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战争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改变了战争形态?

战争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改变了战争形态?

2020-07-24 03:01阅读(79)

战争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改变了战争形态?历史上有很多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的东西,但却深深影响了战争的形态。例如,马镫的发明使得骑兵能横扫步兵;刺刀的发

1

有,而且还不少勒。

1、先说一个,大伙儿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的,就是下图这玩意。

你没看错,就是绑腿

成了各国士兵山地战的神器。

绑腿有什么好处勒?

1、防止血脉下积而引起小腿涨疼

2、防止蚊虫叮咬,树枝刮擦。

3、受伤用来包扎上课,固定骨头。

4、山地行军,遇到悬崖,就是绳索。

5、战士受伤,配上几根树枝就是一副担架。

6、抓到俘虏,又变成了捆绑敌人的绳索了。

绑腿最早发明还是中国,《诗·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意思就是采大豆的人,大腿上有红色护膝,小腿上有着绑腿。

2、四方形油罐,就是下面这玩意

左边为老式油桶。

这个四方形油罐是德国发明,之后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来,他简单耐用,解决长途行军的不方便问题,至于他怎么改变战争形态的,你们可以看看罗斯福怎么来评价的

没有这种油罐,盟军不可能以超越1940年德国闪击欧洲的速度在法国披荆斩棘。

3、马镫。

淘汰了战车,从此进入骑兵时代,进而带来游牧民族的崛起。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从此踏上了中华民族的史书,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还改变了世界史。这就是一个小物件带来的历史的大转折。

2

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小发明并不起眼,但走上战场后,却最终改变了战争形态。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第一、带刺铁丝网。

铁丝网原本是牧民圈牛羊用的。18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男孩约瑟夫·格利登在牧场里放羊。羊钻到木头和铁丝做成的围栏外偷吃青菜,约瑟夫被牧场主狠狠训斥了一顿。

有一天约瑟夫赶着羊往回走,想跨越一片蔷薇花丛抄近路回去,羊群却不敢从长满尖刺的蔷薇花丛上跨过。

约瑟夫灵机一动,如果在围栏上缠上尖刺,羊群就不敢钻出去了。他马上行动,在围栏上缠满了用铁丝做成的尖刺,羊群果然老实了。

转眼第一次世界大战,带刺铁丝网应用到战争中。恰逢马克沁机枪兴起,它和铁丝网组成了令人胆战心惊的死亡地带。

成千上万米铁丝网布置到前线,就算用炮轰也只不过让它飞起来又落下,却无法破坏它。士兵们只能用血肉之躯冲到跟前剪断它,只是还没等开剪,马克沁机枪就怒吼了。数不胜数的士兵死在铁丝网前,成为一战中最具威力的防御工事之一。

二、拉链。

拉链是1893年美国人威特康·贾德森发明的,原本与战争无关。

贾德森的拉链在市场上一败涂地,工厂都快要倒闭了,却有一件事情拯救了他。

当时巴黎有一场飞行表演,表演中飞行员衣服上的一颗纽扣掉到发动机里,导致机毁人亡。法国政府随后下达了不准在飞行服上钉纽扣的命令,于是拉链登上飞行服,成为标准部件,并很快被海军陆军采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采购了大批拉链用到军装上,受到士兵欢迎。拉链可以大幅提高穿脱速度,同时也更保暖,更密封。拉链流行开来,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十大发明之一。

第三、绑腿。

绑腿原本是山区人民减缓爬山时小腿酸痛感用的。后来长途行军中的士兵,血液聚在小腿处酸胀难忍。士兵便用绑腿扎紧小腿,约束血液回流,既防虫保暖,又防止划伤,还能当绳子用。

