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二战时,德国最接近胜利是什么时候,有多近?

二战时,德国最接近胜利是什么时候,有多近?

2020-07-21 21:01阅读(95)

二战时,德国最接近胜利是什么时候,有多近?:大约300公里,如果德军装甲部队全速推进的话,即便算上粉碎沿途苏军的抵抗的时间,也只需要大约一周左右,这个地点

1

大约300公里,如果德军装甲部队全速推进的话,即便算上粉碎沿途苏军的抵抗的时间,也只需要大约一周左右,这个地点在斯摩棱斯克棱线上,时间点则是1941年8月20日,攻击目标当然就是莫斯科。就在这一天,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包克元帅命令正在扫荡苏军残余抵抗力量的古德里安,不再与残敌纠缠,全军收缩集中在罗斯拉夫尔修整补充:“这样在他下达向莫斯科进攻命令的时后,手中有足够的有生力量”。


一直以来,关于首先攻击莫斯科和基辅到底哪个正确,始终是军史爱好者争论不休的话题,进而简单地认为小胡子就是发神经,其实有点冤枉他了。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你必须了然“巴巴罗萨计划”当时的进展情况:中央集团军群一骑绝尘,而南方和北方集团军群都远远落后于它,所形成的态势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侧翼,完全暴露在苏军可能的攻击之下,随时有被切断补给线甚至合围的可能。


而就中央集团军群本身来说,其装甲部队、少量摩托化部队也与后面大批的步兵师脱节,缺少步兵支持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是无力彻底围歼形成合围后、包围圈里面的苏军,敦刻尔克的历史证明,小胡子某些时刻非常的敏感和心虚,特别担心装甲部队遭到敌军的反突击。在1941年的8月也是如此,他其实是谨慎,而绝非昏了头:如果基辅方向上的百万苏军,抽出相当力量北上侧击包克的右翼,坚挺并且也很脆弱的装甲矛头会不会面临灭顶之灾?


附带原因,当然就是德军需要乌克兰的小麦、顿涅茨的煤矿以及扫除克里木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但是小胡子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家,他忽略了“战争经济”和“战争策略”的区别: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粉碎敌方的军事力量,而不是急着去获取煤炭、粮食等物资。德国人不是在发动一场殖民战争,而是希望通过快速的进攻打垮苏联,以便转身去对付英国。


因此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坚持先取莫斯科,因为这里是苏联的政治心脏,是交通中心和通讯中心,是各个战场调动兵力和物资的枢钮,还是重要的军火基地及工业中心。如果拿下莫斯科,则苏军各个战场的联系会被切断,西伯利亚的援军也不能顺利到达,什么基辅、列宁格勒都将沦入各自为战的窘境,最终可以各个击破之,因此莫斯科是否陷落直接决定着苏德战争的胜败。


战争的决策者需要始终如一地贯彻战略指导思想,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原案中,首取目标是列宁格勒,之后北方集团军群抽身南下,与中央集团军群合力攻取莫斯科,而遥远而广阔的南方,是第三步的作战目标。现在小胡子非要先攻击基辅方向,等于把整个计划本末倒置,也使前线德军将领和部队陷入混乱。


确实,德军也非常疲惫,但是其损失是可控的,对莫斯科的攻击也让前线德军有“一鼓作气”的精神头,第2装甲集群已经控制了叶利尼亚突出部,这是进攻莫斯科最良好的桥头堡,前面的直线距离就那么300公里。这是1941年的8月,气候和道路都还便于装甲师的推进。最关键的是,当面苏军已趋混乱,尽管兵力仍然不少,但是缺乏有效的指挥和抵抗的勇气,朱可夫也还没来。


然而德国陆军司令部终于在争论中失败了,总参谋长哈尔德飞到前线,传达了小胡子的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要转向南下,去合围基辅方向上的百万苏军。古德里安第一个跳出来抗议,认为“如果先打基辅,那我们在到达莫斯科前将不可避免陷入一场冬季战役中,道路和补给的困难是我们根本不敢想像的”,历史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为了最后争取一下,古德里安代表前线将领与哈尔德一起回到了“狼穴”,他当着小胡子的面慷慨激昂:“中央集团军群的部署计划和行动命令都已准备就绪,向莫斯科推进的路线安排和运输计划也已制定,在许多地方,德国士兵已经画好了距离莫斯科多少公里的路牌,如果您下达命令,装甲部队今晚就可以出发,突破铁木辛哥在叶利尼亚当面的防御,我只要用电话给我的司令部发个暗语即可”!


