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该不该逼着孩子学习?

该不该逼着孩子学习?

2020-07-22 13:57阅读(61)

该不该逼着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是永远也不能逼的,因为逼孩子最终只能造成两种后果:第一孩子学习被动,思维僵化;第二种就是怕,逼着学出来的东西,:-学习,

1

孩子的学习是永远也不能逼的,因为逼孩子最终只能造成两种后果:第一孩子学习被动,思维僵化;第二种就是怕,逼着学出来的东西,如同消化不良一样,不会吸收;如同种树,结不成正果。而且导致他们心理害怕,拒绝接受,得不偿失。要让孩子主动感觉到学的必要性,同时兴趣去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父母关键的就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一旦兴趣起来了,他们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去攀登,去努力!大人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

回答:适当的、偶尔的逼着孩子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不可常逼。孩子的学习主耍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好,是学习的动力。

自我约束,是学习的方向盘。

如果孩子在兴趣、爱好和自我约束方面较差,那就引导培养。

逼着学的方法,可以偶尔用,但不以毁其兴趣为前提。

3

【陪娃读书的娃她爸】观点(第25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要达成这个美好的愿望,人们普遍认为是——唯有“书山有路勤为径”。所以当孩子不主动学习或者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就难免很焦虑,也许还很生气。

那为什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会有需要“逼着”他这样的一种想法呢?

有三个角度可能会促使大家进一步的思考:

角度一:父母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是这么要求他学习的,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的孩子后,习惯性的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学习。

角度二:父母结合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他们认为学习很艰苦,是个“苦差事”;而且人性本是懒惰的,孩子很难自发主动的去学习,所以必须逼着他。

角度三:“逼”孩子学习,一个“逼”字里面,含着多少的不得已。这个不得已,更多的是对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这件事,没有更好的方法,才不得不采取这种“抽鞭子”的办法。

当我们换个角度“内观”自己之后,也许自然而然的会生出些新的观念和想法:学习或许本可以是件快乐的事;孩子或许本可以自主地学习。

为了把“该不该逼孩子学习”这个问题回答清楚,我想从“逼迫”孩子学习的危害、怎么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和我给的建议这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方面:“逼迫”孩子学习的危害。强迫孩子学习,对他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到成年后。

我在此列举了7个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第一个危害:“逼迫”式学习,被别人逼迫的感觉我想谁都不喜欢,孩子也一样。逼迫会导致抵触,结果就是越被逼着越学不好,被逼迫还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句话说: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说: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上的麻烦都始于对别人课题的介入。

第二个危害:孩子在“逼迫”式的教育下会产生一个结果是,他会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可能不写作业,可能玩游戏,可能逃课等等。父母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要做什么。孩子这么做就是为了向家长表明,你们不能强迫我,你们不能把我怎么样。

第三个危害:严重影响亲子关系,会导致亲子关系变得很差。当孩子处在青春期时,这个影响带来的后果可能会是很大的。

比如,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父母“逼迫”孩子像个机器一样每天不停地学习,或者各种课外班连轴转,孩子也根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他觉得觉得苦不堪言,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亲子关系。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却还想着要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可是亲子关系一旦被破坏了,自己很难再影响到孩子。

当从小是被逼着学习的那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父母的正面积极影响更是对他产生不了作用了,那此时他更容易受到的是来自于外界他人的影响,这些影响或好或坏。到那时父母面临的问题就更难办了。

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说:教育的失败是在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第四个危害:“逼迫”的方法,会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不再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也是坚持下去的关键因素,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影响之一。

第五个危害:面对父母的“逼迫”,孩子会产生“甩锅”心理。假若学习成绩发生了问题,孩子往往会把责任推给父母——都是你们让我这么做的。

第六个危害: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没办法反抗,只能硬着头皮去学;一旦父母不盯着时,就会去干别的,这也是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七个危害:成年后不再愿意学习。

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往往是和社会脱轨的,成年以后反倒需要学习更多的各项技能。被逼着学习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父母以往的严密监管,马上就会松懈下来,时间都用来做各种学习之外的事情,荒废学业。媒体上报道的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有一次,我有事在一个亲戚家小住。她上六年级的孩子晚上写作业时,她为了让孩子背会一段英语课文,就坚持让孩子把那一段课文抄写一遍,母女俩僵持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到十一点多孩子还是没有抄完,最后是抄完了,但是我看到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第二天,孩子一整天的状态都很不好,这是家长期望看到的结果吗?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逼”孩子学习是无益也无用的,逼迫孩子学习已经成为亲子关系的一个较量,不但会起反作用,而且从长期来看效果也不好。家长们下一次再面对孩子学习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斟酌一下,是否要用逼迫的方式。

第二方面:我们接着来分析一下“学习”这件事。

我有4个观点分享给您。

★观点一:父母要明白学习到底是谁的事情?

