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为什么安迪冒着被关禁闭也要放一首音乐?这么做有什么目的?:众所周知,安迪在入狱前,曾经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不仅家境优渥、而且品味不
众所周知,安迪在入狱前,曾经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不仅家境优渥、而且品味不俗。
像安迪这样的“上层人士”,钟爱于莫扎特的歌剧,十分合理。(安迪在影片中播放的是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二十一曲——伯爵夫人和苏珊娜的小二重唱《晚风轻拂树林》)
但是,如果仅仅是喜欢那首歌剧,安迪完全可以一个人坐在广播室,静静的听着唱片就行了,他为什么还要把狱警关到厕所,并反锁广播室的门,然后打开扩音器,将歌剧播放给整个监狱的犯人听呢?以安迪对典狱长山姆的了解,难道会猜不到后果吗?
说到这儿,我们就要从瑞德的旁白中寻找答案了——
“我从未搞懂她们唱什么,其实我也不想弄懂,此时无言胜有言。他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的令你心碎。歌声直窜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中,使石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肖申克众囚徒仿佛重获自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旁白
老摩根的旁白,很少带有个人情感和观点。仿佛是以“当事人身份的画外音身份”在为所有观众描述当时发生的事情。客观、真实的旁白,让人不由自主地认为:老摩根所描述的,就是事情的真实经过。
为什非要从老摩根的旁白中找答案呢?
两个原因:
①摩根·弗里曼在《肖申克的救赎》中饰演瑞德(RED),而RED是英文单词Redemption(救赎)的前三个字母。讲到这儿,小伙伴们现在应该知道谁才是这部电影的隐藏主角了。
主角说的话,可信度当然高一些了。
安迪打开广播开关。
②老摩根的声音,被誉为“最接近上帝的声音”。他在该影片中的旁白,有些时候是站在“上帝视角”,对整部影片进行描述。
弄清楚了这些,我们再来回答题主这个问题:安迪为什么非要放那首歌剧,哪怕被关两周禁闭也在所不惜,他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瑞德听到歌剧时的表情。周围人开始停下手中的活计……
安迪进入肖申克之后,一共有过三次大的抗争——屋顶为囚徒争取啤酒、广播室放歌剧、越狱成功。
刚进入肖申克不久,瑞德有段旁白:“有些鸟儿你永远也关不住,因为它身上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这段话明显是用来形容安迪的。在瑞德的心目中,安迪就是那只永远也关不住的鸟儿。
随着场景的切换,出现在镜头中的人数开始变多……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聆听歌剧时,瑞德的旁白:“……(扬声器中二重唱的声音)宛如小鸟飞入牢中,使石墙消失无踪。在这一瞬间,肖申克众囚徒仿佛重获自由……”
前后对比瑞德的两段旁边,我们不难得出:
①安迪本身就是一只自由的鸟儿。
②虽然听不懂广播里面那两个女人在唱着什么,但是歌剧中所表达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好感觉,让肖申克众囚徒的内心(灵魂)获得了片刻的自由!(这段旁边,瑞德是站在上帝角度讲的)
镜头切换至室外,经典的45度角。
继续——
安迪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冒着关禁闭的风险,让所有人的内心感受到片刻的自由呢?
很明显,安迪是在与肖申克监狱死气沉沉的制度做抗争;与典狱长山姆强行“监禁”众囚徒灵魂的行为做斗争!
因为,从山姆的角度出发:哪怕是片刻的、来自心灵的自由,也是对肖申克监狱的藐视,更是对山姆权威的挑衅!
镜头由近到远,人数由少到多。此时摄像机从左至右平移……
山姆会为每个进入肖申克监狱的囚徒准备一本《圣经》,并且大言不惭道:“(来到这里)把你们的身体交给我,将你们的灵魂交给它(《圣经》)”。
山姆的意图很明显:囚徒们的肉体被肖申克囚禁,顺理成章的归他管控。灵魂则完全寄托于《圣经》,因为:救赎之道,皆在其中!
一个人的灵魂与肉体被强行剥离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摄像机缓缓上升到与扬声器平齐的高度。众囚徒被牢牢“钉”在镜头中,时间在那一刻仿佛静止了一般……
答:整个人会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任由山姆予取予夺。就算有一天走出了肖申克,也会变得和老布一样,灵魂无处安放。
安迪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发现唱片的第一时间,就有了自己的打算:
他要将唱片播放给所有人听!以此来唤醒众囚徒们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哪怕是片刻也好!
因为,希望等美好的事物,如同一颗种子,一旦在人们的心中种下,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它发芽!
典狱长恼羞成怒。
莫扎特的歌剧,就是那颗“种子”!
麻木的众人,虽然听不懂歌剧,但是获得了享受美好事物的权利;
歌声让他们短暂的忘记了身处何地,囚徒们获得了灵魂自由的权利;
歌声直上云霄,超出失意人的梦想,囚徒们获得希望和梦想的权利……
而以上种种权利,都是肖申克监狱和典狱长山姆极力想要扼杀的!
