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皇帝的“家庙”,最初里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
“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皇帝的“家庙”,最初里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后来皇后和功臣也获得了被供奉于太庙的荣誉,即“配享太庙”。
太庙制度早在夏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祭祀先祖的地方还不叫“太庙”,太庙这个名称是西汉时期才正式确定下来的。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庙”更是一个王朝兴衰的见证,太庙在则江山在,太庙亡则江山失,所以基于此种祭祀观念,当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时,新王朝的统治者就往往面临一个非常尴尬棘手的问题,即“该如何处理前朝的太庙”。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既然是前朝太庙,那就直接毁掉好了,可是如果直接毁掉,那新朝统治者将会面临其他一系列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收取天下人之心?要知道新朝初立,所面对的都是前朝遗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别的残暴,总会有大批遗民对前朝念念不忘,所以,如果随意毁掉前朝太庙,则天下人心不服,新朝刚建立起来的统治威信也会荡然无存。
所以,前朝太庙不能毁,而纵观我国历代王朝,也会发现,如果和前朝没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没有损毁太庙,假如前朝太庙不幸在战火中损坏了,新朝还会对其进行修缮重建或选址令建,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新朝建立后,前朝的太庙规模一定会有所缩减,毕竟前朝已经覆灭,若再以皇帝之礼祭祀,也说不过去,而这个问题就要牵扯到古代礼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二王三恪”制的大体意思就是,新朝取代前朝后,新朝君王为了彰显新朝之正统地位,会给予前朝皇族后裔一定的爵位,一般情况下都会是王爵或者公爵,对应不同的爵位还有相应的封邑。如果封前两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则称之为“二王后”,若封前三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在,则称之为“三恪”。
例如,唐朝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杨侑为酅国公,封北周后裔为介国公,此即为二王后。而后梁立国后,则封唐宗室李嵸为莱国公,与隋朝后裔酅国公杨仁矩为二王后,而加上后周宇文氏子孙介国公则为三恪。
那么在了解了“二王三恪”后,我们就要解决最主要的问题了,即新朝如何具体处理前朝太庙。
前面说过,新朝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毁掉前朝太庙的,但是基于“二王三恪”之礼,前朝太庙的规模一定会缩减,《周礼》对宗庙有一个非常严格的限定,即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不过实际上各朝代对于太庙庙数也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周礼》的规定只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即古代上至皇族下至地方士族,祭祀先祖的庙数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逾制,否则就是杀头,诛族的大罪。
因此,如果新朝按照“二王三恪”的礼法对前朝皇族后裔进行了重新册封给予不同爵位的话,那前朝的太庙也会根据相应的爵位进行缩减,通常情况下是保留三庙,由所册封的前朝皇族后裔进行祭拜,而这实际上也就是将前朝太庙正式变为所册封之前朝皇族后裔的“家庙”,如后梁册封李唐后裔的情况便是这样:
莱国公李嵸合留三庙,于西都选地位建立庙宇,以备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给,以遵彝典
当然了如果遇到胸怀特别大度的新朝如宋朝,宋朝就规定了后周的太庙要按照原先的规模继续祭祀。
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玘(王巳)行礼。
当然了,除了以上两种处理方式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即兴建于明朝的“历代帝王庙”。
大概是经过了大礼议之争的洗礼,嘉靖皇帝突发奇想的修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他将历代一些贤明君主全都供奉于此,而清承明制,到了清朝,这个“历代帝王庙”里供奉的君王越来越多,最终只要生前不是特别的暴虐荒淫,都能进去。
而目前北京的太庙,本是明朝的太庙,后来清朝入关,本着清承明制的原则,将原本老朱家的“家庙”给占去了,然后以明朝皇帝发明的方式,将明朝的皇帝们“请”进了“历代帝王庙”中进行供奉。
当然了,礼法不能乱,起先顺治,康熙因为刚入关不久,很多礼法不是很懂,所以对于前明皇族后裔一直没有进行册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间,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琏为延恩侯,不过这个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后裔就很难说了。
