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

《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

2020-07-24 02:10阅读(87)

《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又戴上,为了说明什么?如题,看雍正王朝,胤祥派兵剿灭江夏镇,杀了郑春华,被康熙圈禁十年,在

1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细节,能注意到这一点,说明你用心去看了,先放上动图,看一下康熙这个“摘帽子”的动作

康熙以“暗杀郑春华+剿灭江夏镇”为名,拿下胤祥,老十三在退场的时候,康熙无意识的摘下了帽子,然后在手上拿了一阵子,立马便又戴上了。

这个镜头我想并非是导演刻意要求的,而是焦晃对于人物角色塑造的细微刻画,焦晃塑造的康熙,更多时候不是万人之上的皇帝,而是一个平平常常的父亲,充分演绎出了晚年康熙面对儿子们的你争我夺,心中的无奈和凄怆。

老十三是康熙十分器重的儿子,曾多次夸他“有仁爱之心,有情有义”,这一次却迫于政治因素,将其圈禁,加以保护。康熙明白,自己有生之年恐怕是见不到这个“最有孝心”的儿子一面了

康熙在摘帽子的时候,眼睛是闭着的,代表了心中的不忍,用摘帽子这种随意的动作来诠释康熙心中的无奈,借帽子挡住了群臣视线,将心中的“悲伤”在无形中尽快化解。

其实,通过胤禛的表情能看出,他是想替这个“十三弟”说话的,康熙用摘帽子这样的一个动作,侧面也直接阻止了胤禛想要开口的动机。

其实焦晃饰演的康熙,不止在朝堂上摘过一次帽子,在第一次太子被废的时候,王掞怒斥康熙“不教而诛”的时候,康熙也曾恼火的把帽子摘了下来

通过这两个行为的对比,能看出摘帽子是焦晃饰演的康熙出于对“情绪”的表达方式,面对王掞对自己的“不教而诛”之罪,康熙心中愤恨,却又对王掞无可奈何,将帽子摘下来,用手摸了摸头,正是我们平时“烦躁不安、急火攻心”时的常用动作。

焦晃饰演的康熙不仅是一个皇帝,更是一个平常人,也有平常人的“小毛病”。整个雍正王朝剧中,正襟危坐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候就跟一般人唠家常一般,姿势任意亲切。

就像上图一样,康熙是正经康熙,这个二郎腿正不正经,我不知道

这些细微之处,也是为什么《雍正王朝》让人感觉很贴切现实,成为经典之作的一个因素。

2

康熙在处罚十三爷胤祥的时候摘下了帽子,就是在说,处罚胤祥的并不是大清的皇帝,而是皇子的父亲。

康熙皇帝对于十三阿哥的欣赏与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在热河的时候,尽管康熙下令将与太子共同有着谋反之嫌的十三阿哥胤祥,关了起来。但是康熙对于胤祥仍然有着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对于胤祥的忠孝与仁义,更是赞不绝口。而这不仅仅是康熙,胤祥这种侠肝义胆的品质精神,就连平时关系非常不和的十阿哥胤?都是钦佩不已。

但是康熙也知道,十三阿哥的缺点也是非常的明显的。

就连一个同十三阿哥仅仅有过几次接触的张五哥都能非常准确的指出,胤祥尽管为人坦荡,直来直去,但是太过于情绪化,又容易轻信别人。一个下人尚且知晓如此,更不要说知子莫如父的康熙皇帝了。

作为皇子,胤祥尽到身为臣子的本能,对君父忠心,对朝廷尽责,不管是暗害郑春华,还是派兵剿灭江夏镇,都有着他深层次的原因,最终的结果也是为了顾全大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康熙并不是真的因为这些事情来处罚胤祥。

真正处罚胤祥的原因在于,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胤祥远远没有达到康熙皇帝对于他的要求和标准,因而康熙要以一个父亲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儿子,进而对其惩罚,希望他能够成长,这才是康熙皇帝想要胤祥意识到的。

所以,康熙摘下了象征皇权的帽子,为的就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去教育、去惩罚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以一个皇帝的姿态去处罚臣子。


康熙摘下了帽子,既是对于胤祥的敬意,也是对于胤祥的歉意,毕竟康熙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雍正,也是为了保护胤祥。

