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不是康熙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的问题,而是葛尔丹为什么要主动进攻清朝的问题。葛尔丹是西蒙古准格尔部首领,曾在西藏出家为僧。后:
不是康熙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的问题,而是葛尔丹为什么要主动进攻清朝的问题。
葛尔丹是西蒙古准格尔部首领,曾在西藏出家为僧。后来其兄死去,他返回北疆,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继承准格尔汗位,成为准格尔部首领。
之后,他通过不断的扩张,初步完成了对西蒙古大部分部族的统一,成为蒙古草原上的霸主。接着,他又不断向东扩张,逐渐威胁到了早在清朝入关以前就已经被清朝征服的蒙古诸部。
对清朝来说,西蒙古可以放任不管,但是中部和东部蒙古部族必须保证安定。因为这部分蒙古被清朝统治者视为比汉人跟自己更亲近的部分,是比汉族更值得信任的。
所以,清朝可以接受一个统一的西蒙古政权,但不能允许其他人从自己手里夺走对东部和中部蒙古部族的统治权。
因此,首先是葛尔丹的势力向东扩张,威胁到了清朝对蒙古中部和东部部族的统治,清朝认为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根本,必须反击。
其次,康熙时期,葛尔丹是主动进攻了清朝,而不是清朝主动进攻了葛尔丹。也就是说,康熙第一次是被动应战,不是主动挑起战争。
葛尔丹进攻清朝有两个意图,一个是希望通过击败清军来确定自己对蒙古的统治权,成为蒙古各部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将蒙古诸部从清朝手中夺取过来。
另一个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对清朝的大规模主动进攻,来和清朝建立类似汉朝初期那种朝贡关系,能够从清朝统治下的内地持续稳定的获取一些物资,以及确立自己的贸易主导权。
不过,葛尔丹对清朝的第一次进攻并未成功,反而被清军击败了,被迫退回草原。清军第二次主动出征,则是希望以主动出击的方式,击溃葛尔丹的主力,让蒙古重新回到清朝的控制之下。但清军的这次主动出击同样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清军这两次军事行动虽然并没有彻底击败葛尔丹,但同样也遏制了葛尔丹的扩张势头,打断了蒙古高原上重新出现一个统一政权的进程,使蒙古各部继续处于分裂之中,以利于清朝的统治。
葛尔丹的准格尔政权和所有的草原帝国一样,如果不能在扩张中强大,完成对蒙古草原的统一,就会走向崩溃。
正当葛尔丹在前方与清朝的战争处于僵持状态时,准格尔内部出现了叛乱,他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率领十多万准格尔人发动战争,脱离了葛尔丹的统治。
最后,也正是策妄阿拉布坦在背后的致命一击,让葛尔丹前功尽弃,最后死去。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作者:萧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感谢邀请!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康熙和葛尔丹的故事,葛尔丹身处大西北,康熙为什么非要御驾亲征灭了他呢?看下面一张图片大家就明白了。
从当时的地图上看,葛尔丹的势力范围可以说与清朝疆域已难分仲伯。这是要干嘛?要与清朝平分天下吗?这是康熙绝对不能忍受的。想想之前的灭三藩和收台湾,可以说康熙在维护领土主权这一方面是绝对不含糊的。何况葛尔丹在大西北拥有如此广阔的土地,所以御驾亲征那是必须的,也能看出康熙灭葛尔丹的决心,那是势在必行啊。
1690年,康熙亲征葛尔丹,葛尔丹兵败身亡。那么葛尔丹死后,他的准格尔部灭亡了吗?当然没有,准格尔部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依旧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葛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了葛尔丹的衣钵,继续称霸西北。在公元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还出兵西藏,把拉萨都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看下当时的地图吧!
