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山海经》作者是谁,为什么脑洞这么大?

《山海经》作者是谁,为什么脑洞这么大?

2020-07-22 09:00阅读(61)

《山海经》作者是谁,为什么脑洞这么大?:《山海经》的作者,或者说编著者,并非一人。是由战国时期的楚人与巴人始著,到了汉代,历经数百年增添补缺,由刘向与

1

《山海经》的作者,或者说编著者,并非一人。

是由战国时期的楚人与巴人始著,到了汉代,历经数百年增添补缺,由刘向与刘歆父子合力编著成书。

可以说,这是一部多人共同创作出的文献瑰作。

其中大量收录了远古文明的神话传说,以及当时的地理人文,民俗文化,还有相关的异兽或真实存在的动物。

至于说脑洞大,这事儿无非是大家伙一起开脑洞,对所见所闻进行收录整理,而此举也导致,经中很多的信息都略显凌乱,且人物关系与背景关联有所重复。

也有一些人物,只有名字,甚至连简单的一句话描述也没有,比如说伏羲的孩子:咸鸟。

《山海经》中只提到过“大暤生咸鸟”,其他的一概未提。

再加上古人的认知有限,对很多事物并不能从多角度进行解读,所以当时不曾创造出具体名称或描述具体特征的动物,便用神话的方式进行描述。

比如说章鱼,就被描述成“一首十身”的怪兽,却没有“触手”的概念,这也是受限于当时大环境下人们的认知水平。

诚然,客观来看,《山海经》里的种种知识,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脑洞可谓是极大,堪称突破天际,太阳被称为烛九阴,是烛龙,不眠不息,浑身赤红,高悬于九天之上,这些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在当年那种并不发达的环境下,能进行这种幻想,可见远古先民们,对于新事物的了解与苛求,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也正是驱使人类迈向更高程度文明的原始动力。

所以私以为,《山海经》不仅是一部脑洞大开的志怪经书,更是一部具有启蒙意义的历史瑰宝,希望能被现代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且接受。

谢谢。

2

一、神秘的《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最为神秘的一本书。据传《山海经》之前只有《山海图》,没有《山海经》,后大禹将《山海图》铭刻于九鼎,大臣伯益据《山海图》著成《山海经》。可惜的是后来九鼎和《山海图》均失传,留给后人的只有那神秘的《山海经》。后人释读的很多,但一直没有人能看懂。

即使博学如司马迁,他对《山海经》也是抱怀疑态度的。据《史记》载:“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寥寥二句。因张骞出使西域大夏之后、穷尽黄河源头也未见到昆仑山,司马迁对《山海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他认为,谈九州山河,《尚书》接近于事实,而《禹本纪》、《山经》中所有怪物,他是不敢谈论的。这表明,司马迁老先生是不认可《山经》的。为什么《史记》中只提到《山经》而未提到《海经》?这是因为司马迁当时只出现了《山经》,他没有看到《海经》。

事实上,司马迁错了,《禹贡》恰恰不是大禹时的地理,大禹时的地理就是《山海经》反映的地理,《海经》反映的怪人怪兽等等怪物并不是神话,它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是因为它们被后人误读了!

《山海经》不但不是神话,而且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之根!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中华文明之根。我们的根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有记载,而我们却找不到中华文明之根?

寻找中华文明之根,并非出于民族自尊心,也并非好奇,而是因为这还关系到历史到底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关于历史周期之说,即认为历史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周期性的产生和毁灭,时间并非线性的而是循环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历史是螺旋式前进的,真相如何,这就得研究文明的源头和历史的进程。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候的变迁是有周期性的,地球磁极的转换也是有周期性的,天体运行也是有周期性的。周期性可以说是客观规律之一。历史也有周期性吗?如果有,这个周期是什么样的?引起这个周期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历史并非与我们的现实无关。现实来源于历史,并且将成为新的历史。