面对典狱长的威胁,安迪回以挑衅的眼神,并且开大了唱片机的音量。
说到这,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莫扎特的歌剧是高雅艺术?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洗涤灵魂?众囚徒听到歌剧之后,享受到片刻的美好、麻木的内心掀起了波澜?自由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到了各囚徒的心田?典狱长的“良苦用心”功亏一篑……
虽然最后被关了两周禁闭,但是安迪知道自己胜利了。“种子”已经种下,只需等待它发芽……
如果说“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那一段剧情,安迪影响的只是那个屋顶的人。那么,“广播歌剧”这件事情,安迪将自由和希望的种子,种到了整个肖申克监狱囚徒们的心中。最后,安迪成功越狱,他的传奇经历,必将心口相传,影响到一代代的肖申克囚徒!
从整个故事线来看,“广播歌剧”事件,在剧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用心去解读每一部电影,为您细致入微的品评每一个细节!
我是乐哥,每天分享,每天进步,期待您的关注!
身处上流社会的银行家安迪,却突然遭遇了一连串的人生失意:老婆出轨,在同情夫一起亲热时不幸被人杀害;最为关键的是,安迪还被冤枉为杀人凶手,进入了肖申克监狱。在监狱里,囚犯们不但人生自由受限,连生存权都经常受到威胁:稍不如意,狱警就会对囚犯棍棒伺候,甚至不惜直接打死;囚犯之间也往往是恃强凌弱,安迪本人就被监狱中的同性恋徒盯上了,成为了长期受害者……。
监狱中不但危险重重,生活也无比单调:看书往往只有《圣经》;运动只能是在放风短暂时间内;电影经常数月都重复放同一场;……。在监狱内见到的人,除了囚犯,就是警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是如此。音乐、社交、舞会、女人、歌剧、体育赛事等这些正常社会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常年与社会隔绝的监狱里都成了奢侈品。
然而,不管监狱内生活如何艰难,安迪都顽强地熬了过来。因为对金融事务相当熟悉,安迪成了整个监狱系统狱警们的免费税务顾问。也因为得到了狱警们的庇护,安迪在监狱中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长期欺辱他的狱霸得到了惩罚,不敢再欺负他;他参与管理监狱图书馆,还能不时地帮助其他狱友;他长期向州议会提出改善监狱图书馆的监狱,也得到了答复,不但捐给他钱,还捐给了他许多书籍、唱片等等物品。
就在整理州议会捐赠的物品时,他突然发现了一张歌剧唱片。一时冲动,他就将唱片放在监狱长办公室的唱片机上放了出来。在音乐响起的那瞬间,安迪内心就如同干涸许久的土地得到了一股甘泉的滋润,难以自持了——多少年没有听过这样的音乐了?在强烈情感的冲击之下,安迪就通过喇叭向整个监狱播放了这张唱片。猛地听到广播里播放出如此悠扬的歌剧,整个监狱里之人一时间都沉浸在音乐中,直到被监狱长强制停止音乐、把安迪送去禁闭室。
在监狱外时,人人都有机会听到这样的歌剧,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在经历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与世隔绝之后,那些美好的音乐,却往往能唤起人们内心里对过往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记者、作家史沫特莱访问中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奔波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这时期内,史沫特莱几乎走遍了中国最为贫困的每一个角落。有一次,在拜访新四军时,有人刚好带来了一台收音机。当新四军将这台收音机交到史沫特莱手中后,立刻在她所住的村庄里引起了轰动。当时的中国农村,谁都没见过这种能说话的黑匣子,纷纷过来看热闹。最后,一位比较聪明的村民看了半天,才以敬畏的口吻说道:“原来这就叫做科学!”史沫特莱长期呆在贫困的中国,与她所熟悉的西方文明也断绝联系已有数年。等看热闹的村民全走了后,史沫特莱将频道调到了伦敦电台。当电台中播放出久违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时,史沫特莱瞬间泪水盈眶。史沫特莱这时的感受,也与安迪在监狱突然听到优美歌剧时的心情完全一样。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诗人白居易被贬江洲,在与朋友聚会后正准备告别时,突然在浔阳江头听到了美妙绝伦的琵琶声,一时间也是“主人忘归客不发”。在邀请琵琶女同船弹奏数曲后,被贬江洲许久的白居易也是潸然泪下,连衣服都被湿透了!“终岁不闻丝竹声”的白居易欣赏到美妙琵琶弹奏时的心情,又何尝不是一样?
