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吐蕃英雄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就开始了对周边的征服,自那时起南亚次大陆的许多国家就开始臣服于吐
吐蕃英雄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就开始了对周边的征服,自那时起南亚次大陆的许多国家就开始臣服于吐蕃。
松赞干布稳定大局后,又向大唐求赐婚,多次遭到唐太宗的拒绝,于是松赞干布就开始发兵攻伐吐蕃与大唐之间的小国,而这些小国都是大唐的藩国。最终吐蕃终于和大唐直接接壤了。
然而松赞干布并未就此住手,他继续发兵攻伐大唐,结果大败。于是他再次令使臣带着吐蕃的全域版图,和贵重的礼品,前往大唐帝都长安,一是向大唐纳土称臣,以求爵位封赏。二是向大唐求赐婚。唐太宗立即予以恩准,让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对于以上所述,大家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大家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一>,当时的东方世界存在着一个秩序体系,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居于正统天子之位,其他国家皆为藩属。
刚崛起的吐蕃王朝并未获得中原天子的认可,也就是说吐蕃只是武装团伙,并不是天下公认的国家。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臣,来长安求赐婚,并非吐蕃没有美女,也不是他本人缺老婆。而是他在变相的向唐天子,索取大唐承认吐蕃王国的地位。他想要的是一个合理合法的吐蕃王国地位。
只有吐蕃成为了东方政治体系内的合法国家,才能得到体系内各方的尊重,才能名正言顺的征伐体系外的势力。
今天为什么各国都要加入联合国,也是这个道理。只过唐朝的“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只有一个,那就是唐朝,天下权威至尊也只有一人,那就是唐天子!
<二>,唐太宗拒绝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发兵灭掉了大唐几十个藩国,继而进攻大唐,惨遭战败。尔后又纳土归顺,并且再次求赐封,而唐天子爽快的答应了。这是因为:
1,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唐天子不会白给好处给松赞干布。
2,松赞干布,灭大唐藩属,表面上看似狂野无礼,实际上则暗合唐天子心意。吐蕃灭掉众小国后。各小国的不少财产、人口丶士兵、贵族都迁入了大唐本土,大唐等于是狠赚了一票,而且还不让人憎恶。
3,松赞干布灭了众小国后,继续攻打大唐,一方面是试探大唐的实力,另一方面是想向大唐索取更多。结果大唐打败了吐蕃。于是松赞干布纳土称臣,再次求赐婚。
一是松赞干布灭了众小国,也算是对大唐作出了贡献,让大唐吃了个饱。
二是松赞干布战败后,纳土称臣。既让唐天子有面子,又让大唐看到了吐蕃的实力。因此大唐于情于理,都必须给吐蕃一个交待。
三是大唐借赐婚之机,派出很多人才前往吐蕃,帮助吐蕃发展,既是对松赞干布的尊重和答谢,也是表达大唐对吐蕃的接纳之意和兄弟之情。
至于纳土称臣,那只是为了维系天下秩序体系的需要,所谓君臣关系,只是个名份。大唐没有直接统治吐蕃,吐蕃也不会接受大唐的直接统治。
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唐与吐蕃,是一个体系之下的两个政治实体,只是在名望上大唐高于吐蕃。
自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屡犯唐疆,二百多年来,战争不断。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吐蕃渴望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希望在名望上与唐天子平起平坐,而唐朝实力下降,无法让吐蕃敬畏。
可以说吐蕃攻打大唐,只是兄弟之争,吐蕃只是想多榨取些利益,并没有想要取代唐朝。
其实后来,西夏与宋的纷争丶宋辽纷争,也是利益之争,并无灭国之念。唯有蒙古汗国,才有一开始就打算灭掉中原,并吞天下的想法。
至于说吐蕃不攻打印度,那是很多人对边缘历史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吐蕃不但征服了大半个印度,还将实力拓展到了今天的中亚,据说还拓展到了今天的伊朗东部。只不过吐蕃实行贵族领主分封制,自从那位主张废佛教的吐蕃赞普,被刺身亡后,吐蕃就解体了,分崩离析!所以吐蕃王国的辉煌,才逐渐被世人所忽视!
