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历史上高祖李渊为什么会畏惧李世民?

历史上高祖李渊为什么会畏惧李世民?

2020-07-22 10:00阅读(63)

历史上高祖李渊为什么会畏惧李世民?高祖李渊为什么会畏惧李世民?:李渊并非没有实权,一是,李渊性格稳重保守,而且优柔寡断,这点打仗多次体现出来。对于嫡次

1

李渊并非没有实权,

一是,李渊性格稳重保守,而且优柔寡断,这点打仗多次体现出来。对于嫡次子,且是长子十年后才再生出来的儿子,自然感情比三子四子深一些很正常。

第二,李世民确实有在当时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德中后期还有叛乱,吐谷浑在武德年间从没有与唐休兵超过六个月的。东突厥更是实力强大的帝国。

李世民作为当时军功最大的第二名将,且是军方最重要的将领,不好处理。是处理他一个,还是连着所有武将一起解决?李渊损失不起那么多人。这个不可替代还体现在李渊因为经历过南北朝隋朝,对武将天然不放心的一面。李靖多次想杀掉,甚至打仗不是多强,且还是侄子的李孝恭被诬告谋反,就被冷处理了。

李渊只相信自己的儿子,而这个儿子碰巧还是名将。正好用的顺手。因此柏杨才说李世民是李渊最后一张王牌。

第三,李世民确实自己实力也很强。尤其是陕东道大行台和益州道行台,给了李世民很大的政治军事潜力,更别说本身他还是雍州牧。这就是为什么李渊撤了其他行台却撤不了这两个,而李世民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废了天策上将和行台大行台。

第四,北周和隋朝都是皇族衰弱因此被别人有机可乘,取而代之的。对他来说,李世民是变成杨昭,还是宇文宪,甚至是宇文护都比族灭的强。

至于最后为什么交权。因为当时陪着李渊游湖的,都没有兵器。唯一有兵器的是武功天下第一的尉迟敬德。更加上在场的宰相,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本身就是李世民的人。除了裴寂,没人是李渊铁杆。李渊那个时候除了点头交权,没有任何出路。否则就会变成“太子齐王谋反,杀了皇帝,秦王派兵平乱了”

2

试想一下自己没有什么本事基本就是儿子打出来的天下,父亲这一辈不都是为了孩子们。所以当李世民要求李渊退位的时候自然就退下来了保全了自己

李渊为什么畏惧李世民,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是如何上位的呢?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玄武门之变,在很多人看来是李渊惧怕李世民被逼退位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这段历史,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

李世民为什么逼李渊退位

玄武门事变后,虽然李渊对李世民杀太子很愤怒,但是如果杀李世民,李唐将后继无人,但是他还是不远传位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逼其退位,的确当时形势,必须李世民要巩固李唐基础!他的建国功勋也很大,而且受众人支持!李渊受美人诱惑,早以无心国事!李世民取而代之,也是应实时!间接来说是这样,李渊虽然看重李世民但是他还是不敢违逆古来就有的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更何况李建成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或者过分昏庸之辈。

玄武门之变是李建成一手策划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最大隐患保住皇位,李世民为了自保而反击杀死了李建成,李世民本身并没有过分觊觎皇位,但是这在李渊看来就好像李世民杀死了皇位继承人,并且还是以这么突然的方式,从而李世民就好像是一个极度想要夺取皇位从而不择手段杀死太子,并以此事要挟影响李渊的人,李渊当时身体状况已然不佳,听到这个消息更是雪上加霜,就误以为这是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而产生的极端做法,一气之下愤然退位。李世民这个皇位可以说是被他的父亲和大哥逼出来的,父亲的误解以及大哥的阴险。

李渊为何控制不住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一场手足相残的惨剧,公元前626年由李世民发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惨剧隐藏在种种史料典籍的字里行间,阴冷刺骨。当年,一个拥有着赫赫战功和众多勇将谋士的秦王李世民,足以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如坐针毡。随着双方斗争的愈演愈烈,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

