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楔形文字发现后,300年没人能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

楔形文字发现后,300年没人能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

2020-07-24 06:00阅读(65)

楔形文字发现后,300年没人能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楔形文字是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西亚地区苏美尔人使用的一种文字,因文字笔画多呈一头大一头尖的

1

楔形文字是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西亚地区苏美尔人使用的一种文字,因文字笔画多呈一头大一头尖的楔形而得名,所以又叫“钉头文字”和“箭头字”。

(楔形文字)

最早的时候,苏美尔人在地上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一些账目,渐渐的这些记录账目的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几个表意符号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者短语。这种古老的表意符号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和阿拉米人的改造和使用,慢慢转变为一种半章节文字。

楔形文字共有500种,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唯一的文字体系,是灿烂的苏美尔文明的代表之一。这种由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善于将一个或者几个符号组合起来,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比如可以用“口”表示“说”的意思,也可以把“眼睛”和“水”连起来表示“眼泪”的意思。

(楔形文字)

由于当时的苏美尔文明不掌握造纸术,所以这些楔形文字都是用木棒或者芦苇杆在潮湿的黏土上写成,然后晾干再进行烧制,形成泥版文书。唯一不足的是这种泥版文书非常笨重,有的甚至有两米多长,近两米宽,无法携带。

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的文字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它极为复杂,而且难以掌握,所以在公元一世纪初时,就慢慢消亡了。但是受它影响,古巴比伦王国继承了楔形文字,并加以扩大和完备,使其变得更加精致和优美。到了波斯王朝时期,波斯人对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先进的字母文字。从那时起,世界上再也没有人使用这种古老而又艰涩的文字了。

(楔形文字)

到了一千多年后的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今天的伊朗一座古庙的墙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字体。虽然他回国后向人说起过这件事,但当时没有人注意。直到一个叫瓦莱的意大利人在伊拉克又发现了这种刻在墙上的符号,经瓦莱研究,他认为这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他把这个发现带回了欧洲,使得更多的欧洲人头一次了解了这种古代西亚地区的文字符号。

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楔形文字是贝希斯顿铭文。这是公元前522年,波斯皇帝岗比西斯远征埃及时,国内爆发了叛乱,岗比西斯因此丧命,贵族大流士平定了叛乱,当上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为了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功绩,让人把他平定判断的经过刻在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贝希斯顿铭文。

(楔形文字)

实际上贝希斯顿铭文上面不止楔形文字这一种文字,还夹杂着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当法国学者罗林森于十九世纪偶然发现这块铭文后,他从此于这种神秘的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发现贝希斯顿铭文后,罗林森经过九年的研究,先是破译了铭文上的古波斯文,然后将破译出的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相比对,终于读出了大部分的楔形文字的内容。但是还有一部分罗林森始终无法破译,这成为他至死的遗憾。

(格罗特芬)

几乎与罗林森同一时代的德国青年学者格罗特芬也是一个楔形文字的爱好者,这位天才的语言学家发明了一种根据波斯拼音进行逻辑推理的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就像一把打开神秘宝箱的钥匙,使格罗特芬获得了成功。

目前,虽然仍存在一些词汇上的小问题和语法上的疑惑,楔形文字基本上已被现代人破译成功。我们终于能够通过阅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下来的文献去了解两河流域文明这一伟大但早已灭亡的文明,也可以解读出这一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2

很多人会以为楔形文字是某种单一的文字,其实“楔形文字是一系列文字的统称。他们的形状看起来很像,但其实很有可能这样的归类是不科学的。简单来说说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解。

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解,从破解出名字开始

1618年,西班牙驻波斯的一位使节发现了古波斯帝国遗址,即著名的“波斯波利斯”遗址。在这个遗址中他发现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回国后他将自己的发现讲给其它人听,于是大批的欧洲人来到这个古遗址做研究。其中,德国人尼布尔发现了一个规律:他发现这些碑文似乎都是由3种不同的楔形文字组成的。

1802年,破解这些楔形文字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是由一位德国人破译出来的。他通过比对这3种楔形文字,找到了几个比较类似的字形,并通过波斯国王“万王之王”的这一称号,破解出了几个名字。从此便找到了破解古波斯楔形文字的密码。最终确定这3种楔形文字分别为古波斯楔形文字、阿卡德楔形文字、埃兰楔形文字。

其实这样的铭文与清朝时期很像,清朝的诏书常常是满文+蒙文+汉字3种文字。但这3种文字并不属于一个体系,所以,把同一地点发现的3种铭文统称为楔形文字或许确实是不科学的。

乌加里特楔形文字的破解方法与波斯的类似。一位法国考古学家通过一把斧头上的重复字符找到了突破口,最先破解出的也是人名。这也是许多古文字被破解出来的套路。

那么,要怎么验证破解出来的意思就是对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几个相关学者来解读最新发现的或是从未公布过的铭文,如果大家翻译的意思一致,那就说明已有的文字解读是正确的。

