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魏忠贤掌权时,军队为何追着皇太极的部落打?

魏忠贤掌权时,军队为何追着皇太极的部落打?

2020-07-24 14:01阅读(73)

魏忠贤掌权时,军队为何追着皇太极的部落打?:任何人都有他的两面性,明朝那位大太监, 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同样也有两面性。 坏人有很多种,有的坏人只

1

任何人都有他的两面性,明朝那位大太监, 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同样也有两面性

坏人有很多种,有的坏人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有的坏人好事坏事都干,还有的坏人,干的好事还比坏事多。

从个人角度来说,相比于只会吵架不会干事,却又有一副臭架子的“东林党”,我要是皇帝,我想我也是一样宁愿用魏公公这样的人吧。

魏忠贤:

崇祯帝在煤山吊死前夜,另外一个大太监曹化淳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现在让我们掀开历史的面纱,认识一下这个“九千九百岁爷爷”。

魏公公曾经是个混子,后来混不下去了,就去当了太监。在宫里,他认识了一个女人——客氏,而且和这个客氏关系很不一般。他就是依靠这个女人发迹的。

客氏是个奶妈,她奶大的孩子叫朱由校,就是天启皇帝。天启即位后,由于客氏的帮忙,虽然不识字,魏公公还是进了司礼监,任秉笔太监,后来又让他提督东厂。

对于天启帝,魏忠贤擅投其好,因而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天启这个木匠皇帝的信任。 当时朝中东林党人很多,势力很大,而魏公公身边也聚拢了一些人,形成了阉党,以此对抗东林党。

东林党:

由于皇帝的支持,最终阉党大获全胜。从此魏忠贤掌握了朝廷大权,成了“九千九百岁”,把持朝政数年,坏事是干了不少。 天启死后,崇祯继位,将魏忠贤免职,发往凤阳。在路上得知崇祯要抓他回去治罪,于是魏忠贤上吊了。

没错,魏公公是在天启年间掌权了几年,但时间并不长,这个时代正是满清在关外势力膨胀的时代。在抵抗满清入关的战争中,他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打仗最需要什么?第一就是钱。没有钱,是打不了的。对魏忠贤来说,收税是“毛毛雨“的小事,他最擅长的就是收税,但这个税是向普通老百姓收,而且是重点在江南富庶之地,面向贸易领域,收取的工商税、海税。

魏忠贤:

你可以说他在收税过程中贪污,但是这笔钱在当时的大明真的就是‘救命钱“。

抗清的大功臣袁崇焕说: “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

就是因为他给钱。有了钱,才有了关宁铁骑,才能在宁远筑城,才能让战争机器运转。 天启时期,大明面对的是野战无敌,“满万不可敌“的后金骑兵,很多人都建议放弃关外,死守山海关就行了。

当时经略辽东的孙承宗反对这样做,辽东巡抚袁崇焕也反对这样做。这两个人都是魏公公支持的。魏忠贤支持了袁和孙两个人,这才有后来的”宁远大捷“,才会打败努尔哈赤,才会使大明边关前移300里。

当然,题主说的,追着皇太极打,这是夸张了。当时的明军,防御是强项,野战是弱项。能守好锦州、宁远等几座城,已是谢天谢地,根本没有能力去追着打的。

我们不禁要问魏忠贤是个坏蛋吗?这点肯定确定以及一定是有的。但我们要记住,骂他最多的是读书人,是东林党人,这些人又干了什么

东林党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反对向工商业者收税,只向农民收税,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可以说,明朝就是亡在他们手上。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称:

东林党人\"是一群没有多少政治远见,缺乏治国才能\"的士大夫,\"

在好同恶异,党同伐异方面,东林党比起其地诸党成员来,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崇祯:

所以,\"明朝的最终灭亡,晚明的党人们包括东林党在内都是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旗帜鲜明的反对拨高魏忠贤,可是一味的批判这位魏太监,把他说得毫无是处,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吧!

