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2020-07-24 02:08阅读(63)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 保: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如其不才,君可自 !闭饩浠笆艿搅死费д叩姆杩裱芯俊T谡饫铮

1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受到了历史学者的疯狂研究。在这里,我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里面的自取是什么意思?刘备为什么要说自取的话?

自取的含义

自取一般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刘禅不行,让诸葛亮自己亲自当蜀汉的君王,然后统领整个蜀汉人民度过难关;第二种也可以这么解释,那就是刘禅不行,可以从刘备的其他儿子中选出一人代替刘禅当君王。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因为刘备还有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这两个人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还比较年幼。还有一个义子刘封,本来能力经验都比刘禅强,无奈坑死了关羽,被刘备和诸葛亮杀掉了。所以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让诸葛亮代替刘禅成为蜀汉的君王。

自取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刘备为什么要说让诸葛亮自取的话。我觉得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蜀汉政权在刘备兵败白帝城之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就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能够挽救危局,帮助蜀汉度过难关的只有诸葛亮,所以刘备这么做是让诸葛亮下定决心帮助蜀汉度过难关!

第二:刘备给诸葛亮加上道德的枷锁,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出这句话,是让诸葛亮忠心于蜀汉政权,同时,对自己的身后之事不太放心,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稳住政局!

第三: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如果诸葛亮在回答的时候表现出任何不忠的地方,刘备手下的文武大臣们一定会将诸葛亮拿下!

所以最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尽心尽力辅佐后主稳定蜀汉政权,刘备留下的烂摊子也让诸葛亮操碎了心。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参考文献:《三国志》《出师表》

2

刘备让诸葛亮“自取”,这是《三国》白帝城托孤中一个很有讨论价值,和学习意义的政治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刘备说这个话的必要性,当时政局是天下三分,而且蜀国新败,治政局面很不稳定,刘备很有必要进行这个白帝城托孤的政治活动,来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让诸葛亮“自取”这里面有多层的政治目的。

第一点,稳住诸葛亮的心。

当时的政局不稳,蜀国中又没有能与诸葛亮抗衡的政治人物,诸葛亮的异动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所以要先稳住他的心。

第二点,确定诸葛亮的政治地位。

可以肯定刘备是一个政治高手,从一个无根基的类平民混到三分天下,可见他的政治水平之高,让庞统进西川,可以看出他在平衡诸葛亮和庞统的权利军功。

他在位的时候政局很稳定,他不在了,国家需要诸葛亮这样有实力忠诚的人物来稳住局面,以图发展,托孤后面还让太子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个一举两得的安排)。

可见有确定诸葛亮的政治地位的需要。

第三点,对诸葛亮的忠诚进行试探。

其实这一点才是重点,也是主要的目的,只有这一点确定了,前面两点才有存在的意义,放在后面说,因为这个需要多点的论据。

首先,历史上从来没有皇帝主动把江山送给异姓人,刘备一生的努力也是为了统一天下,不可能这样做真的让诸葛亮“自取”。

其次,从诸葛亮这样一个智者听了这话的反应是“浑身出汗,泣拜于地”,可见当时的情境也确是杀机四伏,所以诸葛亮做出了这样及时的表态。

再其次,刘备这话是在公元223年3月的时候说的,而刘备去世的时间是在223年4月,如果诸葛亮当时有不臣之心,刘备还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这个政治问题。

最后,刘备让阿斗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这其实也给诸葛亮带上了一个枷锁,诸葛亮如果后面真有不臣之心,父夺子也就名不正言不顺了,这个安排会比较深远。

结语

以上就是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的必要性分析,和其中的政治目的分析。

3

刘备夷陵兵败,退回白帝城后托孤,任诸葛亮、李严等为顾命大巨,辅佐后主刘禅,有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流传甚广,完全冲淡了白帝托孤的关键信息,成了君臣相知的千古佳话。

可刘备说这话,真正意义何在?

