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抗洪的?:大家好!我是勤学好文。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关于“古代是怎么抗洪的?”问题我认为回答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讲明白古人“怎么:-抗洪,古
大家好!我是勤学好文。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关于“古代是怎么抗洪的?”问题
我认为回答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讲明白古人“怎么抗”的。我们国家国土幅员广大,水系众多,洪水灾害频繁。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抗击洪灾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古代众多的抗洪事例中,我想介绍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
一.鲧禹父子“堵”与“疏”的抗洪探索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尧在位的时候,我国的中原大地上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洪水。洪水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处是白茫茫的水波,活着的人纷纷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难。于是尧命令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鲧采用息壤来堵塞洪水,他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还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然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让大家推荐治水的人才,大臣们都推荐禹(鲧的儿子)。舜就派禹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还派了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他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实际考察,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治水过程中,和人民在一起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安居乐业。
远古时期的鲧和禹他们父子领导人们抗击洪水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表现出我们的先祖治理洪水的执着的信念,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大禹从鲧治水\"堵\"的办法,改变为对洪水的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后世的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二.李冰父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治水之道
成都平原,在古代水旱灾害十分严重。这里的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是成都平原的地上悬江。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它有大小支流90余条,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雨水来临江水上涨,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则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李冰为蜀郡太守。他上任后,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用来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宝瓶口是通过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畅通流向东边,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分水鱼嘴,昂头于岷江江心,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流入宝瓶口。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洪水来临,水位较高,大部分江水就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高度合适,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因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能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在李冰父子组织带领下,经过八年的努力修建了这一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从此,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而且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直至今日。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水利科学技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于成龙的上中下全流域综合治理方略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内蒙古、河北,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其上游为黄土高原,森林覆盖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浑浊,故有“浑河”、“小黄河”等之称,因其善淤、善决、善徙,河道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月,浑河泛涨,淹没旗下及民人庄田。康熙帝派于成龙察治。他查勘浑河河道,决定加固石卢段旧堤的同时,对卢沟桥以下河段进行大规模治理,疏筑兼施,既筑河堤,又浚河床,治水的同时注意治沙,并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变以往历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自是浑河改注东北,无迁徙者垂四十年\"。
于成龙治在永定河水利史上留下了鲜明而浓重的一笔。加之永定河也由他提名、康熙赐名,企盼浑河从此安平,不再泛滥,寄托着永远安流、造福京华的美好愿望。这个美名一直沿用了下来,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所以永定河水利史上会始终记载着这位功臣的大名。
