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在古代边远的地方,皇帝换了人能被百姓及时知道吗?

在古代边远的地方,皇帝换了人能被百姓及时知道吗?

2020-07-23 13:05阅读(95)

在古代边远的地方,皇帝换了人能被百姓及时知道吗?:先说答案,不一定。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曾说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1

先说答案,不一定。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曾说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按照桃花源居民的说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太元(376年-396年)是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桃花源与世隔绝差不多600年。

虽然说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虚构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还是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

而且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有这样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鹿子霖去交皇粮,才知道皇帝没了,改朝换代了。


而且在古代,交通不发达,资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很多朝代皇帝对那些老少边穷的地方的控制力是可以说是很薄弱的。别说换了皇帝,就是改朝换代都不一定会知道。而且很多政权持续时间很短,换皇帝跟走马灯似的,所以我认为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例如五代时期(907-960),53年时间一共更换了五个朝代(梁唐晋汉周),13个皇帝,而且五代时期是中国少有的大乱世,军阀割据,战乱频发,换皇帝改朝换代边远地区不知道不是很正常嘛。而且还有一点,有的皇帝在位时间很短,例如明朝的明光宗朱常洛(在位29天就挂了),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十个月),像明光宗,我觉得很多地方,可能光宗即位的消息还没传达到下面去,光宗就挂了。

下面随便举个民国的例子吧

《聂荣臻回忆录》第十二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2

古代的皇帝属于封建时期的最高领导,是独裁专制的代表人,把天下当成自己的家来经营,偏僻地方的老百姓,真正的是山高皇帝远,往往不知道谁是皇帝,这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

3

不能。古代没有电话、网络、邮件的传播方式,只有依靠驿站等方式来传播信息,因此在边远地区的人就很难能够及时得到消息,导致古代皇帝都换了,而边远地区的守军和百姓都还不知道,但是政府会最快速度把消息传递给边防守军的。

在洛阳博物馆内有一块宋代古墓墓志铭,在墓志铭的落款写着宣和八年等字。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使用时间是公元1119年至公元1125年,总共才用六年,而墓志铭却是宣和八年,这就说明当时写墓志铭的人还不知宋徽宗已经把皇位禅让给他儿子宋钦宗了,宋钦宗改的年号是靖康。

考古专家在吐鲁番发现唐朝西域守军的遗址,在遗址内发现当时守军使用的年号竟然是广德四年,广德是唐代宗的年号,使用时间是公元763年七月至764年十二月,共两年。

唐朝当时西域守军没有变更年号是因为河西走廊已经被吐蕃趁安史之乱占领了,他们驻守的地方已经成为了飞地,唐军为了与内地取得联系,派出众多小分队,大都被吐蕃截杀了,或者困死于沙漠,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一队人马,躲过了吐蕃的追杀,穿越了沙漠,终于在768年到达了长安,当他们踏进大明宫时,迎接他们的皇帝不是唐玄宗,不是唐肃宗,而且唐代宗当时的人们都以为西域已经丢完了,他们告诉皇帝,西域还在,将领们还在苦苦坚守,满朝文武大臣闻之无不动容。

唐代宗高度赞扬了他们,但是当时的唐朝已经无力经营西域了,西域坚守的唐军在孤立无援坚持了45年,公元808年,吐蕃数万大军进攻唐军驻守的地方,节度使郭昕率领最后千余老兵壮烈殉国……(郭昕将军是郭子仪将军的侄子

4

答案是:可以被及时知道。百姓一般是通过朝廷「颁正朔」,天下「奉正朔」这种操作知道江山易主、王朝改姓的。

所谓「正朔」,正即正月,朔是月初,正朔是指新一年第一天,一般指代历法。所谓「颁正朔」,也就是王朝确定历法并向统治区和诸藩(周边纳入朝贡体系的政权)「颁赐历日」的过程,因为这个动作常与王朝鼎革、皇位嬗替相衔接,王朝也会同步发布皇帝的年号,也便衍生出王朝更替的意义了。因此,所谓「奉正朔」,也就是遵从奉行王朝的历法和年号,表示对王朝的效忠和拥戴。

