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2020-07-22 14:00阅读(61)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电视剧《汉武大帝》展现了一个汉奸中行说的嘴脸,因为汉民族从汉朝算起,所以,有人称中行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1

电视剧《汉武大帝》展现了一个汉奸中行说的嘴脸,因为汉民族从汉朝算起,所以,有人称中行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

中行说,姓“中行”,名“说”(音“月”)。中行是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姬姓。晋文公时期改三军为“三军三行”(所谓的六军),其中“三行”之一的中行,主将叫荀林父。荀林父姬姓荀氏,因为官居中行主将,后人以“中行”为氏。荀林父死后的谥号叫“桓”,所以后人称其为“中行桓子”,是中行氏的第一代先祖。

所以,中行说的先祖有着辉煌的历史。中行说本人的身世不明,他出身于燕地,因何被阉入宫史书未交待。从后来的表现看,他算得上有见识的读书人,所以他很可能是士族子弟。

跟电视剧不同,正史中的中行说,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他的事迹也是在这个时期。

汉文帝六年,冒顿单于去世,老上单于即位。按照匈奴人的贪婪秉性,又找到借口勒索大汉了:为了重申汉匈友好,老规矩,嫁一位公主过来和亲吧。

自高祖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汉廷与匈奴达成和亲协议,虽然公主嫁了,可事实上匈奴人的劫掠就没停止过。如果不嫁,匈奴人立刻兴兵,嫁了,能安宁一段时间,大汉被迫饮鸩止渴,不断地给匈奴人送“公主”,送赏赐品。

当然,所谓公主不可能是真的,一般都以宫女冒充。匈奴人也不在乎,他们更看重的是“嫁妆”。大概为了表示诚意,这一次汉文帝下了点血本,将公主的“成色”提高了许多,以宗室女封公主,比宫女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公主出嫁就得由一群陪嫁人员,包括保姆、宫女和宦官。当然,这些人跟公主一个命运,以后终生不得回汉朝。所以,谁也不愿意陪嫁,草原的生活环境,哪是长安的繁华可比,何况他们住惯了富丽堂皇的皇宫。

中行说不幸就在名单中:

“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

中行说明确表示不想去,可这种事那容得下一个宦官挑挑拣拣,你不想去别人也不想去呐。面对强制命令,中行说放出狠话:“如果一定逼我去,我一定会成为大汉的麻烦。”

他的话也没引起任何人的重视,估计也没人想象得出,一个宦官,能掀起多大浪?发泄发泄心中不满而已,都要上路了,也没人跟他计较了。就这样,中行说陪嫁到了匈奴。

没想到,中行说一到匈奴,立刻投降了匈奴,从此走上了与母国为敌的汉奸生涯。可见中行说报复心很强,他觉得自己被祖国抛弃了,所以,就选择投靠敌国,从此终生报复母国。

在汉宫中,像中行说这种读书的人不少见,所以显现不出他的才能,但是匈奴不一样,这是一群成天跟野兽打架的野蛮人,从来没近距离领教过文化的魅力。中行说一出现,老上单于一看,哇!哥哥你太有才了,I服了U。

中行说到底展现了哪些才华,以至于老上单于对他信任有加呢?

一、教会匈奴人分类统计管理法

匈奴人落后到让人笑掉大槽牙。举个例子,比如你问负责放牧的,咱们有多少只牲畜,他会张口报给你。你要是再问,有多少头羊,多少头牛?他就得又是手指头又是脚指头地扒拉半天,也算不明白。你如果还想问,牛有多少头公的,多少头母的?一岁牛几头,二岁牛几头......他就得敲碎脑袋。

当然,如果你让他们记录下来,他们更是大眼瞪小眼。

这些事对中行说是小菜一碟,从他来了以后,匈奴人学会了分类管理,学会了数学计算,并由此建立了人口、牲畜、财产的档案管理。

今天我们知道,这些分类管理是生产作业,和生活安排的基本工具。那时候的匈奴人活得就那么“实诚”,连自己家的余粮够活几天都算不过来账。

二、让匈奴人正确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匈奴人看到汉人送过来的布帛、美食,眼睛都绿了。那衣服既精美又柔软,穿在身上舒服贵气。林林总总的美食,对吃惯了牛羊肉的匈奴人来说,真是大饱口福,他们哪见过这么多品种繁多的美食。

中行说对他们当头棒喝:扔掉这些东西,千万别丢了本民族的东西!

