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是最典型的开国皇帝,在他的眼中,明王朝的稳定与长治久安压倒一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是最典型的开国皇帝,在他的眼中,明王朝的稳定与长治久安压倒一切!对于可能危及明王朝稳定和长治久安之人,朱元璋从来不会手软,更加不惜牵连数万人、大开杀戒,著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便是血淋淋的例证!但是,没有了政治的大前提之后,朱元璋却又展现出了温情的一面。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封了两位没有寸尺军功的侯爵,一位是恩亲侯李贞,另一位是义惠侯刘继祖。恩亲侯李贞是朱元璋已故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的丈夫、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早年家徒四壁,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唯有这位二姐夫李贞家还有些余粮。因此,李贞夫妇时不时就会救济救济这位弟弟,而此举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
因为元末的战乱,李贞家渐渐也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找到了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朱元璋。朱元璋二话不说,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而且还把外甥李文忠改为了朱姓,当亲儿子一般培养、重用,直到明王朝开元建国前夕才又改回了李姓。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姐夫李贞,先封李贞为恩亲侯,恩亲这个爵号几乎就是明着说:“这爵位就是专门给我姐夫留的!”不久以后,因为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受封曹国公的缘故,李贞也被小舅子朱元璋封为了曹国公!明初的公爵,除了这位曹国公李贞,那可都是独当一面的风云人物!不仅如此,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更是破例给了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并赐祖上三世王爵。这就更加不得了了,明初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达、汤和以及李贞的儿子李文忠等少数几位开国元勋!
接下来再说一说义惠侯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算是当地的富户吧。朱元璋未发迹前家中赤贫,父兄去世后无处下葬。其实,最初朱元璋想到的并不是刘继祖,而是自己的东家刘德。朱元璋家是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原本想着自己父兄为刘德家辛苦了一辈子,希望刘德能够看在这个份上给自己一块薄地安葬父兄。可这位刘德偏偏不是个喜欢助人为乐之人,一口便拒绝了!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一说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是一件小事,朱元璋也记了一辈子!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在原来那块荒地之上为自己父母兄长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凤阳皇陵(即今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彼时刘继祖实际上已经谢世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坚持要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恐怕刘继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自己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后世子孙换来了二百余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对于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以德报怨,赏了刘德一部分土地并免除了其多年徭役、赋税。可是,这一切和世袭罔替的义惠侯爵位比起来算什么呢?不知道刘德四下无人时会不会为当年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呢?
现在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屠戮功臣等等。但是,对于亲人和没有政治利害冲突的外人,朱元璋还是非常人性的。身为帝王、九五之尊,能够不忘贫贱之时给自己伸出过援手的人,朱元璋比起陈胜之流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朱元璋在建国时,共分封了6个公爵和28个侯爵,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战功赫赫,并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有两个人是个例外,他们没有尺寸之功,也没有为明朝出过半分力,却都被封为侯爵,比刘伯温都要高出一头。
这两个人,第一个叫做李贞,他是朱元璋二姐的老公。朱元璋少年时,家里人都被饿死,他自己也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还好当时李贞夫妇家里有些余量,所以就经常救济朱元璋,这才让朱元璋没被饿死。对此,朱元璋是铭记于心。
后来,因为天下大乱,李贞家也渐渐也支持不下去,朱元璋的姐姐也因饥困而去世,走投无路之际,李贞只好就带着儿子李文忠找到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的朱元璋。
朱元璋二话不说,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还把这个外甥当成亲儿子一般培养、重用。
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而这位外甥李文忠直接被封为曹国公,位列大明六公爵之一。当然,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姐夫李贞,他下诏封李贞为恩亲侯,恩亲这个爵号的意思不言而喻,几乎就是明着说:“这爵位就是专门给我姐夫留的!”