司马迁研究天体的运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就是说,天体的运行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1500年为一纪,4500年完成一个循环。韩非子更是指明了这个循环的周期是4560年。这与玛雅文明的历史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司马迁的天体运行周期并非中国关于天体运行规律的最早记录。事实上,早在史迁之前中国就有天体运行的周期理论,《周髀算经》说: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从《周髀算经》看,《周髀算经》比司马迁的更具体,而且《周髀算经》在4560年的周期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31920年的周期。这个周期一满,“生数皆终,万物复始”。这种历史周期论不独中国经典有记载,佛教也有,而且其周期更是宏大。佛教中的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每一小劫为1679.8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为3.3596亿年;80个中劫为一大劫,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共268.768亿年。所以无论中外,无论亚洲和美洲,都有这种历史周期论。只不过《周髀算经》和司马迁的天体运行论较之佛教经典更具体而微而已。《周髀算经》和司马迁的天体运行论不仅有周期,而且大周期中还套着小周期,小周期中套着更小的周期,环环相扣,循环不已。不要以为司马迁仅是史学家,古时的史官是身兼天官之职的,并且是世袭的。世袭是因为天文观测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非世袭不能传承天文。他们的结论往往是几十代人实际观测总结的结果,是值得重视的。

根据天人感应理论,天道如此运行,作为人间的历史自然也如此发展。周文王灭商纣前,手下大臣多次劝他出兵灭纣,文王就是不为所动,说你们不知天命,时机未到。什么是天命?天命就是天机,就是星相。上古之帝王往往是星相学家,非后世武夫之可比。周文王等待的就是一个五星聚会的时机,可见周文王是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这一天文现象的。五星聚一出现,可能会引起天文、地质的变化,有时自然灾害也会相应增多,人心就会不安定,加上舆论造势的影响,其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震荡是非常巨大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周文王籍此挥戈一击,就彻底终结了商王朝。现代历史学家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一直得不到确证,直到美国一个学者运用天文知识,计算出公元前1046年为五星聚出现的天文时间,自此,武王伐纣的时间才得到确认。可见,在天文学界,天体的运行确实是有周期性的。

那么历史呢?也有周期吗?古人相信是有周期的。自商汤于公元前1598年建立到周文王在位,时间接近500年;自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之后到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历时近500年;孔子之后,司马迁(约前135---约前87年)更是就扳着指头数年份,现在五百年快到了,下一个圣人应该是我吧?“五百年圣人出”,可见自周文王到司马迁,先贤相信历史是有周期的。

真相真的如此吗?推动历史周期进程的力量又是什么?

答案在《山海经》中。

《山海经.五藏山经》实际上是亚洲的地形图!这张图包括了北非东部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在内,这才是真正的大禹九州图!

这是一张至少4100多年前的地形图!而且《大荒经》实际上是大洪水时的方国地图。

这张图揭示了一个非常震惊的史实!至少4000多年前的亚洲,包括北非和美洲的阿拉斯加在内,它们是大一统的!非但大禹时期如此,从炎帝至黄帝,一直到大禹,亚洲、北非、阿拉斯加一直就是大一统。当时最高统治者称“上帝”,《山海经》称“帝俊”,他居于世界的中心----亚洲之巅青藏高原;次一级统治者称“帝”,居于青藏高原四陲之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再次一级的称“神”,居于亚洲和北非丘陵平原地带。它们对应的主要的就是亚洲的阶梯状的三级地形。这种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而这,后来成了周代分封制的基础。

3

谢小秘书邀请。

作为一个凭良心胡说八道的仙侠玄幻小说作者。当然对《山海经》的学术研究比较感兴趣。

我手里的资料有时空论岁图说

时空论是比较偏数据的研究,我有一位朋友做了大量的数据方面的考据,目前正在写作中,这个懒癌发作的家伙,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他出书的一天,不过他的研究观点,对写小说是很大的启发的。

岁图说,我不确定这个说法是否恰当,这是我对刘宗迪教授研究成果,一个比较私人的说法。这个说法出自,刘教授对《山海经》的研究著作《失落的天书》一书中。

这本书目前好像绝版了,我手中收录的是图书馆影印本。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不会去翻书。

因为是学术研究,所以作者必须详尽地论述自己的研究过程、方法、参考资料。撇开繁琐的论证过程,其主要观点是《山海经》大荒经部分是一幅描摹,以地球为观察点,所见之天象星辰变幻的岁时图