关于这件事儿清朝做得挺地道,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阴历五月初二多尔衮从朝阳门进入北京,接管了这座都城,同年阴历九月十九皇帝顺治也来到北京,开始了清朝对中原的统治。
受到经济和时间的限制,再加上宣扬为明帝复仇而继承明朝的说法,这帮哥们没有破坏明朝的皇宫、皇陵和太庙等设施,直接拿来继续用下去了。连皇陵都派兵加以保护,没出现改朝换代等于挖坟掘墓的事儿。
当时清朝自己也是有太庙的,就在沈阳抚近门(现在叫大东门)外,是皇太极祭祀祖先的家庙。不过既然有更好的,顺治也不介意给祖宗的神牌搬搬家,毕竟每次祭祀都跑沈阳还是满累的。
说实话,这事儿顺治办得略显草率,他不是九月十九进的北京嘛,九月二十七就举行了努尔哈赤夫妇和皇太极夫妇的升祔大典,都没足月就把祖宗们请到了北京。与两位先帝共同享福的还有费英东和额亦都,他俩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庙的大臣。
对顺治来说自己家祖宗搬进来这活儿还不算干完,重点在于老朱家祖宗该往哪去,直接扔出去显然不妥,得考虑政治影响和民心问题。还好嘉靖皇帝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就是现成的,直接拿来用就好。
根据网上的定律,说来说去这事儿其实还是得怪朱元璋,这家伙拿下江山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别出心裁的在南京钦天山弄了个庙。除了惯常的供奉三皇五帝,他还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个开国帝王一起供奉了。
本来这玩意就是立国初期标榜华夏一脉流传的历史,国家稳定以后作用就没那么大了,故此朱棣迁都北京后就没想起来另建。然而传到嘉靖这代不是有个大议礼事件嘛,这位仁兄挖空心思挺亲爹,朱棣同志都差点被扔出去太庙。
于是嘉靖也面临一个问题,出了太庙的朱棣该去哪?擅长权谋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另建了历代帝王庙。只是这个暗手最后没用上,还坑得他自己偶尔得去祭祀一番,好歹做做样子。
更坑爹的是明朝那帮闲着蛋疼的大臣,从历代帝王庙北迁之后一直就有人对元世祖忽必烈不爽,连带对陪祭的木华黎、赤老温等元朝名将不爽。三天两头的上书要求把他们扔出去,开始嘉靖还耐心解释,那帮哥们虽然是异族,但所用中华之法既为中国,太祖都没废话,你们扯淡有用?到了后来皇帝也架不住折腾,在十五年后同意了。
那么清朝接手后顺治是把明朝所有皇帝都搬到历代帝王庙了吗?其实也没有,顺治把元、辽、金三朝的皇帝也搬了进去。最终确定祭奠帝王的总数共25人,贤臣39人,所以明太祖、明成祖这类有位之君进得,估计万历、天启应该就进不去了。
到了康熙年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玄烨是个场面人,他在晚年表示咱们也不差钱了,就别在小气巴拉的,古来帝王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国之君就都一起祭祀吧!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涨到143人。
康熙之后的雍正更不用说,我又摊丁入亩又火耗归公为的是什么?不就一个钱字儿嘛?我是差钱的人吗?我是差事儿的人吗?给我继续扩编!于是享祀的帝王扩编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还把历代帝王庙给重新翻修了一边,以显示自己的豪横风格。
总结起来吧,清朝入关后明代帝王的神牌没被乱扔,确实被妥善的保管着,最终除了天启、崇祯两个皇帝都安然待在历代帝王庙里享受供奉,连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起码在这件事儿上清朝统治者办得大气,扯淡完毕。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清军入关后,他们没有重新建造宫殿和太庙,而是继续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庙。原来供奉在太庙的明朝皇帝牌位,被多尔衮移到了西城阜成门外的历代帝王庙。
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仅保留了明朝原太庙皇帝的牌位,还对明十三陵加以保护,这样的举动在历史上看来都是非常罕见的,其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听一些评书作品也经常可以听到。比如《君臣斗》里有一个章节,说到刘庸使坏要参乾隆,要列举乾隆罪证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动了明陵里面的木头,所以有了“偷坟掘墓”的罪名。
当时刘庸是这样解释的:“明朝末帝崇祯有道无福,老祖宗进关后建立大清,封朱明后代为公爵并负责看守明十三陵,他们是看明朝朱家的坟,吃清朝的俸禄。”因此,乾隆动了明陵的木头也是有罪。
评书作品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但历史上清朝对待明陵的态度确实如此。因为清军入关的时候,崇祯已经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而清军入关的口号也是“清除闯贼,替明报仇”,这就等于清朝是从李自成手里夺过来的江山。
清朝政权建立以后,虽然清政府一直强调自己是“承明”,也对太庙、明陵进行了保护,但民间反清的气氛还是很浓。所以一直到康熙时期,清政府对明朝的态度依然是很和善的,康熙六次南巡都要到南京祭拜明孝陵,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还留下了“治隆唐宋”的墨宝,称赞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唐宋!
