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毫无疑问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是非常成功的,将东汉末年那段群雄并起的风云岁月表现的淋漓
毫无疑问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是非常成功的,将东汉末年那段群雄并起的风云岁月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数人更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这段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三国演义终究只是一部小说,有其艺术性需求,更是为了突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东汉末年原本是四国鼎立,罗贯中却故意将东汉末年第一个称帝的人抹去、第一个国家抹去。
翻阅正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里,在华夏大地上上演的其实是四国鼎立的“大戏”。而这个被罗贯中所抹去的国家便是燕国,燕国的建立者是公孙度,同时燕国也是所有国家中最弱的一个,很难想象他们之中最有实力的曹操至死都没称帝,而最弱小的公孙度却是先跳出来的那个人。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公孙度这个人吧。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辽东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当起了皇帝。
自董卓之乱起后,各地军阀为讨伐董贼而无暇东顾,公孙度便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接着便是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越海取胶东半岛东莱诸县;继而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可谓是威加海外,俨然一副辽东王姿态。
到了公元190年,公孙度称帝,国号为燕,并且对汉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封的永宁乡侯嗤之以鼻,不过由于吴蜀联盟的存在,曹魏的主力不得不部署在南方,无暇北顾公孙度,所以燕国因此得以在曹魏卧榻之侧酣睡,一山可容二虎。
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进入了全面收缩阶段,转而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曹魏可以腾出手了。
这才进行了对位于曹魏北方的燕国的战争,公元238年6月司马懿亲率大军进入辽东,此时的燕国建立者公孙度早已病逝,其孙公孙渊率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抵御曹魏“入侵”。可令燕国没想到是司马懿对辽隧只是佯攻,目的是偷袭燕国都城襄平,公孙渊被围困城中,不久,襄平守将投降,公孙渊被斩,燕国灭。
至此,立国48年的燕国画上了句号。48年的国祚比蜀汉还长,为何后人直说三国鼎立而不说四国鼎立呢?或许是因为公孙度所建立的燕国并无图谋中原之野心,偏安于一隅,加之其为东汉末年最小之国,且又是第一个被灭之国,存在感较低,再加上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艺术性需求,为了渲染魏蜀吴三国争霸,这个弱小的燕国自然也就被人所遗忘了。
公元18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运动,宣告了原本强大到似乎不可战胜,可以永恒延续的东汉王朝正式进入末年,在后世人们的眼中,那同时也是拉开三国序幕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参加起义的人们用头缠黄巾作为自己人的身份标签,所以后人将其称为“黄巾起义”。
由于朝廷吏治极为腐败,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汉灵帝都公然卖官鬻爵,同时严重的外戚斗争与边疆战事在不停地损耗着国力,也让人们的生活略加难过,等到184年的时候,在持续大旱的刺激下,所有积蓄已久的矛盾都开始爆发,黄巾起义就如同一点火星出现,遍布全国的上百万民众尽皆加入,东汉王朝的大厦就此开始崩塌。
在朝廷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有很多人都看到了朝廷的腐败与无能,他们开始对朝廷失望,乃至于彻底灰心,于是主要开始打造自己的力量,于是天下豪杰蜂拥而起,地方群雄并立。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以后,众多的诸侯都被消灭,基本只剩下曹魏、蜀汉、东吴,所以后世又将那一段历史称为三国。
其实东汉末年有4国并存,然而后人在提到那一段历史的时候,对于曹魏的曹操、曹丕、司马懿,孙武的孙策、孙权、周瑜,蜀汉的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都可以津津乐道,除此之外就基本没有太多印象,仿佛当时整个天下就只有这三个国家,那么多出来的那个国家哪里去了呢?为何后人基本没有太多印象,只是将其称为三国。
在曹魏、东吴、蜀汉之外的第四个国家叫做燕国,主要地盘在辽东,政权奠基人名为公孙度,让辽东在东汉的乱世中还是保持了相对和平的状态。公孙度本来只是郡中一个小吏,而且还因为成绩不好而被罢官,但是他有一个老乡叫做徐荣,徐荣在当时的大权臣董卓手下做官,并且很受器重。
徐荣向董卓推荐了公孙度,于是公孙度就此成为了管理地方的辽东太守,所谓“逐鹿中原”,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去争夺中原,所以天下豪杰都在中原打生打死,而公孙度就在相对偏僻的辽东进行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猥琐发育),将辽东治理得极为兴旺,不仅百姓都极为敬服,而且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让那一些已经强大起来的异族也纷纷来投。
同时由于辽东相对其它地方要安静和平很多,没有那么多的战乱纷争,所以其它地方的英雄豪杰也纷纷来投,如王烈、太史慈等出色的文臣武将。这这顺遂的发展下,公孙度的志向变得越来越大,他在190年自称辽东侯,衣食住行都是使用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对曹操封其为侯的使者不屑一顾,说:“我已经是辽东王,又何必去做他的侯呢”,其实此时他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
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在237年自立为燕王,并且一切都仿照天子的规格来设置百官,建立起了燕国,而从公孙度自立为侯开始,燕国此时已经存在了47年之久,曹魏的曹操首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自己进爵为魏王才有了魏国,孙吴的孙权是被曹丕封为吴王才有了吴国,蜀汉的刘备首先也是自立为汉中王,可以说公孙度的燕国与其他三国在地位上其实也相差无几,为何会被大家所忘掉呢?