首先,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必须由孩子独立完成,即使不好好学习导致成绩下降,也需要他自己来承担这个后果,父母不应该干涉。干涉不会让孩子学会自立,也不会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其次,如果孩子没有向父母求助,那父母先不需要主动帮忙。父母只需要平时告诉孩子,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就提前告诉我们,我们会帮忙的;如果孩子求助父母,那他们只需要在孩子需要的范围内给予帮助就可以。

★观点二:孩子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才导致学习上的退缩行为。

那正确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

第一:父母需要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孩子是因为不够聪明才学习不好,他们相信孩子的智商是固定不变不可能再提高的,这被称为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相对应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是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他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培养和提高的。

第二:学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方法一:熟用一张记忆图(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中小学教育里的很多知识是记忆性的,孩子如果熟练理解这张记忆遗忘曲线图,就会把知识点牢牢记住,并且能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

?方法二:制定一个学习计划——WOOP法

方法分为四步:

  1. Wish。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我要考一个好成绩。
  2. Outcome。把这个目标具体化。比如说,我每科成绩都要考90分以上。
  3. Obstacle。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际水平在哪里?——实事求是
  4. Plan。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开始有步骤的学习。

?方法三:熟练使用三个基本学习方法。

  1.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所谓检索练习,就是进行自我小测验。
  2. 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之后,可以隔几天或者一周之后,再拿出来复习一遍。
  3. 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复习功课时,不要只是做一种类型的题目,要多种类型的题目一起做。

★观点三: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如果孩子找到了其中的快乐,就会主动学习。举个例子,我女儿的老师的儿子,今年初三,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攻克学习中的难题。其他事,无论物质的还是娱乐方面的都不再吸引他。他经常是很兴奋的跳着跑过来告诉妈妈,他又解出一道很难的题。他的学习完全不用妈妈催促提醒,每天都是很投入地学习。

★观点四:面对学习,孩子会有两种态度:轻易放弃和继续坚持。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对学习的问题时都可能会遇到困难,门门功课全都优秀的孩子极少。

  • 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父母往往认为自己可以介入其中,但是他们无意中的一些话和行为反倒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放弃继续努力。
  • 孩子终归是要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那么他更需要的是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在社会上做出贡献,这样他才能体会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首要目的是追寻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孩子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自己今后能“出人头地”,而是为了以后能给社会做出贡献,帮助别人时,那孩子就不会轻易放弃,反而会选择再继续坚持下去。

相反,如果孩子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自己比他人更强,那以后恐怕还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另外,现在社会发展飞速,呈多元化状态,出现了很多新的行业和工种,都是我们小时候没见过,也完全想不到的。有很多成就,可能并不需要埋头苦读学校书本知识才能实现,更多的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变化,同时自己又有创新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达成的。

好,我们小结一下,父母和孩子都知道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后,遇到问题时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当他了解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会主动的去学习。

第三方面:针对以上的这些分析,我有4个建议

建议之一:当父母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感到焦虑的时候,可以选择先回避孩子,后退一步,先“暂停”一下。

建议之二: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鼓起勇气。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及时地表达看见和肯定;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帮助他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和解决办法,让孩子体验到他是有能力的。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任何事。

建议之三: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对他人的贡献。比如在家里帮助做家务等日常事情后,父母对他表示感谢,他就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增强自信心。

建议之四: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当父母感到发愁不知怎么办时,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困惑,向孩子寻求帮助,孩子通常是有自己的办法的。而且当父母坦诚地向孩子提出时,孩子也是愿意告诉父母的。

好,最后,我还是举一个我身边发生的通过自主学习,最后学业有成的例子:

我的同学,初中毕业以后,感觉学习太难,不想继续上学了。

他父亲说,不上学的话,那你得学一门手艺才能生存呀。因为他家在农村,父亲是个泥瓦匠,想让他也学习当泥瓦匠。他尝试了一下,结果因为他有恐高症,后来做不下去了。他父亲又说,那你去学做咱家祖传的饼子卖,结果在他把手伸到炉子里翻饼子时,感觉烫得受不了。经过几番比较后,他觉得还是上学更容易些,于是继续回去读高中。

因为这次是他完全主动自发的想要学习,所以成绩很快上去,一路学完本科、硕士、博士。

他的这个经历很多人听了以后都觉得不可思议,读者们看了是不是也有所触动!

