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

2020-07-24 05:01阅读(104)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两人同属于布尔什维克派。根据档案解密,列宁逝去前留下遗嘱,本应由托洛斯基接位,因为他是红军创始人,又是总政

1

两人同属于布尔什维克派。根据档案解密,列宁逝去前留下遗嘱,本应由托洛斯基接位,因为他是红军创始人,又是总政委,党内资历和能力排在斯大林前面。斯大林党内工作能力一般,亮点是在内战时抓好了乌克兰的粮仓,并暗中在军队里培植了个人势力小集团。托洛斯基在工作上与列宁会产生分歧,但列宁出于对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依然信任他,心里由他接班。斯大林表面忠诚,但阴险毒辣手段残忍,列宁在病倒后意识到了这一点时,但为时已晚。斯大林通过毒辣残忍的手腕上台后,逐步清除同一辈的政治对手,托洛斯基无奈之下逃亡墨西哥,成立第三国际对抗斯大林,简称托派,又被诬称为修正主义,后被克格勃暗杀于墨西哥。

两人革命主张的差别。托洛斯基与列宁一脉相承,不走极端路线,主张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民主派力量同反动派作斗争,类似于毛泽东的统一战线。

斯大林的主张是,剔除其它民主党派,一党独大,由苏共独力消灭反动派。类似于王明的极左和蒋介石的独裁,以纯洁党的名义搞党内大清洗。

普列汉诺夫是苏共前身俄共的早期领袖,资历与列宁相当。他的主张是科学社会主义框架下的宪政社会主义,也就是温和改良派社会主义,结果,在与列宁主张的布尔什维克派的党内争论中败北,退位给列宁。

俄共和苏共的最后失败,导火线其实埋藏在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路线之争时期。

列宁定调于布尔什维克主义之后,若政策没有走歪,由托洛斯基接任,俄共和苏共也许不会走向最后的灭顶之灾。

但被斯大林接班后,布尔什维克主义其实已变质变味。实行一党专政,党内大清洗加大肃反,搞个人崇拜和一言堂,俄共和苏共逐渐走向了独裁之路,导致特权阶层加腐败横行,最后党心民心尽失而崩溃。

若一句话总结两人区别,托洛斯基想法类似于毛泽东,斯大林想法类似于蒋介石。

中国和苏联的国情差别很大,中共和俄共苏共的成长历程也有差别。

所以我用这个类似比较法,可能并不完全正确和准确。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若有缺陷和错误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谢谢。

__2020.6.6.一凡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什么斯大林如此痛恨托洛茨基,一定要将他肉体消灭呢?

这是因为斯大林非常清楚,托洛茨基在于苏联的强大影响力,尤其对于苏共内部的可怕影响力。

托洛茨基是比斯大林更为激进的极左革命者,他的主张被称为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自视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

而托洛茨基的追随者,对此深信不疑,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

托洛茨基的主张有很多,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他认为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未取得彻底成功的国家(如1917年之前的俄国),无产阶级必须永久无间地坚持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革命)。托洛茨基不认为革命会一次成功,要求持续不断的进行革命,内部革命,有类似于我们文化大革命的意思。



托洛茨基认为,不应该同帝国主义国家有任何的政治关系,不然就会被帝国主义利用,最终会被他们搞垮。


托洛茨基认为农民不可靠,必须要靠富有革命精神的工人力量为核心,打压农民,完全建立工人领导的国家。


托洛茨基反对官僚,认为国家不应该存在任何特权阶层。他攻击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人国家已经变成了“官僚主义地退化了的工人国家”。虽然苏联没有资本家,但新的压迫着就是官僚阶层。


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的新经济政策,认为这是恢复资本主义,必然导致阶级敌人借机恢复力量,渗透进入领导阶层。



等等。

托洛茨基这套东西在很多苏共党员心目中,有着非常重的份量。因为托洛茨基确实看到苏联的种种问题,也找出了他认为合适的方法。

比如,他说,如果工人阶级不从斯大林主义官僚们手中夺回政权,那么官僚主义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重建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可以说托洛茨基主义,是斯大林最危险的敌人。而托洛茨基,也是唯一能够从内部整垮斯大林的敌人。

而托洛茨基派因为是极左,所以也是死硬派。当时斯大林肃清托派杀了很多人,但托派仍然不肯脱离自己的派别,宁可选择被杀。


最终,斯大林派人送给托洛茨基一支冰锥。

3

托洛斯基是一个纯粹的“原教旨”的理想主义者,而斯大林是一个相对现实的务实主义者。

当然,在基本的布尔什维克理论上,其实两人在根本上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区别的是现实操作层面。

