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清朝皇帝上朝说话是不是东北大碴子味儿?

清朝皇帝上朝说话是不是东北大碴子味儿?

2020-07-22 17:59阅读(63)

清朝皇帝上朝说话是不是东北大碴子味儿?:我是冷眼藏匿,我来回答您的问题。清朝皇帝的语言主要以汉语和满语为主,大多数皇帝还会说点蒙古语。因为清朝的大臣满

1

我是冷眼藏匿,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清朝皇帝的语言主要以汉语和满语为主,大多数皇帝还会说点蒙古语。因为清朝的大臣满、汉、蒙皆有,大部分汉臣不会满族语,平日里公务皇帝多用汉语。

清朝皇帝的官腔类似于“北京话”

满族入关后,遇到过语言上的障碍。满语词汇毕竟不多,对于满族人来说中华大地上的很多东西是满语无法描述的。比如一些名字、一些典故等,还有一些动植物的名称。这时候必须要学习汉语才能描述清楚这些东西。比如“华佗再世”这个词,翻译起来非常难受。

所以八旗子弟开始学习汉语,学习汉语从哪里开始学?当然找附近的北京人学习,学习语言的都知道,跟着英国人学的就会学会英国人的口音,跟着美国人学的就会学会美国人的口音。所以学习汉语也一样,八旗子弟跟着北京人学了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

从北京故宫里面的很多标识也能看出清朝使用的语言,这些标识是以汉语为主辅以满语等。如故宫乾清宫牌匾。

清朝皇帝和蒙古族的关系

清朝皇帝因为是用少数民族统治占据大多数的民族,他们必须联合另外的少数民族才能完全压制汉族。这样就形成了满足和蒙古族世代联姻的关系,很多清朝的皇帝比如孝庄皇太后就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族。

所以蒙古族成了清朝皇帝的“娘家人”,蒙古族为清朝的江山出皇后、出将、出兵。到了清朝晚期,基本上清军的主力骑兵大部分由蒙古族人构成。所以清朝皇帝很多也会蒙古语,为的是好和自己的皇后以及为自己拼命的蒙古子弟交流。

《八旗通志》:“时满洲、蒙古牛录三百有八,蒙古牛录七十六,汉军牛录十六”。

早期的清朝军队基本上按照,满族:蒙古族:汉族为308:76:16的比例来配置。在清朝早期蒙古族士兵的数量远大于汉族士兵,是汉族士兵的5倍左右。到了清朝后期汉族士兵的比例才逐渐回升。满族:汉族比例为3:8.

后记:

语言的变迁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和环境、文化、人种等有一定的关系,我不赞成题主用“大碴子味”描述某种方言,这是对语言的不尊重。不管任何方言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对它们应一视同仁,给予足够的尊重。

2

应该差不多。

东北话形成的较晚,是在闯关东(19世纪中叶)之后才开始形成的。当时,从河北、山东一带迁移数百万移民到东北地区。而在这之前,满清修了柳条边,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当地的主要语种就是满语。

而东北话是融入了满语、和冀鲁晋豫各地方言。尤其是满语,现在还存在于东北话的一些词语中。例如:磨叽,满语读作moji,在两种语言中的意思也一样。还有“拔拔凉”这样的形容词,也是源自满语。


清朝皇帝在跟大臣说话时,会满汉双语同时使用。注意,清朝所有皇帝,都会说满语。溥仪说自己不会说,很可能是在装怂。毕竟,清朝讲究“国语骑射”,满语是必修课。溥仪是个末代皇帝,怕别人说他会满语,意图复辟,这才说自己不会满语!


只要皇帝说满语,就一嘴的大碴子味。等到清中期以后,满清皇族的汉语就成了现在的北京话。你看溥仪在东京审判的录像,就是一口北京话。

最后,说说上朝的事。在电视剧中,满清官员每天早上会到一个大殿内站成几排,和皇帝议事。这种叫“大朝、常朝”。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上朝,皇帝一年上不了几次。而且,每次都是礼仪性质的。

不过,按照规矩,皇帝每天会在乾清门搞“御门听政”,让大臣按照部门分组上前汇报。不过,此处,根本不会和大臣议论朝政。这个“御门听政”也是例行公事,有时一个月也搞不了几次。

皇帝和大臣商议朝政,是在早晨7点至8点以后单独“召见”部分大臣。此时,只有少数几位亲信大臣在场,地点一般是在书房。

(文|勇战王聊历史)

3

感谢邀请,清朝那会,东北话还没形成,清朝皇帝上朝说话,基本是以满语和汉语为主,汉语就是现在的北京话。

4

你错了,中国古代在语言交流上,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不是那的人就讲那的话。虽然清朝满人都是东北人,但是,官场上就不见得说东北口语了。

你像明朝官方说的就是北京地区的口语。也就是北京方言。

宋朝以前一千多年官场上说的就是,河南洛阳地区的方言。

总之官场的语言,也是为了相互交流方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接受的。

我们国家建国后,首都定为北京,所以官方语言,就以北京与承德地区相交的滦平地区为母语的语音基础,行成了现在的北京官方语言。

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就是用的官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