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2020-07-23 01:01阅读(67)

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为什么要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在周王朝的历史进程中阶段性的几个历史大事决定的。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看,这两个时:

1

为什么要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在周王朝的历史进程中阶段性的几个历史大事决定的。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看,这两个时期的划分即合理又科学,为后来历史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历史分界线。

周武王姫发于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在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是谓周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当国。周公旦摄政期间,平乱建都,大行封建,制作礼乐,调整、规范国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奠定、夯实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是整个周王朝的全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此后,周王朝渐渐衰弱,至第十二代周王姬宫湦,史称周幽王,因其不务朝政沉溺美色导致亡国,周幽王死于骊山,西周灭亡(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共275年。

此后,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历史上将东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三年)共294年时期划为春秋时期。

话说建立东周、建都成周(今洛阳)的是原废太子宜臼,他是在郑国、申国、秦国、晋国和卫国几个大诸侯的拥立下才得以上位,因诸侯拥立有功,周平王又将洛邑周边几个大城池分别分封给几个有功诸侯,这样,在东周分封的大小170多个诸侯国中,作为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面积甚至小于几个大诸侯国,其国家实力进一步衰退,堪比一个小诸侯国了。几个老牌诸侯便仰仗威望骑到周平王的头上,其西周之初建立的礼制也逐渐受到挑战,礼崩乐坏,特别是楚国熊通无视周王朝自封为王后,周王室的威望也如日落西山一日不如一日,不能担负起天下共主的责任。

当时,中原各国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犬戎的侵扰,中原各国联合起来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共同对付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袭,所以,东周王朝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在这个时期,虽然天下骚乱已现,但王朝天子名份尚在,没有一个诸侯独大敢于觊觎天子之份。这段时间,各诸侯国都在积蓄力量,虽然为争夺土地人口各诸侯战争频发,但都是小规模战场,虽然称不上和平年代,但战乱尚未波及整个中原各国,所以,历史将这段时期分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先后有五国称霸,分别为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还有另五霸说,这里暂不论)。

从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前)称为战国时期。

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战国时代正式揭开了历史的大幕,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代表,小诸侯纷纷被大诸侯吞并,形成了较大的几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分别为秦、齐、楚、魏、赵、韩、燕。同时期虽然还存在越、巴、蜀、宋、卫及中山国等几个小诸侯,但其实力远远不及七雄,并最终被七国所灭。

这一时期,以李悝在魏国变法成为七雄首霸开始,依次是吴起在楚国变法兴楚,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图强,齐威王行赏罚强齐,再到商鞅变法彻底改变秦国,最后一扫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史集权王朝止。

如果说春秋时期是旧体制旧秩序经受挑战的时期,那么,战国时期则是彻底粉碎旧体制旧秩序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所谓但有血性必有纷争的金戈铁马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学术风气大兴的时代,是诸子各显其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大开放,文化大争鸣的时代,是一个彻底打破旧传统旧秩序变革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代大进步的时代。

正是以新旧二个体制的更替,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为代表,故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二个时期。

2

何南回答

很简单的,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他分封了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他在位期间没做过啥大事儿,就这一个被司马迁、司马光记下来了-----估计他刨过司马家的祖坟。

这三个人是谁啊?

这三个人是晋国三个家族的族长,晋国在这之前一直很乱,原来有六家.......还是说七家吧,公元前550年栾氏被灭了后才成为六家的,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这六家又相互使绊子打来打去,最后剩下了三家,就是魏氏、赵氏、韩氏,历史上称为三家分晋。

需要着重说的是,在此之前,大家打归打,但是谁都不能不顾国主的脸面和命令,更多的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等都是那时候大家相互谦让的美谈。也就是大家还讲点儿理和礼,故此之前的阶段史学家称之为春秋,以孔子春秋经典命名也是一种认可和赞誉。

而威烈王分封的这三个族长-----也就是后来的魏国、赵国、韩国,可是分了他们君主的地盘儿立国的,晋国国君剩下极小的一个城郭,不久就被灭了。就这么几个以下犯上的家族竟然得到了最高的周天子的认可,一方面说明周王室衰微的厉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社会对礼乐这些东西已经不在乎了,大多数时候都是以武力说话。

这也是史学家为什么叫这段时期为战国的原因,打来打去,最后剩下七个比较牛的国家,也就是战国七雄,再打来打去,七个打成一个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战国结束、周朝结束、所有权力归集到一个人身上。