古中国以农为本,历法又是农事最重要的依据,是国家秩序的象征。

宣布正朔,是确定天下时序一统的大事,也是昭示国家秩序从此砥定的最重要信号。

《周礼·大宗伯》述太史之职在于「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尚书·甘誓》记载夏启亲征有扈国,其问罪理由首先就是「怠弃三正」。奉正朔被认为是诸侯认同中央王朝权威的重要标志。有扈氏因为不遵王化,不奉正朔,就被认为是怠慢失礼,挑衅夏王国权威。

当「正朔」脱离了它的计时意义,蜕变为一种制定时间节律的统治权象征,那么,隔百年变更一次历法就成了与王朝更迭相伴始终的「常态」——

商代夏,改夏历十二月为正月,改「以天明为朔」为「以鸡鸣为朔」。
周代商, 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又将「以鸡鸣为朔」改成「以夜半为朔」。
到秦朝,又改夏历「十月为正月」。
到汉朝,汉武帝颁定《太初历》,重新又改回了夏历「三(寅)月为正月」。

以上,就是著名的「历法建正」:夏历建寅、商历建丑、周历建子、秦历建亥,汉武恢复夏历建寅。

唐经学家孔颖达言:「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 示从我始,改故用新。」于是,有些开国皇帝为显示革故鼎新,为改而改,总喜欢在历法上做手脚。

明太祖朱元璋颁新历名曰《大统历》,其实便是将元朝的 《授时历》改了下名称。

皇太极征服朝鲜后,要求李氏朝鲜弃明投清,尊清朝为宗主国,奉清为正朔,改当年崇祯十年为崇德二年。但朝鲜阳奉阴违,除部分上行清朝文书外,许多公文或私人著述中保留崇祯或永历年号纪年达两百余年。比如下面这位忠实“明粉”——朝鲜李朝晚期大儒崔益铉(1834—1906)。在即将去世的1906年1月20日,崔益铉前往忠清道鲁城阙里祠祭孔。在祭文中便用了“崇祯二百八十七年”来计算时间。

可见,从是否改行正朔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心对政权的认可程度。朝鲜被默许在民间沿用明朝纪年,是奉正朔的一个特例。清王朝宅兹中国后,对朝鲜这种明显悖逆情状的动作缄默不语,很奇怪,由此也有许多有趣的研究。我比较认同的观点是,除了清王朝对藩国故示怀柔之外,也有自身本就是屏藩出身,实质得国不正,不愿和藩国在礼仪上纠缠横生枝节。朝鲜能安定就是最大的顺从。

所谓「天子谨于承天,诸侯凛于从王,皆莫大乎正朔。」(《书经衷论· 甘誓》)改正朔,颁正朔,奉正朔,三者环环相扣,天下由此知道,当今皇帝虽永远万岁万岁万万岁,其实已经改姓或者换人了。

5

在古代官僚系统最基层就到了县级,再往下到了村里就是宗族自治。

所以如果皇帝驾崩,新君上任,肯定是会有诏书下达到县一级的,也就是说县里的人肯定是会知道的,但是确实非常偏远的地方的老百姓一般是不知道。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按人丁交税,也是按人丁抽兵员、徭役,所以在古代隐瞒人口的事情很多,有的家庭在一些地方活不下去,只能搬到偏远的山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所以你说这种事肯定很偏远的,老百姓有一些是不知道的,但是大多数的老百姓肯定会知道。因为皇帝换了以后,一般年号也要更换,年号这个事非常重要,因为涉及到纪年。打个比方,比如某年某月你教了税,这时候年号就会写某某几年,所以你这个年号一定是要知道的,

6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换皇帝这么重要的信息竟无法充分传达到基层。从历史制度与当日状况可以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这个怪现象竟是必然出现的。

为简化内容,先分析大一统的和平年代,仍要涉及几方面的问题。

1-换皇帝的程序

2-邮驿的状况

3-历书的刊布

4-地方的行政效率



皇帝轮流做,但具体是怎么换的?先熟悉一下。

无论是按部就班的太子即位,还是弑君篡位,第一步都是一样的:劝进。

群臣联名上书,劝新君即位——新君必须推辞不接受;

再劝进——再推辞;

三劝进——三推辞。

推让三次之后礼仪才完成,感觉不是人人觊觎的皇位,而是孔融在推让大梨。

“三以天下让”,这个步骤永远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次劝进,新君就毫不客气一口把大梨吞了。