绑腿成为长途行军不可缺少的用品,直到今天仍有使用。只是外形更美观,功能更合理,在户外旅游活动中经常见到。

第四、燧发枪和纸壳子弹。

火枪很早就有了,面对弓箭却没什么优势。在火铳和火绳枪时代,因为装弹麻烦,射击速度慢,精度又不高,下雨刮风火绳容易熄灭,所以无法取代弓箭类武器的地位。

后来,人们用燧石和铁砧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发明了燧发枪。用一块小石头完美的解决了火绳枪的诸多缺点。17世纪初,人们又把定量火药和弹丸装入防水纸制成的弹筒里,发明了定装纸壳子弹。

燧发枪和定装纸壳弹的出现,让士兵的射击速度提高到2-3发/分甚至更多,适用范围也大大增加。弓箭类武器再无优势可言,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跨入热兵器时代。火枪的大面积使用,也使称霸战场上千年的骑兵,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些小发明并不起眼,甚至有些并非军事用途。但它们走上战场后,却改变了战争形态。一方面推动了历史进步,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欢迎关注,一起了解有趣的知识。

3

当年拿破仑通过战争掌握了法国大权,并且建立起来自己的帝国,随即率领着法国军队开始对欧洲各国进行侵略战争,因为四处征战,所以拿破仑大军的后勤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因此庞大的军需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所以一时间,在前线的士兵吃不饱肚子,或者吃不到新鲜的食物,就会怨声载道,不去打仗。

于是拿破仑悬赏12000个法郎来征询军粮保鲜的解决办法,要知道当时的12000法郎可是相当于现在的将近一个亿的价格了,可见拿破仑实在是火烧眉毛了。

结果面对巨额的悬赏,还真有人想出来了一个办法,他是一个叫做尼古拉·拉佩尔的糕点师,他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当中十分喜欢研究,他发现将煮熟的食物或者蒸熟的食物放在一个相对于密封的容器当中会能够保存一段时间,于是他立刻做了许多实验,最终发明了罐头。而有一些小东西,却真的是对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说香烟,巧克力,糖果,咖啡这些小东西都被证明了可以在心理上大大地缓解士兵的紧张情绪,一些时候还可以用作交换物资的筹码,但是点烟容易被狙杀,巧克力不宜保存。小小的口香糖却不一样,不但占空间小,还可以一直嚼,而这个动作可以大大舒缓战士的紧张情绪。

不要看骑士勇猛,人们在没有马镫之前,是不可能拿着各种武器,在马背上耀武扬威的,而有了马镫,才有了后来骑兵的大规模运用。

军用绑腿的好处极多——防止足部剐蹭受伤,避免积血水肿,成本低廉,有利仪容仪表。

喀秋莎,又被称为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比于普通的火箭炮,喀秋莎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弹药倾泻在地方阵地,对敌人造成巨大威胁。

1941年7月14日,苏军在战略重镇奥尔沙第一次使用喀秋莎。当时,德军正沉浸在占领奥尔沙的喜悦之中,忽然,一顿火箭炮“雨”倾泻在奥尔沙火车站,不到10秒,奥尔沙火车站成了一片火海。这10秒时间让德军高层既震怒、又害怕,他们非常纳闷儿:毛熊到底研发了什么新式武器,竟然如此霸道!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就是铁丝网。

铁丝网,是在美国南北战争后开始用于军事的。

之前,它只是一种牧场的工具。当时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用带有尖刺的铁丝网来防止家畜走失。