在无产阶级革命比较灰暗的1920年代前期,苏军居然被波兰军队打败,不得不割让了半个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苏联的对外革命输出持续受挫,此外,欧洲诸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陆续被粉碎或者镇压,自十月革命以来的革命激情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和打击。

是继续全球革命还是注重国内建设,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观念是不同的。

比如在“继续革命”上,托洛茨基始终坚持输出革命,主张搞世界革命,他把英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视作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坚力量,他希望能策动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就能夺取世界上这些最富裕也是最强大国家的社会财富,从而更好地支持布什尔维克的世界革命,进而实现全世界或者至少是全欧洲的无产阶级专政,如果革命止步于苏联,那必然会在占据巨大优势的西方面前步步后退乃至崩溃。

但在斯大林看来,苏联的力量还很弱小,尤其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力量远比苏联要强大的多,在打败西方的干涉之后,苏联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进行尽快的工业化,在实力还没起来的时候就匆忙进行“全球革命”,反而会招致西方国家的围堵和打压只有把自己先建设好了,才能在未来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决战中更好地应对。

此外,托洛茨基主张建立工人自主的计划经济,而斯大林则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官僚化的计划经济;托洛茨基主张建立无产阶级的多党制,而斯大林强调一党制。

很大程度上,托洛斯基比较激进,斯大林相对更务实。这其实有点像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观念区别,只不过老卡和切只是观念不同但关系很好,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是纯粹的观念不同并竞争激烈。

当然,即使1930年代是托洛茨基在位,他走的路线大致上也不会和斯大林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在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上,他可能会做的比较差,但是在镇压反对派方面,他应该会比斯大林更凶狠,毕竟,在列宁还活着、斯大林干着办公室主任活的时候,托洛茨基面对革命初期、白军叛军横行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大规模地处决任何他觉得不可靠的人了,包括白军与红军。

最后再说说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竞争,其实,论资历,作为元老级人物,托洛茨基要比斯大林政治声望高得多,可以说两人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但是托洛茨基一如既往的激进,他既和列宁屡屡冲突,又和党内高层矛盾不断,得罪了很多人,导致大多数高层集体排挤他,而斯大林始终都比较低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笼络和联合其他人,最终扳倒了托洛茨基,直至把他开除出党并赶出苏联,直至1940年托洛茨基被暗杀。

4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不是主张不同,而是都要争夺最高权力,因此变成了敌人。列宁去世以后,他俩成为山里的二虎,一山容不下二虎。论能力,他俩都很强。托洛茨基偏理论,地位很高,但掌握的具体实权少一点,是苏联当时的县官。斯大林当时主持日常工作,手头有实权,是苏联的现管。由于县官不如现管,在斗争中托洛茨基最终失败,先是逃亡国外,后被斯大林派人杀害。

5

其实这两个人的主张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的,但感觉国内许多朋友对托洛茨基的主张有很大的误会。因为其实托洛茨基代表的是一种更加激进的派别,他们的主要主张是“国际革命”论,即在苏俄革命成功之后,要将革命不断推广至德国的西欧国家,而这在他们的理论里甚至是苏俄政权生存的根本。具体如何请看下文的介绍吧。


托洛茨基与早期苏俄红军

可以说托洛茨基在苏俄政权的建立与早期生存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托洛茨基在早期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之后并没有加入布尔什维克,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不久,他才随自己所在的派别一同加入了布尔什维克,但因为之前的海外积聚的极高人气,所以托洛茨基在加入布尔什维克之后迅速成为了其主要领导人,不但当选了其外交人员委员,而且还成为了彼得格勒的苏维埃主席。

青年时代的托洛茨基

而大家知道,之后不久发生的十月革命就是发生在彼得格勒。在由水兵们发动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托洛茨基作为主要领导者带领起义军击退了由彼得·克拉斯诺夫率领的顿河哥萨克白军发动的多次反扑,可以说在十月革命最终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中坚作用。所以到1917年底,托洛茨基已经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内无可争议的二号人物。

1918年3月13日,托洛茨基成为了苏俄政权的军事人民委员,同时也成为了苏俄红军的最高指挥者。而在他的指挥下,苏俄红军也迅速由各地自发组建的小规模独立武装力量联合体转变成了转变成了一支统一且具有高度纪律性的军队,其中央指挥体系迅速建立,而且制定了义务征兵制度。而这一系列转变,使苏俄红军数量在1918年3月到10月这短短8个月内,数量从30万人迅速增加到了100万人,到1919年又增长到了300万,可以说为红军在俄罗斯内战中的最终获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托洛茨基向苏俄红军发表演讲