吐蕃,可是一度雄踞青藏高原的小霸王。特别是在松赞干布继任赞普之位后,吐蕃迎来了长达200余年的兴盛期。
吐蕃不但长期跟大唐作战,四周的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在内,都被吐蕃攻打过了。
吐蕃军队与印度的第一次作战,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7年),唐朝大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恰逢与唐朝友好的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去世,大臣那伏地阿罗那顺篡位,国中大乱。中天竺又称摩揭陀国。
阿罗那顺听说大唐使团前来,竟然派兵在半路拦截。王玄策率领随从数十人奋起抵抗,无奈寡不敌众,悉数被擒。使团所携带的众多财物也悉数被劫。
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趁夜色逃出。王玄策并没有直接逃回大唐,而是跑到了吐蕃,誓要报仇雪恨,灭了印度。
当时,文成公主已经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松赞干布同时还娶了泥婆罗尺尊公主。泥婆罗即现在的尼泊尔。
根据《旧唐书》所载,王玄策“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
吐蕃派了1200名精锐士兵,泥婆罗派了七千骑兵,跟随王玄策攻打印度。
王玄策命蒋师仁为先锋,自己坐镇中军,直扑印度。
王玄策率领8千余精锐战士,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斩杀印度兵4千余人,溺毙上万人。阿罗那顺,及其王妃、王子,外加男女一万二千余人,牲畜三万余,都成了王玄策的俘虏。五百余座城池、堡垒皆降。
中天竺国被灭,东天竺国献上贡品臣服,王玄策大胜归唐。
吐蕃再战印度,饮马恒河。
赤松德赞任赞普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他与松赞干布、赤祖德赞,合称吐蕃三法王。
赤松德赞于755年至797年在位。他在桑耶寺建了一座白塔。有人告诉赤松德赞,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赤松德赞为了奉迎舍利到吐蕃,随即派大军南征。
吐蕃大军所到之处,天竺的各个小国纷纷投降,恒河北岸兵不血刃的被轻松平定。
吐蕃大军随即渡过恒河,陷摩揭陀国,取回舍利子,并在恒河岸边立碑,定恒河为国界。赤松德赞仅仅派遣了四名吐蕃士兵驻守,就迫使印度臣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为什么吐蕃不长期派兵驻扎,派人管理印度?
吐蕃人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区,对于地势低洼,气候潮湿闷热的印度,应该很不适应。按照现代印度人的卫生习惯,估计当时的印度也清洁不到哪里。吐蕃士兵就更容易水土不服,感染疾病。
而且,吐蕃人口有限,也就限制了兵力总数,必须合理使用。
相对而言,印度士兵的作战能力一如既往的差,根本就不需要驻扎过多的士兵,四名足以震慑了。反而是云贵、青海、川蜀、西域等地的游牧或者山地民族战斗力更强悍,时不时的会武力对抗吐蕃。而紧挨吐蕃的泥婆罗国(尼泊尔),虽然表示臣服,但是并没有被吐蕃完全吞并,时刻都是隐患。
更不要说,华夏腹地,还盘踞着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大国大唐朝了。
因此,吐蕃军队在印度劫掠一番之后,就撤军了。
为什么吐蕃跟唐朝断断续续打了二百多年?