既然牛马都无法穿越铁丝网,人当然也不行。

很快,它们被用来阻止敌方士兵进入己方阵地。

一战期间,双方都已重机枪作为主要的火力支柱。

重机枪的威力大,但想要形成足够的杀伤力,就要尽可能长时间阻挡在重机枪火力范围内,暴露的越久越好。

然而,训练有素的敌人,会尽量躲避重机枪火力,快速前进。

而步兵采用匍匐的方式前进,速度可以很快,接近阵地用不了多少时间。

以前是采用雷区、壕沟方式,阻挡敌人步兵迅速靠近

但雷区是一次性的,一旦破坏就无法恢复。

而且地雷无法部署的太密集,地雷和地雷之间有距离,防御性较弱。

至于壕沟,虽然有一定阻碍作用,但敌人也可以借助壕沟隐藏自己,重机枪火力覆盖不到。

铁丝网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这种似乎毫无技术含量的铁丝网,让步兵焦头烂额。

铁丝网的类型有很多种,但统一可以有效阻挡步兵。

步兵想要徒手跨越铁丝网,绝无可能。

而如果采用炮火去炸,铁丝网并不容易彻底炸毁,效果不明显。

所以,一般进攻一方都会让士兵带着钳子,将铁丝网剪断,进而突破。著名的邱少云,就是负责剪断铁丝网的。

这需要时间,而且即便铁丝网有一些缺口,更容易重机枪火力的封锁。

而且,战场上的铁丝网绝非只有1层,而是有很多层,有时候多达七八层。

一战最简要工事,大体是这样:雷区—铁丝网—铁丝网—第一道战壕—第二道战壕。

强化阵地,基本是:雷区—反坦克壕—铁丝网—雷区—铁丝网—第一道战壕—反坦克地雷—铁丝网—第二道战壕
这么多铁丝网,对于进攻一方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在进攻一方被铁丝网迟滞的时候,就成为重机枪的活靶子。

大家不要小看铁丝网,它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索姆河战役中的法国步兵团步兵回忆:“德军的铁丝网就像噩梦,我们在笼子里乱撞。”

英国最初的坦克,第一是作为近距离火力支援,第二就是专门碾压铁丝网,掩护步兵突击的。

抗战中,日军的炮楼外往往部署两层铁丝网。八路军攻打炮楼时,往往被铁丝网阻拦,遭遇日军炮楼火力的密集杀伤。

相比雷区和封锁壕沟,铁丝网很低廉,可以大量部署。

今天解放军的训练项目中,也有对付铁丝网的内容。

5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这里给普及一个小玩意,那就是低调的工兵铲。

作为现代战争的一部分,工兵铲的出现把战争模式带进了令士兵们噩梦般的堑壕战。

早期步枪因为射速慢,每分钟仅能够发射两到三发,当然精确度也是相当感人。

因为早期步枪们的不争气,让呆板的线式战术因此风靡了17,18世纪的欧洲大陆。

这种战术有呆板呢?小编给各位演示一下,一个90人的3X30的方队,在滑膛炮的掩护下,踩着鼓手的鼓声,以每分钟74步,每步74厘米的速度向对方军阵前进,等双方的距离进入百步的时候,开始一起开枪,在百步范围内以最大杀伤敌人,接近后再以刺刀战的方式消灭对方。

当然这种战术由于步枪的逐渐发展,使得这种战术又遭淘汰。

到了19世纪中期,由于像斯宾塞步枪,毛瑟等一大批火力重器的服役,各国的军队火力得到了加强,士兵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开始挖掘战壕。因此提供一把能够支持普通士兵快速挖掘战壕的铲子就成为军工部门的新任务。

工兵铲这种步兵利器当然是陆军强国普鲁士(德国)发明的,德国人的工兵锹为方头锹体,在前端两侧有一些的弧形过渡,由纯钢锻造而成的厚重,弧度较小。为了减少阻力,同时在使用时拥有杀伤力,设计方在前端和两侧均开有刃口。为了防止工兵锹误伤同伴,德国工兵锹配有专门的锹套,士兵们可以用束条将装入锹套中的工兵铲挂在身上。

工兵铲不仅土工作业工具还可以直接当武器来用,在一战西线的狭窄的壕堑中发挥了极大的战术作用。战后,严谨的德国人将战锹格斗技巧编入了军事教材,从学生抓起,并在部队中开展推广训练。

之后各国的军队看到陆军神器的精彩表现后,便都有样学样,都为各自作战部队和工兵部队装备了工兵铲。

二战时,元首下令对工兵锹进行了改良,于是圆头锹和可折叠锹出现。同一时期的美帝工兵锹也是圆头的,它的锹头较宽弧度也比较大,锹柄末端为T字形结构,更方便抓握但是当做武器来用就不太方便了(没办法,美帝的堑壕战经验太少了)。小鬼子的工兵锹也赶潮流有圆头与三角头两种。老毛子的军锹为方头,前端尖锐,锹体两侧有较宽的刃口(这一看就是为了搏杀用)。

