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有必要让孩子见人就叫叔叔、阿姨之类的吗?

有必要让孩子见人就叫叔叔、阿姨之类的吗?

2020-07-23 09:58阅读(71)

有必要让孩子见人就叫叔叔、阿姨之类的吗?:这要看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了。就是说他将来要干什么,职业取向需要性格特点支撑。如果经商,必需让孩子学习练嘴,嘴

1

这要看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了。就是说他将来要干什么,职业取向需要性格特点支撑。如果经商,必需让孩子学习练嘴,嘴巴要甜,喊人要有亲切感,看见摆地摊的没,就那种。如果你想让他成长为很有前途的公务员,必须让他学会庄重,不轻易开口,叫做贵人语话迟,不轻易表态,稳重持诚老练。如果你想让他进娱乐圈,必需培养他双重性格,即嘻皮+装逼,否则难进入其行。总之因人而定,定向培养,总觉这么说有点庸俗,但很适用。其实吧,小孩子嘴甜点好,长大会交往,善于勾通,人脉就好。培养个好性格,孩子终生受益。

2

看问题看核心,做事情抓根本。

有了这个意识,便不易被生活中的表象所迷惑。

教孩子叫人,根本目的是教育孩子有礼貌。

而礼貌的根本是什么?

“礼者,敬而已矣。”----《孝经》

礼,核心是恭敬。人们常说“这个孩子没礼貌!”,就是说他心中缺乏对他人的尊敬之心。

想让孩子有礼貌,就是要让他心中有对他人的敬心。

此图为我女儿成人礼照片,恭恭敬敬

而“敬”的核心,是“诚”

何为诚?“无妄而谓诚”。去伪存真,为“无妄”。

不再展开说。

提问者至此一定已经明白:多在孩子内心的纯净、无妄方面教育和影响他,形成孩子真诚良善的气质。他自然就懂得了如何正确与他人相处,会获得良好的人际环境。

这才是你想让孩子“见人就叫叔叔、阿姨”的根本目的。

如果孩子内心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状态,反而外在的表现也就不必刻意。

因为人和人的交往,最终是靠心,而不是嘴。

一个虚头巴脑、油嘴滑舌的孩子,嘴再甜,别人也能感受到他的不可靠;一个内心纯朴良善的孩子,再笨嘴拙舌,他人也愿意与之亲近。

孔子在回答弟子关于“礼”的提问时,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啥意思?——“讲求礼仪,与其追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办理丧事时,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发自心底真正的悲伤啊。”

你看,孔老夫子是不是跟我说的差不多?

在此再多说一句:要想培养孩子的诚,做为父母,你们是如何做的,至关重要。这就是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仅就这件事而言,如果你教孩子叫人,潜意识里是想让别人夸你孩子有礼貌从而满足的是自己的虚荣心,那就已经南辕北辙。久而久之,不仅无助于孩子的“诚”与“敬”,反而助长了孩子的“虚”和“伪”,适得其反。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终归是父母自己的教育。

有点啰嗦,您凑合看。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还算“靠谱”,关注“夫复何言”吧。

3

三代能出一个富豪,但十代出不了一个贵族。

贵族,在我国叫大户人家,他们贵在什么地方?有钱吗?绝对不是。他们比别人珍贵的是文化传承,家族教育。我国古代出名的大户人家多了,杨家将等世代忠良的家族太多太多,为什么能几乎每一代都出人才,还不是因为教育,古代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自己的家族办的学堂。家族精神代代传承,这可不是空话。这里面的精髓就是教育及传承。

在我的家庭教育中对小孩对大人的礼貌称呼是第一位,所以让孩子见人就叫叔叔、阿姨之类是孩子礼貌教育的第一步。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在西方国家,英国的贵族教育是孩子的教育典范。

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对孩子身教的作法会对子女成长大后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及工作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付出的良苦用心。所以对经历的良好教育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应验了古人:三岁看七岁,七岁看终生的说法。

4

记得小时候碰到一些不熟悉的父母的同事或朋友,父母提醒我叫人时,我虽然也会听话的叫,但一直觉得挺尴尬的,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后来带着我的孩子在德国生活,看到德国成年人跟孩子打招呼的方式,才解了我儿时的困惑,就应该这样才对嘛!