每种古文字的破解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就拿中国的甲骨文来说吧,那也是集众人之力才破解出来的,其中贡献比较突出的要数“甲骨四堂”了。但是,基本上每种古文字都是没有被完全破解出来的,想要全部破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3

谁说是“突然”被破译的?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文字一起,被称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这种起源于两河流域的文字,是苏美尔人所创造。这些文字被刻在湿润的泥板上,然后在火中烤干,就可以长期保存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逐渐湮没在历史当中。

1625年,意大利探险家彼得罗来到了两河流域,在荒漠中,他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土丘。在这里,彼得罗发现了一些残破的砖块,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于是,他搜集了一些带回欧洲,想要研究上面到底是什么。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考古学的概念,这些奇怪的符号也就没有人愿意花时间研究了。

1700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海德,将这种文字命名为“楔形文字”。到了1802年,破解楔形文字已经在欧洲成为一种潮流,当时年仅27岁的德国中学希腊语教师格罗特芬德,在和朋友喝酒时吹牛,说自己能破解这种文字。酒醒之后真的开始研究了,他找到了几分铭文摹本,大胆猜想波斯文的行文句式,然后套入到楔形文字符号中,竟然获得了成功,破译了10个波斯楔形文字。


1835年,英国陆军中尉罗林森一个波斯小镇,在悬崖峭壁上临摹了一份楔形文字的铭文。

(贝希斯敦铭文)

这些楔形文字的内容旁边,有一副浮雕,上面是波斯国王大流士脚踩反叛者,在贵族的陪同下傲视俘虏的形象。更关键的是,罗林森临摹的楔形文字,也就是贝希斯敦铭文,是由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的(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这成了破解楔形文字的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这三种语言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大流士镇压反叛者的故事。而古波斯语和现代波斯语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于是就可以参考现代波斯语,破解古波斯语的楔形文字,然后就可以直接推导之前的楔形文字。

可能大家有些迷糊,楔形文字怎么还分这么多?和古波斯语又有啥关系?

简单的说,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之后,逐渐被其他民族拿来使用了,然后发展出了不同的楔形文字语言——比如咱们的汉字,很早之前被韩国和日本借鉴使用,逐渐形成了另一种系统。日语中的汉字虽然我们认识,但有时意思不完全一样。


总之,简单的理解就是,楔形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找到了其中一个突破口,通过贝希斯敦铭文这样的“多语文献”一对比,破译就容易多了。

(楔形文字破译)

通过现代波斯语研究古波斯语的楔形文字,然后再通过“记录同一事件的铭文”,解读其他楔形文字语言,直到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通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罗林森才完整破译了铭文,并且破译出150个楔形文字的读音,以及500和单词及几十个专有名词。

一直到1857年,包括罗林森在内的楔形文字破译者,在英国皇家协会主持下,分别破译了同一篇铭文,结果基本一致。这证明,人们已经解读了楔形文字。

所以,楔形文字不是“突然”被破译的。首先是楔形文字的不断流传,让人们找到了古波斯语的突破口。然后就是很多研究者的不断努力,才慢慢破译的。

4

发掘资料多了,有可比性研究出来的!

5

答:楔形文字并不是突然被破译的,而是灌注入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和研究过程才获得成功的。不过,在这漫长的破译过程中,也不乏有天才学者的灵光闪现,很值得一说。

楔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

关于它的起源,苏美尔流传的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有提到乌鲁克国王恩美卡“把文字写在泥板上”,且“这样的事情从未遇见”的记载。近代西方学者就一致认为恩美卡是楔形文字的创造者。

但是,史诗中说恩美卡写这些文字在泥板上,把它当作信,派使者拿给阿拉塔王看——如果这是恩美卡一时兴起创造出来的新文字,阿拉塔王怎么能看懂?

这根本不合逻辑嘛。

所以,说恩美卡国王创造了楔形文字,有点类似于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仓颉造字”。

楔形文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20世纪70年代,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楔形文字记载中,频频出现了对同一颗星的记录。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对米查诺斯基的提示产生了兴趣,他经过精确计算,于1980年发表论文,论证了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星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

查德·斯特塞介绍说,这颗星在今天已经很模糊了,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可以与日月相比。苏美尔人对大自然、对天象抱有无尽的敬畏之心,促使他们不断对它进行了纪录。

按照这种说法,楔形文字的出现,要追溯到6000年前了。

再补充一下,由于苏美尔人不懂造纸,楔形文字主要写在泥板上。

刻画在泥板上的字,线条笔直形同楔形。

1700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率先用首先用拉丁语单词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将这种文字定名为“楔形文字”(Cuneiform)。