参考:《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

2

谢谢邀请。说追着打夸张了,只能说不让皇太极越山海关半步。

天启皇帝朱由校特别宠信魏忠贤,魏忠贤权势熏天,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但宦官与士人是两个对立群体,魏忠贤打压东林党,东林党也恨不得将宦官们通通处死。

魏忠贤一手遮天不假,残害忠良也不假,可他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看到了大明的内忧外患,尤其是辽东的后金(清朝前身)对大明觊觎已久。

魏忠贤掌权时,明朝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把后金打得节节败退,这也是事实。魏忠贤任用袁崇焕、孙承宗等名将对付后金,把吴三桂放在山海关,将后金一直挡在关外,使得皇太极没能踏进山海关一步。

魏忠贤为保证辽东战场和袁崇焕锦州军队的后勤补给,他对富裕的东南采取多项税收来充盈国库,保证前方军队粮草充足;对干旱贫瘠的西北实行减免税赋,以安定内地民众,但这些功绩都被历史掩盖了。

1627年朱由检继位,称崇祯皇帝。嘉兴钱嘉征上奏魏忠贤十大罪状,魏忠贤仍谏言:你杀我而靠东林党人,大明必亡。

魏忠贤被贬到凤阳守陵,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南关旅店便上吊自杀。崇祯帝诏令将他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其实,崇祯帝未必不知道东林党靠不住,但要坐稳龙椅,必须处死魏忠贤。不过魏忠贤死后,崇祯帝也没能把权利收回来,反而让东林党人稳稳掌握了权力。

东林党主张与后金议和,没想到后金卷土重来。1629年皇太极率领八旗精锐和蒙古骑兵,绕过了袁崇焕布置的关锦防线,经过蒙古进入了关内,进逼北京城。袁崇焕率领了9000关宁铁骑,日夜兼程赶往北京。终于抢在皇太极之前到达了北京城。

皇太极已输给袁崇焕3次,做梦都想除掉袁崇焕,最后用反间计让崇祯帝对袁崇焕起疑心,最终袁崇焕以欺君之罪被崇祯帝凌迟处死,时年47岁,没有留下子嗣,死后被抄家,只留下了“家无余资”的记载。大明失去了唯一的顶梁柱,你说让人寒心不寒心?

他死后152年,乾隆皇帝说袁虽然是敌军,但一直忠心耿耿,只是因为昏君主政,才导致了他身遭不测。乾隆帝为袁崇焕平反,你说让人尴尬不尴尬?

魏忠贤死了,袁崇焕被杀了,李自成围攻京城时,崇祯帝在煤山吊死,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3

魏忠贤确实了不起,光是干儿子、干孙子就养了好几万。而且魏阉的势力也是无孔不入,在后宫可以不让皇帝的妃子生孩子,在辽东同样可以对战事指手画脚,而且大把的军饷也可中饱私囊。

魏忠贤确实很神气,明王朝他说了算,又能呼风又能唤雨。但是打皇太极的是袁崇焕,支持袁崇焕的是东林党领袖孙承宗,跟魏忠贤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魏忠贤在客氏的床榻上生龙活虎,很是威风,但是他能对清军穷追猛打,还是头一次听说。看来大明王朝真的是病急乱投医,连太监都搬出来撑门面了。

如果魏忠贤真的成了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那些还要那些上阵杀敌的将士有什么用。怪不得明朝皇帝杀起来边关大将眼睛都不眨一下,原来有关键时刻有魏忠贤这个杀手锏可以使用啊!

后金军队打到广宁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官员正在京城接受考核,朝廷上下乱作一团。满朝大臣都想着快点离开北京,赶快回到老家去守护自己的财产。只有袁崇焕挺身而出,上疏天启皇帝要去镇守辽东。

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大明王朝举国欢庆。魏忠贤一共奖赏了五千多位“有功之人”,但是不包括袁崇焕。

而远在天边,在野岛上当土皇帝的毛文龙却得到嘉奖,因为毛文龙早就和魏忠贤沆瀣一气了,有油水的时候干爹当然不会忘了干儿子。

正是由于袁崇焕构筑的关宁锦防线,炸死了努尔哈赤,打退了皇太极,阻止了清军入关,但是这一切和魏忠贤有什么关系呢!