而国军兄弟们则由于自身的工业体系原因只能从列强进口,因此就如同国军的德械师,苏械师,美械师一样混用了德式,美式、苏式及日式(缴获)。

到了我军时代,以毛子的工兵铲为蓝本,兼之列强的工兵铲吸收融合,加之对中国的使用情况,研制了大名鼎鼎的205型工兵铲。该铲易于便携性,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符合中国人的人体力学,深受官兵喜爱,至今宝铲不老,仍旧在我军服役。

6

马蹬是一种不起眼的小发明,但是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兵彻底超越步兵,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成为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力量,直到铁丝网、机枪的出现才被淘汰。

早在公元前1000年,骑兵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当时的骑兵只有比较原始的无蹬马鞍,甚至有些连马鞍都没有,他们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和弓箭,由于没有马镫,骑兵在马上需要用大腿用力夹住马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而且在马鞍上用力不方便,所以此时的骑兵冲击力有限,战斗力也很有限,大多是作为轻骑兵使用。此时的骑兵,最重要的优点还是机动性较强,可以迅速赶到需要的地方发起进攻,但是在对付训练有素的重装步兵时往往只能起骚扰作用。而且没有马镫在马上要保持平衡也是一件难事,所以只有从小训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骑兵。

马镫具体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不可考证,虽然一般认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最早使用了马镫,不过目前存世最早的金属马镫,是安阳孝民屯西晋墓和朝阳袁台子晋墓出土的单马镫,而在公元3世纪北燕墓葬之中出土了最早的金属双镫实物。

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兵在骑乘马匹时更稳定平衡舒适,易于控制马匹,也更容易用力,能进行复杂的战术动作,这一切直接促进了重装甲骑兵的产生,骑兵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在此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骑兵迅速成为战场上的主力。即使在热兵器时代,骑兵也依然是重要的突击力量,直到一战才逐步退出战场,小小的马镫影响了上千年的战争方式。

所以有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马镫:

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7

我说的这个发明,,倒不算是小发明,但是绝对很大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大家有没有发现,相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名度低很多?二战中的精锐部队,先进装备层出不穷,而一战却总体乏善可陈。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因为一战的战争形态,是非常滑稽的。

一战的士兵,基本是这样打仗的。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上千万人参战的大型堑壕战。

当科技发展到了1914年的时候,科技在武器上并没有充分的体现,至少在防御手段上是如此。

简单的说,就是矛变强了,但盾没变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的杀伤手段和防御手段,完全不成正比,因此导致了士兵的大量死亡,战役需要用人命来填,却得不到战果。

一战的士兵,在机动上,基本还是古代战争的机动方式——步兵与骑兵。但杀人的手段很强,射程很远的线膛枪,速射炮,重机枪等等,杀人如同踩死一只蚂蚁一样轻松。相比之下,人类的防御手段完全没有进步,古老的铁甲和盾牌在重机枪的子弹面前像纸片一样,士兵在枪炮面前没有任何防御手段。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一战双方迅速挖起了壕沟,只有工事能充当掩体的作用。

但是,当任何一方想要进攻的时候,就一定会遭遇惨痛的失败。因为,在铁丝网和壕沟面前,人类的速度被极大的减缓,而慢吞吞的士兵,在机枪和火炮面前无异于活靶子。一战时期,进攻=送死已经成为了士兵们的共识。索姆河战役,英军在一天的时间里,一个战场内伤亡了六万人,这种伤亡只有在一战中才会出现。士兵的生命,完全被当做了资源去消耗。

杀人的手段很厉害,保命的手段急需进步。

所以在1914年,一个名叫斯文顿的英国中校向伦敦建议,战场上急需一种能够突破敌人重火力,跨过铁丝网壕沟,还能保住士兵性命的武器。

斯文顿的想法并非异想天开,他在偶然间想到了一个偶然的组合——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机枪,那么它是不是就无敌了呢?拖拉机又能越野,又有机动力,还可以保护士兵。

