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2020-07-24 02:08阅读(66)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毫无疑问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是非常成功的,将东汉末年那段群雄并起的风云岁月表现的淋漓

1

毫无疑问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是非常成功的,将东汉末年那段群雄并起的风云岁月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数人更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这段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三国演义终究只是一部小说,有其艺术性需求,更是为了突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东汉末年原本是四国鼎立,罗贯中却故意将东汉末年第一个称帝的人抹去、第一个国家抹去。

翻阅正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里,在华夏大地上上演的其实是四国鼎立的“大戏”。而这个被罗贯中所抹去的国家便是燕国,燕国的建立者是公孙度,同时燕国也是所有国家中最弱的一个,很难想象他们之中最有实力的曹操至死都没称帝,而最弱小的公孙度却是先跳出来的那个人。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公孙度这个人吧。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辽东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当起了皇帝。

自董卓之乱起后,各地军阀为讨伐董贼而无暇东顾,公孙度便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接着便是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越海取胶东半岛东莱诸县;继而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可谓是威加海外,俨然一副辽东王姿态。

到了公元190年,公孙度称帝,国号为燕,并且对汉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封的永宁乡侯嗤之以鼻,不过由于吴蜀联盟的存在,曹魏的主力不得不部署在南方,无暇北顾公孙度,所以燕国因此得以在曹魏卧榻之侧酣睡,一山可容二虎。

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进入了全面收缩阶段,转而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曹魏可以腾出手了。

这才进行了对位于曹魏北方的燕国的战争,公元238年6月司马懿亲率大军进入辽东,此时的燕国建立者公孙度早已病逝,其孙公孙渊率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抵御曹魏“入侵”。可令燕国没想到是司马懿对辽隧只是佯攻,目的是偷袭燕国都城襄平,公孙渊被围困城中,不久,襄平守将投降,公孙渊被斩,燕国灭。

至此,立国48年的燕国画上了句号。48年的国祚比蜀汉还长,为何后人直说三国鼎立而不说四国鼎立呢?或许是因为公孙度所建立的燕国并无图谋中原之野心,偏安于一隅,加之其为东汉末年最小之国,且又是第一个被灭之国,存在感较低,再加上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艺术性需求,为了渲染魏蜀吴三国争霸,这个弱小的燕国自然也就被人所遗忘了。

2

公元18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运动,宣告了原本强大到似乎不可战胜,可以永恒延续的东汉王朝正式进入末年,在后世人们的眼中,那同时也是拉开三国序幕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参加起义的人们用头缠黄巾作为自己人的身份标签,所以后人将其称为“黄巾起义”。

由于朝廷吏治极为腐败,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汉灵帝都公然卖官鬻爵,同时严重的外戚斗争与边疆战事在不停地损耗着国力,也让人们的生活略加难过,等到184年的时候,在持续大旱的刺激下,所有积蓄已久的矛盾都开始爆发,黄巾起义就如同一点火星出现,遍布全国的上百万民众尽皆加入,东汉王朝的大厦就此开始崩塌。

在朝廷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有很多人都看到了朝廷的腐败与无能,他们开始对朝廷失望,乃至于彻底灰心,于是主要开始打造自己的力量,于是天下豪杰蜂拥而起,地方群雄并立。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以后,众多的诸侯都被消灭,基本只剩下曹魏、蜀汉、东吴,所以后世又将那一段历史称为三国。

其实东汉末年有4国并存,然而后人在提到那一段历史的时候,对于曹魏的曹操、曹丕、司马懿,孙武的孙策、孙权、周瑜,蜀汉的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都可以津津乐道,除此之外就基本没有太多印象,仿佛当时整个天下就只有这三个国家,那么多出来的那个国家哪里去了呢?为何后人基本没有太多印象,只是将其称为三国。

在曹魏、东吴、蜀汉之外的第四个国家叫做燕国,主要地盘在辽东,政权奠基人名为公孙度,让辽东在东汉的乱世中还是保持了相对和平的状态。公孙度本来只是郡中一个小吏,而且还因为成绩不好而被罢官,但是他有一个老乡叫做徐荣,徐荣在当时的大权臣董卓手下做官,并且很受器重。