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还是因为燕国的国力太过弱小,虽然说打高句骊打乌丸的时候打得是风生水起,看上去相当厉害,但是魏蜀吴三国随便哪一个腾出手来也不是燕国可以应对的,等到诸葛亮病逝,蜀汉终于不再北伐的时候,魏国派出一个司马懿率领几万兵马就把燕国给灭掉了。
兄弟对于鼎字的理解不深刻吧
其实东汉末年是四国争霸,分别为曹魏、刘蜀、孙吴、公孙度的燕。但是公孙度的燕被抹去了,罗贯中老先生做所以这么做,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无论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都讲了魏蜀吴三国的故事,因为这三个国家的故事深入人心,从评书到小说,几乎家喻户晓,所以编成小说,销量肯定有保证,更重要的容易塑造人物,小说中没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是不行的,所以从写小说的角度,罗老先生选择了这三个国家作为基本点。
从公孙渊到公孙度,经营辽东,其实再辽东还是很得人心的,有很多人追随着他们,而且公孙度建立的军队据说战斗力很强,不是遇到了司马懿这个老奸巨猾的人,曹魏还真不好对付公孙度。可是历史不会从来,也不会给公孙度机会翻盘,一战就被灭掉了,太轻松了,怎么写小说呢?所以罗贯中老先生就把公孙度像空气一样忽略了!
这个才是核心,中原地区无论从人口,从土地,猛将如云,谋士遍布,这才是英雄施展才华的地方。而且中原地区交通发达,消息传递灵通,很容易产生故事,也很容易传播故事。魏蜀吴三国都是为了逐鹿中原才发生不断的战争。所以这才具有写作的价值。
综上,罗老先生忽略公孙度建立的燕是有道理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直坚持到很久的就是辽东公孙家和交州士家。
之前,三国确实有一些割据政权。
第一,交州士家。
士燮的交州当地的豪族子弟,在187年被任命为交趾太守。
士燮家族趁着混乱根据今天的广西、广东和越南北部,成为地方军阀。
210年,士燮名义上归附东吴,实际上还是自说自话。
不过士燮在226年去世后,他的帝国当时就灭亡了,归属东吴控制。
东吴在这里维持了54年统治。
第二,辽东公孙家。
辽东公孙度190年成为辽东太守,实际控制了辽东。
他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成为实际上的辽东王,名义上归附曹魏而已。
而公孙渊坚持到238年,辽东才被司马懿打垮,这个国家维持了48年之久。
第三,蛮王轲比能。
三国时期的鲜卑、乌桓都很强大。
可惜,乌桓是一盘散沙,分为无数部落,互相攻打,不成气候。
但鲜卑则较为团结,他们还有唯一的领袖轲比能。
后期,轲比能因独霸漠南,统领十多万人。233年,轲比能杀了步度根,几乎同一了鲜卑各部。
当时轲比能已经可以出动5万以上大军,相当厉害了。
然而,这个蛮王轲比能却莫名其妙死了。
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韩龙不辱使命,一举将轲比能杀死。
轲比能死后,他的弟弟和其他实力派争夺大权,鲜卑部落发生激烈内斗,混战了几十年之久。韩龙这一刀,维持了汉人边境几十年的安全。
虽然有道理,但是:辽东公孙家一般不认为是一国。
因为辽东公孙家在199年公孙瓒失败之后就顺从中央政权,遵汉献帝、曹丕为正朔,中央因地域原因不想插手。真正公开反抗曹魏的公孙渊也只一年就被司马懿平定,238年后辽东割据结束。
184~280年为广义三国时期。
184年~220年为残汉混战期。
220年,曹丕篡汉,曹魏与残汉并存。只有两个国家。
221年,刘备称帝,是曹魏及依附曹魏的江东辽东,与刘备蜀汉并存,还是两国。
229年,孙权称帝,这才真正与严格意义上的三国鼎立。是曹魏及依附曹魏的辽东,与蜀吴三国。
237年,辽东反叛曹魏,238年被灭。可以算短暂的一年四国时期。
263年,蜀汉灭亡,只剩曹魏、吴国。
265年,司马代魏,西晋、吴国并存。
280年,西晋统一。
嗯嗯。当时辽东还有一个公孙氏的割据势力,但是公孙氏没有建国,更没有称帝,一直被曹魏暴揍。后来这个势力的一部分人建立了高丽,就是隋唐时期的高丽,在唐高宗时候被大将薛礼薛仁贵灭国,原住人口内迁,山西等地的人口迁过去填补空白。而那时候更东边的百济早就被苏定方灭国。只有一个新罗还在朝鲜半岛。
题主想要说的,应该是公孙度建立的辽东国(东国)吧。这个割据辽东一隅的政权,无论地位还是实力,都无法与魏蜀吴三国相提并论,何来“鼎立”可言?