无论是古今,无论是中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都是一样的。特别是以前曾经享受过美好事物,却不幸又长期失去时,对这些美好事务的情感诉求往往就更为强烈。
安迪虽然被冤枉入狱,但他内心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消失过。因此,当他听到这美好的音乐时,才会突然起意,要把这么美好的音乐以及欣赏美好音乐的美好心情,一并向大家分享。在电影最后,当典狱长残酷地将安迪重获新生的最后一丝希望抹灭时,安迪毅然选择了逃狱,奔向了自由——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才是他甘冒被关禁闭风险,也要播放那张唱片的根源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知道吗,在今天的中国监狱,春节也是有特殊待遇的。
一般春节几天,监狱破天荒的不用干活,可以休息,可以看电视、打牌、下棋之内。
狱警一般不会处罚人。
吃饭也比较特殊,很多监狱有诸如鸡腿、红烧肉,饮料之内,总之比平时好多了。
为啥?
这主要是坐牢的人也是人,在诸如这些节日也有感情的需要。他们不能和监狱外面的亲人过节,会很失落,监狱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情绪问题,相对人性化一些。
道理也是一样。
安迪冒着被关禁闭也要放一首音乐,其实是想让狱友也能感觉到人类生活的美好一面。
在监狱中的生活非常可怕,比如安迪自己被三姐妹殴打、性侵,被狱警当做奴隶,天天从事苦役,明明无罪却要坐一辈子牢。
但人类生活不仅仅是监狱里面这样可怕,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优美的音乐。
安迪的目的,就是除了自己感受到以外,也让狱友感受到,以渡过监狱可怕的日子。
所以,安迪冒着被关禁闭也要放这首音乐。
这客观说明了安迪的性格。
安迪是一个非常顽强不屈服的人。
他明明没有杀人,却被判处2个终身监禁,注定在监狱里渡过余生。期间,安迪又在监狱里饱受折磨,换成别人恐怕早就自杀了。
然而,安迪却坚持活下去,还利用自己得技能尽量活的好一些,保持活下去的信心,还帮助自己得狱友。
比如帮助汤米完成了高中考试。
即便被典狱长陷害,导致汤米被杀,自己证明清白的机会被毁掉,安迪仍然坚持活下去。他终于寻找机会逃走,还彻底整垮了典狱长,为汤米报仇,典狱长最后走投无路自杀。
另外,监狱中所谓的体制化,让坐牢50年的老布被释放以后无法融入社会,只得自杀结束人生。然而安迪却不是这样。
他始终保持着在社会上生活的信念,最终也成功了。
可以说,安迪始终对生活和世界保持着乐观,他才是一个正能量的人。
你好,题主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放的那首歌是《费加罗的婚礼》。
他悠哉的坐在监狱长的椅子上,翘着二郎腿,看着敲门的警卫放大了音量。就像一个战斗胜利后的英雄,在心头播放他胜利的赞歌。
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咱们从片头就能够了解到,安迪的妻子偷情,家里来了小偷,小偷杀了他老婆和那个情夫,然后一切的罪责都被法官判在了安迪身上,他无奈又无助,拼命为自己辩解却无济于事。从进监狱的那幕开始,监狱里的老油条都在打赌,猜谁会熬不过当晚,男二下了安迪的赌注,但是令他失望的是,监狱气氛虽然恐怖,可这个一脸文弱的银行家居然一声不吭的度过了第一夜。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也不曾与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抱怨的时候,他在院子里悠闲的散步,就像在花园里一样。找瑞德拿的第一个物品,竟然是个鹤嘴锄,也偏偏是用了这个小锄子,他花了将近二十年挖了一条通往自由的路。
细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电影里另一个画面,瑞德争取到可以去户外工作吹风的机会,而安迪也是冒着被打的风险帮那个凶神恶煞的警察避免了很大的金钱损失,而他的要求是让他的同伴可以在落日下喝一瓶冰镇啤酒,当和煦的日光照耀在监狱的楼顶上,安迪拒绝了同伴递过来的啤酒,只是微笑着看着他们。
说了那么多,我并不是在堆叠废话
我只是想结合这些画面,来说明我的观点
安迪,肖申克里唯一一个无罪的人,却被基佬盯上,被监狱长利用,唯一能证明他无罪的人,还被无情弄死,他失望绝望却一次又一次的试图去改变,在他放歌的那天,是他坚持写了六年信,并且收到回复以及很多书籍和唱片的一天,他太开心了,这份被压抑多年的自由,终于通过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而他又是一个特别愿意分享的人,他如果只是在办公室放歌,其实也许不会被惩罚,但是他要分享给大家,这份忍不住想要去表达的激动,正是安迪一直渴望的自由与骄傲,也正是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
好了,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回想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他经历过了什么。一方面,这首歌,这个光碟,是他的6年每周一封的信换来的,另一方面,老布假释之后刚自杀不久。他跟大家有过讨论,关于希望的讨论,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已经在图书馆干活,在肖申克的政府官员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受到这些官员的保护了,那么,清楚了这个咱们再来分析原因就不难了。 这是他写信6年,300多封信换来的喜悦