而在1919年10月,苏俄政权遭遇到其在俄罗斯内战中最大的危机。当时白军将领邓尼金率军从南面逼近莫斯科,另一支白军则在尤登尼奇的率领下从西面逼近了彼得格勒,当时在苏俄决策层,放弃彼得格勒,集中兵力保卫莫斯科的意见已经占据了上风。但此时托洛茨基力排众议,坚持要保卫彼得格勒,至少要确保爱沙尼亚和芬兰不会借彼得格勒失陷之机深度介入内战。最终他的意见得到了斯大林等经常与其意见相左的人员支持,扭转了苏俄决策层的决定。之后托洛茨基迅速赶往彼得格勒前线,振奋了本已低落的守军士气,最终成功地使红军在10月22日转入反攻,扭转了战局。

托洛茨基与波苏战争

而在俄罗斯发生革命并爆发内战之后,原本被俄罗斯、德国和奥匈帝国瓜分的波兰在1918年底也爆发了民族大起义,并在1919年初成功复国。而因为波兰复国之前有大量领土是处于俄罗斯占领之下,所以波兰的民族起义和复国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和俄罗斯内战融为了一体,甚至可以说成为了广义上的俄罗斯内战的一部分。

托洛茨基视察波苏战争中的苏俄军队

所以从1919年初开始,波兰军队就开始和苏俄红军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交战。而因为当时苏俄红军在内战其它战线承受重压,所以一路败退,波兰军队深入到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腹地。不过,因为波兰和立陶宛很快出现领土纠纷,再加上他们与俄罗斯各个派系的白军之间也矛盾重重,而苏俄红军则很快在托洛茨基的率领下组建了兵力达到40万人的西方面军和兵力达到35万人的西南方面军,所以波苏战争及其它西线战事的战局逐渐逆转。

1920年1月,波兰集结了8万军队,发动了基辅攻势,其战役目标是占领基辅,扶植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尽管波兰军队在5月7日成功占领的基辅,但在5月29日,苏俄军队开始转入反攻,并在6月13日重新攻占基辅。此后即转入全面反攻。

波兰战时宣传中丑化托洛茨基的漫画

而作为当时苏俄红军的最高指挥者,托洛茨基可以说直接策划了苏俄红军的反攻行动,因此也成为了波兰战时宣传中的头号敌人。当年8月10日,苏俄军队越过纵贯波兰的维斯瓦河,开始准备攻占华沙。8月14日,托洛茨基发布了《英雄们,向华沙前进》的进攻命令,之后堪称波苏战争决战的华沙战役爆发,托洛茨基甚至曾一度保证两天之后就可攻克华沙。但华沙战役的结果却是苏俄军队惨败,最终也使波苏战争的战局再次逆转。而在此战过后,托洛茨基指责是斯大林所担任政委的西南方面军不听指挥才导致华沙战役失败(但这一观点很有争议),这也使他和斯大林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

波苏战争与托洛茨基的失败

而我们之所以要重点介绍波苏战争的过程,除了因为它确实是托洛茨基直接指挥的重要战争之外,还因为它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托洛茨基的政治理念以及他与斯大林最大的分歧所在。

波苏战争的整个过程

因为当时托洛茨基是“国际革命”论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仅凭俄罗斯这个在当时相对落后的国家发生革命最终是不可能成功的,最终苏俄政权必然会在外敌合围下失败。而要使革命成功,就必须去推动当时欧美最为发达的国家也进行革命,只有这些国家也发生革命并取得成功,包括苏俄在内的革命政权最终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所以在一战末期俄罗斯与德国媾和的《布列斯特和约》谈判期间,托洛茨基对这一和约采取了坚定的反对态度,因为他和他所代表的“国际革命派”当时的目标是希望促成德国也尽快爆发革命,之后对其进行援助,从而使革命蔓延至西欧各国并最终取得成功。

《布列斯特和约》谈判期间的托洛茨基

所以托洛茨基在当时积极参与到了与德国的和谈之中,不过他的目的却是尽一切努力延缓和约的达成,从而将和约谈判变成在德国宣传革命的一个舞台,希望德国的士兵与工人受到启发,在德国也发动革命。他甚至还建议苏俄拒绝德国提出的最后通牒,并认为这样做会促使德军士兵也像十月革命中的俄罗斯水兵一样发动起义。