字刻画在泥板上,不像古埃及纸草文献那样容易腐烂,所以现在保留有数十万计在世上。

而且泥板文献不怕火烧,火越烧它就越坚硬。

就因为这样,古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焚烧马瑞城,而马瑞文献仍能保存到现在。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后来被古代西亚的其他民族借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形成了阿卡德楔形文字(分为巴比伦与亚述两支方言)、赫梯楔形文字、胡里楔形文字、乌加里特楔形文字、乌拉尔图楔形文字、埃兰楔形文字、古波斯楔形文字等。

这种情形,与我国的汉字被朝、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借用和发展有些类似。

我国的汉字被朝、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借用和发展,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

那么,在古代西亚,也出现了一个“楔形文字文化圈”。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文化圈存在,苏美尔楔形文字才有被破译的可能。

道理很简单,任何古老文字的破译,都必须借助双语文献或三语文献。

楔形文字的破译,就是从最“年轻”的古波斯楔形文字入手,一步步向古老推进,最终破译苏美尔楔形文字。

破译的过程非常复杂,下面,我择几件最有划时代性的事件来说一下。

话说,公元1765年,德国学者尼布尔(C.Niebuhr,1733-1815)经过波斯古都波斯波里斯(Persepolis)附近一个名叫比希屯(Bihitun) 村庄,发现村头的崖石上有铭刻文字。他非常好奇,小心地制作了一张铭文摹本,带回了西欧。

学术界对铭文文字产生了巨大反响。

学者们初步分析,认为比希屯碑铭是三种不同楔形文字的对照,但无人识读。

时间到了1802年,一个名叫格罗特芬德(G..F.Grotefend,1775-1853)的德国中学教师,在一次参加朋友的聚会时,因为喝了不少酒,听到大家闲聊起了最近报纸上关于楔形文字的相关报道,他借着酒意吹起牛来,说自己有一种直觉,觉得自己可以破译楔形文字。

补充一下,这个格罗特芬德并非考古学者,当年才27岁,但他以前看见过另一种波斯碑铭,是用已经认识的巴拉味(Pahlavi)字母书写的。碑铭开头是“王名、称号、世系”。他猜想,比希屯碑铭的开头可能也是这个格式。

按照这一格式,他认出了碑铭开头三个国王名字:大流士(Darius)、薛西斯(Xerxes)和希斯塔斯普(Hystaspes)。

这样,格罗特芬德凭借着聪明才智,打开了破译楔形文字宝库的第一重大门。

受格罗特芬德破译思路的启发,英、法、德、丹麦、爱尔兰等国的学者纷纷加入破译大军。

其中,一个名叫罗林森(H.C .Rowlinson1810-1895)的英国人贡献最大。

罗林森原来服役于东印度公司,1833年被派往伊朗参加军事工作,开始接触到了比希屯碑铭。

话说,公元前522年,波斯皇帝冈比西斯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趁机在波斯各地和米底发动了叛乱。冈比西斯急匆匆地回师平乱,却在途中暴病身亡。一个名叫大流士的贵族在混乱中获得了皇位,带领冈比西斯留下的军队平定了高墨达的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让人将他平定叛乱的经过,刻在米底首府爱克巴坦那郊外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

这个贝希斯顿村,就在今天的伊朗哈马丹。

已经身为上校的罗林森专门到伊朗哈马丹瞻仰了刻在大岩石上的贝希斯顿铭文。

谢天谢地,大流士大帝当年让人刻写他的丰功伟绩时,生怕有人看不懂,特意刻了三种文字:在大流士大帝平乱浮雕正下方刻的是古波斯文——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们的语言;在其左边,刻的是阿卡德语(巴比伦的语言)文本;在其下方,刻的是埃兰语(苏斯亚纳的早期语言)刻第三个文本。

有了这个三种语言的文本,就有了破译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天赐良机。

罗林森对比这三种文字,利用当时已经部分得到破译的古波斯语,对释读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851年,罗林森发表“比希屯波斯楔形字铭文”的全文翻译,并附语法和解释。

后来,他和其他学者合作,释读了比希屯碑铭上的另外两种文字。

最值得纪念的事件是:1857年,罗林森和爱尔兰人爱德华?欣克斯(Edward Hincks)、法国人朱利叶斯?奥佩尔(Julius Oppert),在英国皇家学会主持下共同释读出了一篇阿卡德楔形文字文献《提格拉特帕拉萨一世编年史》铭文,释读结果基本一致。