可见德军在当时是具备继续突破能力的,严谨的德军将领不会吹这个牛,这也是德国唯一有可能击败苏联的机会,而只要战争陷入长期化,那么以苏联的人力、物力和战争资源的优势,终究会拖垮和击败德国,就是这么简单。所以,1941年8月下旬的这几天,是德国人最后赢得战争的机会,向前,大有可能,向右,彻底8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就是东线的苏德战场,这里集中着德军80%以上的武装力量,什么敦刻尔克和北非都是次要的,打不垮苏联就一定失败,而即便打垮了英国也赢不下战争,因为苏联太庞大了。打垮苏联仅有的机会,就是在闪击战中直取莫斯科,使其整体战争能力变得破碎,要么投降,要么谈和,距离就这么300公里。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古德里安给装甲集群参谋长的电话暗语是:“拜尔莱因,我们准备的事情不会来了,另一件事情正在进行,您明白吗”?

2

一点希望都没有,硬要说最接近胜利的时候,那就只能是法国战役结束了。这个时候,德国人是距离胜利最近的时候,只不过,机会并不是德国人能够把握住的,也不是他能够决定的。

要说二战,德国在吞下法国以后,是非常迫切的希望停战的,他已经是大赚特赚了,这就好比一个赌场,希特勒已经是赚的盆满钵满了,他特别希望能带着钱走,别陷入赌局。他三番五次的找英国,希望能够和英国议和。但是英国这边直接拒绝,而且话说的还比较难听,在英国又是全国鼓舞士气,要和德国人血战到底。

如果,英国接受德国的议和条款,那么,二战的欧洲战场很有可能就在这一年结束,德国大获全胜,只要德国不和东面那个苏联开战,一切就都好说。而英国这边拒绝了,那么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德国距离胜利,其实就是英国点个头的问题了。

而英国不同意停火,美国又是站在英国这一边的,而且美国参战也是个必然,苏联也是和英美结盟了,那么德国只有输这一条路了。看一下产值,德国的武器装备,都是只有英法俄的零头。这会儿打仗,不再是战术了,而是综合国力。

3

德国不可能打赢二战,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德国距离胜利要多近有多远。很多对二战有一些了解的朋友,都会好奇当初德国的错误决定:如果敦刻尔克的时候坚持进攻呢?如果在攻打苏联之前先登陆英国呢?如果提前在苏联入冬之前准备棉衣呢?如果希特勒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军提前在诺曼底部署防御呢?这些选择如果选对了,德国能不能打赢二战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希特勒就算这些决定都做对了,德国也还是不可能打赢二战。

很多朋友想的都是,德国二战战败,是不是因为运气太差,做了太多错误决定呢?其实你反过来想想,德国能把战局扩大到二战那个规模,不是因为德国运气太差,恰恰是因为德国运气太好!如果在希特勒刚刚崛起的时候,英法就按照巴黎条约的规定严格打压德国的话,希特勒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如果在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和其他邻国的时候,英法不是采取绥靖政策而是坚决打击德国,德国也是没有机会的。如果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英法没有打一场“静坐战争”,而是主动给希特勒一记背刺,德国也是没有机会的。

如果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斯大林没有出现战略误判,过晚估计希特勒进攻的事件的话,早早进行全面总动员,苏联根本不会给德国留下一点机会。德军能够在二战中把战争扩大到整个欧洲,一次次的军事冒险能够成功,主要是拜盟军阵营一次次的优柔寡断和战略误判所赐。

如果盟军阵营能够一直对局势有着清醒的判断,德国根本不可能撑到1945年!但是我们还是要讨论上面的几个问题,如果希特勒几次判断都准了,德国能赢吗?德军在敦刻尔克坚持进攻的话,英国会投降吗?答案是否定的,丘吉尔后来所说的“如果敦刻尔克的人没撤回来,我们只能用童子军保卫英国”,这句话更多是对自己功劳的吹嘘,敦刻尔克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实际上,仅仅是英国,就在二战中前后动员了超过一千万人,巅峰时期在役兵力超过六百万人,而敦刻尔克的英军,只有三十多万人而已。