想要申请监狱图书馆的改造资金,想要改变监狱的无希望状态,他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每周一封信的去骚扰政府官员,从而换来的这些回报。这无疑是在告诉他,只要坚持,就能成功,所以哪怕他只是用那么小的锤子,他也能挖出一条道来,就算不知道那条道通往哪里,但一定会是好的结局。所以他禁不住的想要跟大家分享这样的喜悦和快乐,这种感受,是无法言说的,一首歌的表达,会让所有人都能感受的到他的欢乐,感觉到光明和希望,所以他不惜冒险去放这么一首歌。 他有底气,不怕惩罚
对于他来说,最大最苦的惩罚就是自己的妻子跟别人有染,双双被杀以后,他还得背锅,葬送了自己的一生。而入狱之后,他也被三姐妹各种欺辱,对于他来说,再也没有什么处罚是他不能承受的了。 何况,他自身的学识也早已经成了他自己的保护伞,让他得到了典狱长,警卫队长等人的庇护,这些腐败的官员再怎么样,也不敢让他受太多的苦,毕竟还指望着他帮忙洗黑钱,逃税避税呢。 加上播放音乐这样的事,在那些内心腐败,却拥有人身自由的政府官员眼中,其实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们不会感受到监狱犯人那种内心的绝望被希望替换,埋葬许久的希望被唤醒的感觉。之所以这么生气,恐慌,不过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所有人都停下来听音乐,担心犯人闹事这些想法。 所以安迪在广播站里那里悠哉的听着,他心里早就有了思想准备,也知道这么做会引来典狱长等人,但他一定知道,他的惩罚不会太重,只要不是死亡,相信他是不会怕的。 老布的死,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老布在肖申克里整整50年,临了被放出肖申克,可他已经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再也没法在外面生存了。他最后的遗言是别人不会在意他一个老头子的。这样的话,让他对于监狱里的所有人以及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彻底的觉悟。当他听到瑞德说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时,他就已经明白,不仅仅是自己需要救赎,肖申克的人都需要。所以他想尽办法让所有人身在监狱,心却在世界,让所有人能够多看书学习考证,为的就是让大家得到心灵的救赎,也让大家有朝一日走出肖申克可以快速的适应这个世界。 在监狱里的生活一直都犹如苦行僧一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无趣,外面世界的美好,早就跟他们绝缘了,可他的一首歌,唤醒了他们的沉睡的感官,让他们从美好的音乐里得到心灵的洗涤,这是别的东西都没法做到的,所以他冒着风险也去做这件事。 这首歌象征着美好和潇洒
他跟很多人一样,在肖申克里这么多年,慢慢的,他都快要忘记外界的美好是什么了。可那些信,那张光碟,那美妙的乐章,那伪造成功的只存在文件上的虚拟人物,都在提醒他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在提醒他只要坚定的去做,终有一天,他也能走出这个牢笼,放飞自我,用一个新的身份在外面享受微风,熙阳的洗礼。这样的欣喜,可以通过一首歌分享,也是美好的,所以他愿意这么做,哪怕会受到处罚,可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非常之多的“隐藏含义”,也就是所谓的象征手法,比如安迪在越狱当晚,在白天他给典狱长做完最后一次财务管理,离开时却穿上了刚给典狱长擦过的皮鞋。
安迪为什么非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穿上新鞋呢?从电影角度分析,这是安迪“新生”的伊始,越狱是“新生”的基础,而换上新鞋则首先标志着安迪在心态上的“新生”,这是拥抱“新生”的积极状态的体现。与布鲁克斯当时出狱时的心态是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从安迪个人角度分析,掉包典狱长的新鞋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典狱长的胜利(在历次斗争中,这回终于胜了),这一行为达到了一种在心理上报复典狱长的目的。
我想,安迪之所以要冒着被关禁闭的风险也要放一首音乐的真正目的也在于此。
安迪的入狱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美国司法制度的必然结果。没有安迪,也一定会有其他的人含冤入狱。
在见识到了监狱中上上下下的各种腐败劣行之后,让本就对司法与监狱制度感到失望的安迪更加愤怒与不满。
违规播放音乐正是安迪对这种极度不满情绪的发泄。你不让我做的我偏要做,而且还变本加厉(调大音量)。这是安迪的反抗,拒绝开门、对门外的狱警的言辞威胁置之不理则是对强权与司法的藐视。此外,安迪人格上坚定的一面也呼之欲出,所谓威武不能屈,就是这个道理。
自由对于安迪来说就如同生命与呼吸一般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安迪可以在忍受巨大痛苦的同时又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干着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凿壁开洞)。