清朝入关后的很多举动在封建时代都是比较罕见的,主要是中间多了一个李自成的起义,让清军捡了个大便宜。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太庙和皇陵的保护,既体现了他们人性化的一面,又达到了安抚民心的效果,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太庙这个词不陌生,张廷玉为了能够确保自己死后,可以配享太庙,可谓操碎了心,也因此被乾隆折磨的不行,当然,乾隆最后还是随了张廷玉的心愿:配享了太庙。
由此可见,这太庙就是古时候,皇帝家摆放先祖牌位的地方,古时候,皇帝们去世后,接任者就会将先帝的牌位供奉在太庙里,以供后人祭拜。
虽说清朝是封建社会时期最后一个朝代,但太庙并不是清朝才建立的,在明朝时,太庙就存在了,明朝时,太庙里放的是明朝去世皇帝们的牌位,等满人入关后,满人就将大清去世皇帝的牌位放到了太庙里,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之前明朝皇帝的牌位怎么处理呢?
清朝入主紫禁城之后,不仅效仿汉族人的宗庙制度,而且直接把明朝修建的太庙拿过来用,那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去哪了呢?
在刘裕灭司马氏之前,历朝皇帝对于前朝的皇室成员都比较优待,以收拢人心,显示本朝是继承前朝的正统。
这里就引申出“二王三恪”的政治礼制,二王通常指紧邻的两个王朝,三恪指更久远的王朝,“恪”也表示尊敬之意。
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并给予封邑,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另建宗庙祭祀先祖,而且这些人只用持宾礼,不用持臣礼,这就是“二王三恪”。
比如周武王分别封虞舜、夏朝后裔、商朝后裔以为三恪;汉武帝分封周朝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晋武帝封魏元帝为陈留王,封刘禅为安乐县公。
及至南朝刘裕杀晋恭帝,为后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从此,亡国之君往往不能善终,但是继任者会挑另外的宗室后裔封爵,践行“二王三恪”制度。而宋朝比较特殊,一直优待后周皇室,而且准许他们用天子的礼仪继续祭祀先祖。
金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却依然实行“二王三恪”制度,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与伪齐刘豫合称三恪。
真正破坏这一制度的是下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朝。 忽必烈虽然封宋恭帝赵?为瀛国公,却有名无实,和“二王三恪”下的封爵有天壤之别。赵?先后住在大都和上都,成年后又被命令去西藏出家。后来,赵?因文字狱被赐死。
明朝朱元璋封元皇孙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同样没有立为恪。清朝入关,虽然打着为崇祯复仇的口号,却将崇祯的儿子斩尽杀绝,直到雍正二年才封了一个所谓的明朝代王之后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自然也是没有遵守“二王三恪”。
所以,明朝在太庙的老祖宗们就不可能像宋朝之前那样,由后人在其封地内另立宗庙祭祀。别急,清朝还有其他的办法显示“优待”。
早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就在长安城内,专门为三皇五帝以及周武王和汉高祖分别建庙祭祀。而朱元璋一方面不愿意立元朝后人为恪,一方面又必须认元朝为中华正统。
于是,他在南京创立了历代帝王庙,将元世祖忽必烈与三皇五帝、夏商周唐宋等开国大帝等人一起入祀。
而且朱元璋还要求“仿太庙同堂异世之制”,将这些人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顺序摆放位置。三皇居中,其他君王分列左右,让整个历代帝王庙如同一朝之太庙一般。
此后,明朝皇帝每年春秋致祭,成为定例。等到嘉靖皇帝时,因为大礼议之争,嘉靖要把自己的父亲追缢为皇帝,群臣不肯,一直争议。妥协后,在北京搞出了个历代帝王庙。