此时的康熙皇帝第二次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黜,并且将雍正作为了自己心中认定的接班人。但是,朝堂之上的几件最为紧迫的事情,桩桩件件都与雍正难逃干系:先是江夏镇被年羹尧擅自剿灭,镇上七百余口人及淮安营官兵悉数被杀;再是《百官行述》被雍正未经请示直接一把火烧掉;还有便是导致太子二度倒台的其与任伯安的信件。这些事情都与雍正有着莫大的联系,一旦追查起来,很有可能将雍正牵扯其中,进而让雍正陷入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而这也将使得雍正在未来的夺嫡进程中将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

所以,康熙只能用牺牲十三阿哥胤祥的方式,将所有的事情与最终的责任放在胤祥身上,而就此将全部的事件盖棺定论,以至于在雍正想要解释的时候直接被康熙所驳回,因为康熙不想再让这些事情牵连到任何人,特别是雍正,而胤祥成为了所有事情的唯一的责任人,扛下了所有的责任。

而在康熙临终前,与雍正的一番对话中,康熙也特别想雍正交代了,他圈禁十三阿哥胤祥,一方面是为了磨砺胤祥的性格,使之能够真正为雍正所用,另一方面,便是不希望胤祥在后面的夺嫡进程中,成为雍正的牵绊,进而害了自己,也害了雍正。

康熙用圈禁胤祥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在保护胤祥,更是为了雍正能够平稳顺利的继承皇位而提前做出的准备与安排。而这样的方式对于康熙,对于胤祥,乃至对于雍正来说,都是“苦肉计”。


脱下帽子,而后重新将帽子戴上,同样彰显出的是康熙对于皇子们争夺皇位的一番伤感与无奈。

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出自十三阿哥胤祥之口,但是感受最深的还是康熙皇帝自己。

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已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位,自相残杀、兄弟阋墙的一幕在康熙面前频繁的上演着,相互拆台、相互打击、相互构陷,已经让朝堂之上变得乌烟瘴气,面对这一幕,康熙必然是伤心不已,但却有无可奈何。康熙摘下帽子处罚了胤祥,随后又带上的帽子,他也是想把这份作为父亲的伤感与无奈传递给在场的所有皇子。

只是康熙的皇子们依然没有理解康熙的苦心,皇子们之间的争斗也是愈演愈烈。

3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康熙将胤祥也关进宗人府。理由是:胤祥私自派兵剿灭江夏镇以及暗杀郑春华。就在胤祥被带出去的时候,康熙将自己的帽子轻轻摘了下来,然后又缓缓戴了回去。

这是康熙一个很不起眼的动作,却折射出这位千古一帝的无可奈何。

关押胤祥并非出自康熙的本意,而是一位父亲为了保护自己儿子的用心良苦

康熙摘下帽子,寓意着先拿下胤祥;把帽子又戴回去,说明还会放出胤祥的。帽子在摘下的过程中,遮住了康熙的脸,我推测他是不愿意面对胤祥被带走,因为老爷子的表情是无奈的。他抓胤祥,明显是违心的。

胤祥天生率性,真性情,心眼少,脾气大,容易被人利用。太子在的时候,就多次拿胤祥当枪使。

所谓暗杀郑春华,这完全是太子出的主意。至于派兵剿灭江夏镇的事情,胤禛才是幕后领导,要负责他才是首当其冲;执行人是年羹尧需要负直接责任,胤祥是“从犯”只用负次要责任。

胤祥在这些事情里面,扮演的什么角色,以康熙的情报系统,是完全知道实情的。他因小事而重责胤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被卷入更大的暗流。

最后临终的时候,康熙也说了,关押胤祥是为了保护他,也能让他更加成熟理性。

不仅是保护胤祥,也是保护胤禛。因为胤禛和胤祥是铁杆盟友, 胤祥要是出了大问题,胤禛也会被牵连。

对朝廷官员和皇子们的失望

因为任伯安的《百官行述》,导致一连串的事件,剿灭江夏镇、太子第二次被废、胤祥被抓,整个朝堂被弄得乌烟瘴气。

“任伯安,一个未入流的小吏,买官卖官,运营六部,如布棋子;指挥官员,似御牛马,这是为什么?你们谁能回答?


他建了私档,大家怕他揭短,坏了前程。
说你们什么呢?说了几十年,有什么用。


如果大家都能以公心对朝廷,对天下;以忠心侍主侍业,无隐藏无私弊。那姓任的有什么好记的呢?他又和能要挟你?”

