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

2020-07-24 06:32阅读(513)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难道想「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吗?发丧送葬后再摆席吃饭不很正常吗?点击

1

难道想「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吗?发丧送葬后再摆席吃饭不很正常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农村酒席礼数多、讲究多,尤其是丧事酒席,可以说是十里不同礼、百里不同俗,但总的说来,儿女都舍得花钱为老人办个风光的葬礼,这不同于过寿和婚礼,过寿和婚礼可以不办或者从简办理,而葬礼就算是赊账和借钱,该有的要有,一样也不能省。

棺材已送到了坟地,按理说已算圆满结束,那为啥子还要回来摆宴席呢?而且大家并不难过,还很高兴的样子。刺楸就从农村丧事切入吧。

一、发丧出殡时间不一

各地对于人死的发丧出殡习俗不一,有些地方当天能办完的绝不拖成两天,而有的则要看黄历,若近期不能发丧,则要在灵堂挺丧停尸数日,直至到合适的日子。

在刺楸这边,普通情况是第三日发丧出殡,不管是零点几分还是差一分到晚上十二点,只要是今天去世,后天早上就要发丧出殡。也就是说,如果晚上十二点刚过就死了,那办丧事就要熬三个晚上,即两天三夜不能合眼;而若是晚上十二点前一分去世的,就只要熬两个晚上,即一天两夜不能合眼。

到了第三天早上,吃辞灵饭,而后捉一只公鸡放到棺材上,就发丧出殡抬到坟地了,送葬队伍也跟着上山,顺便帮忙修路、拿花圈和灵房。按照黄历,即便可以发丧出殡,但并不适合下葬,所以棺材抬上山后会放入「金井」而不覆土,需择一良辰吉时再覆土垒坟。

除了早上发丧出殡,某些地方选择在正午,也有选择在下午和傍晚的。不管在何时,返回来后一般都到饭点了,总不能已把老人抬上山下葬后就撵客吧?所以送葬后会回来吃饭,这顿饭在刺楸这边算整个丧事酒席的正席,可称为「回丧饭」,吃了后就基本算结束了,当然孝家一般会挽留宾客再吃一餐。

二、答谢宾客的人情

丧事酒席和其他酒席不同,孝家男女老幼都要在灵堂守灵、举办丧事法.事。刺楸这边是请道士开路,即像川剧一样敲锣打鼓,并念诵经书,孝子要「端灵」,根本就脱不开身,之后各亲友还要来下祭,所以酒席的事都交由村民和亲友帮忙操持。

在招待宾客方面,丧事酒席又和别的酒席差不多,要做坝坝宴流水席,答谢宾客关心,这是既是人情,也是为人事故。

三、为何很高兴?

虽然是丧事酒席,但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嚎啕大哭吧,即便是死者家人,在送葬后也就算让死者入土为安了,没出现差池也算能松口气了,所以吃饭时也不可能泪两行。

以上就是刺楸对送葬回来吃饭并很高兴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2

乡村黑嫂为您回答。

农村的丧葬习俗有很多种,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规矩,就题主所说的这个问题,为什么送完葬后还要再摆宴席吃饭呢?大家为什么好像还挺高兴?

黑嫂长期在农村生活,而且对这方面的风俗很感兴趣,简单说一下自己的了解和看法吧,希望能帮到题主。

一、农村的殡葬吃饭规矩

在农村,殡葬吃饭规矩一般是两种,一种是殡前饭,一种是殡后饭。

这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字面意思,殡前饭就是出殡前吃饭,大家伙先吃饭,等大家都吃饱喝足再出殡,等到送葬完后,大家就直接回家了。

有的则是殡后饭,也就是先出殡,等到送葬完后,大家回到主人家里喝酒吃饭,吃过饭后再回家。

而现在大部分都是殡后饭,为什么呢?因为殡前饭有弊端,那就是不管是帮忙的还是亲戚朋友都吃不安生,因为等下还有事呢,还要送葬,大家好像有事儿没有完成,放不开心情吃喝。