等于是恢复出厂设置了。

我是何南,一个伪史学家。

3

关于为什么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的问题,是史学界根据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中的不同阶段划分的。

一,春秋是奴隶走向崩溃的阶段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始至公元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周王室逐渐衰弱,各诸侯为扩大实力,开始兼并战争,图霸、称霸。因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记载的起止年代与这段时间大体相当,所以史学家便把“春秋”作为这一时期的名称。

二,战国是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自公元前475年三国(韓、赵、魏)分晋始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是封建制确立。战争性质不再是称霸而是统一,确立私有制。因其间255年就发生战争230起,汉、刘向的《战国策》记录了七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史学界便把“战国”作为这段时间的名称。

4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的问题是动手为什么分成春秋和战国?其实就和周朝为什么分为东周和西周是一样的,统一回答一下,这是后来人为了研究历史人为的区分的。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其实正确的应该是魏汉吴,刘备不可能说自己是蜀。既然题主说到了,那我分析一下春秋战国的区别。

春秋,战国的命名

首先我说一下大概说一下为什么叫春秋战国,是按照两本史书命名的。

第一部是由鲁国的孔子编撰鲁国的史官记录的年史《春秋》,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步编年史史书,其中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而历史上将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成为春秋,两者的时间相差无几。有读者肯定会问那么为什么不叫夏冬,或者春夏秋冬呢?其实是这样的,在古代的历法当中先有的春秋,之后才又分出夏冬两个季节,所以说只会命名为春秋而不可能是夏冬。

第二部是由西汉刘向的《战国策》开始将其命名为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一统结束。其实在历史上战国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国家的,但是带头大哥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在当时都被称为战国。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导致战火连连,周天子失去威严,七国开始称王和周天子并列,不分高下,一改之前尊王攘夷的情形。

春秋战国的区别:

首先是周天子的地位:我们听说过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他们虽然实力雄厚但是还是周天子的臣子,比如说管仲就劝齐桓公“尊王攘夷”,所有战争的名义都是都是以周天子的名义发出,周天子的威严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相较而言的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落魄到无以复加,特别是田氏伐齐却而代之,三家分晋,可以说当时的阶级制度开始瓦解。

其次是战争的目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势,都是你不服气我上表周天子打得你服气,最后由我带领大家最好诸侯的领袖,有面子就好了足够了。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变成灭国之战,春秋时期有诸侯国家140多个,但是我们看到到战国的时候已经减缩到二十多个,这就由于战争的目的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长平之战之后,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为什么赵军不反抗,就是由于以往兵败被俘虏之后,他们也不会被处死,但是白起却认为赵国人善变,于是就将他们集体坑杀。与晋楚之战中,晋国士兵帮助楚国人修车子让他们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争的目的确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最后是土地制度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经济发展的好时期,随着周王朝的衰退,周王朝所定下的规矩也就开始改变了。宗法制和井田制度开始瓦解,毕竟伴随的铁器的出现,土地就成了抢手货。此时的国家开始收集土地,商鞅变法中就明确提出过。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样需要土地就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开垦一种便是抢夺,这也对应了战争的目的。于是土地开始收归国有,分封制度也开始向郡县制过渡。

总结:

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对中华民族社会进步重要的阶段,不破不立,只有旧的制度被打破之后新的制度才可以确定。以为遵循旧的思想还可以进步吗?比如说孔夫子就提倡回到周王朝分封制,历史也告诉我们儒家这套制度只能使得阶级僵化。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华丽的篇章之一,百家争鸣,令人向往。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你的疑问,谢谢额!

5

历史如明镜,照见世间百态与每个人心底角落!


春秋战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争之世,权谋诡道盛行,众多学者对其解读不穷,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礼乐外衣彻底被撕下,尊王攘夷的主旋律消失,从此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太史公自序中也曾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战国更是从春秋初期的“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到战国时期的少数几个大国,以及宋、鲁、越、中山等泗上诸侯,可想而知兼并更加激烈。

正如历史上所有的分裂时期一样,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中断,肯定有标志事件,正如前面所说:这一大分裂时期的标志事件,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之所以以此为标志事件,要划分成春秋战国,因为三家的成功分晋,和田氏的成功篡齐证明僭越之风以开始盛行,强权为生,和春秋时期周礼制约诸侯有着本质鸿沟,一般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作为春期战国分界线。

而我们时常听到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也侧面反映了当时两个时期不同的战争形态,“春秋五霸”一词中可以看出,这多是争霸,除了南方的楚国,北方以华夏自居的大国,兼并相对较少,即使打下晋国称霸基础的晋献公,史书记载其在位时期也才“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相比战国只剩下七个大国,数个小国,肯定不能比。