原因很简单,大唐强盛呀,当时的印度跟大唐相比,就是一个渣渣而已。印度军队更适合表演杂耍。而吐蕃根本没有办法,像打印度一样,轻松灭了大唐。
吐蕃没办法灭了大唐,但是又想夺取并控制吐谷浑、突厥,以及西域诸国。堂堂大唐朝,岂会容一个边陲小国撒野,自然要还击。
唐朝当时又无意直接进驻高原进行统治,也就默认了吐蕃的藩属国地位。
吐蕃只能在唐朝衰弱时,骚扰一下大唐。而在唐朝强盛时,又臣服于大唐,甘愿做大唐的藩属国,以甥舅之礼相处。
正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唐与吐蕃之战,断断续续持续了二百余年。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崛起,几乎在同一时期,吐蕃也雄踞于青藏高原之上,从此,两个帝国相爱相杀两百余年。那么,为何吐蕃非要和强盛的大唐作战,而不南下攻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
实际上这是大家的误解。
纵观历史,任何政权都清楚一个道理,柿子一定要挑软的捏,吐蕃也不例外。当吐蕃崛起之后,他也曾南下,攻打包括印度在内的各个邦国。
先说一下,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因为有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导致吐蕃无法跨越巨大的天然屏障。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喜马拉雅山脉之上有很多山口,是可以容纳商队、军队通行的。
最著名的就是麝香之路。这条路也可以看做是高原之上的丝绸之路,从青藏高原之上蜿蜒向南,抵达南亚,然后在转向西亚抵达欧洲。
这条路历史悠久,欧洲的罗马帝国也曾从这条路进口过中国的麝香。
吐蕃崛起之后,刚开始自然是挑着熟悉的道路向前摸索,因此,吐蕃最先征服的就是南部各个弱小的邦国。
说到这儿,给大家说一下熟悉故事里面的陌生细节——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公元647年,王玄策出使印度,当时称之为天竺。由于中天竺大臣贪财,将王玄策扣留,并且抢夺了各国贡献给唐太宗的财物。结果,王玄策乘机逃跑,跑到了刚刚崛起不久的吐蕃。
此时,吐蕃的老大是松赞干布,是唐太宗的女婿,因此,援助了王玄策1200人马。除了吐蕃之外,大家很比较熟悉的还有尼泊尔,援助了7000人马。
尼泊尔和大唐中间隔着吐蕃,显然不是大唐的附属国,据《新唐书》记载;
那陵提婆(尼泊尔)之父,为其叔父所篡,那陵提婆逃难于外,吐蕃因而纳焉,克复其位,遂羁属吐蕃。
由此可见,吐蕃曾入侵尼泊尔,助尼泊尔失势的国王复位。因此,尼泊尔成为了吐蕃的附属国。
除了尼泊尔之外,《新唐书》的记载中,吐蕃西南地区还有诸多小国,比如“章求拔国”、“悉立国”等等。这些国家也“常羁属吐蕃”,在王玄策灭天竺之战中,章求拔国也曾“发兵来赴”。
从两唐书的记载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吐蕃已经征服了不少位于其南部的小国。也因此,吐蕃崛起后不南下入侵印度次大陆,仅仅和唐帝国死磕,可以看做是一个伪命题。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吐蕃也曾继续向南用兵,甚至是直取印度,打到了印度的统治核心——恒河流域。
在公元8世纪中后期,吐蕃赤松德赞听说天竺有如来佛的真身舍利,于是派遣了大军南下,兵锋所向,印度各个政权根本不是对手,于是纷纷卸甲投降,吐蕃军队也因此兵不血刃拿下恒河流域北部。
接下来,吐蕃进攻位于恒河流域南部摩揭陀国,摩揭陀人失败后纷纷逃窜。吐蕃军队顺势夺取舍利,之后还掠夺了大量佛经、佛像和高僧入吐蕃。此战之后,吐蕃人为了宣誓征服土地的主权,在恒河边上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甚至还派遣了士兵守卫。
▲吐蕃鼎盛时期地图▲
综合来说,吐蕃崛起之后,并不是仅仅和唐朝死磕,他也在向南发展,征服了包括尼泊尔、印度各邦在内的诸多小国。只不过由于印度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我们对此不太了解。
另外,吐蕃之所以和唐朝多次交手,主要是围绕着西域各国,这实际上是在争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毕竟,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频繁,只要控制了丝路,便可以轻松获得极大的利益回报。
不过,由于大唐和吐蕃一度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彻底控制该区域。因此,双方往来拉锯,爆发了多次战争,也导致我们一直认为吐蕃在和大唐死磕。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政权怎样对外扩张的问题。
国家是全体国民求生存和发展意志的集合,一个国家政权要对外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获得可以让国民发展生产的土地。国民的生产方式是怎样的?需要什么的土地才能发展生产?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权对外扩张的方向。