这,就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亚述学(Assyriology)的正式诞生。

破译楔形文字的这三位先驱,被世人尊称为“楔文三杰”;贡献最大的罗林森被冠以“亚述学之父”的尊号。

6

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破译相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要难很多。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以为古埃及是人类第一个文明中心,但是近年来大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开始得更早。不仅如此,当地的楔形文字出现的时间,也早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采用泥板记录,而泥板的制作成本极低,比古埃及用的莎草纸便宜多了,使用范围很广,因此有大量的泥板保存至今。

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运到了意大利,但是没有人知道那些符号是什么意思,因此也就没有人再去理会它。最初研究和破解楔形文字的是罗林森。

和商博良一样,罗林森也是一位语言天才,他17岁时就熟练地掌握了波斯语,此外他还会古希腊语。1835年,罗林森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雇员,他被派到德黑兰去训练当地的部队。

他听说在哈马丹郊外贝希斯敦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有非常漂亮的雕画,于是出于好奇就跑去看热闹。在那个悬崖峭壁上,他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高达百米的巨型雕画,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但画面依旧清晰而漂亮。

这时罗林森注意到在巨幅雕画的上部刻有很多古怪的符号,他本能地感觉那些符号隐藏着什么秘密。他想爬上去把它们给拓下来带回去琢磨,可是他爬不了那么高。后来,他找来一个能够爬高的库尔德小男孩,拿出一大笔钱请那个男孩爬上去帮他拓下那些符号。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由于那个雕画高近百米,当时也没有什么攀岩工具,因此攀高拓(tà)片是一件非常困难而危险的事情。小男孩在岩石缝里打下了木桩,然后用绳索拴在木桩上,相当于搭了个简易的脚手架,这才得以攀到岩石的顶部把那些符号拓了下来。

那些拓片上的符号像一个个小钉子,后来那些文字在英语里就被称为钉子形文字,而在中文里被翻译为楔形文字。罗林森针对这件事,后来写道,“我当时并不知道攀登到岩顶找到那些铭文会是怎样伟大的壮举”。

也是罗林森运气好,拓片上的文字和罗塞塔石碑上的一样也是三种,那么它们应该是三种不同的文字。但是和罗塞塔石碑所不同的是,这三种文字他一种也不认识。

罗林森没有办法,只能先把这件事搁置了。后来他被作为外交官派驻到巴格达,当然同时也被安排了间谍工作。他在巴格达的大街小巷收集各种信息,有些是英国要的情报,有些是他自己想要的史料。

在他32岁那年,一件事让他后来下决心破解那些楔形文字,那一年,法国人发现了传说中的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欧洲掀起了研究中东地区古代历史的热潮。于是,罗林森决定专注于楔形文字的研究。但是,由于他所获得的拓片上没有任何他能够认识的文字内容,因此那些楔形文字的破译要比利用罗塞塔石碑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难得多。

罗林森决定从其他的地方找到那些铭文的内容,最终他从古希腊人的记述中,见到了对这个古波斯雕画和碑文的描述,由此,他知道了希腊文的内容。这以后,他将希腊文的内容和拓片上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对照,花了16年时间,才破解了波斯楔形文字,1849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破译成果。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或者中国文明都不同的是,那里不是单一文明,而是在大约3000年的时间里被一个又一个国家轮流统治,因此不同时期的文字也不一样,需要一一破解。在破解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后,罗林森试图破解拓片上的第二种楔形文字,以便了解更多的历史。

当时欧洲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现了大量早期文明的遗迹,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被发现,很多学者对此感兴趣而参加到了破译的工作中,不过他们并没有合作。几年后罗林森和其他学者们独立地破解出了新埃兰楔形文字和巴比伦楔形文字。

但是,最古老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却一直没有得到破译,因为它们太古老了,和其他楔形文字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更像是象形文。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后面的差别很大。直至18世纪末到19世纪,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读出来。解读顺序是这样的:古波斯楔形文字-新埃兰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

苏美尔文字的破解非常难,是非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从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40年代,大家花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才算把它基本上搞清楚了。从此,我们才得以了解地球上近7000年的文明。

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都为人类贡献了什么呢?说到那里,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已经不存在的空中花园,但那其实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中不过是一个微乎其微的成就。

从苏美尔人开始,那里为人类发明了车子和帆船,最早的水利系统,最早的文字,最早的上釉技术,那里也是最早普遍使用铁器的地区,那里的先人还制定了最早的法律,和埃及人签署了最早的和平条约,等等。

美索不达米亚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世界上几何学和天文学的中心,当时古希腊的学者都要到那里学习数学。这就是我在下一个模块第一讲要说的内容。

不过,随着气候的变迁,波斯帝国的入侵,那里的文明消失了,并最终被埋在了黄沙之下。不过,如果你到世界上那些大博物馆去,依然能够看到几千年前那里的文明。

7

因为这是模仿古汉字假造出来的,为了证明一个假造的文明的存在,没有任何传承,没有任何延续,也没有像汉字一样演变进化。

8

楔形文字的破译,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众多学者在数百年间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破译工作的突破口,却是源自一位德国中学教师在醉酒时与朋友们的打赌。