武德九年6月4日(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李世民与早已买通的李建成心腹——玄武门禁军守将常何内外接应,自己则率领尉迟敬德等人埋伏于玄武门内。这天一早,李建成、李元吉准备好一起去向父亲李渊狠告一状,期望削减李世民的势力。不过,就在前一晚,李世民已通过安插在太子身旁的耳目,对他们的动向了如指掌。当李建成、李元吉两人骑马行至玄武门附近时,隐隐感到气氛不对,拨马便回。这时李世民跃马冲出,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还没来得及逃走,也被敬德杀死。当东宫的太子党羽们领兵前来解围时,一切都太迟了,他们的首领已经暴毙,首级也被砍下。

此时,皇帝李渊正在玄武门附近的后宫海池内泛舟游乐,只见尉迟敬德来报:太子作乱,已被秦王诛杀。大惊之下,李渊立即下令所有军国大事一律交给秦王李世民处理。不久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

玄武门事变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的计划太紧密了,当时李世民肯定是做了完全的准备,是绝对不可能让李渊知道的。而玄武门事变发生在626年,那时候李渊已经六十岁了,在古代那已经算是高龄了,所以在那个年纪下不知道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在玄武门事变中李渊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而李元霸明显没有做皇上的能力,他总不能将李世民杀了吧。那样的话,大唐就真的不会是李家的天下了。而且李世民在太原战役等战役中都打仗打的特别好,群众基础广泛,年轻力壮。

李渊退位是不得已,当时他已没有能力控制了。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收服了其中一部分追随者,加上李世民本来的实力。说白了李渊不退位,李世民也不能就这样等着李渊死的再即位,一不做二不休,其实差不多就是逼宫了。

3

李渊虽为李世民之父,但在唐初的政治形势下,两人都是权力交接的关键人物,处理的好,则仍可做一世父子,处理的不好,则可能造成宫廷喋血。面对不是太子的李世民,李渊心中还是有一丝畏惧的。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的畏惧之心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一定的兵权、人脉和威望。在晋阳起兵以前,李世民已经展现出一定的领导和作战能力,包括跟突厥的几次对战。实际上,晋阳起兵也是李渊受到了李世民的鼓动,这说明,在历史形势的把握上,李世民就有超过同侪的眼光。起兵后,李世民一方面在攻打长安的战役中为先驱力量,另一方面在打洛阳的战役中克获隋将段达。两京的攻破一下子让李唐站稳了根据地,李世民也获封尚书令,同时进封秦王。而后,在面对各地割据势力时,李世民同样表现不俗,如破薛举、薛仁杲父子,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歼灭王世充和窦建德,随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以及山东的徐圆朗。这几次战役后,李世民不仅威望大增,手头还积攒了相当数量可以为之卖命的文臣武将,如房玄龄、杜如晦、秦叔宝、段志玄等人。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李建成也绝非庸碌之辈,甚至战绩超过李世民,一来李建成很少打败仗,而李世民却在与突厥的对抗中屡次吃亏,二来李世民常跟随李建成作战,如霍邑之战中唐军能化险为夷,主要还是靠的李建成,而李世民的表现就不那么如意了,伏击宋老生也没有成功。所以,总的来看,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建成与李世民平分秋色,是李渊的左臂右膀,两人共同占据着唐政权的主要资源。李渊对李世民恐惧的加深主要由于玄武门之变。不得不承认,历史具有偶然性,玄武门之变后,唐中央领导势力的局面大转:由原来的李渊领导,李建成、李世民拱卫变成李渊被架空,李世民掌控朝政大局。此间,李渊不是没有考虑两个儿子的权力分配问题,但李世民羽翼已成,又在政变中残酷弑兄杀弟,时局已远非李渊能控制。这时李渊其实没有选择,因为舍李世民之外,没有更适合当皇帝的人,李世民也没有选择,要么发动政变逼宫,要么被老爹和大哥收缴。所以,李渊对李世民的畏惧是一步步加深的,时间节点在玄武门之变。而且这种畏惧背后,还带有一丝无奈,究其根本,还是唐初的政治形势造成的。

4

因为李世民天纵奇才,而且用心深刻,在晋阳起兵之后不久,就开始大力抓权,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军政集团。李渊不拿掉这个军政集团就寝食难安,拿掉了则自损战力,在争天下的战争中这是自杀式的行为。



