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高顺和张辽同样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放了张辽而杀了高顺?

高顺和张辽同样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放了张辽而杀了高顺?

2020-07-21 22:57阅读(67)

高顺和张辽同样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放了张辽而杀了高顺?:假如你是曹操,可能你也会这么干!曹操似乎没有打算招降高顺对于不屈而死的名将,史书多感其气节,通

1

假如你是曹操,可能你也会这么干!

曹操似乎没有打算招降高顺

对于不屈而死的名将,史书多感其气节,通常会记录其临终时的遗言。


对于张任、庞德、关羽,甚至沮授,多会记下其拒绝投降的表现。

唯高顺“死节”过程,几乎没有任何记载。

即使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只是一句“汝有何言”?人家不答,就把人杀了。

这是招降的意思吗?参考下陈宫、沮授,曹操真正要招降时的表现,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看来:曹操没有要招降高顺!

张辽与高顺身份完全不同

高顺、张辽,历来被人们一起看成吕布手下大将,其实不全对。

汉末,募兵制中,谁募的兵,就是谁的兵。

张辽,在丁原手下时,奉命募兵从何进。何进被杀后,部队被董卓吞并,张辽也就跟董卓了。在吕布杀掉董卓后,张辽“以兵从布”。


张辽是一支有自己独立武装的,半独立力量!

高顺则不同,虽然史书对他如何跟随吕布的没有记载,但有一个细节透露出了高顺的身份:吕布曾把高顺的军队都分给魏续统帅。

可见,高顺就是吕布的部将,他的军权,是吕布授予的,完全是吕布的手下。

曹操对吕布旧部的处理难题

击灭吕布后,对于吕布的剩余力量,曹操自然是既要用,也要防了!

可是,要防,却有点麻烦。


吕布被人以“反复无常”诟病。可是,就在这反复无常,四处奔波的过程中,这支并州军一直追随着吕布!

不管吕布跟着董卓、袁术、袁绍打工,还是吕布在兖州、徐州和曹操、刘备抢地盘,这只并州军都紧紧相随!


刘备颠沛流离,关羽张飞生死相随,成为美谈。但若仔细看吕布的颠簸,可不比刘备差多少!

因此,吕布留下的这只并州军,是一支很有凝聚力的部队!

最后时刻,魏续、侯成等人在山穷水尽时出卖吕布,但不代表这只军对在“活过来”之后,不会继续一起作乱(一如丁原死后,大家跟着吕布伺机而动)!

曹操对吕布旧部,只能是分而治之。

高顺必须死!

鉴于并州军的历史,曹操不可以让有威望号令全军者继续活着(除了他自己)!

吕布死后,还有没有人有可能有威望能对全军产生影响呢?


高顺!

1、吕布曾把高顺的部队给了魏续,但征战时,依然由高顺临时指挥这支部队作战,所向无前!

2、曹操围攻徐州期间,陈宫曾建议:吕布自率军在外,高顺领军在城内,互为犄角。

高顺直接统属的部队,只有几百人!却常常指挥大军,击败夏侯惇、刘备,这些,显然是要和其他部队配合的!

因此:高顺可以在没有统属权的情况下,指挥士兵,指挥其他将领!


高顺,是吕布军的第二号军事人物!

这样的人存在,对曹操彻底消化吕布余部是很不利的!

至于高顺弄瞎夏侯惇,曹操报仇的说法。不足为信。曹公若是那样的胸怀,早就扑街了!贾诩也不会劝弄死了曹昂、典韦的张绣投曹操!

为什么不杀张辽,就不多说了。张辽原本就是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未见过他有节制吕布其他军队的记录,因此,他对吕布军旧部影响不大。同时,张辽人家是带着部队自己来归降曹操的!

曹操杀他干啥?

而高顺之死,既因其忠于吕布(吕布或对他有知遇之恩),也因其在吕布军中独特的影响力!曹操要想彻底掌握吕布的这支并州精锐,高顺这样的人,必须死!