谢谢您的关注。希望继续与您交流。
中国古代一旦发生水患,由于交通不畅、通讯滞后,其造成的损失往往是相当巨大的。
但古人并非坐而待毙,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去抗洪救灾。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也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下面我们说几位最伟大的治水家,看看他们有什么神乎其技的补天之策。
东汉水利家王景,字仲通,原籍琅琊郡(今属青岛市)人。曾任庐江太守。汉明帝时,黄河发生决口,今天的山东安徽多地成为一片泽国,人民流离失所。永平十二年(69年)春,汉明帝召见王景,派他治理黄河、汴渠。临行前,明帝还赠送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
王景画像
永平十二年夏四月,王景与助手王吴率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他排除任水自流的思想,反对恢复禹河故道,与王吴相度地势,开凿山阜,“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改善了汴口水门工程,使“河汴分流”。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所有工程完成,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的巨大效益,“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嘉奖他的治河功绩,拜为河堤谒者。
王景治河有方,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其事迹广为人民颂扬。从史料记载看,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黄河历代河道图
隋朝治水专家黄鞠,号玄甫,原籍河南固始县。为官以敢言而著称。隋代末年,天下大乱,黄氏未避战乱辞官入闽,在霍童村定居。为黄姓迁居霍童始祖。
黄鞠为了从十五里外的堵坪湖引水灌溉,沿途开凿隧道,即今蝙蝠隧洞,把霍童溪水引进堵坪湖来灌溉农田,灌溉受益面积达数百顷。
隋唐时期工程技术不可和今天同日而语,当时人以极大的付出和耐力完成了该工程。1992年来宁考察的一位水利专家惊叹:“千年之前,一无火药,二无科学仪器,凿明渠暗道,引水垦荒2万余亩,堪称南国愚公了”。
明代治水专家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今湖州人。曾四次治理黄河。
潘季驯的治河思想比较全面,主张综合治理黄河下游。认为黄河运河相通,治理了黄河也就保护了运河,黄河淮河相汇,治淮也就是治黄,既不能离开治黄谈保运,也不能抛开治淮谈治黄。他研究了黄河下游善徙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漫沙壅。因此治理上应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有“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必须束水归漕。
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缕堤外的遥堤,以及二堤之间的横堤,三堤构成拦阻洪水的三道防线。明代隆庆万历之际,黄河和淮河,经他治理后,“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使黄、淮、运河保持了多年的稳定。
潘季驯画像
束水攻沙示意图
清代水利高手黎世序(1772-1824),初名承惠,字湛溪等。今河南人。他不仅是一位实干派的水利专家,还是一位经学家。由于治水有功,也被敕封为孚惠黎河神。
嘉庆十三年(1808年),擢江苏镇江府知府。黎世序着手治理丹阳县练湖水患,修建三座大闸,不仅促进了航运,还使得水患大为减少。竣工后,黎世序整理水文著作,主编《练湖志》十卷。
嘉庆十六年(1811年)升淮海道,加按察使衔。曾与江南河道总督陈凤翔争执黄河倪家滩漫口的成因。由于嘉庆帝和两江总督百龄均欣赏黎世序,称赞他“人才难得”,嘉庆帝于是任命黎世序治理黄河故道。
黎世序很有可能从潘季驯的经验中得到了启发,定下了“束水攻沙”、“蓄清敌黄”的方针。治河的同时,黎世序体念人民生活困窘,于是推行种棉、织布以振兴经济。这一系列举动获得朝野好评。此后黎世序始终在治河一线奋战,他贯彻了“束水对坝,课种柳株,验土埽,稽垛牛,减漕规例价”的策略。时日越久,浅滩与堤上柳树茂密,修堤所需土料充足,工程修整完好、河水畅通。黄河暴涨时堤工特别危险,则又以“碎石坦坡”在护堤埽前抛置碎石以搂护之,故能转危为安并节省筑堤开支。
道光四年(1824年),黎世序忧心劳瘁,卒于清江浦官署,年仅五十二。
最后我们说一位台湾地区的治水专家:张达京。
张达京(1690年-1773年)字振万,号东斋。广东梅州的汉族客家人。他精通草药,曾在台湾地区医治民众,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张达京初至台中平原时,认为此地广阔荒芜,应该兴修水利,开垦耕地。他于是和当地少数民族订立合同,取得土地权,更邀同汉人出资开凿葫芦墩圳,从朴仔篱口(即今石冈水坝西南处)筑埤引进大甲溪溪水,圳长四十余里,凡千余甲尽蒙其利,不但荒埔变为良田,而且稻米亦丰收,葫芦墩米因而闻名海内外。
葫芦墩灌溉工程图
张达京也因之成为富甲一方的人物。后来不少来自大陆的迁居者均来到张达京当年开垦的田园生活繁衍。
参见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抗洪历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堵,一种是疏,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疏和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抗洪。
在人类生活的进程中,人们一直在与大自然的各种灾难相搏斗。其中最凶最猛尤如洪水。而古代人们面对这个大自然之凶敌。又是如何防治的呢?
当然,最耳熟能详、口口相传、众所周知的便是大禹治水了!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洪水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鲧是大禹的父亲,鲧治水用的方法是共工氏修筑堤防,并逐年加高加厚。但是洪水依旧泛滥。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在大禹治水中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除了大禹治水为大家所周知外,还有一个经历两千多年、留存至今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而都江堰的建造者便是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其建都江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古代毕竟生产能力太低,一旦出现洪水,地方会组织农民抗洪,但真是杯水车薪…所以古代一旦有洪水基本都是外出逃荒了。
当地州府上报灾情请求拨款拨粮,在当地征劳力去一线疏通堵漏
最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利在千秋啊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