徐荣向董卓推荐了公孙度,于是公孙度就此成为了管理地方的辽东太守,所谓“逐鹿中原”,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去争夺中原,所以天下豪杰都在中原打生打死,而公孙度就在相对偏僻的辽东进行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猥琐发育),将辽东治理得极为兴旺,不仅百姓都极为敬服,而且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让那一些已经强大起来的异族也纷纷来投。

同时由于辽东相对其它地方要安静和平很多,没有那么多的战乱纷争,所以其它地方的英雄豪杰也纷纷来投,如王烈、太史慈等出色的文臣武将。这这顺遂的发展下,公孙度的志向变得越来越大,他在190年自称辽东侯,衣食住行都是使用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对曹操封其为侯的使者不屑一顾,说:“我已经是辽东王,又何必去做他的侯呢”,其实此时他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

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在237年自立为燕王,并且一切都仿照天子的规格来设置百官,建立起了燕国,而从公孙度自立为侯开始,燕国此时已经存在了47年之久,曹魏的曹操首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自己进爵为魏王才有了魏国,孙吴的孙权是被曹丕封为吴王才有了吴国,蜀汉的刘备首先也是自立为汉中王,可以说公孙度的燕国与其他三国在地位上其实也相差无几,为何会被大家所忘掉呢?

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还是因为燕国的国力太过弱小,虽然说打高句骊打乌丸的时候打得是风生水起,看上去相当厉害,但是魏蜀吴三国随便哪一个腾出手来也不是燕国可以应对的,等到诸葛亮病逝,蜀汉终于不再北伐的时候,魏国派出一个司马懿率领几万兵马就把燕国给灭掉了。

3

兄弟对于鼎字的理解不深刻吧

4

其实东汉末年是四国争霸,分别为曹魏、刘蜀、孙吴、公孙度的燕。但是公孙度的燕被抹去了,罗贯中老先生做所以这么做,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罗贯中老先生写的《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小说就要找有故事冲突的来写,而不是面面俱到。

无论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都讲了魏蜀吴三国的故事,因为这三个国家的故事深入人心,从评书到小说,几乎家喻户晓,所以编成小说,销量肯定有保证,更重要的容易塑造人物,小说中没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是不行的,所以从写小说的角度,罗老先生选择了这三个国家作为基本点。

第二,公孙度建立的燕国实力有,但是公孙度太菜,被司马懿轻松的就给灭掉了,不具备长篇小说所具备的素材。

从公孙渊到公孙度,经营辽东,其实再辽东还是很得人心的,有很多人追随着他们,而且公孙度建立的军队据说战斗力很强,不是遇到了司马懿这个老奸巨猾的人,曹魏还真不好对付公孙度。可是历史不会从来,也不会给公孙度机会翻盘,一战就被灭掉了,太轻松了,怎么写小说呢?所以罗贯中老先生就把公孙度像空气一样忽略了!

第三,中原地区永远是主角,发生在边远地区的事情没有人关心。

这个才是核心,中原地区无论从人口,从土地,猛将如云,谋士遍布,这才是英雄施展才华的地方。而且中原地区交通发达,消息传递灵通,很容易产生故事,也很容易传播故事。魏蜀吴三国都是为了逐鹿中原才发生不断的战争。所以这才具有写作的价值。

综上,罗老先生忽略公孙度建立的燕是有道理的!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直坚持到很久的就是辽东公孙家和交州士家。