大清国半数官员,被一个人抓住了辫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康熙对朝堂官员很无语,脸上写满了失望的表情,对跪着的人痛心疾首。

康熙两次穿着黄色龙袍上朝,都是被官员给挟持了。一次是追缴户部欠款失败,康熙对欠款官员的无奈;这次是对那些被抓住小辫子的官员的无奈。两次都因为法不责众,最后不了了之。这说明了,即使是皇帝,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大清国的吏治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境地。

4

摘下帽子的时候康熙是一名父亲,戴上帽子的时候康熙是大清国的皇帝,为了大清,不得不这么做,首先体现了康熙的无奈!其次这一细微的细节为了防止胤禛为老十三说情,进而保护胤禛。

《雍正王朝》前期主要是围绕着九龙夺嫡来演绎的,康熙下令圈禁老十三这段时间正是夺嫡的关键时刻,在圈禁之前,八爷的门人任伯安,曾在吏部任职,当时他利用手里的权力,收集记录了众多官员的罪行,将其编成一部《百官行述》,他以此挟持百官,也是八爷夺嫡的一个重要砝码。

四爷在得知此事后,让十三爷以兵部的名义,给年羹尧下令,让其以述职的时候,到江夏镇将钦犯刘八女、任伯安和《百官行述》带回,年羹尧接到十三爷手令后,打算挟私报复,因为曾经他与四爷、十三爷路过江夏镇时,被刘八女羞辱,刘八女不仅不让他们在庄内住宿,还让四爷、十三爷下马走过庄;怀有私仇的年羹尧竟胆大包天血洗了江夏镇,镇上600多口人全部被杀。

此事一出,震惊朝野,在朝会上康熙因江夏镇一事将其圈禁,成为了年羹尧的替罪羊,在老十三退下的时候,康熙无意有意地摘下了自己帽子,而且是闭着眼睛,随后又戴上帽子。

康熙摘帽时,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康熙很疼爱老十三,他想到圈禁老十三后有可能永远见不到这个自己疼爱的儿子了(君无戏言,不可能圈禁后又将其无故放出!)戴帽子康熙就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要以大清为重,又侧面告诉胤禛不要再为老十三求情了,自己意以决!

《雍正王朝》中康熙这个小小细节,体现了一个父亲与皇帝的无奈啊!《雍正王朝》这部戏在细节的处理上真的是很完美,至今很少有剧能出其右!

5

康熙皇帝的内心非常矛盾,也是非常痛苦的,他违心的圈禁了十三阿哥胤祥,这是他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这是康熙五十一年的事儿,更是太子胤礽以谋反罪第二次被废的这一年。

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认为:康熙皇帝在心里已经彻底的对这位他亲自培养调教的三十多年的太子彻底失望。可这位精明强干又聪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不能不考虑身后的皇位继承人的人选,本人猜想康熙皇帝心中一定有数了。


(十三阿哥胤祥说了心里话)

康熙皇帝在废太子胤礽以后马上就给四阿哥胤禛的母亲乌雅氏晋封皇贵妃,同时又传旨把四阿哥胤禛的四儿子弘历带到宫中亲自调教,这是否是康熙帝有意把“储君”传给四阿哥的一种动作呢?

四阿哥胤禛曾经向自己的父皇康熙帝表示过要做一个纯粹的孤臣,那么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的死党,而且康熙皇帝曾经说过:

十三阿哥胤祥乃吾家千里驹!

可作为吾家千里驹的十三阿哥胤祥是公认的侠王,康熙皇帝也曾经表扬过他,侠肝义胆,有情有义且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放在外面陷入党争之中岂不是害了这个好儿子?
(圈禁十三阿哥的理由之一)

十三阿哥胤祥身上有这么多好的优点,可最大的缺点就是桀骜不驯,忠心事主,把他留下来做未来皇位继承人的最好帮手岂不是更好?可如何把他留下来,远离党争这个危险的圈子。

康熙皇帝之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十三阿哥胤祥圈禁起来,罪名就是十三阿哥协助太子胤礽暗中杀害郑春华!

没有任何一件事能逃过康熙皇帝的眼睛,郑春华就是与太子胤礽私通的那位康熙皇帝的嫔妃。郑春华被十三阿哥胤祥藏在雍亲王府这是真的,可郑春花没有死,就在雍亲王府。所以说这是康熙皇帝的一片苦心和手段。
(圈禁十三阿哥的理由之二)

什么叫帝王心术?这在康熙皇帝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滴水不漏!