吐蕃帝国是公元七世纪崛起与青藏高原的一个强大政权,吐蕃的社会生产方式是高原农牧业相结合的方式,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秏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纺织等。
高原农牧业相结合便是吐蕃帝国的经济特点,为此吐蕃帝国扩张的方向是整个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伊朗高原、黄土高原。这些高原,主要的社会经济模式也是农牧业结合。
高原才是吐蕃需要的地理环境,相似的地理环境下,更容易满足吐蕃帝国内部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向外延伸,满足国民走出去安家立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青藏高原周边,除了高原地形外,还有中亚的盆地、新疆的盆地、四川的盆地,印度的平原。而这些地区,吐蕃帝国通过军事占领了,也无法长久。因为地形是基础,农牧业结合的经济是具体要求。没有具体的经济要求,吐蕃要取得当地的财富最多只能通过掠夺。
为此,吐蕃帝国用兵的目的有三点:
其一,夺取整个青藏高原,防止其它势力侵入。
其二,夺取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对外扩张版图。
其三,掠夺周边,打击对手,补充自身财力。
从吐蕃王朝用兵的目的可以看出这个提问的答案。
其一,当唐朝鼎盛之时,吐蕃才刚刚崛起。
吐蕃面对的是国际环境,就是周边都是唐朝的藩属国,而吐蕃连藩属国都不是,周边各国都没有把吐蕃当成一个国家,而是当作一群武装掠夺的强盗。
在吐蕃北部,也就是现在的青海地区是吐谷浑的地盘;在吐蕃的东部以及东北部,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西部地区,分别是羌族人和党项人的地盘。
吐蕃要取得建国的合法性,得到周边政权的认可,进而成为诸国争霸的一员,就必须得到唐朝对吐蕃王朝的承认。因为唐朝就是当时的联合国,且是联合国的唯一常任理事国。
吐蕃刚刚崛起,还打不过吐谷浑,所以羌族人和党项人就成了吐蕃的用兵方向。吐蕃与唐朝爆发松州之战(在现在的甘肃)。
这次战争,吐蕃与唐朝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吐蕃得到了唐朝承认,文成公主入藏,吐蕃王朝得到了想要的地位。
羌族人和党项人在吐蕃的打击下,组织更加松散,对唐朝的依附更强,唐朝在松州周边的统治得到了加强,从党项人和羌族人那里征调了不少的兵员。
其二,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吐蕃开始强势崛起。
吐蕃发动对唐朝的战争就是要夺取唐朝控制下的青藏高原北部、东部,依附唐朝的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克什米尔地区。吐蕃要扩张版图,就必须从唐朝手里夺取这些地区。而这些地区对唐朝重要性在于商路,这些地区是否安全,决定了唐朝三大对外商路中的两条商路的安全。
第一条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延伸到中亚,向西南可以到达天方世界,向东南可以到达印度世界。这是一条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
第二条是从长安出发,走汉中、蜀中、通过云南地区,向西南可以到达印度世界,向东南则是中南半岛各国。这也是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发出来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的价值,虽然不如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但是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这条道路依然很重要。
为此,吐蕃与唐朝围绕青海地区(大非川)、大小勃律(克什米尔)、南诏(云南)三个地区展开了军事争夺,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会战。
在安史之乱之前,基本上是唐朝处于攻势,占据着这三大地区的时间比较长。到了安史之乱后,吐蕃逐渐吞并了上述地区,并且占据了河西走廊、西域(新疆和中亚)、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西部,而强盛的吐蕃王朝一度与阿拉伯帝国争夺伊朗高原,阻击阿拉伯帝国东进。
与唐朝的战争是满足国家的意志,守护青藏高原以及对外扩张版图,这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需要。而对于印度的战争则是打击对手,掠夺财富。
吐蕃对印度用兵有两次。
第一次是唐朝使臣王玄策出使印度,要印度诸国向唐朝臣服,印度的小国王不知道唐朝的强大,打劫了王玄策。王玄策从泥婆罗、吐蕃等唐朝的十几个藩属国和部落调兵,兵力达到近两万人。王玄策指挥这支以吐蕃精兵为主力的杂牌军灭掉了印度三个比较强大的王国。
第二次是吐蕃与唐朝之间爆发大非川之战后,吐蕃战败,元气大伤。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了补充元气,派出大军洗劫了印度恒河流域诸国,强迫印度诸国臣服并每年按期纳贡。吐蕃人在印度各地区立石碑、铁柱,取走印度寺庙佛骨舍利,表示石碑所在都是吐蕃的领地。印度恒河流域诸国向吐蕃进贡了五十多年。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吐蕃王朝对外扩张的方向,这就是吐蕃王朝和大唐死磕,却不南下统治整个印度的根本原因。