而在1918年2月10日,当托洛茨基看到已经无法再拖延与德国的谈判时,则干脆拒绝了德国提出的条件,退出了谈判。结果导致德国在2月18日与苏俄重新开战,几天之后苏俄才再次与德国就和约条款达成了一致。而在对德和约签署之后,托洛茨基也仍然没有放弃在德国促使革命发生的目标,所以波苏战争在其计划里也具有核心地位,因为这场战争其实是他们援助德国和西欧革命的桥梁。

但华沙战役的失败使托洛茨基计划中的国际革命最终落了空。后来许多西欧历史学家认为,波苏战争没能达成预期是苏俄领导层最终放弃“国际革命”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英国军事史学家约翰·富勒认为如果当时华沙战役逆转,那么当时的欧洲不可能抵挡住苏俄的攻势,所以可以说在1920年,波兰“拯救”了欧洲。

晚年在墨西哥的托洛茨基

无论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但在1920年华沙战役失败之后,可以说确实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国际革命派”就在苏俄高层逐渐失势了,因为其理念在现实中确实已经基本不具有可行性。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在1924年才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内首先建成,苏联政权也可以在当时其它国家没有发生革命并成功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可以说这也是苏联政府在当时面对现实提出的一种务实理论。


所以虽然在后来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争夺中,可以说有许多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件最终决定了成败,但在一定程度上,华沙战役失败之后托洛茨基最终在苏联的失败就已经成为了定局。因为托洛茨基所倡导的国际革命基本失去了现实可行性,而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必须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选择可行的国策,即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确保生存并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后来的历史演变也基本证明了这一点。

6

谈到苏联历史国际共运史,绕不开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在俄共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与列宁不分仲伯。1918年为苏维埃政权争取喘息机会,列宁提议与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在俄共中央会议上实行表决,托洛茨基以7比6否决了列宁提议,德国开始进攻俄国,列宁的提议再次搁浅,最后还是在托洛茨基的帮助下,勉强通过。足见托洛茨基在党内的影响力。

那时,阴沉的斯大林,还在托洛茨基巨大光环的阴影中,远没崛起。



托洛茨基,苏联红军缔造者,列宁的亲密战友。在十月革命中起了很大作用。托洛茨基,是政治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演说家,但他绝不是夸夸其谈的“客里空”,践行能力很强,可以说,把他放在俄国任何时代,托洛茨基都是政治强劲对手。

许多人评价托洛斯基说:“托洛斯基具有高度的自制力,遇事不惊,沉着冷静,经得起挫折和失败。”

托洛茨基喜欢与工人群众交往,没有一点架子。只有面对他的同僚或者属下,他才表露出浓厚的贵族气派,对初见者,他是十分亲切的。

托洛斯基的另一面,却有着教条的、书生气的一面。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任何创新总是持鄙夷的态度。

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力量消长来了个大反转,主因是托洛茨基在后来国家建设实践中不合时宜的理论教条。

他与斯大林的分歧,主要是俄国革命走向,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等问题。托洛茨基天资很高能力超群,他很自负领袖欲极强,他在政治上极左,革命革命再革命,他希望建立一个没有等级的纯粹的工人国家,即使今天看来也是乌托邦的理念,何况那时的俄国,正处于以一个全新体制全部力量实现工业化的年代。

斯大林就务实的多,面对现实多点理性,不囿于理论教条,在俄国1920年代开始工业化建设中大量引进西方资金和先进技术,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实施,无疑使得斯大林拿到了历史授权书,所以,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对弈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托洛茨基始终是一个沉溺于自己的梦想与幻觉中的乌托邦信徒。

斯大林对他并没有像对布哈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而是外放幽禁。托洛茨基继续活动反斯大林,继而被逐出苏联。托洛茨基在国外仍然没有放弃反对斯大林,他组建了“第四国际”,与苏联的“第三国际”分庭抗礼,其成员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可见托洛茨基的影响力了得。这正是斯大林不能容忍的,苏联缺席审判托洛茨基死刑。

1940年,在墨西哥被一个西班牙人砍死,一直到死,托洛斯基都没有停止斗争,使他的鲜血和脑浆洒在他正在撰写的《斯大林评传》上。

托洛茨基葬在他生前寓所的院子里,如今,方尖碑上那面镰刀斧头旗,依然在他的头上飘扬。

2020.6.8




7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矛盾决定了西班牙内战的走向,第五纵队究竟是谁,细品吧,我只想说作为后来人的观察,托洛茨基是个理想主义者,真正的要指导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为践行理想而奋斗终身,值得敬佩,但他对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确实是有些弱智,甚至到死都认为他和斯大林是同志间的分歧,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至于斯大林,具备了一切暴君的素养,最终以一个暴君标准死亡方式,走完了一生。

