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句话你怎么看

“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句话你怎么看

2020-07-23 15:57阅读(70)

“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句话你怎么看?: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老师肯定有真本领,学生一定会喜欢。求知欲望就是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

1

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老师肯定有真本领,学生一定会喜欢。求知欲望就是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感兴趣了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效率就高。

只有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老师,才能想方没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在上课前准备充分,既背教材教法又背学生接受能力。讲起课来生动形象,学生易与接受,成绩突飞猛进。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学生就喜欢。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老师讲的课。

2

这句话我赞同。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针对教师工作的实在话,也符合教师工作的实际。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教师而言,获得了学生的认同和尊重;对学生而言,开启了学生的求学之门,既能入门,便有了学成和深造的机会。也正因此,师生关系可以稳固融冾。

不过,这句话对于现下教师的工作目标“教书育人“而言,只合了教书的要求。对于“育人“尚有欠缺。不过问题也不大,因为“育人“这个目标,也是在教书过程中有机结合,潜移默化而成。所以对教师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

教师应将“教书育人“并重。如果只重教书,忽视育人,便只是“教书匠“。教书可以耳提面命,获得显性的教育效果。育人只能“润物细无声“,“身教重于言教“,起的是隐性的教育效果。当然,育人也少不了直白的说教,但仅靠说教是无效的。读书能够明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在教书读书的过程中,也有“育人“的过程隐含在内。因此,“教书育人“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绝非易事,需要恰到好处的引导和启发,不同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的层次,有其教育规律的特殊性。而那“潜移默化“的育人过程,更具难度,需要“匠心独运“的功夫与境界。有人把教育者称为“园丁“或者“绣花匠“,要求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人文历史学等等广博知识,教学工作具有“弹钢琴“的艺术性,是有道理的。

由此可见,教师的真正本领要求很高,练成不易。笔者这样说的目的在于希望大家理解教师,尊重教师,既把教师当作常人,又不当作常人。

3

感谢邀请。

这句话有道理。对于教师古人定义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做的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同这句话。

教师如果只是教书,不育人,那是教育的悲剧。为什么部分学生在老师严看死管下,还学不好呢?大概就是教师没有唤起他们求知学习的欲望。没有求知欲望,老师课讲得再好,他们学习起来不走心,效果不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感兴趣,教师教起来顺手,学生学得快。那年学校购买了数台电脑,上微机课时,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学生求知欲望“爆棚”,老师不需要强调纪律,学习的内容,学生当堂都消化吸收了。

教师要用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课文时,好多同行都用实物演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水,小石子,师生共同操作,还原“乌鸦喝水”的过程。教师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学生感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教师要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才能输出更多能量,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

社会发展太快,媒体、网络已经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才能厚积薄发,在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时得心应手。

结语:

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是否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在教学数学广角“推理”时,笔者准备充分,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学生答题正确率100%。学生是求知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路人。教师做好了,学生才会少走“弯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是传授知识,最后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提问。

5

谢邀。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做人的工作,是双边活动。所以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一点不假,也没有夸大之词。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要有学生听从于你的教导,工作才有效果,学生不听不为,你就干瞪眼。这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要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将军指挥士兵有奖罚之军令,老师有什么?只有循循善诱学生。要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你得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而读书的道理外,还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老师有人格魅力,就会使学生不令而行,也会信服老师而听从老师的教导。这就是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其实教师的工作是教育和教学的有机结合。离开了育,学生不知为什么而学,怎样做人等,离开了教,学生不知学什么,怎样去学等。真正的好老师是先做到师德高尚,再到在工作中做到教育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老师除了有教育的能力外,还要有教学能力。这就是要精通所教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学习知识之路,以思维之路去获取更多知识。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有的人认为只要读了一定书的人都可以当老师,这是小看了这个行业或是不懂说的外行话。只有教师才知这个工作的难度和艺术性。所以我们的社会要提倡和发扬尊师重教的风尚,善待教育这个行业。

浅见理解,谢网友读者,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6

\"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句话你怎么看?