不仅如此,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更是破例给了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并赐祖上三世王爵。要知道,在明初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达、汤和以及李贞的儿子李文忠三人而已,由此可见朱元璋心里有多重视他的这位姐夫。
接下来的另一位无功而获侯爵之人,正是给朱元璋赠送祖坟的人,他叫做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也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富户,当年朱元璋家就是刘继祖堂弟刘德家的佃户,专门给刘德种地,而朱元璋则给刘德放牛。
后来,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贫困饥饿而去世,朱元璋家又赤贫,还没有立锥之地,根本没法安葬自己的父兄,朱元璋不愿自己的父母被随便埋在乱葬岗,就去找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薄地来安葬自己的父母,毕竟自己全家给刘德做牛做马这么多年。
但是,刘德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在他看来,朱元璋的父母虽然给自己做牛做马这么多年,但自己也付出了报酬,从法礼上来说算是两不相欠,自己实在没有理由来帮助朱元璋。
更何况,朱元璋既然没钱没地,就随便找个地方埋掉自己父母即可,又何必要专门找耕地来安葬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加上这年头人命如草芥,活着的人有谁愿意搭理已死之人。
被拒绝后的朱元璋真的绝望了,这天大地大,竟然没有他父母的葬身之地。然后,就在朱元璋最绝望的时候,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他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这一件小事,朱元璋也永远铭记在心。
等到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就在刘继祖给他的那块荒地上大兴土木,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陵,也就是我们现在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
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好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不忘记他当年的恩情,所以他下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虽然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却可以继承这个爵位。
另外,刘继祖妻娄氏也被朱元璋敕封为侯夫人。此后,终明朝两百七十六年,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一直世袭该爵位,享受明朝给他们的恩泽。
这样的荣幸,恐怕是当初刘继祖没有想到的吧。当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自己的后世子孙换来近三百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赏了他一些土地,并免除其多年徭役、赋税。
当然,这也说明刘德当年并没有过分为难朱元璋。试想,如果朱元璋全家是被刘德的为富不仁害死,刘德全家人的脑袋恐怕都不够砍,所以事后的刘德恐怕也时常会在梦中惊醒,还好自己当年没把事情做得太绝。
当然,面对自己堂兄全家的大富大贵,刘德恐怕也会多次在午夜时分抽打自己嘴巴,毕竟这个富贵本来应该是他的。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一户姓朱的贫苦佃农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了,孩子的父亲朱五四,当年已经四十七岁,母亲陈氏也四十二了,这个小儿子,是不折不扣的老来子。
朱五四按照和兄长朱五一两家儿子名字排序,给这个小儿子取名--“朱重八”。
朱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贫苦佃农,到朱五四这一代已经是四代了,数代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朱五四一辈子都在为地主开荒拓地,向地主租来荒地,辛苦耕种,等种成熟地后,地主就加租或夺佃,一家人只好又换地方去向新地主租地。
朱五四一生搬了四五次家,辛辛苦苦开荒种田,却连巴掌大的一块自己的地都没有挣下。朱家人得到的只有人间风霜苦,和流不尽的辛酸泪。-----《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御制皇陵碑
在朱重八小时候,父母咬牙挤出一点钱,让他上了一年的私塾,但后来实在没有余钱继续供他上学,于是不到十岁的朱重八只好回家,给现在租种的田主刘德家放牛,以获取些微薄的报酬,为家里分担责任。
这样的日子过了七八年,朱重八也在慢慢的长大,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他大概也会在这几年成亲,然后延续父辈的路,成为一个和父亲一样苦哈哈的贫苦农民,租种着某个地主家的田地,生儿育女,直至终老。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所在的淮河流域遭遇大旱,赤地千里,烈日似火。然后又发蝗灾,田地颗粒无收。
朱家本来还算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打得粉碎:辛苦了一年的收成,全部在大旱和蝗灾中荡然无存,生活陷入困顿。
在全家还没来得及从大灾中缓过神来,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瘟疫又开始肆虐着淮河两岸。本来就因绝产而饿得发昏的朱家人,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长子,都在这场天灾中先后去世,相隔不过半个月!----《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御制皇陵碑
而朱家,只剩下了十七岁的朱重八、及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已经入赘他人家),还有大嫂王氏,和大哥朱重四留下的一儿一女。
人去世了,总要找块安身之所,以掩埋安葬才好。可怜朱五四辛勤操劳了一辈子,到死连块下葬的坟地也没有!实在没有办法,朱重八兄弟俩只得去找佃种田地的地主刘德,向他央求,希望他看在朱家为他种了多少年地的面子上,施舍一块地,好用来安葬去世的亲人。
但是地主刘德毫不同情朱家的遭遇,不但没有答应施舍坟地的请求,还大声训斥朱家兄弟二人,并破口大骂,场景让周围邻居都十分地同情。
这个时候,听见了喧闹声的刘德之兄刘继祖,出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生出了恻隐之心,于是主动向兄弟二人伸出援手,给了一小块地予他们,用来安葬去世的亲人,这才解了朱家的燃眉之急!