中行说告诉他们,匈奴所有人口加起来上不足汉朝的一个郡,匈奴人所有的资产加起来,也不低汉朝物产的十分之二。如果匈奴人习惯了汉人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汉人的服装和食物,那就糟了,汉朝只需要十分之二的物产,就买了整个匈奴。

中行说用这种最朴素的例子,告诉单于,本民族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要灭亡。咱们骑马穿兽皮,是因为皮衣服适合草原马背民族,我们吃牛羊肉,是老天赐给草原民族强健的肌体。失去这个传统,匈奴人还叫匈奴人吗?匈奴民族还能存在吗?

三、帮匈奴人建立民族自信

为了帮中行说建立自信,他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在“国际交往”中妄自尊大,压人一头;二是污蔑践踏汉文化,抬高匈奴文化。

1.“国际交往”中妄自尊大,压人一头

汉朝给匈奴的国书,竹简长度一尺一寸,中行说让单于给汉朝的“国书”,竹简要长一些,一尺二寸。信函所用印封,也比汉朝大一圈。

汉皇给单于写信,开头会用一句:“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平安”,中行说让单于回信的开头,加上一堆修饰词:“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平安”。你们汉朝不是所天命所归吗,我们也是。

汉朝会在信中说,馈赠匈奴多少礼物,中行说也很“大器”,也要加上馈赠汉朝“几条羊腿,几个牛角”。

总之,我大匈奴不比你汉朝低,还要压你一头。

2.污蔑践踏汉文化,抬高匈奴文化

汉朝使节曾经跟中行说,就汉匈文化问题进行过争辩,只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孝顺

汉使说匈奴人不尊敬老人,有好吃好穿的不给老人享用,是为不孝。

中行说说,我们之所以把最好的留给青壮年,是因为老人年老体弱,不能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年轻人吃好穿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你们汉朝的士兵出征前,父母不也会把家里最好的衣食,拿出来给上前线的男人嘛。这怎么能说是不孝顺呢。

②关于乱伦

汉使指责匈奴人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嫂,是为乱伦。

中行说理直气壮,我们这个习俗是为了保证种姓纯洁,看着乱,但是一个种姓血脉的纯洁性却得以保留。不像你们汉人,假正经,是不娶父兄的妻子,但是亲缘关系疏远,自相残杀,甚至经常改姓。

他一个宦官,说这事不知道哪来的这么多感受。

③关于礼节

汉使指责匈奴人不戴冠服,没有君臣上下尊卑。

中行说再次指责汉人虚伪假正经,说匈奴人讲求简易,没有繁文缛节。汉人虽有礼节,往往礼仪凋敝,上下埋怨,还不如匈奴人管理起来方便。

④关于耕战

中行说还说,你们汉人老百姓平时耕种,修建城郭以自卫,可事实上一到战事爆发,却都不会打仗。在土房子里住惯了的人,哪比得上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善战?

总之,中行说有理嗓门大,无理辩三分,使劲给匈奴人打气,铆劲贬低践踏汉文化,仿佛只有这样,他那身汉人的皮囊,才可以彻底蜕壳。

四、唆使匈奴人与汉民族为敌

中行说最可恨之处,就是他不断唆使匈奴单于劫掠汉境。他曾经恶狠狠地对汉使说:你们给我们送来的棉絮布帛、稻米粮食,数量一定要够,质量一定要好。如果出现数量或质量问题,你们就等着秋天庄稼成熟后,我们的骑兵去践踏你们的庄稼!

完全一副心理扭曲的奴才相!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在中行说的挑唆下,发动十四万大军入侵朝那、萧关一带,他们杀害地方官员,劫掠汉民,大肆掠夺人口和牲畜,烽火直逼甘泉宫。这次入侵为时一个多月。

此后数年,匈奴人年年入侵,从辽东到北地,数千里漫长边境,横遭涂炭,光代郡、云中一带,百姓伤亡一万多人。

一直持续到汉文帝后元二年,汉匈双方再次和亲,总算又争取到了四年的和平期。

四年后,老上单于死,其子军臣单于立,汉朝与匈奴再度和亲,中行说又侍奉在军臣单于身边。至于这个汉奸后来的情况,史书未作交代,从此这个小丑消失在草原的马粪堆里。

2

中行说,西汉时期人物,可能大家看到这个名字都觉的有些奇怪,会读成zhong xing shuo,其实是错的,应该读成zhong hang yue,\"中行\"是姓氏,\"说\"是名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春秋战国时\"中行氏\"起源资料,这里不多说了!下面我就来说说为什么中行说是汉朝第一汉奸,以及他为什么要出卖汉朝吧!