同时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也远无法和战国时期相比,即使春秋中后期,最著名双霸-晋楚的三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比之战国的阴晋之战、桂林、马陵两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济西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都无法与之相比。

其次在尊王上面,春秋除了楚庄王明面上有问鼎之心,其他齐桓、晋文都是执行的尊王攘夷,而到战国,周天子地位更低,尤其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最后却被册封为诸侯,等于变相鼓励小弟造反,周天子开始彻底失去最后的威严,不管是秦武王举鼎,还是之后攻灭两周又或者周赧王欠被楚考烈王忽悠到债台高筑都侧面证明周天子的威严王权、进一步削弱。


因此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

6

话说由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对周王室信心丧失,产生了“狼来了”效应,直接导致外敌入侵时,诸侯未及时勤王,周平王被迫迁都,从此中国历史从西周走进来东周,但是历史上东周却分为“春秋”和“战国”,那为什么东周又被分为两个时间段呢?

一个时代的划分是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的,东周之所以被分为两段,主要由于:

一,政治形势变了。周天子从有名有份,别为有名无实。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说明周王室在诸侯心中还是有地位的,虽然之前也发生过周夷王听信谗言,煮了齐哀公的悲惨事件,但是诸侯还是恪守君为君,臣为臣的礼制,还是尊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周平王迁都是周王室衰弱的转折点,其可谓仓促迁都,不得不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重伤周王室的犬戎是周平王的外祖父申侯招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周平王夺他父亲周幽王的权,虽然《史记》没有记载,但是当时因此造成两个周王同时存在的局面,所以周平王迁都前后,周王室的所作所为伤了诸侯的心,周平王也没有完全得到诸侯们的支持,进而周王室慢慢变成了诸侯国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不再具有辖制的能力。虽如此,春秋时,诸侯为了拓展势力,仍然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行事,但是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已经扯下了这块遮羞布,开始了侵占兼并他国领土,杀主取而代之的行为。作为春秋和战国分水岭的三家分晋和田陈篡齐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事件。

二,春秋到战国的过渡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由于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国空前发展,在兼并和扩充国土的战争中推动了西周井田制(公田)的瓦解。到战国时期,稍有想法的诸侯国都或多或少的进行了变法,这样不仅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施政理念,还逐步承认了土地私有。奴隶也由于战争的需要得以解放,通过参军等渠道拥有了土地。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也推进了奴隶向农民的转化。士卿代代相继的局面也被打破,以下犯上不断发生。诸子百家佼佼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政治主张被诸侯所赏识,进而跻身为新兴贵族,成为了地主阶级的代表,通过势力的碾压,推动老牌贵族从奴隶主向地主转型。

7

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东周时期被称作春秋战国而不称为东周。第二:春秋战国为什么被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理解,之所以称之为春秋、战国,而不称之为东周,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时期周天子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第二个问题需要细说,之所以将春秋、战国分开来讲,主要是源于这两个时期虽然都处于乱世,但无论从统治方式、社会模式、战争方式来讲,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统治方式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已经丧失了对各诸侯国的统治,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子,而且各诸侯国虽然相继称霸,但国君依然保留了受封时的称号。诸侯国之间多少还是比较顾忌周王室。小诸侯国还要定时去朝拜周王,依礼进行进贡。就像齐襄公称霸之时还得提出“尊王攘夷”,楚国问鼎中原之时也不敢强抢,“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悻悻而归。

但是在战国时期就不一样了,诸侯国基本不再将周王放在眼里,而且相继称王,在称呼上已经和周天子上升到了同一水平。各国之间相互征战全凭各自强弱,根本就没周天子什么事了,只是在需要周天子出面的时候请出来用一下,周天子还得时刻担心被人看不顺眼挨揍。

社会模式

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模式基本还处在奴隶制,尤其是春秋早期有着严重的奴隶制社会痕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业经济上仍然实行井田制。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的相继变法,已经开始了向典型的封建社会模式转变,仍然以农业经济为例,在这一时期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私田开始逐步被鼓励。

战争方式

虽然春秋、战国同处乱世,但战争方式同样存在巨大差异,总体来说春秋是争霸,战国是兼并。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虽然也经常爆发战争,但此时的战争仍然严格遵“礼”,更像是点到为止,战胜对方使之臣服,从而自己称霸,成就霸业。而且各国非常遵守“礼战”,打仗不考兵法就是双方列开阵势冲锋,而且规矩特多,像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战场上遇到敌国君主不能俘虏还要以君臣之礼相待