第一,这话只是口述,并没留有诏书证据,诸葛亮真要取而代之,是没有“正义”性可言的,那诸葛亮还是“造反”,叛逆,那能成功吗?能服众服天下吗?所以,刘备做秀成份极大。

第二,是试探,若诸葛亮点头答应,从屏风后涌出几十个刀斧手,把诸葛亮当场砍为肉泥,不足为奇。江山、皇位、儿子与一个能臣比,哪个重要?没那个皇帝选后者。对有野心又有能力又授实权者,趁早除掉。

第三,是让李严监督,如孔明有取代之意时,李严当除诸葛。这叫欲擒故纵、正话反说,帝王心术啊!

第四,后人曲解。“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还有种解释,是授权孔明可兴废立,自主在刘备其他儿子中再选。这个“取”,不是取代,而是选取。

第四种,才是最大的可能,最符合给顾命大臣的最高权限,并且这种权限也只能授于一人,而不是授给所有顾命大臣,否则各选一个皇子,马上分裂。这也符合诸葛亮表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示忠心的逻辑。自兴废立就是严重忤逆,前有董卓,后有司马氏兄弟,都被天下声讨,遗臭万年。有先皇遗命,就有了合法性,即笼络孔明忠心,又给刘禅巨大压力,相扶治国,又相互制约,也是极高明的帝王术。

诸葛亮要取代刘禅,除了他自己想不想之外,还有个天下认不认的问题。远的有王莽,近的有袁术,只要篡位,就给了天下诸侯共讨伐的局面,这是当时社会秩序不许的行为,董卓权倾朝野没敢,曹操封到魏王也没敢再进一步。至曹丕,用的是禅让,还让汉帝做秀是自愿的。刘备是在曹丕后,以汉室正统才称的帝,而孙权则是在魏、蜀称帝多年后,才登的基,小心再小心。

后来多以“自取”为自己上为解,和后世儒家把诸葛亮推崇为“圣人”有极大关系,儒家讲入世为官,治国平天下,就必须赢得皇家的绝对信任,所以强调忠君,天地君亲师,把皇帝放在天地之下,人间最大。光说不行,诸葛亮就是最好的实例和榜样,关羽也忠义,可毕竟是武夫,诸葛亮妥妥的读书人,罢黜百家后,诸葛亮必是儒家。这样一个被老皇授权,后主无能懦弱之君,大儒诸葛亮都没取而代之,反而尽瘁至死,这就是儒家先贤。

事情往往是多面体,就看从那个方向去解读。儒教为显教,后世一千多年,不断去解读和发掘,才让诸葛亮几乎成了“完人”。




4

夷陵大败之后,刘备逃到永安,忧愤之下一病不起,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人说这是刘备出言试探,可笔者觉得与其说这是刘备虚言试探,不如说刘备是以大局为重的至诚之语。因为夷陵之败让蜀国元气大伤,如果继承者能力不行,很可能就是亡国覆宗。以刘备之智,绝对不会用“自取”两字去试探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有不臣之心,这就是一个绝好的借口:连先帝都同意我取代刘禅,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刘备给儿子留的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已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言;“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可算是刘备一生坚守道德底线的体会;“汝父德薄,不足效也”说明刘备至死仍保持虚怀若谷的美德;而“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则说明刘备对诸葛亮无比信任——让儿子将诸葛亮视作父亲,无疑是将军国大政以及儿子的性命全部交给了诸葛亮。

如果不是对诸葛亮有着推心置腹的信赖,以刘备之知人善任,会同时安排几个辅政大臣,以形成对诸葛亮的牵制。历来皇帝托孤,一般都安排两个以上的大臣辅政,但不说哪位大臣是首辅,就是让辅政大臣们互相牵制。刘备虽然让尚书令李严作为诸葛亮的助手,但李严被提拔起来没多久,无论威望还是才能,都不足与诸葛亮想抗衡。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并不为过。

刘备向来知人善任,他看人基本没有看走眼的时候。如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文臣能定国安邦,武将能冲锋陷阵,皆一时之人杰。知人善任,这是各种才能中最卓越也是最可贵的才能,具备此项才能的人,一般是领袖人物。在这方面,诸葛亮就相形见绌了。刘备临终前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信,非要在第一次北伐时令马谡独当一面、驻守战略要地街亭,结果因马谡指挥失当,街亭沦落敌手,导致北伐全线被动,诸葛亮只得无功而返。由对马谡的评价,亦可见刘备眼光之“毒”!