一、历史背景

大家都知道白登之围吧,当时匈奴有一个叫冒顿单于的,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差点没出来,后来刘邦之后就通过和匈奴和亲的办法,来维持着边关稳定!过了很多年,强大的冒顿单于终于死去,他的儿子稽粥成为新的单于,称为老上单于。

这时汉朝的皇帝是汉文帝,为了边关稳定,决定再派一位皇族公主嫁给这个新单于,但是需要找一位能当和亲的附属品做为陪嫁,陪着公主一起去,精挑细选终于找到了燕国人中行说!

二、投降匈奴

中行说听到后,真的是不想去的,要知道去了以后,就回不来了,永远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大漠中吃沙子了!于是他找到汉文帝说自己不愿去,不想离开汉朝,不要强迫他这么做。皇帝肯定不会同意的!这不是他说不去就不去的!中行说也明确表态:“如果非要让我去匈奴,将成来你们一定会后悔的。”但当时谁也没当回事,汉文帝也不在意,于是中行说到后,就决定投降匈奴单于,单于特别开心,认为这个人有才,一定会对匈奴有帮助的,这是汉朝的大礼物啊!后来,老上单于去世了,他的儿子军臣单于成为新的单于,中行说从此开始全心辅佐军臣单于!

三、出谋划策

当时,匈奴边关还是和汉朝有交易的,大漠之中产出少,就要通过交换来换取汉朝的物品,他们喜欢的是汉朝衣服、食物,中行说对单于说:“匈奴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衣服和食物跟汉人不一样,可现在如此依赖汉朝物品,就会慢慢的被汉化的,如果跟他们一样了,到时我们一点优势也没有了,还怎么打汉朝”单于觉得他说的对!中行说又开始教匈奴人数数,来记录人口和牲畜。匈奴人因此也慢慢变聪明了!后来汉朝送给单于的书信,用一尺一寸木牍,中行说就劝单于用一尺二寸的木牍回信给汉皇帝,并在开头语写得很傲慢!因当时匈奴国力强盛,汉朝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受此羞辱。

四、反驳汉使

匈奴人一直都重视年轻人,轻视老人,这是跟他们的风俗分不开的,有一次汉朝使者来了,说匈奴人轻视老人,中行说反驳说到,匈奴人知道战争最重要,老弱人都会把美食给年轻的人,这样才能保卫自己,父子才能相互保护!

汉朝使者又说匈奴人父亲死后,儿子要后母做妻子的事,不懂朝廷礼节。中行说反驳说父子兄弟去世,娶他们妻子做自己的妻子,这样种族就不会消失,会越来越强大,可汉朝不娶他父兄妻子,关系却越来越疏远,有的还会相互残杀,这在匈奴不会发生!汉朝使者无言以对!

五、教导匈奴

这时的中行说开始教匈奴等待时机!最初因中行说熟悉汉朝,在老上单于时,就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开疆扩土,击月氏平西域,侵扰汉朝边境,据说有一次还到了长安附近。等到军臣单于时,中行说帮助匈奴对抗汉朝,让匈奴选在秋收时节入侵,这样直接打击了汉朝经济的经济,造成了汉朝百姓的恐慌。

六、最后结局

中行说后来病死,临死前他教会匈奴人制作瘟疫!在汉武帝时期,匈奴人用中行说教的方法,把死羊马牛放到水中,汉朝将士喝了后死伤惨重,这些士兵回去后又传染给了其它人!不过好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持续打击,匈奴已经不成气候了!

结语: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中行说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在汉朝不被重用,却被当做陪嫁品给了匈奴,他本来是爱国的,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不得已远去匈奴,背井离乡,是每一个人最痛苦的事吧,仇恨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导致他尽力帮助匈奴对抗自己的国家,这一切真的是他的错吗,我想不一定吧!要说到底是对是错,应该各占一半吧,那些嫁给匈奴的女人不痛苦吗,可他们为了国家嫁给匈奴,只为了自己的国家能少死一点人,让国家休养生息,等待国家强大后再报仇!中行说对错只能说各占一半吧!

3

谢谢你的问题!