2

问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正史里张辽并没有拒不投降,而是在吕布死后就率部投降了曹操,因此曹操杀高顺而不杀张辽,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回答了。

曹操在吕布部将宋宪、魏续、侯成的内应下攻占下邳以后,吕布、陈宫、高顺和张辽都被曹操俘虏,曹操第一个问的就是高顺“汝有何言?”结果高顺不做回答,曹操一怒就将他杀了。

接着是陈宫,曹操对陈宫是真有招降之意,几次三番重提两人当年交情。但是陈宫坚决不降,反而主动求死,所以也被杀了。而吕布倒是想投降,曹操也有些犹豫,但是因为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觉得有理,于是吕布也被拖出去砍了。

最后一个上来的是张辽,本来张辽和曹操话不投机,曹操已经拔剑在手想亲自杀张辽了,结果刘备抓住他胳膊,而关羽则跪在面前求情。曹操最终没有杀张辽,反而脱衣给张辽披上,张辽感恩,于是降了。

从这里看,曹操在开始的时候唯一真心想招降的只有陈宫一人而已,其他人则可有可无。高顺在曹操问话是一不服软,二没人求情,曹操又想杀一个人立威,好吓唬一下陈宫,于是就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而张辽则是运气好,在曹操要砍他的时候有刘备和关羽的求情。此时曹操有心招纳刘备,关羽也是他喜欢武将,因此顺水推舟招揽张辽。结果张辽也很给面子,曹操一示好,马上就降了,这才免去一死。

3

答:提问问题的人绝对没看过《三国志》,可能只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所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实际上,高顺是个非常明气节的人,宁死不降,所以死在了曹操的屠刀之下。

张辽是个滑头,他不但没有“拒不投降”,反而早早就抢在吕布兵败前率部投降曹操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这可不是我打诓语来骗大家。

《三国志.张辽传》里写得清清楚楚:“太祖(指曹操)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不过,与高顺从属于吕布有些不同,张辽原先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从事官,被丁原派赴京城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大将军何进后来又派他前往河北募兵。张辽募兵归来,何进已被宦官所杀,即张辽就和何进的其他部属一样,从此统兵从属于董卓。所以,张辽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吕布部将。

张辽后来的成就不用多说了,在合肥之战中,独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也从此流传千古。

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实际上,高顺的军事能力比张辽强。

高顺所训练的七百余“陷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高顺在平定河内人郝萌的变乱过程,堪称惊艳,一夜之间平乱,手法完美,无懈可击。

高顺痛击夏侯惇、两次大败刘备手下的关、张二将,也足现名将风采。

可惜的是,下邳身死,未能有更大的作为。

话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史实是高顺不降被杀、张辽投降得生;但小说《三国演义》里,高顺和张辽都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杀高留张?

这正是小说里存在的一个BUG,不用过多分析。

反正,小说《三国演义》追求的是“三分实七分虚”,本身史实是高顺被杀、张辽得生;那罗贯中总不能在这儿把张辽给写死了吧?但他为了塑造张辽的英雄形象,又不愿让读者知道张辽主动投降的丑行,就只能硬着头皮写高顺和张辽都拒不投降,最后闹出了高顺被杀、张辽得生的别扭情节了。

