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

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

2020-07-22 16:04阅读(83)

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那么多弟杀哥的桥段吗?:会,一定会,还会出现更多的弟杀哥,哥杀弟,兄弟相残的战斗。中国历史

1

会,一定会,还会出现更多的弟杀哥,哥杀弟,兄弟相残的战斗。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权传承的方式,比如“禅让”、“立嫡长子”“秘密建储”“老皇帝指定”“权臣拥立”哪怕是“孙子看着不错立他爹”呢!就是没有“唯才是举”这个皇帝继承制。

为什么?

先假设古代皇帝继承真的实行了”唯才是举“制度。

相信,第一个结果就是国家分裂,永远的分裂,中华大地估计比欧洲还要零散,还要国家民族众多,也许文明就灭亡了也不一定。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所谓“唯才是举”制度就是没有制度呀,大家可以乱搞的,不要说那些天生贵胄“准皇帝”们了,就是普通人群中,哪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才老厉害了呢?谁不认为自己聪明的不得了了呢?

请看看乡村广场之上,城市小区花园之中,那些“高谈阔论”国际事务,国家政策的男人们,哪一个会承认自己没有政治见识?没有管理才能?没有独到见解?

有时候,那些“高谈阔论”的人,只是谈闲天呢,也会因为“政治观点”不一致而打架结仇,老死不相再说话。搞笑不

不搞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些晚饭之后不做家务不带孩子的臭男人们,他们手中有了兵马,只要他们显示出他们的“才能”,他们就有了可能真的可以实施他们的所谓政治主张,他们会怎么做?

自然是“各显其能”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各显其能了。谈判?和平共存?不存在的,不蒸馒头争口气,就算是失败了,也不会接受现实,不会承认失败的。

你胜之不武,手段卑鄙,本王心软,让了你一招,本王不服气,重新来过,本王才能还没有发挥完呢!对不对,谁不认为自己的招数多着呢!

眉头一走计上心来,主意一个接一个,胸中才华若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结束战斗?谁说的,来来来,再打过!

如果规定,就比一项才能呢?就看一项才华技术呢?比如投胎技术!谁投胎技术没有发挥好,谁有本事再来过?没有吧!

于是,天下太平!江山永固!

2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要怀疑古人的智慧,他们比我们更善于吸取历史上血的教训。实际上,在封建皇权的框架下面选择皇位的继承人,嫡长制可能是最不坏的一种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纷争与混乱。

选择贤才的最大问题,是由谁来进行考核与确认,这种考核与确认是否能够服众,不然就会祸患无穷。

比如,晋武帝司马炎确立嫡子司马衷为皇太子,但卫瓘、和峤等大臣认为太子的智力不行。晋武帝就想测试一下皇太子,他把东宫的官员全部集中到一起喝酒吃饭,以防止作弊。然后给皇太子出了几个问题,让他回去想一想。

皇太子身边此时只有太子妃贾南风,立刻派人把试题送到外面,找人代笔写成了一大篇答案。贾南风不太放心,又把它交给一个名叫张泓的人,张泓看过,认为这样的回答太完美了,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他认为,应该按照皇太子实际水平回答,效果更好。

于是张泓代笔,草拟出答案之后再由皇太子抄写一遍,其中的论调显得浅薄幼稚,但恰好说明皇太子具备起码的能力,而且有塑造和提高的很大潜力。所以晋武帝非常高兴。

贾南风等人精心操作,甚至可以帮助呆傻的皇太子过关。试想,如果要搞什么选贤任能,各位皇子肯定各显神通,到朝臣当中寻找自己的谋士和外援,帮助包装自己。姥姥舅舅们也会四面出击,组织亲友团帮助宣传造势。到时候必定搞得朝廷当中一片乌烟瘴气,朋党遍地。

再比如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在第二代继承人的选择上,最初也是部分沿用游牧民族的做法,由四大贝勒集体领导,同时兼有选贤任能的做法,由四贝勒皇太极主持大局。皇太极此后不断进行修正,通过巧妙的操作,终于确立了自己的独尊地位。

由于皇太极没有完成继承制度的改造,他死之后再一次出现危机。如果按照唯才是举的原则,应该选择弟弟多尔衮,如果按照嫡长制原则,那就应该选择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争论的双方尖锐对立,剑拔弩张,险些兵戎相见。