战国时期:春秋末期,“礼乐崩坏”,各诸侯国开始相互吞并,战争也不再以称霸为目的,而变成了以兼并为目的。而在战争方式上,也不再讲究礼法,各种阴谋阳谋层出不穷,士兵伤亡率持续增大,从点到为止变成了你死我活。

8

一切都要剥开现象看本质,最终找到根本原因。

我们背的朝代歌开头就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为什么东周要分为两段呢?这个不是认为划分的,而是根据特定历史情况划分的。

有人简单的将春秋和战国区别为,春秋争霸战,战国兼并战,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争霸为目的,都是尊周王室而要号令天下,其实还是要维护分封制的,等到战国时期根本就不顾及周王室了,这是问题的表象而非实质。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可以看作是的宗法分封制的社会,而战国时期则是逐渐的打破这一规则,重新建立一套符合自己行为准则的世界。

有很多人在争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点,到底是三家分晋还是田氏代齐,毕竟从时间上来说,三家分晋在公元前400年前后,直到公元前376年才完成,而田氏代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后,田氏才彻底取代齐国。

在大部分的历史阶段划分上,都有准确的时间节点来分化,然而春秋和战国的划分却不是这样,在历史教科书上采取的是以公元前475年左右为标志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划分方法,就是因为从春秋到战国时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他不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建立汉朝这样明明白白的有一个时间点。

也就是说,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划分,是以某一个事件为标志,实际上真正的变化是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昨天我还在和朋友讨论战国时期的变法,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要变法,我朋友说是第一个变法的国家变强了,其他人开始变法,这是不准确的,一种程度上来说变法是因为想要富国强兵,从根本上来说,是到了不变法就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然后在回归主题,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和战国的不同正是由于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使得上层建筑不得不改变。

战国之前的经济是以井田制为核心,什么是井田制,就是一大片地中间最好的那片是贵族的,其他边边角角分给老百姓,老百姓不但要缴纳土地的税负,还要给贵族的土地耕种。

但是到了春秋后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最终将这种经济制度打破,最终形成了小农自然经济。

这就是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开始转型,以前的那些贵族逐渐没落,反而是新兴的小农逐渐成为国家最庞大的阶层,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发生改变,那么就会被改变,所有战国七雄都进行了变法,没有变法的都被兼并了。

这就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差别,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只能养活八百万的人口,然而在战事更激烈的战国时期,人口却达到了三千万,说明生产力是突飞猛进的,各国经济文化也是快速发展的。

这才有了,各种表象的春秋与战国的区别,比如军事上,春秋实行的是征发制,打仗的时候才征集部队,而战国时期只要是适龄男子都有参军的义务;比如在政治上,春秋世袭完全是世卿世禄制,到了战国时期,老百姓也可以参政,很多平民通过军功或者学习参与到政治当中。

总结起来,不是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为什么平白无故的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些事件来区分春秋和战国,而是在一段时间内社会性质发生了变法,你不得不依照一些标志事件将两个历史阶段划分开来。

9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一般来说,我们以三家分晋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又或者说,以《春秋》和《战国策》两本书来区分时代,方向上来说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你要知道,这只是两种种简单的时间标志,而不是春秋、战国的根本。

土地引发的改变

如果你对这两个时代有一定的了解,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春秋时代,虽然各国都在打仗,但战争规模都不大,相对比较温和。真正威胁到国家稳定的,都是内部问题,比如士大夫坐大,直接架空国君。三家分晋就是这个矛盾的极致体现。

而到了战国一切都不同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突然就变得残酷无比,一不小心就被灭国了。

战争规模为什么能扩大?原因很简单,国君对国家的控制力加强,可以举国之力发动战争了,而这背后,是不可忽略的变法。你看那些著名的变法,秦国商鞅、魏国李悝、楚国吴起……无一例外都集中在战国时期。

变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太容易让贵族膨胀,从而威胁到国君,变法的目的,就在于回收贵族的封地,取而代之的是食邑。土地属于国家,你别想要,但税收你可以拿去。

控制了土地,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土地就有人,国家人多了,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战争,而贵族人少了,造反的基础就薄弱了,所以你看战国时期的大小国家,再也没发生过哪怕一次“三家分晋”的事件。