楔形文字,属于象形文字,由五千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所创,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文字。这种文字兴盛于巴比伦时期,传播繁衍了三千年后神秘失传。

楔形文字创立之后,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先后形成了苏美尔语、波斯语、阿卡德语等楔形文字,经过演变最终形成统一固定的音节符号。

楔形文字如何书写?苏美尔人是用削尖的芦苇杆在湿土简上刻划。最初写出的是简单的象形文字,最后将楔形芦苇杆压入土简中,转动土简形成表意文字。

经过苏美尔人的不断提炼,楔形语标和音节符号达六百多个。在随后的几百年间,楔形文字被多个文明所采用。英文字母就与乌加里特人的楔形字符有关。

楔形文字失传了近两千年,期间没有文献记载过,仅有2400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提到过亚述字。在十八世纪末之前,没有任何人能认识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如何被发现的?

早在七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并统治两河流域一千多年,楔形文字也被称为钉头字。当地的所有文化基本被阿拉伯化,楔形文字也逐渐被阿拉伯字母所取代。

1472年,意大利人巴布洛到古波斯游历,偶尔在一些老寺庙的残破墙壁上,看到了一种外形像钉子一样的三角形尖头文字,横七竖八的分布在四周的墙壁。

巴布洛回到欧洲后,向人们讲起了他的奇遇,但随即被人忽视。一百多年后,意大利人瓦莱将刻在字体的泥板带回意大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楔形文字。

随后,欧洲探险家纷纷来到两河流域,更多的楔形文字被发现。经过初步研究,欧洲人已经知道那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但在两百多年间一直无人能破解它。

与此同时,更多的泥板楔形文字被带回欧洲,学者们皆试图破译这些文字。他们知道这些文字中掩藏了太多的历史,只要能读懂这些文字,就能解开谜题。

波斯语楔形文字被神奇解读

1765年,德国学者尼布尔在波斯古都附近村庄的崖石上发现了铭刻文字,这里曾是古埃兰王国的都城。尼布尔将获取的铭文摹本带回西欧,一时引起轰动。

学者们初步分析,铭文是三种不同楔形文字的对照。有40个符号的可能是字母文字,有100多个符号的可能是音节文字,有640多个符号的可能是意音文字。

两百多年来,对楔形文字的破译工作一直很艰难。谁会想到,楔形文字破译工作的重大突破,竟与一位年轻教师在酒后与朋友打赌有关,充满了传奇色彩。

1802年,年仅27岁的德国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在与朋友聚会时谈论起了当时难以破译的楔形文字。酒过三巡之后,有些微醉的格罗特芬德向朋友们炫耀。

他预感自己能破译困扰人们两百多年的楔形文字,朋友们都认为格罗特芬德是酒后胡言乱语,遂决定与他打赌。酒醒后的格罗特芬德并未忘记自己的赌约。

要知道,当时的格罗特芬德手中仅有几份铭文摹本资料。他大胆猜想铭文的内容可能是某个王的名字和头衔,他估计比希屯碑铭的开头可能也是这个格式。

按照这个设想,格罗特芬德居然认出了碑铭开头有三个国王的名字,即大流士、薛西斯和希斯塔斯普。后来经过验证,他猜读的13个符号中有9个是对的。

尽管在整个楔形文字体系中,格罗特芬德的解读只是杯水车薪,但他却为后来的楔形文字解读提供了突破口。要知道,格罗特芬德当时仅是位希腊语教师。

楔形文字被全面破译的过程

三十三年后的1835年,25岁的英国陆军中尉罗林森,对波斯小镇郊外的巨大岩刻产生了兴趣。这处岩刻位于五百多米高的岩面上,岩脚距地面有一百多米高。

岩刻浮雕边上和底下的文字记载了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的丰功伟绩,分别用三种楔形文字刻写。罗林森不仅是一位攀岩健将,而且还熟练掌握着好几种语言。

他通过绳子悬吊于岩刻上空,细心摹绘岩壁上的符号。随后他雇佣了一个小孩,用墨汁和纸将所有符号拓印出来。罗林森为破译这些符号,耗费了16年时间。

最后,他不仅完成了三种楔形铭文的全译文,而且还成功破译出一百多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以及五百个单词。至此,苏美尔人创立的楔形文字被释读成功。

为了验证罗林森释读的楔形文字的正确性,英国皇家学会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将一篇全新的楔形铭文分寄给罗林森等四位学者,请求他们独立翻译这篇铭文。