吐蕃当然有攻打印度,但那时不叫印度,当时还连续打了四次。那时候的吐蕃正处于崛起阶段,但古人可没有现在的地图,也不知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什么个情况。
那个时候已经就有了通往天竺的商路,这条路好几个名字“麝香之路”、“宝石之路”、“盐粮之路”等,这时候交易的还不是当时中原王朝有名的茶叶、丝绸什么的,而是藏北盐湖中的食盐、羊绒等物。因为吐蕃王朝经济落后,当时的交易还是原始的以货易货,并且一直持续了很久。
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吐蕃最早攻打的并非北方的吐谷浑,而是南方的小国,只是中原王朝对那些地方并不了解,所以史料没怎么记载。
藏族史料《贤者喜宴》中记载:
“纳木巴民王、泥婆罗铸铜王、孙波铁王、门域果王等四方王,收赋税以进贡称臣。”
上面说的门域果王与泥婆罗铸铜王的位置就在吐蕃的南方,因此这两个地方也是吐蕃最先攻打的小国家,之后吐蕃就向他们收“保护费”。
这几个地区就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域云南交接处,也是现在著名的进藏路线。而泥婆罗就是现在尼泊尔,这个弹丸小国曾经一直被吐蕃控制,松赞干布时期,泥婆罗时局动乱,吐蕃还出兵摆平,扶持新王上位。
《旧唐书》:
“那陵提婆之父,为其叔父所篡,那陵提婆逃难于外,吐蕃因而纳焉,克复其位。”
公元704年,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去世,而后吐蕃国内叛乱四起,重新掌朝的没庐赤玛伦罢免泥婆罗国;位于南方的“悉立国”也发生叛乱,而“悉立国”也是吐蕃属国之一,位于天竺境内。
公元648年,王玄策在天竺被劫,求组松赞干布借兵,吐蕃借精兵1200人、泥婆罗700人,交于王玄策,对于这段历史可谓是众所周知“一人灭一国”。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
“归降的城镇聚落五百八十余所,未久朝乾托卫城破,中天竺就此灭亡。为此,吐蕃曾立铁碑于天竺,以定吐蕃南界于此。”
这次行动是因为当时吐蕃修建了桑耶寺之后,寺内白塔想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因此赤松德赞派兵去取。而天竺的一为国王听到此事后下的面无血色,就把靴子挂在宫门上,以表臣服,他向吐蕃将领说愿意归附吐蕃脚下,年年进贡,只要不动刀兵。
随后,吐蕃大军渡过恒河,抵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在朝拜了金刚座菩提树后,从塔内取出舍利后回国。凯旋前,吐蕃军队又在恒河树立铁柱为界,并在此地留守兵力,此后更形成一个大城镇。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吐蕃王朝至少有四次对印度进内用兵。因此,吐蕃并不是只对唐朝较劲,而是吐蕃除了南方外,也想在东、西、北发展,而唐朝刚好挡住了吐蕃发展的道路,这才一直打了两百多年,而吐蕃不曾想到唐朝尽然如此强悍。
说起吐蕃,大家一定会想到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爱情故事。当时松赞干布为了和大唐和亲,那可是煞费苦心,但是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松赞干布也是如愿以偿娶到了文成公主。
说起松赞干布为什么一定要和大唐和亲,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唐朝的繁荣,吐蕃能够从大唐得到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源,包括铁,盐、茶、瓷器等等资源。
在松赞干布第一次请求和大唐和亲失败后,因为求而不得甚至发动对唐的骚扰战争,但是由于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松赞干布最终战败,并且臣服于大唐。
唐朝统治者为了减少边疆战事,促进民族团结,最终答应了松赞干布的第二次求亲,最后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婚姻,大大促进了中原与吐蕃之间的政治与文化交流,但是和亲却并不能够让吐蕃和大唐一直相安无事,其实大唐和吐蕃的矛盾时有发生,即使当时文成公主已经嫁到了吐蕃。
那么到底为什么吐蕃宁愿攻打大唐,也不去攻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在唐朝时期,唐朝的实力是远超吐蕃,而吐蕃的实力也比印度要强,吐蕃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是擅长作战的,然而在多次与大唐的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
当时吐蕃也攻打过印度,但是没有几个回合,印度就俯首称臣了,简直没有什么挑战难度,就是因为印度实力不行。
要说起印度的实力,曾经有一次印度挑衅大唐,王玄策向吐蕃借兵一千,加上其他藩属国的兵马,一共一万多人,攻打印度的摩揭陀国,竟然成功地打败了。
那么,吐蕃在对外战争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定印度为对象,而是选择了更为强大的唐朝呢?