而刘继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不经意间的善举,竟然会在多年后,给自己的后人带来了多么大的回报。
坟地有了,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余钱置办棺木,无奈之下的朱家兄弟只得将亲人生前的破旧衣服包裹在遗体上,草草掩埋。多年以后,老年的重八想起这段辛酸事,还老泪纵横:“昔年寒微时,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
勉强操办了亲人们的丧事后,朱家也维持不下去了,大嫂王氏为了活下去,带着幼年的儿女返回娘家,以求活下去。朱重八兄弟俩,也挥泪分别,各自逃难。而这一别,重八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二哥。----《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御制皇陵碑
之后,在邻居汪大娘的好心帮助下,朱重八被家乡的皇觉寺收为小沙弥,后来又被打发四处云游,化缘度日,过了三年多的游历生活,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至正八年(1348年),二十岁的朱重八回到皇觉寺,继续着出家的生活。
三年后,元末红巾起义爆发,在已经参加了红巾军的幼年同伴汤和邀请下,朱重八下定决心,离开寺庙,投奔濠州红巾军大帅郭子兴,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传奇,这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的事。也就在这一年,郭子兴给朱重八起名“元璋”,这就是日后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
至正十三年(1353年),施舍田地给朱家的的刘继祖去世,他的儿子刘英,以及帮助过重八的汪大娘之子曹秀,在听说了太祖已经是濠州红巾军重要将领后,先后去投奔他。太祖视同亲人,留在身边为亲军,待遇优厚。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已经称吴王的太祖,拿下了老家濠州。于是,亲自率军返回老家,衣锦还乡,随同一起的,就有刘英和汪文(为纪念汪大娘,太祖令曹秀改名汪文)。
回到了家乡,太祖祭奠了父母,见到十多年前的旧地,无限感慨。命令在原址为父母修建恢弘气派的陵墓,即“明皇陵”。同时,为了报答刘继祖、汪大娘的恩德,太祖授刘英“皇陵祠署令”,授汪文“皇陵祠署丞”,负责监督修建皇陵,并日后祭祀事宜。
当年的田主刘德,这时候居然还没死,也被太祖召见。太祖看在刘继祖份上,没有为难刘德,只是对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还赐给他三十顷地,免除十年赋税。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经过十六年的征战,当年的小小少年,历尽艰辛,席卷天下,驱逐蒙元,恢复中华,建立大明朝,于南京登基称帝,成为了皇帝(明太祖)。而当年太平乡的朱家亲人们,能够活着看到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只有大嫂王氏、侄女福成公主(大哥的儿子朱文正因欲谋反,被软禁,抑郁而死)、二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大伯家朱五一的四儿媳田氏、及大伯的孙女、堂兄朱重四之女、自己堂侄女庆阳公主,寥寥六人而已(朱文正子朱守谦,是在朱文正投奔太祖后生的,不算当年太平乡的亲人)。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在皇陵初步竣工时,下诏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以刘英继承义惠侯爵位。并亲自撰文向天下人说明这件事: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此举明白地显示了太祖对于刘继祖当年雪中送炭义举的无限感激之情。
此后而刘继祖子孙世袭义惠侯爵位,与大明相始终,直至明末。刘氏家族也是有明一代,中都(即濠州改称)第一家族。
当年一个小小的善举,却有如此丰厚的回报,为自己的子孙带来了三百年的荣华富贵,即使是刘继祖本人,恐怕也不会料到吧。
在这里,有必要再重温一下朱元璋当年无力葬家人的故事,包括放牛,每一个都是一段辛酸的往事,令人叹息。
元朝末年,在安徽凤阳的山野,经常会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孩童,赶着若干只大牛小牛,被一群小伙伴簇拥着,踩着日头的节奏,早出而晚归,在玩闹中忘记了饥饿,渡过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个孩子就是朱重八,日后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洪武万岁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凤阳,但祖上并不凤阳人,而是江苏人,也就是秦汉时期的楚人,刘邦、项羽的同乡。
对于项羽,朱元璋不太感冒,倒是常把刘邦挂在嘴边,或许他一直就把刘邦当做惺惺相惜的偶像。所以,从幼时起,朱元璋便有了当皇帝的梦想,于是经常一边放牛,一边坐在高高的石头堆上,让小伙伴们高呼“万岁”,如同一位威风八面的真皇帝,接受朝臣们诚惶诚恐的叩拜。
孩子们的想法单纯、幼稚,他们所渴望的东西,有时候连自己都弄不清楚是什么,比如当皇帝,也许只图个威风,或肚子不再挨饿。而世上一多半的梦想何尝不都是说出时有些可笑,而一旦实现后,反倒敬佩做梦者的勇气。没多久,朱元璋就做了一件在小伙伴们看来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把一头小牛烤熟,给大家解了馋,代价是被刘德揍了个半死。
对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欢乐是短暂的,饥饿才是一个永远避不开的话题。每当夕阳西下,赶着悠哉悠哉的牛群,呛着夹杂着牛粪味儿的尘土,朱元璋想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回家能不能吃上一顿饱饭!”
