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2020-07-24 14:02阅读(76)

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阅读的温度#我是梅落肩香,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诸葛亮既忠于汉室,又忠于刘备。原因如下:一、诸葛亮和刘

1

#阅读的温度#我是梅落肩香,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诸葛亮既忠于汉室,又忠于刘备。原因如下:

一、诸葛亮和刘备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抱负。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志向是成为王佐之才。诸葛亮和刘备具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抱负,致力于建功立业、平定天下,匡扶汉室。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

二、诸葛亮和刘备尊崇儒家思想,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符合儒家政治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君臣规范是:君、臣追求“仁政”上一致,双方都具备良好的仁义德行,这样才能做到“君明臣良”。

刘备宅心仁厚,品德高尚。施行仁政,以“仁”待人,礼贤下士,有仁性、仁德,重视“养民”、“保民”能够急亲贤之为务,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对刘备是这样评价的:

“先生刘备,为人豁达宽厚心,礼贤下士,既有汉高祖那样的风骨,也有英雄的气概。”

〈三国·蜀书·先生传〉评曰:先生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

“为君者以德行仁,为臣者故当事之以忠。”

诸葛亮是个非常注重伦理纲常的人,既然遇到了刘备这样“以德行仁”的君主,必然会“事之以忠”。

四、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

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十六年,刘备信任并重用他,给予他展示才华和实现人生价的机会。

《三国志·蜀书·先生传》中评价他们的君臣关系:

“他(刘备)将一个国家托付给诸葛亮,而不存怀疑之心,实在是君臣交往最公正的,古往今来最好的典范。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四、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深情厚意。

从“三顾茅庐”的相见恨晚,到“隆中对”的如鱼得水,再经十几年的患难与共,两人早已结成了生死与共的兄弟情,他们的关系既是君臣、知己、朋友,又是亲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他一生辅佐蜀国,为蜀汉的复兴呕心沥血,他的高风亮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世代人的称颂,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

谢邀请回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精髓。中国几千年的士大夫的思想传承。也正是诸葛亮奉行的座右铭。他们心中先有君,然后有国。正是他们的思想衣砵。国家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占比不会很高,他们的名誉,地位,荣华富贵乃至身家性命是帝王把握着的,是帝王给予的。他们只有小心谨慎的侍奉帝王,忠于帝王,就能坐稳将相位置。诸葛亮也不其外。

所以讲,诸葛亮绝对是忠于刘备,忠于皇室大业。自三顾茅庐出山为师拜相,辅助刘备争夺夫下,他此一生的官运,命运就与刘备沾连在一起了。没有了刘备,他就找不着北,他的抱负为谁?佐扶刘备争夺天下也。

居庙堂之高之人,他们都懂得,有君才有臣,才有他们。有君正有国。但有国不一定有他们。正是自古以往的俗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也。

3

诸葛亮只是忠于刘备,但绝没有忠于汉室的意思。

这事情很难说得清楚,既然刘备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许多人也信以为真,自然的推论就是,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忠于汉室,那么诸葛亮也就忠于汉室。


也就成了诸葛亮既忠于刘备也忠于汉室。


如果豹眼说,刘备压根儿就没有忠于汉室,许多人会叽歪很多。


好吧,豹眼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一下,诸葛亮绝没有忠于汉室。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举荐司马懿为计掾,曹操当时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就派人征辟他到府中就职。

司马懿不伺候曹操,就假装风痹病以拒绝。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做了丞相,再次征辟司马懿出仕。曹操官大了,司马懿认为惹不起,就屈从了。


司马懿本身是真不想出来做官,不像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就出来了。但司马懿并非没有野心,更可能是在等待机会。


司马懿出仕之后,给曹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是曹魏自己出现了问题,司马氏家族也未必一定能篡夺曹魏的政权。


但不管咋说,司马懿绝不是匡扶汉室的忠臣,更不是因为替汉家报仇而篡夺曹魏的政权。


就此一点,诸葛亮与司马懿很相似。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既然汉室倾危,作为忠于汉室的臣子,就不能在卧龙岗睡大觉,而应该积极活动起来,应该像荀彧那样,主动奔波,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志,去拯救危难中的汉室朝廷。


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这算是汉室的忠臣吗?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了诸葛亮,不管是否确信,诸葛亮的确是冲着刘备才出山的。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的人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就算满天下只有刘备一个忠于汉室的人,诸葛亮也应该早就清楚哦。


刘备占据了徐州,正是开拓基业,匡扶汉室最好的时机,为啥诸葛亮不去投奔他呢?