几年后,在清军的进攻下,才把策妄阿拉布坦的准格尔势力赶出了西藏。当然,这也只是把准格尔的势力赶出西藏,彻底解决准格尔部,那是1755年的事情了。当时清朝的掌舵人已换成乾隆了,1755年乾隆趁准格尔内乱,再次出兵才彻底解决了清朝的西北之患。
葛尔丹全名绰罗斯·噶尔丹,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西藏黄教派人到准噶尔认定噶尔丹为西藏尹咱呼图克图的第八世化身,将不到10岁的噶尔丹请到西藏班禅和达赖处学佛法。1670年其兄僧格珲台吉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噶尔丹得到达赖允许而还俗,赠之“博硕克图”(灵异者)佳号,自西藏返回,击败政敌,成为准噶尔部珲台吉。
成为准噶尔部统治者后葛尔丹便积极向外扩张:自从元朝被明朝驱逐回草原后草原上相对落后的游牧经济无法支撑一个统一的帝国,于是北元王朝迅速分崩离析,草原重新回到成吉思汗之前的部族割据状态。到明末清初蒙古各部大体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漠西卫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葛尔丹的准噶尔部属于漠西卫拉特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组成,其中和硕特部长期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葛尔丹击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遂成为卫拉特霸主,把卫拉特联盟变为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两年后获得达赖喇嘛的赠号“博硕克图汗”(蒙古诸部信黄教以获得达赖赠号为荣)。他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1688年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
《康熙王朝》中把葛尔丹塑造成清朝一个不大恭顺的藩属,可实际上当时的准噶尔汗国的版图甚至和大清帝国不相上下,并且占据西北高原山地的地缘优势。不过葛尔丹并不满足于此:被葛尔丹打败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青海和西藏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历史上同属吐蕃王国。吐蕃王国覆灭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藏传佛教政权先后归附元、明两朝。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葛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
就在葛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于是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葛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葛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葛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
事实上一开始清政府并无吞并准噶尔汗国之意,毕竟清军刚入关夺取了原属明朝的土地,漠南蒙古各部也臣服于清朝,这对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自身人口并不多的满清王朝而言:已经是足够大的疆域了。然而葛尔丹的扩张令康熙越发感觉到威胁:如果任由葛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葛尔丹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更何况葛尔丹同时还在向喀尔喀蒙古和内蒙古等地扩张,这是摆明了要统一蒙古诸部的架势,而这是清政府绝对无法容忍的——因为这些蒙古部落也是清王朝竭力要控制的,内蒙古诸部更是已在清王朝控制下并已成为清政府制衡中原汉族的一大势力。
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有那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个政治家,不妨看看他的经历,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官场,学习一下,如何从政,如何开始官场生活。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汉族,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
周培公十岁的时候父亲在李自成攻打江山是时候去世了,母亲也因此而死,周培公开始自己的谋生活,先做了官府小吏,然后不断升职,依附其他权贵人士,帮其出谋划策,直至,后来,康熙皇帝当上皇帝,他的老师伍次友发掘了周培公的才能,就将周培公推荐给了康熙皇帝。可是,周培公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有胆有谋,希望在周培公科举考试的时候被康熙挖出来重用,可惜伍次友考试的时候忘了忌讳玄烨的玄字,忘记去掉一个点,被赶出了考场,穷困潦倒的周培公在大街上游荡,卖字为生,却养活不了自己,无意间听到一个买豆腐脑的姑娘鸣冤,他建议吧冤情写成曲子,唱出来,于是周培公把伍次友给康熙的推荐信拿出来,把冤情写在了这张纸的背面。康熙微服在民间,偶然间听到了这曲子,也看到了姑娘给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豆腐脑,觉得有才,尾随这个书生来到了卖书的地方,约去茶楼喝茶,聊聊,聪明的周培公从言语和举止中即判断出康熙是当今皇帝,这也许就是周培公和伍次友的一大区别吧,伍次友和康熙见了好几次,深谈了好几次才,却从来没有发现是天子,可周培公第一次见了康熙就能判断出他是康熙,足以见到周培公的睿智。