而殡后饭就不一样了,人也送到地里了,吃完饭就没事儿了,大家可以吃得安生。

二、为什么大家好像还挺高兴

其实,除了去世者的亲近人,比如儿子女儿啥的,大家并没有多么的悲伤,就算是去世者的儿子和女儿,在送完葬后也并不会太过伤心。

为什么呢?并不是他们不孝,而是他们知道人都有一死,而且在停灵的几天,他们也已经逐渐的冷静下来了,所有的悲伤已经在停灵这几天给用完了。

再说了,老人去世了,年轻人还得活,不能一直悲伤下去。

另外,一般情况下,去世者的孩子们也不会在送完葬后的酒席上谈笑风生,题主说的大家好像挺高兴说的都是不太近的亲戚和帮忙人员,他们边吃喝边说笑,而去世人的孩子们则会过来敬下酒,表示麻烦大家了,但他们绝对不会放声大笑啥的,真要笑了,仍然要被别人说闲话的。

写在最后:农村丧葬的规矩极多,几乎是每一步都有规矩,不能有一点差错,错了就会被人说闲话。有人说这都是陋习,但养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为父母操持一下也说得过去,只要不是太铺张浪费,大多数人也并不反对。反而是父母去世了,悄无声息的埋了,这样自己心里也不安生。至于对错,个人见仁见智吧!

乡村黑嫂为您说些农村事儿。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3

不管城里办丧事还是农村办丧事,送完葬以后要吃饭,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亲戚朋友都来为老人送葬,难道送完葬让人家空着肚大往家走?只不过是农村里摆宴是有专门的客屋,大家集中在一起,比较明显而已,而城市人都是去饭店,一般人不注意罢了。

丧事是一人一生中最后的大事,中国人自古比较重视为老人办丧事,甚至有的地方出现薄养厚葬的现象,总是让把老人的丧事办得比较隆重,以示最后尽孝。而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丧事能够办得比较风光。这都是正常的心理。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人生老病死都有基本的讲究,丧礼是人一生中最后的礼仪,从周朝就已有基本的规矩。这些规矩也就是风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风俗以一种社会习惯的力量出现,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无声地支配和调节人们的行动,人类的社会生活都会自觉地遵从民俗文化的命令。谁家如果不按规矩来,那必定受到人们的嘲笑,无法在村人族人间抬头。所谓入乡随始,这是必须的。

办丧事的礼仪很多,有许多繁文缛节,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可以在风俗的演变中慢慢革除,所以才会有移风易俗之说。但是,丧事管饭摆宴,这是基本的。因为老亲旧邻都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这是一种亲情,主人再悲哀,也得宴请人家表示谢意。所以,现在农村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强调红白喜事不要大操大办,但从未规定不能管饭,而只是限定不要铺张浪费。

至于题主说的大家好象很高兴一样,其实是一种误解。只有在老丧中,人们才会不表示出来悲哀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老人寿终正寝是修了好,再不用人间受苦受难,到极乐世界享福去了,所以叫老丧变喜,称为喜丧,有时候会请吹手,有时候也请大戏,但这种现象极少。一般的老人去世,都是长时间有病,大家该尽孝的尽了孝,该探望的也已经探望,到老人去世,好像是水到渠成,也就没有多少悲哀之情了。而亲戚们没有红白喜事难得凑到一起,借这个机会凑到一起,难免要互相交流一下,所以送完葬,大家一起吃饭,就看不出啥悲哀了,顾生不顾死,老人去了,年轻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所以大家也都会劝事主节哀顺变,这也是人之常情。

综上,办丧事要管饭,这是自古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再穷的人家,办丧事也要有人帮忙,有人吊唁,而丧事讲究不能白用人,否则不吉利,所以不管是前来帮忙还是来吊唁的,都要管饭以表示感谢。在我们这里,过去丧事管饭是比较简单的,农村就是四大盆菜,没有像现在这样大操大办,只有后来烧五七或烧三年时,才比较重视,正里八经地摆宴请客,也是一种感谢。现在人们条件好了,加上人们喜欢互相攀比,所以丧事的规格越来越高,其实这是一种不良风气,需要在红白喜事理事会的监管下,慢慢纠正。