既然已经断定曹操是篡汉奸贼,为啥官渡之战时,诸葛亮不去做那棵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呢?为何坐等曹操击败袁绍做大呢?


难道诸葛亮不清楚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就没有人能够再战胜他了吗?



作为一个忠臣,那是不能顾及自己的生命和名声,誓死去捍卫自己的帝王才是。


献帝穷途末路,颠沛流离的时候,被曹操挟持十分憋屈的时候,诸葛亮却在卧龙岗安心睡大觉,这算忠臣吗?


豹眼认为这不是汉室忠臣的作为。


隆中对之后,诸葛亮出山,跟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没话说,也不必多说,诸葛亮是忠于刘备的。


不管有多少对诸葛亮的责难和疑虑,毕竟人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有篡夺刘禅的皇位。历史看得是结局,就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忠于刘备是不该质疑的。


因此,诸葛亮没有忠于汉室,仅仅是忠于刘备一人而已。


4

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谢谢邀请

笔者认为诸葛亮既不愚忠于刘备,更没有忠于汉室,而是通过择主刘备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是东汉时期正统的思想意识形态,对于当时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奋斗的最高目标。东汉末年,之所以有很多士人隐居山林,并不是不想“治国、平天下”,而是情势所迫,非不为也而不能也。诸葛亮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二,从诸葛亮当时言行来看,他常以管仲、乐毅自居,这两人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诸葛亮的朋友庞公德、徐庶等都将其称作“卧龙”,认为他胸怀大志,将来必能干一番大事业。其三,诸葛亮结交的朋友也不是南阳周边的农夫,而是所谓的“名士”,如庞统、石广元、徐庶、崔州平等人,这些人在一起时主要是切磋学问、纵论天下、品评时局、等待机会。其四,从东汉末期的形势来看,当时汉献帝沦为摆设和玩偶,各方诸侯凭借自己的实力割据一方,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他早就判断出东汉王朝气数已尽,即使神仙来了都无法挽救东汉灭亡的命运,如果诸葛亮真忠于汉室,他怎么会在卧龙岗蛰伏数年而不出仕为官呢?

从当时诸葛亮拥有资源条件来看,他要想单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他拥有的经济资源很少,不过有几间草庐、几亩薄田,最多就是一个不愁吃穿的农户而已,要凭这些资源单独招兵买马几无可能。其次,诸葛亮也没啥政治资源,他有一个叔叔诸葛玄曾在刘表手下做过小官僚,而且在诸葛亮17岁那年还病逝了。再次,诸葛亮也没有多少人脉资源,只在隆中结交了庞公德、徐庶等名士,这些人对诸葛亮的品德才学都十分敬重,他也因而获得“卧龙”的美名;其实诸葛亮积累最多的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和谋略,这是他实现“治国、平天下”志向的核心资源。

当时有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等军事集团存在,诸葛亮单凭自身力量很难实现其宏大志向,只能通过寻找所谓“明主”,与“明主”合作实现其政治抱负。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从儒家正统意识形态角度看,诸葛亮不会助纣为虐与之合作。何况当时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谋士众多,有郭嘉、荀彧、程昱等,诸葛亮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巨大的竞争代价。

江东孙权手下谋臣大多为江东人士,地位稳固,孙权与这些谋士都有深厚的感情。孙权手下的谋士大多中年以上,27岁的诸葛亮与之相比并无多大竞争优势;何况诸葛亮与孙权合作有附庸割据之嫌疑。

刘备是汉室中山靖王之后,他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与诸葛亮的正统意识形态相契合;何况刘备手下谋士奇缺,仅有的徐庶还被曹操用诡计逛走;诸葛亮选择与刘备合作,马上就有施展才能的平台。而且刘备当时处境艰难,正是需要诸葛亮发挥能力的时候,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刘张关三顾茅庐后,对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谋略啧啧称奇。诸葛亮自从跟了刘备,有了刘备集团这个载体后,自己的伟大抱负基本实现了,通过联吴抗曹、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最终名垂青史。

如果诸葛亮愚忠于刘备,在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倾巢而出攻伐孙权,他完全可以制止这种愚蠢行为,就不会出现刘皇叔抱憾死于白帝城的悲剧。诸葛亮更不会在刘备死后,天下大势已定情况下,多次出祁山讨伐曹操。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虽然实现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如果万一成功了呢?