一个朝代在改朝换代之前,必显露颓废之征兆。政治黑暗、官吏贪腐、恶霸横行、饥荒遍布天下,百姓无以过活,只能扶老携幼、背井他乡,寻找新的栖身之处。
其实到了元朝后期,无论是流民,还是朱元璋的祖上,不管是从何地迁往何方,只不过是如灰坑跳入火坑,不但改变不了赤贫的面貌,而且在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中越陷越深,很难再有翻身机会,除非推倒腐朽的元朝廷。
当然,对于年幼时的朱元璋来说,不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即便有,不过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穷人家的日子向来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朱元璋十六岁那年,家乡爆发瘟疫,没过几父母及大哥被夺去生命。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伤,还有一无钱,二无地,如何将亲人遗体安葬的问题。于是,朱元璋与二哥试探性地找到了东家刘德,希望刘地主能够伸出援手,以解燃眉之急,不至于让亲人露尸荒野。
当然,朱元璋开出的条件就是为刘德做牛做马,直到还清丧葬欠下的债务。没想到刘德一顿棍棒将兄弟俩轰出门外,在刘德看来,“泥腿子”一抓一大把,何必在乎一个放牛娃,而且前阵子无缘无故少了一头小牛的帐还没算清呢!想起来,刘德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正当灰头兄弟俩的兄弟俩绝望的时候,刘德的堂兄刘继祖给了朱元璋一些旧衣服,并送了一块地。朱元璋千恩万谢,将亲人草草安葬,之后去黄觉寺剃度出家。没过两年,寺庙也成了自身难保的泥菩萨,朱元璋只好开始了以和尚为招牌的乞讨之路。
二十五岁那年,朱元璋的人生迎来转机,经好友汤和的引见,加入郭子兴领导的反元义军。从此,朱元璋算是踏上了去往皇帝宝座的光辉大道。
因此,朱元璋的早年,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地主刘德,一位是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刘德刻薄寡义,让朱元璋看透了炎凉的世态,刘继祖施舍人于危难,给了朱元璋活下去的勇气。
然而,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风光还乡,刘继祖已经过世,而刘德还健在,只不过如一段枯藤,似一片败叶,被风吹着、兜着,蜷缩于没人在意的角落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道的变化还是快了点。昔日飞扬跋扈的大地主,如今一贫如洗、风光不在。曾经的放牛娃,现如成了最大的地主,给谁地种他说了算。好在朱元璋不记前嫌,如韩信对待当年胯下之辱的恶霸一样,不仅没有责罚刘德,而且还赐了他良田三十亩,免十年税赋,以示皇恩浩荡。
而对于已故的刘继祖,朱元璋格外的恩惠,追封其为义惠侯,余荫子孙。义惠侯,字里行间突显一个义字,也彰显出朱元璋知恩图报的作派,给天下百姓树一股新风,立一道标杆,成就洪武之治良好的开端。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谁也想不到,多年前还在饿死边缘徘徊的朱重八,不仅生存是个问题,甚至连埋葬父母家人的钱都没有;就是这样一个穷小子,放过牛,当过和尚,当过大头兵,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无数的冷眼嘲笑都经历过,可居然就在多年后成为了坐拥天下,而且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皇帝!
所以永远不要轻视一个上进努力不服输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放牛娃。而且如果在他极度的困境之中能够轻易拉他一把,也许会成为你人生中做过最正确的事。
朱元璋的邻里少年地主刘继祖正是偶然的在朱元璋的生命里对他发了一个善心,帮助了曾经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朱元璋安葬了家人,就得到了无数倍的回报,而这种回报是他从未想过的巨大。
当时,元朝已经进入了尾声,天下大乱,战争进行的是民不聊生,本来朱元璋一家租种苛刻的地主刘德家的地,就已经生存艰难,偏偏那年天下发大水,大水之后紧接着是瘟疫横行,朱元璋一家连遭噩运,在尸横遍野的地方,朱家也没能幸免于难,最终一家人中,朱元璋的父母,大哥朱重四和侄子朱胜保都没有挺过这场瘟疫。
朱元璋福大命大,熬了过来。
搁现在可能最好的方式是把尸体火化;但是古人没有现在的医学卫生知识,而且最关键是古人对入土为安有很深的执念,为了好好安葬一家人,朱元璋求爷爷告奶奶,寻便街坊来凑钱,只可惜也杯水车薪,寥寥无几,最终他求到了自己家租种耕地的地主刘德家中,刘德不仅不愿意借钱给他,还把他轰了出去。
朱元璋顿时陷入人生至暗时刻,他为自己不能让家人入土为安而在大街上抱头痛哭,路人虽然多对他投来同情的目光,虽然大家都知道他家破人亡,可大灾之后,谁也没有能力去帮助他。
刘德的弟弟刘继祖听说了这件事,想起了曾经那位精壮生猛的汉子朱五四(朱父)就这样死了,不由得心生唏嘘,遂即动了恻隐之心,把朱元璋叫到自己家中,说了一句被朱元璋记一辈子的话:
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大意是:我家地很多,你要葬家人怎么不来找我啊,我家的随便你用,绝不吝惜!