读小说,还得查一下史书,这样才能解惑。

顺便举一例,少年时读《三国演义》,看到廖化能单枪匹马从麦城杀出,而武功盖世的关二爷却不行,非常纳闷。

后来查《三国志》,方知“廖化能单枪匹马从麦城杀出”事为虚构,真实过程是:廖化投降了东吴,后来用诈死计逃回了成都。

一笑。

4

也许态度就能说明一切,曹操击败并俘虏吕布时,高顺是沉默不语,而张辽则是主动率领手下军队投降曹操,如果你是曹操,你也会和曹操的行为一样

高顺的沉默已经说明了一切,说明他不想投降,而张辽的主动投降,是曹操无法拒绝的,总不能把主动投降的人给杀了。



除此之外,历史上的张辽远远比历史上的高顺更有名声、更有能力。

当吕布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主薄时,张辽同一时间是丁原的从事,薄和从事都是刺史的佐官,两人都是因为武力被丁原征召,在丁原没有应何进邀请进京时,张辽与吕布身份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丁原进京后,同时带上了张辽与吕布,后来张辽被大将军何进派到河北去招募士兵,同一时间,吕布在丁原手下任职,相比之下,张辽受到丁原的上司,当时的三军总司令何进的派遣去招兵,如果不是能力出众,颇得信任,恐怕何进也不会让张辽去了。相比之下,张辽比吕布更受到领导的重视。

而大概在同一时间的曹操,在洛阳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不受大将军何进管辖,而是听命于大宦官蹇硕。何进为了抗衡蹇硕,派遣人员外出征兵。



当张辽带着招来的千余人回到洛阳时,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大将军何进被杀,吕布又杀了丁原,投靠董卓,何进旧部及何苗部都投降了董卓,于是张辽就带着招募而来的千余人投降董卓,因为同为并州人,张辽被董卓指派为吕布手下,直到这个时候,与吕布一直同级的张辽,才首次成为吕布的手下。

吕布杀董卓后,张辽仍然是吕布手下,两人是同乡,又是同事,天然亲近,两人身为并州帮,与董卓的凉州帮原本就格格不入,吕布被李傕、郭汜击败后,张辽就一直跟随吕布到处征战。



但是张辽的经历绝对不一般,公元197年,张辽就已经官至北地太守,鲁国国相,当年张辽只有28岁。太守或者国相相当于一郡之地的主官,既有行政权,又有兵权,张辽算是吕布手下半独立的将领,而且地位很高。

高顺的来历史书没有记载,也不知道其出身,只知道高顺是吕布手下的一员将领,官至中郎将,高顺的手下有一支700人的精兵--陷阵营,高顺率领陷阵营作战非常勇猛,因而得到吕布的赏识。



高顺为人还非常忠诚和正真,吕布被叛将郝萌偷袭,第一个想到求救的人是高顺,说明高顺深得吕布信任,但是不久之后,吕布就夺了高顺的兵权,只在有仗打时,才将军队划给高顺,高顺实际上在吕布阵营地位是非常低的。

张辽早在为何进招兵时,手下就有一千余人了,远超后来的高顺陷阵营人数,以高顺的官职和地位来说,在吕布军中应该是校尉级别的将领,而官至北地太守和鲁相的张辽,在吕布军中应该是独当一面的将军级别的将领



曹操围攻下邳城,击败吕布,吕布投降,当时的陈宫也被吕布手下侯成、宋宪、魏续给绑了献给曹操,当时的张辽不在下邳城中,应该是独自带领一支军队在其它城池镇守,张辽在听闻吕布投降后,率领吕布手下余下的军队一起投降了曹操。

当时陈宫与高顺是不愿意投降曹操,因此被曹操所杀,曹操再历害,也不能让一个不愿意投降的人投降,对于不愿意投降的人,再有才能又有什么用呢?不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曹操一律是杀,比如陈宫、沮授都是不愿意投降,被曹操杀害的,高顺也不例外。



况且高顺在历史上的名声和地位并不高,只是吕布手下的一名校尉级别的将领,这种将领曹操多的是,况且也没有觉得高顺有多历害,毕竟曹操与吕布在兖州就打了好几年,如果高顺真有才能,曹操应该有所耳闻或者极力收为已用。

曹操杀高顺就三个理由:一是高顺不愿意投降,二是高顺本人的名声及能力也不是很强。三是高顺没兵权,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但张辽就不一样了,张辽很可能与曹操在之前有过交集,毕竟都在洛阳为过官,况且史书明确记载了张辽投降曹操是带着手下的士兵一起投降的,这种投降曹操是绝对不可能杀的,一定要收留的,如果杀了带兵投降的主将,那么他的手下不就造反了吗?