“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应该是当老师的最高境界。

\"授之以鱼又如授之以渔\"。老师不光教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求知欲。如果学生有了求知欲,那学生就算开启了探索之旅,达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华丽转身,实现了教师导航学生人生的终极目标。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

第一,课本开路,阅读辅助

现行的课本经过多年运行,对学生基知识的学习是很有用的。但课本只是给学生打开了一个小窗口,窗外的知识浩瀚如海洋,需要老师去引导。比如一年级课本的《三字经》,课本只选取了重点的几句。就是这几句话,\"子不学,非所宜\",\"人不学,不知义\",让学生懂得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讲到这里适时插上民族英岳飞少时读书的故事以及五子登科的故事等等。学生知道了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啊!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巜孔融让梨》《凿壁借光》《铁许成针》等书让学生阅读,拓展了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读书欲望。

第二,讲清道理,激发求知欲

孩子小,很多事理不明白,这就需要教师给以讲解。比如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留守儿童背井离乡寄养在外公家里,一年见父母一两次。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摇摇头。我就给他讲打工与上班的区别。最后我告诉他要想上班,就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有了文凭可以在本地找到好工作,一家人就可以常年在一起了。

第三,开展多种活动,激发求知欲

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有裨益。比如我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鸡蛋从高处落下不烂》的探索活动。我先提出问题:鸡蛋从高处落下,怎样做才不会摔烂?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或商讨,或查找,或问家长。活动开始,有的用六根棍困定鸡蛋,有的用软塑包裹鸡蛋,有的用饮料瓶装水包鸡蛋等等。实验结果是用软塑包鸡蛋胜出。这时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家自已去找答案。这下学生上网查,翻书,问家长。求知欲空前高涨!

人生总要树立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总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而实现它的方法唯有读书。

7

谢邀。我是妙笛清音。关于“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与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的问题,我是赞同的。对于这个话题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一、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育名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书只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育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怎样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其实是在讲教师有没有能力,把不愿意学习,不想学习的孩子唤醒,激发起极大的求知欲,引起极大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就是“用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我们很多教师却片面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是老师的最大能力。“这显然有失偏颇。如果光盯着分数,教不出真才实学的孩子。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机器”。建立师生间彼此真诚的信任,奉献教师对工作、对学生极大的热爱,才能激活学生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是双方的,不是单向的所为。这也是教学相长的道理。如果学生不心甘情愿的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从内心排斥学习,也比会有什么好的收效。北宋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说过:“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教育学生而学生不乐于接受,即使强行灌输也没有好处,好比将水投泼到石头上,石头也必定不会吸收水分。现今在石头一般坚硬的土地上,即使用很多的水加以灌溉,它也会立刻干燥的,这是因为它不易吸收水分的原因。

三、教育与教学是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把学生学习的专注力调动起来,兴趣点燃起来,驱动力给激活起来确实是老师的智慧之集大成的体现。一辈子仅会教书是远远不够的,弄明白如何唤醒孩子门的心智,开启智慧之门,才是上策。斯宾塞有云:“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一针见血,说得真好!教育就是用智慧启迪心灵,唤醒学生,激起极大的求知欲的超凡工程。

一个学生喜欢学习,因为对学习产生了极大兴趣;一个教师喜欢教书,因为对教育有了崇高的追求和无限的热情。所以,师生之间形成默契,彼此信任,我们的教育才能碰撞出灿烂的智慧火花,才能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教育是用智慧启迪心灵,唤醒学生,激起极大的求知欲的超凡工程。。

8

老师的真正本领在于让学生轻松学会。同时100分,你班学了100小时,我班学了10小时,两个班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不一样的。

所谓的好老师,不只是升学率,不只是高分。还要加作业少!老师能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让学生学过就会,课下不用花太多精力,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9

这句话见解深刻,抓住了教育的真谛和本质。

曾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兴趣和爱好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和爱好则事倍功半,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则事半功倍。而要让人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就必须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可见,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掷地有声。

可以说,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可以参照他是否在课堂上能唤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求,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憧憬。有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并内化成其不断学习、追求上进的巨大动力,把学习求知当做成自身的职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这是教育中多么重要的环节啊!