4

这个我来说一说吧,我是有经验的。

两年前爷爷去世了,整个家族的人基本都到齐了,就只有两个人没来。我一开始觉得我是能够忍住的,因为跟爷爷很久没住一起,可后面看到爷爷的照片(黑白照),脑海里就浮现出之前跟爷爷生活在一起时候的点点滴滴,比如爷爷煮的菜花不好吃,比如读小学的时候爷爷被人家骗了金戒指,比如爷爷带我去游戏中心玩耍,比如小时候向爷爷要钱(爷爷答应我,一天给我一块钱的),然后,我的泪水就留下来的!当时跪在灵柩前的媳妇们,也在流泪。

可以说,平时过年都没试过那么齐人的,这是我们整个家族最齐人的一次。那天所有事情都搞定后,我们一起去唱k,二三十人吧,这么庞大的唱K团,我还是第一次见!唱K过程中大家都有说有笑,我特意点一些高音的歌,借机发泄一下。

其实我也觉得很疑惑,那天不是应该很悲伤的吗?可为何大家在搞定仪式后,表现得那么开心?大家这么开心,对得起爷爷吗?还是说,这只是表像,只是大家强颜欢笑?毕竟我是第一次参加亲人的葬礼,我没有任何经验。

当然了,在天上的爷爷,应该是希望我们能够开开心心地过下去的,所以当看到我们欢声笑语的时候,爷爷是否也在笑呢?

5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农村人办丧事和城里人办丧事不一样,相对而言农村人办丧事比城里麻烦很多。特别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人,从他去世的那一刻起。本家本族的男女晚辈人都来戴孝,还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特别是第三天的早上需要大量男女帮忙人员,特别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他(她)们去世后农村人都称喜丧,大棺材做的非常大也很漂亮。因为年纪大资格老,所以抬扛人也是高规格的。

就抬杠人员就需要三十二人上杠(抬棺材),然后就抬旌的抬香案桌的。还有挑香帆拿花圈的及拿花盆,这么庞大的送葬队伍。没有个八九十人是不够用的,如果是个小屯小庄找齐帮忙人员还真就不行。还得通过帮忙头去别的屯去找人。

丧户人家为了答谢各位乡邻近两天的帮忙,就在送葬当天中午大摆宴席。宴席的规格不低于男婚女嫁的宴席规格。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农村的丧葬仪式还是非常有个看头。农村人就有这个毛病,老人要点养老费这些当儿女的磨磨叽叽。说老人死了办丧事都肯出大价钱,这就是有些农村儿女的怪态。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谢谢的邀请。

6

如果谁家的人去世了,在他/她去世前,家人观察他/她快咽气之前,会在地上铺上稻草,再将病人移至稻草上,这叫“下单”,这些稻草,在病人去世后,家人会将其整理干净,拿到室外,用火烧掉。

死者一般在家里要停放三天,计算的时间是:从病人去世的那天算起,第二天为正日子,在第二天,本村的邻居、好友等,都会前来探望(吊唁),平时有人情往来的亲戚、朋友,会送上挽联或礼金等,当前来吊唁的人员到达时,死者的直系亲属中的晚辈,要向前来吊唁者下跪,这里还有一个习俗:死者的侄子们,要在死者家的大门外,给前来吊唁者下跪;而死者的儿子则要在屋里下跪,因为在死者火化前,停放在家中的三天时间里,其子女要为其守孝,这期间,死者的儿子们是不能出家门的,更不能到亲戚朋友,以及隔壁邻居家中去,要是去了,人家会十分生气,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一件事。

在死者停放家中的第二天(就是正日子那天),其亲属会请上一帮鼓乐队,演奏哀乐,其一是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其二是表示丧事浓重;等到了旁晚时分,会请来一位道士(当地俗称为“山人”,尊称呼其为先生),为死者举行悼念活动,一开始,这位道士口中会念念有词,会说上一大堆旁人无法听懂的言语,在这之后,那位道士会用红纸做成几个“链子”(用红纸搓成的链条),数量根据死者的直系亲属的人数而定,这些“链子”会事先蘸上香油,一切准备好后,那位道士会让人打开冰棺,死者的直系亲属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蘸着香油的“链子”,在蜡烛上点燃,走近冰棺前,与死者见最后一面,完成后,道士让人将冰棺封上,就不能再打开了。