新的问题

随着土地国有化,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分封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贵族管理自己的国家,国君管理贵族,大家压力都不大,这突然要让国君管理整个国家,原先那种管理模式就落伍了,没法面对新的局面。

变法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国家人员统计、国家官员组织、财政税收、军队规模,还有贵族的利益问题怎么解决,等等等等问题都要通过新的法律制度来决定。

所有的国家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但是大家都没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选择的方向也都不一样,魏国主抓经济、楚国主抓军事、秦国更是以法为本,被称为“酷法”,但虽然方向不同,但主导变法者的结局都是相同的,没有好下场。

为什么?因为你懂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啊。国家变法有成效了,既得利益者需要得到平衡,那你变法者肯定要背这口锅。

战争装备和生产力

战争装备最大的改变在武器上,春秋时期大家还用青铜,而青铜在我国比较稀少,支持不了大规模战争,到春秋末、战国初,铁器得到了发展,战争进入了铁器时代。

另外,农业生产力也因为铁器的出现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之前农业用具都是石头或木头,质量不如铁器,使用起来也不如铁器方便实用。

你想想,此时国君已经有能力举国之力发动战争了,所欠缺的只是兵器短缺,而铁器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短板。而且,打仗是需要粮草的,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小结

以上所说,只是几个方面,并非全部,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也没有能力全面展开详细讲述。总之,国家制度的改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战争规模的扩大,都是春秋转向战国必须具备的条件。

春秋时期,这些问题也有改变,但是不迅速,所以影响不大,到战国时期,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所有的变法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从而形成了两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因此东周被划分为春秋、战国,也是必然的结果。


10

西周与东周,包括西汉与东汉,乃至西晋与东晋等,都是后世对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划分而已。

当然,春秋与战国,并非指朝代名称,而是指同属于周王室东迁洛邑之后至秦王朝一并天下之前的那段时间。那为何,又要将东周那段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呢?

之所以将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主要原因是,这段时期比较长,约有550年之久(前770年--前221年),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社会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与不同。

春秋的得名,源於孔子著《春秋》一书,《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而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源於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战国策》。《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其记录的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至秦朝一统。

而另一部史籍鸿篇《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其记录的年代是从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即三家分晋),而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北宋建立的前一年)。《资治通鉴》记录到959年,很好理解,是为了不述及当代(宋代)。那为何又从前403年开始记录呢?

因为,在司马光这些儒生看来,孔圣人已经著了《春秋》,而后世孺子是不能比拟“圣人”的。故而,孔圣人写过的那段时期历史,后世儒生是不能轻易动笔的。

故而,《资治通鉴》的记录年代,只能从《春秋》之后的年代开始。但是,《资治通鉴》又没有紧接着《春秋》之后的年代(前481年)开始,而是从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记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司马光等人把“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当成一个时代的分水岭。

后世也基本上都认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春秋迈入战国的重要标志事件。

春秋与战国的不同,背后的本质在於社会形态体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周王朝建立的时候,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天子将部分土地封赐给宗室勋臣,以建立邦国,而称诸侯。诸侯再将自己的部分领地封赐给各卿大夫以作采邑,而称为家。诸侯的疆域(国)与各卿大夫的采邑(家),就共同构成了“国家”一词。


将夏商周称之为奴隶社会,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期,称之为封建社会。但实际上这种划分,并不适用於中国。

如果,对比东西方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觉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其实与西方中世纪那段时期更为相似。且“封建”一词,源於《诗经·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封建的本义,就是指封邦建国。春秋时期,虽说周王室已然式微,但在社会结构体系上并没有本质变化,仍是那种封建体系。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却发生了变化。各诸侯纷纷实行变革,魏有李悝,齐有邹忌,楚有吴起,韩有申不害,秦有商鞅,赵有肥义,燕有乐毅。虽变革的措施不尽相同,但其变革的核心就是:加强君权、削弱世族卿大夫的权力。

故而,在战国时期,虽也有分封采邑制度,但已经不占据主流。而渐渐实行了郡制、县制(县制始於楚,郡制在秦盛行),即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这样,君权才得以渐渐加强,而世族卿大夫的实力却渐渐削弱。这也是为何鲁国三桓,在春秋时期权势熏天,而到战国时期,却渐渐没有影响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战国中后期,封建制在各诸侯国都已基本解体,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突然变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再至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在天下范围内确立了集权帝制的形式。简单地说,春秋时期,仍为封建制度。而到了战国时期,已悄然成为了君主集权制。正是这内在的变化,而导致了社会的更加动荡,从而凸显出了时代的变化。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