实际上,这两次权力交接最终没有让局面崩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八旗军在外部的胜利,从明朝手中夺取大量土地、人口和财富,把手中的饼做大。如果没有这些外部利益的补充和输送,他们内部早就掀桌子翻脸了。

后来康熙皇帝废掉皇太子,其实就想搞什么选贤任能,结果儿子们闹得不亦乐乎,搞得他焦头烂额,不了了之,而且后患无穷。

3

讲真,如果真的嫡长子继承制,就不会有什么争议了。

恰恰是你说的唯才是举的选择继承人,才是惑乱的根源。

如果嫡长子继承制,有什么可争的?只能怪自己生错了时晨,怪自己的妈不是皇后,他也不会有夺嫡的想法,也没人支持他了。

但是,如果你说的,立贤,什么是贤?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

这就把制度评定的东西变成了人来评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把继承人限定死了,而如果人来评定,那就喜欢谁就定谁,谁都可以争,争上了谁敢说你不贤?

就像用考试来选拔大学生,这样看分数了,分数高的选拔上了,分数低的落榜了。

但是如果素质教育,推荐入学,你觉得你的机会大些,还是城市二代的机会大?到时候大学里就不再有农村孩子了

高考就是制度上限制人的因素,而选拔贤者,就是人为操作了。

北宋以前皇储的争夺,就是因为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只要你争赢了,你就是贤者,评判标准不再是制度,而是人

再比如,两汉的举孝廉制度,孝和廉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肯定是郡守了,郡守推荐谁?肯定是他的上司的子孙、自己的子孙亲人、地方豪强的子孙,因为这就是某一个人说了算了,

现在做的几乎所有事,都是为了制度化,而要减少人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4

看到这提问真捏一把汗,如没有嫡长制挡一下,那约莫等于财门不上锁,不起盗心也起盗心了。

你看,嫡长这个制度,内涵外延都很明确,因此操作性不大,啥时间生的,谁生的,一目了然,立嫡或立长,争议不大。

如果说不用这个制度,改选贤选能,抑或是用清期的那个密折立储。我估计纷争更多。

什么是贤?什么为能?你说的贤能我不认可,什么!你不认可?打得你认可,或者,杀了你一了百了……于是诸子残杀。

如果不用嫡长制,那女人们也更要怂恿自己的儿子去搏一把了:都是爹的儿子,凭啥咱不争家业?你难道不比哥哥兄弟强……干一把,说不定你娘还能弄个太后当当!

所以说,不树嫡长制,不仅弟杀兄无法避免,兄杀弟也会上演;不树嫡长宗法,后宫竞争也失序……

还不如遵从嫡长制度,至少目标小,纷争少,后宫也安分——尽管也免不了弟杀兄,能怎样呢?权力诱惑那么大!

5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这是如今公认最为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然而就在人类社会进入国家之后,人才的选拔就一直围绕着“德”和“才”两个方面进行角逐。

选拔人才需要标准,标准需要制度保证。同样皇帝选择继承人也需要标准,更需要制度来保证。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制度很好制定,但是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就离不开标准的参考。

皇位的继承制度其实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另外一种就是唯德唯才是举。

然而纵观中国封建历史长河,嫡长子继承制度始终占据着封建王朝大半时段,而依靠德才走上皇位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才封建社会晚期相对增多起来。分析原因,主要就在于这两种继承制度的本身区别上。

嫡长子继承制度本身优势就具于很强的先天性。首先就是对长子而言,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任何人想让谁成为长子就是长子的。

嫡长子继承制度具于很强的稳定性。其次就是嫡子身份,主要取决于母系家族的势力,也只有背后拥有强大势力支持的女人,才有可能成为母仪天下皇后,也才可能生出具于继承权利的嫡子。让嫡子继承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以来,联姻双方家族势力的一种妥协,更是两个家族的一种互相融合。