岁时图是有文物支持的,主要与三星堆的关联比较大,当然作为学术研究,刘教授没有下太肯定的结论,但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至少《山海经》大荒经部分古蜀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大荒经上一些奇形怪状的生物描绘,可能和古代天文星象拟形有关。

这也侧面折射出刘教授有一个隐含观点,那就是,《山海经》山经海经与大荒经,很可能不是一个体系。我那位数据论朋友,通过数据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海内+山经是一个体系。海外+大荒是另一个体系。

所以,按研究结论来说,《山海经》未必是脑洞。而是一部失去了上古原版配图,只留下了文字的资料记录册,并非是神话。可能对研究上古地貌是有非常大的价值。

希望考古界、学术界能研究出更多的结果吧。对于小说家而言,这些观点,已经可以产生无穷想象了。

最后,搬一搬,百度上教授的简历:

刘宗迪,教授,山东即墨人,1963年9月生。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大气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8年9月—2001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1年7月—2003年7月,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2003年7月—2010年9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翌年被聘为副研究员;

2010年9月被聘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齐鲁青年学者,担任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4

谢邀,个人倾向于汉代刘歆所认为的\"三代之作\",即尧舜禹时的作品。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时连文字都没有,如何完成这三万多字的宏篇巨制。而我以为文字的产生可能比考古发现的早得多,只是限于巫师专用,我们还末找到实证而己。文献记载的苍颉造字受山川鸟兽之纹的启发而创造文字是很符合发明的逻辑的。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早于他的穴居时代人类己经知道在岩壁上刻画符号记录故事,到了黄帝时代部落联盟已经形成,有了文字记录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创造,所以仓颉造字的说法是可信的,只是掌握文字的只是极少数人,最大可能就是巫史。上古时代很讲究知识产权,学问都是世袭的,所以一般的器具不可能有文字的出现。

再一种可能就是由瞽史的口传,至春秋战国时代,从王官流落民间,再经文字记录下来。总之,从书的内容来看早于商周。

书中所言之山海,应为昆仑,青海之类,而非太平洋,大西洋。此书可能是尧舜禹时代部族社会的晚期,部族联盟会议上史官对各部族物产名胜图腾历史的记录,因没作系统的考证,只能作为初读的臆说而己。

5

谢谢邀请。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

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至于第二个问题,个人认为:国人自古善于感性思维,但是又不能对于山川地理、奇珍异兽、植物矿产等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地域的限制,很多东西只能口口相传,加之我们祖先有用于探索的精神,很多物种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又想给后人留下点知识认知,所以就加上自己的揣测想象,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了。

至于,很多疑似山海经物种,现在很多在非洲南美等等,其一,物种的进化大同小异,有差不多相像的物种很正常,其二,在我大吃货帝国面前,什么动物不逃跑,古时候人都能够迁移,动物为什么不能?

回答完毕。

6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并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7

司马迁直言《山海经》内容过于荒诞无稽,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山海经》确实是让人脑洞大开的神作、奇书!

如:

刑天——双乳做目、肚脐做口、干架不停的狂战士;

帝江——六只脚、四只翅膀、传说中黄帝的化身;

鲲鹏——挥一挥翅膀,便能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齿虎尾、掌管天历和五刑的神灵;

……

诸如此等,即便今天看来,依然让人脑洞大开,但一切皆又有头有尾、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那么,《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其实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现代学者均认为,该书并非一时之作,作者亦非一人。以下仅做参考:

1、西汉刘歆——最早整理《山海经》,他认为此书产生于尧舜禹时代,其后,王充《论衡·别通篇》、赵哗《吴越春秋》等都持这种观点;

2、晋代郭璞——整理《山海经传》,是现在能看到并确认的最早《山海经》版本,包括《山经》5篇和《海经》13篇;

3、多数认为——该书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兼汲成此书。

8

《山海经》也没有这么神奇了,不过是先民一些比较低级的世界认识。要说脑洞,六朝志怪更多,故事也更精彩。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理解为进入异次元空间;比如张华《博物志》,说汉朝有人乘坐宇宙飞船到过银河;比如王嘉《拾遗记》,说秦始皇遇到了外星人,外星人可以看到宇宙之外的事。这些脑洞哪个不强呢?