这个建议被英国陆军部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属于无稽之谈,难以满足这个需求。但它却吸引了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注意,丘吉尔对这个想法很是欣赏,于是他命令研制这种武器。由于丘吉尔是海军大臣,严格意义上这属于越权,所以这个项目叫做“陆地巡洋舰”。

于是,在丘吉尔的示意下,英国的冶金、农机、汽车、军工部门一起行动,开始研制新武器。

终于,在1915年9月,样车试制成功了。

第一款样车,被英国研制团队取名叫做“小游民”。重量达到了十八吨,装甲厚度仅有可怜的六毫米(现代坦克装甲厚度数百毫米),配有一挺重机枪和几挺轻机枪。而且速度慢的惊人——每小时3.2公里!不到人奔跑速度的三分之一,还没有普通人步行快。但是具备了初步的越野性能,可以越过1.2米的壕沟和0.3米的障碍物。

这种武器当时处于保密状态,所以为了保密,研究人员在上面漆上了“tank”,意思是“水柜”,谁知道无心插柳,这个名字从此流传下来,“坦克”从此成为了这种武器的名字。

1916年的时候,英国终于量产了世界上第一款坦克——马克一型坦克。

这种坦克相比于最初的样车,在火力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加装了两门小口径火炮。但依然没有炮塔的设计,火力方向是固定的。

车内的乘员共有八人,由于没有隔间设置,所以发动机和乘员在同一个空间内工作。发动机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热量,加上车内封闭的环境,让整个车厢内环境极为糟糕,温度甚至可能达到50度。由于引擎的巨大轰鸣声,乘员之间基本放弃了语言交流,要靠手势才能知道彼此意图。而且由于没有无线电设计,每量坦克还携带了两只信鸽跟司令部联系,虽然事后发现信鸽在坦克开动起来之后就震死了。

1916年9月15日,坦克第一次参战。

在第一次上战场前,英军总共准备了49辆坦克,结果没等开到战场上,就抛锚了三十多辆,最终只有 18辆坦克成功参加战斗。

虽然最早的坦克如此原始,但第一次参加战斗的马克一型,依然让德军恐惧之极。

德军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铁坨,而且惊讶的发现他们的武器对这辆铁甲车没有用处,壕沟和铁丝网也完全阻止不了它。

当年没有能够平射的反坦克炮,束手无策的德军出现了空前的溃败。在一战中,交战的双方战线推进是以米来计算的。而9月15日当天,在坦克的帮助下,英军足足推进了五公里!其中有一辆坦克,在一枪未发的情况下占领了一个村庄。

坦克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人类陆地战争的形态。时至今日,陆军作战,依然以坦克为核心。

坦克为士兵提供火力支援和掩体,士兵为坦克提供掩护,步坦协同的战斗力比传统步兵要强上百倍。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让军事家们意识到机动车辆在战争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让装甲部队的诞生成为了可能。

令人惊讶的是,一战时,汽车已经诞生了很多年,但军官们居然没有想到将汽车用作战争。凡尔登战役时,巴黎的出租车司机集体将士兵载往凡尔登,成为一时佳话。很难想象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没有人想到机械化行军的好处有多大。一战中的各国军队,基本都以步行为主要行军方法。

坦克及之后步兵战车的出现,让二战中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装甲部队,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二战中,德国靠着装甲部队一路闪电战,而法国由于落后的军事思想,思维还停留在堑壕战的阶段,导致了法国的迅速亡国。这种由英国发明的武器,最终给他的盟友法国带来了亡国的危机。