最后,我想把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一句话分享给您,大家共勉:

不管你们在面对孩子时遇到了多少困难,也不管这些问题,在你们看来有多么微不足道抑或多么可怕,总会有改进的机会。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法和态度永远不会太晚——也从来不会多余。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们可以带着勇气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经验和你一起,我们共同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个有温度的答案。

谢谢持续关注我,感谢!

4

你好,我是板牙妈,对于要不要逼着孩子学习?

我觉得应该要

首先,这个社会筛选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考试,这也是唯一比较公平的方式。就像《小别离》说的:“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完了”“我知道学这些没用,但对不起,它就考这些没用的”。这一下就戳中了中国父母的痛点!都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楼高,根基必须要牢固,根基要牢固,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但是孩子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大,一旦熟悉了一件东西,热度很快会消失。而且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很多事物并没有客观理性的认识,他们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件事的标准,通常是“好不好玩”,但是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件“玩”的事情!所以需要父母来引导一下;学习是一件比较枯燥和需要坚持的事情,孩子自律性差,因此适当的逼迫孩子也是必须的。

其次,适当的逼迫孩子可以帮助其成长得更优秀。著名钢琴家朗朗是被逼着练琴,著名歌星周杰伦也是被逼出来的,虽然在逼迫过程中可能会有些不理解,甚至有矛盾;但是等孩子成年以后一定会感谢当年父母逼迫之恩!你一定不愿意等孩子成年以后,对你说:“爸妈你们当年怎么不逼我一下,说不定我可以混得比现在更好哦!”

中国有很多古话比如说:苦尽甘来,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都告诉我们逼一下孩子学习,以后可供他选择的路会更多,路上也更为宽阔,风景也很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呢?

当然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我是不提倡的,逼着孩子学习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并不是让你抛弃寓教于乐,将孩子完全控制起来。有原则的逼孩子学习,有技巧的逼孩子学习,这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5

以下来自我高中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

任教于高中,对于家长逼孩子学习的心情简直太!理!解!了!

我去年临时接手高三。我并不是第一次带高三,2018年,我刚刚送走了一届高三毕业生。但是,面对着充满改变和未知的北京新高考元年,临时接手毕业班,说实话,我个人是有点儿紧张的。

而我的学生们在干什么呢?

来,请看我当时的朋友圈——

我只是一个班主任,尚且难免一时的焦虑和偶尔的暴躁,何况是父母呢?

能为孩子的学习着急的父母,那都是亲生的。

我就不信有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面对孩子回回不及格的卷子、看着孩子天天什么都干就是不知道学习,能一点儿不着急。

着急是正常的,忍不住想逼着孩子学习也是正常的。

但是有些事,正常归正常,理解归理解,但还得要看看结果。

逼孩子学习,如果手段足够铁腕,可能一时奏效。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明白的是,无论是学习还是教育本身,都不能只追求一时的效果。

逼孩子学习,反而让孩子感受不到获取知识从而更加了解这个世界的快乐,也无法让孩子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儿。

我们想想自己,生活中好些事,别人怎么劝都没用,还可能越听越烦,必须得等那么一个点,自己突然明白了,顿悟了,那才行。

孩子也一样。

所以说,逼孩子学习,不如长期慢慢引导孩子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让孩子建立“学习是为自己”的意识。

比如说,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不是让孩子读,而是先从自己开始,每天手不离书,影响着孩子去读。

好比说带孩子去博物馆之前,我可以看看相关书籍资料。去博物馆的时候,给孩子讲一讲每一件展品。要尽量讲得有意思一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孩子如果感觉到有意思,你可以告诉他这是你从哪本书里看到的。还有平时去旅行,到一些著名景点,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包括我平时给学生做阅读引导,也从来没有和学生们说过“你们一定要多读书”。我只让他们看到一个手不离书的语文老师,让他们看到我办公桌旁的小书柜,在课堂上或者朋友圈上“假装不经意”地随时分享我看过的书、我的阅读随记,他们自己产生了兴趣,自然而然就去读了。