所以,一个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应该算很不错了,最起码说明该老师能阅懂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实践教育的重要步骤和环节,使课堂真正变成探求知识的海洋。

10

此一时彼一时,时代在变化,老师的角色也在变。在过去,老师的角色就是把书教好,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负责学习知识;现在,老师需要了解文化知识以外的知识,学生自己在决定是不是愿意学习。强迫孩子学习的方法已经失去效果,孩子们也逐渐失去了那种豁然开朗、“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学习快感。


对此问题,我的看法是: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老师们都不“认识”班级里的学生,那对他的教育还有用吗?求知欲望又何从谈起?

01老师们要面对5个的问题

问题一,老师与学生的冲突

1)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抵触”学习,老师们还没有掌握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抵触学习的情绪。

2)老师们面对的是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在自己原生家庭里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质。

3)老师们需要花时间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否则就将面对各种“麻烦”学生。

4)孩子们来学校学习的4个目的:

  • 现在很多的孩子来学校不是因为喜欢上课,甚至也不是因为喜欢老师,这非常可怕。他们到学校来,只是因为可以和同伴在一起——北京十一学校总校长李希贵语
  • 现在的学生来学校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挑战老师的权威,以“折磨”老师为乐趣。
  • 有些学生学习的目的是错误的——为了比别人强,为了以后赚更多的钱。
  • 少数学生上学是纯粹的为了学习,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5)很多老师还在继续使用强制学生“听话”的和分而治之(好学生,坏学生)的老方法来面对学生。这样的老师对自己权力和威信的兴趣已经远大于对学生求知欲的兴趣。比如说,近期刚刚发生的朔州某小学六年级毕业班老师因为有学生没给她送花就大发雷霆之怒,怒斥学生和家长一事,直接上了头条热搜。


问题二,老师与家长的冲突

1)孩子一旦交给了老师,很多家长就不愿意再承担起改变孩子缺点的责任,一股脑的都推给了老师和学校。家长们因为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自信和无知,导致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

2)家长们把孩子成长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师身上,希望老师教的好,希望孩子因此学习成绩好,希望老师能改变孩子的缺点等等。

3)老师们更多的是给家长提要求,而不是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老师与家长在互相推卸责任。

问题三,老师与学校的冲突

1)学校把老师的幸福感放在首位了吗?一个老师如果过得不幸福,怎么可能塑造出幸福心灵的学生?

2)很多校长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儿童心理学训练,他们还在用传统的惩罚式方法来维持学校的纪律。当他们夹在老师和学生的矛盾中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老师。


问题四,老师与自己的冲突

1)老师们在被传统教育方式束缚着,同时又处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中,他们在挣扎着。

2)老师的权威不断受到学生的威胁和挑战。在现在的社会情况下,老师的权威不再获得学生的认可,相反成为学生们挑战的目标。更为痛苦的是老师还在坚持时自己为孩子的权威。

3)老师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和培训,他们并不了解儿童心理学,并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理解孩子的行为,并且指引孩子改变的方向。因为现在很多的问题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孩子的“情感上出现了疾病”。

4)老师们能否接受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能否给予学生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5)老师们能否正确面对个人的价值观、威信和社会地位?从这些恐惧中解放出来,真正的接纳自己。这些一旦做起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03

总结

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让现在的老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需要全方位的考虑孩子的行为和目的,需要和孩子先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需要学习专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需要分析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需要“因材施教”。

最后,我想用北京十一学校总校长李希贵的一段话来作为今天话题的结束: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独特观点(第118篇)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们可以带着勇气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经验和你一起,我们共同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个有温度的答案。

谢谢持续关注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