之后是,那位道士阅读事先写好的“孝名单”,然后是按此顺序为死者磕头下跪,以此为对死者的尊重,因为当地的习俗是“死者为大”,在亲属为死者磕头时,其直系亲属(侄子、儿子们),要跪在冰棺的两侧。悼念活动结束后,亲友们开始吃晚饭(吃这样的饭,当地叫“老米饭”),这时,死者的儿子要座在冰棺前面,为死者守孝,冰棺前不能离人,晚饭期间,死者家簇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会领着死者的长子,按顺秀给每桌亲友下跪,同时,那位长者会说上一些客套的话语,以表示对亲友们前来吊唁的谢意,以及招待不周方面的歉意。

在第三天,死者的家属会事先请好八个人,这八个人一般都是死者的左右邻居和亲友,将装有死者尸体的冰棺抬到车上,运去火化,这八个人所做的这件事,就叫做“抬重”。期间,死者的儿子手里要拿上一付“车拐”(过去农村用来车水用的工具附件),拿“车拐”的目旳是:在抬重人休息的时候,要用“车拐”垫在冰棺的下面,冰棺不能碰到地下。另外,在这期间,原先请的那帮鼓乐队,会奏乐相送。直到装有死者的冰棺,被送上冰葬车为止,然后这帮鼓乐队在接受死者家属所支附的费用后离开,不能再返回死者家属的家中。

等到死者火化回来之后,要为死者下葬,此时死者的家属会请上一位“山水先生”,为死者下葬的地方,挑选下葬的位置,那位“山水先生”会用指南针,标定死者的坟墓方向,对于死者下葬地的选择,也有一些说法:坟墓一般的背面要有山坡,这叫“靠山”,前面要开阔,其对面的远处也要有山,而在其中间最好要有水,这叫“前面有山有水,后面有靠山”,死者亲属对死者坟地的选择很重视,认为坟地选好了,其后代会有福有才,会出“人才”。

正式下葬时,死者的长子首先会拿起铁锹,在那位“山水先生”挑选好的下葬点,象征性地用铁锹铲起一点土,然后将铁锹连同那土,一起朝前方扔去,这叫“开山”,之后,原先“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开始正式为死者下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那位“山水先生”办完自己要做的事情后,在接受死者家属的费用后离开,他不能回到死者家属的家中。)

死者安葬开始之时,会将安放骨灰盒的地方,用铁锹铲平,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稻草,并放上一些芝麻杆、草纸,放到铲平的地方,用火点燃,将放骨灰盒的地方烧热,意思是死者的安葬地点,十分“暖和”,还有,在稻草、芝麻杆等烧完后,死者的长子要用草纸(大裱纸),将灰烬清理干净。正式放好骨灰盒后,“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为死者的坟墓挑土,直到堆成一个圆锥形的坟墓为止,最后,死者的儿子,要用扁担,将死者坟墓的表面锤平、充实,这里有句话叫“孝子不要哭,坟头把土拙”,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在堆坟墓的过程中,干活的人中间休息的时候,都要喝一些死者家属送过来的红糖茶,而且在场的其他人也要喝,剩下的红糖茶,不能再带回去,必须全部倒掉。

一切完成后,在死者的坟墓前烧草纸(大裱纸),同时还要给附近的老坟墓烧一点草纸(大裱纸),算是给死者正式“安家”,再放一挂大炮竹,死者的儿子、侄子们给坟墓下跪、磕头,同时,将原先准备的一些稻草点燃,将下葬用的工具、在场人头上顶的毛巾、白布等,在火的上面“过一下”,这叫“湫一下”,意思是去除晦气,经过这样的动作之后,一切表示吊孝类的行为全部停止,比如头上戴的毛巾、白布等都要收起来,不能再戴了。

接下来,就是回去吃中午饭,这顿饭叫“回笼饭”,在吃这顿饭时,客人要尽最大可能,将饭菜吃光,而且在吃完饭后,要“悄悄”地离开,不要和死者的家属打招呼。以上事情完成后,死者的葬礼基本上就算结束了。

7

我的主业是杀猪卖肉,后来侥幸做出了规模,因职业与饮食有关,就有必要了解各地的饮食习惯;加之做过十余年的地方志,掌握一些研究地方文化的方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叙述。

农村办丧事,为何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参与者已不再悲伤?

