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2020-07-22 02:56阅读(74)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

1

笔者以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信任不一样。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让刘禅以“事之如父”对待,给予了无上的权力,诸葛亮实际是“二把手”,其实权力相当于“一把手”,没有必要去再篡汉留下骂名;而司马懿不一样,其实在曹操时代是对他信任的。在曹丕托孤时,托孤的大臣有一大堆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而在曹睿托孤时,托孤对象为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都只是“粘边”,都没有实际控制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司马懿当然只有“铤而走险”了。

二是胆量不一样。司马懿与诸葛亮他们对无上权势“觊觎”的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让诸葛亮去篡位,他肯定要考虑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君”名声能不能让他篡位成功。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破坏了这种名声去篡位,极有可能不会得到多数文臣武将和蜀国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篡位就可能不会成功。即使勉强篡位成功,可能也不会存活多久。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胆量去篡位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魏国你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极有可能被权力“末尾淘汰”因此,他只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去“拼一把”了。

三是理想不一样。诸葛亮实际上不管他在蜀国有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都不会去篡位的,因为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他出隆中的终极理想是施展他的才能,而不是要去做君王什么的。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只会去辅佐君王,借助君王成就他的一番事业;而司马懿不一样,他的理想是在逐权,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命运。在这种理想目标的指引下,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认为的足够大的权力,他就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获得足够大的权力,篡位也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

2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则干什么都顺情顺理,人心安服;名不正,则干什么都要受掣肘,很难进行。三国时期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为什么司马懿及子孙竟发展到篡国曹魏,而诸葛亮及子孙却没有发展到篡蜀汉呢?这就有个在权力交接上是争来的还是授予的问题了。

刘备白帝托孤,托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李严,但托孤的轻重不同,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定能安国,若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君可自取。”回头又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当以父事之。”这是对诸葛亮何等的信任,又是对诸葛亮赋予了无上的权力,等于把一切身后事都交给了诸葛亮。而对李严呢,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在三国时期,统内外军事只是个虚衔,没有实际意义,最终怎么着还得听朝廷的。在此之前,刘备把尚为犍为太守的李严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是涉及中央核心的,但临终却让他留镇永安,已决定了李严很难进入成都的核心层。而诸葛亮呢,已是蜀汉丞相、益州牧兼司棣校尉,集中央、地方与监察于一身,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稳稳的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更何况有刘备让刘禅“事之如父”的遗言呢。因此诸葛亮成了蜀汉实际的掌权人物,这一切都是刘备直接给予的,也是蜀汉众望所归赋予的,不存在诸葛亮通过明争暗斗什么的阴谋手断争过来的。而司马懿呢,就很不一样了,他曾两次成为托孤大臣,第一次是曹丕托孤,托孤的大臣有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人,而主要托孤人还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只是最次要的一个。第二次是曹睿,托孤对象是曹爽和司马懿,曹爽是实权主要托孤人,司马懿是次要托孤人。因此两次托孤,司马懿都没明正言顺得到什么实际托孤大权,要想取得大权只有靠自己争取了。曹丕托孤时,曹氏的曹真曹休的才能功劳都不在司马懿之下,再加曹睿聪明睿智,司马懿根本没有什么资格去争朝中大权,只能看曹睿眼色,唯命是从。到曹睿托孤后,曹真曹休早已过世,草包曹爽成了主要托孤人,此人无才无功,却大权在握,人心不服;司马懿呢,却是有才有功,朝中威望日盛,且皇帝身边也没什么更有才能的人辅佐了。司马懿觉得时机已到,再不争权,恐怕司马家就再无出头之日了,于是他就放任曹爽所为,告老归第,以老迈重病麻痹曹爽,让曹爽对自己放松警惕,而自己暗地却勾联朝臣亲信,豢养死士,时刻准备对曹爽致命一击。终于趁曹爽带小皇帝出城为祖先扫墓之机,司马懿突然起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灭曹爽及其三族,囚曹氏宗亲于邺城,军政大权一下子就全归司马懿所有,曹魏小皇帝也只成了司马懿的傀儡。

诸葛亮的大权是刘备赐与的,明正言顺,没有不心服的,只要自己做事公平公正公道,不私不贪不抢,既使死后,自己也不会受污,家族子孙也不会受牵连受迫害,因此诸葛亮掌权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明正言顺,不必太多考虑身后事。再者诸葛亮继承的是蜀汉丞相,他所效忠的是一脉相承的大汉,大汉得国最正,不存在来路不正情况,因此诸葛亮也没理由更没阴谋去做窃权篡国的事。司马懿就不同了,他身在曹魏,本就是个以欺诈威权篡汉建立的朝廷,得国不正。你曹魏能如此得国,我司马又何尝不能?司马懿的大权是经过自己的一翻拼死拼活明争暗斗争来的,自然得紧紧掌握好,不仅自己,就是自己的子孙也得如此,否则,一旦曹氏反转,司马氏焉有生理?因此司马懿及其子孙必定会千方百计地把权握权,防止大权旁落,这样的结果必定会走向弑君篡国的地步。因此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其结局却截然不同。

3

因为诸葛亮短命,还没有准备好!