曹操不仅不杀张辽,而且还封张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两汉到三国时期的封侯是因为有功才能封的,张辽投降曹操而被封侯,唯一的功劳就是率众投降了,不然哪有别的功劳,也见曹操是非常重视张辽的,重用还不及,怎么会杀呢?

5

这个问题的奥秘,在《三国志张辽传》。

同样都是吕布手下大将,为什么高顺被杀而张辽深受曹操重用呢?

因为高顺是被俘虏的,而张辽是主动投诚!这就是两人的本质区别。

高顺才是吕布手下第一战将

高顺很能打,不但能打,还擅长治军。他的陷阵营,不到千人,却攻无不克。高顺还曾独当一面,攻破刘备、夏侯惇联军。

高顺对吕布很忠心。他久随吕布,知道吕布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好冲动,做事不过脑子。就常常劝吕布,做事要深思熟虑。吕布对他也很信任,虽然高顺有些话说的很直接,甚至有些埋怨的意思,但吕布也不以为意。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点,高顺对吕布死心塌地忠心耿耿,最后兵败被擒,曹操有意招降,高顺坚决不从,甘心赴死。

张辽与吕布的关系比较特殊。从同事到上下级。

张辽与吕布都曾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下属,所以他俩是不折不扣的同事。后来丁原、何进被董卓杀,张辽又与吕布当了董卓的下属。这一次,张辽成了吕布的手下。

后来吕布杀董卓,长安混战。吕布投奔徐州,张辽跟着吕布跑了。当了鲁相,年仅28岁。

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张辽之所以追随吕布多年,是乱世里生存的需要。张辽出身底层,没有门阀势力支持,除了吕布,也不认识别的什么人物。所以一直跟着吕布,毕竟曾经是同事,也算是知根知底。

以张辽的才干勇略和志向,估计他内心深处看不起吕布,只不过为了生存不得已屈居吕布之下。

等到曹操在下邳大败吕布,张辽立刻率领剩余的吕布军人马投降。曹操非常高兴,赐张辽关内侯。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高顺硬扛到底,张辽主动投降,还带来不少人马,曹操当然杀高顺了。

6

高顺和张辽都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的名将,在最初的时候是效忠于吕布的,可是因为吕布的一意孤行,使得本来就要冉冉升起的乱世将星,却在后来陨落。都说乱世之中出英雄,但在乱世之中因为“人才频出”,这便使得那个时候的英雄多会折戟沉沙,而在这些人中,高顺便是一个。

高顺

因为史籍和史料的原因,所以使得高顺的出生日期不详,这可能是因为他在从军的时候将自己的生年谎报了,这就好像秦国的名将白起一样。他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便在吕布的军中做事,官置中郎将。根据历史记载,高顺是一个性格分明且中忠义无双的人;他不仅拥有极高的军事才能,在个人约束和“慎独”上,也颇有儒学大家的风范,。他在管理军队的时候,以“严”字文明,对于属下所犯的事情,都能做到不认亲疏、以法而罚;正是如此,这才使得高顺一直在吕布的军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人气。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手下有一支吕布军中的精锐之师,这便是顶顶有名的“陷阵营”,就顾名思义来说,这所谓的“陷阵营”的内涵便是“冲锋陷阵”的意思,说白了便是吕布军中较为勇猛的部队,敢于和敌人血拼,敢于和敌人厮杀,他曾经依靠这只军队多次重创曹操和各路势力。

最后因为吕布被捕,他因誓死不降,所以在便被孟德所杀。

张辽

爱读三国的同学大都知道这号人物,他本是吕布麾下的一员猛将,但是在吕布被杀后归顺了曹操,从此人们再提到他的时候,总是会以曹魏名将著称,闭口不提当年吕布。在归顺了曹操后他便随主公四处征讨,因为勇猛过人所以屡立新功。