对于当时尚未完成动员的英国来说,敦刻尔克很重要,但是对于整个战局而言,敦刻尔克还没有重要到影响大趋势的地步。尤其是丘吉尔抵抗意志非常坚决,敦刻尔克的英军就算被全歼了,英国也不可能投降。如果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先登陆英国呢?这个不是希特勒做不做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德国来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英吉利海峡虽然不宽,但也还是要坐船的。而德国想要登陆英国,缺乏最重要的工具——海军!德国并非没有海军,而是德国海军跟英国海军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

整个二战中,德国海军一直被人嘲笑为“存在舰队”,它的意义就只是存在在港口里。曾经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一出海就被英军围殴击沉,德国战舰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只能靠潜艇刷一刷战绩。而潜艇显然是不能帮助陆军登陆的,希特勒曾经想要用空军消灭英国海军,但在空战中证明没有战略空军的德国完全做不到,所以德国想要登陆英国是不可能的。如果德军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国给士兵配发棉衣呢?客观的讲,德国的台风计划和巴巴罗萨计划,从战术上看,的确是非常优秀的。

各种机动穿插,包抄围歼,的确是战术杰作。但德军的错误在于,过于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过于低估苏联的战斗力,也过于高估的苏联境内的交通条件。德国的进攻计划基于一个设想:开战六到八周,苏联就会丧失大规模抵抗的能力,所以德军的后勤部门也只做了这样的计划。他们根本没想到后面会发生什么。

希特勒没想到苏联会死不投降,于是战线越拉越长,而苏联境内的交通条件又非常差,德国的补给部队还是骡马化部队,到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德军已经完全供给不了前线部队了。苏联入冬时,德国并不是没有棉衣,对于一个如此富裕的国家,准备几百万件棉衣不算什么。但前线糟糕的后勤让德军根本无法把这些棉衣发到每个士兵手里。整个1941年的冬天,德军的非战斗减员也只有十万人左右,对于前线几百万德军来说,这个损失并不算伤筋动骨。

冬天对战事有影响,但并没有到决定胜负的程度。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坚定的战斗意志拯救了莫斯科,德国就是准备棉衣也没用,就是集中进攻莫斯科也没用!如果德军提前在诺曼底部署防御呢?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虽然德军将领们都认为盟军会在加莱登陆。但希特勒本人却以一种惊人的直觉,认为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不过他后来没有扭过将领们的观点,导致德国没有把防御重点放在诺曼底。

但是诺曼底登陆时,德国已经完全没有了制空权,没有制空权的德军,就算是重点防御诺曼底,在给盟军更多杀伤之外,真的能够组织盟军登陆吗?要知道,在登陆当天,除了奥马哈海滩之外,其他海滩的盟军伤亡都非常少,几十几百人而已。

在退一步说,就算盟军诺曼底登陆失败了,也只不过是盟军不能在1944年6月登陆而已。难道盟军就从此老老实实当乖孩子了?盟军早晚要在西线登陆,随着德国在东线节节败退,灭亡是早晚的事,时间问题而已。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就是德国实力跟盟军阵营差距太大!

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各国的GDP是这样的:德国 561亿美元 八千万人口苏联 433亿美元 一亿两千万人口英国 380亿美元 本土四千万人口法国 390亿美元 人口近五千万美国 超两千亿美元 人口超过一亿三千万从这些硬实力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德国除了对法国和英国略有优势外,对苏美并没有什么优势。

而且德国虽然从GDP上看优于苏联,但由于体制问题,苏联的动员能力和集中生产能力远远强于德国,希特勒由于是民选政府,一直不敢总动员,到1943年才开始总动员,导致德国的生产力一直远逊于苏联。至于美国这个怪兽,就更没有可比性了。