这里面可能有刘文静教他的因素在内。刘文静也是隋朝高官大族出身,因为跟瓦岗头领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入死囚牢,他跟李世民颇有渊源,就是李世民把他从牢里捞出来的。晋阳起兵,是李渊、裴寂、刘文静、李世民共谋的结果,但起兵之后李渊特别亲近裴寂,刘文静受到冷遇,遂决定扶持李世民与李渊分庭抗礼,刘文静与裴寂也因此反目。


李渊对此心知肚明,武德二年借小事处死刘文静,是对李世民的一个警告。


但李世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胸怀大志,欲夺帝位,岂会把李渊的警告放在眼里。他到了中原以后,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树立朋党。李渊一方面越来越不安,另一方面又要仰仗李世民平定关东军阀,所以被迫给李世民开了天策府。



李世民的天策府十八学士以及山东豪杰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等,都是关东地区的文武才俊,李世民把自己打扮成关东利益的代言人。在李世民消灭王世充、窦建德以后,关东地区其实已经成为他的势力范围,针插不入,水泼不进,所以太子李建成感到危机,要请命去平定河北,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天策府十八学士


等到天下平定以后,李世民更加咄咄逼人,李渊被迫与李建成、李元吉联合对付李世民,但又不敢动静太大,否则李世民带着整个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分裂出去。当李渊经过长久布局,觉得可以妥善处理李世民,准备动手的时候,李世民就抢先一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逼父夺权了。

5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是如何上位的呢?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玄武门之变,在很多人看来是李渊惧怕李世民被逼退位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李世民为什么逼李渊退位玄武门事变后,虽然李渊对李世民杀太子很愤怒,但是如果杀李世民,李唐将后继无人,但是他还是不远传位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逼其退位,的确当时形势,必须李世民要巩固李唐基础!他的建国功勋也很大,而且受众人支持! 玄武门之变是李建成一手策划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最大隐患保住皇位,李世民为了自保而反击杀死了李建成,从而李世民就好像是一个极度想要夺取皇位从而不择手段杀死太子,并以此事要挟影响李渊的人,李渊当时身体状况已然不佳,听到这个消息更是雪上加霜,就误以为这是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而产生的极端做法,一气之下愤然退位。李世民这个皇位可以说是被他的父亲和大哥逼出来的,父亲的误解以及大哥的阴险。 玄武门之变,一场手足相残的惨剧,公元前626年由李世民发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惨剧隐藏在种种史料典籍的字里行间,阴冷刺骨。当年,一个拥有着赫赫战功和众多勇将谋士的秦王李世民,足以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如坐针毡。随着双方斗争的愈演愈烈,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 此时,皇帝李渊正在玄武门附近的后宫海池内泛舟游乐,只见尉迟敬德来报:太子作乱,已被秦王诛杀。大惊之下,李渊立即下令所有军国大事一律交给秦王李世民处理。不久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李渊退位是不得已,当时他已没有能力控制了。李世民也不能就这样等着李渊死的再即位,一不做二不休,其实差不多就是逼宫了。

6

唐高祖是所有史书都过分的贬低的一个君王。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在恃强凌弱的隋文帝、隋炀帝,能够做到离京城不远的一方诸侯,坐镇太原,除了有外戚的身份外,主要靠的还是自己杰出的能耐。

所以,毛泽东给他的评价不低:“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遇事无断制。”真诚、宽容,使李渊又博大的胸怀,接纳和对待天下英雄豪杰,为他最后的晋阳起兵、逐鹿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他的仁义过头、优柔寡断,为后来诸皇子纷争导致玄武门流血事件,埋下了祸根。

至于李渊惧怕李世民之事,事出有因:

一、后来史家推崇李世民的英武豪气,将他做了唐朝另一个开国皇帝,而使总决策反隋建唐平天下的唐高祖李渊只是绚烂一瞬。

二、在诸多战事中,李世民军功显著,在天策上将府—亲王府,聚集了一大批能臣武将,这些人对李世民死忠效命。凌烟阁二十四臣,就是代表。

三、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借大将之手干掉大哥建成、三弟元吉,对李渊具有不小的震动和威慑。