之前,三国确实有一些割据政权。


第一,交州士家。

士燮的交州当地的豪族子弟,在187年被任命为交趾太守。

士燮家族趁着混乱根据今天的广西、广东和越南北部,成为地方军阀。

210年,士燮名义上归附东吴,实际上还是自说自话。

不过士燮在226年去世后,他的帝国当时就灭亡了,归属东吴控制。

东吴在这里维持了54年统治。



第二,辽东公孙家。

辽东公孙度190年成为辽东太守,实际控制了辽东。

他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成为实际上的辽东王,名义上归附曹魏而已。

而公孙渊坚持到238年,辽东才被司马懿打垮,这个国家维持了48年之久。



第三,蛮王轲比能。

三国时期的鲜卑、乌桓都很强大。

可惜,乌桓是一盘散沙,分为无数部落,互相攻打,不成气候。

但鲜卑则较为团结,他们还有唯一的领袖轲比能。

后期,轲比能因独霸漠南,统领十多万人。233年,轲比能杀了步度根,几乎同一了鲜卑各部。

当时轲比能已经可以出动5万以上大军,相当厉害了。

然而,这个蛮王轲比能却莫名其妙死了。

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韩龙不辱使命,一举将轲比能杀死。

轲比能死后,他的弟弟和其他实力派争夺大权,鲜卑部落发生激烈内斗,混战了几十年之久。韩龙这一刀,维持了汉人边境几十年的安全。

6

虽然有道理,但是:辽东公孙家一般不认为是一国。

因为辽东公孙家在199年公孙瓒失败之后就顺从中央政权,遵汉献帝、曹丕为正朔,中央因地域原因不想插手。真正公开反抗曹魏的公孙渊也只一年就被司马懿平定,238年后辽东割据结束。

最后,给大家说说三国的时间分段

184~280年为广义三国时期。

184年~220年为残汉混战期。

220年,曹丕篡汉,曹魏与残汉并存。只有两个国家。

221年,刘备称帝,是曹魏及依附曹魏的江东辽东,与刘备蜀汉并存,还是两国。

229年,孙权称帝,这才真正与严格意义上的三国鼎立。是曹魏及依附曹魏的辽东,与蜀吴三国。

237年,辽东反叛曹魏,238年被灭。可以算短暂的一年四国时期。

263年,蜀汉灭亡,只剩曹魏、吴国。

265年,司马代魏,西晋、吴国并存。

280年,西晋统一。

7

嗯嗯。当时辽东还有一个公孙氏的割据势力,但是公孙氏没有建国,更没有称帝,一直被曹魏暴揍。后来这个势力的一部分人建立了高丽,就是隋唐时期的高丽,在唐高宗时候被大将薛礼薛仁贵灭国,原住人口内迁,山西等地的人口迁过去填补空白。而那时候更东边的百济早就被苏定方灭国。只有一个新罗还在朝鲜半岛。

8

题主想要说的,应该是公孙度建立的辽东国(东国)吧。这个割据辽东一隅的政权,无论地位还是实力,都无法与魏蜀吴三国相提并论,何来“鼎立”可言?

其实,说公孙氏在辽东的这个政权是一国,实在太抬举它了。事实上,从第一代领主公孙度,一直到第三代领主公孙恭,对外都还是始终保持着与曹魏的“宗藩关系”,而不像蜀汉和东吴那样建元称帝,与曹魏分庭抗礼。因此,公孙氏实际上只是曹魏治下的割据辽东的地方军阀而已。

当年,公孙度尽得辽东,并且还发兵渡海夺取了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势力正值如日中天之时,他也只是敢自封为辽东侯而已。虽然,公孙度看不上曹操封他的永宁乡侯爵位,但他并没敢公开反抗曹操,而是选择表面上对曹魏表示恭顺,然后自己关起门来过皇帝般的生活。公孙度在辽东,出行的座驾,是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带的帽子也跟皇帝的一样,悬垂着九条玉串。

之后继位的公孙康和公孙恭,他们在位时也都坚持对曹魏的恭顺态度,接受曹魏的封赏。因为,公孙氏自己心里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然有实力欺负旁边的高句丽,但显然不是曹魏的对手。

当然,曹魏也清楚公孙氏也只是表面恭顺,但考虑到辽东毕竟边远苦寒,自己实在有些鞭长莫及。所以,只要公孙氏不作死,也没必要挑起战端,留点力气来对付西南的蜀汉和东南的孙吴。

不过,最后夺权的公孙渊脑子就不怎么清醒了,公然自立为燕王,直接跟曹魏翻面。最终,明帝派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三两下就将他给灭了,公孙渊和其子双双被魏军所斩。割据辽东半世纪之久的公孙氏政权就此覆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9

之所以叫《三国演义》,更多的是因为罗贯中的创造蓝本就叫《三国志》,而且这样叙事方便。


在《三国志》里其他的割据政权,要么规模小、要么时间短,上不了牌桌,很快就被清盘了,故而归在《魏书》、《吴书》和《蜀书》下面,作为诸侯单独或合并列传。


题主说四国,无非是想把辽东政权加进来。但是,按此逻辑,恐怕题主的“四国论”也存在问题。有个问题绕不开,恕我突兀地问一句:什么是国?帝国算,王国、公国、侯国算不算国?