朱元璋于是感激的痛哭流涕,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猛地给刘继祖不停磕头感恩!此后,朱元璋一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后来朱元璋投军,慢慢打出了名头,刘继祖的儿子刘秀前往投靠,朱元璋始终对他厚待有加,把他倚为亲兵,从不让他身处险境,在朱元璋建国后,刘家成为凤阳第一家,永世绵延,与大明同寿共荣……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御制《皇陵碑》修建、镌刻完毕,其中有一句: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把刘继祖借地葬父的事情详细镌刻下来,足见朱元璋是真的记了一辈子,并且对此厚恩始终念念不忘,除了照顾刘继祖的后人,他把死去的刘继祖更是加封为侯,这是当时只是动了恻隐之心的刘继祖从未想过的巨大回报,或者他根本就没想过要朱元璋报答什么!
《万历野获编》记载: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由此来看,朱元璋倒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真男人!而雪中送炭的刘继祖,也获得了他从未期待过的此后大明王朝三百年刘氏的子孙福报!
这应该就是好人有好报的一个最佳案列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传奇的开国皇帝,做过和尚要过饭,但是自从他起事后,人生却如开了挂一样,一路打怪升级爆装备,直到最终登上皇位,掌控天下,但是到这里朱元璋陷入了争议,因为朱元璋建国之后大杀功臣,将功臣们杀的是七零八落,因此人们说朱元璋忘恩负义,为人残忍,但是我认为这些只是朱元璋在政治上这样做的,所谓皇权无亲情,而朱元璋本人却是一个知恩图报,心胸宽阔的人。
起初,朱元璋一家有八口人,父母二人,兄弟四个,姐妹两个,朱元璋是家中最下的孩子,因此其父母以数字为其取名为朱重八。朱元璋一家为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家中属于是佃户,靠帮地主家种地讨生活,而朱元璋自己则负责为地主放牛。起初虽然很穷生活的有些困难,但是父母为人和蔼,兄弟姐妹之间感情也很深厚,因此这一家或者穷并快乐着的生活。
但是在朱元璋十一二岁的时候,这一家却迎来了天大的祸乱,这一年凤阳遭遇了严酷的旱情,这一年滴雨不下,收成少的可怜,碰巧又碰上了蝗灾,最后基本上是颗粒无收,因此本身就很贫穷的朱元璋一家便断了伙食,家中只能到采集一些野草野菜树皮充饥,这样一来时间久了,人当然受不了,家中的亲人相继饿死,到最后仅仅生下了小朱元璋以及二哥朱重六。
此时的朱元璋可以称得上是一无所有,而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朱元璋现在的心思就是一心想为父母安排好后世,让其入土为安,但是由于家中是佃户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于是朱元璋就向自己为其放牛的地主刘德讨一块地,祈求他给自己一块地让父母入土为安,但是这个刘德却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无论朱元璋如何跪下恳求,如何哭泣无助,就是不肯给其一块小小的土地,让其安葬父母,并且还恶语相向,好生的没有人性。
由于是小孩子祈求他人为自己安葬父母,闹得声音也比较大,一时间围观过来了很多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同情朱元璋,谴责地主刘德,但是也只是仅此而已,由于本身都是强维持,哪里还有余力去帮助小朱元璋。而这时一个好心的人物出现了,他便是小财主刘继祖,跟地主刘德不同,一是刘继祖是一个小财主,没有刘德有钱,二是刘继祖是一个好心的人。刘继祖在这里也观望了很久,最后见这个小孩子实在是没有了办法,大地主不给地,小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于是挺身而出对朱元璋说道:“孩子,起来吧,我给你一块地,你去安葬父母吧!”