此后是一个冗长复杂的即位程序,就不赘述了,其中最主要的步骤是南郊祭天,一般的说法:“郊天”之后就算是天子了。



完成换皇帝的仪式后,新皇帝要发个即位诏书,这是要昭告全国的。

怎么发呢,通过全国的邮驿系统。(邮是文件的传递;驿是人员的传递)秦汉统一以来,凡和平年代,都有遍布全国的驿传(驿是驿馆,传是马车)。以清代为例,即使是福建云南那么偏远,加急十天之内也到了。但发下去也没用,只是各级地方政府知道换皇帝的事,老百姓根本看不到这个即位诏书,还是不知道换皇帝。

明清以来,实行次年改元,就是换皇帝当年在年号上不体现,边远地区的老百姓当年未必能知道新皇帝即位。

对老百姓而言,换皇帝不是什么大事,本来一辈子都没必要知道。但年号却是避不开的,最晚到转年,年号是要更改的。

老百姓至少有两个途径要接触到年号:

一是缴税时,所有完税证明上有年号,看到税单上换了年号,那自然就知道换皇帝的事,但土地所有者才有纳税的资格;

二是历书,俗称黄历,黄历上也有年号,这才是对广大群众而言的换皇帝通知。皇帝在这一点上没有犯官僚主义错误,他很清楚黄历的巨大意义,所以所有朝代历书的刊刻颁布都是国家大事。



从秦汉到宋元,历书的编订都由太史负责,明清则转为钦天监负责。

最早唐代开始有官刻的历书

以清代为例,封面格式是这样的:“大清乾隆某年钦颁时宪书”

今年二月钦天监进呈明年的历书,由礼部审批通过后,在四月发向各省的布政使。各省的布政使分别刊刻历书,并且加盖“钦天监历日印”,每个布政使都有一颗。必须盖了这个印,才是合法的官刻历书。没有印的一律算私刻历书,刻印传播者,砍头。布政使刻好书、盖好印,存着。等到十月初一,皇上正式颁布历书,然后各省的历书才能卖。

常有“奉正朔”这个说法,正是正月,朔是初一,特指十月初一,说的就是这个十月初一的颁布历法。像周边奉中华正朔的属国,这天也是要赐予历书的,比如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十月初一颁布历书时也是要赐给他们若干复本的,北京颁布的历书差不多相当于古代亚洲的格林尼治黄历。

这个黄历,明代叫大统历,清代叫时宪历,乾隆以后为避弘历的讳,改叫“时宪书”,沿用到宣统。

但也有弊端:假如皇帝当年年底前死了,印好的明年历书就都浪费了。皇帝死得越晚,布政使改印历书就越是手忙脚乱。有时候物力不足,或是远远地区没收到通知,索性就不改,直接发下去了。

导致这些历史上不存在的年号年份出现,比如下面这个光绪三十五年

遇到这样的情况,老百姓要到两年后的黄历上才能看到换皇帝的变化。



历书发到州县衙门之后,还有一个问题:最后一公里。

古代的邮驿制度很是完善,官方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但类似今天快递公司面临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古代也是一样,在发达地区,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很低,在蛮荒地区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很高。能否完成这最后一公里的传递,这取决于地方的行政效率。

和平年代,在内地州县邮驿畅通,但在边远地区,未经改土归流的土司辖区,官历的颁发肯定会有较长的延时,更何况少数民族还有自己民族的历法。

题主所说的边远山区大多是土司州县,与内地州县语言风俗完全不同,换皇帝真心是没关系,换土司才是大事。

以上所述,只是大一统的和平年代。战争,灾荒,割据,造反,都会很容易导致基层群众甚至地方政府不知道换了皇帝的情况。因为战争地方割据的缘故,历法不统一是很常见的事情。皇帝死后,在边远地区年号被沿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例子都有。



题主所说的桃花源当然是虚构的,但现实中存在类似的情况。当时中国北方已经沦陷,人民聚成许多坞壁自保,类似今天福建的土楼民居,但大得多,几万,甚至十几万人,自成一体。对住在坞壁的人来说,坞主的更替才是大事,皇帝的更换是无所谓的。