中行说是个太监,作为汉文帝嫁女儿的陪嫁品,中行说很不愿意去匈奴。但是,汉朝还是强行让他去了,因此,他很气愤地说:“如果一定要我去的话,我会成为汉朝的忧患。”也就是说,他此时已下定决心要做汉奸了。

下放到荒漠的匈奴,使他很不不满,另外,还有他的怀才不遇,也是成为汉奸的主要因素。

  • 一、劝说匈奴单于抵制汉货

匈奴人看到汉朝的服饰很好看,食物也很好吃,有些人便产生了依赖。中行说却认为这样很不妥,便对匈奴单于说:“大王,匈奴人这么少,之所以能对抗汉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衣服着装方便耐用,食物吃起来也方便。我们用猛兽的皮做的衣服,在带刺的草丛里也穿不破,我们的马奶挤挤就能喝。汉朝的衣服虽然好看,但是容易破,食物好吃但是做起来麻烦。”

于是,单于让人穿着汉朝的服装到草丛里走,故意被划破,把汉朝拿来的食物倒掉,匈奴人民也开始抵制汉货了。

  • 二、对汉朝傲慢无礼

汉朝送给匈奴单于的书信,都是用一尺一寸的木板写的,而且开头都是写“皇帝问候单于平安”之类的客套话。

然而,中行说故意把回信用的木板改成一尺二寸,并且在回信开头故意加上“天地所生的大单于”之类的修饰词,有意显得匈奴单于比汉朝皇帝高人一等,达到羞辱汉朝的目的。

  • 三、教导匈奴、威胁汉朝

中行说不仅文词把握的很过份,还算是个理工男。他到匈奴后,教匈奴人做汉朝的器械,增强武力装备。另外,他还教匈奴人科学的计数方法,使匈奴人知道如何屯粮分粮,更合理的把控好偷袭汉朝的时机。

中行说威胁汉朝地使者说:“你们乖乖的按计划给我们匈奴送贡品,要保证数量和质量。不然的话,等你们的庄稼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要过来抢劫了。”

  • 总结

作为历史上最早的汉奸,不得不说中行说是有一定的聪明才智的。但是品行太差,能力越强,造成的破坏就越大。就如司马光所说:“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中行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小人!汉奸!

倘若,中行说去了匈奴后,努力调节汉朝和匈奴的关系的话,或许能带来边境的安宁,也不至于落得“汉奸”的骂名。

4

说起汉奸大家可能脑海首先会浮现出汪精卫、陈公博、溥仪等人;说到古代汉奸大家可能会想到秦桧、吴三桂等人,甚至会想到沙陀人石敬瑭。估计听说过中行说的读者不是太别多,其实中行说也被称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汉奸。所以也有人说中行说是“汉奸之祖”。如果从汉朝的奸贼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中行说确实可以称为是第一位汉奸。

中行说原是汉朝宫中的一个太监,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太监。如果中行说不是太监,而是大臣的话,也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大臣。可惜的是中行说没有机会当官,只能当宦官。由于中行说的太监身份,决定其不可能受到重用。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又改变了中行说的人生轨迹。

匈奴老上单于即位之后,汉朝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中行说被选为陪嫁的小宦官。所有人都知道和亲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踏上匈奴的土地,就有可能一辈子再也回不来。所以中行说不愿意前往匈奴,而且公开对汉朝说如果自己到了匈奴一定会为祸汉朝。汉朝并没有在意一个小太监说什么,还坚持将中行说送了出去。史称:

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文帝复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

中行说非常讲“信用”,到了匈奴之后立即投降老上单于,成为老上单于心中的宠臣。老上单于去世之后,中行说又成为军臣单于的宠臣。史称:

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爱幸之。后老上单于死,子军臣单于立,而中行说复事之。

汉文帝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中行说会成为汉朝的大敌。由于中行说的存在,汉朝许多同化匈奴的策略无法得到实施。汉朝在与匈奴的交往中,全面处于被动状态。汉朝的和亲政策不仅没有给带来多少和平,反而成为自己沉重的政治负担。

中行说教给匈奴人基本上的计事方法,教会匈奴统计自己的财产,大大促进了匈奴的社会发展,使得匈奴政权组织更加严密,壮大了匈奴的力量。匈奴掠夺汉朝的能力更强。中行说极力破坏汉朝的同化政策,使得匈奴人既掠夺汉朝,又不依赖汉朝。史称:

“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由于中行说的关系,贾谊、晁错等人为汉文帝制定的同化匈奴策略的威力大大削弱,匈奴更注意保持自己的特性。中行说还注意培养匈奴的自信心,建立对汉朝的心理优势,采用汉朝的礼节方法对付汉朝。在一些具体的国书、器物等方面都要压汉朝一头。汉朝不仅要经常用财物和女人贿赂匈奴,还要在礼节上被匈奴压一头。史称:

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所遗物及言语云云。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所以遗物言语亦云云。

中行说还为匈奴制定了完整地讹诈汉朝的方式方法,教会单于利用好机会和时节骚扰汉朝。比如建议匈奴单于在秋收时节骚扰汉朝边境。汉朝不送金银财宝,就派骑兵踩踏汉朝的庄稼,给汉朝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史称:

中行说辄曰:“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

此外,据有关史料记载,汉匈大规模交战之后,中行说面对不利的局面,教匈奴人使用“细菌战”对付汉朝军队。匈奴撤退之后,将生病的动物尸体投入到汉军必经的水源处,利用动物尸体内细菌感染汉军。也有史学家认为霍去病的病逝就和喝了污染的水源有一定关系。当然到底中行说有没有实行细菌战还需要进一步佐证。

中行说能成为汉奸,而且是一个有影响的汉奸,绝对有一定能力。没有能力顶多是个“伪军”,有能力才有可能成为汉奸。如果没有中行说这个汉奸,也许汉匈战争可能是另一番结局,有可能汉朝会打得更加简单。如果没有中行说可能汉朝更加发达。

为什么中行说如此死心塌地的当汉奸呢?

中行说在汉宫当太监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从中行说日后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中行说非常懂得知己知彼,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也懂得如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中行说可以称为当时的战略大师。如果中行说在汉朝为官的话,说不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说不定他可以想出不少策略对付匈奴。可惜的是他在汉朝只是一个小太监,一个永远无法被重用的小太监。中行说应该属于怀才不遇的那种人,而且还成了一个不健全的男人。

中行说在汉朝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又成了不健全的男人,自然对当时的汉朝有些怨言。

中行说不愿意当和亲小太监

那时候的汉朝人都知道和亲意味着什么,也知道一旦到了匈奴就永远无法回来。汉朝和匈奴,一个好比天堂,一个好比地狱。汉朝人肯定无法承受匈奴恶劣的生活环境,也无法接受匈奴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和亲公主都受不了匈奴的生活,更不用说没有地位陪嫁小太监。陪嫁小太监到了匈奴更是只能孤独终老,永无翻身和回家之日。

中行说明确说明自己不愿当陪嫁小太监,而且明确说明到了匈奴一定会为祸汉朝,汉朝还是坚决地派其为陪嫁小太监。所以中行说更加痛恨汉朝,更加想当汉奸报复汉朝。

匈奴单于赏识中行说,他有实现自我的机会

有时候不是你想当汉奸,人家就一定让你当。大汉奸更是难当!中行说得到匈奴单于的赏识,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匈奴的老上单于、军臣单于都非常宠爱中行说,有的资料显示伊稚斜也比较宠信中行说。三任匈奴单于都对其宠爱有加,更加坚定了其当汉奸的决心。如果匈奴单于不理会中行说,他就是想当汉奸也没有机会。

中行说当了汉奸之后,在匈奴单于的支持下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他的一些建议也都被匈奴单于采纳。中行说也确实做到了“为祸汉朝”。正是由于他有了施展自己的机会,所以在汉奸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中行说意志不坚定

汉朝不受重视的人多的是,汉朝陪嫁的小太监也多的是,汉朝被匈奴重视的能人也不少。但是,像中行说这样死心塌地当汉奸的人却不多。苏武被匈奴扣押二十多年,匈奴单于使尽各种办法劝其投降。但是苏武始终保持自己的名节,始终以汉朝使者自居。张骞也被匈奴扣押十几年,也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李陵全家都被汉武帝杀害,本人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而且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李陵始终没有与汉朝为敌,也没有帮助匈奴攻打汉朝。

中行说选择当汉奸,说到底还是自己意志不坚定。汉朝让其当陪嫁小太监只是他当汉奸的一个推动外因而已。

中行说现在被不少人列为古代第一位汉奸,称其为汉奸之祖,和吴三桂、秦桧等人并列,也算是对他的惩罚吧。

5

据史书记载,是因为当时汉朝要与匈奴和亲。虽说和亲,送过去的主角是公主,但不可能只送一个公主,肯定还要有仆从侍女等人,中行说也是其中一员。

但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劳动纠纷。中行说并不满意劳资科的分配,但因为他签的是终身制的卖身合同,没有反对的权利,更没有劳动仲裁机构帮他出头,所以他被迫接受了此次劳务派遣。

心理极度不平衡的中行说就非常愤怒,做起了拿着甲方的工资,偏袒乙方的勾当。本着“你不让我好过,我就让你没日子可过”的宗旨,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了汉奸的事业当中。