唯德唯才选择继承人,在封建王朝还是存在的,但是主要集中在封建时代的后期。其根本原因就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皇权集中更是达到鼎峰,这样就更加需要一个才能和品德出众的人来执掌帝国。另外,经过封建社会长期发展,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例如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智商堪忧的皇帝,就是因为是嫡长子才坐上皇位的。晋惠帝司马衷就是因为是嫡长子,并且在老爸晋武帝司马炎为其找到杨氏、贾氏两大母系家族的支持,尽管这样,这位智商堪忧的皇帝在老爸撒手人寰后,让晋朝陷入了“八王之乱”。

所以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嫡长子继承制度逐渐被削弱,不再是皇帝选择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6

在立长立贤这个问题上大汉帝国的汉景帝作的比较好,废了嫡长子刘荣,经反复推敲和长公主与窦太后助力,终于选定了金屋藏娇的刘彻为太子,成就了汉武大帝一生的荣耀和千古一帝的美名。汉武帝在继承人问题上也是以立贤为主政大义,在其不久于人越前杀了钩弋夫人何其英明,子幼母壮的事祸害了多少美好家国,如果司马炎能已改变的陈规漏习立贤非立傻那会有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之乱,那会有南北分立的局面,假如李世民之爸采用立贤而非立嫡,确定李世民定会胜过其兄建成,也小会有玄武门之祸,而唐太宗最大的失败在于立了九子李治为帝,若立了杨妃子李悦为帝那会有其后的武则天改朝换代。最明显的列子,明太祖朱元璋立长子之儿孙子为帝也导致了惨祸,被其四叔靖难,仅以八百士为底惊天反转,可见祸国殃民之深。大清皇帝康熙帝有眼光独聚哲目,在35个儿孙中,选中了雍正为帝,也决非隅然,其四子也非最得力的人选,无八王之贤,但为人刚正,忠奸分分,勤于政务,加上其子小宏历也为他淀定了大宝帝位,其有杀了长子宏纣也是为小儿子清除污阻,可见其用心苦寒之深,康熙帝真圣帝也,。

7

题主所说把嫡长子继承制改为唯才是举,实际上自古以来就有这种争论,立长还是立贤,这是一个问题。

我的结论是,如果“唯才是举”选皇帝,事情的结果只会更坏,坏透了。

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显然不是最科学的,有些嫡长子跟个傻子似的,因为占了个身份,就被选为继承人,这凭什么啊!

拿我稍有了解的唐朝来说,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唐江山几乎都是秦王李世民打下来的,于李世民来说,他如果不能继承皇位,就有几方面问题:

1、手下不干,我们辛辛苦苦保你打江山,不就图个来日荣华富贵吗,你不能登上宝座,我等又不是太子党,辛辛苦苦一辈子公益事业,这谁干啊,所以房玄龄等人都怂恿着李世民下手搞点事;

2、李世民自己不干,我出生入死十来年,江山打下来了,拱手让人,就因为你比我早出生几年,这事儿显然不划算;

3、李建成会不会让李世民好过?李世民功劳太大,历来掌权者最怕的就是功高震主,连李渊面对李世民的绝世功劳,都不知道赏他什么官好,更何况李建成。

从历史来看,李建成并不是一个傻太子,他也有自己的智慧和功劳,也有自己的势力,放在别的朝代,他继承江山都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无奈前面有个李世民啊!

同样的,李世民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也纠结了很久,本来皇长子是李承乾,从小就被立了太子,这娃也很聪明,但自己不成器,一路作死最后真把自己作死了,李世民最宠爱的李泰也是一样,仗着自己受宠,还编撰了《括地志》这么一本当时奇书,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动了歪心思,后来也把自己作死了。

李治能当上皇帝,多亏了这两位哥哥的神操作,自己躺在家里就当上了皇帝。

立长还是立贤?

要知道,自中国皇权诞生之日,继承者就是一个大问题,立长虽然不科学,但却是争议最小,并且最明确的继承方式。

因为这种继承制度有明确的标准,谁是大哥,并且嫡出,谁就是继承者,这一点任你手段通天都改变不了,即便你有诸葛亮之智,也不可能把老大哥赶回娘胎里重生。

如果要立贤,问题就大了,这个“贤”怎么定义,有什么标准呢?