最后总结一下“偏远山区有人连皇帝换了都不知道”的原因:

1-即使正常的情况下,不很偏远的地区,黄历的滞后会导致老百姓要在一到两年后才能知道换皇帝。

2-偏远山区实行土司制度,官历和公文都发到土司为止,不会往下传达。

3-如果是内地州县所属山区,发生战乱导致邮驿不畅通,官历不能及时传达到州县,或者到了州县后无力向下传达。

4-中央过于混乱,本年没有公文或历书传达给地方,那肯定是短命朝廷,不知道也罢。

7

这个我估计选的百姓真的不知道。你以为和现代一样这种大事能够直播么!除非有大事发生。一般太平年代老百姓也不会关心这个,在古代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谁关心谁当皇帝!你想想在古代往当地派官都要拿着朝廷的信物和印章才能到当地任职。你试想一下老百姓怎么会知道谁当皇帝!我估计在太平盛世你就是换了朝代远的百姓都把一定知道!

8

不能。

在古代,交通信息交流不发达。虽然在秦汉以后,各地方已经设置驿站,但是驿站是专门的官方通信渠道。

通过这些官方渠道信息,这各个地方官员能够知道这些信息,很难很及时的传达到每个地方,让每位普通百姓知道。甚至他们是不知道已经换了皇帝的。

甚至有些王朝生命周期比较短,老百姓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王朝就已经灭亡了。

9


古代边远的地方,官方信息并不闭塞,换皇帝的国家头等大事,很快就会传达到的。

古代限于科学技术水平,通讯技术不如现代发达,但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通讯系统。

古代的通讯系统,也是相当完备、有效的。

一.驿站,古时类似于现代的邮政局兼招待所,但不受理民间业务。

汉代起,地方政府驻京办称“邸”,定期将皇帝、朝廷公文,制成“邸报”,派信使经驿站传送地方政府。

古时,在中央政府联系地方的交通沿线,设置驿站,由官员驿丞管理,配备马匹、车辆、舟船和驿卒,朝廷下达、地方上报公文由驿卒驰递,遇有加急公文,限定送达时限,昼夜急驰,不得有误,误者当斩;遇到换皇帝的超特级加急信息,还用说吗?

大家熟知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原是驿卒,可笑吗?大明帝国竞然毁于一个小小驿卒之手,相当于今日之邮政局邮递员!

二.驿站,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政府招待所,接待公务出行人员,明代著有《徐霞客游记》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曾有军队朋友送给通行凭证而公费旅行。

大家看地图,黑龙江省境内现有一站、二站……直至二十几站的数条连线地名,就是古驿站留下的印迹。

现在,各地有不少古驿站地名及建筑留存,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尚有保存较好的鸡鸣驿站。

仅供参考。

10

古代皇帝驾崩归天,新皇帝登基,是任何帝国头等大事。和每个人的利益相关,消息会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到帝国每个角落。古代新皇帝登基后,除了大臣知道,那老百姓是否知道有新皇帝,或叫什么?

正常情况下来说,新皇帝登基是有一套礼仪制度的,有专门的人负责这件事,基本所有的大事小事都是礼部在负责,礼部的职责之一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昭告天下,尽量让消息传到朝廷的每一个角落。一般都是通过行政体系来传播,一级一级的往下面发,收到消息的人要在所在辖区张贴告示。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弟弟赵匡义为避皇讳,改名字中的匡为“光”, 就成了赵光义。康熙皇帝名为爱新觉罗.玄烨,为了避玄烨的讳,把当时的玄参改为元参、唐朝李玄霸改为李元霸。更夸张的是官员把神仙谱中的玄武荡魔大帝改成了真武荡魔大帝。皇族和神仙尚且如此,普通百姓会更加关注皇帝名了,不但现在的名字要改,祖宗的名字都要避讳,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改朝换代的事情会快速的通过各种的告示告知,当然百姓们除了对新皇的关注,除了停止一些的活动,新皇也会发布一项命令,就是如果和新皇的名讳相同的话就要立即更改,而且还会释放一些犯人或者是减除一些他们的罪刑,而一些要面临死刑的人一般会被释放。还有就是新上任的皇帝也会在当年减少一些税率,这样还显示出了皇帝的仁慈与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