从实力上讲,英、法、苏、美,单独拿出来哪个,都可以跟德国打一个风生水起。如果只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单挑的话,德国还有胜利的希望,可是加上苏联美国两个怪兽,还四个一起打,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回来了。如果说德国唯一的希望,大概是提前搞出原子弹吧,可是德国没有战略投送能力,能不能吓住盟军也很难说哦~

4

二战时候的德国,因为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理论,运用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经过多年的战争后,德国还是失败了。战后,在总结德国失败的原因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两线作战。

这个原因就是德国在和英国处于战争状态下,又向苏联发动了战争。而且在后期,又对美国宣战。这样,以德国一己之力,对抗几乎世界所有的大国。在双方的力量悬殊之下,德国最终失败。

那么,我们从这里看到,德国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避免两线作战。在战争初期,德国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也十分注意这一点。在战争初期,德国虽然已经准备进入战争状态,但是由于西线有英法联军,东线有波兰,所以德国一直隐忍不发。它积极开展外交攻势,放弃意识形态的分歧,极力拉拢苏联。在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才发起了战争。

在战争初期,德国迅速的解决了波兰,然后,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德国,将全部力量投入了西欧,取得了战争初期的胜利。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想要取得战争胜利,就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单线作战。这个时候,只存在于法国投降到德国发动苏德战争之间的时间段。这个时候,德国只有英国一个敌人,也没有两线战线的拖累,这时德国如果战略正确,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有了第一个前提,我们回过头审视在战争中这个很短的时间段,就会发现这个历史的节点就是1940年7月。这个时候,是德国离战争胜利最近的时候。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英国出于对维希法国的不信任,为了防止法国舰队对自己产生威胁,英国舰队袭击了法国在北非的海军基地,消灭了大部分法国海军。因为这一次背信弃义的袭击,法国上下群情激愤,维希法国也断绝了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如果在这个时候,德国和法国结盟,共同对英作战,战争的形势将会完全不同。

在北非,英国的殖民地就处于法国和意大利的夹击之下,地中海的英国舰队将面临法国海军和意大利、德国海军的围剿。这样,北非的战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德国的海军短板将会得到一定的弥补,而英国将陷入空前的孤立。

而欧洲大陆,有了法国百万军队的协助,德国面对英国的大部分兵力将会抽调出来。这部分兵力占德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不管投入哪个战场,都会产生决定性的意义。即便是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也可能会在冬季到来前占领莫斯科。战争将会以完全不同的路线走下去。

接下来,德国如果能够加强外交攻势,将西班牙也拉入自己的阵营,英国就根本没有了胜利的希望。德国可以集中全欧洲的海军主力和英国作战,掩护德国陆军登陆英国,一举占领英国本土。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德国还可以发动对英国的封锁作战。由于拥有了欧洲的广阔的海岸线,英国海军根本无法封锁德国海军舰只进入大洋。这样,英国的运输交通线就处于德国海军的攻击之下。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将会效果加倍,那样可能真的会切断英国的物资通道。

德国还可以大力发展战略空军,对英国进行战略轰炸。由于拥有对英国呈包围形的空军基地,英国空军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如果德国的战略轰炸奏效,将彻底摧毁英国的战争能力。这样,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英国必然会被迫投降。

在整个欧洲都处于德国控制之下的时候,苏联是不敢对德国轻举妄动的。德国完全可以从容的摧毁英国,再腾出手来对付苏联。这样,德国就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结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取得战争初期的胜利后,陷入了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境地。德国想当然的认为,英国会停战求和,所以没有做战争继续下去的准备。可是,英国政府在丘吉尔首相的领导下,做出了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打算。

由于德国没有相应的预案,使得它陷入被动的局面。其实,在这个时候,是德国离战争胜利最近的时刻。这个时刻就在1940年7月,英国舰队袭击法国舰队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德国可以和维希法国结盟,共同对付英国。

如果德国和法国结盟,整个欧洲大陆的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观望风向的西班牙也很可能加入轴心国阵营。这样,整个欧洲的绝大部分,就会被德国控制,英国将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在全欧洲的夹击下,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会很快被占领,被潜艇封锁和战略轰炸压制的英国本土会很快瘫痪。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只能停战求和。至于苏联,德国将留在法国的三分之一主力的大部分抽调出来投入苏德战场,也会很快取得胜利。这样,德国还是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德国没有既定的谋略,又轻易放弃难得的外交机会,最后只迷信自己的军事实力,去伐兵,去攻城,不灭亡何待?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5