圈禁十三阿哥胤祥的第二个理由就是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

派兵剿灭江夏镇是的确是十三阿哥胤祥干的。执行剿灭江夏镇的人就是四川提督年羹尧。这件事的内幕只有四阿哥胤禛和邬思道与自己明白,那就是为了查抄藏在江夏镇的那个记录百官秘密的《百官行述》可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就奏报给了康熙皇帝,所以康熙皇帝以这件事儿说事,内心是痛苦的,皇帝也是人,这强加给儿子身上的罪名让康熙皇帝十分不安。

所以康熙皇帝宣布圈禁十三阿哥圣旨的时候手措无料,把帽子摘下来又戴上了,自己的痛苦自己知道,心里一定想:委屈了!
(让人猜不透的康熙皇帝)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句话太有道理了!说起在清王朝的康熙王朝最大的败笔就是康熙帝对皇位继承人的处理最为失败,和康熙帝的苦心谁又能知道?

十三阿哥胤祥这次被圈禁,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整整十年,十三阿哥胤祥受罪的同时又失去自由,可是父皇康熙皇帝的苦心最终他明白了,这是在保护自己,更是给后来登基做皇帝的雍正帝留下了一个可用之才。康熙皇帝为了清王朝的江山社稷,真是煞费苦心。不是吗?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了猜想,故事为主,有不同看法欢迎网友们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王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50期总268期)

6

这个问题看我杨角风的回答:

太子胤礽兵变被抓,随后康熙帝秘密回宫,朝堂之上,宣布再次废掉太子胤礽,且永久圈禁他。

与此同时,因为听从太子胤礽命令暗杀郑春华的老十三胤祥,再加上派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也被圈禁,但是在宣布之时,康熙帝为什么摘下帽子又戴上?

一、

在开始今天的解密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句相当有哲理的话,这句话往往发自男士:

“我抱着砖,就不能抱你,我放下砖,就不能养你。”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

因为这个例子恰恰就代表着此时康熙帝的心情:

当朕戴上帽子时,那就是皇上,要对天下人负责,就不能徇私情保儿子;当我摘下帽子时,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关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能为天下人做主。

所以,一个帽子代表的不仅仅是帽子,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里不得不提另外一部神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有很多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穿官服代表的是朝廷,穿便服代表的就是自己。

而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关于帽子这个道具的利用,可谓是登峰造极,除了这一处描写之外,至少有四处关于帽子的描写:

比如开篇第一集,最早印入眼帘的是一座龙椅,紧接着镜头往下拉,就是一颗珠子,再往下拉就是一顶皇冠,其而这顶皇冠可不仅仅是皇冠,而是一副江山社稷图。

此时赋予这顶帽子的意义,就代表掌控整座江山的权力,而这项权力由谁主导,恰恰是这顶帽子的主人——康熙帝!

再比如第一次废掉太子胤礽时,太子老师王掞在朝堂之上大骂康熙帝是“不教而诛”,是“无道昏君”,当时康熙帝就气得摘掉帽子又戴上。

这顶帽子蕴含的意思则是身份,王掞可以不顾形象狂喷康熙帝,康熙帝却不能反击,本想摘掉帽子喷回去。可是又不符合自己的身份,理智占了上风,不得不又戴上。而一旦戴上了这顶帽子,自然就不能随便喷回去,不然,那就真的成了“不教而诛”,真的成了“无道昏君”。

王掞的高明便在于此,康熙帝默认了,那就真的是“不教而诛”,如果不默认,那就得试图说服王掞改变这个观点,不然,仍然是“不教而诛”!

二、

第三次关于帽子的描述,则出现在太子胤礽被复立之时,当时的康熙帝开始了第六次南巡,众皇子跪送。而太子胤礽在行礼的时候,慌乱之中掉了帽子……

而此时太子胤礽的这个帽子才戴了没多久,意味着他也即将再次被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猜测。

其实不仅仅太子胤礽的帽子,像后面雍正帝即位之后,孙嘉诚弹劾年羹尧时帽子也是掉了,结果不久就被杀了。比如年羹尧被撤职之前,他带着一队兵去见蒙古王公,一路上自己的帅盔就一跳一跳的,他几次去扶都扶不稳,果然没多久就被杀……

所以,后面几次关于帽子的隐喻,其实代表的不仅仅是地位和身份,甚至会是脑袋(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太子胤礽二次被废时,康熙帝为什么会有此种怪异举动?

首先第一点:

对于太子胤礽来讲,康熙帝绝对是伤透了心,如果说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太子胤礽是冤枉的,那么第二次起兵造反可是真实发生的。一个培养了整整四十多年的太子,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最终又毁在自己手里。

康熙帝绝对是难过的,刚才也说了帽子代表的身份问题,戴着帽子他就是皇上,就不能悲伤,摘下帽子就变成了父亲,自然悲伤。

第二点:

太子胤礽之所以被废,完全来自于给任伯安的那封信,更是来自于百官行述,当初百官行述被烧之时,康熙帝就痛苦万分,“瘫痪”在床上,不停地冲张廷玉大喊“腐败!腐败!”