如果诸葛亮仅仅忠于刘备,那么在刘备死后,就可以凭借蜀地天险采取守势,保存实力。而不是六出祁山讨伐曹操,最终落得损兵折将、实力大损的结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诸葛亮忠于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5

对于诸葛亮来说忠于刘备就是忠于汉室,因为既然刘备是所谓的“大汉皇叔”,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所以他也就成了那些忠于汉室之人的效忠对像。

而且在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在手,曹操可以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号令四方诸侯时。那些没有办法向汉献帝效忠的人,也只有另外选择一个“根正苗红”的效忠对像了!

(诸葛亮)

诸葛亮也正是如此!既然天下已然大乱,四方枭雄混战厮杀,东汉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了。如果诸葛亮还想有所作为,还要实现其“重新安定汉室”的抱负。那么,刘备的确是个不错的效忠对像!

在《三国演义》这部扬刘贬曹的书里,几乎将刘备刻画成了“完人”。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刘备不仅仁慈讲义气,而且还能知人善任。并且为了得到贤才辅佐,甚至不惜折节下士三顾茅庐!

(刘备)

这样的贤明之明哪找去?在三国乱世,舍刘备恐怕再无第二人选!刘备既然是如此之完美,而且还根正苗红,况且还有大汉皇叔之名号。

更兼刘备打出了“重安汉室”的旗号,并且在为人处世方面,处处都和“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三国演义》语)的曹操不同。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就是刘备所自称的:曹操待人以诈,我待人以忠!曹操不仁不义,我行仁尚义!试问,忠于汉室的诸葛亮,能不选择效忠刘备吗?

(汉献帝)

6

严格意义上说,诸葛亮忠于的是刘备之后的汉室,而不是绵延四百年的汉朝。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死后就一直隐居在隆中,当时是建安二年,诸葛亮十六岁。看起来年龄很小,可是古人的出仕并不受年龄约束,古代甘罗十二岁官拜上卿,汉朝霍去病十七岁就为校尉。如果诸葛亮忠于汉室一定会出山辅佐汉室。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汉献帝当时已经被曹操裹挟,天下大势已经在曹操的摆布之下,忠于汉室无异于忠于曹操。所以,诸葛亮宁愿躬耕陇亩也不愿出仕为官。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的知遇之情也是赚人热泪,三顾之恩并非子虚乌有。所以,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感情是非常浓厚的,诸葛亮忠于的更多是刘备这个人,连带着忠于刘备创建的汉室偏安政权。正如《出师表》中所记载的:“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说的正是他自己,是想把刘备的知遇之恩转嫁给刘禅,将刘禅视为刘备的延续。所以,诸葛亮是忠于刘备的。

此外,汉室的概念往往是比较虚无的。皇帝可以是汉室的代表,刘备这样的宗室也可以代表汉室。所以刘备和汉室严格说来是一身同体,难以分割的。两者虽然有差别,但实际上并不大。

7

诸葛亮是忠于刘备的,在他眼里,刘备就是汉室。

诸葛亮出山,并不是为了恢复汉室,也不是为了解救黎民于水火,而是单纯的为了找一个老板,施展自己的才能,以管仲,乐毅为奋斗目标,出将入相。

诸葛亮是个有节操,不事二主的人。所以他不像别人,随便找个老板,觉得这个老板不行,就跳槽换个老板。这就注定了诸葛亮认谁为老板,他就忠于谁。

所以诸葛亮找老婆很随便,找老板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天下诸侯,刘表,刘璋,张鲁之流,他看不上。曹操那边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他很难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孙权那边有周瑜,张昭,鲁肃,也没诸葛亮的份。最后诸葛亮只能选择刘备了。

刘备称汉中王时,诸葛亮就找机会为刘备解决了刘封。曹丕称帝,诸葛亮立马劝刘备称帝,在他眼里根本没有汉献帝的。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刘备的心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8

我认为诸葛孔明即非忠于刘备也非忠于汉室,而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若是忠于汉室,他不会在卧龙岗数年不出,若是忠于刘备,他不会舍命六出祁山硬搞曹操,这些其实都不是刘备的理想,因为刘备的理想是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他画的三分天下图!刘备的理想已经实现了,诸葛亮的理想却没有实现,因为太难了,诸葛亮自己从没说过他的理想是一统天下,书中有伏笔—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9

谢邀,我是刀笔历史

我认为诸葛亮只忠于刘备,并不忠于汉室,原因有三:

1、不在意刘备的身世

刘备对外一直宣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据《汉书》记载,当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子女有120余人,而刘备出生时(公元161年)与刘胜死时(公元前113年)相差274年,以50年为一辈的话,至少相隔了5代人,且不说血统被稀释的如何,刘备到底是不是刘胜的子孙都难说。

关于刘备的身世,天资聪颖的诸葛亮当然明白这一点,也知道这属于拉虎皮扯大旗的作法,究竟是不是正统血脉已经不重要了,能有个正经的募兵口号,可以站在道德高地就已经足够了,毕竟这些都是忽悠老百姓的,反倒是通过三顾茅庐,查看刘备的心性与志向才是诸葛亮更看重的事情,所以如果他真是忠心汉室,何不去荆州投刘表,那可都是正经八百的汉族皇室。


2、劝刘备同室操戈

在《三国志》中记载,荆州刘表死后,二儿子刘琮继位,诸葛亮此时劝刘备趁机攻打和占领荆州,刘备没有同意。暂且不管刘备是因为亲情还是另有原因不同意,只看诸葛亮,如果忠心汉室的话,为什么要劝刘备同室操戈,自相残杀,为什么不联合刘琮共抗曹操?

也许你会认为刘琮懦弱无能,一直被其母亲蔡氏控制,不值得刘备联合,那么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攻下了荆州,为什么诸葛亮不建议还给刘表的后人呢?当时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可是还在刘备的军营中呢。从这一点上看,诸葛亮一切还是为刘备个人考虑的更多,而必没有忠于汉室的想法。

益州的刘璋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和刘表一样,也是正经的汉族皇室,而当时张松和法正一起怂恿刘璋,邀请刘备进川共同进行联合。这时,诸葛亮却劝刘备,要趁机夺下整个益州。如果诸葛亮是忠于汉室的人,他会做出这种撕裂汉室的方式吗?只有忠于刘备,为刘备集团利益谋划的人才会出此战略方案。


3、劝刘备登基

如果说前二点是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而这一点就只能说,诸葛亮已经彻底不再忠于汉室了。在古代,天下只能有一位皇帝,即使刘备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也只是属于“清君侧”的范畴,而并非是自立为皇帝,但是在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之后,诸葛亮也开始劝说刘备要称帝。如果忠于汉室,为什么不寻找汉献帝的继位者,哪怕是个傀儡也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啊,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这么做,他就是一心的要把刘备扶上皇位,至于是不是原来的正宗的汉室皇族已经无所谓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一心只忠于刘备,只关心刘备集团的发展与利益,但却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这杆大旗虽然作用不大,但相对初期无权无势的刘备集团来讲,已经好多了。到了后期,刘备集团的势力发展庞大,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果此时调转船头,再喊出其他口号会让下属和追随者感到茫然,因此在后期也就坚持使用这杆大旗了,但大旗下却没有一个真正忠于汉室的人。


关注我,天天看历史

声明:文章为原创,图片为网络素材,侵删!

10

严格意义上说,诸葛亮忠于的是刘备之后的汉室,而不是绵延四百年的汉朝。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死后就一直隐居在隆中,当时是建安二年,诸葛亮十六岁。看起来年龄很小,可是古人的出仕并不受年龄约束,古代甘罗十二岁官拜上卿,汉朝霍去病十七岁就为校尉。如果诸葛亮忠于汉室一定会出山辅佐汉室。

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汉献帝当时已经被曹操裹挟,天下大势已经在曹操的摆布之下,忠于汉室无异于忠于曹操。所以,诸葛亮宁愿躬耕陇亩也不愿出仕为官。

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诸葛亮所处东汉末年。在当时虽然军阀割据,战火四起。可是当时汉献帝尚在,汉室朝廷也依然存在。诸葛亮一生以匡扶汉室为目标,那他为什么不去汉献帝的朝廷做官,为汉献帝尽忠,反而要跟随刘备,跑到千里之外去匡扶汉室呢?

