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现代化农业中国应该走高产高效还是走生态优质发展道路?

现代化农业中国应该走高产高效还是走生态优质发展道路?

2020-07-22 04:52阅读(61)

现代化农业中国应该走高产高效还是走生态优质发展道路?:这个问题问的挺有意思。提问者给出了中国现代化农业的两个选项,一个是高产高效,一个是生态优质。但实

1

这个问题问的挺有意思。提问者给出了中国现代化农业的两个选项,一个是高产高效,一个是生态优质。但实际上,高产和高效不是一回事儿,生态和优质也不是一回事。所以这个问题的实质是:高产、高效、生态、优质这四个特点,在中国现代化农业当中,位置应该怎样摆放,哪个优先,哪个突出?


我的回答是: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是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所不同。从中国农业的实际出发,应该有先有后,有情有重。下面就先逐一分析这四个特点的地位和要害,最后总结一下应该如何摆放它们的位置。




一,关于高产

它可以是目标之一,但既不是核心目标,也不是终极目标。在计划经济时期,高产是我们农业生产最最主要的目标了。上级考察,要考察产量;挣工分、得奖金也要看产量。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产量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高产低效的事实在太多了,高产而品质不优的事很多,高产却破坏生态的事也很多。在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的指标体系当中,高产只是其中一个衡量指标,重要性已经不那么突出了。

如果说,高产仍然很重要。那主要是在一个方面,即米稻豆的主栽作物,保中国人民粮食安全的品种,还应该在高产上继续下工夫。只有仓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其他绝大多数农产品,都不应该简单地追求高产。要追求好的品质,追求在市场上受欢迎、卖好价,得高效益。因为,这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经营方向和策略的最主要依据。



二,关于优质

这个非常重要,它是高效的基础。对于农产品能否有较高的收入,产量和品质二者是一个乘积的关系,如果两个都高,那效益当然要高了。如果一定要选其中一个,那么优质是要比高产更重要的。如果你生产大路货的品种,甚至不受欢迎的品种。就算你每亩多产一倍,可能也挣不上几百块钱。如果生产一个特别优质独特的品种、市场稀少的品种,那哪怕产量少一倍,但挣的钱可能要比别人多几倍、几十倍。



三、关于高效

这是一个终极目标。我们前面说的高产、优质都是为高效服务的,没有效益,再高的品质和产量也是白费。基础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只能用高效来衡量我们种什么、养什么,或者是搞什么副业。即,必须看最后的效益。这里所说的效益,一个是我们投入了同样的劳动,最后能获得多少收入;第二个是我们花了同样多的钱,投入了同样多的物资,最后能够获得多少收入。如果单位时间、单位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选择最后卖钱最多的那个项目。高效,是现代化农业的核心目标,也是终极目标。




四,关于生态

提问者能把这一点列入到农业目标当中,是很有眼光的。其实,多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的很多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考量当中,是不太包含生态这个指标的。或者看生产得多,或者是卖的多。至于生态本身,那是组织上考虑的事情,是请领导考虑的事情。

实际上现在国家不断在延长土地承包期,农民搞种植、搞养殖、搞副业也好,基本上都是稳定在一个区域。所以,能不能保护好生态,不仅是国家的事、集体的事,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事了。眼下可能生态和你的收入没有关系,但长远他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过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污染,耕地的产出就会越来越低,产品品质也会越来越差。如果周边的环境污染了,就无法种植出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就无法实现高效农业。所以,生态虽然不是农业的核心目标,但它却是农业的保证指标。



综述:现代化农业当中,高产、高效、优质、生态这四个指标的摆位应该是:以高产为重要指标,以优质为关键指标,以高效为终极和核心目标,以生态为保障指标。换句话说,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决策,最优先级的目标应该是高效,服务于高效的是高产和优质,长远保证高效的是生态。