至于《山海经》,相对来说志怪色彩比较朴素,情节也比较简单。比如《山经》,有各种各样的怪兽,其实套路都不太复杂,无非是兽面人身、多头多脚、声音像什么、吃了有什么功效。比如《海经》,有各种各样的异民,无非也就是对于正常人来说,高一点矮一点、多一点少一点、男一点女一点,而已。要编的话我现场编几个给你。

这些素材可能都有一定的原型,但是因为先民对世界认识不够,以讹传讹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至于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类神话,其实脑洞还更大一点,不过情节也比较简单。之后经过战国秦汉巫师、学者的整理,也就有了《山海经》这样的作品。相对于儒家化的古史,《山海经》质朴的内容还是比较有趣的。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9

  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笔者曾对《山海经》做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因此,对于题主的问题,我乐意把自己的见解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题主的问题,可以分成两部分来回答。第一是作者的问题,第二是所谓脑洞大的问题,其实就是说《山海经》为什么显得那么离奇夸张的问题。

第一,《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山海经》的作者就是禹、益,这一观点在隋唐以前是从来没有被质疑过的。比如刘歆《上山海经表》说: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又如王充《论衡·别通篇》说: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此外,再如赵晔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篇》、杜佑的《通典》、魏征等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二》等文献也都没有对禹、益说提出质疑。既使象司马迁这样对《山海经》持有偏见的人,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真正对禹、益说首先明确反对的是南宋的尤袤。他在《山海经》南宋淳熙七年池阳斋刻本末的跋语说:

  《山海经》十八篇,世云夏禹为之,非也。其间或援启及有穷后羿之事,汉儒云:翳为之,亦非也。然屈原《离骚经》多摘取其事,则其为先秦书不疑也。

此后,元初的吾丘衍、明代的胡应麟等一干学者均承袭了尤袤的质疑,直到清代乾隆年间纪晓岚等编撰《四库全书》,索性把《山海经》放在了《子部·小说家类》。

  为什么后来的人会对禹益说群起质疑?根本的原因是《山海经》的成书原本有一个极复杂的过程。笔者曾在头条号发布《论大禹治水和〈山海经〉的形成》一文,对《山海经》的形成过程有大致地叙述,概括地说,《山海经》最初的底本是在禹、益时期产生的,此后有一个补缀的过程。具体情况可以看笔者的文章。

第二,《山海经》的叙事为什么显得那么夸张离奇?

  《山海经》的叙述之所以给当代人以脑洞大开的感觉,根本原因是我们和《山海经》产生的时代脱离太久,因此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巫术思维。

  前面提到,笔者研究《山海经》是由三星堆研究引起的。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史记》的夏史体系并不可靠,因此提出了《夏与商周并行论》的观点,并写成文章发布在了头条上。

  经过这样体系的调整,笔者发现大禹实际生活在三星堆青铜文明末期。三星堆是一个神权社会,那个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因此其叙事总是极具张力,富有想象力。自然,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山海经》也必然呈现一种诡谲夸饰的特点

  对于不了解巫术思维的人来说,把《山海经》看成是离奇荒唐的,甚至不可信的,这都很正常。但是对于古人来说,那些离奇怪物在他们的思维中却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山海经》提到的太阳神树、有带纵目的烛龙,如果没有从三星堆遗址挖出来,谁能想到古人真会把他做出来,还隆重地进行祭祀呢。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山海经》形成的文化背景,笔者专门写过一篇《〈山海经〉与三星堆:巫史时代与神圣叙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以上回答,希望能解题主之疑。若有任何疑问,欢迎留言或关注我。关注三星堆、喜欢山海经、对先秦史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关注我。我的口号是:研究三星堆,关注古史微!

10

山海经异兽是指《山海经》记载的极具神秘感奇异怪兽,这些异兽让读者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时候的生态环境和古人对一些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想象。这些长相奇特的异兽也为众多美术爱好者、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遐想,让大家总是乐此不疲的创造着。

山海经异兽图有很多的人绘制过,中国古人有蒋应镐、胡文焕、成或因等人为其绘图;日本有《怪奇鸟兽图卷》;现代也有很多人绘制过众多版本的《山海经》异兽。这些古今中外的异兽图为我们研究山海经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向,也让很多非专业人员从另一方面走进了《山海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