从根本上来说,战争是为了掠夺资源,而不是无谓的战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较为强盛的一个朝代,经过了“贞观之治”的发展,唐朝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加上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久唐朝的“富裕”可是远近闻名,很多民族、国家都想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吐蕃自然也是这样的。
当时的吐蕃十分贫瘠,尤其缺乏很多物资,需要从中原地区索取,而当时中原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一般都是禁止互市的,而且他们本身生产力也比较弱,求而不得,只能是以抢的方式来完成了,尽管在对唐朝的战争中,屡败屡战,但是吐蕃仍然坚持不懈的侵扰中原地区,为的就是抢夺资源。
相对于唐朝来说,印度虽然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但是自古以来他就不行,其实可以想象,印度要不是英国殖民这么长时间,也许跟非洲大部分国家没啥区别。在唐朝时期,印度就更不行了,根本提供不了吐蕃需要的物资,打印度根本没有必要,对吐蕃而言攻打印度,就是劳民伤财,相反,吐蕃有的时候可能还要防范印度来抢他的资源。
最直接的原因,吐蕃和唐朝离唐朝更近,离印度较远
从地图上来看,可能会感觉吐蕃与印度很近,而与中原很远,实际上这是地图上的远近,实际上,吐蕃与印度有着天然的屏障,那就是喜马拉雅山,吐蕃想要攻打印度,那必须穿过喜马拉雅山,但是喜马拉雅山道路崎岖、地势复杂,对吐蕃而言,那其实很难走的。
假如吐蕃要对印度征战,需要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但是从印度手中掠夺的东西很少,可谓是入不敷出。
但是吐蕃对大唐征战就不同了,在地理位置上,吐蕃是可以降低攻击难度的,不必投入太多的物力财力,而且如果吐蕃战胜大唐,那么可以从大唐获取的物资是巨大的,这场买卖是只赚不亏的。
况且吐蕃是一个游牧民族,一直生活在西藏,吐蕃民族和中原民族很多需求有相同之处,吐蕃和大唐之间还是接壤的,两个民族距离太近,就有边境问题,就会有利益之争,所以吐蕃和大唐之间势必会经常发生战争。
从气候上来说,吐蕃气候跟中原很相似,印度则像是另一个世界
吐蕃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寒冷气候,气候干冷且寒冷,如果吐蕃往中原进军,是横向进军,虽然海拔有所降低,但是都能适应,不会出现气候巨大差异带来的不适应的问题。
而吐蕃士兵要是往印度打的话,是纵向进军,越打越向南,气候变化极大,他不像我们这是夏天高温,然后降雨,冬天寒冷却不怎么降雨了,印度就不一样了,印度是冬季的时候降雨量特别大,寒冷潮湿,等到了夏季就不下雨了,酷热难耐,我们的季节划分是,四季,印度却是旱季和雨季。
在一千几百年前,这样的气候差自然让吐蕃士兵十分不适应。
话说,尽管印度很弱,但是有一点是要承认的,就是印度的这个气候就很难征服,别说是吐蕃了,就是亚历山大大帝,那个差点征服宇宙的男人,征服了整个波斯,然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国家,然而在进攻印度的时候,最终还是无功而返,很多史学家认为亚历山大大帝没有征服印度,就是因为气候导致的。
总结: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吐蕃宁愿对抗强盛的大唐,也不愿意攻打印度,理由也是很鲜明了。因为对吐蕃而言,利弊是显然的。为了民族的发展,所有的对外战争都是有所考量的,吐蕃明知道攻打大唐是困难,也还是想要硬碰硬,那就是为了民族的生存,想到的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这个问题的重点,其实不是吐蕃为什么不打印度,而是为什么不占领印度的土地?很多高赞的回答,都没有点到这个重点之上,那么司马老师就来为大家解读一二。
首先我们看着张吐蕃极盛的地图,时代大抵是在8世纪晚期,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吐蕃,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的西部,涵盖青藏甘宁新五个省区。
但就是这张图,我们也看到,吐蕃在兵强马壮的情形之下,没有向南扩张。那么,是吐蕃没有这个实力吗?