据说,在曹魏集团和东吴集团在合肥进行“合肥之战”的时候,张辽为了打击孙权的士气,为了给这位他们眼中的小儿上一课,他便带着自己亲手组建的800名死士,去打击和冲击孙仲谋的十万大军。在听到此讯的时候,仲谋本是不懈,但是在张辽不断向前推进的消息传来后,他也对这位勇猛之人很是忌惮。根据史料记载,张辽的此次冲击,一路从东吴的外军打到了中军、打到了主帅旗下。

后来,他又用七千人攻破了吴军的十万大军,也差点活捉了这位东吴少年郎。因为作战迅猛,所以他也被人们列在了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的位置。

在曹丕登基后,他因为得病而退居二线,可即使他身体有恙,曾经被打怕了的仲谋,却还是对这位老对手很是忌惮和害怕。在黄初三年的时候,他因战事紧张而复出,带着陈年老病将吴将吕范击败。也正是在击败了吕范后,他也因为病情恶化而在五十四岁的时候与世长辞。

曹操为什么只杀高顺而不杀张辽

首先大家要知道,高顺的性格过于忠烈,而且不容易驯服,拥有较大的志向。我们从他不喝酒、严于律己就能看出端倪,这样的人就算表面答应归顺,我想多疑的曹操也不敢将其放到重要的岗位上。

其次,高顺大败过曹操的军队,曾经给他和他的军队带来过很大的创伤,所以在俘虏了高顺后,若不将他正法,很难向自己手下的兵士交代,很难安抚自己的本来的阵营。

之所以曹操会接受张辽,一是因为他知道此人不想死,骂自己不过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忠义,做做样子。而且此人勇多于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高顺更好的驾驭。

7

建安三年,也就是公元198年,曹操亲自出兵征伐吕布。吕布被曹操大军团团围于下邳之中。后曹操采用水淹下邳的方式,迫使其一些手下绑了吕布出城投降。曹操杀了吕布,招降了他手下的一些将领,比如张辽、臧霸、宋宪、魏续等人。

张辽是吕布手下八健将之首,而高顺地位却凌驾于八健将之上,因此高顺比张辽厉害。然而,张辽和高顺同样是宁死不降,曹操为何收了张辽,斩了更厉害的高顺?

张辽已经是众人皆知了,高顺大部分人对其是一知半解。高顺具体有多厉害?我们从吕布给予其的待遇就可以窥探一二。当时吕布只会把两个人常常带在身边,一个是陈宫,另一个是高顺。陈宫主文,高顺主武。想想吕布本来就是当世悍将,能够入他法眼的武将那也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

高顺平日里作风严谨,很少饮酒。作为吕布比较器重的将军,高顺率领着其手下最精锐的陷阵营,每每遇到难啃的硬骨头,陷阵营总是在高顺的带领下一马当先冲杀敌阵,对敌人造成重创,从而获取战役的成功。刘备曾惨败于高顺手中,仓皇之态以至于家眷都来不及带走。夏侯惇的眼睛也是拜高顺所赐。如此勇猛的高顺,从其战绩来看他丝毫不逊色于张辽,那为什么爱才的曹操只收了张辽,却斩了更厉害的高顺呢?

首先一点在于高顺的孤僻。我们说高顺他不爱饮酒,作风严谨,这在工作时固然是很好的工作作风,但在工作之外却尽显古板了。饮酒是军中将军们拉近关系的主要方式,不用此法那就只能完全靠言语交流了。但偏偏他在沟通交流时非常严谨,这就导致高顺基本上没什么朋友。当高顺被作为俘虏押解堂上之时,那些投降的将军没有一个给他求情。

再加上他本人也比较冷淡,板着脸不说话,曹操怎么能不杀他?张辽就不一样了,尽管他姿态非常强硬,但给他说话的人也多,不仅仅是曾经共事的同事,就连刘备和关羽也为其求情。曹操向来是很欣赏关羽的,对于他推荐的人才那也是爱屋及乌。而且张辽越是强硬,越让曹操觉得这人必定是有自己过人之处的。爱才如命的他当然不会放过招降张辽了。