【注:以上文稿从创意到写作,都是本人独立完成。请尊重辛苦原创,不要私自剪贴,引用请注明出处】


我是尖货大叔爱特产,热爱三农,喜欢特产。如果您喜欢上述文字,欢迎关注我,欢迎评论和转发。

2

难道农业“高产高效”就不“生态优质”了吗?反之,“生态优质”就不能“高产高效”了吗?很显然有人喜欢借用平台发问宣扬偏见论为其贬低我们农业制造谬论。

3

大量使用化肥,积极发展有机肥都能实现高产高效目标,但后者是生态有机优质农产品,是健康安全食品。

大量使用农药、激素等各种化学物质实现的高产高效,自然不是生态有机农业,自然不是健康优质安全食品。

30年后的今天,我再次呼唤:发展道路、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方法、技术何在?

是中国人民在最困难岁月把我养活,供养我大学毕业。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能让更多的父老兄弟吃的健康,我无比高兴。

以此报答天恩。

4

现代化农业中国应该走高产高效还是生态优质发展道路?我是西门白甫话三农,我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提问者将高产高效和生态优质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高产高效和生态优质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根据当前实际谁优先发展的问题。另外,高产和高效可以用高效来概括,因为,不高产,哪来的高效?生态和优质也可以用优质来概括,不生态也就谈不上优质。我认为,根据我国国情,高效和优质优先发展的顺序应该是:高效、优质。在保障高效的前提下追求优质。

为什么要把高效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呢?建国初,我国人口只有5亿4千万左右,但到1980年就达到9.8亿,三十年增加了近一倍。尽管立即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到上世纪末的1999年,仍然增长到12.5亿,2017年达到13.9亿,现在预计超过14亿。.如今,由于老龄化问题,国家又放开二胎,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要达到15亿左右,而我们的耕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一直在减少,从过去的20亿亩减少到18亿亩,如果不是国家死守18亿亩红线,恐怕已经减少到15亿亩了。18亿亩耕地要养活15亿人口,人均1.2亩耕地,如果不保障高产,就会饿肚子。

中国人经历过饥饿的年代,深知饥饿的滋味。过去正是因为亩产太低才吃不饱,因为平均亩产只有200斤,所以,虽然人少,但粮食依然不够吃。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生产积极性高了,种子优良了、化肥、农药使用多了,特别是袁隆平高产水稻的出现,粮食产量迅速增长,1984年,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3亿吨增加到4亿吨。2013年,增加到6亿吨,2018年,增加到6.5亿吨,2019年突破历史最高纪录,达到6.64亿吨。每年国库储备粮达到2.8亿吨。现在,除了大豆需要大量进口外,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高产高效。

再说优质。我国的粮食虽然够吃,但质量却不是很高。一是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生产的粮食质量不高。二是由于生态农业投资太大,绿色有机粮食成本高价格高,大多数人收入还太低,根本吃不起有机食品,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还不成熟,一直发展缓慢。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肉、蛋、奶类副食增加和主食消费的逐渐减少,人们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会不断增长,生态农业就会快速发展,那时候,我们就会更加重视农产品的质量。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权衡利弊,至少在目前我们还要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的高产和高效,绝不能让中国人的饭碗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5

现代化农业当然是生态优质发展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发展生态农业,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是重中之重,一切围绕生态战略的发展思路,高产高效农业必须围绕生态农业战略为主导,让农民即增收又保护环境,这是国家政策。

6

中国现代化农业, 必须走生态优质发展道路!

7

在生态优质农业基础上,在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才府合我国农业现代国情。先从种子开始。

8

谢邀。题主的问题如果在三十年前,答案一定是髙产高效。因为那时最主要的是如何填饱肚子,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但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不但吃饱还要吃好,所以十多亿的碗里装满自产的粮食做的饭不容易,装满有机的,优质的粮食做的饭更不容。