在德国,大人见到孩子,都会先主动伸出手,弯下腰,平视孩子,然后跟孩子握手,问好,不认识的会先主动介绍自己。然后孩子也会跟大人握手,问好,介绍自己。

孩子会觉得自己得到尊重,同样,以后他也会这样对待别人。

还有一点我印象深刻,在德国,比如我给一对骑自行车的母女让路,妈妈会带头说:“谢谢!”,孩子也会跟着说“谢谢!”无需提醒,因为妈妈就是她最好的榜样。

虽然国内有些文化不同,但是我个人的几点建议是:

1)你可以私下跟孩子讲,比如见到爸爸妈妈的朋友要打招呼或者一会我们去XXX家,到时你要叫XXX阿姨等等。以免去当面提醒的尴尬!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如果是孩子不认识的人或者孩子没有叫人,父母可以说:“这是XXX阿姨,妈妈的朋友”等之类的介绍。而不是只是生硬地提醒孩子快叫人!

孩子见人能主动打招呼当然很好,但是我觉得大人是成年人,不是更应该做好榜样吗?有些孩子见人不叫总是有原因的,父母应该跟孩子聊聊,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

我是@绿水涛涛 ,留学新西兰,养娃在德国,一边养娃一边看世界,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育儿观,世界观,喜欢我你就关注我!

5

非常有必要。我们常说,要把孩子教育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晚辈向长辈问好就是传统礼仪的一部分。对于这个习惯家长要有意识的去培养。

在我们老家,哪怕是成年人,别管你在外边混的多牛,开的车多好,见到放牛的老头也得迎上去笑呵呵叫一声“大爷”,否则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如果孩子不向长辈问好,那就是父母的失职。

我家孩子很害羞,安静得就像家里没小孩似的,但是不论到哪里,她都特别受欢迎,换新环境,去幼儿园,都适应得很好。一开始我也很奇怪,后来我发现了我家孩子的优点,就是嘴甜



首先在孩子小的时候,带她见到我们夫妻俩的朋友和农村的亲戚时,我们都会为她介绍“这是xx阿姨”“这个得叫三爷爷”,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孩子也觉得见人要打招呼很正常,不打她自己都不好意思,有时候忘了叫什么还会偷偷问我。

之所以我家孩子这么喜欢和人打招呼,是因为每次和人打招呼以后,对方总得不论是礼节上的还是真心实意的,都会把我女儿一顿夸。

夸有礼貌,夸文静,夸模样可爱,夸个子高,夸得这个小妮心花怒放,谁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赞扬呢?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爱打招呼爱笑的性格。



可能大家在带孩子时会发现,对于打招呼的行为,有些孩子表现得很抗拒。如果他不爱和人打招呼可能是觉得不好意思,张不开嘴,就好像成年人的社交恐惧一样,这时就要多鼓励他,多夸夸他,让他觉得和人打招呼是一件很棒的事。

我家孩子唯独不和一个邻居打招呼。我发现后问她为什么,我家孩子表达能力已经很好了,就和我说之前好几次和那个叔叔打招呼都没有得到回应,觉得很不喜欢他,对此我也没有强求。

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心事和思维,有时候他不愿意做一些事肯定是有自己的原因,这个时候不能强迫他做不想做的事,容易激起孩子逆反心理。和孩子沟通一下,倾听他的想法,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商场里,=我家宝宝的幼儿园小朋友认出了我,孩子上来就亲亲热热叫了一声阿姨,当时真是暖得我心都要化了,嘴甜认亲的孩子谁不喜欢?更让我觉得教宝宝打招呼很有必要,你也希望你的孩子变成这样一个受欢迎的好孩子吧?

我是@木莲妈妈,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我的育儿经验,关注我每天分享实用的育儿小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6

这个,我觉得不一定吧!真得分情况。跟你们家熟悉的人,亲戚朋友,邻居,这些人,让孩子一定要叫人。还有,你们要别人帮忙,也一定要叫。在公共场合,跟你们打交道的人,也一定让孩子叫人。

为什么分场合了?我以前本着只要认识,(这里指在同一小区住,不常交往的人)我都让孩子叫人。结果有几次,孩子热情的叫了叔叔阿姨,结果人家淡淡的点点头,爱理不理的样子。还有一次,孩子看见走在我们前面的同小区的老大爷,于是走上前去叫爷爷,结果这位老大爷好像在想什么?被儿子吓了一跳,然后应付似的摆摆手。所以有些时候,没必要让孩子见谁都叫。人家当时也许在想事情,或者人家根本不喜欢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

就是这样。记住,亲戚朋友,及同一个小区很熟悉,经常来往见面的人,一定让孩子叫人。其他不熟悉,不打交道的人,可以不必让孩子个个都叫。这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7

我孩子见到长辈都主动礼貌的打招呼,久而久之,孩子仍自然的打招呼,可大人们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孩子大些后就觉得尴尬,我过后都会再给孩子解释一下,礼貌是相互尊重。我们成年人要言传身教,主动与小朋友打招呼,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