这种腐败是发生在康熙盛世之下,就在自己的管辖之下,没想到三百多名官员的把柄都握在一个人手中,关键是这三百个官员确实有把柄,咋整?

这也是康熙帝摘掉帽子又戴上的原因之一,足可提现他的焦虑与无奈,甚至于失态:

“任伯安一个未入流的小吏,买官卖官,运营六部如布棋子,指挥官员似驭牛马……”

三、

第三点:

则出于对老十三胤祥的不忍,但是又不得不为之,毕竟两次太子胤礽被废都牵扯上了老十三胤祥。

就像老十三胤祥第一次被圈禁放出来之前,康熙帝就当着众人面夸奖过老十三胤祥,其中就提到新太子人选:

“这个新太子是谁,朕心里没有底,但还是这一条,这个人一定要有德,胤祥在这一点上就不错,他敢于在胤礽将获重谴的时候,不避嫌疑,陪着他,护着他,他尽到了一个做弟弟的情谊,做臣子的忠尽。”

后来为了放出老十三胤祥师出有名,他先问的是张五哥,张五哥的回答让康熙帝很满意,随后又去了上书房,结果佟国维非要问一个为什么,康熙帝给的回复是:

“朕疼自己的儿子!”

如果说那次是口头上的疼,那么这次就是行动上的疼了,戴上帽子则就代表着冷冰冰地君主对臣子的处罚,而摘掉帽子,则成了严父对儿子的处罚,而这种处罚,夹杂的更多的是教育,是让他吸取教训,让他能有更好的成长。

就像张五哥讲的那样,老十三胤祥是性情中人,太容易相信他人,而此时众位皇子全都虎视眈眈地盯着皇位,老十三胤祥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保证不被人利用。

而康熙帝也不止一次跟老十三胤祥讲过,不要跟太子胤礽接触,也不要走得太近,比如在热河狩猎时,康熙帝就派张五哥传达了这个信息:

“张五哥,你现在就去见十三阿哥,传朕的话,叫他以后不要再见太子了。”

可是老十三胤祥还不吸取教训,都被圈禁过一次了,为什么还要跟太子胤礽搅合在一起?

正是这种不理解,这种恨铁不成钢,让康熙帝摘掉了帽子,他需要清醒一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而且采取这种圈禁的极端方式,确实让康熙帝很痛苦,也不忍心,摘掉帽子,仿佛还有一种歉意在里面。

毕竟这次圈禁,有可能就是永别,而事实上确实如此!

四、

第四点:

我们看当时康熙帝摘帽子之前,老十三胤祥被带了出去,而老四胤禛急着要站出来讲话,这种动作显然被康熙帝敏锐的捕捉到了。可是康熙帝圈禁老十三胤祥,何尝不是为了保护老四胤禛?

这个事实在康熙帝驾崩之前,跟老四胤禛解释了:

“朕圈禁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时冲动闯下大祸,结果把你给牵连进去,那怎么收拾?有了这十年的教训,想他也会成熟起来,可以做好你的帮手了。”

而当时的康熙帝是怕老四胤禛站出来替老十三说话,索性先摘下帽子,遮住脸,不想看老四胤禛,也阻止了老四胤禛想开口的机会。

说到底,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之时,康熙帝就已经确定了下一任接班人,从他亲自教育弘历就能看出。既然已经确定了老四胤禛,必然想替他铺平道路,能让他的接位之路变得顺利一些。

所以,当他看到老四胤禛蠢蠢欲动,要出来替老十三胤祥辩解时,他无奈地摘下了帽子,挡住了脸……

最后一点:

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那就是康熙帝越来越感受到了力不从心。当初追缴户部欠款之时,老四胤禛就跟康熙帝有一段对话,其中就提到了“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雏形。

也就是看似强大的大清朝,其实已经面临重大的危机,再加上“百官行述”一事,官员腐败至此,还有众皇子的各种争斗及落井下石,让一直很强势的康熙帝越加感受到力不从心,他的摘掉帽子,何尝不是代表他想退缩?

当然,更多的是无助和灰心,众大臣如此,众皇子也如此,怎么办?