再比如说,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积分奖励制。

家庭中,每人每天都有自己的任务。

比如爸爸妈妈每天的任务是在几点前完成今日份工作,而孩子每天的任务是在几点前完成今日份所有学习任务。

具体的细节一定要平等协商,绝对不能是家长强制,要充分尊重孩子意见。然后大家互相监督。

每日任务完成,可以得到相应的积分。积分到一定程度,什么程度自己商量,比如根据你们自己的协商结果,每周一结算,那么到每周结算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积分,可以换取一个自我愿望的满足。孩子的积分,可以直接换钱,这个钱怎么支配,孩子自己做主。

而怎么能让孩子合理使用这笔钱,那又是另一件事了,这里暂不讨论。担心孩子乱花钱所以强行控制是没用的,还可能埋下别的隐患。理财教育要做在平时,关键还要靠父母日常的影响,所谓点滴生活皆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个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每日积分,这是短期目标,每天都有一点成就感,不会因为目标过长而失去动力。定期结算,就算是一个相对长期但又不太长的目标。不会让期待冷却,但是又有一个等待和积累的过程。这一期结算之后还有下一期,这个积分制度长期存在,他永远有新目标、新动力。比如这次我想攒积分买一个新书包,下次我可能想买一台新电脑。

完不成也没关系,不要指责,表示遗憾,并给予适度安慰和鼓励。拿不到积分,定期结算就要延后,他自己计划的实现、愿望的满足,自然也要延后,他已经承担了自然后果,就千万不要再指责他。让他感觉到,父母是同行者,而不是管理者。

在这样不着痕迹的过程中,孩子会不知不觉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儿:我是在为自己学。

同时,在平时进行理想教育。不是说教,同样是影响和引导。比如给他讲讲自己的理想、让孩子看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为理想的付出、实现理想的快乐和成就感。在日常阅读和看世界中逐步扩大孩子的眼界,多体验,多尝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理想。

当然这只是举一个例子。更具体的,要找到适合孩子适合自己家庭的方式。但我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无论用什么方法,一定要在日常引导中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自己看到学习的意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为考试而学,不为家长而学,不为老师而学。

学习的动力,是心甘情愿为它去付出的事儿,而不是教育者的说教和逼迫。

只有如此,学习的效果才是显著且长久的。这种学习的习惯,也才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6

我觉得不应该逼着孩子学习,有以下几点:

  • 逼孩子学习会让孩子更被动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学习就得看着,从小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揽的全包。他们一方面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总是抱怨自己很累,为了孩子把自己搞得特别焦虑。

我一个朋友全职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小学,每天做作业她都要坐在旁边看着。于是,孩子在她看着的时候学习很认真,一旦她离开了孩子就在那里发呆。有一次我去她家,孩子问我:“阿姨,你说老师是不是给我妈钱了,为什么妈妈每天要逼着我学习?”我当时愣住了,不到10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

培养孩子被动学习很容易,大人看着就可以,顺便打骂威逼一下,效果更是立竿见影。可是如果想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大人需要学习很多的沟通技巧,效果更没有打骂来的快,需要大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可是我们要知道,孩子不可能永远在我们身边,我们也不可能陪伴他们到老。社会上有一个现象就是,孩子大学之前成绩还不错,上了大学就开始消沉、混日子。为什么呢?因为上了大学以后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管束,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易放难收。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考试作弊、上课缺勤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常态。

  • 逼孩子学习让孩子更加不自信

其实孩子天生就爱玩,一个成人都很难做到自律,何况是一个孩子。如果大人总是用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没有未来,这些有损孩子尊严的话去刺激他。孩子会更加堕落,放弃自己。他们觉得反正已经这样了,还不如破罐子破摔。

有句话说:“父母做的越多,孩子学会的就越少”。从小父母就不相信孩子能够主动学习,孩子也从来没有从自主学习中得到成就感。他们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有多能干,一切都是父母在做。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去逼孩子,而是要多鼓励孩子。如果孩子自己做到了自主学习,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行为,家长都应该告诉孩子:“今天妈妈没有看着你,你自己主动学习了,真的很棒”。

自信心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最宝贵的品质,我们为何要抹杀呢?而且学习的好坏和将来孩子的成就并不成正比。自信心却起了决定性作用。

  • 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

让孩子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的动力才是主动学习的源泉。

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父母,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将来有一天你可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梦想,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为了梦想学习,这才是学习的目的。

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带孩子去看世界。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结局,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而不是眼前的学习成绩。应该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如今高考失利跳楼的比比皆是,有什么比孩子的生命更重要的呢?