8

前些天我们家为这个孩子该不该叫人的问题发生了争执,甚至还搞得的大家都不是很愉快。

晚上吃饭的时候晓晓奶奶说“晓晓现在怎么回事,怎么出去不爱叫人了?!”我接口道“其实本来就不应该强迫孩子叫人。”奶奶反问“为什么?!孩子不叫人多没礼貌,难道不应该教孩子有礼貌?没礼貌的孩子谁喜欢?”我说“孩子现在还小没有什么礼貌不礼貌的概念,叫了人也不代表她就是有礼貌的孩子,而且小孩子有时候见到生人很害怕,不愿叫是正常的……”当时我具体说了什么现在也记不太清楚了,也许自己说出来的话也没什么条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奶奶还说“后来人家都走大老远了,晓晓才开始叫人,才说阿姨再见!”奶奶当时说晓晓“人家都走远了根本听不到了才叫有什么用啊”我记得我当时说“没必要为了取悦他人而让孩子叫人。”奶奶当然是反驳我,觉得我说的话很没道理。其实如果换了我,我还会表扬晓晓,因为她已经做到“有礼貌”了,她知道别人离开要说再见,她知道这个礼节就够了。虽然是在人后做的,只要有这个意识就是好的,干嘛在乎别人是否听到?!如果只是为了让人家听到那不是取悦别人满足大人的心理需要同时为了让我们有“面子”又是什么?!

要知道小孩子见到自己不熟悉的成年人会紧张会害怕,孩子心理也要有个适应过程,这需要时间,让孩子见人马上就叫真的是有点为难孩子,同时成人很少愿意给孩子更多时间就已经匆匆离开了。

我和晓晓奶奶各执一词,晓爸跳出来说“叫当然还要叫的,不过就是别强迫而已。”晓晓奶奶也说“是啊,没强迫她啊,就是这个意思。”我虽然当时很不服气,但我也没有更好理由去说服大家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其实我也在迷惑中。

在回家的路上晓爸责备我太过“较真”,说“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好争论的,你为什么不让孩子叫人?我们本来就是礼仪之邦,让孩子有礼貌是应该的,你的那套理论连我都说服不了,更何况老人呢!”然后又说我别没事找事什么的,我开始有点生气,感觉我很冤枉,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但转念一想,我这个人就是这么个样子,说话不懂得婉转,直的像个炮筒子,自己却不知道,再加上我那副“有理就要声高”的态度,估计不管我说的有理没理,别人也接受不了。不管怎么样,这样的争论的确没有什么意义啊!

教孩子有礼貌我并不反对,我反对的只是方法,好像争论到最后成了要不要教孩子有礼貌这个问题了,完全就是跑题,连我也跟着绕进去了。我的观点是要教孩子有礼貌而且这很重要,但礼貌不是通过叫人这种表面功夫就能做到,让孩子从内心明白礼节的必要。教育孩子就是要细水长流,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可能很多东西要等很久才能见到效果。做家长的我们如果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还怕孩子没礼貌吗?

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书中讲到他们巴学园里的故事,说在学园里面从来不要求孩子叫“老师好!”而是要求所有的老师见到孩子都要主动说“你好”,你想想时间长了,孩子还会见了人不言语不打招呼吗?

孩子其实是最善于模仿的,你给了他们一个好榜样,他们就会去学好的行为。这样培养出来的礼貌才是真正的礼貌。所以我想应该给孩子时间去模仿去学习,不要为了一时的“面子”让孩子只是学会“表面的礼貌”。

书中还说到“一些成人都要教孩子懂礼貌,见了所有的叔叔阿姨都要问好,临走的时候还要说再见。其实我们调查了一下,所有的孩子对这件事情都痛苦万分。”

看了这段话我就在想,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可是我们都做了什么?!在我们成人眼里这么件小事,却让孩子如此沉重。如果让孩子叫人会刺伤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那么我宁愿不要!