朱元璋听此,起初一愣,但是立即缓过神来,对其连忙进行磕头,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并且还说道:“将来有一天我一定会报答您的”,刘继祖听此,只是笑着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可能这时的就继祖一是并不指的自己所做的这件事能够有所回报,二是因为刘继祖不认为朱元璋给报答给自己什么吧。就这样小朱元璋用破席子盖在父母身上,简单的为其安葬了。
此事过后,朱元璋离开了这个令人痛苦的家长,出门做了和尚,但是在佛门中的生活也不算好过,最后做起了化缘的和尚,说白了也就是要饭。直到朱元璋阴差阳错的成为了起义军之后,人生仿佛苦尽甘来开了挂一样,一路打怪升级爆装备,直到登上皇帝宝位,成为掌控天下的君主。之后朱元璋曾多次回到自己的故乡,看一看父老乡亲,而这时地主刘德还活着,但是朱元璋的大恩人刘继祖却离世了,已经是皇帝了的朱元璋并没有惩罚当年不给自己的地的地主刘德,反而赏赐给了他一些地,以及免了十年的赋税。至于自己的大恩人刘继祖,刘继祖不在了,但是却有子孙后代,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让其子女后代世世代代继承他的爵位,福及子孙三百年。
因此可见朱元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而且在其作为皇帝的时候,很多以前的穷苦老乡,或者是患过难的朋友,前来找他,朱元璋都是十分高兴的热情相待,但是这里却有一些人不会察言观色,不懂人情世故,相当于自己找死,这是谁都没有办法的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明朝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泥腿子出身,他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25岁参加农民起义军,40岁草根逆袭成为大明开国皇帝,他活成了传奇。
朱元璋每当和一些大臣谈起他的草根人生,都会悲痛不已。特别是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土地干裂,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无法缴清苛捐杂税,病饿交加双双惨死。短短的20多天,他的父亲(64岁),大哥以及母亲(59岁)先后去世。只剩下17岁的朱元璋和二哥,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甚至是亲人死无葬身之处。
因朱元璋的全家是外来迁徙户没有土地。《明史·太祖本纪》载:
“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
朱的父母给地主刘德家当佃户,朱元璋给刘德放牛,他们终日劳碌,食不果腹。朱元璋的父母死后,他和哥哥就去求告地主刘德,希望他能给一块土地安葬父母。结果刘德不但不给,还呵斥辱骂朱元璋,还让他把以前欠的钱还上。
朱元璋和哥哥抱头痛哭,非常无助,周围乡亲纷纷劝说刘德,但铁石心肠的刘德不为所动。他的哥哥刘继祖听说后,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尽管自己家的地不多,还是把自家的地给了朱元璋一块。朱元璋兄弟二人这才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用草席安葬了父母。
(刘继祖画像)
地主刘继祖送给朱元璋的那块坟地,在25年后成了凤阳皇陵。
安葬父母这件事被朱元璋亲自撰写在《皇陵碑》上。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称帝后返回故乡,父老乡亲们得知那个穷困潦倒的朱重八,竟然当了明朝的皇帝,都很惊奇,跪地欢呼。当年的那个地主刘德跪在人群的角落里,瑟瑟发抖,脸伏在地上,他怕朱元璋判他死刑,灭他三族,大气都不敢出。朱元璋一直在寻找恩人刘继祖,但是未见。他一眼扫描到瘫倒在地的地主刘德,做出了一个让乡邻出乎意料且佩服的动作。他走向前扶起了地主刘德,摈弃前嫌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刘德慌忙磕头谢恩。朱元璋问及他的哥哥刘继祖时,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说:“哥哥刘继祖已经过世了”。朱元璋追封了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世袭子子孙孙,并许诺恩惠与明朝相始终。
朱元璋亲笔写词: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同时也赏赐了地主刘德3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刘德10年的赋税和徭役。
朱元璋只用了15年的时间,便从一个一文不名的“臭乞丐”成为了一个手掌天下权的皇帝,一个字,牛!