综上,我们应该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自主独立、自信的孩子,逼孩子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7

您好!很荣幸回答您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和六岁娃的父亲,深知家长们“逼学”的无奈。“逼学”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毕竟也是一个方法,可以适当情况下用一下,但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逼着孩子学习。原因有三,一是会引发孩子的反抗情绪,在此心态下学习,会进一步挫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逼学”会彻底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原动力,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得没有主动意识,更没有创新意识;第三逼着孩子学习会破坏亲子关系,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孩子。

那么面对自我要求不高、自我管控能力不强的孩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第一要找到孩子不学习的根本原因,是习惯问题,还是兴趣问题,还是能力问题,要对症下药;第二要想办法,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比如先想方设法搞好亲子关系,比如适当借助外力,有时候孩子的老师或者好朋友的一番话比自己说一百句话都管用;第三要相信孩子,要相信一句话,静待花开,蝴蝶自来。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一孔之见,希望对您有帮助!

8

该不该逼着孩子学习?最近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纠结。我也在问我自己,最后我的答案是需要逼着孩子去学习!用著名主持人董卿的一句话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

  • 是的,如果你今天不逼着孩子去学习,那么未来就一定是生活在逼着自己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后悔莫及!
  • 例如我家大宝从最开始不愿意去学硬笔,到现在坚持了5个月时间,字体发生了质的变化!中间发生了种种让我作为家长又头痛又哭笑不得的事(各种在地上打滚儿,写字中间一会儿渴了,一会儿要吃水果等等,不然就威胁说不写)在陪写的中间我也发过脾气,也想过试图放弃,给予孩子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可是在看到孩子的写字和邻居家的孩子做对比后,我选择了坚持!在老师发视频给我说全班就只有儿子一个人在学习时我即难过又开心……就这样我和孩子一起坚持下来了。
  • 我始终相信努力就一定有回报。
  • 逼孩子不是为了剥夺孩子童年的权利,逼孩子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不求人。
  • 逼孩子不是对孩子残酷,是为了他长大了不会埋怨自己当初不好好学习。
  • 逼孩子是可以逼出他身上属于孩子的精彩点。可以让孩子骄傲自信一生。
  • 逼孩子是让他以后能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逼孩子不是要让我们做恶毒的父母,是要我们去做属于我们自己孩子的成长导航线!

9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父母感到困惑,似乎从现实的竞争压力和切实为孩子未来着想的角度应该逼,但从情感层面又不想因为学习的问题太危机到还不错的亲子关系所以有时也会选择不逼,大家总是在矛盾顾虑中且行且逼或偶尔不逼,而且对于大多数父母最为难的其实还是逼的度该如何把握?逼的方法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才算是有效的?等等。

但如果我们能抛开那么多情感,理智地从科学教育的角度看似乎能让父母们心情上稍微轻松点,即使要从作为父母的情感角度出发,那也可以回到父母当初生孩子时的初心来想想,那时对于孩子的期望是什么,便更容易看清眼下的困局。

1、对于孩子的学习,父母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没有在孩子出生前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育儿方法的学习,所以如果父母本身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背景,那么在孩子出生后必然会对孩子在教育成长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感到茫然慌张。从专业上讲,教育本身就比太多的学科更复杂、更繁琐、更事无巨细,又是耗时最长的,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其实也是正常的。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基本的概念:

  • 父母首先需要明确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能做的是从小引导孩子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一切关乎孩子自己的事都需要以孩子为主体。如果父母的实际行为中实际做的是以父母为主导,孩子为客体就是本质上的错误。所以以父母为主导的“逼”是不科学的,更是错误的。

  • 其次学习本身是件痛苦的事,只有经历过通过学习获得成就、获得友谊、获得自信自尊、获得他人的认可赞赏这种美好的体验时,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才是快乐的。天生爱学习的孩子极为罕见,大多都是在从小的成长中有好的引导者、启发者、榜样才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好感。所以孩子从小外部的教育环境中是否有这样的人也是至关重要的。

  • 第三关于学习的范畴,很多父母还停留在只有当孩子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写作业看书才叫学习,只有看课本或者学校老师要求看的书才叫学习,对于新时代的孩子父母这样狭隘的认知是弊大于利的。现在的孩子们必须要拓展知识领域,这件事需要延续一生,孩子对于任何事物、任何领域只要有兴趣、会花时间在上面探究挖深,这就是学习,学习无处不在。父母如何能够改变认知,拓宽思维,引导孩子延伸对于学习内容的领域和深度都将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学习。

