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中国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是什么?

2020-07-23 18:01阅读(61)

中国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是:“天人合一”观关于“天人

1

关于这个问题,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是:“天人合一”观

关于“天人合一”观的解释,众说纷纭,儒、道、释都有论述阐明,《皇帝内经》也有此叙述。有人说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后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就是出自于此;也有人说这是庄子提出来的。

“天人合一”最简单明了的道理就是:人和自然是合一的,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和事都要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这个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2

吃饭要用筷子,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没有之一。

筷子古称“箸”。因为筷子,咱们中国才诞生了阴阳思想、伟大的《周易》、指南针(两根棒棒组成)和天圆地方的思想,让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性区别,从用手抓东西吃,升华到用工具抓东西吃,人类体质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因为用筷子,中国人双手锻炼得非常灵巧,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就由此诞生。


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

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于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

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尼克松不会用筷子,就饿肚子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


这个家伙不会用筷子,看起来就不聪明

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日本卖筷子的

世界各国以筷子为日常饮食工具的,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蒙古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世界各国在骨子里都深受筷子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