不过,他的少年时代却很潦倒,他曾经给人放过牛,也曾经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迫不得已之下当了和尚,当了乞丐。
实际上,想当和尚也不是剃个光头这么简单的事,读书得给束脩,出家当和尚也得缴纳“入会费”,可是当时的朱元璋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起了,哪有什么钱去出家?最后,一个姓汪的邻居出钱资助了他。
当和尚也要别人资助,不可谓不落魄。
当然,朱元璋最落魄的时候,是他的爹娘去世的时候,这也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
1344年,濠州遭逢了旱灾、蝗灾,导致了一场百年难遇的饥荒,一时之间,饿殍无数,然后又引发了瘟疫。
朱元璋的爹娘终究没有挺过这场灾难,双双离世,他的爹娘死后没过多久,他的大哥和侄子也没了。
爹娘一死,朱元璋顿时没了生计,但是,摆在他眼前的不只是自己怎么活下去的问题,还有怎么安葬爹娘的问题。
当时,朱家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别说请人帮忙处理爹娘的后事了,他连一块能够用来安葬爹娘的坟地也没有,所谓“人穷百事哀”莫不如是。
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去找一个人——刘德!
这个刘德是当地的一个地主,朱元璋的爹娘活着的时候便是刘德家里的佃农,更何况他自己也曾给刘德家放过牛,如今爹娘死了,他去向刘德讨一块坟地安葬双亲,这么多年的“情分”了,刘德总不会不给吧?
朱元璋叩开了刘德家的门,然后见到了刘德,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刘德便已经问到,朱家老八,你找我有什么事?
听了刘德的话,朱元璋连忙用悲伤的语气说,刘老爷,我爹娘死了,您也知道我家里的情况,想向您讨一块地安葬双亲。
朱元璋的话刚说完,刘德便劈头盖脸地骂了过来,你爹娘死了,关我屁事?我凭什么给你地?你还得起吗?
朱元璋听了,心中一酸,眼里“哗啦啦”地流了下来,苦苦哀求道,刘老爷,求求你了,求求你给一块地给我安葬我爹娘吧......
但是,不管朱元璋怎么哀求,刘德仍然不管不顾地骂他,滚蛋,死穷鬼!
看透了刘德的绝情之后,朱元璋绝望地走了。
不过,朱元璋人生中确实遇到了很多贵人,每当在他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总会向他伸出援手。这不,正在他沮丧得不知道前面的路应该怎么走的时候,又有一个贵人伸出了手,拉了他一把。
这个向他伸援手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
刘继祖没有像弟弟刘德一样为富不仁,他听说朱元璋向刘德讨要坟地安葬双亲被拒绝之后,生出了恻隐之心,也为他的孝心所打动,于是他便让人找来了朱元璋。
刘继祖看着朱元璋说,我给你一块地,好好安葬你爹娘,让他们早日入土为安吧。
朱元璋一听,激动得流泪满面,终于能够安葬爹娘了。
他在安葬了爹娘之后,所要面对的问题便是怎么活下去了,他和二哥商量了一番,他们在这里已经没有活路了,只能别的地方讨生活。
于是,他二哥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则在邻居地帮助下,入了皇觉寺,当起了和尚。
只不过,他当了和尚也没能得个安稳,入寺不过一个多月,寺庙便因为负担不了太多和尚的生活,将一些在皇觉寺里没有根基的新和尚给打发出去要饭了,当然,和尚的要饭不叫要饭,叫化缘。
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待了一个多月,别说佛经了,即便只是短短的偈语也不知道几句,所以怎么看也只是一个光头的乞丐。
他要了三年的饭之后,又回到皇觉寺待了几年,便在汤和的吆喝下直奔濠州投军去了。
他的投军,也成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他从一个小卒变成将军,又从一个将军变成统帅,最后穿上龙袍,当上了皇帝。
朱元璋虽然总是被黑,可是,他这个人实际上很重感情,刘继祖的“一地之恩”,他便始终记在心里,想着哪一天自己发达了之后,回去报答他。
所以,当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回老家给爹娘烧香的时候,便想着顺便去报答报答昔日的恩人刘继祖。
他在祭奠好了爹娘后,便找人问到,刘继祖对我有恩,他如今在哪?
刘继祖?他已经不在了,死了。
朱元璋听说刘继祖已经死了,心中掩不住的失落,想了想,不管刘继祖是不是已经死了,自己也不能忘了他的恩情,也总要还他的恩情。
于是,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给刘继祖封侯!