  • 第四关于学习的结果,很多父母会出现一个习惯性的处理方式就是根据孩子最近的表现来决定逼还是不逼。如果这次考得好可能就会放松些,反之则会紧逼。其实这种松紧带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学习结果的问题,而是需要将学习常态化、习惯化,这不仅对于学龄期的孩子有好处,即使他们未来进入社会都是受益良多的。另外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多而复杂,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每一次的分数结果并且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帮到孩子。

2、父母需要科学认知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定位

不得不坦诚地说,现在很多父母开始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矛盾的是没有科学的方法,同时又深陷全社会的教育焦虑而无法自制,所以像极了热锅上的蚂蚁。

比如从孩子一出生,就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点滴,走路迟了焦虑,说话晚焦虑,不好好吃饭焦虑,打人焦虑,但凡孩子出现了一点纰漏都能拨动父母那根极其敏感的神经,而这种状态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离开家。

  • 我们想说,父母的这种过度关注、过度敏感、小事都当大事处理的方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成为负担或者副作用,不过要想使大家都戒掉这种过度还是比较难的,必须要父母系统地学过科学教育理论之后才能稍稍明白,但真正改正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练习的。

  • 关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是随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发展而变化的。在生命最初确实是以父母为主导的,毕竟父母不喂食孩子就得饿着,不帮其翻身孩子就只能一个姿势,但当孩子两岁左右开始产生了自我意识开始,父母便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示范者、支持者、协助者,如果父母继续主导就会制约孩子很多能力的发展和智慧的生成。

所以当孩子进入到小学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教育开始,孩子已经不止有父母,还有老师同学朋友等,父母能够适时地自我转换好角色其实才是对于孩子学习、成长最好的助力,否则大多都会成为阻力。

结语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而孩子幼年时的独立意识、独立能力的形成和掌握就是在为之后的人生积蓄力量和可能性,如果孩子们自小不开始被训练自主、自强、自立、自尊等,而是一切都听父母的,甚至是父母都全权替代完成的,那孩子的未来还有何可能性呢,即使意识上想有能力上也是不具备的。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足够有能力自立,有能力生存得好,那就必须从小开始训练其各项能力,让其尽可能在可控的年龄多犯错,多反思,多经历,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完成。否则心理上既缺乏应有的经历,能力上也缺乏各种能力,还不懂得责任担当如何正确做人,这就太糟了。孩子的未来从做好自己的事情开始,学龄期就从自主学习开始吧!

愿您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幸福一生!

欢迎点击关注【旮旯里的神仙洞】,专注个体成长研究,更多原创作品等您阅!


10

大家好,我是菠萝妈妈Iris,一位爱鸡娃的儿科医生。这个问题提的范畴比较大,孩子的年龄没有界定,学习是指幼儿园 还是 小学 中学 还是说兴趣班?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个人观点:

第一,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整个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学习很多事情,学习说话 学习走路 学习交朋友,这些也都是学习,我们父母甚至看护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需要看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在社会上才能更好的立足;

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家庭在孩子是幼儿时已开始对孩子进行很多启蒙,英语、数学、思维能力等等,在网络上稍微看看这些课程可以发现,大多都做的精美且趣味性强,有趣才能吸引孩子去学习, 孩子感兴趣才能持续的学习下去,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觉得枯燥乏味,逼可能也逼不出好结果;当然这里的兴趣培养不止是幼儿可以做的,任何时候开始给孩子培养兴趣都不晚,这个具体的培养兴趣的方法还要另说;

第三,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如果孩子本身就基础薄弱,咱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不要心急,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来学习,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这就像我们大人工作一样,有了成就感才能有信心、有激情的坚持做下去;

最后,逼也许可以出人才,但我认为这是最次的方法。网络上看过最多的就是周杰伦学钢琴的例子。每当他练琴时,妈妈就拿着棍子站在后面。周母拿根棍子盯着周杰伦练琴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家长逼着孩子学习特长的行为。现在来看,周杰伦幼时被逼学习钢琴,目前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在采访中他也感谢母亲当时的行为。但我认为,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尽量不要选择这个方法;并且这只是个例,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有时候逼着逼着可能会逼出一个难以管教、叛逆的孩子。

最后总结一下,该不该逼,跟父母、孩子、家庭的特点都有关系,但是想让孩子认真学习这件事情,是一定需要父母花时间和精力陪同孩子一起进行的。

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育儿知识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