李世民

四、李渊年事已高,精力衰疲,加之丧子之痛,而强势的李世民以储君干太子之事,事无巨细都一人独专,李渊聪明,故而主动禅位退让,远离是非,希望得几天明哲保身的日子。

五、李渊留给后世的历史记载,都是李世民安排史官记录,并认真筛选留下的。李世民对于自己的功过是非,都强迫房玄龄、褚遂良等删得干干净净,自然也会做些抬自己声望、损先帝名节的事情,让后人看到他夺位乃迫不得已。当然,也要体现出李渊对他的亏欠。

7

据说李世民杀了哥哥弟弟后,然后让蔚迟敬德带着兵器,满身是血的闯入皇宫,告诉李渊,说太子叛乱已被他杀了,现在李世民派他过来保护皇上,其实意思非常清楚,派一个刚刚杀了太子的又是武功天下第一的人过来说是保护皇上,其实就是逼宫的,李渊如果再不让位,只有死路一条。李渊别无选择,只有让位。

8

宫廷内部权力斗争,血腥恐怖。知儿莫过父,亲历看到自己的到长子(太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被李世民无情所杀。此时李世民的眼里,已经没有兄弟情,父亲李渊了,有的只有权力到手,如何稳住局面,如何对待处理好李渊的问题。在如此残暴残忍的兄弟,父子权力斗争中,李渊应该是无可奈何吧。宫廷内部斗争无兄弟,无父子。如不顺从,可能有更大的羞辱,甚至老命危险。

9

李渊从来不畏惧李世民,除了那一个或一小段时间。

杨文干事件后(杨文干事件是有人诬告李建成谋反),李渊特意选择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手下几个不安分的亲信,以挑拨建成世民兄弟关系的罪名,把他们远远流放

参见:

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巂州。——《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事发后第二个月,李渊又当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面,狠狠的斥责秦王李世民。原话如下:

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谁当皇帝那是上天注定的,不是用智武力可以谋求的,你这小子不要急吼吼的。

李渊的这次敲打对李世民打击非常之大,非常可能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诱因之一。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即尉迟敬德,就上面这个凶神恶煞的大将)入宫,尉迟恭身穿铠甲手执武器,直奔海池,李渊见状极度震惊,问道:

今天作乱者何人?汝来此何为?

尉迟恭回答说:

太子、齐王作乱,已为秦王所诛除,恐惊陛下,特命臣护驾。

高祖对裴寂说:

为今如之奈何?

裴寂没有回答,萧瑀、陈叔达二人在旁边说:

建成、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起义,对社稷无功,还嫉妒秦王功高,现在秦王诛除之,陛下将国事委任给秦王,宜也。

高祖点头说:

善!此亦吾之夙愿。

李渊畏惧李世民就是在这一时刻以及稍后的一段时间。

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李渊立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说:

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李渊自然不能吃眼前亏,但要说多畏惧李世民,其实也谈不上。

《旧唐书》赞扬李渊:

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

其实可以说是定评,李渊绝不是一个李世民主导的史书中那个优柔寡断、庸碌无为的形象。

某种意义上,李世民反而是畏惧李渊的,贞观之治和唐太宗近乎偏执的好名多少和李世民试图用自己的功业德行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好皇帝有关,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李渊和他象征的父权的潜在恐惧。

10

看了各位评论,我必须说,大唐的存在,就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撑起来的,还发起来的。先说起兵时就是靠李世民力劝,李建成有功但少,第二,最重要的是起兵要打胜仗才能坐大,这又是李世民天大功劳,否则,李渊建成还想做皇上太子?早就下去卖咸鸭蛋了。第三,大家以为李渊立国后就可以做太平皇上了?想得美,还有几大势力想吞了大唐!后来谁收拾的,没错,又是李世民。总结,李世民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以及广阔心胸,吸引了李世绩(讲书的好像叫军师除茂功,后赐姓李),李静这两个军事天才,比起李建成强的不是一点点!中国人心中评价: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祖赵匡胤,这是一字平肩王的,只听说,唐宗宋祖,谁有听说过,唐祖宋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