为了震慑汉人,防止有人利用明朝宗室的名义造反,清朝不仅没有遵守“二王三恪”的制度,还大肆屠杀明朝宗室;另一方面,为了拉拢汉人,显示自己的正统,清朝入关时打的旗号是为崇祯帝复仇,表示清承明制,并对崇祯帝极尽哀荣。
北京民间曾于传说,起初清兵入北京,想放火烧掉明朝太庙,有个叫剻忠的守庙老太监,奋死与清兵扭打,阻止清兵烧太庙,此事被赶来的多尔衮知道,他本来就喊出为崇祯复仇的,要是让手下烧掉了供奉崇祯祖宗的太庙,岂不是啪啪的打他脸?于是,他命令手下禁止烧太庙,还把受伤的剻忠救治过来,然后叫他修补损毁的太庙。
于是乎,清朝不仅保留了太庙、历代帝王庙。还活学活用地将崇祯放了进去历代帝王庙。
不久后,为了腾出太庙祭祀清朝皇帝先祖,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也被搬出太庙,放进了历代帝王庙,至于其他明朝皇帝的神位,自然都被请出了太庙。
《明季北略》:“六月甲申,迁故明太祖神主於历代帝王庙。”
不知道朱元璋当初设计历代帝王庙,是不是也有为朱家香火留一条后路的意思。不管怎么样,至此清朝效仿朱元璋当初的做法,已经解决了明朝遗留的太庙问题。
而至康熙时,入历代帝王庙标准又进一步降低,只要不是负有亡国责任的皇帝,都应该入祀。而明朝亡国,并非崇祯之过,而是坏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故可祀崇祯,不可祀万历、泰昌、天启三帝。
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清圣祖仁实录·卷二九二》
于是雍正年间,大量的守成之君被放入历代帝王庙,其中就包括了明朝的大多数皇帝。乾隆时期,建文帝的神位也被放入,至此,除了万历、泰昌、天启,明朝剩下的十三位皇帝神位都被放在了历代帝王庙,得享后世祭祀。
效法朱元璋放置有名气的皇帝到新宗庙里,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都住进了新宗庙。清朝顺治帝同样把朱元璋安置到那里。
小小的新帝王庙远远不够所有帝王排位安置,所以,后代也在不断地扩大宗庙,并没有将剩余的帝王排位弃之如敝屣。至此,帝王庙的皇帝排位已经达到了160多个。
在这件事情上,清朝的处理方法还是比较妥当的,如果当时清朝置明朝皇帝于不顾,随随便便处理,那么不仅是朝代问题,满汉两民族的矛盾也会大大加深,今后天下安定还能指望的上吗?最终只会走向分裂之路。而能够使天下太平需要一定的处事能力。
清朝与明朝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前朝后朝的关系,按照清朝统治者所说的,是李闯李自成率军进京逼死了大明的崇祯皇帝,应吴三桂的请求,摄政王多尔衮这才率军入关,而且当时南明小朝廷对此事的反应竟然是一片欢欣鼓舞,竟然还觉得吴三桂的驱虎吞狼之计非常之好,连史可法当时都是这么认为的,可见那时候文人的脑洞多么奇葩。
清军进驻北京之后,将明朝皇帝的神位请到了偏殿之中的历朝皇帝神位之中去了,而且顺治还跑到崇祯的陵前哭了几声“皇兄”,后来康熙下江南还去南京祭拜了明太祖的孝陵,并且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碑刻。
当然凡事必有其因,毕竟中原的汉人太多了,而满族想要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不团结汉人地主官僚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都尽量弱化满族是异族的概念,尽量让汉族的地主士大夫接受清代明只不过是正常的朝代更替而已。
所以清朝皇帝在对待明朝皇帝神位的做法犹如历朝更替时一样,古往今来,也只有元朝时期得到官方许可的杨琏真迦挖掘了南宋皇陵,并且将宋理宗的头颅做成了饮酒器嘎巴拉碗,也正是这种野兽行径激起了汉族人的反抗决心,最后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明朝,所以清朝为了江山更稳固的统治,采取了比元朝更柔和的手段也是正常的。
宗庙,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而皇帝家的宗庙,就被称为太庙。明朝的太庙,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所建立。
清朝入主紫禁城之后,不仅效仿汉族人的宗庙制度,而且直接把明朝修建的太庙拿过来用,那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去哪了呢?