德国最接近胜利的时候,应该是占领法国之后,但这也是德国高层决策的一个转折点,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可能性有多大。

一,德国占领法国后需要做历史性选择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法国作为对抗纳粹德国的桥头堡,其存在的意义直接可以左右欧洲未来命运。

法国一直以来都是欧洲的传统强国,其军事与工业力量在欧洲可以排在前三名之列。

二战初期,德国的第一大敌就是法国了,法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人口基数,都是未来德国吞并整个欧洲的重要资源。

这一点,英国人知道,德国人更清楚。

所以说,二战初期左右欧洲战局的就是法国战役。

英法联军如果能够守住法国本土,也就遏制住了德国崛起势头,可是,其结果是法国战役以盟军大败告终。

法国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法国及欧洲数国相继沦陷被纳入德国版图,此时德国风头一时无两,实力空前强大。

纳粹德国,最接近统一欧洲的时刻也就在此时,

1940年6月22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德国清除了欧洲大陆上最后一股抵抗力量,此时只要德国度过英吉利海峡灭亡英国,可以说也就取得了一个阶段的胜利,其后只要击败苏联,世界历史就要被改写了。

可是,由于各种外力原因以及后来纳粹德国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德国始终没有越过英吉利海峡,最后英国还成为了反攻欧洲的跳板,给了纳粹德国致命一击。

二、纳粹德国的失败早已注定

其实纳粹德国的失败,早在法国战役结束之后就已注定。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纳粹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一直未能在海军方面取得很好的发展,其海上军事力量根本就无法与传统海军强国英国相比。

当德军占领法国以后,却一直没有登陆英国的计划,并非是希特勒信了空军元帅格林的鬼话,相信紧用空军就能战胜英国。

实际上,希特勒非常清楚德国海军那半斤八两,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别说登录英国本土,能不能守住海岸线都是个问题。

而这时候,残余的法国海军舰艇对希特勒来说就显得异常珍贵,早在法国战役开始之前,德国就在打着俘获法国海军舰艇的算盘。

可惜了,德国还没开始行动,英国人就早前一步断了德国人的想法。

1940年6月25日,也就是法国政府宣布不抵抗后的第三天,英国政府就开始了针对残余法国海军的一系列行动。

敦刻尔克行动结束后,撤离到英国本土的法国军舰,被英军强行接管,能接管的接管,接管不了的就地击沉,反正英国是没打算给德国人留下一艘法国军舰,缺少海军力量的德国注定在短时间之内拿英国没有任何办法。

德国的失败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东面的苏联蠢蠢欲动,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一时间德国的国际环境压力大增,而英国,更是像一根钉子一样钉在那里,时刻都在为反攻欧洲做准备。

而后,纳粹德国更是犯了相当严重的战略性失误,在没有解决英国本土问题的情况下,开辟非洲战场,而后更是与苏联全面开战,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

战争进行到这里,其实已经注定了纳粹德国终将走向灭亡,而美国加入盟军队伍就是压倒德国的最后筹码。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6

很多人都说二战的德国完全没有胜利的希望,个人不这样认为,不能说完全没有,只能说希望比较小而已。德国当然是不正义的那方,或许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不正义战胜正义。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在现在,并非没有发生。正义只有胜利了的时候,我们才能认识到它的可贵。如果纯粹以战争论,历史上也常有不正义的那方战胜正义的那方,比如横扫欧亚的蒙古人(这样说似乎有破坏民族团结之嫌)。

德国发动二战是该受批判的,实行种族灭绝主义是该被全人类唾弃的。但只说战争,德国并非完全没有胜算。其败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远征苏联失败,第二是被盟国日本坑了,使得美国参战。德国在敦刻尔克之后,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战绩,基本上统一了当时的文明中心——欧洲。在这个时期,如果德国能正确选择对苏联的战略,与苏联保持克制情绪,主攻英国,个人以为成功率更高。