有人说,是喜马拉雅山脉,阻拦了吐蕃骑兵的南下。但事实上,山脉根本就不是问题。
648年,即唐太宗贞观年间,曾有一名叫做王玄策的使臣出使印度,因为身边所携带的硬通货太多太招摇,以致引来印度强盗的注意——当然,这个只是表面,实际上是因为王玄策要访问的那个中天竺国王已经死了,权臣篡位,他以为大唐是要干涉这件事,所以先下手为强。结果王玄策趁乱逃走,这便跑到了吐蕃。吐蕃赞普正是大唐女婿松赞干布,老丈人的臣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人打劫了,这个事,正所谓:生可忍熟不可忍(哈哈)!于是吐蕃立马调派了一千两百人。
当然以大唐的威望,出手的岂止吐蕃一家,当时的泥婆罗(今尼泊尔)更积极,出动了七千人马。所以王玄策一共凑了8200人,就凭借这些兵力,王玄策一举攻破了中天竺的都城,杀了三千印度兵,据说当时闻声遁逃半路掉河里淹死的有一万人。最后那位敢于劫杀大唐使者的印度中天竺新国王也被活捉,押到长安。当时的唐朝根本没把这个当事,王玄策最后得到的赏赐也很低微,仅仅是一个朝散大夫。
这是吐蕃攻打印度的第一仗,而另一仗,则是为了去印度谋取舍利子,也一样把印度人打得稀里哗啦。于是我们就要讲到重点了,虽然吐蕃人在印度战绩显赫,但他们没有占领印度的土地,为什么?
其实惟有一个字,就是:热!
(炎热气候下的印度土著人)
首先,吐蕃人居住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而海拔高就意味着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平均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空气密度的60%-70%。
那么印度呢?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超过1000米,气候则是典型的热带季风。
也就是说,吐蕃人来到印度,一下子从海拔四千米掉到了海拔一千米,足足三千米,同时还要经受一下子从高原气候到热带气候的极度考验。
(吐蕃人:还是咱青藏高原好啊!)
这种感觉,你可以参照一下一头企鹅或是北极熊一下子被扔到海南岛的体会。这个时候,你说吐蕃人还会想别的事吗?也惟有一字:跑!
那么回过头来,吐蕃占领大唐的安西北庭和凉州,难道就没有气候适应的问题吗?请注意,从青藏高原到河西走廊,那就是一个海拔缓缓降低的坡度,再怎么着也是温带气候,而不是印度的热带气候——事实上,正是这一点,也决定了日后吐蕃人,一定是中国人,而不是印度人。
吐蕃帝国(西藏)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公元7世纪几乎与唐朝同时崛起,在初唐和盛唐的一百多多年间虽与唐有几次交手,但基本上进不了河西走廊,只能雄霸于青藏雪域高原。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迅速衰落势力退出中亚,吐蕃帝国乘机向东两次攻入长安城;向西与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争霸于中亚,间接的阻挡了阿拉伯帝国东侵的步伐,让伊斯兰教的传播停在了中亚;中段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南面让南诏国臣服,国力强大盛极一时!
那为何吐蕃两百多年只攻打强大的唐朝而不去打羸弱的印度呢?原因有三:
强盗为什么更愿意去抢劫富人而不抢劫穷人呢?道理很简单,其实用在国家间也是相通的。唐朝都城长安号称万国之都,国家的富庶是不用质疑的。反观当时的印度,实际上只是众多小邦国而已称不上一个国家,整个印度地区发展缓慢,财富上与唐朝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从这个角度上看,很显然吐蕃帝国去攻打、抢劫印度地区不划算。
青藏高原朝向中原方向比较缓,而朝印度方向则比较陡。如果吐蕃人攻打印度,从武力上很显然没有问题(比如王玄策就曾经借了吐蕃、尼泊尔几千兵就可以灭了印度),但因海拔相差过大,突然间从青藏高原下到了恒河平原,人根本受不了。而攻打唐朝就好的多,海拔一路下降,人不至于马上醉氧失去作战能力。所以吐蕃人攻入长安后也只是将长安洗劫一空后扬长而去。
作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三个国家唐帝国、吐蕃帝国、阿拉伯帝国,先是唐朝建安西都督府称雄中亚100年(唐太宗到唐玄宗);后高仙芝在恒罗斯之战中战败,加上安史之乱兵力回撤,阿拉伯帝国乘机占领中亚。唐帝国退出中亚后,吐蕃帝国随后与阿拉伯帝国争霸与中亚,阿拉伯帝国停止东进。从这个角度上看,整个印度地区并不入大国之眼,只要战胜大国,其他小国自然臣服!