现代化农业中国就要走髙产髙效、生态优质协同发展的道路,做中国人自己特色的农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许许多多象袁隆平这样的农业科学家、学者竭尽毕生之力,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可耕种的土地人均不足一亩,而这些土地不但要生产出可供十多亿人口生活需要的粮食、蔬莱、水果,还要提供畜禽需要的饲料,保证饭桌上有肉有蛋,有鸡有鱼,这已是一个奇迹。十多亿人身体健康是个大问题,不但要有好的医疗条件,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所以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髙产髙效重要,生态优质更重要,这是我们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农民肩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但曙光就在前面,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农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9

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必须把高产、高质、高效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一手抓,而不是二选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早就对农村的发展方向绘出了美丽蓝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只注重提高农业产量、效率而忽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保持水土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最后的结果是:水士流失、山体滑坡、土地板结、生态恶化。如果是这样,不但不能保证农业的高产、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反而会把农业引向相反的方向。因此我们不能把提高农业产量、质量和效益与生态保护孤立起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保证农业的高产、高质、高效,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十分重要。这几年我国山区为什么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由于我们破坏地表原来植被生态,过度开发山地资源违背大自然规律的结果。有些比较平坦、低矮的山坡可以开发利用种植果树、茶树变荒山为宝地,有些比较陡峭高大的山坡就不能开发利用,荒,只能让它荒着,别小看荒山野坡上毫无价值的杂草乔木,它们的根丝可是个宝,就像手牵着手的好朋友稳坡固土保护表层土壤结构的牢固性。如果我们把这些杂草乔木拔掉就等于把它们紧握的双手扒开使地表土壤失去了相互拉扯相互保护的作用。雨水渗透进去就会裂缝,雨水太多久而久之就会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大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只有把发展高质、高效农业与保护自然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反之,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而不加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绿色人工肥料、牲畜粪便和家杂肥等有机肥的使用量,大兴人工积肥之风、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的过度依赖。以科学手段治疗农作物的病虫害,能不使用农药的尽量不使用,绝对禁止使用剧毒和替伏期长的农药,保证粮食的食用安全、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极易造成土地的板结和污染。同时还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全局整体观点出发,合理布局、科学安排给水排水沟渠建设,清理河道淤泥和玩固的常年生杂草垃圾等,现在有些河道不但田间积水排不出,甚至连小船也进不去,堵塞十分严重。一旦遇到大的洪涝灾害田间积水很难及时排出,已经到了非从根本上治理不可的程度了;只有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搞好了才能保证大涝大旱之年无大灾,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农业高产、高质、高效,农村山青水绿环境优美,农民钱袋鼓鼓囊囊、生活幸福美满的农村新景象。

10

什么叫现代农业?我就我的理解做一个介绍,我认为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从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来看,现代农业我们可以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来理解;从建设过程和途径来看,我认为主要体现“用现代物质条件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样理解就把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从定性地角度具体化了。过去我们对现代农业有一种崇敬感,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国情和农情的特色。我想,这也是这次《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特点。

世界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选择的现代农业建设道路也不一样,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人少地多”型,比如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凭借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优先侧重发展农用机械工业,以机器代替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二是“人多地少”型,像我们国家的邻国日本、荷兰等国,也包括比利时、以色列、韩国等国,这些国家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侧重通过先进的育种技术改良品种、发展农用化学工业和设施农业,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以提高土地单产水平。

三是“人地平衡”型,包括法国、德国、英国等西欧国家,这些国家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重视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基于对国际经验的总结和对我国国情的科学把握,我们国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我们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想从规划里以及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努力体现我们自己的特色。

如果规范起来,我认为我们国家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要求我们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我们能够实现立足国内、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

二是针对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实际,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三是针对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的实际,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四是针对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处于弱势地位的实际,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亿万农民务农种粮、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是伴随着国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的过程。

五是针对我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的实际,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转移就业农民市民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是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融合日益加深的实际,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支持农业“走出去”,提供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努力搞好进出口余缺调剂,既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又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维护农民利益。

七是针对我国农村地域广、资源禀赋差异大、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动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比如大城市郊区、国有农场、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一些行业(比如畜牧业、水产业)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前列。

下边我再谈一下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己路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能否认还存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至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五)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七)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