曹操在堂上看高顺之时,高顺板着脸不说话,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吕布。不说话就是在表明态度,我高顺不会说什么花言巧语来求释放,也不想听你曹操花言巧语。根据《三国演义》描述:

曹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

高顺对吕布的忠心是一边倒式的。一方面,吕布给予了他很高的地位,但是却不相信他。虽说他是陷阵营的主将,但只有在战争发生时才有兵权,其他时候兵权都被吕布交给了另外一个人。这就表明吕布对高顺也不是百分百信任。但即便如此,高顺仍然选择无条件服从吕布,即使遭到吕布的猜忌,也无怨无悔。

这份对主公的忠心固然让曹操感动,但也让曹操担忧。如果把他招募到手下,那他到底是为自己服务,还是杀了自己?曹操不会傻到把这么一颗定时炸弹埋在自己身边,所以即便他再有才,那也不能留。张辽就不一样了,他只不过是吕布手下的杂号将军,算不上是什么嫡系,所以他的忠心是可以为自己所用的。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高顺犯了曹军的众怒。曹军对高顺的恨意并不亚于吕布。因为高顺的陷阵营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别看这只是一个七百人的小队伍,但是打仗真的是不含糊,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以一敌十。

一仗下来,曹军伤亡惨重,大将夏侯渊瞎了一只眼睛。对待这样的敌人曹操如果不杀他平息众怒,那就会寒了曹军将士的心。而相比高顺,张辽在对曹军作战当中的战绩就很普通了,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亮眼的举动。所以招降他不会触怒曹军兵士。

最后要说的就是,张辽能够被招降也是因为他早有此意。早在曹操和吕布大战之前,张辽就已经和关羽眉来眼去了。而高顺则是一心一意给吕布打工,没有想过要跳槽的事情。这也是直接导致了两人此后不同的命运轨迹。所以综上所述,高顺的死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终究是他逃不脱的宿命。要怪,只能怪他死忠了一个愚蠢的老板。

由于以上原因,虽然张辽和高顺都宁死不屈,曹操收了张辽,却斩了高顺。

8


张辽和高顺同样是拒不投降,可曹操却放了张辽,而杀了高顺。这应该是“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在正史中,张辽是主动投降,而高顺是曹操直接下令杀掉了。

这边既然是演义问题,那就根据演义的剧情来分析……

在演义中,作者没有着重介绍张辽。首次出场是在“吕温侯濮阳大战”一节,从大将曹仁的口中,得知了吕布麾下,陈宫、高顺为辅,健将八人。而这健将八人,就包括张辽在内。

张辽正式出场的时候,罗贯中也只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为头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年二十岁,官授骑都尉,雁门马邑人也,姓张,名辽,字文远。——参考,“演义”罗本

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中,张辽是没有投降前科的。

而在吕布白门殒命一节,张辽被曹老板抓到之后,并没有像吕布一样摇尾乞怜,请求曹操的饶命。相反,他正义凛然的说道“只可惜火不大;若火大,烧杀你这国贼!”让众人看到了他大丈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曹操也是爱才之人,在兖州、徐州的一系列战役中,曹操深知张辽之勇,深知张辽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听了张辽的一席话,虽然他面子上过不去,非常的生气,表面上拔剑要杀掉张辽。但是!他的内心,却已经开始欣赏张辽了。

随着关羽、刘备的双双求情,曹操也算找到了台阶下。于是马上换上了笑颜:

操掷剑,大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之士,故相戏之耳。”曹操亲自释辽之缚,自与衣穿,曰:“纵使杀吾妻子,亦不记仇。”辽遂降。——参考,“演义”罗本


曹操不杀张辽的原因:

第一,张辽是忠义之人,没有投降的前科

第二,张辽有气节,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第三,有刘备、关羽的求情,曹操有台阶下