为了片刻的自由,不惜面对最严厉的惩罚。这是在重温自由,也是为了不让自己失去生活的希望与理想。
安迪正是在借用莫扎特的音乐来时刻提醒自己,在看似不可跨越的牢墙的另一面,始终是自己的希望所在。
有的人做事情,不一定是抱着什么特定目的的。他们只是照着自己的信念或者感觉去做,并不预期一定能达到什么效果。但实际上,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别人。
可以称之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和别人都不一样。他身为银行家,蒙冤入狱,遭受了堪称耻辱的待遇,生活可谓一夜之间从天上掉到地下,但他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极度的冷静和专业素养,让他根本没时间去做怨天尤人这些没意义的事。
他破罐破摔吗?没有。从一开始他就刻意靠近瑞德,加上给监狱人员提供财务服务,成功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以他的专业,当然知道他的这么一点点“特殊”待遇是因为他有被盘剥的价值,但他非但不抗拒,还主动显露自己的这一价值。这就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银行家的专业算计。
在这污浊且危险的监狱里,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这样的“主动表现”拉开了和其他囚犯的距离。他在自己的小监室里,贴电影画报、雕刻肥皂、读圣经,当然,也暗自挖着小隧道。他一直保持着清醒,没有破罐破摔。
他逆来顺受吗?没有。明知逃不过变态“三姐妹”的魔爪,他还是一次一次地反抗。被监狱管理人员逼到房顶边上了,他还是一句一句地坚持为干活的囚犯讨点啤酒来喝。被明确告知是白费力气,他还是一封一封地坚持给有关部门写信,申请给监狱图书馆改善设施。
在监狱这种可以同化一切的环境里,他坚持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成了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一个平行状态。不管囚犯和监狱管理者如何凌虐他、惩罚他、孤立他,他都岿然不动,不但没有被周边同化,反而强迫周边默认接受了他的方式。他不但不逆来顺受,相反是非常硬核地坚持自我。
他激进反抗吗?也没有。他的妻子出轨了,和情人双双被杀,他反而被诬为凶手,照理他承受了妻子背叛和自己蒙冤这双重打击,情绪应该很低落,但他却说妻子背叛说明自己没能给予她足够关爱,所以现在对自己的惩罚是应该的。他明明凿了暗道,却一直谋求以正当途径平反出狱。一边锲而不舍地谋求出狱,一边却又坚持不懈地为监狱长提供私人财务服务、为监狱图书馆打理新书、为年轻的囚犯辅导功课,仿佛安之若素准备在监狱呆一辈子的样子……
纵观安迪入狱之后几十年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几个特点:
1.相当冷静。第一时间就看清了周边环境、整体架构、关键的人和位置。找到瑞德买锤子,让监狱人员发现自己有可以被利用(从而换取特殊的宽松待遇)的专业技能,这些关键行为可以说一点时间都没有浪费就做成了。
2.非常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既枯燥又看不到未来和目的的事情,包括暗中挖那个地道,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而且整个过程显得轻松自然。
3.两手准备。安迪在狱中的表现看似矛盾,一边坚持不放弃,一边又随遇而安的样子,事实是他一直做着两手准备。一边长期坚持着公开地寻求洗刷冤情,堂堂正正地出狱,一边长期坚持着暗中准备越狱的物质条件,以待正途无望时,偏门出招。
4.超级淡定。一般人遇到这样的人生,要么直接放弃,要么被逼疯,只有安迪不但一直坚持着要重回正常人生,而且还相当冷静地进行了全方位准备,完全体现了他作为银行家的超强专业思维。能做到这一点,他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简单来说,就是头脑始终保持冷静清醒,不管环境如何,他都不被所动,反过来,他还能把自己坚持的那一套,不动声色地释放到外界环境中,去影响他人。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里的安迪,不但独善其身,还在事实上成了其他人秘而不宣的精神偶像。只有那种很明白自己信什么、为什么而信的人,才有这种不被他人影响,反而能影响他人的能力。安迪就是这样,而且他做得很含蓄,他从未鼓动其他囚犯做什么,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能量边界,不能滥用。
他唯一影响别人的方式,就是坚持做自己。
听音乐那一段,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他囚犯都是大老粗,能有几个安迪这样的文化精英?他平时也不刻意炫耀,但是有机会得到一张《费加罗的婚礼》的唱片,他就“放肆”地用监狱的广播放出来了。还锁上门,任凭门外的监狱人员如何怒吼,也不能影响他欣赏音乐。
为什么平时虽然坚持自我但是一直低调的安迪这一次这么“狂野”?
第一,没啥原因,就是喜欢。安迪从未放弃自己心中的世界,那绝对是一个高雅的世界,只是身处这个乱七八糟的监狱,没机会重温。现在借由一曲古典音乐,可以短暂地重温那个美好的世界,以安迪坚持自我的个性,关上门沉浸其间,享受一段美好时光,不是很正常吗?