一、 曹操把持了当时的汉室朝廷。

在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汉室的威望已经降到了极点。当时各地军阀割据,互相征伐,根本就没有人拿汉朝朝廷的权威为意。尤其是董卓被杀之后,关中也陷入了战乱之中。在军阀混战中,汉献帝已经沦为一块没人问津的政治招牌。

当时的汉献帝比战国时期的周天子还惨,他没有财政收入、地盘和军队。在汉献帝从长安逃亡到洛阳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公卿大臣居然要亲自去打柴烧饭,还有被活活饿死的。汉献帝的所谓汉朝的朝廷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而当时最大的军事实力袁绍,根本就没有奉迎汉献帝的心思。虽然他的手下向他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袁绍根本就没有兴趣。这是因为袁绍已经有代汉自立的心思,所以他眼睁睁看着汉献帝一伙自生自灭而无动于衷。

这个时候,是曹操采纳了手下的建议,抢先一步,奉迎汉献帝到许都。他看中的是匡扶汉室的号召力,他也因此获得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大义名分,获得了政治上的极大好处。但是,曹操奉迎汉献帝是有着自己的打算的,他不可能为他人做嫁衣。他在获得大义的名分外,还要获得这个政权中的地位。

曹操在一开始就被汉献帝授予录尚书事,假节钺,后来还被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司空。这样,曹操就掌握了汉朝的军政大权。就这样,从一开始,曹操就牢牢抓住了汉献帝朝廷的实权,没有军权,寄人篱下的汉献帝也无可奈何。

曹操到这一步依然不满足,他多次诛杀忠于汉献帝,企图图谋自己的势力。对于这些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他也毫不留情。他还将女儿嫁给汉献帝,彻底将汉献帝控制了起来。在这个朝廷中,用曹操回答关羽的话来说,汉即吾也,是一点都不假。刘备和孙权等人指斥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是由此而发。

诸葛亮想要匡扶汉室,跑到汉献帝的朝廷来向皇帝尽忠,等于是送死。在被曹操控制严密,而自己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只是个傀儡的汉献帝手下,诸葛亮不但什么都不可能做成,而且还有生命之忧。后来曹操多次对忠于汉献帝的大臣进行大屠杀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是不可能在汉献帝的朝堂上来匡扶的,也是根本匡扶不了的。他只有投靠有意匡扶汉室的势力,从外面来改变汉献帝的处境。

二、 诸葛亮本性淡泊,安身守命。

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写道,自己的本来志向是“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这并非自谦之词。在诸葛亮的心中,虽然怀有大志,但也安于天时。他在《诫子书》中留下一句名言,那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诸葛亮的思想归结为儒家的一句话,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然如此,诸葛亮是不会轻易入仕,去趟那摊浑水的。诸葛亮在家中一边注视着世事的变化,一方面务农读书,安身守命,以待天时。因此,诸葛亮是不会跑到汉献帝的朝堂,去为被曹操把持的汉献帝卖命的。

当刘备前来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三顾茅庐才遇到诸葛亮。诸葛亮和刘备脾气相投,并且志向相同,这才一见如故。这样,诸葛亮才会一见刘备就为他献上了《隆中对》的战略方案。这是因为诸葛亮与刘备都有匡扶汉室的心愿,诸葛亮又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这才投身刘备的阵营,为他出力,也同时实现了自己忠于汉室,匡扶汉室的心愿。

三、 诸葛亮将忠于汉室与忠于刘备融为一体。

刘备虽然出身草根,但是他以身具汉室皇家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实际上,刘备是以刘秀为榜样,企图恢复汉室江山的。刘备的志向和做法,诸葛亮是不会看不出来。

不过,当时的有识之士都已经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鲁肃所说的,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所以当时的很多人都抛弃了汉室,而去各自寻找自己的主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有的投奔曹操,有的投奔孙权,他们都抱着改朝换代的愿望,为各自的主人服务。

诸葛亮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他对汉室依然抱有一片忠心。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最后选择了刘备。他将恢复汉室江山的希望寄托在刘备的身上。这是因为刘备身具汉室血统,而且他还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

在刘备的一生中,他始终是打着汉室的旗号,他最后建立的政权也是汉朝,在历史上被称为“季汉”。正是因为这一点,诸葛亮才会对刘备尽心尽力,因为他认为,为了刘备服务,就是为了汉室服务,辅佐刘备重建江山也就是重建了汉室江山。

就这样,诸葛亮将忠于汉室和忠于刘备融合在了一起。至于说汉献帝和刘备的关系,对于诸葛亮来说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汉献帝和刘备都具有汉室的血统,匡扶的都是一个汉朝,他们谁当皇帝都是他们汉室自己内部的事情,江山总不至于落入外人之手。

总结:诸葛亮他出山辅佐刘备,就是忠于汉室的体现。刘备身具汉室血统,恢复的是汉室山河,辅佐刘备,就是为汉室效忠。所以,诸葛亮虽然没有去汉献帝那里任职,可是他生存了汉室的延续。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的生存生长,为了恢复汉室山河做出的努力,也名留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