答案是没有,像我们前面所举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问题,在武功方面,李世民是最贤的,而且文治方面也不差,李建成呢,自从被立为太子起,他就守在李渊身边学习怎么治国,武功方面自然不能和李世民比,但治国方面,在当时来说,估摸着会比李世民强一点,这样看来,李建成又是贤。

后来李泰和李治也一样,李泰能编书,《括地志》在当时来说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地理著作,其以州为单位,把各地的沿革、名望、山川、神话等各个方面,都记录在书中,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国家地理百科全书”,这够贤了吧?可李治也不差,他凭借孝心这一点(不管是不是装出来的),就算不当皇帝,也足以被历史铭记,唐以孝治天下,李治可谓贤。

照这个标准,那些种马型皇帝,儿子大几十个,不杀得天昏地暗啊,康熙就因为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犯了错误,最后搞出个“九子夺嫡”。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并不能独绝争权夺位这种事,但在道义上至少能对后来者进行打压,古代皇帝最终正统性,立长就是正统,夺位篡权就是叛逆,所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立长为标准,而是选择立贤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继承方式,只会更乱。

当然了,历史上真正由嫡长子继位的例子其实也不多,历史选择了你成为嫡长子,却不意味着你能当上皇帝,像明嘉靖帝,他明明不是皇帝的儿子,在地方上当王爷当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成了大明朝的皇帝呢?

不是他想当皇帝,是满朝文武选择了他。


8

说起来,在古代皇位继承制度中,“唯才是举”肯定是最好的。毕竟选择最有能力的人来接班,能够把国家治理得更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就可以确保江山永固,这也是皇帝们都希望的。可是,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中,有“嫡长子制”,有“幼子守灶制”,有“秘密建储制”等等,为何偏偏就没有“唯才是举制”呢?守着最好的制度不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咸丰剧照)

一、“唯才是举”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

有才就有才,为什么说无法判断呢?

其一,皇子们无法展示才干。要展示才干,需要实践。但事实上,皇帝是不可能让皇子们都参与治国实践的。且别说在朝堂上实践,就是在地方政府中实践,都不太可能。因为只要把皇子们放到地方上去实践,皇子们就可能拉帮结派。毕竟哪个官员都想巴结潜力股,好让自己将来有个好前途。有一些迫不及待的官员,还会撺掇皇子们造反。这样肯定就会造成国家动荡。所以,比如明朝、汉朝等朝代,虽然分封了藩王,却都对藩王做了严格的规定,不准他们随便动作。这样一来,皇子也无法得到锻炼了。

其二,皇帝无从得知皇子的才干。为什么说皇帝无从得知呢?因为皇帝不可能和孩子朝夕相处,皇子见皇帝的时候,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的,他的言行,都是他身边的人给他出谋划策的。最有名的就是,咸丰明明没什么水平,但因为包装得好,却被道光皇帝认为是“仁孝”的人,有“尧舜之德”。司马衷明明是个白痴,晋武帝出题考他,却又采用开卷考试,结果都是贾南风作弊给他填上去的。晋武帝还以为这孩子不是白痴呢。

(晋武帝剧照)

二、“唯才是举”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多。

储位太重要了,只要某个皇子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人,都会鸡犬升天。储君的母亲将会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储君身边的小太监会成为后宫的总管。储君潜邸旧臣都是将来朝堂上的高官重臣。所以,怎么着,也要想办法把这个皇子捧到储位上去。

因此,妃子们会吹枕头风,说自己的儿子是最有才干的。太监们在给皇帝穿衣梳头的时候,会恰如其分地给皇帝说一句话。大臣们会穷尽办法包装皇子,把最好的(当然也可能是最假的)一面,拿给皇帝看。

人都是有感情的,皇帝和妃子温存时,可能随口就同意了。太监让皇帝触景生情,也说不定就答应了。大臣都是有智慧的,他的包装,更能够欺骗皇帝。同时,皇帝本身也可能不明。如果皇帝又不明,又带有自己的喜好,这样一来,“唯才是举”就变成了“唯情是举”,就变成了“唯好是举”。

(胤礽剧照)