第二,一石二鸟,塑造影响。大喇叭把音乐放出去,犯人们会觉得新鲜。安迪肯定是笃信自己心中的世界的,不然不会坚持自我。这种笃信,自然也包括了相信音乐的力量。谁说那些犯人听了这么美妙的音乐,只会起哄和打闹,而不是潜意识里觉得新鲜、震撼呢?潜意识的改变,就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安迪总是用这种方式,在独善其身的同时影响着周围,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
第三,熟悉规则,接受结果。安迪自然知道如此公然违规,过后自己会受到严重惩罚。但是他作为精英人士,很了解一件事情的性质算不算严重。放音乐这件事,再怎么说也不会招来致命惩罚。是,吃苦是免不了的了,但借由这件事,监狱管理者也会和他达成微妙平衡。他只要能继续提供专业技能的服务,就不会被人往死里整。反过来,监狱人员会觉得他的反抗充其量也就这样了,就是坚持摆摆阳春白雪阶层的谱而已。这样的认知,会让人忽略掉他的另一面:那个能一个人坚持二十年挖一条地道的安迪,才是真正厉害的。
当然,第二和第三点,未必是安迪刻意计划的。他很可能只是随着第一点的“跟着感觉走”,无疑中促成了第二和第三点。正如他长期以来低调而坚持的作风,让他最后几乎是以一种不可能的姿态,成功逃狱。
我不认为安迪逃狱成功,是势在必得。我认为他更多地是基于一种深植内心的信仰——对自由的信仰——从而坚持着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不问结果。毕竟,结果太戏剧性,太讲究运气,我不认为那么冷静的安迪会认为一定成功。但对他来讲,不管最后成功不成功,他都一定会坚持,各种方向的坚持。只要坚持就对了,结果如何,上天会给他交代。
我怀疑安迪在狱中几十年,内心OS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他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不被动等安排,他主动安排。他的坚持和不放弃,不体现在结果,体现在过程。就因为有这种“我致力于过程,上帝安排结果”的淡定,他才能在任何时候,不管结果如何,都能镇定自若地做着看似随心所欲的事。
比如这次放音乐。
参见相关问答: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有着几次和假释官员的谈话,唯独最后一次才成功,你怎么看?》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一直占据着IMDB的榜首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传达一种理念: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不要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哪怕低贱到尘埃里,也不要放弃对生活的渴望,对美的追求。
音乐是什么?
在回答安迪宁可冒着关禁闭的风险也要放音乐时,先要看一下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
罗曼·罗兰在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激动地评价说:“这是一首光荣的叙事诗,是一曲真正的充满革命性的交响乐,时代之魂在其中复活了,那么热烈奔放,那么纯净无暇!”
靡靡之音也许会让人沉沦,但是美妙的音乐可以让人体验美的感觉和燃起斗志。
选择不是个难题,在于如何选择
肖申克播放的音乐是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第二十一曲伯爵夫人和苏珊娜的小二重唱《Canzonetta sull'aria》,中文翻译:晚风轻拂树林/西风颂/多么温和的西风/傍晚的风是多么轻柔。
音乐没有国界,哪怕没有多少音乐细胞的人在听到如此优美曲调的时候也会发出内心的感动,肖申克播放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对于生活永不放弃的精神。
老布在监狱中呆了一辈子,结果被监狱的这种体制同化了,但这样的体制却是同化不了安迪,从进监狱的第一天起他就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而且不断的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狱友们,让狱友们能坐在屋顶喝着冰啤酒,可以听一小会音乐,有了一个比较正规的图书馆等等,不管困境如何,希望永远不会灭。
正如他感叹的,有人忙着活或忙着死,这看上去是个不复杂的选择,但是选择前者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做到了。
所以哪怕播放音乐最终给个人带来的结果是关禁闭,但是对于所有的其他人来说,这应该是生活的本色,要去真正追求生活,要忙着活。
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回想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他经历过了什么。一方面,这首歌,这个光碟,是他的6年每周一封的信换来的,另一方面,老布假释之后刚自杀不久。
他跟大家有过讨论,关于希望的讨论,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已经在图书馆干活,在肖申克的政府官员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受到这些官员的保护了,那么,清楚了这个咱们再来分析原因就不难了。
这是他写信6年,300多封信换来的喜悦
想要申请监狱图书馆的改造资金,想要改变监狱的无希望状态,他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每周一封信的去骚扰政府官员,从而换来的这些回报。这无疑是在告诉他,只要坚持,就能成功,所以哪怕他只是用那么小的锤子,他也能挖出一条道来,就算不知道那条道通往哪里,但一定会是好的结局。
所以他禁不住的想要跟大家分享这样的喜悦和快乐,这种感受,是无法言说的,一首歌的表达,会让所有人都能感受的到他的欢乐,感觉到光明和希望,所以他不惜冒险去放这么一首歌。
他有底气,不怕惩罚