而乙方正因为找不到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而发愁的时候,中行说的加盟简直就是给苍蝇送上了一大坨牛粪,人生因为有了目标从此到达了巅峰。一个是狼一个是狈,天作之合。

也不排除,因为中行说感觉到了被抛弃和不被重视,因爱生恨。就好比每天精心打扮的潘金莲,一直渴望武松的垂青。然而武松却不多看她半眼,潘金莲的心情可想而知。正在这时,西门大官人的出现填补了潘金莲内心的空虚寂寞。你不爱我,有人爱我。天生丽质难自弃的中行说,就为匈奴这个悦己者开始容了。

因此中行说就此“荣登”历史第一汉奸的宝座,一坐千年。

6

为什么说他是汉朝第一个汉奸呢,在每个朝代,汉奸总是不会缺的,而且有许多,所以中行说并不是汉朝第一个汉奸,据我所知,在他之前,刘邦时期的韩王信就投降了匈奴,并与匈奴设计把刘邦及二十万大军围困于白登山,差一点要刘邦全军覆灭,最后还是靠女人逃了出来,捡了条命。



中行说出卖汉朝,并不是他本意为之,只是和汉朝堵气而已,自刘邦白登山被匈奴战败后,就自知与匈奴在军力上是没法比的,只能认怂,于是采用大臣的意见,以和亲的方式换取边境太平,把宗室大臣之女嫁给匈奴单于,并且奉送大量的嫁妆,以讨好匈奴,可惜了这些女子,远嫁莫北,无依无靠,其下场可想而知 。




这样的悲剧即使在文景之治时期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帝时期,又值单于初立,依照老规矩,又到了汉朝进献美女的时候了,好给新单于当老婆,来缓解双方之间的关系,这次派去的和亲队伍当中就有中行说,因为不管皇室还是大臣之女,汉朝都会把其封为公主,以公主的礼仪远嫁匈奴,有了公主,一些随侍人员也是少不了的,否则何以显出公主的气派,岂不让汉朝蒙羞。



在公主随行的队伍中有宫女,有太监,而中行说就是太监中的一员,他临行前就加以拒绝,以家有老母为由,拒绝前往,没有得到允许,强迫他必须去,从此便开始恨起了汉朝,并放话说:“必我行也,为汉患者”。

【匈奴列传第五十】老上稽粥单于初立,孝文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公主。说不欲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行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甚亲幸之。


从此隐患就埋下了,行进到途中,中行说的母亲病逝了,这让中行说更加痛恨汉朝,发誓一定要汉朝付出代价,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他为匈奴单于出谋划策,给汉朝以致命的打击,让汉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7

中行说

西汉,宦者,后叛投匈奴,做了大单于的顾问,谋主。不应该是汉奸,应该是(汉监)意思是西汉的太监。后来不知怎么演变成了(汉奸)的,现在应该也不能叫汉奸了,只有通外敌才能叫汉奸。因为岳飞,卫青,霍去病,过去的人民英雄都被移出教科书了。就是因为现在的(56)个民族成了兄弟姐妹了,成了一家人。所以只能说是内部矛盾,家人打架没有英雄也没有汉奸。就像国共两党一样,只是立场不同和选择不一样。但是中行说和秦绘等人是有罪的,因为他们为了个人利益和权力,害死了太多的无辜者。




8

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历史上众多宦官中,中行说跟赵高有得一拼,都是为人所嗤之以鼻,被后世所唾弃者。中行说身为汉朝使者,没有民族信仰也就罢了,他还反戈一击,帮助匈奴,对付大汉,使汉匈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至于生灵涂炭,狼烟四起。不得不说,中行说确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


中行说出卖故国的原因。

关于中行说叛汉缘由,《史记?匈奴列传》对此有相关记载。

孝文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公主。说不欲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行也,为汉患者。

由于文景时期,汉朝一直奉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对匈奴也是一直采取的和亲之策。当年汉文帝要将一公主嫁与老上单于为阏氏,中行说也在随行之列。这位太监一百个不愿去,怎奈皇命难违,不去也得去。中行说就此立下誓言,如果非让我去,我将来一定成为大汉的死敌。一个太监,信誓旦旦,谁信呢。中行说,就这样随同公主,一起到了匈奴。

汉朝没想到的是,这个太监中行说,还真有两把刷子。中行说到了匈奴后,立马就投降单于了,并且,他还真得到了单于的信任与重用,成为了匈奴单于的重要谋士。此后,中行说侍奉了老上,军臣两代单于,直至病逝。