还是先从叫人这件事说起,晓晓从会说话开始就很喜欢主动叫人,见到人家就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她主动和人家打招呼很多时候人家都给回应,但也个别人不理她,那时我还担心遇到这种“冷漠”人,会伤害晓晓幼小的心灵,后来我发现其实别人回不回应对晓晓来说根本不重要,她就叫着玩,叫着高兴而已,于是我释然了。

晓晓奶奶曾经为此事特别高兴特别自豪,总是美滋滋的夸赞“你看看晓晓多有礼貌,上哪儿找这么懂礼貌的好孩子啊,现在好多小孩都不叫人,家里人也不教,真是!”我心里明白晓晓这哪是因为礼貌才叫人啊,她是因为喜欢叫才叫,等她大点儿新鲜劲一过就不会这么爱叫了。

其实晓晓奶奶这种想法很普遍,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包括以前的我。有了孩子之后,开始关注育儿理念及家庭教育,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才明白不是孩子没礼貌,这件事本来就强孩子所难。

我也是真正体会到了“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幸运的是晓晓有个努力上进的好妈妈(呵呵,自夸一下),愿意和孩子一起重新成长。可是她的爸爸却还不知道做好爸爸是要学习的,她的爸爸有很多观点都很迂腐,怎么和老人总一个观点啊?晓晓希望她的爸爸也能重视起来,关于孩子的教育没有小事,所有的细节都不能忽视。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些其他的事来,我们每周去爷爷奶奶家三次,当然他们的育儿观点和理论和我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估计在中国90%以上的家庭都是如此),开始我想都是小事,所以一般我都视而不见,只要我自己按照我自认为正确方式来教育孩子就好,反正孩子基本都是我带,何必为些鸡毛蒜皮的事闹的家里不愉快呢?!

慢慢地我发现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只是牵扯到我自己,那么我选择沉默无所谓,但如果涉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么任何一件都不是小事!比如孩子磕了碰了,爷爷奶奶都帮孩子打地打东西出气,而我从来不这样,尽管如此,晓晓还是学会了打一下碰着她的东西才满意。比如老人听不得孩子一声哭,为了让她不哭总想法子“骗”孩子,我觉得从长远来讲这样对小孩的成长不利,我不主张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

为了让大家能用统一的方式对待孩子,我很苦恼,怎么每次都是我孤立无援呢?!和晓爸谈过,虽然他表态科学养育孩子没错,但到具体问题时也是意志不坚定,或者对我的观点总是表示怀疑。其实我觉得老人无论怎么样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需要晓爸的支持。我建议他多看看育儿方面的书,结果他也只是表面应付,哎!

该不该让孩子叫人呢?我觉得等孩子大点明白了道理又有大人做好的榜样自然会叫的,比如晓晓现在就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要说“谢谢”,我们主要还是示范。我要做的是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我不会为了自己的面子去让孩子做任何事。

9

个人看法是觉得很有必要的。小孩子叫叔叔或者阿姨。不只是一种礼貌的体现,更是获得其他人好感的一种方式。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情商。

  • 小孩培养是一辈子的事情。甚至于说小孩培养是一种事业,从小就让他懂得礼貌,对他长大以后形成一种习惯。处理方式和待人接物形成了一种尊重别人的特质,
  • 于微处见真章。一个开口就说:“喂,这个帮我做一下。”与另一种说辞,“叔叔,这个您帮我做一下。”接收到这两种信息,第2种的说辞肯定让人更为容易接受。
  • 人生的路途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对于孩子来讲。一个懂礼貌尊重他人的孩子,肯定在社会与学校中更容易被别人所接受。他所得到的别人的帮助也会更多。人际关系也更为融洽。
  • 像我们家的小糖豆我们对于他尊重意识从小培养,不止于见到大人叫叔叔或者阿姨、姐姐或者哥哥。还要培养他对于他人的一种尊重,对世界与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热爱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培养他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将来的自己由他们自己创造。但是前期的基础搭建应该由我们为他搭建好。

10

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有必要让孩子见人就叫叔叔,阿姨之类的吗?

我的观点是:没必要

我自己的经历,从小就被要求热情主动的打招呼,我很排斥,就被家长贴上了内向,不爱说话的标签。我也不负父母的标签,以至于长大后,真的就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往往很局促紧张。

凡事出于孩子的自愿,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强迫之下,孩子往往会有更大的抵触情绪。

我们先问下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打招呼?

真的是为了教孩子什么是礼貌,还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面子?我觉得后者的原因更大一些,在熟人面前,孩子一声阿姨,叔叔,对方会夸孩子真有礼貌,这时候内心的自豪感悠然而生,觉得倍儿有面子。

我是一名三岁孩子的宝妈,我的孩子在家就是一小话唠,一出去,小区碰见熟人,我说叫叔叔,阿姨,我儿子基本是不说话,就要走。一开始,我会尴尬的笑笑,解释说这孩子慢热,内向。

咦,多么熟悉的行为,我怎么也开始给孩子贴标签了。后来,我就不纠结了,孩子有自己的社交节奏,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去适应,即便真的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我也不认为这是什么缺点,因为我就是这样,所以也不想勉强孩子。

欢迎关注@花生麻麻育儿笔记 ,一起交流育儿知识,共同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