在刘裕灭司马氏之前,历朝皇帝对于前朝的皇室成员都比较优待,以收拢人心,显示本朝是继承前朝的正统。
这里就引申出“二王三恪”的政治礼制,二王通常指紧邻的两个王朝,三恪指更久远的王朝,“恪”也表示尊敬之意。
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并给予封邑,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另建宗庙祭祀先祖,而且这些人只用持宾礼,不用持臣礼,这就是“二王三恪”。
比如周武王分别封虞舜、夏朝后裔、商朝后裔以为三恪;汉武帝分封周朝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晋武帝封魏元帝为陈留王,封刘禅为安乐县公。
(刘禅)
及至南朝刘裕杀晋恭帝,为后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从此,亡国之君往往不能善终,但是继任者会挑另外的宗室后裔封爵,践行“二王三恪”制度。而宋朝比较特殊,一直优待后周皇室,而且准许他们用天子的礼仪继续祭祀先祖。
金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却依然实行“二王三恪”制度,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与伪齐刘豫合称三恪。
真正破坏这一制度的是下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朝。 忽必烈虽然封宋恭帝赵?为瀛国公,却有名无实,和“二王三恪”下的封爵有天壤之别。赵?先后住在大都和上都,成年后又被命令去西藏出家。后来,赵?因文字狱被赐死。
明朝朱元璋封元皇孙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同样没有立为恪。清朝入关,虽然打着为崇祯复仇的口号,却将崇祯的儿子斩尽杀绝,直到雍正二年才封了一个所谓的明朝代王之后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自然也是没有遵守“二王三恪”。
(清军入关)
所以,明朝在太庙的老祖宗们就不可能像宋朝之前那样,由后人在其封地内另立宗庙祭祀。别急,清朝还有其他的办法显示“优待”。
早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就在长安城内,专门为三皇五帝以及周武王和汉高祖分别建庙祭祀。而朱元璋一方面不愿意立元朝后人为恪,一方面又必须认元朝为中华正统。
于是,他在南京创立了历代帝王庙,将元世祖忽必烈与三皇五帝、夏商周唐宋等开国大帝等人一起入祀。
(唐玄宗)
而且朱元璋还要求“仿太庙同堂异世之制”,将这些人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顺序摆放位置。三皇居中,其他君王分列左右,让整个历代帝王庙如同一朝之太庙一般。
此后,明朝皇帝每年春秋致祭,成为定例。等到嘉靖皇帝时,因为大礼议之争,嘉靖要把自己的父亲追缢为皇帝,群臣不肯,一直争议。妥协后,在北京搞出了个历代帝王庙。
为了震慑汉人,防止有人利用明朝宗室的名义造反,清朝不仅没有遵守“二王三恪”的制度,还大肆屠杀明朝宗室;另一方面,为了拉拢汉人,显示自己的正统,清朝入关时打的旗号是为崇祯帝复仇,表示清承明制,并对崇祯帝极尽哀荣。
北京民间曾于传说,起初清兵入北京,想放火烧掉明朝太庙,有个叫剻忠的守庙老太监,奋死与清兵扭打,阻止清兵烧太庙,此事被赶来的多尔衮知道,他本来就喊出为崇祯复仇的,要是让手下烧掉了供奉崇祯祖宗的太庙,岂不是啪啪的打他脸?于是,他命令手下禁止烧太庙,还把受伤的剻忠救治过来,然后叫他修补损毁的太庙。
(清兵纵火)
于是乎,清朝不仅保留了太庙、历代帝王庙。还活学活用地将崇祯放了进去历代帝王庙。
不久后,为了腾出太庙祭祀清朝皇帝先祖,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也被搬出太庙,放进了历代帝王庙,至于其他明朝皇帝的神位,自然都被请出了太庙。
《明季北略》:“ 六月甲申,迁故明太祖神主於历代帝王庙。”
不知道朱元璋当初设计历代帝王庙,是不是也有为朱家香火留一条后路的意思。不管怎么样,至此清朝效仿朱元璋当初的做法,已经解决了明朝遗留的太庙问题。
而至康熙时,入历代帝王庙标准又进一步降低,只要不是负有亡国责任的皇帝,都应该入祀。而明朝亡国,并非崇祯之过,而是坏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故可祀崇祯,不可祀万历、泰昌、天启三帝。
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清圣祖仁实录·卷二九二》
(明朝皇帝牌位被放在了历代帝王庙)
于是雍正年间,大量的守成之君被放入历代帝王庙,其中就包括了明朝的大多数皇帝。乾隆时期,建文帝的神位也被放入,至此,除了万历、泰昌、天启,明朝剩下的十三位皇帝神位都被放在了历代帝王庙,得享后世祭祀。
清朝入关之后,入主紫禁城,不仅效仿汉族人的宗庙制度,而且直接继续使用明朝留下的太庙。所谓“宗庙”,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的宗庙就称为太庙,清朝入关,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所以直接享用了先朝的宗庙。虽然是使用了前朝的宗庙,但肯定不会供奉前朝的祖先,那么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到哪里去了呢?