正所谓,戴上皇冠就是皇帝,要为天下人负责,摘下皇冠就是父亲,更替儿子而难过……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7

作为一个帝王,在群臣和百姓面前,你是不能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因为你不仅要为天下人树立一个光辉磊落的形象,又要避免有善于察言观色者窥探到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此时的康熙又何尝不是如此?

康熙虽是帝王,但脱掉那身龙袍摘掉那顶皇冠以后他就是一个进入暮年的普通老人。哪一个老人不喜欢看着身边的儿子们孝顺听话,友爱团结,孙辈承欢膝下,一派其乐融融?



但摆在康熙面前的景象又是什么?本是同根生的亲兄弟们,却因为一顶皇冠你争我夺,以至不顾亲情,杀红了眼,也搅乱了朝局。以前他倾尽心力培养太子胤礽,结果太子却要与父亲兵戎相见,这令伤透了心;八阿哥胤禩表面一派贤德,实则包藏祸心;九阿哥十阿哥既不孝顺也不愿给朝廷分忧,一心只想着敛财,然后给国家添乱;老十四性格耿直,心胸狭隘,常常惹他生气。

他唯一寄予厚望的两个儿子,只有老四胤禛以及老十三胤祥,这两个人是他的希望。尤其是老十三胤祥,他能当着皇阿玛的面声嘶力竭地喊出“最是无情帝王家”,足见他十分真诚、磊落、光明。胤祥自小弓马娴熟,待人宽厚,豪气任侠,秉持正义,康熙也很喜欢这个儿子。但这次真的没办法了,他必须下狠心把他的这位“拼命十三郎”圈禁起来。

因为胤祥做错了两件事,第一是帮助太子胤礽杀掉郑春华,第二是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夺回《百官行述》。但第一件事胤祥是被太子利用了,不过最后一刻心生慈悲,并没有对郑春华下手,而第二件事虽说有抗旨不遵之嫌,但却是大功一件,即便屠杀江夏镇过于残暴,也是年羹尧所为,并非胤祥授意。



康熙何苦要圈禁自己的孩儿呢?

因为夺嫡已进入关键时刻,八爷党的狐狸尾巴开始藏不住了,康熙为了保持朝局的稳定,为四阿哥胤禛继位铺平道路,也为了避免胤祥因被人算计而连累到四阿哥,还是为他寻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保护起来,更是为了给胤禛磨练出一个沉稳坚毅的左膀右臂,康熙也只好将其圈禁。

所以康熙的内心是痛苦的、无奈的,在下达命令的那一刻,他眉头紧锁,双目纠结地闭上,似乎是不愿看到胤祥远去的背影。他害怕自己一时心软,舍不得,放不下,也不愿让群臣和皇子们看到自己的痛苦,于是他下意识地摘下皇冠,遮住了脸,利用这几秒钟尽快将苦涩的味道咽下。



待他再次戴上皇冠时,在人们的眼中,他还是那个说一不二、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他又开始痛斥起那个能够操纵六部的小吏任伯安,话语如往常一样铿锵有力。但谁都不知道在皇冠遮住脸的那几秒,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连正常的喜怒哀乐都要不露声色,连自己最喜爱的儿子都不能宠溺维护,即便他没有做错什么都不能,这就是作为帝王的悲哀。

8


说明康熙对于亲情失望的痛苦,对于百官腐败的无奈,对于虚晃盛世的无处话凄凉,所以在那一瞬间只能通过摘了帽子又戴上帽子这种基本动作来掩饰自己那难以言表的痛苦表情。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发动兵变二次被废,从此被永远圈禁,紧接着太子一党的老十三因为助太子暗杀郑春华还有派年羹尧剿灭江夏镇之事,被送往宗人府圈禁。

在两位皇子先后被圈禁以后,康熙将帽子摘了又戴上,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极端痛苦了,毕竟一个儿子大逆不道的想兵变篡位杀自己,一个儿子犯了大错。当然还有对于百官腐败如此的失望和无奈,彻底看清所谓康熙盛世背后的虚晃。但康熙毕竟是一国之君,拿的起放的下,明白自己任何时候不能示弱,所以摘下帽子时的康熙双目禁闭表情痛苦,但随后就归于了平静。

关于摘帽子,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隐喻。在一废太子后,太子师傅王掞咆哮朝廷以后,康熙也曾气的摘下帽子又戴上了帽子。太子被复立以后,康熙最后一次出巡江南,太子跪别之时,帽子掉落在地,随后又赶紧戴上了。二废太子以后,康熙又是摘了帽子再戴上帽子。这说明治国这顶帽子,康熙是收放自如,太子是戴不稳的。当然也可以表现出康熙一旦出现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就喜欢摘了帽子再戴上来缓解情绪。