8

我觉得是刺刀,虽然改变战争形态的东西很多,但刺刀算是这些里边最不起眼的小玩意。

16世纪时,盛极一时的西班牙大方阵由火枪兵和长矛兵组成

火枪兵负责输出,长矛兵负责防御,但仅负责防御的长矛手没办法远程输出,如果全换成火枪兵的话,同样的兵力就能打出双倍的火力密度。

然而长矛手得负责防御骑兵或者步兵冲击啊,取消是不可能取消的,不过可以让火枪兵兼职嘛~~反正火枪也足够长(早期火枪将近两米),远的时候大家一起放枪,敌军接近了,外层火枪手在枪管内塞个刺刀客串矛手进行肉搏,后排的火枪兵还能持续输出,岂不美哉。

也就从刺刀发明之后,冷兵器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火器的时代拉开序幕

9

二战时期,风靡世界的美国“午餐肉罐头”,大家都知道吧。罐头这种发明,真的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拿破仑时代,这位野心勃勃的人物经常四处远征,带着庞大的军队在战场上厮杀。于是,怎么给士兵带来不易变质、营养全面的食物,就成了头等大事。

1795年,拿破仑悬赏12000法郎,征集能够保存食物的方法。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奇的厨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发明出了一种“罐头”。他把食物放在玻璃瓶当中,塞上软木塞在沸水中煮一个小时,然后用蜡封口,可以长时间保证食物不腐败。

1806年,拿破仑把这种罐头送到海军当中,让他们体验一下效果。果然,吃了的人都赞不绝口,他们发现这种食物在3个月后仍能保证鲜度和口味,绝对的“神器”。

但是,玻璃罐头的最大麻烦就是太易碎,在战场上会有很大的损耗。好在英国人彼得·杜兰很快发明了锡制罐头,投入到了欧洲战场。


从此开始,战争再也离不开罐头了。

二战时期,美国的午餐肉罐头被发明,这种用打碎的肉配上淀粉等材料制成的罐头,迅速被投入到了战场。

虽然傲娇的美国大兵觉得这东西不好吃,但是对于英国、苏联和中国这样的物资相对缺乏的国家,美国人援助的罐头简直就是美味的代名词。

苏军在漫长寒冷的冬季,把各种蔬菜和午餐肉罐头一起熬煮,配上黑面包,成了苏军战士难得的美味。

二战之后,美国又把午餐肉作为重要物资,支援到世界各地。比如韩国人,长期缺乏肉食,就把午餐肉罐头奉为至宝,还发明了著名的“部队火锅”


可以说,罐头,挽救了无数战争中士兵的性命,深深影响着现代战争的发展。

10

既然很多朋友都说了马镫。本人就再介绍一个小发明。

发明虽小,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战争形态。

这就是伟大的刺刀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刺刀!

刺刀对近代火枪军队的意义,远比它的名字听起来要重大的多。

由于初期火枪发射程序繁琐,导致射速很低,一个训练有素的射手每3分钟可发射2发子弹,射程大约100米—200米。

由于射速低、射击精度差、射程近,所以,火绳枪部队,面对敌方骑兵冲击时,在弹药发射之后,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必须有冷兵器部队的掩护才能在战场上生存。火枪手自己也需在火枪之外,再配备一把刀剑或一支长矛。

于是,西班牙方阵应运而生。依靠火枪手和长枪兵的密切配合,西班牙方阵一度横行欧洲,所向无敌。

中国则出现了以“车营”为代表的冷热兵器混合部队。

但是,这种冷热兵种混编的作战队形,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严重的限制了火器部队的比例和数量,限制了火力的发挥。纯火器部队迟迟不能出现。

直到伟大的刺刀被发明出来,火枪才变成了极冷热兵器为一体的超级兵器。

最早装备刺刀的火枪,要数中国明朝的快枪。早在1451年,明朝边军创造性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

真正的现代刺刀,起源于法国。具体发明人已经难以考证。据说是由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于1640年发明的。1642年,已经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了

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于1688年又发明了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国步兵首次上刺刀冲锋,战胜了普鲁士军队。这以后,刺刀广泛装备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军队,长矛从兵装备中被淘汰。

纯火器部队出现在战场上,线列兵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