他的这个决定难免会惹来开国功臣们的埋怨,他们的爵位是用命换来的,即便是辅佐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刘伯温也只被封了个伯爵,这刘继祖只给了一块地便被封为侯爵,自然有人会不服气。
当然,朱元璋也有自己的理由,没有爹娘的养育,哪来的朱元璋?没有刘继祖的慷慨,朱元璋怎么安葬爹娘?没有刘继祖的慷慨,或许他的生命轨迹便不会是这样的了。
所以,朱元璋最终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刘继祖的夫人为侯夫人,刘继祖一家也因此世受明朝皇恩,一直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不仅还了刘继祖的恩,为了彰显皇家气度,他也没有和曾经呵斥他的地主刘德计较,还看在刘继祖的份上,给了刘德丰厚的赏赐。
刘继祖到死也没想到,自己曾经的一个小恩小惠竟然换来了如此丰厚的回报,能够在别人落魄之时雪中送炭的人才是最让人难忘。
朱元璋能够记恩,能够直面自己落魄之时的窘困,能够还恩于刘继祖,此可谓帝王气魄。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的确很穷,父亲死后,没钱安葬,只好由他和二哥两人抬着父亲去后山的乱坟岗安葬。抬至一拐角处,说也奇怪,本来好好天气,突然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兄弟二人只得找一山洞避雨。等雨停出来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放父亲的地方,发生山体滑坡,父亲的影子都没有了。又因那山坡是领居刘姓地主家的地,名叫刘继祖。兄弟二人只好哭哭啼啼到刘继组家请罪,那刘继祖也算开明之人,反正那块地也没什么用,就做个顺手人情送给他家做祖坟。也算好心有好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不仅给了他许多钱财,还封他为\"义惠侯”。所以说人\"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确是有道理。
事实告诉我们好人会有好报,刘继祖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他的善义之举让少年朱元璋感激于心,日后他当了皇帝,知恩图报,刘继祖也因此后福无穷,其家族与明朝相始终。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论出身,最苦难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幼年父母兄长先后因灾去世,小小年纪的朱元璋便孤身一人出外谋生,在皇觉寺当过和尚,还曾一个人在外云游流浪乞讨过,尝尽了人生的苦难,最后因为儿时伙伴汤和的一封信改变了人生,最终当上皇帝,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
朱元璋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朱家世代务农,其父叫朱世珍,母亲陈氏,朱元璋在家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由于父母没啥文化,他的名字就简单的被起为朱重八。据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由此可知,朱家本今天江苏句容人,后来才徙居泗州盱眙县和濠州钟离乡。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已经15岁,这一年,濠州发生旱灾,几个月滴雨未下,地里庄稼无雨干死。次年春天,依然无雨,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年蝗灾和瘟疫接踵而至,濠州城里因灾饿死、病死的百姓很多,家里本来就清贫困苦的朱家没能从这一场天灾中熬过来,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先后去世,曾经清贫又不失欢乐的家,就这样剩下了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实在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陷入绝望的朱元璋不得不去求助地主刘德,希望他可以看在自己父亲曾为刘德种地的份上,能腾出一块地皮以做自己安葬父母兄长之用。
不想刘德这个人,典型的“周扒皮”,对曾经为他卖命干活的朱家毫无怜悯之心,不仅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还当场狠揍了他一顿。带着伤回到家里的朱元璋,情绪陷入崩溃,越想越伤心,只能靠哭来发泄自己,心里一直懊恼,只恨自己太无能了,连给父母兄长安葬的能力都没有。
朱家真的是太惨了,离朱元璋家不远的地主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了,动了怜悯之心,他慷慨的给朱家一块坟地,朱元璋和二哥感激涕零,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便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被破与二哥告别,两人各自逃生。朱元璋先是进了黄觉寺当了和尚,此后连寺院都因为饥荒供不起斋饭了,不得以,朱元璋又离开皇觉寺托钵流浪,一路在外乞讨了三年又回到皇觉寺,这时,朱元璋儿时伙伴汤和的一封来信,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他随着元末的农民起义大潮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并在此后逐渐成长为红巾军的主力将领,败张士诚破陈友谅降方国珍,依次消灭各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统一王朝明朝。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并没有忘记当年曾帮助过老朱家的恩人刘继祖,只不过此时的刘继祖早已经仙去,但是他的妻儿还在世。朱元璋知恩图报,刘继祖当年施舍一地,使父母免做孤魂野鬼,如今自己当上了皇帝,自当要厚加报答,于是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并允许子孙承袭爵位,让刘家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子子孙孙与明朝相始终。对于此事,《万历野获篇》补遗卷一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刘继祖当年的一个善义之举,换来了子孙后代的富贵无穷,这真的是好人有好报。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拒绝给朱元璋施舍坟地还暴打过他的地主刘德,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后并没有以怨报德,反而还赐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刘家五年的赋税和徭役。这样的做事做人风格,真的和朱元璋在当皇帝后大开杀戒屠戮功臣有很大的反差,看来连皇帝都存在着性格上的两面性。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