三、“唯才是举”会引起皇子争斗残杀。

历史上几乎没有过“唯才是举”的先例,仅有的情况,也就是皇帝确立的继承人太弱,皇帝对他不满意,因此引得皇子们跃跃欲试,想要皇帝废了现有太子,改立自己为太子。

最有名的就是康熙皇帝选太子。康熙其实很早就确立了胤礽为太子。但是,因为太子的做法不让康熙满意,同时,康熙又常常把一些事情交给皇子们做,对他们加以培养。这样一来,皇子们就心动了,以为康熙皇帝是想采用“唯才是举”的办法落实太子。因此,都在极力表现自己,同时互相之间争斗不休,勾结残杀,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如此一来,皇子之间淳朴的亲情,就完全变味了。

除了康熙选太子外,李世民选太子和曹操选世子,也都曾发生过这样的悲剧。

因此,“唯才是举”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太子的方式,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选择的裁判又仅限于皇帝一人,因此,这种制度其实根本就无法实施。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9

嫡长子继承制无疑是争议最少的!能答这个问题的答友都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继承权之争出现!

抛开权力的本身的诱惑,至少有两点至关重要!

首先, 中国的皇权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缺乏制度上的制约!注意,是制度上!

西方王权,实际上一直受到世袭贵族的制约,最后演变成制度《大宪章》,那么中国的贵族哪儿去了?

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后,七国为了争霸,也是为了生存,可谓殚精竭虑,其中对中国政治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郡县制的推行。这个早在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令就开始了!郡县制推行的初衷是争霸的需要,却一步步餐食了传统贵族的生存空间,至始皇帝一统之后,传统贵族算是彻底歇了菜,虽然也有反扑!

然而,传统贵族虽然没落,新兴贵族却迅速崛起,这其中就包括外戚、功臣。不过外戚也好,功臣也罢,毕竟都是皇权的附属品,依附于皇权的存在,也难以持久!

真正对皇权起到制衡作用(注意,不是威胁)的是魏晋门阀士族的崛起!

唐初《氏族志》初稿,编纂者将博陵崔氏排位第一,无视李唐皇室,可见士族的名望!

真正对世袭贵族政治一击必杀的是科举制实施!

自科举以后,任何人,都必须通过科考来进入官场,真正防止了一家独大,百年家族再难出现,社会上的势力被科举制彻底打散,这些一个个通过科考的单个力量,再也无力制约皇权!

不过,也别认为科举是个坏制度。

皇权的不受制约使得嫡长子继承制难以有效地得到保证,存在很大的变数!

其二.,嫡长子继承制本身也有缺陷,而且缺乏补充,也就是继承顺位!

如果没有嫡长子,没有嫡子,甚至没有儿子的情况下,谁来继承这个皇位?

宋仁宗,明武宗,崇祯,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事实证明,只要是人一参与进来,必然存有私心。那些野心勃勃的皇太后和权臣们,自然喜欢懦弱能力差年龄又小的皇帝们!

而崇祯一死,对皇位的争夺即开始!

说白了,缺少一种毫无疑义,明白无误的继承顺位制度!

皇后之子必然是有优先权的,嫡长子,嫡二子,嫡三子……,然后是第二任皇后之子,之后是妃嫔之子,妃嫔也是有品级的,从品级最高的年龄最长的开始,按妃嫔品级,年龄大小依次排列!

当然,也有无子的情况出现,比如说明武宗。武宗无子,经太后和杨廷和商量,选了十三岁朱厚熜,私心很明显!

其实按照和现任皇帝的亲疏关系,继承顺位也不难确定!皇帝无子,前任皇帝有,也就是现任皇帝兄弟们,兄终弟及,按嫡长子、嫡子、庶长子、庶子的顺序!

如果兄弟也没有,那老爹有兄弟,也就是现任皇帝的伯伯叔叔们,兄终弟及,从前任皇帝的大哥的儿子开始,再按照嫡长子、嫡子、庶长子、庶子的顺序,依次往下排!

当然,即使有明确的继承顺位,也难以完全杜绝皇权之争,毕竟权力的诱惑太大!然而,相信可以大幅减少无谓的内耗!南明就是典型!

这种继承顺位制度,需要形成一种类似于宪法的地位,超越大臣、太后、甚至皇帝本人,具有无可争议的地位!