中行说干的那些事


汉奸当然没干什么好事了。中行说在匈奴面前诋毁汉朝的一切,又极尽奉承赞美匈奴的美好。他教导匈奴人记数,唆使匈奴不断袭扰汉朝边界城池。更为恐怖的是,中行说在临死之前,还向军臣单于献计,对于汉朝将来的进攻,匈奴可以采取细菌战。在一些重要的水源地,将得了瘟疫的病死牲畜,经过巫师诅咒后,投放在那里,以消耗汉军的力量。

由此可见,中行说已经完全忘掉其汉人身份,沦为了匈奴的帮凶,成为了汉朝的死敌。说来也巧,中行说并没有看到汉武帝大破匈奴的盛况,因为在这之前,这位坏心眼的汉奸就已经病亡了。假如中行说真看到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之事,那不得气死才怪。

9

再次声明一下,“汉奸”一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形成以后的概念。汉朝时,没有汉奸这个概念。

如果细算汉朝的第一个“汉奸”,中行说还真不能称之为第一个。第一个当属“韩王信”。

这个韩王信不是韩信,而是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曾经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但是天下平定之后,刘邦将其封地挪了挪位置,搬到了太原以北,以马邑为韩国都城。这个地方更靠近匈奴势力范围。后来韩王信一看匈奴比较强大,就投靠了匈奴,并且公开反叛了汉朝。

可以说没有韩王信的反叛,就没有刘邦的“白登之围”,就没有汉朝对匈奴那么多年的忍气吞声,答应匈奴的和亲政策。

这么一看,其实中行说最终成了“汉奸”,根子其实也在韩王信身上。

因为这段历史比较“久远”,所以《汉武大帝》没描述,但是其实还是提了一笔的。汉武帝刘彻和伴读韩嫣谈起“马邑之围”,说道韩嫣的爷爷韩颓当在匈奴呆过。实际上韩颓当就是韩王信的儿子之一,只不过后来到他这一代又回归了汉朝。

再来讲讲本文的主角“中行说”,他原本是燕国人(汉时封国),也是地处北境,生活非常艰苦,时不时还被劫掠。所以宁愿割了、当个宦官,也要留在富庶繁华的长安。

但事与愿违,匈奴冒顿单于死了,老上单于即位,汉文帝决定加固汉匈关系,于是派了一个宗室之女嫁过去。这规格自然不能低,陪嫁也就不能少,中行说就是陪嫁者之一。

要知道那个时候,公主一旦嫁出去之后,就要为汉匈友谊做贡献,这辈子几乎都别想再回汉朝了。所有这些陪嫁过去的命运也就更凄惨了。

中行说一看,自己好不容易从边陲农村混到首都,连命根子都割了。你现在让我去大草原上吃沙子?坚决不干。可是这事儿由一个宦官说了算吗?要么死,要么必须去,自己选。中行说,临走狠狠地说了话,“以后匈奴为患汉朝,那必然是我的功劳。”可能当时并没有人把他这句话当回事儿,所以他就跟着去了匈奴。

到了匈奴之后,立刻无耻地投降了老上单于。被老上单于引为军师,很多对汉决策必然征求中行说的意见。实际上就和《汉武大帝》剧中的淮南王说的那样,“汉匈之间,不过是两颗汉人脑袋的对决。”

中行说究竟做了哪些不利汉朝的事情,可以说在《汉武大帝》里,描述的淋漓尽致。比如汉朝送来的汉缯絮,他让人穿上骑着马在河边的草丛里跑,最后撕破得乱七八糟的。

他趁机谏言,“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意思就是匈奴不能汉化,汉化之后,匈奴的人数还不如汉朝的一个郡,到时候都不用汉朝人打。

在《汉武大帝》里,中行说送给伊稚斜4条恶犬,最终帮其坚定意志,夺取单于之位,虽然是编剧杜撰的,但是他投机于几代单于,目的只有一个报复汉朝。

其实换个角度来讲,正是由于中行说鼓动匈奴对汉朝的一次次挑衅,最终才出现了刘彻的忍无可忍,最终匈奴被一分为二,再也无法对汉朝形成威胁。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10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事实上,中行说背了一个很大的锅。当然,这不是指他不是“汉奸”,而是他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01 汉奸和匈谍

在我们的印象中,汉朝人为匈奴所用都是可耻的,只有像苏武那样的才是值得尊敬的,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没错。