苏联相对英国而言,战略纵深太大,有大片的国土可以辗转腾挪,此时的德国想以闪电战解决苏联,实在难度过大。而英国不同,英国虽然海军实力强大,但毕竟是岛国,本土面积太小,根本不可能完全抵挡住德国的坦克部队。一旦英国完全被征服,基本上已经实现战略目标。

那么对待苏联呢?应该重复一战德皇的计策,以输出革命为主。当时的苏联是一个新生的共产主义国家,其政权建立的时间不长,国内矛盾丛生,保皇党(白俄)和资产阶级主张(孟什维克)依然有不俗的实力,国外各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封锁,采取敌视态度,可以说苏联处在内忧外困之中。德国入侵苏联实际上帮助了苏联共产党,在面对外敌的情况下,往往能促进内部团结。同时,也促使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放弃意识形态成见,与苏联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法西斯主义。

应该这样说,敦刻尔克之后,德国胜利的机会有40%。如果德国继续渡海远征英国,胜利机会或许能到60%。但远征苏联以后,胜率便只有30%了。

而日本挑起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参战之后,意味着德国已经同时展开对英美苏三大国的战争,几乎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了。日本是不可能完全挡住美国的,甚至连在远东牵制苏联的目标都达不成。而美国完全能应付太平洋和欧洲两处战场,不仅太平洋战场打得日本节节败退,欧洲战场上也很快开始战略反攻。日本哪怕推迟偷袭珍珠港,先联手德国征服苏联,或许战局都会有很大变数。

以上言论纯粹上军事方面的戏谈,德日意法西斯的失败不值得任何同情和惋惜,法西斯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该被铭记的疮疤。

7

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岛主说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战时,德军最接近胜利有这么两次机会,一次是占领法国,一次是进攻莫斯科。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德国是依靠闪击战征服欧洲的,在占领法国和进攻莫斯科之前,这个愿望基本达到了。如果希特勒在占领法国以后,不再有向东扩张的野心,把心思用到经营已经占领的西欧和东欧领地,恐怕德国还有希望强大起来。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野心膨胀,把目标锁定在称霸整个欧洲甚至向中东扩张上面。

其次,莫斯科战役,德军差一点得逞。1941年6月22日德军三路大军闪击苏联,在苏军防御准备不足和思想麻痹的情况下,德军迅速摧毁了西部边境苏军防御,用所向披靡形容德军闪击战效果是不过分的。用古德里安的话说,他的装甲部队已经前进到莫斯科西郊,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但希特勒却放弃了这次机会,直接停止了原有进攻计划,改为发动了基辅战役,致使进攻莫斯科战役在冬季打响,从而导致战役失利。

从上面两个战例可以看出,二战期间,德国确实有接近胜利的时候,但这个胜利是有限制和环境制约的。一方面,在二战爆发前,英法对德国的重新崛起是默认的,这给了德国军事崛起的机会。另一方面,德国占领西欧各国后,一度还成为了一些仆从国的依靠,这给了德国强大的基础。

但是,由于希特勒的野心太大,致使这个眼前的利益没有达到他的野心。客观上讲,是他的野心和发动苏德战争葬送了已有的胜利。

8

虽然二战时期的德国大军曾横扫欧洲大陆,虽然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几乎一己之力单挑了整个世界,但是,其实自德国发动二战开始,德国的胜利的希望就十分渺茫。如果非要说二战时期德国最接近胜利的是什么时候,那么,我想应该是在灭亡法国之后。

二战欧洲战场

自1939年9月,纳粹德国百万大军突然闪击波兰,并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将波兰灭亡之后,蛰伏了20多年的德国大军开始展露出无与伦比的锋芒。

1940年,德国的军事行动几乎无往不利,先是攻击了丹麦和挪威,随后又将荷兰、比利时等国占领,同时,德军又绕过马奇诺防线,将一直被视为欧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迅速消灭法国。

德军的兵锋之利,战果之大,势力之强,震惊了整个世界。此时,已经横扫了大半个欧洲大陆的德国,无疑达到了实力的巅峰。当时的德国,拥有上千万大军和仆从军,拥有欧洲最先进的科技和工业实力。