刘备死前没有把最重要的军权给诸葛亮,而是交给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

诸葛亮没有北伐成功,没有受九锡进爵称王的资本。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并且寿命很长的话,历史就是另一种走向了。

其实诸葛亮的心思和司马懿的想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

诸葛亮担心刘备的义子刘封刚猛,终难制服,才劝导刘备除掉刘封。刘备于是赐刘封死。

诸葛亮深知中国文化的传统,保留刘阿斗的位置,自己掌权,也不违背常理,而且还会千古流芳。

4

看破谁会篡位这恐怕是世界级难题。最想破解的不仅是朝堂,百姓也很感兴趣。

一丶历代被篡位的“孤”都有个共同点。懦弱。表面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其实什么也不是。实权在别人手里。

二丶托的背景。内忧外患。

三丶被托的人。最有实力。既是“托\"的实力也是可能是“篡\"的能力。

四丶托的动机。用忠心。都希望对主子忠诚。

先看篡与忠的普遍性

篡的动机为私欲。一类为自己立“贞节牌坊”让儿子儿孙为王;一类不立牌坊直接穿黄袍。

篡的过程与时机。篡先导是试探,看看“指鹿为马”是否奏效;奏效后是清除异已,斩断效忠君主的手脚;彻底孤立“孤”后,“孤\"家江山就易主了。这是绕不开的过程。是篡位者千般掩饰都无法遮掩的过程。

忠心护主的人是不会去“指鹿为马”的,更不会刻意剪除忠于“孤”的良臣,保护“孤”身边的侫臣。奖善惩恶正大光明,绝不遮遮掩掩。不上欺弱主,中不压朝臣,下不蒙百姓。

这是忠奸的区别。

再看篡位与忠心的特殊性。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篡位的工作是他儿子们完成的。有人说司马懿学曹操,其实是篡位绕不过去的死结,时机不到座下龙椅就是要命的钢刀。

司马懿是绕开“钢刀\"立“贞节牌坊”式篡位。

孔明为什么不学司马懿呢?司马杀曹爽,孔明贬李平独揽朝政大定。虽情势近似,但用心却不同。一为公,一为私。

孔明也有私心,用他的话是“欲报先帝知遇之恩于陛下\"。“报恩先帝”是私心,“于陛下”也是私心。但于蜀国是私心公用,私心一旦公用天下,那就不是私心,而是大公无私。司马氏化天下为私器,天下一旦私有,所谓的公心正是掩盖不住私心。“公心”私用还能堂而皇之地叫公心吗?

孔明有篡位能力,但没有坐天下的野心。

孔明别于司马懿不改蜀祚就在于有一颗私心公用的良善之心!

诚答。

5

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从正史的角度出发,不能看《三国演义》。

首先,司马家族是大氏族,后面有人,诸葛亮不具备。

其次,诸葛亮是儒家学派,目标是"安汉兴刘"。他常自比管乐,说明其志在将相,不在天下。而司马懿自始至终都没安好心。

其三,刘备死后,刘禅比较坚挺,蜀汉老大自始至终都沒有更替,政权较稳。而曹操后代身体不行,一个接一个的换,政权交接频繁,自己内耗严重,给了司马氏机会。

最后,诸葛亮身体不好,儿孙也不给力,不像司马懿,命长,俩儿子能文能武,所以他篡位意义不大,也沒有必要。

6

司马懿虎顾狼视,曹操早就看透,他的确常怀篡逆之心。他受托孤之时,势力早已形成,所以他篡逆是在意料之中。诸葛亮受三顾之恩,其实刘备三顾都是诸葛亮故意考验刘备是否诚心。经过三顾诸葛亮只有死心塌地地为刘备卖命,别无他能了。况且刘备已经把话挑明,刘禅这小子如果不行,你干脆就一脚踢开,你自己坐了江山吧!诸葛亮他敢吗?刘备生前死后都驾驭着诸葛亮