当四位学者的译文被打开时,释读内容基本一致。这时,人们才相信,在湮没两千多年之后,楔形文字之谜终被揭开,罗林森也被称为“楔形文字释读之父”。

释读工作是一个逆向过程,先从最晚的波斯楔形文开始,其次是略早的埃兰楔形文,接着是更早的巴比伦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释读,开辟了楔形文考古学。

9

那是公元前522年(东周景王姬贵24年)的事情。

当时的波斯国王冈比西斯二世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在国内发动了叛乱。冈比西斯闻讯后从埃及返回,却不幸于中途死亡。一时间,波斯贵族群龙无首。

这时,有一个叫大流士的人设法获得了王位,并平定了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命人将平定叛乱的经过,用三种文字(巴比伦文、埃兰文和波斯文)刻在今天伊朗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

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

清道光16年(公元1835年),一个叫罗林森的英国人偶然发现了铭文,并制成了拓本。经过8年多的努力,罗林森首先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将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对照,终于第一次读通了这些文字。

在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到清光绪27年(公元1900年),虽然还存在一些词汇问题和语法疑惑,对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基本上成功了。

正是在成功解读了楔形文字的基础上,今天的我们才能看懂古代两河流域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献,进而知道了距今3000-5000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些王朝更替、民族兴亡和文化变迁。

10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古代西亚 是人类文明 的发样地之 一 , 楔形文 字 是古代西亚特 有的一 种书写 字体 , 因其形 状像楔子 而得名 。 古代西亚文 明的核心 地区是美索不达米亚 , 意为 “ 河间之地 ” 。 美 索不 达米亚分为两部分 , 北方 称为亚述 , 南方称为 巴 比伦尼 亚 . 巴 比伦尼 亚又分两 部分 , 北部阿卡德 , 南部苏美尔 。 公元前30 世纪初期 , 西亚 最早 的楔 形文字 就产生 在苏美 尔地 区 , 后 随着 时代的变迁和种 族 的迁徙 , 楔形 文字才逐渐遍及 整 个西亚地 区乃 至埃及。

楔形文字的肇端

西亚最早文 明的创造 者是苏美尔人 。 公元前40 世纪 中期 , 苏美尔人先发 明 了图画文字 , 这 种文字的 特 点是 , 如要表示 “ 星 ” 就画一个星 的符 号 , 如要表 示 “ 食物 ” 就画一个盛食物的碗 。 这种图画文字 同 后来 出现 的楔形文字大相径庭 。

苏 美尔 人 的图 画文 字 向楔形 文字转化 的 因素 很多 。 首先 , 楔形文字 的产 生与古代西亚的书写材料 有关 。 古代美索 不达米亚特别是苏美尔地区 , 是底格 里斯 河和幼发拉底河 的冲积平 原 , 缺少木材 、 石头等 古代书写材料 , 但 苏美尔的粘土资源十分丰 富 , 且杂 质少 , 古代苏美尔人就用粘土做成泥版 , 在上面书写 文字 , 待泥版干 了就成为不可磨灭 的书籍 。 有 的泥版 还用 火锻 烧过 , 作为书写材料完全不亚于石头 。 但在 泥版上刻划图画文字会 出现意想 不到 的麻烦 , 收笔 时往往 留下一个个小疙瘩 , 不但影 响美观 且不易保 存 , 这就要求 改革书写技术 , 以适应书写材料 。

其 次 , 苏美尔 人的计 数系统 是促使图画文字 向 楔形文 字转化 的第二个 因素 。 。 苏美尔人 原始的 计 数系统 系采用 小圆锥体 或小泥团或 小石 子 , 即先用 湿泥做 成泥球 , 然 后用石 子尖角或 其他锥状物体在 泥球外表压 出各种不 同的形状表示数量 。 苏美尔人 后从 中受到启 发 , 用削成 三角的楔形笔代替原来 的 尖笔 , 在泥 版上压 出了一个个楔形文 字符号 。

第三 , 图画文 字 自身 的弊端也 是促使 其 向楔形 文字转化 的重要 因素 之一 。 早期 的苏美尔 图画文 字 符号众 多 , 随意性很 大 , 不便 于学习 和应 用 , 而使用楔形笔压出形状 固定 的符号 , 既有利于统一符号 , 又 提高 了速度 。

前 3 00 年前期 , 苏美尔文 字逐渐发展成 为一套 较成熟 的文字体系 , 约 有2 0 0 个符号 , 有音符 , 也有 意符 , 既能书写实词 , 也能书写虚词 。但是 , 由于一音 多符或 一符多义 的情 况较多 , 因此有许多同音异义 词需要加上 区别符号 。 从文字的类型上看 , 苏美尔楔 形文字 基本上是 一种表意 文字 , 但表音符 号 己经出 现 , 图符也 己变成字符。