第四,张辽武艺高强,军事能力出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虽然高顺的军事能力同样非常出众,而且忠义无双,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节。

但是!他的情况跟张辽不同。

首先!军士把高顺拉到曹操面前的时候,曹操并没有直接下令杀掉高顺,而是主动问他“汝有何言?”曹操这一问,实际上是个试探,他深知高顺的军事才能,所以想试探一下,高顺能不能够为己所用。

但是!高顺接下来的举动,却让曹操彻底无语了。他既不为自己辩驳,也不生气,也没有怒骂曹操,仿佛把这个世界看淡了,非常平静的等待着死亡。

哪怕是愤怒,哪怕是怒骂曹操一顿,都可以有一线生机。但高顺没有,他选择的是沉默。而且从始至终,他都非常的平静,仿佛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值得他留恋的了,也没有值得他愤怒的了。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人的生命到了尽头的时候。一切的争斗,一切的算计,一切的怨恨,甚至于喜怒哀乐,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高顺是在求死。而且是毫无回旋余地的求死。同时也不像张辽被杀的时候,有刘备、关羽为他求情。

9

方圆论坛在线

从张辽和高顺的结局就可以看出。员工在挑老板。老板也在挑员工。能力出众优秀的员工老板自然喜欢。但忠心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君王很多时候在选用人才的时候,首先看忠心,其他智谋,武勇之类的全部排在后面的原因。

张辽和高顺虽然名义上都是吕布的手下。但是他们两个人的性质却是完全不同的。高顺完完全全是吕布的手下。而张辽最多算是吕布的属臣。因为张辽是汉室亲封的官员。他之所以追随吕布是因为双方是合作关系,张辽自身势力非常的独立。而高顺完完全全就是吕布的自己人,吕布的手下。

张辽出生于雁门郡马邑县,雁门郡地处于边界所以常年都会发生战乱,张辽就出生在这种环境之中。张辽身为汉人自然也想着报效祖国,所以少年时期张辽便开始成为了雁门郡的小吏守卫雁门郡。后来丁原看重了张辽的勇猛和军事才能,所以在进京接受大将军何进领导的人时候就顺带把张辽也给带上了。自然而然张辽的也就成了大将军何进带部将。后来何进被宦官所杀。张辽作为何进追随者中的一员顺势就归顺了刚刚进入长安的董卓,并且在其手下效力。董卓败亡后吕布又开始拉拢董卓旧将为己用。所以张辽又加入了吕布的阵营。但此时的张辽官居骑都尉,并且有自己的军队。而且张辽还是鲁国的国相。所以张辽虽然归顺了吕布。但是张辽再吕布的势力中是非常独立的。


后来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唆使下率军攻打吕布要为董卓报仇。吕布不敌率军逃出了长安。而张辽也只能追随吕布一路逃窜。吕布一路上先后投靠过袁术袁绍兄弟。后来又偷袭国曹操的兖州。后来兵败逃到了刘备的徐州,刘备好意收留了吕布,但吕布反咬一口吞掉了刘备的徐州。刘备报仇心切联合曹操攻打吕布。后来吕布在穷途末路之下被手下部将候成、宋宪、魏续出卖。吕布兵败被杀后张辽带着自己的部队顺理成章的又归顺了曹操。一方面张辽和吕布并不是从属关系,而且张辽的能力曹操很了解。所以曹操欣然的接受了张辽的效忠。因为没有从属关系,所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也是很正常的。


而高顺就不同了。历史上对于高顺此人的记载极少。但是很明确的一点就是高顺此人忠义无双。高顺从军开始就一直追随着吕布。除开忠勇无双之外,高顺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练兵名家。在《汉末英雄记》中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三国时期也就只有高顺统帅的陷阵营敢说这种话。