魏忠贤就是一条蛀虫,而且是百足之虫,所以能够死而不僵。

崇祯皇帝杀死了魏忠贤,处理了三百多名阉党骨干,但是阉党余孽还在暗流涌动,还能够残害忠良。但是他们并没有阻止明朝走向灭亡,难道魏公公活着,明王朝就有救了?

魏忠贤追打皇太极,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笑!如果笑话也能当成神话讲,那么明朝的灭亡真不冤!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4

这个问题其实提的很好,这其实也就是说明了一个真正的事实真相,明朝非是实力不济才灭于满清之手的。而为什么在魏忠贤时期的时候明朝还能够压着满清打,而到了崇祯帝的时候就不行了呢?原因如下:

魏忠贤剧照

一,魏忠贤能压制住东林文官集团,极大的减少了党争对于国家的损害,使得军队相对清明,指挥相对明确,几乎没有或少有出现无能文官对军队瞎指挥,乱指挥的荒唐现象,另外他提拔了一大批厉害的文臣武将,如熊廷弼,孙承宗等等,都使得辽东局面一片大好。

二,魏忠贤设立的工商税给大明朝提供了一大笔税收来源,军队有钱战斗力可能不会强,但没钱肯定会弱。另外在他掌权的时期,十分重视辽东的军务,所以不管是正规军还是各地私军都能尽心给朝廷打战,因为魏忠贤眼中容不得沙子,尤其在军队辽东这一块,而且军中不少人也是他提拔出来的,也能用心作战,摆脱了后来文官插手军务的那种束缚。

三,魏忠贤才是真正忠心于大明的人,所以在他掌权的时候能够积聚人力对付满清,国内情况相对安稳,文官集团被他压制,后来大明打不过满清不是真的打不过,而是少有人还忠心大明为大明卖命,大多有自己的小想法,小心思,心里都想着投降满清的人,你叫他如何用心去抵抗打击满清,而剩下的还忠心大明的人一来实力可能不济,二来对手太多,独木难支。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魏忠贤时期能对付满清,崇祯帝的时候就不行了主要原因。

5

果然,现在连魏公公都被翻案,说成是“大明王朝的救星”,可见,不读书是多么可怕。的确,魏忠贤掌权时期,明军在辽东战场上没有经历太大的失败,这的确是事实。魏忠贤从天启三年开始掌权,一直到崇祯元年被赐死,一共掌权三年,在辽东大的败绩不外乎丢失旅顺;而在此期间明朝取得了宁远大捷。

然而,宁远大捷的取得和魏忠贤没有丝毫关系,袁崇焕不是魏忠贤任命的,且宁远大捷也不是魏忠贤指挥的,确切地说,袁崇焕凭借一己之力取得了宁远大捷的胜利。而且,在后来论功行赏时,头功全是魏忠贤的一干孝子贤孙。所以,魏忠贤时期,清军并没有在辽东占到大的便宜,明清双方在辽东保持着均势,此话不假,但是明朝当时还没有牛到追着皇太极去打。

实际上,魏忠贤一共掌权三年,这个样本本身就不大,再者, 这三年中后金内部也发生了不少事情,比如努尔哈赤的去世,四大贝勒的明争暗斗以及对于蒙古问题的解决,这些都是阻碍后金在辽东扩张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由于魏公公的原因。

有人说魏忠贤打击了东林党,在江南地区收取“资本家”的税,为辽东提供了充足的军费,这显然是无稽之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东林党这个群体本身就是一个不固定的,其中的人员成分复杂,其不过是在一定时间内政见相似大臣之集合。所以,将其看做是一个正式组织来说,显然是错误的。再者,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东林党和江南的工商业者存在经济上的联系,也没有资料表明,魏忠贤通过合法的税收的方式确立过一种叫“商业税”的税种。实际上,魏忠贤当政三年,辽饷的问题根本没有被解决。