周培公说话很直率,而且即使当着文武百官也不给皇帝留情面,他想知道的事情原委,皇帝的态度,他就冒死也要问个明白,在剿灭吴三桂期间更是屡获战功,功不可没。他是聪明睿智的,在对付某股察哈尔王派来进攻皇宫的军队是,官里没有抵御的一兵一卒了,他提出现在能救朝廷的只有一个人,老祖宗,就是孝庄皇后,孝庄皇后找来了旧部的家奴,佣人等人,培养出一群虎狼之师,之初由于这些家奴自持有钱有权,不把周培公等人放在眼里,周培公按照大清律令把这几个带头的给军法处置了,其他人很守规矩了,之后他又说,擦哈尔王有黄金万两,折合白银万万两,我跟皇上请旨了,只要我们破了擦哈尔王,所有剿来的黄金白银,一半上缴国库,一半大家分了,大家一听,士气大振,最终在很短的时间把察哈尔王给灭了。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得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府臣时,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地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辅成时,图海想利用红衣大炮把王辅成守的城轰了,打仗心切,周培公说:“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草菅人命,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图海一听,顿时感到很羞愧,决定和周培公同生共死。周培公亲自到王辅成府上劝降。最终劝降成功。
王辅成归顺朝廷后,大臣们纷纷议论,周培公是汉人,现在手握重兵,势力不压于吴三桂。害怕出现第二个吴三桂。需要朝廷钳制周培公。王辅成之事成功后,兵部立即下发命令调回周培公。周培公和图海一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最后把剿灭吴三桂的任务交给了满人图海。大家觉得周培公的功劳太大了,这样对朝廷不好。朝廷需要上下一心,即使皇上再怎么信任周培公,周培公在其他满人大臣中总是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功劳太大了。 回来后,康熙把周培公发配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 昨天看到康熙到盛京准备处理葛尔丹的事情。刚到盛京就去看周培公。周培公重病在身,苍老了许多。康熙问你来这里有八九年了吧,周培公答十一年了。这十一年,皇帝不闻不问。可以想象,当年在朝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来到这冰天雪地的地方,忽然间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做了,关心的事情也关心不上了,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了,每天见到的人也见不到了,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何等苦闷。周培公忍受寂寞熬了十一个年头。康熙说等到暖春了,周培公的身体好些了,想重新重用他。周培公说:“晚了,我知天命,恐怕熬不到明年暖春了。”康熙让他举荐一位,周培公举荐了姚启圣。然后说自己有样东西要送给皇上,让拿回去看,他的屋子太小。康熙拿回去打开一看,是一幅中国的地图。历史上最早的,最全面的地图。不一会儿,周培公就离开了人世。
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灵,由此可见,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 可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在乎周培公,却还是将他贬到盛京呢? 周培公在大清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披荆斩棘,挽救了大清摇摇欲坠的江山,使大清的国祚得以延长近二百年。周培公在大清的历史上抒写了极为辉煌的一页,彪炳千古,高山仰止。只可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培公也未能走出这个悲剧。周培公盛名之下,大臣们不断上书弹劾他可能要谋反、做吴三桂第二,此时的康熙会怎么想? 历史证明康熙是一个乾坤独断、刚毅决断的君主,他是不会轻易相信大臣的奏折的。可康熙最终还是按照大臣们的意愿,将周培公发配盛京任提督。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干对抗罗刹国,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龙兴之地,可以牢牢地监视周培公。从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康熙的气魄未能超过勾践、刘邦,周培公的结局同文种、韩信相比,也不过是仅仅保住性命而已。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朝中的满足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 周培公怎么死的? 周培公为汉臣,康熙怕拥兵自重,平乱之后被调往东北,又因是南方人水土不服,身患重病。被康熙发配到盛京11年,周培公受不了那里的严寒的天气,半年没有下过炕,就病死了。也有人说因为周培公为大清朝立下了太大的功劳,功高震主,然后就被康熙给雪藏了。
康熙帝只所以要灭葛尔丹,是因为他已经脱离了中央控制,不断挑起战乱,葛尔丹将康熙帝分封地其它三个蒙古汗,不是联盟就是武力征服。这一点康熙皇帝是不会坐视不管地。葛尔丹只所以要做所有蒙古地汗王,在康熙眼里就是为了和中央王朝分庭抗礼,最终争夺中国地实际统制权!所以康熙皇帝要灭葛尔丹!