对于他来说,最大最苦的惩罚就是自己的妻子跟别人有染,双双被杀以后,他还得背锅,葬送了自己的一生。而入狱之后,他也被三姐妹各种欺辱,对于他来说,再也没有什么处罚是他不能承受的了。 何况,他自身的学识也早已经成了他自己的保护伞,让他得到了典狱长,警卫队长等人的庇护,这些腐败的官员再怎么样,也不敢让他受太多的苦,毕竟还指望着他帮忙洗黑钱,逃税避税呢。
加上播放音乐这样的事,在那些内心腐败,却拥有人身自由的政府官员眼中,其实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们不会感受到监狱犯人那种内心的绝望被希望替换,埋葬许久的希望被唤醒的感觉。之所以这么生气,恐慌,不过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所有人都停下来听音乐,担心犯人闹事这些想法。 所以安迪在广播站里那里悠哉的听着,他心里早就有了思想准备,也知道这么做会引来典狱长等人,但他一定知道,他的惩罚不会太重,只要不是死亡,相信他是不会怕的。
老布的死,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老布在肖申克里整整50年,临了被放出肖申克,可他已经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再也没法在外面生存了。他最后的遗言是别人不会在意他一个老头子的。这样的话,让他对于监狱里的所有人以及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彻底的觉悟。当他听到瑞德说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时,他就已经明白,不仅仅是自己需要救赎,肖申克的人都需要。
所以他想尽办法让所有人身在监狱,心却在世界,让所有人能够多看书学习考证,为的就是让大家得到心灵的救赎,也让大家有朝一日走出肖申克可以快速的适应这个世界。 在监狱里的生活一直都犹如苦行僧一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无趣,外面世界的美好,早就跟他们绝缘了,可他的一首歌,唤醒了他们的沉睡的感官,让他们从美好的音乐里得到心灵的洗涤,这是别的东西都没法做到的,所以他冒着风险也去做这件事。
这首歌象征着美好和潇洒
他跟很多人一样,在肖申克里这么多年,慢慢的,他都快要忘记外界的美好是什么了。可那些信,那张光碟,那美妙的乐章,那伪造成功的只存在文件上的虚拟人物,都在提醒他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在提醒他只要坚定的去做,终有一天,他也能走出这个牢笼,放飞自我,用一个新的身份在外面享受微风,熙阳的洗礼。
这样的欣喜,可以通过一首歌分享,也是美好的,所以他愿意这么做,哪怕会受到处罚,可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由网友 欲云谈史论今 提供的答案:
身处上流社会的银行家安迪,却突然遭遇了一连串的人生失意:老婆出轨,在同情夫一起亲热时不幸被人杀害;最为关键的是,安迪还被冤枉为杀人凶手,进入了肖申克监狱。在监狱里,囚犯们不但人生自由受限,连生存权都经常受到威胁:稍不如意,狱警就会对囚犯棍棒伺候,甚至不惜直接打死;囚犯之间也往往是恃强凌弱,安迪本人就被监狱中的同性恋徒盯上了,成为了长期受害者……。
监狱中不但危险重重,生活也无比单调:看书往往只有《圣经》;运动只能是在放风短暂时间内;电影经常数月都重复放同一场;……。在监狱内见到的人,除了囚犯,就是警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是如此。音乐、社交、舞会、女人、歌剧、体育赛事等这些正常社会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常年与社会隔绝的监狱里都成了奢侈品。
然而,不管监狱内生活如何艰难,安迪都顽强地熬了过来。因为对金融事务相当熟悉,安迪成了整个监狱系统狱警们的免费税务顾问。也因为得到了狱警们的庇护,安迪在监狱中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长期欺辱他的狱霸得到了惩罚,不敢再欺负他;他参与管理监狱图书馆,还能不时地帮助其他狱友;他长期向州议会提出改善监狱图书馆的监狱,也得到了答复,不但捐给他钱,还捐给了他许多书籍、唱片等等物品。
就在整理州议会捐赠的物品时,他突然发现了一张歌剧唱片。一时冲动,他就将唱片放在监狱长办公室的唱片机上放了出来。在音乐响起的那瞬间,安迪内心就如同干涸许久的土地得到了一股甘泉的滋润,难以自持了——多少年没有听过这样的音乐了?在强烈情感的冲击之下,安迪就通过喇叭向整个监狱播放了这张唱片。猛地听到广播里播放出如此悠扬的歌剧,整个监狱里之人一时间都沉浸在音乐中,直到被监狱长强制停止音乐、把安迪送去禁闭室。
在监狱外时,人人都有机会听到这样的歌剧,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在经历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与世隔绝之后,那些美好的音乐,却往往能唤起人们内心里对过往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记者、作家史沫特莱访问中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奔波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这时期内,史沫特莱几乎走遍了中国最为贫困的每一个角落。有一次,在拜访新四军时,有人刚好带来了一台收音机。当新四军将这台收音机交到史沫特莱手中后,立刻在她所住的村庄里引起了轰动。当时的中国农村,谁都没见过这种能说话的黑匣子,纷纷过来看热闹。最后,一位比较聪明的村民看了半天,才以敬畏的口吻说道:“原来这就叫做科学!”史沫特莱长期呆在贫困的中国,与她所熟悉的西方文明也断绝联系已有数年。等看热闹的村民全走了后,史沫特莱将频道调到了伦敦电台。当电台中播放出久违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时,史沫特莱瞬间泪水盈眶。史沫特莱这时的感受,也与安迪在监狱突然听到优美歌剧时的心情完全一样。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诗人白居易被贬江洲,在与朋友聚会后正准备告别时,突然在浔阳江头听到了美妙绝伦的琵琶声,一时间也是“主人忘归客不发”。在邀请琵琶女同船弹奏数曲后,被贬江洲许久的白居易也是潸然泪下,连衣服都被湿透了!“终岁不闻丝竹声”的白居易欣赏到美妙琵琶弹奏时的心情,又何尝不是一样?