我的家乡西安市长安区,是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域内王侯将相陵寝众多,“少陵塬”及塬上部分村寨的名称,如大兆、中兆、三兆、小兆、大府井、二府井、四府井等的来历,均与王公陵墓有关。封建帝王厚葬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民间,丧葬文化悠久,礼仪繁缛,尤以农村土葬、老丧为甚。时至今日,无论城乡,有人过世,事主都要摆宴,称之为“吃蒸饭”,倘若说某人的蒸饭熟了,就是说某人亡故了,只不过农村更讲究罢了。

在长安农村,家中有人倒头,事主先要摔一口布碗(瓷碗),烧“倒头纸”,大门外挂白纸幡,门楣分男左女右夹几张(奇数)开张之纸钱,举家哀恸,以此告知乡邻家中有丧,乡邻主动帮忙、吊唁、随礼,人数的多寡彰显逝者生前的名望与事主的为作(为人处世);族中长者率挂重孝之长子或长孙,提盒子,持哭丧棒逐一前往舅、姑、姨等主要亲戚家报丧,其他亲友由族人报知,忌捎报。亲友得知丧讯,须即刻动身前去吊孝。

由于事发突然,事主过于悲哀,乱了方寸,由族人、乡邻组成“执事团”,推举执事长,统筹安排搭灵堂、挖墓、请乐人、迎礼、抬埋、招待等事宜。逝者多停柩三日或七日供人祭奠,白事乡邻、生前友好不请自到,就餐人数难以估算,安葬前一日三餐是“过事”,招待删繁就简,早、晚餐一般四个凉菜下酒,主食旗花面(糊度儿面),午餐同样四个凉菜下酒,主食大烩菜、米饭,也称“蒸饭”;逝者入土为安后,事主要设宴答谢乡邻、亲朋及随礼者,无论是“八碗”“十全”“十二件子”,还是“十三花”,烧肉、肘子、葫芦鸡、糖醋鱼等大鱼大肉少不了,事主也须一一敬酒,表达感谢之意、感激之情。

人活七十古来稀,最终终有一死,况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得继续。人一旦上了年纪,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与其苟延残喘饱受病痛折磨,倒不如赶紧利落一了百了,故老丧无论对逝者本人,还是事主、亲属,在肉体、精神、乃至钱财上是一种解脱,是以有“喜丧”之说,既为“喜丧”,痛快地哭过一场之后,就应节哀顺变,况且逝者入土为安,白事已过,事后的“答谢宴”重在“答谢”,而非告别的“蒸饭”,至亲不必太过悲伤,乡邻、亲友也没必要悲痛。

倘若年轻人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属大伤大悲之事。事主一般低调处理,停尸2~3天,亲朋吊孝,不请乐人,不收随礼,邻里帮忙抬埋,治丧礼仪简略,亦少有答谢宴。

8

农村办丧事,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保存,不同的地方丧葬文化有别,这也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各地的差异。

按照各地的传统,在办丧事过程中,孝家要摆一次酒席,不同地方摆酒席的时间安排不一样。有的地方在送葬前摆宴吃饭,有的地方在送葬回来后摆宴吃饭,还有的地方把摆宴吃饭放在送葬的前夕晚餐。这三种地方风俗笔者都比较熟悉,且都亲身经历过。

办丧事座席种类

农村办丧事期间,分流水席和正餐两种。正餐只有一餐,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摆宴,一席至少八到十个菜以上,一般按当地习俗来按排每座人数和上菜的个数;流水席就是办丧事期间招待帮忙、客人、陪夜等人的普通座席,一般只上四到六碗菜,主要是根据孝家的经济状况来定。旧时的流水席,来人可随到随吃,像河水一样流个不停,人们可随时打水,称流水席。现在办丧事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改革,传统意义上的流水席少了,一般分早中晚夜(即夜宵)四餐,开餐时间相对比较固定。