这个问题我曾做过考证和研究,希望对研讨探究发现历史真相有所帮助。噶尔丹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是准噶尔政权的奠基者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自幼便被定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三世活佛萨温的转世。他生来富贵,同时拥有着众人景仰的贵族血统和显赫的宗教地位。噶尔丹13岁入藏,在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错和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门下学习,颇受这两位西藏宗教领袖赏识。康熙五年(1666年),噶尔丹经过十年学习,自西藏返回本部。康熙九年(1670年),噶尔丹的哥哥,时任准噶尔部首领僧格在内乱中被杀,当时僧格的两个儿子索诺木阿喇布坦和策妄阿喇布坦都未成年,噶尔丹顺势出头,召集死去兄长的旧部,迅速平息内乱,居功至伟,被推任为准噶尔部最高统治者。
登上准噶尔部最高权力宝座的噶尔丹拥有活佛和部首领的双重身份,与西藏宗教领袖保持着良好关系,又得到准噶尔部从贵族到平民的拥戴和支持,这些因素驱使他逐渐树立起雄心勃勃的政治目标,开始不断扩充势力范围,逐步统一了漠西卫拉特蒙古各部,并通过攻伐吞并了天山南麓的回疆,向西扩张至哈萨克,建立了强大的政权,成为当时毗邻大清帝国西部疆域的一支实力不容小视的蒙古汗国,史称准噶尔汗国。值得一提的是,噶尔丹统治期间的准噶尔汗国是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存在的,始终没有归降清廷。虽然他执政初期与清廷互市贸易不断,使节往来频繁,但他始终秉持着独立自主的气度,也确实保持了准噶尔汗国独立自主的政治地位。即使在相互往来接受康熙帝敕书时,噶尔丹也是在汗帐盘腿而坐俯身双手领受,绝不跪拜,以表明自己不是康熙臣属。康熙帝在噶尔丹身上也表现出难得的开明与务实,在与噶尔丹的交往中也屈尊使用蒙古礼节,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关于乌兰布统之战是康熙平定噶尔丹反叛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
噶尔丹作为独立汗国的首领,率领部众南攻北伐,疆域扩大,声望日增。可以想见,处于权力强盛期的噶尔丹肯定有一个宏大的政治梦想,那就是像成吉思汗那样东进西讨,征服漠北的喀尔喀蒙古,进而征服整个蒙古,重建统一的蒙古汗国。也不排除他甚至遐想过与天朝大国清王朝一争短长。出于这一战略考虑,噶尔丹利用地缘上的便利条件,积极与比邻而居的沙俄靠拢,寻求得到沙俄方面的帮助支持。这一时期的沙俄,也在彼得大帝领导下处于向远东扩张领土的高峰时期,噶尔丹的同盟姿态,当然是符合沙俄战略利益的好事,双方建立起比较融洽的关系。
而在此际,漠北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部和土谢图汗部两个部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却愈演愈烈。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土谢图汗部竟然在首领察珲多尔济率领下做出惊世之举,突然袭击了札萨克图汗部,以残暴手段杀死了该部时任首领沙喇,这一突发局面让以札萨克图汗部保护者自居的噶尔丹大动肝火。但事态的恶化还没有到顶峰,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察珲多尔济之子噶尔亶又在冲突中杀死了噶尔丹的亲弟弟多尔济扎卜,拉足了仇恨,也给足了噶尔丹大举用兵的理由,从而使喀尔喀部内部争端升级为喀尔喀与准噶尔两大部族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噶尔丹发兵3万征伐喀尔喀部。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无力抵挡噶尔丹大军的强劲势头,屡尝败绩,携10余万残余部众南逃,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九月归降清朝。清廷对降服的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也很负责,分别安置于苏尼特和乌珠穆沁地界,在朝廷的帮助下重起炉灶。
准噶尔部与喀尔喀部这场战争以准噶尔部胜利告终,噶尔丹占据了整个喀尔喀部领地。对于清廷来说,喀尔喀部已经归降,占据了其领地而且日益强大的准噶尔部噶尔丹势力让清廷忌惮,成为北方边境的一大威胁。噶尔丹与沙俄的亲密接触更让清廷不安,用武力去除这种威胁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就在此当口,恰如电影《无间道》所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征伐战场上顺风顺水的噶尔丹遇到了一件决定他今后命运的大事。噶尔丹的侄子,他那位被害兄长僧格长大成人的儿子索诺木阿喇布坦和策妄阿喇布坦趁噶尔丹率部东征之际,在后方发动政变,噶尔丹回师杀了前者,但策妄阿喇布坦率部属西逃,归集部族力量,迅速壮大实力,控制了天山北麓准噶尔原有属地。噶尔丹大本营被端,有家难回,而他新近占领并驻扎的喀尔喀科布多地区(位于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交界地带)因部众南逃,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难以支撑噶尔丹麾下部众的生产生活需求,面临经济困顿和生存危机。