历史上也有很多朝代直接使用先朝的太庙,在刘裕灭司马氏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收拢人心,都对前朝的皇室人员给予优待,以显示自己是继承正统的。到了南朝时期,刘裕给后世做了反面教材,从此,亡国之君往往不能够善终,但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这么做,宋朝和金朝对前朝皇室还是比较优待的,比如金朝虽然是少数民族的政权,但是却很尊重前朝皇室,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
清军入关之后,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却将崇真的儿子赶尽杀绝,并没有像金朝一样对前朝优待。但是虽然清朝没有给予前朝优越的待遇,但是却也有所补偿。
清军入关本来就名不正 言不顺,所以肯定不会将明朝太庙里的牌位全都粗暴的清理出去,但是他们自己来的时候就是抱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位来的,总不能将自己先祖的牌位随便放置或者是和明朝的牌位放在一起,而为了稳定民心前朝的牌位又动不得,一时之间还有些苦恼。但是很快这件事就有了解决办法,这还要得益于朱元璋,朱元璋在明太庙的旁边建了一个历代帝王庙,祭祀历代著名的帝王。
于是顺治就把原来太庙里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这个历代帝王庙里,这个帝王庙里放置的是历代有名气有作为的皇帝牌位,这个历代帝王庙里也没有空间能放下所有的牌位,所以顺治也并没有把明朝的皇帝全都放进去。朱元璋也只是放置了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等十多个皇帝,满清接手之后又增加了金国、辽国、元朝等国的十多个皇帝,明朝的也是将朱元璋牌位的放置进去,《明季北略》:“ 六月甲申,迁故明太祖神主於历代帝王庙。”此时历代帝王庙的皇帝排位达到了三十多个。
当然,明朝其他皇帝的牌位也没有被随便处理掉,而是在后来的时期被逐渐地加入进去,明成祖朱元璋的牌位进入历代帝王庙也就意味着大明朝已经走入了历史,接下来是清朝的统治。到了康乾盛世时期,满清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国泰民安,为了彰显家的富强,增进民族团结,证明自己是顺应天意,所以一直在不断地扩充历代帝王庙,增加历代皇帝的牌位,至此历代帝王庙里的皇帝排位多达160多位。
综上所述,清朝并没有将明朝的皇帝排位随便处理,而是妥善保管,在这件事上清朝做的确实不错,难怪能够使天下太平,拓展了国土,创造了盛世。
、
、
太庙里的明朝老祖宗被移到了历代帝王庙中。
清朝迁都北京后继续沿用明朝的宫殿,将清朝祖先牌位随同顺治帝一同到了北京入太庙进行祭祀。
而此时的明朝皇帝牌位放在里面已经不太合适了。
在明朝时入选的标准极为苛刻,从上古三代开始到明朝之前总共只有十六位皇帝入选进历代皇帝庙。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没能够入庙进行供奉。
清军入关以“吊民伐罪”、“为明朝复仇”为口号,将自己入关说成是“承明”而不是“灭明”,因此清朝对明朝皇帝多有尊奉,不仅派人明朝皇帝陵寝,也经常进行祭拜。以此来缓和清军入关后民众的抵触心理。
而历代帝王是个不错的选择,其里面供奉的都是中国历史有贤名的君王,将明朝皇帝打包进去,即为自己的祖先腾了位置,也让别人挑不出什么错。
因此清朝迁都北京后就分两次将明朝皇帝的神位迁到历代皇帝庙中进行供奉。
清朝入关之后,为表示其正统地位。按照乾隆的话说是“中华统绪,绝不断线”。能够入祀历代帝王庙的皇帝越来越多,最后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共有188位皇帝进入庙中供奉。
太庙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地位非同一般,不仅如此,太庙还是朝廷举行献俘礼的地方,由于战争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每有战争,清朝的皇帝都要到太庙的先祖神位面前焚香祷告,胜利后押到京城的俘虏,要带到太庙举行献俘礼,意思是告知先祖,已经取得了胜利,让他们高兴高兴。