康熙为什么会这么痛苦而无奈失望呢,宋安之接下来具体来说说。

康熙的痛苦自然是亲情上面了,这次圈禁了两个儿子,不只是意味着培养了近四十年的太子彻底被废的失望,还应了老十三那句“最是无情帝王家”。

太子两次被废,第一次的假兵变虽然不是太子所为,但是背后的主谋老十四和老八康熙也是隐隐约约感觉到。二废太子时太子可是真真切切的发动了兵变,加上之前大阿哥为了夺嫡,不惜丧心病狂的魇镇诅咒太子,为了夺嫡为了最高权力,此时的皇室已经成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战场,随时处于兄弟自相残杀父子兵戎相见的危险边缘,甚至可以说已经是这种毫无亲情的局面了,晚年的康熙随着年纪的增长,自然是很看重亲情,却遇上了这般最是无情帝王家的情况,说不痛苦是假的。


宋安之再来说说百官腐败的情况。

太子二次被废,就是因为写给任伯安的那封亲笔信。任伯安何许人也竟然让太子屈尊呢,他的身份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本“百官行述”,有着京城三百多位大小官员的把柄,所以太子想拿上百官行述来借此控制朝廷,但没想到事情败露,最后成为自己被废的原因。

康熙知道了百官行述的存在以后,有史以来第一次严重失态。在南京行宫当着张廷玉的面有如瘫痪一般躺在床上,大喊腐败腐败,三百多名官员的把柄竟然捏在一个人手中。心中对于帝国官场的腐败可谓是失望透顶,没想到竟然已经成为这等触目惊心不可救药的情况了。

所以在二废太子以后,想起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凄凉,康熙是痛苦不已。再想想帝国官场腐败如此,哪里是什么康熙盛世,繁荣之下简直是虚晃不堪一击的盛世,更是失望和无奈。情绪低落痛苦,波动太大,所以通过摘下帽子再戴上帽子来缓解缓解,当然康熙毕竟是一国之君,很快调整了情绪,换上了一副帝王不怒自威之相。

再然后康熙还能怎么办呢,只能不由自主的老生常谈的说起反腐的这个事情,说道三百多位官员把柄竟然捏在任伯安一个不入流的小吏手中,指挥官员如御牛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害怕他揭短坏了自己的前程。说你们什么呢,说了几十年都没有用。又有感而发的说道,如果大家都能以公心无私弊的对朝廷,又何必害怕一个任伯安呢,他又怎么可能要挟你呢。

当然这些只是老生常谈的废话罢了,多年官场积下的弊端,不是康熙几句话可以改变得了的。

但面对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状况,康熙还是留了一手。关于他圈禁老十三那么久,他临终对雍正的解释是害怕老十三再惹下大祸连累了雍正,并且借此磨炼磨炼他,出来可以成为雍正的好助手。其实康熙还有一层打算就是,老十三太冲动了,康熙此时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一个儿子了,为了避免老十三被包括雍正在内的皇子利用发动兵变什么的,自己只能将他一直圈禁到自己驾崩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50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9

康熙皇帝的这个动作,的确十分丰富,饱含着细腻的情感因素,是无奈,是焦灼,是遗憾,也是失望,更是苦闷。要不怎么说《雍正王朝》成为永远的经典呢?作为演员的焦晃老师,十分深刻的传达出了康熙皇帝当时的心情。

康熙的晚年是非常不幸的,因为九王夺嫡带来的烦闷已经使得他无力再对朝政进行深入的改革,年轻时代的雄心壮志在儿子们互相为了嫡位碾压争夺中消磨殆尽。康熙皇帝曾经讥笑过同样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儿子们争夺嫡位闹得不可开交而毫无半点办法。到头来,自己却感同身受。

自己的这九个儿子,比李世民还要多几个,折腾起来,更让人难受。刚刚复立不久的太子胤礽因为任伯安的一封《百官行述》愚蠢到亲自写信要来作为要挟群臣的把柄,老四胤禛逮住了这封信却神不知鬼不觉的交给老八胤禩,胤禩让老十四直接转呈给了康熙皇帝,太子胤礽就这样被再次推翻。