为了维持生计,噶尔丹在西边的故园已经难归的情形下,向东向南寻找机会似乎是条光明的道路。但在噶尔丹看来,国势强盛的大清国毕竟不是好招惹的,两权相害取其轻,如果想在喀尔喀地区建立长久统治,只有让喀尔喀部原属民回归,让领地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实现这个构想,对话的对象唯有逃入清境的喀尔喀部首领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这两位冤亲债主,如果征服了他们俩,才有可能将南逃的喀尔喀属民收归己有。
正是基于此,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末,噶尔丹自科布多发兵两万,开始第二次征伐喀尔喀部。噶尔丹大军自科布多向东进军,并折向南,一路劫掠追踪,试图搜捕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
清廷在侦知噶尔丹的军事动向后,急派由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剌尼和兵部尚书纪尔他布率领的清军迎击,双方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二十一日在乌尔会河(今乌拉盖河)拉开战幕。由于清军进攻仓促,战术死板,缺乏火器兵,在噶尔丹摆下的口袋阵中,被其呈两翼分布的兵将使用得自沙俄的火枪交叉射击,清军惨败。据当时在噶尔丹军中的俄国使者著文回忆,噶尔丹“大杀中国军队……缴获大车五百多辆以及全部辎重”。
这一仗给了噶尔丹很大的信心,也让他产生了清军不堪一击的骄纵心理。在迫使清廷遣返喀尔喀部众的战略意图尚未实现的情况下,他未能客观冷静地评估双方实力,有恃无恐地继续挥兵南下,避开清军的堵截,出其不意地进逼到距离京师仅仅700多里的乌兰布统地区,给清廷和京城造成极大恐慌,一度造成了“京师戒严,米价上涨”的局面。
1690年时,康熙皇帝年龄36岁,登基已近三十年,刚刚平定三藩,与沙俄也通过在一年前签订《尼布楚条约》结束了延续多时的边境纷争。可以说,此时的康熙帝正是年富力强、执政德望渐入佳境的时期。在这位胸有宏图大略的帝王眼中,噶尔丹此前一系列南攻北伐的扩张行为早就值得关注,原本就是他考虑解决的心腹大患,如今他屡屡犯边滋生事端,败其王师,眼下又变本加厉找上门来,以区区几万人马挑战大清天朝大国的威德,这当然是绝不能容忍的事情,老账新账必须一起算,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清廷在1690年乌兰布统之战并不能说有多大胜果,因为噶尔丹在战斗中审时度势,比较明智地及时撤退,战场的伤亡并不惨重。但在向大本营科布多撤退途中,因为遇到瘟疫,军中却大量减员,最后回到科布多的只有数千人,从结果来看,这次出征还是做了一次赔本买卖。在深刻总结了经验教训后,经过数年筹备,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九月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连续三次亲征噶尔丹。在清朝大军的一系列打击下,噶尔丹走向穷途末路,部属众叛亲离,到最后已经不足千人。这位草原枭雄,带着无尽的怨恨,于1697年清明节的晚上,走完了54岁的人生,下场可谓非常凄凉。对噶尔丹这个人,大家怎么看?
主要还是葛尔丹太厉害了,已经到了威胁清朝统治的存在了,康熙剿灭葛尔丹也实属不得已。
当清军入关建立大清朝后,西北部崛起的准格尔汗国也是一个强势的国家,虽然我们一再用平定或者剿灭的字眼来称呼对准格尔的讨伐,但是实际上,准噶尔是被承认的的汗国,建国长达百余年。
尤其是在噶尔丹时期,更是将准噶尔带上了巅峰,最强盛的时候控制超过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葛尔丹属于蒙古部落之一,而清朝的皇帝不仅是满族的大汗,也是蒙古的大汗,这一点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已经确认了的。所以,清朝对准噶尔的战事可以用平叛来看待。
作为清朝十分有作为的皇帝,康熙早就对准噶尔有所防范,也一再对葛尔丹的嚣张跋扈进行忍让。
主要当时康熙刚刚亲政,国内局势一片混乱,平定吴三桂叛乱,收复台湾、抗拒沙俄等等事项,根本就不给康熙太多的时间来对付葛尔丹,以致葛尔丹以为清朝是怕了他了。
当时有将康熙、葛尔丹、彼得大帝称为东亚的三大帝,于是噶尔丹野心勃勃要跟清朝打一下子,说不定就打败清朝了呢。
1688年葛尔丹率军进攻喀尔喀,喀尔喀实际上当时已经归属清朝,葛尔丹的这一举动已经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危,在葛尔丹的再三挑衅下,国内局势也已经趋于稳定,康熙于是亲征准噶尔。
最终葛尔丹兵败身亡,这并不意味着准噶尔就失败了,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才彻底结束,为了应对和西北的战争,雍正更是设立军机处,专门负责西北军事。
针对葛尔丹的准噶尔政权对于当时的康熙来说就是,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
这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主要的功绩之一,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他不剿灭,那么随着后期清朝国力衰弱,可能又重演宋末蒙古南下的局面。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这是一个物竞天择,狼和羊的故事,康麻子和葛尔丹互为狼和羊,谁不强大就会被对方吃掉,准葛尔曾打到距北京700里的地方,当时葛尔丹气势很盛,要与清朝平分天下吗。所以康熙要不剿灭葛尔丹,不然就会被葛尔丹剿灭。
葛尔丹仗着沙俄的支持,逐步统一了外蒙和新疆的许多地区,政治和军事势力都非常强大,严重威胁清朝北部和西北部边疆。更有甚者,葛尔丹还妄图进攻清朝首都北京。所以,康熙决定以名将飞扬古为先锋出古北口,御驾亲征葛尔丹。葛尔丹的骑兵和驼队,在清军的火炮攻击下,一触即溃。葛尔丹逃亡中亚,后被部下杀死。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