7

滢月斋,以女性视角解读古今文化,为你诠释不一样的世界。

同样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这其实是因为两者的出身、经历、志向和魏蜀两国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司马懿和诸葛亮,一个出身高门望族的野心家,和一个出身地方豪族的文人才俊,在魏国和蜀国两个不同的政治环境下,演绎出了不同的传奇人生。接下来为你详细分析。

司马懿:出身于高门望族的野心家,审时度势拿下魏国江山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司马懿,其实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高富帅”。他的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火神祝融,周宣王时期就已经拥有自己的族姓,祖先司马卬曾在秦末汉初之时封为殷王,汉朝时举家世居于河内郡,高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副其实的高官,出身于这样的高门望族,司马懿从小就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他才能从小就能成为一代才俊。

而同样是出身于世家大族,司马懿又和荀彧等人不同。出身于颍川荀氏的荀彧,一生以匡扶汉室为目标,所以曹操一打着出“匡扶汉室”的名义招揽人才,原本已经是袁绍帐下谋士的荀彧立即投奔曹操,不但为他出谋划策,还以自己的人脉为他招贤纳士,曹操因此将他称为“吾之子房”。他最终与曹操不合,乃至最终去世,也与两人在政治上的分道扬镳有关。

不同于荀彧的忠诚,司马懿从来都没有真正完全忠于汉室。当曹操控制住汉献帝的时候,他就一直知道汉室不可复兴。出于士族本身的清高,他不屑于和曹操合作,因此多次称病不出,即使后来他成为曹操手下的谋士,也不是因为忠诚于大汉,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因此他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臣,相比于忠君他更看重自己的利益,这也为此后的背叛曹家埋下了伏笔。

曹操最初邀请司马懿时,曹魏势力正处于成长阶段。此时曹操手下有荀彧、贾诩等诸多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司马懿的地位明显不及他们,再加上曹操对司马懿“狼顾之相”的忌惮,因此司马懿虽然出身望族,又有雄心壮志,也不敢显露。此后他很快和曹丕打成一片,在诸多谋士接连去世后成为其心腹,逐渐能够培养自己的势力。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也很信任他,司马懿成为三朝元老,权倾朝野,等到曹芳、曹爽等人发现他的实力过于强大,想要除掉他时,局面已经失控。

由于曹丕、曹睿的早夭,曹家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势力,又过于向世家大族妥协,出身高贵的司马懿才得以掌握大权,最终实现夺权。

诸葛亮:地方豪族的文人才俊,最终为蜀汉鞠躬尽瘁

相比于司马懿的出身显赫,诸葛亮虽被称为“卧龙”,其实却只是个普通的官宦子弟,出身相对平淡。他的家族虽然是琅琊的望族,先祖也曾是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但到了他父亲这辈,却只得了个泰山郡丞。诸葛亮的父母死得又早,因此只能在豫章的叔父家中接受教育,不久后叔父的官职也被朱皓取代,他又不得不跟着叔父来到荆州。

从诸葛亮父亲和叔父的为官经历来看,他的家族早已没落,他的崛起靠的是自身的才华和机遇。如果他没有娶到黄月英,诸葛亮也只能埋没在田地里,一生务农为业;而如果没有徐庶的推荐,就算诸葛亮胸怀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默默无闻;如果没有刘皇叔,他也只是个乡野村夫而已。因此诸葛亮才会如此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感,并穷尽一生实现复兴汉室的愿望,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正是如此。

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之前,刘备集团的政治集团已经基本稳固。刘备最信任和倚重的就是他的两位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因此他们的官职注定比诸葛亮更高。此外,之前跟随刘备的糜芳、赵云也是刘备阵营中的重要成员,因此诸葛亮在这个团队中的重要性并没有罗贯中所写的那么高。而当刘备进入四川之后,益州集团的势力也开始涌入统治集团,为了维护统治,还需要进行政治平衡。因此诸葛亮虽在刘禅即位后成为宰相,也很难培养出自己的势力,就算诸葛亮有野心,益州和蜀汉老臣也会站出来反对。

综上所述,原本就有很大野心的司马懿,遇到了魏国这样的环境,才能篡夺帝位;出身低微的诸葛亮一生保持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在蜀汉诸多势力的限制下,也不会篡汉。