送葬前的摆席

送葬前的摆席不管是前夕还是次日清晨,都是习惯称的正餐,也就是预示丧事即将办完,要送老人出去安葬。孝家为了感谢亲戚朋友和邻里的而办的酒席,因此,这种酒席与红事中的酒席桌上摆的没有区别。这种宴席开席时,先由主持办丧事的人(称之为执客司、执客师、总管等)先讲一通感谢的好话,然后,主持人带着孝子孝女哭喊着给每座行跪拜之礼。这种宴席因被孝子孝女的悲伤之情感动,席上的人都陪着落泪。此种方式在送完丧后,人们自行离开,三日内,除舅舅、姑姑等亲戚为孝家“进财”需接待做饭外,孝家不用再请其他人到家事来吃饭。此后一段时间内,办过丧事的家庭一直笼罩着一种悲伤的气氛。

笔者的家乡属于这种风俗。

送葬后的摆席

送葬后的摆席也是办丧事中的正餐。此种风俗在送葬前一直是流水席,不办正餐,待送完葬后,送葬的人不离开,仍旧回到孝家,蒋孝家的家里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包括房屋贴的孝联都要除去,再摆席。因为已经把老人送走了,孝子孝女到每个座席上说一些感谢的话,不用哭喊着行跪拜之礼,一般来说在此种酒席上,孝子孝女也不宜再过分地露出悲伤之情。这样,这种酒席也就少了那种悲伤的气氛,显得比较轻松自如,吃饭时有说有笑地闲聊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笔者的妻子家乡就是这种风俗。

摆席时间不同是对生死观的不同理解

以上两种丧事的摆宴习俗,送葬前的摆席地方的禁忌要多一些,受封建传统的礼教思想影响要深一些,对孝家的要求严一些。而送葬后的摆席地方,人们则要乐观和豁达一些。

中国人讲究的是死者入土为安,亲戚朋友和邻里经过数天办丧事的辛苦操劳,有的人接连敖夜,一直笼罩在一种庄严肃穆悲伤的氛围里,送完葬,把丧事圆满办完了,人们都有一种成就感,发自内心的喜欣之情自然也就挂在脸上。

丧事办完了,意味着老人去世带来的悲伤就像翻书一样,这一页翻过去了。去世老人的至亲继续悲伤一阵也是应该的,但不可能要求亲戚朋友和邻里继续陪着孝家一起悲伤,这既不合符情理,也不是可能做到的事。一个村子、一个大的家族之中,生死病死皆属正常现象,而一些喜丧,老人是年登寿满,丧事可以用喜事方式来办,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例如,有的地方老人上了九十(也有上百岁的),儿孙戴孝不是白布,而是红布,这本身是对老人的圆满辞世是一种庆贺,庆贺老人高寿的福分。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人生一世,衰老和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我觉得农村办丧事送完葬以后,摆酒席,在干干净净的孝家吃酒席,参与办丧事的人露出真实的高兴表情,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是农村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乐观、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旧时代的一些农村尚且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形成这种丧文化,我们现在的人就更不要计较一些儒腐的习俗了。

9

农村很多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的,我来说下我们这里的风俗。



家里老人去世后,一般先通知本家的人,一个姓的大家族都会过去帮忙,然后村里的小组长就会组织小组的村民去当忙工,几个有威信的人组织领导处理丧事的大事小事。丧事牵扯到很多事情,白布,白纸,唢呐班子,厨师做饭的这些盆盆碗碗桌子,锅炉,安排人去采购吃的用的,安排给主家亲戚朋友送信的都需要安排。



一般丧事都是三天:

第一天儿孙守着老人遗体等八宝山的车来接老人遗体火化,几个自家兄弟跟车去带着老人骨灰回来。



第二天,亲戚来吊唁,带着火纸来祭奠磕头尽下孝心



第三天就是正式丧礼,该上礼的上礼,一般都是老人小辈们商量着来该上多少钱。一家子的小辈都要跪棚在堂屋外面守着,老人儿孙,媳妇都在堂屋里守着,主家来一家亲戚都先在大街上站着近亲都会带花圈。来亲戚奔丧的,主事的这些人就会通知吹唢呐的这班子人,男宾女宾远方亲戚还是娘家亲戚人家这丧事吹得都不同,每次来亲戚,花圈,都要出去大街上迎回来,家族大的光迎花圈都要来来回回多少趟。中午就要大席待这些亲戚朋友,村里帮忙的忙工,厨师都已经准备好上菜的上菜,烧锅炉的烧锅炉,这时候唢呐班这些人奏乐来的亲戚小辈们就会点歌让他们唱现在应该都是50一首了外加两盒子烟,有的家族大的有钱人家吃饭两三个小时歌都没有停过。下午正式出殡,几个忙工在前面抬桌子供着老人骨灰,后面就是儿孙队伍,走一段就要跪下来祭奠一下,一直到林上已经安排人砌好了坟墓,把骨灰盒下葬,花圈加上扎好的牛了马了院子纸糊的这些,还有老人的衣服一起在地头烧了,结束后基本上就算是给老人办的丧事结束了。



送完葬回来还要摆宴吃饭,大家还很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一,回到老家晚上就开始正式办几桌酒席答谢这些忙工,毕竟忙忙活活了两三天,更多的是乡亲邻居一起帮忙处理完了丧事。




二,主家还要每桌都敬酒,来表示尊敬,人走了虽然令人心痛但是生活毕竟还要继续,丧事发完就意味着继续新的生活。



三,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很多老人年龄大了老去在农村已经算是喜丧了,毕竟年龄到了儿孙们尽力孝顺了,这种丧事都没有特别悲伤的情绪了。

四,忙工出于邻居乡亲来帮忙,虽然人没了但是毕竟没有直接的亲情,忙活了几天终于轻松下来,坐下来吃吃饭聊聊家常肯定轻松高兴的样子。



生老病死,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天。但是更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珍惜现在,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10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个典型的农村陋习,这里既然看到了,那我就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在农村办丧事,确实有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的习俗,而且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个个没事人似的笑逐颜开。本来家里的亲人走了,这是一件让人很悲痛的事,但是,送葬的时候要找人抬棺材,主人在特别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找一些亲戚和本村的人来帮忙。而找来的这些人根本体会不到主人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自始至终就像看戏一样,等这场戏闭幕,只管个人吃好喝好,而丝毫不能体谅主人悲痛欲绝的心情。


虽然各地农村办丧事的程序不一样,但是送完葬之后主人还要做强颜欢笑状,违心陪吆五喝六、胡吃海喝的客人喝酒,这点绝大多数地方都相同。那么,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呢?个人认为十分欠妥。


说个真人真事。就在去年,我们村里的一个男人骑摩托车被车撞了,然后丢下了媳妇和自己15岁的儿子走了。这个男人的葬礼是本家亲戚帮着操办的,这些亲戚,说白了就是图个红火,而最最伤心的就是男人15岁的儿子。我们这边白事的规矩是3天后烧纸、5天后入葬,入葬时邀请了本村所有的村民,等入葬归来,在本家亲戚的操办下,又摆了一大桌子很有排面的宴席(要知道,这些钱都是车主给男人赔付的丧葬费)。期间,客人在那里喝酒猜拳、眉开眼笑,这与男人15岁儿子的悲伤形成了鲜明对比!更要命的是,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过白事时候主人要给客人挨桌敬酒的陋习,15岁的小伙子满眼泪水,刚刚失去了父亲,却要强颜欢笑陪着一群看热闹的人喝酒,他当时的那个心情,想想都让人觉得委屈和难受。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客人吃着酒,主人淌着泪。这就是我们这边农村办丧事,送完葬之后吃宴席的真实写照!这个世界,冷漠的看客固然很多,但也要多多少少照顾下别人的情绪。当然,送完葬之后招待送葬队伍这点无可厚非,别人出力了,总得给人家管饭。但是一个个都开心的合不拢嘴,像跟过大年一样,您说这合适吗?所以我说这是农村严重的陋习,是应该有所改变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