在与诸葛亮十多年的交往中,刘备应该非常了解诸葛亮,他所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便是对诸葛亮政治才能的公正评价。说刘备托孤之言是在试探诸葛亮,那是不了解刘备,那是看低了刘备善于知人的眼光,既将刘备说成了弱智小人,更是污辱了诸葛亮的人品

5

同样的话,孙策对张昭也说过。

这是因为基业未稳,不得不说的活话。

刘备首先明白诸葛亮的人品。他看人还是很准的。

其次他刚打了一个动摇国本的打败仗。而且诸葛亮坚决反对这次出兵。他这么说是承认错误。这和孙策张昭的事情很像。

刘禅没有成年,诸葛亮要是心怀怨气,再加上蜀国几大集团错综复杂,这样很可能造成内乱。使蜀汉昙花一现。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安抚诸葛亮。

刘备说的“自取”有两层含义,这也和孙策托孤时相同。一是,如果刘禅不行,让诸葛亮自行选择新的接班人。二是,如果刘禅不行,诸葛亮就可以总揽朝政。

诸葛孔明也明白这两点。他马上回答:“刘禅聪慧,英明之主”就是回答刘备第一层意思。后来他开府总揽朝政,就是实操刘备第二层意思。

刘备托孤时,绝没有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做皇帝的意思。理由如下:

一,托孤时还有一个托孤大臣李严。如果刘备让诸葛亮当皇帝,就没必要再安排一个人去制衡诸葛亮了。

二,诸葛亮当时没有战功,和显赫的名望。他的朋友都是文官,唯一的武将朋友赵云还不可能支持诸葛亮造反。诸葛亮不可能接管蜀汉皇帝的位置。

综上所述:刘备说的“自取”就是给了诸葛亮废立之权。给了他总揽朝政之权。这对一个皇帝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6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历史上一段佳话,其中有一句:“若阿斗不才,君可自取”,看这句话的时候不要只看“君可自取”这四个字,而是要看前边的“若阿斗不才”,从这里足以看出刘备并不是真的想要把位置给诸葛亮;如果真心给,直接下昭,让位给诸葛亮,不管诸葛亮有没有这个心思。

那么说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说:“自取”呢,无外乎就是先在道义上为刘禅站住脚;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刘备当初去荆州投靠刘表的时候,刘表不也是三让荆州吗?所以这里边刘备让诸葛亮“自取”也就是客套话,先把客套话说出,一是送个人情,而是倘若诸葛亮你真敢自取,也会失去道义,人心也不会追随;而且刘备也说了,若阿斗无才,这句话很高明,有才没有才怎么体现,那是等以后后人来评价,当发现阿斗无才的时候蜀国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了,黄瓜菜都凉了。

综上,刘备临死前让诸葛亮“自取”,无非就是说说客套话,就像别人借你1万块钱,还你的时候,你会象征性的说你先用着吧,实际上手赶紧将钱接了过去。

7

因为,刘备不想自己的心血付之一炬,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光复汉室,而此时蜀国唯有诸葛亮能稳定大局,重新振兴蜀国。他别无选择,诸葛亮就是他理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备似的时候,蜀汉此时也成了一个烂摊子,刘备为了报关羽被杀之仇,尽起精锐部队伐吴,结果在夷陵栽了跟头,导致自己精锐近失不说,周围的南蛮还被挑拨开始反对蜀汉。内部的汉嘉太守黄元妄自独立,雍闿这样的蜀臣更是直接挂上了吴国的旗帜。好在此时的东吴也知道自己一个人干不过曹魏,来示好求和。但大家都知道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双方撕破脸的情况肯定还会发生,只是现在情况不允许。

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音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於是遂送裔於权。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