回答完毕,请采纳。

8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第一,当事人的思想人品决定了其行事的风格与最终结果,诸葛亮原夲的思想就是忠君,以一个忠字奉献自己的一生,其言传身教自已的孑女,也是忠字当头。而司马懿夲身就是高智商的狡诈之徒!他的子女受他的言传身教,青出蓝而更胜于蓝,故而有受托孤之后,篡夺了魏家天下。再之,诸葛亮投奔的主子刘备,号称中山靖王之后,由当时的汉献帝亲自查族谱承认其皇叔身份,在汉朝武帝之后,采取了罢默诸孑百家,独尊儒学的传统思想教育,认为刘姓就是正统,故刘备自始之终都是以拻复汉家天下,扫清奸邪。为口号,在当时的人们眼中也即是正统!而司马懿的主子,夲是汉朝宦官之后,几代都为汉臣,曹操本人又从汉朝的司隶校卫,做到丞相之职,在演义中或在实际历史中,曹操都是权臣,挟天子以令诸候,在当时人们的眼中都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言传身教,曹丕篡夺了汉家天下。在用人方面,详查历史,曹操用人,只重视人才本领,不太重视人品,因为曹操自身人品就不太好,曹操在用司马懿之初,谋士郭嘉就警告过曹操,司马懿人品有问题,曹操还是用之,但是是用尔防之!曹操临终遗言对司马懿用尔防之,曹丕临死对儿子也是告诫,对司马懿用尔防之,徐话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而曹操祖孙三代人与司马懿父子,你对我用诈,我对你用奸,你防着我,我装老实,两方都是奸诈之辈,反而托孤与其人,还不如说,将魚交于猫来看护,篡了魏家天下再正常不过了,中国还有一种说法,房橼滴水照窝行,前有拉车后有照辙,你都篡夺了汉家天下,我篡夺你魏家天下也就理直气壮了!故而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为托孤大臣,其所行之事,最后结局当然不一样了!????

9

都是托孤,司马懿篡位,而诸葛亮没有篡汉,的原因:

首先,两人出山的方式不同。诸葛亮之所以辅佐刘备,是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用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就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虽然大权在握,但却为了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而司马懿却是被迫出仕,面对曹操征召,他自称有风痹病,推辞不去,但在曹操强硬征召下,不得不出仕任职。一是以诚感人,一是以威逼人,这也决定两人对待蜀汉和曹魏政权的态度不同。


其次,两人子嗣年龄不同。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儿子诸葛瞻年纪尚幼,不适合执掌朝政,不管从主观还是客观上,诸葛亮都不可能把蜀国大权交给诸葛瞻,他选择了年长的蒋琬、费玮。而司马懿死得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不仅成年,而且跟随司马懿征战多年,政治、军事斗争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他们二人完全有能力、有实力继承司马懿的权力。


第三,两人获取朝政方式不一样。刘备托孤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诸葛亮执掌大权顺理成章,而且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正是处事公平,深受蜀国上下爱戴,即使李严因罪被贬,也是心服口服,这样诸葛亮死后,虽然诸葛家暂时失去权力,但全家并无危险。而司马懿则不同,他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政权,大肆诛杀曹氏宗族,而且曹魏朝野还有许多支持曹氏的势力,存在像王凌、诸葛诞、文钦等人反对势力,叛乱此起彼伏,司马家已经骑虎难下,篡位不仅是恋权,也是保命之举。

10

二人相比,同属治国能臣,因名声在外,而曹刘二主分别召集。

但不同的是,刘备对诸葛亮可谓有知遇之恩,但司马懿入仕却有强逼之嫌。

司马懿虽为官,但其家族堪称三国时期最大的望族,更有司马八达之助。正因为家族势力的存在,曹操曹丕,既用之,又防之,由以曹操为甚。

《晋书·宣帝纪》: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可以说,司马懿的大部分时光都在伪装自己,隐忍做事。眼中所见,也多见于权力的倾轧,也见多了宫廷之争,作为汉臣,甚至更劝说曹操上应天意称帝,

因为这些先天的谋逆思想,当初劝曹操称帝,自己也有逆反之意自然不足为怪。当然,在其有生之年,并未代魏,也算全了曹丕当年对他的护持之心。

至于诸葛亮,所谓躬耕于南阳。从刘之后,可谓实共同创业团队的初始成员。对于创业成蜀汉之初的团队领导,可谓也是有着充分感情的 。

但刘备托孤的过程,显然看出其高明。一方面,以让他可以自立代君的事提前敲打他,第二在分派后事军政权力的时候,又用李严来进行掣肘。

这些事情,以诸葛亮天生不行险,唯谨慎之人,足以让诸葛亮要付出多大的决心才会想到篡蜀呢。

当然,我还是宁愿相信诸葛亮本就一个仁义忠贞的人,对于自己的坚持的,从不放弃。忠君爱国,守仁守义。否则也不会做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