德军

更将苏联以西的整个欧洲大陆纳入了统治范围:东欧诸国是它的仆从国,意大利是它的盟友,法国被德国大军占领,北欧成为德国铁矿石产区,即便是宣布中立的西班牙、瑞士等国,在事实上也不得不倾向于纳粹德国。

此时,也是无数二战德国迷们最为血脉喷张的时刻,他们曾无数次幻想,如果此时德国并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计划,陷入苏德战争的泥潭,那么,静下心来经营已占领地盘、整合到欧洲的德国,势必会成为新的世界第1强国。

拥有大半个欧洲底蕴的纳粹德国,即便是超越美国也将指日可待。而以德国人一贯的善战,拥有不弱于美国的工业基础之后,德国军队面对极其依赖后勤的美国“老爷兵”,取得胜利的几率显然要大于美国。

德国战败后被四国占据

当然,这一切也不过是理想状态下的幻想而已。想要让德国军队停下扩张的脚步,静下心来默默种田,几乎毫无可能。

首先,德国军队和军工集团就不可能认可这一点,已经被希特勒发动的战车,即便是希特勒自己也不可能轻易将其停下。利用民族主义将狂热的德国人武装起来后,除了真正横扫世界,也只有灭亡才能将其停顿。

其次,即便是希特勒以大毅力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敌人也不可能放任德国整合欧洲。无论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还是位于东欧直接与德国接壤的苏联,都会将此时的纳粹德国视为第一敌人,并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摧毁。

德军

因为,没扩张之前的德国实力已经十分强大,甚至能够灭亡法国,一旦任其整合欧洲,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都将其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盘中餐。

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所以,即使德国没有进攻英国和苏联,他们也会在积聚力量之后,率先对德国发动进攻。即便是远离欧洲的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可能允许德国慢慢积聚力量。

因此,其实自那对德国发动战争的那一刻起,就几乎已经注定了它的灭亡。当然,德国也并非毫无希望,而它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二战中坚持更长的时间,维持更久的战争,直到德国研制出原子弹。

原子弹

所以,如果德国在灭亡法国之后,并没有发动对于苏联的进攻,虽然苏联会因此准备更加充分,军队的战斗力也会比战争初期更为强大,不过,没有陷入苏德战争泥潭,且没有被寒冷环境困扰的德国军队,战斗力本身就比苏联军队更为优异,自然会坚持更久。

一旦将英美苏等国拖入战争的泥潭,给德国科学家更多的时间,以德国深厚的科技底蕴,研制出原子弹只是时间问题,而有了原子弹这个恐怖平衡的大杀器之后,同时拥有一支仍具有相当战斗力军队的德国,势必会获得平等谈判的资格。

苏联

最终,双方妥协之下,纳粹德国存活下来的可能显然是极有可能的。而且由于德国没有陷入战争的泥潭,即便面临双线作战,德国的损失也会小于同时期,自然德国保存的地盘也会更为广阔。即便是保住战争出击占领的东欧等地也完全有可能。#二战德国#

9

很多兄弟认为,二战德国最接近胜利的时间必然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又或者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但是其实这些假设就算成立,德国也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为什么呢?

首先,美国人还没有完全爆发战争潜力,美国作为二战的绝对主力在二战有1250万人参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美国还没有参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美国的工业潜能和战争潜能才刚刚发力,即使二战胜利的时候,美国人也还没有完全挖掘它的战争潜能。美国人完全爆发战争潜能的话,就算希特勒统一了欧洲,两边也是五五开的局面。

其次,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反纳粹联盟无论在工业实力还是在人口及土地面积上都是纳粹联盟的数倍。当时没有沦陷的英国及其殖民地、北美,中国,东欧及西伯利亚、非洲英法殖民地及南美洲都是纳粹的对手,无论资源还是人员动员能力都数倍于纳粹。

按照历史的走向,无论德国怎么折腾,只要没有太大的意外都会输,那么德国究竟有没有赢的希望呢?答案是有。

我们都知道二战的终极武器是原子弹,而德国研发的原子弹在1945年已经进入到尾声,再给德国3年,纳粹可以依靠原子弹翻盘。原子弹不仅仅威力巨大,而且是重要的威慑武器,在原子弹的威慑下,许多不坚定的盟友可能会反戈!