中亚,作为地球的心脏地区,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见证着一个又一个的帝国崛起、衰亡。古有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匈奴帝国、汉帝国、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蒙古帝国、清帝国,今有大英帝国、苏联、美国。千年如此,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在唐朝崛起之时,吐蕃在自己的崛起之路上也没有闲着,它不仅攻打了强大的大唐,还进攻了周边其他的小国。但是为什么吐蕃要去攻打强盛的大唐,而放弃弱小的印度(天竺)呢?
实际上,吐蕃不是没有攻打过唐朝,不仅攻打了,还不止一次。古人行军打仗有自己的套路,在侵略其他国家的时候,也懂得“柿子挑软的捏”这个道理。对于唐朝来说,吐蕃的经济并没有很好,所以吐蕃根本不足以与大唐对抗,然而与印度相比,吐蕃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都不错,军事上也要比印度强得多,在吐蕃眼里,印度就是那“软柿子”,所以吐蕃打起了印度的主意。但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很奇特,北面群山环绕,虽然有通商的道路,但是要想进攻印度的话路途是很遥远的,而且印度气候炎热,生存环境也不如人意,所以吐蕃在尝试了几次之后,就彻底放弃了进攻印度的想法。
吐蕃向南拓展失败,便想要向北发展 。吐蕃自身在小国之间是比较强大的,在它眼里只有大唐是个强劲的对手,所以为了自身增强实力,吐蕃多次向大唐请求赐婚,但是唐太宗都没有同意,为此吐蕃的领导者松赞干布很是气愤。但是当时唐朝的实力很是强大,吐蕃没有能力与其抗衡,但是松赞干布也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为了能够拥有和大唐抗衡的实力,便不断向周边的小国下手,这些小国几乎都是大堂的藩国,进攻他们就相当于是进攻大唐。随着吐蕃一刻不停歇的侵略和占领,吐蕃的版图终于和大唐接壤了。没了障碍,松赞干布更是一刻也不停歇的开始进攻大唐,但是他忽略了在他自己强大的同时,大唐也在不断强盛,所以吐蕃很快大败。
虽然吐蕃战败,但是松赞干布仍然坚持不懈要与大唐和亲,这就让人很是不理解了,是吐蕃缺女人,还是松赞干布喜欢大唐女人?这样大张旗鼓地进攻就是为了和亲。实际上松赞干布的想法唐太宗是很明白的,所以这一次唐太宗同意了,让文成公主去和亲。这其中到底是什么交易呢?总之大唐和吐蕃达成协议,自然是对双方都有好处。
对吐蕃来说,这是让他们成为合法“国家”的唯一机会,吐蕃王朝再强大,但是没有得到中原王朝统治者的承认,它就不能算是一个天下公认的国家,只能说是有武装势力的部落。所以吐蕃费尽心机灭掉十几个小国就是为了能够向大唐求封,只有成为一个公认的国家,它才能够往下发展,从而真正拥有和大唐抗衡的实力。对于大唐来说,松赞干布灭掉大唐藩属国看似很是狂妄,实际上也帮了大唐的忙,众藩属国被灭之后,很多士兵、人口和财产都迁入了大唐,这对于大唐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吐蕃担了恶名,大唐不仅受益而且接受藩国流亡人口还留下了美名。
吐蕃因为文成公主的到来,发展更加的快,大唐在赐婚的时候,派出了很多专业人才,而且带去了中原的农作物种子,帮助吐蕃发展,吐蕃和大唐在松赞干布时期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但是自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多次进攻大唐的疆土,战争维持了二百余年,目的很简单,仍然是利益的驱使,吐蕃想要得到更多的利益。吐蕃与唐朝之间的抗争只是利益之争,双方都知道抗衡才能更好的发展,所以都没有想要灭掉对方,如果任何一方有想要灭掉对方的念头,战争就不会持续二百多年了。
吐蕃是聪明的,他们懂得用利益来与强大的对手抗衡,而且懂得取舍。面对易受难攻又没有什么油水的印度,它直接选择放弃,而去攻打虽然强盛但是更有益的大唐,所以吐蕃才能存在那
对这个问题,如果打仗的话,就拿打仗的话来说,禽兵先擒王,先打强大的国家,然后再收拾弱小的国家!先强大的大国家小国家也不敢动啊!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