而其中老十三,却因这件事搅和进了太子与郑春华的漩涡。暗杀郑春华的罪名成立,康熙直接将老十三圈禁起来,磨练这位心底光明的皇子。

这些复杂的斗争和形势就发生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谁能省心?很多问题就在于你不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是在于你明知道为什么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康熙就身处在这种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你当康熙真不知道老十三暗杀没暗杀郑春华?他一定知道。但是他又要保护老四胤禛,就不能让老十三卷入到夺嫡之战中,否则,就会被人拿了把柄成为众矢之的,这样对老四就是莫大的伤害。

所以,老十三要是真杀了郑春华,也许会没有问题,然而这个心底善良的老十三恰恰没有执行太子胤礽的命令,将郑春华藏起来了,这无疑是给老四的屁股上擦了一坨屎,将来该如何是好?要是被老八他们利用,老四就完了。

一废太子的时候,八爷党虽然遭到康熙皇帝的敲打,但是并没有阻止八爷胤禩对嫡位争夺的积极性,反而不断扩大势力,这对康熙来说,是莫大的压力。这次将太子彻底拉下马来,八爷胤禩可谓功不可没。这在康熙眼里,并不是什么好事,他只会对胤禩越来越失望,可是胤禩又确实抓住了胤礽的把柄,你说不给个交代又怎么行?

焦灼,烦闷,失望,心痛的因素就这样在康熙皇帝的心里不断发酵,可是他又能怎么着呢?他还得不断为老四铺路,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将老十三圈禁起来,以磨练他的心性,同时又给老四留下最后一点希望将来好作大用。

作为皇帝,这是他的帝王之术,父子亦为君臣,先是君臣而后是父子,老十三如果不加以磨练,将来就难以驾驭,就会闯出大祸,老四就是登基了,也只会坏事。把赦免老十三的恩德都转交给老四,让老十三踏踏实实的跟随老四,这就是康熙作为皇帝的想法。

作为父亲,他疼爱自己的老十三,认为他是心底最为光明的孩子,要将自己最心爱的孩子圈禁起来,虎毒还不食子呢,何况人乎?

所以,这些情感和理智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康熙不可能无动于衷,凡是个人,就会有发泄的渠道,而脱帽戴帽就是康熙这种情感因素的宣泄。

有人说他脱帽了就是父亲,带上帽子就是皇帝,两种身份的转变传达出他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分析很靠谱。

我们看到,康熙喜欢脱帽戴帽的习惯还不止一次,在一废太子后,王掞朝堂之上大骂百官,大骂皇帝“不教而诛”,康熙也有此动作,而那一次,显然是对于太子胤礽复杂感情的宣泄。在不争气的胤礽面前,他作为父亲作为皇帝在王掞面前也显得格外焦虑。

这个细微的动作,不仅让电视剧本身添彩,而更加赋予康熙这个人物更多的感情色彩,让康熙这个形象更加鲜活,是康熙皇帝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表现了他当时气愤,焦虑,失望等复杂的感情因素。

10

在看了整部《雍正王朝》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分享出来供大家讨论。

?年羹尧带兵屠杀江夏镇,十三阿哥却被康熙圈禁起来?

当年四阿哥胤禛和胤祥江南赈灾回来,路过江夏镇,受到了刘八女的侮辱。后来胤祥派年羹尧到江夏镇搜寻《百官行述》,年羹尧为了替胤禛耻辱,血洗了江夏镇,几百口人一个不留,同时年羹尧也得到了一批财富。

可是康熙竟然没有追究年羹尧的责任,倒是把十三阿哥胤祥圈禁起来,而且这一次圈禁长达十年之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十三阿哥胤祥曾经受到太子的指使,要暗杀郑春华,虽然胤祥没有听从太子的指挥,而是把郑春华保护起来,不过还是受到牵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康熙在朝堂之上,宣布要把胤祥圈禁起来的时候,摘下了帽子,而且用手梳梳头发,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呢

我觉得是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康熙其实也是很不情愿处罚胤祥的,因为在众阿哥之中,十三阿哥为人最耿直,而且有狭义心肠,康熙很喜欢十三阿哥,把十三阿哥圈禁起来是不得已的事情,是为了给朝廷一个交代,还可以保护四阿哥胤禛;

第二,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在朝堂下面的胤禛了吗?他可是全程看着胤祥被侍卫带走,而且是欲言又止,在这个节骨眼上,康熙把帽子脱掉,为的就是防止胤禛替十三阿哥求情,他可是用心良苦,康熙这是为了保护两个儿子,而故意摘掉帽子。

《雍正王朝》真是一部神剧,细节刻画太到位了,不知道我分析的对吗?欢迎各路大神发表意见。

欢迎点赞、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