所以,将魏忠贤这样一个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欺上瞒下,祸国殃民的无耻宦官,硬是通过虚假的史料塑造成一位“王朝英雄”“大明救星”,是一种烂俗的博人眼球的做法 。

6



魏忠贤掌权时,并没有追着后金的皇太极打,但是稳住了辽东局势,这个功劳已经不小。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万历皇帝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辽东集合了十一万大军,由辽东经略杨镐统帅,企图一举歼灭努尔哈赤的主力,结果明军几乎一触即溃,几天之内十一万大军土崩瓦解。



此战明朝损失兵员五万多人,骡马数万匹,明朝大伤元气,辽东从此转为手势。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去世,十五岁的朱由校即即位。上台不久,辽东重镇辽阳和沈阳相继陷落,形势十分严峻。



后来明朝通过战略收缩,构筑宁远锦州防线,以守为主,并在鸭绿江口朝鲜外海的皮岛驻守数万大军,对后金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基本稳住了辽东局势。

特别是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坚守孤城,打退努尔哈赤数万大军的围攻后,后金就一直没有再侵犯明朝,明朝的形势好转,直到天启皇帝1627年去世,都没问题。



崇祯皇帝上台后,也十分关注辽东局势,1628年,后金闹饥荒,请求崇祯皇帝给米赈灾,当时明朝到处饥饿,没有答应后金的要求,皇太极气的直跺脚。1629年,袁崇焕处死了在皮岛驻守的大帅毛文龙,皮岛驻军树倒猢狲散。

三个月后,没有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率领大军绕开袁崇焕的宁远防线,经西边从蒙古杀到北京城下,大肆抢掠。从此,辽东局势持续恶化,再也没有好转。

7

魏忠贤,又被称为九千岁,历史上对他记载莫过于阴险狡诈,阿谀奉承,霸道专横等词汇,而现在还居然有人妄想给魏忠贤描白,说什么魏忠贤掌权时军队都追着皇太极的部队打?

咱们先不说这是真是假,就单单来看看魏忠贤这个人,他掌权之时把明朝朝堂搞的一片混乱,仗着明熹宗的宠爱,肆意妄为,多次铲除异己,斩杀大臣,培养自己的势力,使得天下“只知九千岁却不识皇帝”。他这个人不仅自私自利,还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欺上瞒下,简直祸国殃民,如果说他真的为明朝着想的话就不会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而残杀无辜之人了。现在居然还有文章出现说魏忠良是王朝英雄?真是可笑至极。



  • 先不说魏忠贤掌权时军队主要攻打皇太极了,就是皇帝亲自管理朝政也是一样的结果。努尔哈赤生前就有占领中原的心愿,后金要攻打明朝也是迟早的事,当时少数民族中只有后金的势力略大一些,也有足够的能力和明朝抗衡,相比其他部落来说,后金更值得令人忌惮,所以说明朝选择进攻皇太极的部队是理所当然的事。再者,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是有着吞并明朝的野心的,而且也做出了实际行动,此时的明朝和后金是敌我打仗的状态,不打他打谁?


  • 再者,就算魏忠贤真的有命令军队攻打皇太极的部队也只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魏忠贤中年的时候才开始入宫,他进宫的原因也是奇葩了。他这个人好赌,最后输的倾家荡产自己的老婆也给了别人,为了生计他就进宫当了太监。
  • 魏忠贤又善于奉承,讨好别人,进宫不久便攀上了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后在其继位以后飞黄腾达,一路高升。这也为他后来培养自己的势力,恣意妄为打下了基础。此时明朝面临后金的攻击,而正值魏忠贤掌权,为了自己能够更加长久的保持现有的地位,魏忠贤怎么也会选择向皇太极出手,不过历史上的魏忠贤并没有考虑的这么长远,所以也就没有他掌权时军队追着皇太极的部队打的事。