楔形文字 的传播与发展

前30 世 纪后期 , 闪族的阿卡德部 落侵入美索不 达米亚 , 起初定居 苏美尔北部 , 后灭 苏美尔诸国 , 统 一了巴比伦尼亚 。 阿 卡德 人在苏美尔楔形文字基础 上创立 了阿 卡德楔形 文字 , 并将它传遍 巴 比伦尼 亚 , 苏美尔文字 自此走 向没落 , 成为一种宗教文字 。 继阿 卡德人之后 , 闪族的阿摩 利诸部 落( mA or it es ) 来到 美索不达米 亚 , 他们 中进入南部 的融合为巴 比伦 人 , 进入北部 的发展成亚述人 。 巴比伦 人在阿卡德楔形 文字的基础 上创 立了巴比伦楔形文字 。 前 20 世纪前 期 , 巴 比伦人建立 了巴 比伦王 国 , 他们 的楔形文 字也 随之传遍周边地区 。 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亚 述帝国在前 10 世纪盛 极一 时 , 东起伊朗高原西 南部 的埃兰 , 西到地中海 , 北起小亚细亚 、 亚美尼亚南部 , 南至埃及中部 , 都为亚述帝国的疆域 。 被亚述人借可 的巴 比伦楔形文字 , 随着亚述军 队的东征西讨 , 南征 北战 , 最终成 为西 亚和埃及 的通用文字 。

美索不 达米 亚 的楔形 文字对 周 边 民族 的影 响 很大 。 前 30 世 纪 中期 , 伊 朗高原 西 南 部的埃 兰人 (E 1时 it es ) , 在苏美尔楔 形文字 的影响下创立 了埃 兰楔形 文字 。 居住 在小亚 细亚 的赫梯人 (Hi t ie s ) 从叙利亚地区的闪族人那里 了解了巴比伦楔形文字 , 并于 前20 世纪 创立 了赫梯楔形文 字 。 . 乌拉尔 图人 (U ar rt ia ns ) 居住在今亚美尼亚 、 格鲁 吉亚南部 , 前 20 世纪末 因亚述人 入侵而接触 到 了亚述楔 形文字 , 他们在此 基础上创 立 了乌拉 尔图楔形文 字 。 此外 , 前 10 世纪中期 , 波斯人 也创 立了 自己 的楔形文字。

自前0 世 纪 中期起 2 , 楔形文 字逐渐成 为西亚和 埃及 的地区通用文 字 , 埃及法老 同巴 比伦 、 亚述 、 赫 梯 等国进 行交 流或 通 信时 , 都广 泛 地使用 楔形 文 字 。 前 10 世纪前期 , 亚述 势力遍及西亚和埃及 , 亚述 楔形文 字遂 成 为西 亚和 埃及地 区各 民族 的通 用 文 字 。 需要指 出的是 , 楔形文字在 向周边地 区的传 播中 , 发生 了深 刻变化 , 由表 意文字发展成 了典型的音节 文字 。

阿 卡德 楔形 文 字较之苏美尔 楔形 文字 己 明显 简化 , 增 加了表 音成分 . 巴 比伦楔形文字的符号大大 减 少 , 仅 640 多个 , 不 到 苏 美尔楔 形 文字符 号 ( 约 2 0 0 个 ) 的 1/ 3 , 但表音 功能得 到较快发 展 , 虽然仍 是表意兼表音 , 但表音符号 的重要性越来 越大 。 亚述 楔形文字继承 了 巴 比伦楔形 文字 , 进一 步简化 了符 号 , 基 本字符约 为5 70 多个 , 其中常用的约 3 0 个 , 另 外 出现 了一批 表音符号 。 后期的亚述楔形文字 已接 近 音节文字 , 而 后期 的埃兰文 字则实际上 己经 发展 成为典型的音节文字 。

楔 形文字的衰亡

前 20 世纪 中期 , 阿拉米 人从叙 利亚 、 巴勒 斯坦 移居美索不达米亚 。 他们 以和平 方式进入美索不达 米亚 , 没有建立 强大国家 , 只是在美索不达米亚西面 建立 了几个小 国 , 但先后被亚述人消灭 . 阿拉米人在 进入美索不达米亚时 , 带去了他们 在胖尼基 字母文 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母 文字 。 胖尼基字母文字是 世界上最早 的字母 文字 , 仅 2 个 字母 , 十分简便 。 阿 拉米字母文 字较 之胖 尼基字母文字 , 变 化不大 , 最 大 特 点是便于 书写与应 用 , 这是 阿拉米语 能在西 亚地 区广泛传播 的主要原因。