哪些算,哪些不算,题主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一碗水要端平。


  • 阙宣,汉末下邳人。初平四年(193年),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这算是一国吗?
  • 袁公路,以“代汉者,当涂高也”自诩,私匿玉玺,建安二年(197年)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术为天下人不齿 ,众叛亲离,1两年后呕血而死。这算是一国吗?
  • 公孙家族在辽东割据多年,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但是,他遣使孙权,孙权遣使赐封为燕王;首鼠两端的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就斩送吴使首至洛阳,明帝拜其大司马,封乐浪公,继续持节统领辽东诸郡。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索性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又再次称臣于吴。依附来,依附去,转年等来的是被太尉司马懿族诛的命运。这算是一国吗?
  • 延康元年(220年),刘协禅让,曹丕改元黄初,国号为魏。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允许在其封地(山阳公国)内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食邑1万户,位在各诸侯王之上,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刘备追谥他为“孝愍皇帝”,其实刘协比刘备、曹丕活得还长。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率臣哭祭,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从220年建立至永嘉三年(309年)被胡人灭亡,山阳公国持续90年之久。存在这么久,还合法地用天子礼仪,这是不是更应该算成一国呢?
  • 朝廷委任(广西人)士燮,董督交阯七郡。士燮名义上是效忠于汉朝的交趾太守,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岭南各郡的势力。士燮兄弟掌管着一州之政,\"天下肴乱,燮雄踞偏州,人但知其威尊,无复知有天子也\"。他们尊贵显赫,和汉朝初年南越武帝(赵佗)相比,也不遑多让。士燮更是寿过九旬。一些越南史家都争着把他当作越南君主,称士燮为“士王”(S? V??ng),这个可算一国?
  • 张鲁在汉中政教合一,得到马超后,不是没想过称汉宁王,只是被阎圃所规劝而已。

突然想起曹操《让县自鸣本志令》里的一句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消除割据、完成统一,百姓安居,才是时代的强音。各自为王,争权夺利,究竟有几个是真英雄?


说来说去,题主有关“国”的标准很重要。


本身脱胎于《三国志》,而且,有点儿像下棋,虽然旁边七嘴八舌,最主要的还是棋手本身。不能起到关键作用,要么是看客,要么是棋子,所以就只好三国喽。

10

题主说的应该是辽东公孙家所建立的燕政权吧。

曹魏、蜀汉、孙吴,如果再加上公孙燕的话的确是四国鼎力,但是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却对公孙燕只字未提,生生给抹去了,个人觉得有三方面的原因:

自立燕王,并未称帝

辽东公孙渊是自立为燕王的,并没有称帝。

在《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中记载:

“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

他这个燕王完全是自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称帝,只是一个王爵而已。

这在等级上就差了皇帝一个大等级,自然的燕也只是一个诸侯割据势力罢了,与魏蜀吴这样的皇帝之国根本没法比较。

存在周期短暂

公孙渊是在237年自立为燕王的,但是在第二年就被司马懿领兵给灭了,辽东割据结束。

在《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中记载:

“二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六月,军至辽东。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馀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

没有书写必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演义小说,既然是小说那讲究的就是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些都要深入人心才能吸粉。

而公孙燕作为一个在辽东边远地区的割据势力,且建立不足一年就被灭了,这样的对象故事无法吸引人,人物更是无法塑造,完全不具备长篇小说所具备的素材。

所以,罗贯中老先生就把公孙燕像空气一样给忽略掉了。

以上粗浅见解,不当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