8

托洛茨基是进步派,信仰的是阶级、平等和世界革命;斯大林则是保守派,信仰完全相反的公民、等级和国家利益。

两位的根本区别在对待俄国的态度上。

托洛茨基认为俄国只是世界革命的环节之一,为了世界革命牺牲俄国天经地义(此即“不断革命论”的实质);

斯大林则认为俄国是立身之本,不能随便牺牲,至于世界革命也不是不能搞,只要它符合俄国的利益。

托洛茨基真的相信导师的理论,斯大林仅在理论有利于瓦解敌人和壮大自己时才相信。

斯大林总能找出生存下去的损招,托洛茨基总能用这些损招来损自己(比如工人民主),两人决裂是必然的事情。

9

托洛茨基主张不断革命论,而斯大林主张阶段革命论。

托洛茨基是苏联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他被称为苏联国内各条战线上胜利的\"唯一的组织者\",\"红军的缔造者\"、\"红军的领袖和组织者\",被外界誉为“红色拿破仑”。

列宁在苏联的政治影响力和托洛茨基相比,也也稍逊一筹。

不过,列宁虽然和托洛茨基有分歧和争议,但仅仅是同志之间的正常讨论。

而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矛盾,则上升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最起码斯大林是这么认为的。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

斯大林因为负责具体的工作,掌握了苏联的大权,他通过不断打压对手,获得了最高统治权力。

托洛茨基就是他最大的一个对手,他们不仅有个人矛盾,而且政见不同。

托洛茨基在各方面对斯大林都不满意,他反对斯大林的新经济政策,让斯大林非常恼火。

托洛茨基因为得罪斯大林,他在党内的权力不断削弱。

后来甚至被开除党籍,被流放到阿拉木图,这是一个贫困荒芜的地方。

托洛茨基因为经常发表文章攻击斯大林,被驱逐出境。

几经辗转去了墨西哥,在那里他成立了共产主义第四国际,公开和斯大林唱反调。

斯大林彻底被激怒,下定决心让托洛茨基永远闭嘴。

苏联的克格勃特工到墨西哥暗杀托洛茨基,不过没有成功。

但是,托洛茨基却死在了一个自认为是朋友的人手中。

1940年,在家中被他当作朋友的苏联情报单位特务拉蒙·麦卡德尔(Ramón Mercader)用冰斧残忍地凿入托洛茨基的后脑将其杀害。

随着档案的披露,证明斯大林对这次暗杀行动负责。

麦卡德尔因为谋杀托洛茨基被判20年有期徒刑,出狱后于1978年在古巴去世。

托洛茨基的死,让他再次在世界上名声大噪。

他的不断革命论也被许多支持者奉为经典而推行。

托洛茨基在最后一刻也不相信斯大林会杀他,因为他认为和斯大林之间只是内部矛盾没有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显然,他在这个问题上是错误的,政治斗争哪里有不死人的。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10

斯大林主义是指控制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共产主义国家, 在约瑟夫·斯大林统治下及其之后的共产主义理论。 但是,苏联和大多受其影响的国家形容这个政治理论为马列主义,表明斯大林自己并不是作为一个理论家, 而是一个写了几本易懂的书籍的通讯者而存在,说明他和马克思与列宁不一样, 并没有在理论上做出根本贡献。 斯大林主义是马列主义思想的一种解释和一个把马列主义现实化了的政治系统;它成功的在二十年代通过[五年计划]使苏联工业,产业化。 有些时候政治历史学者会用复合名词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来表明它的历史继承性。 但是很多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者们同时认为斯大林主义埋灭了他们的理想; 特别是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派者们认为斯大林主义是冒用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借口的一个反革命政策。

斯大林派认为列宁在1924年死后斯大林是列宁主义的最高权威,并指出托洛茨基因为直到1917年才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和列宁就先锋党的问题发出冲突, 无法和斯大林相提并论。 从1917年到1924年, 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看似联合, 但事实上却从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理念差异。

斯大林在和托洛茨基的争执中反驳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对革命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国,工人阶级资产化为劳动贵族)。 并且, 斯大林突出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如中国);托洛茨基则看好城市革命而不是农民起义和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