其实,说公孙氏在辽东的这个政权是一国,实在太抬举它了。事实上,从第一代领主公孙度,一直到第三代领主公孙恭,对外都还是始终保持着与曹魏的“宗藩关系”,而不像蜀汉和东吴那样建元称帝,与曹魏分庭抗礼。因此,公孙氏实际上只是曹魏治下的割据辽东的地方军阀而已。
当年,公孙度尽得辽东,并且还发兵渡海夺取了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势力正值如日中天之时,他也只是敢自封为辽东侯而已。虽然,公孙度看不上曹操封他的永宁乡侯爵位,但他并没敢公开反抗曹操,而是选择表面上对曹魏表示恭顺,然后自己关起门来过皇帝般的生活。公孙度在辽东,出行的座驾,是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带的帽子也跟皇帝的一样,悬垂着九条玉串。
之后继位的公孙康和公孙恭,他们在位时也都坚持对曹魏的恭顺态度,接受曹魏的封赏。因为,公孙氏自己心里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然有实力欺负旁边的高句丽,但显然不是曹魏的对手。
当然,曹魏也清楚公孙氏也只是表面恭顺,但考虑到辽东毕竟边远苦寒,自己实在有些鞭长莫及。所以,只要公孙氏不作死,也没必要挑起战端,留点力气来对付西南的蜀汉和东南的孙吴。
不过,最后夺权的公孙渊脑子就不怎么清醒了,公然自立为燕王,直接跟曹魏翻面。最终,明帝派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三两下就将他给灭了,公孙渊和其子双双被魏军所斩。割据辽东半世纪之久的公孙氏政权就此覆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之所以叫《三国演义》,更多的是因为罗贯中的创造蓝本就叫《三国志》,而且这样叙事方便。
在《三国志》里其他的割据政权,要么规模小、要么时间短,上不了牌桌,很快就被清盘了,故而归在《魏书》、《吴书》和《蜀书》下面,作为诸侯单独或合并列传。
题主说四国,无非是想把辽东政权加进来。但是,按此逻辑,恐怕题主的“四国论”也存在问题。有个问题绕不开,恕我突兀地问一句:什么是国?帝国算,王国、公国、侯国算不算国?
哪些算,哪些不算,题主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一碗水要端平。
突然想起曹操《让县自鸣本志令》里的一句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消除割据、完成统一,百姓安居,才是时代的强音。各自为王,争权夺利,究竟有几个是真英雄?
说来说去,题主有关“国”的标准很重要。
本身脱胎于《三国志》,而且,有点儿像下棋,虽然旁边七嘴八舌,最主要的还是棋手本身。不能起到关键作用,要么是看客,要么是棋子,所以就只好三国喽。
题主说的应该是辽东公孙家所建立的燕政权吧。
曹魏、蜀汉、孙吴,如果再加上公孙燕的话的确是四国鼎力,但是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却对公孙燕只字未提,生生给抹去了,个人觉得有三方面的原因:
辽东公孙渊是自立为燕王的,并没有称帝。
在《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中记载:
“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
他这个燕王完全是自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称帝,只是一个王爵而已。
这在等级上就差了皇帝一个大等级,自然的燕也只是一个诸侯割据势力罢了,与魏蜀吴这样的皇帝之国根本没法比较。
公孙渊是在237年自立为燕王的,但是在第二年就被司马懿领兵给灭了,辽东割据结束。
在《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中记载:
“二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六月,军至辽东。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馀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
《三国演义》是一部演义小说,既然是小说那讲究的就是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些都要深入人心才能吸粉。
而公孙燕作为一个在辽东边远地区的割据势力,且建立不足一年就被灭了,这样的对象故事无法吸引人,人物更是无法塑造,完全不具备长篇小说所具备的素材。
所以,罗贯中老先生就把公孙燕像空气一样给忽略掉了。
以上粗浅见解,不当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