与简便 易学易 用的阿拉 米字母文 字相 比 , 美索 不达米 亚楔形 文字 的弊端 十 分 明显 . 尽管 阿卡 德 人 、 巴 比伦 人 、 亚述人都 曾为简化楔形文字符号作 过努力 , 但还 是有数百个之多 , 并且几乎都是一符多 意 。 因此 , 无论 巴 比伦楔形文字还是亚述楔形文字 , 其语言关系都很复杂 , 掌握 、 应用均属不易 。 另外 , 由于 巴 比伦楔形文字和亚述楔形 文字都机械地借用 了苏美尔楔形文字 , 让音节符号 占据 了主要地位 , 从 而阻碍 了巴 比伦楔形文字和 亚述楔形文字向字母文 字 的方 向发展 。 楔形文字这种应用上 的复杂 性 , 不利 于社会经济文化 的发 展 。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 条件 下 , 阿拉米文字在西亚得 到了迅 速传 播 。

前 15 世 纪中期 , 阿拉 米文字 与楔形文 字并驾齐 驱 。 可资佐证的是 , 考 古学家在一块前 15 世纪 的石碑 上发现 了刻有楔形 文字和阿拉米字母两种文字 的图 案 . 前 10 世 纪前期 , 亚述 帝国处于鼎盛时期 , 阿拉米文字和楔形文字共 用的图案更是不胜枚举 。 在提革 拉 · 帕拉萨 三世 (前7 4 ~ 前 7 2 8) 、 萨尔贡二世 (前 7 2 1一前7 0 5) 和 辛那赫里布 (前 7 04 一前 6 8 1 ) 统治时 期 , 登记战 利品一般都用 阿拉米文 字和楔形文字两 种文字 . 在 己经 发现 的历史文物 中有一幅 图案 , 上面 画着一名手执芦苇笔的书吏正在羊皮或纸草纸上书 写阿 拉米文字 , 另一 名书吏则手 持楔形笔在泥版 上 压制楔形文字 。

前 6世 纪 中期 , 波斯人从伊 朗高原进 入美索 不 达米 亚 , 尽管波斯 人一度模仿 巴 比伦楔形 文字 创立 了波斯楔形文字 , 但不久就被阿拉米文字所取代 . 前 4世纪 后期 , 希腊 、 罗马人相继入侵 西亚 , 并 使希腊 语 、 拉丁语 成为通用 文字 。 在 希腊语 、 拉丁语的冲 击下 , 楔形文字的应用范 围进一步缩小 。 迄今发现的 最后一块楔形文字泥版 文书书写于 75 年 。 。 阿拉伯 人入主西亚 以后 , 与 当地居 民同化 , 使当地 居民失去 了原有的语言和传统文化 。 尽管阿拉伯人统治时仍 有许 多楔 形文字泥版 和石碑流 传下来 , 但在阿拉伯 伊斯兰 文化 的影 响下 , 楔形文 字在人 们的记忆 中逐 渐消失 , 最终成为一种 死文 字 。

楔形文字的释读

古代西亚 楔形 文字在沉睡 了近 20 0 年 以后 终 于 遇到 了识 者 。 欧洲人 在 17 世纪 发现到 了楔形文 字 。 第一块 楔形文 字泥 版 由彼德 罗 · 德拉 · 瓦勒 ( P i e t r o De l l a Da l l e ) 带回欧洲 , 他于 16 2 1年访问 西 亚 , 抄写 了5个楔 形文字符 号 , 并对楔 形文字的书 写方向作 了研究 。 最先仔 细研究楔形文字者是汉诺 威 人 尼布 尔 (C . iN eb hu )r , 他研 究 的是波 斯古 都波 斯帕里斯 (P er s eP ol i s) 的楔形文字 铭文拓本 , 该拓 本用三种文字写成 。 他 区分 了40 多个字符 , 为楔形文 字的研究立下 了首功 。

在 释读 楔形 文字 方面迈 出决定性 一步 的是德 国戈 廷根 的青年 中学 教师 格 罗特 芬 (G . F . Gor et - f e n d) . 据 说 , 他释 读楔形 文字的动机 是为了打赌 , 试一试 自己 的聪 明才智 。 18 02 年 的某 一天 , 他趁着 酒兴 同别人打赌 , 赌 的是 当时一流学者宣称无法 释 读的楔形文字 。 当时他手头有几张劣质波斯波里斯 楔形文字铭文 的拓本 , 凭着年轻人的机敏 , 他找到 了 释读楔形文字 的关键 。 他先认 出了几个国王的名字 , 释读了十几个楔形文字符 号 , 以后步步深入 , 成功地 释读 了波斯楔形文 字 。 格 罗特芬释读波斯楔形文字 获 得成功轰 动 了世 界 , 各 国学者因此掀起 了释读楔 形 文 字 的 高 潮 . 1 83 8 一 1 8 51 年 , 英 国 的 诺 里 斯 (E . No r r i s) 在格 罗特 芬 的基础 上初 步释 读埃 兰楔 形文字成 功。

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