而刘备临死前也只能相信诸葛亮,毕竟放眼整个蜀国,没人有诸葛亮的名声和实力,只能托付于他,总比好过在蜀汉刚交到儿子手里就被灭了。而诸葛亮也没让刘备失望,很快平息了内乱,增强国力,继续完成刘备未到达的目的。


而同为枭雄的孙策也是干过这样的事,当时孙家内部很不稳定,孙权年幼,孙策对张昭说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而结果大家看到了,张昭一心一意的辅佐,也成就了孙权。所以,刘备说这句话也是有把握的。

而刘备嘴上说着自取,实则也给诸葛亮上了个警告,让赵云保护好自己的儿子,如果诸葛亮反了的话,赵云就可以有理由做掉诸葛亮了。但诸葛亮只要不傻也不会自取,首先没有正当的理由和合法性,就算成功了,到手的也是一个烂透的国家,还要背上千古的骂名,实在不划算。

总结:刘备之所以让诸葛亮自己,也是老谋深算的,同样也希望诸葛亮能够替自己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

8

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试探

对于卧龙诸葛的能力,刘备应当是最了解不过的。通过这句看似肝胆相照的阳谋托孤,可以明确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意思。无论诸葛亮有没有这份心思,我想刘备都有相应的对策。

第二,笼络

刘备深知自己儿子刘禅的德行,也深知丞相诸葛亮的品行。让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意思就是我不在了以后,他就是我,你要像侍奉我一样去侍奉丞相,话都说这份上了,你还能说什么。换言之就是跟诸葛亮说你得像辅佐我一样去辅佐刘禅。

第三,鞭策

说这句话的时候,刘禅也在边上。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儿子你得好好干,如果干得不好,你的相父随时可以把你捋下来自己当。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和稳固蜀汉政权。在家天下的时代,谁又会真的愿意将为之奋斗一生的心血拱手让贤他姓呢?

9

刘备的心理我没法揣测,但是要说刘备愿意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交给诸葛亮,那就真的太理想化了。再看刘备死后的局势,荆州丢了,整个蜀汉集团相当于被锁在了益州,伐吴的精锐部队在夷陵死伤无数,而东吴大获全胜,并且抵挡住了魏国三路大军来犯,还不断挑拨南蛮来反对蜀汉。汉嘉太守黄元妄自独立,雍闿,朱褒,高定直接谋反,诸葛亮光是平叛就已经焦头烂额了,好不容易把蜀国内部维持稳定了,还要北伐去扩张缓冲区域。这种情况,我说句良心话,刘备只能选择诸葛亮,而且除了诸葛亮以外,在当时的蜀汉,我真不知道还有谁能稳定住局势。孙策死前也对张昭说过同样的话,因为孙家本身内部局势不够稳定,更何况孙权年幼,当时他所面对的这种情况其实和刘备托孤的情况差不多。“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陶谦当年让过徐州,但是那是徐州人选择了刘备,而不仅仅是陶谦选择了刘备。如果说仅仅只是陶谦一句话,而徐州士人不打算去迎接刘备的话,刘备就算知道了陶谦要把徐州让给他,估计也是不敢要的。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刘表当年让过荆州,但刘备没敢要,为什么?因为没有荆州士人看好刘备,这种情况下,要是真的接手了,曹操一南下,估计马上分崩离析。。。表病笃,托国於备,顾谓曰:\"我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曹操的兖州是怎么来的?如果说没人打算让曹孟德来入主兖州,而曹操还要的话,那估计就是后来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的剧本了。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我并不是说支持诸葛亮上位,诸葛亮就会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如果在没有合法性和支持的情况下取而代之的话,不管是诸葛亮本人还是整个蜀汉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10

此是刘备推心置腹的谈话!“自取”是“你自己做决定”的意思。不是让诸葛亮自己取代刘禅,也不是让诸葛亮重新选接班人,而是说:你自己决定怎么帮大家选择出路吧。言外之意就是:带着所有人投降孙权还曹魏那边更合适,你自己决定吧。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能力和忠诚度都是绝对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