然后我们便论人。咱们先从诸葛瞻说起。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诸葛瞻是谁,但若说起诸葛亮,那便就是现在,也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了。诸葛亮不仅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也是忠臣和智者的代表。
诸葛瞻便是诸葛亮的儿子,他既有着父亲诸葛亮和母亲黄氏的优秀基因,又深受父母的熏陶。如此,本就天资聪颖的他,再加上后天的教育,自然会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物。
但是同诸葛亮的奇才,诸葛瞻却不能相提并论。不过民间却是把他当成同诸葛亮一般的奇人物,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诸葛亮的逝世,蜀汉人民便把对孔明的怀念转移到了他的长子诸葛瞻身上,对他抱有极大的期待,比如国家颁布了什么好的政令,便把功劳都放在诸葛瞻身上。但诸葛瞻虽然天资聪颖,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却还是比不上诸葛亮的。如此这般,只不过是受父余荫,名过其实罢了。
想必此时大家心里虽仍有疑问,却也隐隐有所猜测吧,且听下面分析。
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前来攻打蜀国。而蜀国派出的将领大概有诸葛亮的子孙,诸葛瞻和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李恢的侄子李球。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父辈都是鼎鼎有名的蜀国大将,虽然他们都可以说是优秀之辈,但是同上面所说的诸葛瞻一般,他们多生活在父辈的余荫之下,缺乏临阵经验。此为其一。
其二便是兵法之道尚且不足。
诸葛亮在三国是个名号极响的人物,所以一开始诸葛瞻便祭出了父亲诸葛亮的木刻遗像,一下子便先败了魏军的士气,然后把魏军追杀了二十多里。但只有一时作用罢了。所谓姜还是老的辣,邓艾深谙兵法之道,见手下将士败回,军中士气低下,便放下狠话,正之以军法!如此,军中士气有所回转。
但是这样也不是办法,所以此时便是监军丘本出场的时候了。邓艾听从了丘本的建议,写信诱降。若是那诸葛瞻愿降,那便最好,但是丘本心里却不相信诸葛瞻会投降。在诸葛亮教导下的诸葛瞻,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更何况他们此时并未陷入绝境,投降是不可能的。
但正因为如此,诸葛瞻肯定会中他的另外一计。而丘本所料不错,诸葛瞻在看了使者送来的书信后,勃然大怒,立刻杀了使者,回其一首级。
这样一来,那便犯了大忌,自古以来便有不斩来使一说,诸葛瞻却把使者斩了。
所以丘本立刻就知道诸葛瞻已经中计。然后他阻止了愤怒的想要立刻出去和诸葛瞻打一场的邓艾,并提出建议。邓艾也听从了他的建议,预先布置了两路伏兵,然后再以自身为饵,诱诸葛瞻进陷阱。
愤怒中的诸葛瞻理智不在,不听劝告,誓要斩了邓艾,然后在邓艾的引兵诱惑下,立刻便上当了,领军出城追击。谁知这只是一个计谋,中了敌人的埋伏,诸葛瞻带领的军队大败而回,退回到绵竹,又遭遇魏兵的围城。
在当时的情况下,守尚可自保,合兵而战却是死路一条。
战场上的胜败是很影响军中士气的,所以第二次交战,魏胜蜀败,让魏国军队士气大涨,蜀军士气萎靡。而在被困又无救援的情况下,诸葛瞻父子皆出城御敌而战死。
诸葛瞻父子的死亡对两军的士气影响是极大的。魏军因杀了蜀军领帅而士气高涨,而蜀则是因为失去了领军人物而士气萎靡。如此,战局便已经明朗了。绵竹之战,蜀国败了。
说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一是魏蜀两国的兵力对比其实并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么悬殊。
二是两方将领的对比,其中临阵经验便差了许多。如诸葛瞻与邓艾的对比,也许诸葛瞻天资聪颖,但是却非将才,论兵法之道,面对沙场老将的邓艾他还是略逊一筹。
比如对战机的把握,面对险要地形,第一便要占据,作为军中之帅,要保证军队的士气等,诸葛瞻皆不如邓艾。
三是对谏言的态度,邓艾基本上是听取的,诸葛瞻也差在这里,面对黄崇等人的劝告,听却不纳。
如此,诸葛瞻“七万雄兵”最终败于邓艾的“两千残兵”。
那个时候蜀汉全国90多万人口,养10万多点兵马,已经很吃力,北方汉中和几个关口防御重点用去了小十万,公安那预防吴国也放了2万吧,其它地方点点滴滴也放个小一万,当时都认为守住关口魏军就进不来,所以成都当时充其量1万军队不得了,不是7万雄兵,估计7千差不多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