无论是古今,无论是中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都是一样的。特别是以前曾经享受过美好事物,却不幸又长期失去时,对这些美好事务的情感诉求往往就更为强烈。
安迪虽然被冤枉入狱,但他内心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消失过。因此,当他听到这美好的音乐时,才会突然起意,要把这么美好的音乐以及欣赏美好音乐的美好心情,一并向大家分享。在电影最后,当典狱长残酷地将安迪重获新生的最后一丝希望抹灭时,安迪毅然选择了逃狱,奔向了自由——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才是他甘冒被关禁闭风险,也要播放那张唱片的根源吧?
由网友 旧年轻 提供的答案:
为了唤醒希望。唤醒对自由的向往。
肖申克监狱用围石困住了所有人的身体,但是他也有困不住的地方,在人的内心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是监狱管不到你的。
长时间压抑的生活,枯燥的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一个十年,两个十年,使得这里的囚徒早已忘记对自由的向往,正如布鲁克那样,早已失去了对自由的向往,最后选择自杀离世。
这首音乐可以说没有人可以听懂唱的什么,只需要沉浸其中,歌声直窜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 使石墙消失无踪,仿佛重获自由。
所以在最后几乎一点希望都没有的情况下,在守卫严密的监狱中,安迪怀揣着内心的希望,逃离了监狱。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人,永远不要丢失掉对自由的向往。
刚好问到我最爱的电影。
电影中还有我最爱的演员:摩根弗里曼。
如果放在其它任何年份,《肖申克的救赎》都有资格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可惜1995年,它碰上了另外一部绝对经典《阿甘正传》。
不过平心而论,个人认为,《阿甘正传》还是当之无愧。
可能很多人为《肖申克的救赎》鸣不平,1995年的竞争太激烈,所以该剧的另一个译名叫《刺激1995》?
回到原题。
为什么安迪不惜禁闭,也要放这首歌?
《肖申克的救赎》剧情并不特别,可以说,它几乎就是在改编《基督山伯爵》中越狱的段落,甚至很多细节都是受了《基督山伯爵》的启发。
比如:安迪挖地道把石子顺着裤腿扔到操场,《基督山》中的唐泰斯则是把手伸到窗外,用海风把泥土吹走。
但是,《肖》剧升华了主题,变为“人对自由的不懈追求”,用原片中的话来说就是,“有些鸟儿你永远也关不住,因为它身上的每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所以,该剧编导追求的更多的是“情感的真实”,而非“逻辑的真实”。
当然,“逻辑的真实”是前提,但如果与“情感的真实”有冲突,创作者首先考虑的是后者,哪怕稍有“逻辑硬伤”也在所不惜。
其实《肖》剧中有些地方略感突兀,包括主题说的这一段。
等安迪听完这段歌之后,那么多狱卒才把门打开。
细想有点生硬,但是谁在乎?
安迪的这点追求与其将付出代价,看似不成正比,但恰恰“浪漫到了极致”。
安迪不惜一切代价要听的是《费加罗的婚礼》。
为什么是这首歌?
我不相信,仅仅因为安迪出身上层社会,他就爱听《费加罗的婚礼》。
因为他是是个歌剧发烧友,所以他就不惜代价?
不是。至少不光是。
主要是创作者需要这样的歌。
歌剧的浪漫、高雅和狱中的残酷、世俗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种反差震撼了监狱中的其它狱友,也震撼了观众。
人类有“七大艺术”: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戏剧(电影)。
音乐是无法被其它艺术形式取代的。
每个人听音乐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有些情绪是通过台词、画面和情节无法表达,或者不能完整表达的。
这就需要音乐。
这不是创作者无能,而是它复杂得无法表述。
关键是,表述太清楚了,反而没意思。
这个段落就是如此。
它的情绪适合安迪这个人物、适合情节、适合本片的主题,但它又莫可名状,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体会,看似无法用常理解释,却多意而富有感情。
题外话:你认为《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哪个更好?哪个更该获得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