实际上,历史上确实有明朝的军队积极抵制攻打皇太极的部队的事,不过带领他们的人是袁崇焕,背后支持袁崇焕的是东林党领袖孙承宗。

袁崇焕剧照

孙承宗曾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任兵部尚书一职,为人有勇有谋。在明朝与后金作战时,明朝多次惨遭败绩、边防形势面临危急的状况。这时孙承宗统领明朝士兵十一万人,共收复失地四百余里,还培养出像袁崇焕一类的优秀武将。不过后来魏忠贤掌权时因其妒忌孙承宗的能力,便暗中向他使坏,逼迫孙承宗辞官回家。

崇祯元年,皇太极率兵攻进长城内时,朝廷又重新启用孙承宗,在孙承宗的带领下,打败敌军,收复部分失地。而这时候的孙承宗却再次遭到权臣的排斥,于是便又辞官回家,这一住便是七年。崇祯十一年,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冒死守城,最终城破人亡。一个为国家忠心耿耿之人就这样烙印在历史中。


综上所述,历史上并没有出现魏忠贤掌权时军队都攻打皇太极部队的事,因为魏忠贤是一个只在乎自己利益而不关心国家存亡的人,还多次陷害排挤忠臣,我们也千万不要被历史表象所迷惑。

8

追着打有点夸张,无非孙承宗和袁崇焕在魏忠贤的支持下,取得了“宁远大捷”,把明朝的势力范围又往前推进了300里。

魏忠贤的阉党毫无疑问是明朝的最大毒瘤之一,怎么也洗不白的。不过既然是“之一”了,肯定还有和阉党一样坏的,那就是东林党。前几年说东林党坏,在网上会被人骂,这两年大家都普遍接受了,东林党比阉党还坏。

阉党的恶名声一方面是他们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掌握笔杆子的东林党。明朝没有了,阉党就彻底完了,但东林党的读书人却能剃个头,继续给清朝服务。他们可以在修《明史》时把自己洗白,把阉党描得更黑。

东林党是一帮儒生组成的大官僚集团,背后代表着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表面上看处处散发着人性光辉,但干得都是党同伐异的事情。在儒家的教育下,文官把骂朝政、骂皇上当成政治正确,哪怕被砍了头,也认为是“青史留名”。明朝几任皇帝都被东林党搞得受不了。

明熹宗朱由校最大的兴趣是干木匠,没闲心与东林党斗智斗勇,于是就用阉党来压制东林党。太监是皇帝的化身,所以魏忠贤很快把东林党打压下去,将朝政保持。魏忠贤是奸贼,是坏蛋,但他明白自己的一切都建立的皇帝的权威之上,所以他要确保皇帝不倒,明朝不垮。

战争说白了拼得就是钱,而这恰恰是明朝最缺的。明朝初年,中原的大量白银被元朝弄到中亚赚汇率差了,朱元璋为防止白银外流,规定“片甲不得入海”。

后来美洲发现银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又没有一套有效的财政系统。民间财富很多,但明朝只会收农业税,一打仗就压迫百姓。皇帝要收一两银子,落到老百姓身上就是十两。

大概因为魏忠贤出身贫寒,知道民间疾苦,他主动给农民减税,然后加收商业税,向大老板、大矿主收钱。魏忠贤为国家搞来了钱,前线才有了打胜仗的可能,同时又不让老百姓沦为造反的流民,人们常说的:“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原因就在于此。

9

我大概和题主读的不是同一部历史,因为我实在找不到魏忠贤掌权后明军有追着皇太极跑的任何记录。两边能力对比先不算,时间都很难对上。魏忠贤是天启三年总督东厂,算是开始掌权,一直到崇祯继位的天启七年十月失势的,而皇太极是天启六年九月以后继位称汗的,两个人有机会掰手腕的时间段也就一年左右。