纳粹使用原子弹也不会有道德上的负罪感,本来他们就要进行种族屠杀,如果真的让德国掌握原子弹并实现量产的话,估计今天的世界次序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所以从时间上来看的话,德国最接近胜利的时候恰恰是它输掉二战的时候。

10

自打二战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失败的结局,德国确实有接近胜利的时候,但却永远够不到胜利

毋庸置疑,希特勒发动二战是德国近代史上最大的错误,二战对德国的伤害要远大于一战。毕竟一战虽然也是输了,但一战没有波及德国本土,一战的主战场在法国、比利时和沙俄境内,德国本土几乎没有遭到破坏,而战后所割让的土地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然而二战的结果就不一样了,直接将德国代入地狱,并且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必败的结果。(如果你去德国旅行,千万不要跟德国人提及有关二战的话题,这是德国的一个禁忌)

一战和二战相隔不过二十多年,这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都是一样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德国需要打碎一个旧的世界格局。

其实不只是德国,美国和苏联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也不满意。

作为新兴崛起的国家,美国早在20世纪之初时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并在一战中为协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在一战之后,美国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斗争中败于英法,老美一怒之下拒绝参加国联,对英法充满了怨气。

而至于苏联则更不用说了,二战前英法之所以纵容德国,就是想灭了苏联,苏联对巴黎和伦敦也是一肚子恨意。

但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他们都不敢贸然挑战英法主导的世界秩序,要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苏不会傻到去找英法死磕,只有希特勒和疯了似的跟英法宣战了。

希特勒发动二战压根就不会有胜算,不过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上看,德国结束战争最佳的时机是在拿下法国之后,如果当时能一鼓作气拿下英国,那么德国就非常接近战争的胜利了。(德军通过凯旋门)

但可惜的是,由于海军的不济以及不列颠空战的失败,德国没能拿下英国,也没能迫使英国妥协。

此时如果希特勒停止战争,也不至于搞得身死国破,但是希特勒对于战争过于乐观了,他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又悍然向东进攻苏联,彻底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丘吉尔死活不跟德国媾和,打碎了希特平定西欧的企图)

上文也说了,与德国一样,那时的苏联同样不满英法控制欧洲和世界秩序,而且自打苏联成立之后,英法就没有放弃对苏联的敌视,因此苏联选择暂时与德国合作,例如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共同瓜分了波兰等等。

与德国的合作让苏联尝到了很大的甜头, 而在德国攻打西欧的时候,苏联也没有在德国背后捅刀子,这说明苏联还是想维持与德国的合作的,并且从正常人的逻辑上想,斯大林也不会料到希特勒在打完西欧后转身就打自己,但希特勒的不是正常人,他的逻辑与正常人不一样!

打苏联是一招险棋,需要速战速决,但结果大家都知道,德国折戟莫斯科,迅速灭掉苏联的愿望没能实现,苏德转而进入了拉锯战。

与苏联的战争几乎消耗了德国所有的资源,此时德国已经是竭尽全力了。但好在英国已经残废,德国单挑苏联尚且还能苦苦支撑,如果照此下去的话,苏德也许会握手言和。

然而此时有一个国家是绝对不允许苏德言和的,这就是美国。

二战爆发之后,罗斯福总统一直观望时机,准备找个机会参战,最后成功地借助珍珠港事件获得了国会和民众的支持,正式对德日宣战。

而在美国参战之后,罗斯福是不可能允许苏德和解的。因为一旦苏德和解了,美国就无法浑水摸鱼了,因此美国会大力支持苏联,给苏联足够的勇气去跟德国死磕。(二战后英法德等欧洲列强都变成一堆废墟,美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

事实上,自打苏德战争开始之后,德国的二战就输了一半了,而当美国参战时,德国则败局已定。

对于德国人而言,二战最好是不要爆发。而即便是二战爆发了,如果能在1940年拿下法国的时候结束战争,对德国人也是不错的结局。

当然,即便是苏德战争全面爆发以及美国参战之后,德国仍然有一条退路,就是赶在苏军攻入德国境内之前及时投降,这样尚可保全德国。但遗憾的是,希特勒没有这么做。