然而,皇权的缺少制衡,中国人的喜欢变通,注定难以形成这种制度。就像大多数中国人喜欢说得“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10

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也非常天真。

之所以说提的有水平,是提问中提到的皇位继承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悲剧所在。

可以说正因为在统治者继承人环节上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让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生产力遭到一轮又一轮的破坏,人民陷入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其实,商朝时候的皇位继承原则以是\"兄终弟及\"为主,只是到了商末周初,嫡长子才开始成为一种皇位继承制度并确定下来。具体规定就是立嫡长子为继承人,不管德才如何。

在奴隶制时代,此时家国一体,这种制度就开始可涵盖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代,法律更是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和宗法制度。但当时多妻(妾)制多子条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

但皇上的权力实在太诱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享尽荣华和荣耀,可以生拥有杀予夺大权,可以为所欲为。

哪个皇帝不是当到死也当不烦,也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而且,长子当了皇帝后,唯恐日后弟弟们染指自己的皇位;他的弟弟们很少活的舒服的。要么被找借口除掉,要么一辈子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所以,尽管祖宗有家法要传位于嫡长子,但抵挡不了皇权诱惑,不择手段夺皇位的事,哪个朝代都有;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事屡见不鲜。让我们看看历史上教科书式的内部政变。

沙丘政变。

秦始皇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其长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就是让他赶快回来使之返都即位。遗诏还没交给使者发出时,秦始皇已经驾崩,只有公子胡亥、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这就是秦二世,而扶苏与蒙恬皆被赵高假称秦始皇命令而杀害,扶苏被赐死而自缢,蒙恬被斩杀,之后又相继杀兄弟姐妹二十余人。

玄武门政变。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并掌握京师兵权,不久之后李渊即为时势所迫而禅让,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阳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即唐太宗。

除此之外,还有明朝的夺门之变,清朝的九子夺嫡。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但是不是把嫡长子继承制度改为唯才是举就可以避免骨肉相残的悲剧发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会让朝廷的继承人问题更复杂化,朝廷的局势更动荡不安。

首先什么是才?标准是什么,考试吗?怎么能保证考试的公正?出的考题怎样保证不会泄密?别忘了这不是科举考试,任何一个出题的老师都会去赌一把。作为候选人的皇子们更会不遗余力去运用各种手段去影响考试结果。即使是程序公正,怎么敢保证最后不会搞出个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皇帝?

那么,选举产生继承人吗?皇族来选举,还是由大臣来选举,或者成立一个由皇族和大臣联合组成的委员会来选举?选举会不会舞弊,即使不会舞弊,参加选举的人哪一个跟皇帝候选人没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怎么能保证选举人的立场公正?即使选出了所谓德才兼备的皇帝,有能力发动政变的人,还是要铤而走险。骨肉相残的悲剧还是不可避免。因此,导致争夺皇位悲剧不断的,不是选接班人的规则和程序,而是皇位世袭制度本身。

这种最无耻的世袭制度,把天下当做他们的私家花园,把百姓当做他们的奴隶。这才是国家动乱的根源,是国家贫弱的根源。无论什么程序搞出的继承人,除了独裁专制的,就是荒淫无耻的,剩下的就是懦弱无能的。即使是有一两个德才兼备的,到年迈的时候,要么变成一个盲人舵手,开着航船撞向礁石,要么变成醉驾的驭手开着一国之车驶向万丈深渊。仅仅是他们窝里斗也就罢了。皇帝打下江山后,谁不想千秋万代。于是就把自己说成是受命于天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可是总有些人忽悠不住,发出“天下非一人天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秦有陈胜、吴广,汉有王匡王凤;隋有李密、窦建德,唐有黄巢、王仙芝;宋朝有宋江、方腊。元朝有朱元璋、张士诚。明朝有李自成、张献忠,清朝有白莲教、太平天国。哪一次农民起义不是把国家机构砸个稀巴烂,让国家经济倒退几十年。就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坏,这种制度下的封建国家能繁荣,没有天理。

在我们的祖先还在为皇位继承煞费苦心的时候,公元前七世纪,古罗马已经开始选举执政官轮流执政了。在我们的大清九子夺嫡的时候,在我们的乾隆爷七下江南的时候,英国已经君主立宪了。所以西方国家不发展强大也是天理不容。

正因为如此,革命党人才会前仆后继推翻帝制,先辈才会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才会当家作主,国家才走出因为世袭问题动乱不止的怪圈,领导层的更替才进入一个正常的轨道。中国才会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走在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