那么这一年多的时间辽东发生了什么呢?是那场宁锦大捷吗?可是那一战皇太极是主攻方,明军是防守方,后来皇太极因为天气太热、损兵太多而撤军。还是从容撤军,明军也没有发起追击,何来追着打之说?即使这场我们认为明军获得胜利的战役,皇太极也不是毫无所得,他出兵的原因是明军在锦州、大凌河和小凌河建城,直接威胁了辽东腹地。后来虽然他没打下锦州和宁远,但把大小凌河都给拆了,明军之后再也没有能在这两地建城成功,导致袁崇焕被杀的己巳之变就是这时埋下的伏笔。如果当时这两个城修好了,就会和锦州、宁远形成一个四边形的呼应态势,皇太极根本不可能绕得开,即使想从蒙古绕路也会被很快发现。所以皇太极的战略目的是部分达成了的。

其实也得承认如果以魏忠贤掌权的天启三年为分界线,明军比之前的战绩好看得多。除了天启五年丢了旅顺,基本没再大面积失地。但我觉得这并不是魏忠贤能力强,而是他态度好,他清楚自己不懂军略,而辽东又很重要,所以基本不在辽东事务,尤其是钱饷上太多留难。用人上也尽量克制了党争倾向,比如启用孙承宗带出来的袁崇焕等。

最后还是要多墨迹几句,我知道最近鼓捣历史的很流行翻案。但吹逼也得讲基本法,不能啥案都翻,也不能无中生有。天启朝要是能追着后金到处跑,皇太极还能有心思和其它三个贝勒玩宫廷狗血剧?

10

追着皇太极打,敢问阁下从哪里看的。

现在标新立异的人很多啊,这么一个祸国殃民的魏忠贤,都能被网民们说成白莲花,真的是按照庭州行者说的那样,不好好读书是有多么的可怕。

魏忠贤正式掌权的时候,是天启三年。作为掌权者,魏公公可没有投入到如何调解王化祯和熊廷弼之间的矛盾,结果天启五年广宁大败,关外土地尽失,明军退守山海关。

之后明军的阵地能够推到锦州大凌河一线,也是督师孙承宗的功劳,顺便说一下,孙承宗也算是东林党的同盟军。

在孙督师下台之后,阉党的高第接任,结果这个胆小鬼直接下令抛弃关外所有土地。是袁崇焕坚决不撤退,拼死守护宁远城,才换来了宁远大捷的。

宁远大捷之后,魏忠贤为了继续渗透辽东军权,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袁崇焕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遭到拒绝。之后的宁锦大捷,也是袁督师坚持依城坚守的方略才换来的皇太极的失败,和阉党甚至魏忠贤都没什么关系。而那个“道德高尚”的魏忠贤却把功劳全部加到自己身上,而阉党成员却弹劾袁崇焕不驰援锦州,气的袁崇焕也辞官回家。

之后到魏忠贤倒台之前,明金之间也没有发生过什么战事,请问题主所谓的追着皇太极敢问是在哪里看到的神论。

也不要说什么魏忠贤稳定了朝政,结束了党争。阉党同样也争斗不已。比如冯铨与崔呈秀入阁之争,崔呈秀同党弹劾王绍徽,亓诗教等。

还有什么财政一事,魏忠贤掌权期间,辽东欠军饷也是常有的事。西北更是缺饷缺的经常发生兵变。除了这点以外,魏忠贤可不是“清流”心中那个只收商税的“明主”,恰恰相反,被晋商带动起来的秦晋商税,在魏忠贤时代被废除了,这对政府而言却是一笔很大的损失。而追究起来,却是魏忠贤和崔呈秀被晋商给收买了。

当然还有个梗就是魏忠贤不收农业税,说实在的,这也是很扯淡了。就说魏忠贤执政期间,陕西饿殍遍野,老百姓吃都吃不饱,而阉党党羽还在变本加厉,以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枪,就是在陕西打响的王二起义。

所以现实已经很明显了,魏忠贤就是个历史败类,为他洗白的人也只能说是三观不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