虽然高顺忠勇无双并且深的吕布信任。但是吕布缺始终没有重用高顺。因为高顺每每进言虽然都是一语中的。但是忠言逆耳吕布因此也多不喜。后来吕布在困境之中时,部将郝萌造反想要擒拿吕布和曹操邀功请赏。当时吕布也不知道谁忠谁奸。但第一时间吕布就带着家小跑到了高顺的军营。由此可见吕布是有多么的信任高顺。但平息叛乱之后高顺又因为进献忠言被吕布所排斥并且剥夺了高顺的兵权。

后来吕布被曹操大军围困在下邳城中时,部将候成,宋宪,魏续又造反擒拿了吕布。而高顺也一同被三人擒拿。曹操劝说高顺投降但被高顺拒绝。曹操深知高顺这样的忠义之人不可能会再事二主了。所以只得杀死高顺。让高顺尽忠于吕布了。所以说高顺是一个被三国历史忽略的人物。其忠义之气相较于关羽也不逞多让。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10

高顺和张辽都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杀掉高顺,却收降张辽?



这个提问其实把高顺拔高了,高顺当时只是啥话不说,比起张辽破口大骂差的远,然曹操却接受张辽投降,杀掉高顺,确实让人有点费解。不过,参考高顺、张辽被押到曹操面前时,各种外部因素,就能理出一些头绪。高顺押上来的稍早一些,当时,吕布已押到曹操面前,吕布看见原旧将宋宪、魏续站在曹操身后,不由得斥责说,以前待你们都不错,为啥要背叛孤家?



宋宪回复说,你只听妻妾言,不听大将计谋,这叫啥待遇不错啊?吕布顿时哑口无言。这时,高顺押到,曹操顺口问到 :“汝有何言”?高顺可能平时不善言辞,这时一句话不说,曹操心烦,下令拉下去斩首。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前面曾经有曹操的恩人陈宫,也被押到面前,曹操想起在中牟县,陈宫不顾及自身,冒险放自己逃走,还很仗义的弃官,跟随自己一起逃跑,本想留陈宫一命,但陈宫因对曹操杀害吕伯奢,耿耿于怀,不仅当年半路弃曹操而去,即使数年之后,也不肯原谅,坚决不与曹操妥协,更别说投曹给曹操干事。



曹操无法,只好答应好好照顾陈宫家人,令人拉下去成全陈宫,曹操还亲自送陈宫走下城楼,以回报当年之情。曹操刚回到城楼,心里还在为陈宫的事伤心,高顺押到,曹操问话,高顺不答,惹得曹操更加气恼。如果高顺了解曹操性格,对吕布来一番义正辞严的斥责,或者直接大义凛然、慷慨激昂,没准曹操会转怒为喜,放掉高顺。



不过,高顺有一个大漏子,就是当年与夏侯惇开战时,高顺、夏侯惇大战几个回合,敌抵不住,败走逃跑,夏侯惇追击时,高顺部下曹性,暗放一箭,射中夏侯惇左眼,夏侯惇当时伸手拔箭,连同眼球一起拔出,铁血夏侯惇大吼一声 : “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一口把血淋淋的眼球吞了下去,两军将士,惊得目瞪口呆,夏侯惇自此成了独眼龙。这夏侯惇可是曹操红人,惹不得,曹操最后给夏侯惇的,是自己魏王爵所能封的最高军职--前将军,曹丕继位并接受禅让,成了皇帝后,前将军由张辽担任(夏侯惇两年前已死)。这个仇夏侯惇不会忘,曹操也一直记着,说不定破城之前,曹操、夏侯惇已有默契,高顺得以命抵账,当然,这只是猜测。



张辽得救被曹操接纳,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张辽大骂曹操后,曹操拔剑要杀张辽,刘备、关羽一个拉住臂膀,一个跪在面前,央求说,这等忠心义胆的人,正应该留用。曹操也顺势放下宝剑说,孤素知文远忠义,故试探耳!并把一领战袍,披在张辽身上,张辽这时也放弃对抗,表示愿意归顺曹操,于是,一代名将得以保命,建立功勋,扬名后世。(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