历朝历代,推翻前朝统治,建立新的王朝,就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改朝换代就免不了血雨腥风,而有关前朝的一切,特别是与前朝皇帝有关的太庙和皇陵,都会被一一抹去,后人只能通过史书来了解关于前朝的历史。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顺治、康熙、乾隆是如何对待朱元璋、崇祯的,你就明白他们会怎么对待明朝皇帝。
那顺治、康熙、乾隆是怎么对待朱元璋、崇祯的呢?
崇祯当年于煤山自缢后,因李自成并不重视崇祯的身后事,所以崇祯的遗体并未被妥善安置,最初其遗体只是用门板装入柳木棺内,而其安葬后,更是没有丝毫帝王该有的待遇,陪葬的金、银器皿都是用铅铜冒充。直到清朝,清朝统治者为拉拢仍忠于明朝的臣民的人心,所以开始厚葬崇祯,为他修建了思陵,营建了帝王陵墓该有的建筑。
清朝立国后,诸帝对朱元璋可谓是礼遇有加,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亲往谒陵,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被史书誉为是“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而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行三跪九叩之礼。
此外,终清二百余年,清朝还多次修缮明十三陵,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乾隆就下令修葺十三陵。
从康熙、乾隆对朱元璋、崇祯的态度,及其对待明朝皇帝陵寝的态度,我们就可看出,清朝诸帝对待明朝皇帝是不会太差的,至少表面功夫做的是很好的,让人挑不出啥问题。
当然,清朝皇帝之所以如此礼遇明朝皇帝,这绝非是什么尊敬,而是为了笼络汉人的心,让他们服从清朝的统治,毕竟清朝的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其人口与汉族相差悬殊,如若汉人铁了心得要反抗清朝,清朝是绝对控制不住中原的,因此,收买汉人的心是很重要的。而在当时,礼遇明朝皇帝显然有助于清朝笼络汉人之举。
因此,从清朝需要笼络汉人,我们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太庙中的牌位肯定是不会被随意处置的,肯定是会被妥善安排的。
当然,此时明朝诸位皇帝的牌位肯定不会被继续放在太庙,毕竟太庙是供奉当朝皇帝的地方,此时这里只能是供奉爱新觉罗氏的皇帝。
那被迁出太庙的明朝诸帝的牌位都被放置到哪里呢?
答案是被迁移到“帝王庙”中。
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时期用来祭祀非本朝的历代皇帝的场所,其地位与太庙、孔庙相当,明清皇帝会在此祭祀前朝历代皇帝。初期,在历代帝王庙中只有16位皇帝,分别是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而后,清朝立国,多尔衮摄政时,帝王庙增加了明太祖、崇祯、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和元太祖等六位皇帝。顺治亲政后,顺治将帝王庙的皇帝定为25位,排除了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四位皇帝,增加了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康熙即位后,康熙认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即只要不是因无道失德而被杀或亡国的帝王,都应入庙享祀,此后共有164位皇帝入祀帝王庙,其中明朝诸帝,因康熙认为“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历(神宗)、泰昌(光宗)、天启(熹宗)三朝……”,除神宗、光宗、熹宗三帝,其余13帝皆入帝王庙祭祀。
综上所述,供奉在太庙的明朝诸帝,除万历、光宗、熹宗三帝,康熙认为他们实乃是无道之君,因此不予祭祀外,其余十三帝皆予以放入帝王庙中祭祀,受清朝世代香火祭祀。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