但很多人同时认为汉朝对匈奴的征伐事业却全是张骞、陈汤那样的英雄完成的,所有行为都是光明正大的。如果你用后脑勺想一想都知道,事实必然不是这样的。

而且,中行说是汉朝的第一汉奸这个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早在刘邦时期,投靠匈奴的就有韩王信、燕王卢绾,前燕王之子臧荼,而汉武帝时期更是有如李广利、李陵、卫律等人都投降了匈奴,后来五胡乱华时的匈奴人还自称是李陵的后裔。

当然,李陵的事迹经过司马迁的加工,大家都对其充满了怜悯,但这摆脱不了李陵汉奸的身份。

所以,中行说并不是汉朝的第一个汉奸,也不是最后一个,在西汉与匈奴长达100多年的对峙中,有很多汉朝人投降了匈奴,那么汉朝人如何对待匈奴降人的呢?

答案是,像匈奴利用“汉奸”一样利用,把他们变成匈谍。

比如有一个著名的汉奸+匈谍,这个人名叫赵信,匈奴人,汉武帝时期投降汉朝,后来又背反匈奴,单于还在漠北为他修筑了著名的赵信城。

还有一个大家其实也很熟悉,这个人叫堂邑父。堂邑父,匈奴人,后来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副官,最后这个使团只有他一人陪着张骞返回了长安。

事实上,汉景帝、汉武帝时期都大量招募“匈谍”,高官厚爵。汉景帝曾在一天之内封了多位匈奴侯爵,以致于引起了臣下的不满;而汉武帝时期也有至少18个匈奴人在汉朝封侯。

所以,在汉匈对峙胜负尚不明朗的时候,汉朝人和匈奴人相互投靠,互相利用间谍,这是很正常的事。

那么,中行说为什么成了后世心中的第一汉奸?

02 中行说的故事

中行说,大约文帝到武帝时期的人,宦官,本来是跟匈奴没有半点关系的,差不多也是汉廷逼的。

汉文帝时,总共与匈奴进行过三次和亲,不知道是其中的哪一次,汉廷将中行说决定为和亲公主的陪嫁侍从之一。

中行说的内心是不愿意的。他一次次的哀求汉使,请求不要出使匈奴。你不去我也不去,那总得有人去啊,因此汉使没有同意中行说的请求。

如果非要我去的话,我一定会成为汉朝的大患!见请求不成,中行说转而说了狠话。

堂堂朝廷怎么能受一个宦者的威胁?就算你有心,一个小小的宦官,有那个能力成为汉廷的大患吗?汉使对此嗤之以鼻。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中行说后来真的成为了军臣单于的谋主,为匈奴与汉的对抗出了很多主意,并曾当面与汉使辩论。

他为什么要出卖汉朝?因为是他的皇帝陛下首先抛弃了他,而他是个狠人,有仇必报,或许就这么简单。

我们可以指责中行说没有大局观,不懂汉文帝的苦心;也可以说他对汉朝没有什么感情,但这件事,汉廷也是有一些责任的。

估计是中行说是第一个扬言要出卖汉廷的人,也或许是中行说的一些意见真的使汉廷非常棘手,司马迁在《匈奴列传》中专门记录下了这些言行。

即使如此,中行说也并没有那么知名,但后来慢慢的,汉匈对峙发生了一些变化。

3 大汉奸中行说

汉武帝时期,汉廷确立了对匈奴的战略优势,但汉廷也消耗殆尽无力再战,双方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和平。

于是,汉匈双方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汉匈双方都频繁的派遣使者,但又频繁的扣押对方的使者。

公元前100年,因为一些缘故,匈奴扣押了一个汉的使团,使团首领叫做苏武。苏武及部分随从在匈奴坚持了19年,没有变节。回到汉廷,得到了汉昭帝和汉宣帝的极高礼遇,并将他作为爱国的典型。


从此,汉廷慢慢抹掉了那些汉匈之间相互利用的痕迹,而那些变节的人,也就逐渐成为了人们唾弃的对象。

而其他人大多是因为战败,不得不投靠了匈奴,唯有这个中行说主动说要投靠匈奴,并未成为汉廷的大患。因此,中行说也就成为了汉奸的典型,成为了“第一大汉奸”。

在国家和民族已经形成的今天,汉奸当然是值得我们鄙视的。但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利用反正的间谍,是每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都曾采取过的措施。

如果没有“匈谍”们,汉帝国不可能了解到那么多关于匈奴的信息,乃至于打败匈奴,匈奴也一样。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